中國貨幣史,一幅精美的古錢幣畫卷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貨幣的國家之一,使用貨幣的歷史長達五千年之久。歷史璀璨的星河中,有無數的朝代更替,貨幣改制,我們可以從貨幣的發展歷史中,窺探到歷代興衰的奧秘。

接下來,跟隨這本《貨幣里的中國史》,她親切的、款款的、脈脈的向你敘述古代貨幣的往事。

杜維善:知名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海上聞人杜月笙之子。

戴志強:中國錢幣博物館首任館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民國錢幣大師戴葆庭之子。

布幣

如同大多數原始貨幣一樣,流行於晉國大地的布幣,起初也是用於生產生活的工具。往古之時,以銅為農具,其中一種用於耨草的田器,叫作鎛(即布),它的別名更為今人所熟知——「錢」。

有晉以來,原始的「布」漸漸地喪失了農具的屬性,變成了純粹的交換工具。布的銎頂變得極短,突出的鏟脊簡化成了紋理,肩部和足部或彎曲,或尖聳,像只振翅的蝙蝠。這種銎頂中空的布幣被稱為空首布。

原始型空首布

西周時期鑄,銎部較淺,周身外郭未開刃,

失去了農具的屬性,具有貨幣屬性。

平肩空首布(依次為大型、中型、小型)

東周時期鑄,肩部平直,故得名。

多用於周王畿屬地。

聳肩空首布

東周時期鑄。肩部高聳,故得名。

多用於晉國。

斜肩空首布

戰國時期鑄,肩部下斜,故得名。

多用於周王畿,一說多為韓國鑄。

平肩實首布(空首布型實首布)

東周時期鑄,

空首布向平首布過渡時期的產物。

趙、韓、魏三國和周王室等地,主要流行布幣。布幣形制大致分平肩,聳肩,圓肩和方足,尖足,圓足等類別,最一般由平肩平底布或平肩方足向聳肩尖足布,圓肩圓足布演化,地區後擴展到楚國和燕國等地。

銳角布

戰國時期鑄,多用於韓魏。

布首兩邊突起成銳角,故得名。

尖足布

戰國早中期鑄。因足部呈尖狀,故得名。

早期尖足大而聳肩,晚期小而平肩。

方足布

戰國中晚期鑄,多用於三晉。

足部呈方形,故得名。

圓足布

戰國中晚期鑄,多用於趙國。

圓首圓足,故得名。

魏國布幣門類繁多,它是最先實現空首布向平首布轉化的地區,不僅全盤繼承了晉國布幣的單位,還創造性地在布幣中加入了子母相權(即大小兌換)的模式,明確了貨幣之間的兌換關係。

與韓趙兩國不同的是,經濟是推動魏國布幣演變的主要原因。魏惠王時期,魏國都城從閉塞的安邑遷到了水陸樞紐大梁。此城東連齊宋,西通韓秦,南接楚國,北達燕趙。隨著商賈的雲合聚散,魏國的布幣流通到列國,甚至在俟後一統諸幣的秦半兩上,還能看出魏國圜錢的影子。

刀幣

齊國和北方的燕國主要使用刀幣。刀幣按刀首形制可分為尖首、針首、圓首、截首和平首,按國別又有鮮虞刀、燕刀、齊刀和趙刀之分。諸刀之中,以燕國鑄造的 「明」刀最為通行,亦有人將「明」字釋讀為「匽」「莒」「易」等字。除此,大氣磅礴的齊刀、挺拔剛正的趙刀,都是刀叢中耀眼的門類。在眾多刀幣中,「齊明刀」最有意趣。

半兩

平天下易,定貨幣難。秦統一中國,規定全國使用統一的貨幣,統一的貨幣分為黃金和銅錢兩種,幣面鑄有「半兩」,史稱半兩錢。半兩錢在戰國秦即已鑄行,初為國錢,後改為方孔圓錢。秦統一以後,將半兩錢推行中國。

五銖錢

元狩五年(前 118),漢武帝頒行了「重如其文」的貨幣——郡國五銖,這是五銖錢制的肇始,亦是貨幣史上重彩的篇章。郡國五銖,面文為「五銖」,由於郡國與中央共鑄,故得名。郡國五銖吸收了三銖與武帝半兩的優點:「重如其文」且內、外、正、反有郭。

元鼎四年(前113),在桑弘羊的建議下,武帝下詔禁止郡國鑄錢,把用赤仄五銖回收的郡國五銖,統一送交給上林苑的水衡都尉,再由水衡之下職司鑄錢的「鍾官」、職司刻范的「技巧」、職司原料的「辨銅」三署鑄造成五銖,史稱「三官五銖」。本次貨幣改革不僅實現了銅料國有和鑄權國有,還基本解決了漢初以來的盜鑄問題,使五銖錢成為最穩定的方孔錢幣,行用七百餘年,至唐才廢。

王莽改制

漢武帝死後,賢良文學在與桑弘羊的鹽鐵辯論中已經提出了以物易物的交換方式。漢元帝時,大臣貢禹主張廢除錢幣,使用谷帛,他甚至以開採銅礦會破壞風水為由,大談復古之道。漢哀帝時,大司空師丹認為廢幣可行,後迫於公卿阻力,仍用五銖。王莽強行龜、貝,致使「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泣於市道」,後紛紛「起為盜賊」。

從居攝二年(7)到天鳳元年(14)(一說地皇元年,20),短短七年間,王莽四改幣制,所造的錢幣式樣奇絕,文字雋美,號曰「錢絕」。王莽亦因此被清人稱為「古今第一鑄錢能手」。

居攝二年時,王莽尚未稱帝,然而復古改制的大幕已經拉開。《漢書》記載:「王莽居攝,變漢制,以周錢有子母相權,於是更造大錢……又造契刀、錯刀……與五銖凡四品,並行。」

第二次幣制改革是在始建國元年(9)正月,即王莽篡漢的前一個月。本次幣改原因之荒唐,可謂曠古絕今。原來漢朝國姓為「劉」姓,而「劉」字的繁體字由「卯」「金」「刀」三字組成,當時流通的貨幣「契刀」、「錯刀」和「五銖」皆與「劉」字相關,新廷出於厭勝的目的,便將三幣罷用。

始建國二年(10)十二月,最令人費解的第三次幣制改革開始實施,新廷頒行黃金一品、銀貨兩品、龜寶四品、貝貨五品、泉貨六品、布貨十品,共計五物、六名、二十八種之多。本次改幣,金、銀、錢、布、龜、貝無所不包,幾乎囊括了中國所有的貨幣種類與材質,令人眼花繚亂,。其中龜、貝諸類,其實是漢武帝以來,西漢實物貨幣思想的借屍還魂。

天鳳元年(14),王莽廢除雜亂的寶貨制,頒行「貨泉」與「貨布」,開始了第四次幣制改革。貨泉與五銖等重,一枚值一錢。貨布重約二十五銖,一枚值貨泉二十五枚。又准許大泉五十繼續行用,只是作價貶為一錢。貨泉與貨布二品並行,其實是對西漢五銖錢制的恢復。王莽親自敲響托古改制的喪鐘,向更為成熟的漢制妥協,他終是明白,原來「金字塔不能倒砌」。

開元通寶

秦漢以來所鑄的錢幣,通常在錢文中都明確標明錢的重量,如「半兩」、「五銖」等等(二十四銖為一兩)。武德四年(621)七月,唐高祖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錢幣的紀重時代徹底結束。所謂開元,即「鼎革開國」之意,漢時就已常用。《漢書》有「曆紀開元」的用語,南朝蕭道成登基時,也用「開元創物」行文告天。至於通寶,大抵就是「通行寶貨」的意思了。古錢幣的面文往往由名人撰寫。《舊唐書》中記載「開元通寶」的面文由當時大書法家歐陽詢題寫。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在中國貨幣發展史上標誌著五銖錢的結束和通寶錢制的開始,成為唐以後歷朝的鑄幣標準,並沿襲近1300年。

紙幣

錢荒是伴隨宋朝亡國的痼疾,直到明朝中葉才徹底解決。明朝的商人通過大洋貿易將歐洲殖民者攫取的白銀輸送回國,最終確立了脫離銅錢的銀本位制度,大明王朝亦因此被譽為「白銀帝國」。在白銀與銅錢的較量中,一種肇始於北宋的新興事物也參與了角力,它使銅錢垂死掙扎了數百年,也曾一度取代銅錢,成為最主要的流通貨幣,直至被白銀擊潰。它便是如今通行於五洲四海的貨幣——紙幣。

然而紙幣畢竟不同於金屬貨幣,它本身只是毫無價值的廢紙而已。稍有變故,其便是動輒十倍、百倍的貶值,遠不如銅幣等金屬貨幣穩定。

如宋朝在四川初行存款憑證性質的「交子」,後因維持西北軍費而濫發,導致信用大跌。又行貨物兌換憑證性質的「錢引」,依舊因軍費而貶值。至於東南的會子、關子也都是差強人意,「市井視之糞土不如」。

紙鈔是朱元璋一統天下的倚仗,早在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鑄行大中通寶之時,便已令「商稅三十取一,收鈔及錢」。洪武初年,更是多次用寶鈔賞賜臣子,此時大明寶鈔尚未頒布,用的還是元鈔。

洪武八年(1375),詔造「大明寶鈔」。史載「明初,鈔甚通行」,然而短短十餘年後,大明寶鈔並沒有隨著國力民生的恢復而穩定下來,反而陷入了無休止的貶值之中,其衰落之速,竟是比宋、元時更劇。

白銀帝國

白銀究竟是什麼時候開始成為貨幣的,沒有人能說得清。但是白銀在法律和事實上成為首要貨幣的時間,無疑是在明朝的中後期。

白銀在唐代以前遠不如黃金重要,只在漢武帝和王莽時,以白銀合金的形式短暫地行用過。隋唐以來,白銀開始顯現出貨幣的功用,如在朝廷的賞賜、招募、饋贈和蓄藏等方面的使用。除了在社會上層流通外,白銀因為體積小、價值大、方便攜帶等優點,也開始受到民間的重視。兩宋時,以白銀為中心的民間借貸機構大量出現,白銀逐漸從商品的屬性中脫離出來,獲得了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職能,開始貨幣化。

明朝的貨幣史,便是紙幣的衰落和白銀的崛起史。

白銀的通行,還得益於世界白銀的大量流入。古代中國從來都不是產銀大國,明清時的白銀幾乎都依賴進口。明清重農抑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必濟體——白銀帝國。

……

文章內容根據《貨幣里的中國史》整理,圖片來源於本書內文截圖。

< 滑動查看下一張圖片="" ="">>

如果你對貨幣文化感興趣,這本《貨幣里的中國史》最適合你不過。這本書論述了貨幣發展的歷史沿革,從側面呈現了歷史的另一種風貌。書中附有精美的藝術圖片,立體地展示了古人的世俗生活,能讓你真切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美感與價值。


推薦閱讀:

全國13處最美的掃黃聖地! 一定有你喜歡的!!
悲傷卻唯美的心情個性簽名
很有特色的語錄,精美的生活語句
高貴華美的《龍鳳呈祥圖》漢畫像石

TAG:中國 | 貨幣 | 國貨 | 貨幣史 | 錢幣 | 古錢幣 | 美的 | 古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