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十幅漫畫教你觀察家庭2

觀察11:成長咦!你怎麼長不大?

孩子長不大的原因,有時可能是負荷太大! 漫畫中的情景幾乎可以被看作一種中國特色。與許多教育學者的看法不同,心理學認為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並非只是讓一個孩子騎在6個大人(父母,爺爺奶奶,姥 爺姥姥)的頭上,呼風喚雨,作威作福。一切付出都會需要有一種潛在的回報。在那種表面的輝煌下,孩子的心身發展被大人們過度預支,乃至負債纍纍。 一個家庭像一個系統,會無意識地形成一種期望,而且往往會被這樣的期望約束,變得盲目而不自知。東方文化重視從小看老,以為小時候都難以出類拔萃的人,長大了更沒出息。所以,父母們必須從娃娃抓起,亦步亦趨,循序漸進。當一個家庭的期望指向孩子的學習與才華,那麼,家長們會一廂情願地「幫助」和促進孩子。有時候明知這樣做毫無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卻欲罷不能。 家庭治療師把這樣的關係看成:「家庭是通過對孩子的期望來實現一種家庭內部的情感交流、責任的聯結與權利分配,並將它們合理化」。主流觀點對這樣的說法有 天然的反感,因為它是一種成人的視覺,把教育孩子看作一種責任。但系統的視覺卻發現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許多自己的附屬品,或稱教育中的不當獲益。要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父母像土壤一樣供他們伸枝拔節,而不是套馬的韁繩。觀察13:交流 沉默是金。

大多數不愛說話的孩子並非無話可說,而是不敢說。 透過一種玻璃房子來看家庭,我們可以發現父母與子女是如何交流的。大多數家長與孩子的語言交流是單向性的,或稱指導式的,孩子一般也不直接在語言上對抗父 母,這與中國文化原型中的「孝順」有關。更多的信息流露在孩子率真的表情、情緒與行為變化中,遺憾的是,父母們常常視而不見。 現在玻璃房中的孩子回家,母親問:「今天怎麼樣?」孩子猶疑的回答:「還行。 父親立即插嘴:「什麼叫還行?」孩子擠出一點笑容說:「沒被老師批評」。 母親緊逼說:「沒被批評就行嗎?」孩子無語。 母親又說:「什麼時候你能得到一次表揚,讓我們高興高興?」孩子嘟囔說:「好的。」 父親接著說:「別敷衍你的媽媽,她可是為你操夠了心。」孩子的臉毫無表情。 父親加重了語氣:「你知道怎樣做才能得表揚?」孩子局促不安的回答:「不知道。」 父親嚴肅地說:「首先是學習好,刻苦上進,聽老師的話……」孩子一直僵持在水深火熱中等待交流的結束。 終於母親說:「快洗手吃飯吧!」孩子的臉馬上鬆弛下來,高聲的說:「好呀。」匆匆的逃離。 這樣的交流中,交流的內容,意願和交流方向是由父母決定的,孩子只是被動地應答,他的表情和體態信息是不安與不滿,但父母還是堅持了教育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在諮詢師看來,這個交流片段實際上是滿足了家庭的一種複雜的內部需求。第一,母親是問題的提出與結束者,她可以用孩子的問題把父親捲入家庭情感;父親回應了母親,讓家庭感覺還團結一致。第二,父母覺得自己是在盡父母的責任,表達一種對孩子的關愛,但潛意識的語言卻是:「我已盡到責任,好不好只能看你自己。」孩子在交流中感覺到什麼,除了壓力還是壓力。

觀察14:禁忌只能意會,不能言傳。

家庭禁忌像捆人的繩束,越多越不好玩! 我小的時候,家裡也有過許多禁忌。由於父母都有些「歷史問題」,家庭內部的交流範圍狹窄。哥姐個個天性活潑,在家裡卻自覺地保持沉默,寡言少語,小心迴避 與父母的爭執,可交談的東西少得可憐。只有我少不更事,喜歡胡亂評說政治上的事,嘲笑父母哥姐的膽小怕事,被他們當做「搗蛋者」,挨了不少的責罰。 現在的家庭,雖然在政治方面的禁錮少了,但很多父母擔心子女犯錯,不惜與孩子的天性為敵,限制孩子的自由思想。正如漫畫中表現的那樣,一家人靠閉嘴贏得安全。一般說來,家庭禁忌越多,快樂與自由越少,家庭的內部衝突也越大。 家庭走進心理診室,是為了幫助那個被標記為的「有病」孩子,有時孩子只是一個不守家庭規則的搗亂者。如果乖乖的呆在父母畫定的「圈子」里,平衡與一致性被 維持著,家庭並不需要誰來扮演「替罪羔羊」。當平衡被打破,一切內部的努力不能使「越界者」回歸,家庭會求助心理諮詢師。 被正統觀點束縛的諮詢師,會熱衷於扮演一個「鎮壓者」,幫助家長重建家庭規則。這樣的諮詢師會被家庭歡迎和感謝,父母也願意繼續帶孩子前來就診,諮詢師可謂是名利雙收。苦就是苦了孩子,為了家庭的平穩,他需要重新壓抑自己。 「離經叛道」的心理諮詢師可能會鼓勵孩子從問題中獲利,並試圖通過消除家庭的禁忌來使問題自然消失。這樣的治療是否成功,取決於家庭對問題的領悟能力,家庭因此也要承受改變的衝擊,度過一個相對動蕩不安的時期。 聰明的心理諮詢師會搖擺於兩種傾向之間,一方面和家長討論家庭禁忌的內容與範圍,賦予「禁忌」其他意義;另一方面,告訴家長孩子從「禁忌」中獲益的同時也遭受更多的限制。最後我們會給出一個時間計劃,即當孩子出現什麼樣的行為時,什麼樣的禁忌可以消失。這樣一來,既保持了家庭禁忌的「面子」,又能使孩子通 過主動參與對禁忌的消除,來獲得成長的動力。

觀察15:過渡期 困難只是暫時的。

當孩子變得有些瘋狂或不可理喻時,正是他成長的路變得泥濘之日。過渡期是一個心理學的操作性概念,指12歲至16歲的孩子在心理成熟的過程中,要走過一段艱難困苦的歷程。這個時期的孩子要經受許多心理震蕩,出現許多適 應性障礙,內心纏繞著羞愧、緊張、社交恐懼、倫理焦慮、負罪感,以及攻擊傾向。這是個從孩子心態慢慢轉變為成人心態的時段,在行為上常常同時存在兩個極 端:自尊與自卑、盲目崇拜與藐視權威、過分道德感與故意無視道德、強迫傾向與散漫傾向、獨立上進與懶惰依賴,他們統統夾雜在一起,形似「癲狂」。 其實,對每個青少年來說,這個「極端」行為過程是非常重要的,他必須為今後的一生積攢足夠的進取能量與情緒經驗,完成人格雛形、人生目標、審美與價值系統。 許多家長早把孩子內化為自我的一部分,不能容忍孩子的「異化」,潛意識裡把孩子的癲狂視為反叛,引發自身的分離焦慮。遺憾的是有些家長不能識別自身的焦慮,調整心態接受孩子的成長,反以為要對孩子加強教育,使他回到正軌。如果家長找醫生治療這些「行為障礙」,會使成長的「自然過程」變成孩子的「病態過程」,為了矯治孩子而使孩子發展為病態,形成治療學的悖論情景。用系統眼光看,是家長和諮詢師共同「建構」了孩子的「病」,好心幫了倒忙。 孩子過渡期要持續多久,取決於家庭的態度,如果受到家庭關係的阻礙,走出過渡期要晚一點。有的孩子在18歲甚至20歲以後還不能走出「困難歷程」,他們可能會成為心理諮詢師或精神科醫生的常客。過渡期延遲,大多數是由於父母過度但又無效的管理,尤其孩子「不幸」有個太嚴厲太能幹的母親,同時又有一個太柔弱太無能的父親,情況尤其如此。對這樣的父母,我只能說:「孩子長不大,是你們並不需要他長大」。


推薦閱讀:

族人的尊嚴
男人和女人的經典區別(漫畫)
【105話】
金秀風水:這麼有才的漫畫,三分鐘秒變算命高手
半夜,洗漱間透出幽幽的光……

TAG:漫畫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