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和服相關資料

和服相關資料衣食住行,是老祖宗們最為重視的問題。其中「衣」更是人類與禽獸區別、防寒御害的重要工具,不過隨著文明的發展,它的美化功能被大大地強調起來,時至今日,一件做工精巧的旗袍,一套新發布的法國女裝,無不被人做為藝術品看待。然而,若論當今世界最精緻的民族服裝,則非和服莫屬。 提起和服,首先要說源流(歷史傳承)。 從神治時代起,日本的服裝文化始終帶著鮮明的「外來」印記。這一點不僅體現在服裝的形式,還體現在衣料的織造技術上。 從應神天皇的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中國交往密切,為文化的傳輸帶來有利條件。推古天皇甚至模仿隋的服裝,制定了冠服和朝服。到了奈良時代,模仿唐朝的服裝和穿戴方式成為時尚,然而,物極必反,隨著時間推移,更具個性和魅力的服裝時代來臨了。這就是平安時代。 平安時代也是日本的「國風時代」,她是在全盤消化唐的文化後,以大學畢業生之姿堂堂登上了歷史舞台。此時的服裝也漸漸擺脫外來的影響,發展出獨有的奢美與精緻的特色。舉個例子,熟悉日本史的人一定聽過「唐衣」和「十二單」。唐衣是盛裝(禮服)的一種,以紫、緋為貴,金碧輝煌,美麗異常。十二單實際是一種穿著方式,她並不是十二層單衣,而是在單衣上疊十二層被稱為圭的服裝,圭輕薄透明,多層圭疊起時仍然能隱約看見單衣或表著的顏色,倍添朦朧恍惚的美感。從這裡也可略窺日本人的審美觀,既喜歡抽象化的美,又喜歡真實細緻地反映自然世界的美感。 由於過度腐化,窮奢極欲,公卿統治終於衰退。鎌倉和室町幕府時期,相對精幹、簡易的武家文化出現,這一時代特徵也反映在服裝上。直垂和侍烏帽子是時髦的男裝,普及很廣。女裝變的簡單。織田信長的安土、桃山時期,女子流行穿著小袖,雖然美麗,但比起唐衣之類,還是簡陋。這一時期,帶有鮮明民間性的「能樂」逐漸成型,綺麗豪華的「能」裝束出現。此時,公卿的服裝沒有大的改變,基本是平安時代宮廷服裝的延續,而公卿與武家的最終融合是在明治時期,那是後話。 江戶幕府時期,男裝、女裝雖有變化,比如女裝的小袖形狀變得接近現代,而男裝流行羽織(以黑五紋為正裝,茶、黃次之),帶結開始流行。但是,基本格局已定,到了明治時代,現在意義上的和服就定型了,此後一直沒有太大變化。 ·和服源流·〔奈良、平安〕〔鎌倉、室町〕〔江戶、明治〕 傳說中,日本神治時代有位依邪那岐命神他在舉行襏除之事時常常脫去上衣、、帶,裸露身體。據後人考證,傳說中描述的神治時代相當於日本的原始社會時期。那個時代日本人生活的遺址現已發現數千處,其分布區域,北起北海道,南至九州,幾乎遍布全日本。原始社會的日本人以群體方式過著遷徙不定的生活,主要的生產活動是狩獵和採集。也許就是在那個時代,日本人開始了用動物的皮毛或者樹葉加工禦寒,走出了裸露的時代。在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新石器時代,相當於公元前800-前500年)和彌生式文化時代後期(日本使用彌生式陶器的時代,相當於公元前300-300年)日本出現了兩種基本的服裝式樣一種是套頭式圓領衫,造型類似於今天的圓領針織套衫;另一種是對襟式,門襟採用左衽,領尖至腰間,等距兩處用細繩繫結扣接,袖子為筒形袖,長度在膝以上。與上衣配套的還有袴、領巾、於須比。 袴原指穿在下身遮掩於上衣內的一種檔布,但是這裡的袴是指有腿部相連的類似於褲子的下裝。男子有一種稱為裳的纏腰,纏腰繞繫於上衣,由於繫結出現褶襇,使服裝產生了一些變化。女子大都穿裳,與男子不同的是,女子裳長及地,形式與今天朝鮮婦女裙"其瑪"頗為相似。領巾一般作為裝飾搭掛在兩肩,搭掛的形式不限,通常是由個人的愛好決定的。在生產勞動中,領巾還時常被用作挽系長袖的帶子,或者作替代包袱布之用。在別離的場合,人們揮動著手巾,以示依依不捨的心情,它與後來明治時代流行的以揮舞手帕表示告別的作用是一樣的。 於須比是一種比領巾大且長的一種帶狀織物,蒙在頭上垂繞至腰間。古代日本婦女忌諱被男子窺容,所以用於須比蒙面。據《古事記》、《日本書紀》、《植輪圖集》、《古語拾遺》等文獻記載,日本繩文式文化時代後期和彌生式文化時代的服裝已經採用楮布、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植物纖維材料製作,帶子是選用倭文布。服裝材料的出現籠罩著神話的光暈,如天日鷲神裁楮織布、日長白羽神自創麻布以利於民用等等。染色在當時已經比較普遍,據《應神記》記載,景行天皇時,平民已經知道用茜草染紅、靛藍染青、藎草染黃、橡果染果黑、紫根染紫。染織品大多無紋,偶有一些印紋,-般都是直接利用樹葉花草擦印完成的。所用的植物有月草、燕子草、山藍、忍冬等。從奈良時代開始,文獻中的和服記載漸趨具體,再加上存世的實物,我們可以得出關於和服的較為清晰的發展脈絡。從奈良到平安-仿韓、唐時代 從應神天皇統治時代起,日本與韓國之間日益頻繁的交往,使大量的錦、綾 、絹、羅等高級絲織品源源不斷地運 進國內。絲織品傳入的同時也將絲織技術帶了進來,從此絲織技術在日本開始發展。特別是在百濟的定安那,織錦技 術由於中國工匠阿知使者、漢織工、吳織工、秦始皇后裔秦氏的傳授,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服裝也具有了時代特徵,表現為大袖口 ,領子也和今天所看到的和服領襟相同 。女裝的衣服變長,出現了長外套風格的服裝。推古天皇十一年十二月,宮廷制定冠服和朝服制度,模仿中國隋代的服裝制度。服裝為立領、右衽、筒袖衣,下穿白袴,系帶並垂結於前。布料選用粗厚棉綢,以服色區別等第貴賤。即大·德位服紫、大·小德位服青、大·小禮服赤、大·小信服黃、大·小義服白、大·小智服黑,並以青象徵木、以赤象徵火、以黃象徵土、以白象徵金、以黑象徵水,再以木火土金水的五行之色結合五倫之說,五倫中以德為先。 以後雖然時代變遷,但是服制的基本形式沒有大的改變,只是上衣的衣長尺寸增加了些,衣料還是粗厚棉綢,衣服上的裝飾隨官 位的升高而增加相應不同的內容。但大體上都還是以無花紋的官服為主,並嫁紫、緋、藏青、綠、黑的排列秩序表示從高到低的官位。袴還是用白色粗厚棉布,腰帶用倭文布。天武天皇十年開始,日本人開始使用革帶。正式場合穿有欄服,系長帶,上衣的衣腋合縫,下擺開橫衩,前襟系帶從右邊垂下長長的結。非正式場合的簡便服裝為無欄短帶,開腋,下擺無橫衩,襟帶也頗短。正式場合穿的下身服裝為類似於褲子的白表袴,而在非正式場合中,白表袴上面要系一帶子,稱為括緒袴。帶子選用布、綺等材料。在色彩方面,天皇用粉紅色,諸大臣用深淺紫色或深淺葡萄色。著名的聖德太子像,所塑造的聖德太子就是穿粉紅色的被稱為無欄表袴的特殊服裝,式樣是一種介於正式裝和便裝之間的服裝。 從持統天皇四年開始,高官冬穿綾綢夏穿羅,綾羅地上以團窠圖案作為裝飾。窠是鳥巢之意,形如渦狀。色彩也根據官位來選定,從粉紅、黑紫、紫紅、深綠、深藍到淺藍色,平民服裝為黃色,奴僕為黑色。 奈良時代(710-780年)日本受到中國唐朝文化的廣泛影響,服裝中出現了男著女裝和女著男裝的社會風習,如《萬葉集》中記載大行天皇幸臨吉野官時就有借用女裝之事,有歌云:「宇治間,山朝風寒之旅爾,師手衣應借表妹毛,有勿久爾」為證。其實在大行天皇、文武天皇時,男女服裝互換還不只限於上衣,有時候連貼身內衣也要借著穿。這種模仿中國唐代的做法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就逐漸淡化了,隨著時代的發展開始出現了個性化的時裝。 文武天皇大寶元年的《大寶令》規定,官服分親王四等、諸王十四等、諸臣二十等。各等級又有詳細的劃分。朝服,上衣之色親王黑紫;諸王的正·從一位黑紫,正,從二、三位赤紫,正·從四、五位也是赤紫;諸臣的正·從一位是黑紫, 正·從二、三位是赤紫,正·從四位上下是深緋,正·從五位上下是淺緋,正·從六位上下是深綠,正·從七位上下是淺綠,正·從八位上下是深藍色;大·小新任官員上下是淺藍色;無品官員穿黃色衣。文官和武官的區別是文官有欄,武官無欄。禮服,大寶二年開始,在一些特別重大的儀式上又制定出了相應的禮服,這些禮服的形制後來一直被後世所沿用。禮服包括玉冠、長袖衣、袴、褶、帶、緩、玉佩、沓、持笛,這裡的褶類似於裙圍,沓類似於鞋,袴類似於裙子,但下半截裁至膝。衣、褶的色彩按照等級,親王、諸王一品衣深紫,褶為深綠色;二品至五品穿淺紫色袍,其他同前;諸臣的禮服一品深紫,二、三品淺紫,四品深緋、五品淺緋,褶所有的都是用深藍色紗,六品以下無禮服。武官的禮服,五品戴冠、纓,淺紅色袍,白袴,金銀飾腰帶;衛士穿衫,白布袴,白布帶,綁腿,佩刀。聖德天皇四年又出現了御禮服。 女官服,根據「養老令」規定,內親王一品至四品可以穿禮服。女王一品穿深紫大袖上衣,淺綠褶,長裙為深紅色、深紫色、淺紫色、綠色豎條紋纈類織物製成,帶為深紅色和深紫色的印花條紋帶;女王二品至五品,衣淺紫,其他同前。內命婦一品穿深紫色衣,淺藍色褶;二、三品衣深紅,深綠、淺紫色帶鑲邊;五品衣淺紅,帶是在淺色上加淺綠。朝服由筒袖衣、褶、帶組成,內親王和女王一品衣深紫,袴為深紅色、淺紫色、豎條紋纈類織物製成,帶為深紅色、深紫色兩種;女王二至五品衣淺紫,其他相同。女官二、三品袴為深紅色、淺紫色、淺綠色。其他的女王二品以下的袴與此相同。女官四品衣深紅,帶為淺綠、深綠色;五品衣淺緋,帶為淺紫,裙子同二品、三品;六品衣深綠;七品衣淺綠;八品衣深藍。新官為淺藍色衣,帶淺綠,袴藍色。 平民奉公辦事時,男著黃衣、白袴、白帶,女著藍綠色衣,若要其他服色替代時,須配以紅色袴。 奈良時代的織物種類很多,有綾、錦、羅、紗、綢、絹、綺、布等。染色工藝由於植物染料使用量的增加,使絞纈工藝得到了發展,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鹿胎紋。此外,夾纈工藝的應用也比較廣泛,夾纈是指將被染的織物對摺後夾在兩塊或兩塊以上的花版中,再進行染色。因被夾緊的部位染液不能上染,撤去花版後即顯出花紋。這種傳統工藝對後來型紙印花工藝的出現有直接的影響。另外還有蠟纈,它是利用印版蘸取能在織物上自行固著的液態或半液態物質,作防染材料,在織物上對需顯示花紋的部位進行壓印,再進行染色。因有蠟的部位染液難以上染,使織物顯示出花紋圖案。所染的顏色有紅、黃、紫、黑、茶色和藍色。當時金、銀絲線也已經用於織物生產,用於手繪和刺繡的裝飾。織物的紋樣大部分仿自中國,以大花型為主,造型飽滿,色彩華麗。其中的暈紋圖案為天平年間具有代表性的圖案。平安時代(794-1192年)在日本史上又稱「國風時代」,它是指在消化唐朝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獨具大和民族風格的新文化。這時期服裝工藝發達,裝飾趨向華麗,是日本服裝史上的「貴族時代」。平安時代的宮廷服裝成了後來延喜式的基礎。禮服中重要的是天皇穿的冕服,這類服裝仍是參照中國的傳統:天子冕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旒是用綵線穿組的珠玉,垂於冠的前後。衣服用大袖,紅地上飾日、月、星、辰、華蟲、雉、虎、猿八章;下裳為白地上飾藻、米等四章;御帶分為長經、短綏,上飾玉佩。皇太子以下的文官、武官的禮服與奈良時代的大致相同。 朝服,可以分為束帶、布袴、衣冠。束帶指戴冠、著袍(半臂、下襲、內衣、單衣、表袴、赤大口、佩劍、持笏的裝束),它是朝服中最正式的,布袴比束帶略為簡便,用指貫,即奴裙代替表袴的裝束。衣冠指省略半臂、下襲、石帶,著繡花裙、佩長刀、持扇的裝束,穿這種服裝,如果沒有得到特許,是不能直接參朝的。日常服裝,有直衣、狩衣、水乾等。直衣就是常服的意思,上著雜袍、內衣、單衣,下著指貫。戴冠的直衣稱為冠直衣,戴烏帽的稱為烏帽直衣。狩衣是指戴烏帽,著獵裝、貼身衣和褲裙的裝束。直衣是貴族穿的,狩衣是公卿平時穿的,同時也作為下等官員的正式禮服。水干指戴烏帽子,著對襟繫結短衣、單衣和袴。水干為下等官員的便服,一般平民也可以穿。 與直衣、狩衣、水干配套的還有袍服。袍服分為縫腋袍和開腋袍兩種,前者是文官或武官五品以上在不當班時穿用的,後者是武官在當班時穿用的。袍服的面料冬天用綾,內襯平紋絹,夏天用紗。色彩根據等級官品不同分別選用不同的顏色。天皇御袍用黃櫨色染就。據載天皇用黃袍開始於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御袍上面裝飾唐草、鳳穿牡丹等紋樣。天皇在御神事上穿白色平紋絹的御帛袍。在御親祭上穿御齋袍。御齋抱前有橫欄,後有褶。太上皇在宮中穿飾有竹、桐紋樣的紅色袍。皇太子在宮中穿飾有鴛鴦紋的橘黃色袍。 臣子袍衫的色彩從元融帝至三條帝,一品至四品為紫,五品緋紅,六、七品深綠,八品和新官深藍色。鳥羽帝時,紫改為黑。袍服上的紋樣有唐草紋、對波紋等,六品以下袍服無紋。以後根據家族不同,各自裝飾不同的紋樣,但六品以下不裝飾紋樣。 太政台、彈正台、檢非違使五品穿硃色衣,式樣為半臂、無袖短衣,袴前有欄,左、右、後三方有褶。 民間日常服裝有代表性的是小袖,古代的小袖類似於今天的圓形小袖和服,和小袖配套的是袴。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以來,出現了在祭把和神社活動上穿藍印服裝的習俗,祭祀時,在袍服外面穿白布上印有藍印花草紋樣的襦袢,即小忌衣。並且在右肩上還要垂掛兩條紅黑兩色的帶子。領子裝飾蝶和鳥類紋樣。舞人穿開腋藍印袍,紋樣是竹和棕櫚及其他雜類題材。赤帶掛在左肩。祭 把官穿無袖小忌衣或縫腋袍衣。 平安時代的女裝有較大變化。朝服與禮服越來越接近,上衣和下裳的尺寸加長,袴的寬度變窄,內裙外露。女裝的類型可以分為盛裝和便服,盛裝即禮服,便裝有小圭、細長、壺裝束等。 盛裝包括唐衣、表著、圭、細長、壺裝束、單衣、裳、袴等。唐衣是指衣長和袖長較短的直領衣,後來唐衣又稱作禁色,規定紫、緋色錦綾唐衣沒有得到特許不能隨便穿著。 表著是一種與今天的和服相類似的服裝。圭,是多層衣,層數不限,根據《榮華物語》載,多則達18-20層。小圭是套在表著外面的一種輕薄透明的 服裝,這種衣服選用的顏色與表著不同,而通過小、輕薄的質地約略能透出些表著的顏色,非常漂亮,這不失為近代日本和服的一種特色。 細長穿在小圭的上面,看起來細長的服裝,質地和紋樣沒有特別的規定。壺裝束,指戴市女獎,著圭,是女子外出遠門時穿的服裝。 單衣,尤其是裝飾性很強的「十二單」也是這個時期中重要的服裝式樣,它是宮中女官穿著的服裝。十二單不是指十二層單衣,而是指單衣上面疊十二層圭的裝飾性服裝。平安時代的染織在前面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特別是紗、羅織物應用廣泛,日常用的有布、紬織物。有花紋織物的加工方法主要有織、染、描、綉、刷等。印染方法主要還是採用浸染,刷印花是直接用植物莖葉或憑藉型版,在上漿的白絹或紙上面刷印出花紋的一種手工印花方法。 染織品的色彩非常豐富,並且講究應景取色。如表現櫻花紋樣,表層看上去是白色的,但同時又要透出裡層的淡紫色。因為櫻花雖然是白色的,但嫩葉帶有淡紫色,所以整體表現自然的真實面貌,不能忽視一點細節。另外,日本人也把自然的、寫生的與外來紋樣題材圖案化,使原來具象的內容經過變形使其裝飾化、幾何化,這種紋樣稱為有職紋樣。如團花紋樣、對波紋樣、龜背紋樣等。鎌倉和室町-武士服和表演服鎌倉幕府(1192-1333年)是日本史上第一個武士政權,這個時期的武士服裝具有鮮明的民族和時代特色。武士服最初與水干相仿,但是很快被直垂取代了,並且流行戴侍烏帽子。這種裝束不久後為民間男子所效仿,並得到了普及。直垂是一種上衣下裙式服裝,上衣交領,三角形廣袖,胸前系帶。袴的式樣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穿括袴,後期穿切袴。直垂的材料和紋樣選用另有特殊的規定。公卿的服裝大致沿續上個時代的形制。女子的服裝由於武家提倡簡易的生活,已經廢除了原夾繁縟的著裝制度。從戰國時代開始到應仁之亂,公卿的服裝保持原來的形制。室町幕府(1338-1573年)的服裝除了繼續沿用直垂外,還增加了布衣、大紋。大紋是用家族紋章裝飾在胸前、兩臂,並在背袴上染以大花紋的服裝,式樣像直垂。此外還新出現了素襖,素襖是下等武士的服裝,它的形制是從大紋發展而來的,有胸帶、菊墜,但沒有像直垂和大紋那樣的筒狀織物帶,而是採用了革帶。並且素襖無襯裡、無紋、少有裝飾,因此後世的人們常常將素襖與布衣混淆。應仁之亂以後,服裝更趨簡化。女官使用圭被限定在五層以內,稱為五衣。並按表著、五衣、打衣、單衣的順序穿著,廢除了裳的小腰。將取名為懸帶的帶子掛在大腰,從肩開始折回前面打結。平常服裝為白色小袖和緋袴,或不穿裙,代之以細帶。此 外還出現了被衣,用於婚禮和外出時穿著。典型的武家服裝有十德,十德以四幅織物縫合,飾以菊墜,穿短裙,加上小袖作為內衣。這種裝束髮展成為後來的羽織。直垂、大紋和袴的尺寸變長,短袴不再出現在正式的禮儀場合。永正年問開始,肩衣成為主要的便禮服,這是在模仿中世紀武士用的手 無、陣羽織的基礎上,產生的斷袖直垂式服裝。 在民間,男子流行穿無紋和無胸帶的素襖。女子仍穿在小袖上系細帶和打褂的服裝。 在染織方面,從戰國時代開始,一方面由於中國和歐洲貿易帶來的金袍、綢緞、縐綢、印金紗羅、真絲錦等豐富了當時日本的織物品種;另一方面,來自中國和朝鮮的織工,在日本的界、京都、近江一帶傳授織造技術,使日本的織造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日本著名的西陣織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到了大永年間,以三浦半島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棉花生產技術,成為後來聞名遐爾的三浦棉花。當時染色以扎染應用最為廣泛,紅卷、豹紋、十字花紋受到人們的喜受。另外,人們還喜愛一種貼金箔的印金織物。 到了安土、桃山時代,服裝的類別雖然與前代無甚差別,但小袖在這個時期有了較大的變化,與此同時,直垂、大紋和素襖也從原來普通的武士服裝發展成為重要的禮服。武士平常則穿肩衣和袴,或者羽織和袴的組合裝。婦女穿小袖,系寬約2寸的帶 子。小袖從上個時代末期開始,袖長變短、袖口縮小,抉成為小而圓的幅月形刀袖,低領尖、沒有緣邊、大身幅,領口和大襟的色彩艷麗醒目。 服裝所用的材料有真絲織錦、緞地錦、暗花紗、花菱、薄絹和舶來品如凸花錦、呢絨、毛織物、天鵝絨等。但最受歡迎的還是棉織物材料。色彩喜好黑、白、紅、黃等,像黃色地上裝飾同色花或刺繡金線圖案等色調統一且華麗的效果比較常見.鎌倉、室町時代,文化表現出大眾性和地方化特色,在民間文藝創作中,成就最大的就是「能樂」和「狂言」。「能樂」是使用假面具,配以歌謠、舞蹈,並以謠曲伴奏的演出,具有戲劇的特點。「能樂」的出現導致了「能」服裝的形成,「能」服裝以豪華絢麗的紋飾開創了日本的一種新的服裝形式。從江戶到明治-和服的形成 江戶時代(1603-1867年)宮廷的服裝基本沿襲前代,只是禮服中大袖的服色根據不同的職位有所調整。規定親王代為蔥綠色典儀為紫色,內弁為青色,擬代為桃色,主殿圖書贊者為白色。武家的禮服制度規定:四品以上服直垂,四品服狩衣,五品服大紋六品以下服素紋,司茶者和醫生服十德,少年服水干、長絹、細長。宮女的服裝早期具有公卿家風格,後來逐漸演變為武家風格,採用打褂小袖。從整個江戶時代的服裝演變趨勢來看,公卿家風格的服裝與武家風格的服裝越來越接近,最終為服裝向明治時代(1867-1912)和服的轉變準備了條件。江戶時代的肩衣是武家和民間的禮服。肩衣初期仿羽織袖造型,前下方有褶,以花鳥、山水、文字等紋樣作裝飾。但從寬永年間至今,肩衣的形式已有很大的變化。寬延前後的界町演員服裝也是肩衣的形式之一,造型就像展翅的大鳥。到了元文時期,肩衣上用鯨鬚綉出文字,稱為鳥縫,造型為園肩形。肩衣中有一種胴肩衣,也稱無袖和服外套,穿胴肩衣時不穿袴,據說是當時賤民的習俗。袴,古時稱作拋褶,因製作時把相近的縫跡聚攏,而省略下擺部位其餘的褶故名。寬文、延寶年間稱袴為直褶,褶的前端呈放射狀。正德至享保年間,袴又稱攏褶,原因是褶被聚攏在前袴。袴有襠,襠有高低,侍者高商人低,後來袴襠越降越低,大約在寬永年間,使用起了腰板。這個腰板大概就是後來和服帶板的前身。 穿上衣下袴,或上下分開的袴,在江戶時代頗為常見,上下袴或者說與袴配套穿著的服裝主要有:繼上下、長上下、半上下、麻上下、馬乘袴等。其中繼上下是指肩衣和袴選用不同色彩組合的服裝;長上下是指肩衣等與長袴組合穿著的服裝;半上下是指相對於長袴而言的半袴服裝名稱;麻上下指的是質地為麻的袴;馬乘袴是一種高檔寬下擺的服裝用於騎馬時穿。馬乘袴的縫製工藝複雜,據說當時十家縫紉鋪中只有一家能夠縫製這種高難度的服裝。此外,袷上下也是一種有襯裡的上衣式樣,據說是寬文年間,人們為夜間起來時防寒而設計的一種服裝,但也有一種說法是吉宗將軍在享保年間穿過的服裝。袴的材料一直是用錦、緞、麻紗等。享保年間流行龜紋綢。天明時,由於儉節令的頒行,人們穿起了草編袴、棉布袴。寬政末期,羅紗、條紋綢有開始被採用,接著麻紗、龜紋綢等也開始恢復使用了。袴的顏色沒有特別的規定,褐淡黃、黑、煙灰色等比較多見。紋樣有團花鸞鳥、唐草等。素地和小花紋也時常可以見到。這些紋樣也都是家族紋章設計參考的對象。羽織也是江戶時代流行的服裝。羽織有長羽織和短羽織之分,這主要是由於人們的審美趣味不同帶來的式樣上的變化。元祿年間羽織尺寸變短,據說是受銀座商人的影響。享保年間流行不長不短的中長羽織。元文時,流行豐後的地方三弦音樂,藝人的都古路豐後要穿配套的長羽織,這對當時的影響非常大,所以仿藝人的長羽織也流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明和時流行中長羽織,天明時羽織加長,但到了文政以後則又變短了。 羽織一般以素地五紋為正裝,選用縐綢、羅、紗、麻紗等材料。羽織上有小花紋的羅、龜紋的縐綢,絹等次之。再接下來的就是條紋紬,主要有結城出產的和上囚、銘仙等地生產的。羽織的色彩以黑色為正裝,茶色、淡黃色次之。裝飾以五紋為正裝,規定限於武士、醫生、富豪、給官府送貨的商人穿著。中產階級以下的用三紋和一紋。 羽織的種類繁多,主要有棉襖羽織、袷羽織、單羽織。江戶以前出現的還有革羽織、紙羽織、蝙蝠羽織、打裂羽織、鳥毛羽織、廣袖羽織、雨羽織、無袖羽織、火事羽織等。其中蝙蝠羽織指短衣長袖,形如蝙蝠的羽織;打裂羽織也稱振裂,衣的背後下半部開衩,是武士騎馬或旅行時穿的;雨羽織是指用紗羅織物縫製的羽織。據載,日本人為了禦寒,在文化、文政年間又創製了一種被稱為半天的新服裝式樣。半天一般是以棉花為內芯,類似於棉襖。男子的半天用八丈島產的黑色八丈絹作襯領,而女子則用緞子作襯領。半天有印半天、長半天、蝙蝠半天、龜甲半天和肥棉半天之分。其中印半天是職員或僱工穿的,所以又稱法被,藏青色的半天上印有白色紋樣和店號文字;龜甲半天一般是指給四五歲的孩子穿的;蝙蝠半天是旅商、郵差主事者穿的,這種半天到了文政以後,就由合羽取代了。 合羽,是雨天外出時穿的一種外套。慶長年間由西班牙人傳人日本,造型類似於傳教士的外套。最早的合羽是採用桐油紙製成,叫坊主合羽,有白、青、紅色條紋、黑色合羽等。寬文年間出現棉布合羽,有黑、藏青、藍、青灰色、茶色等。此外,合羽的種類還有平民用的半身短衣半合羽,武士、醫生、僧侶、富豪用的長合羽以及女合羽等。 江戶時代,小袖的形制與今天所看到的和服已經沒有什麼大的差別,可以看成是現在的一種簡單式樣的和服。江戶時代小袖的歷史大致可以劃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江戶前期,男子用的小袖以棉布、麻布、常陸紬、八丈絹、加賀絹、飛彈絛紋布製成,婦女用的小袖常以黃八丈絹、早川織、縐綢等材料製成。顏色上男女小袖都流行白色。紋樣上,男子以素地為多,也有不少選用格子和橫、斜紋條子的織物製作,婦女的小袖大都絢麗多彩,變化豐富,常用的裝飾紋樣有水、雲、閃電、 動物、植物、器物、建築、文字等,紋樣題材和表現手法極其繁多。貞享開始至元祿,紋樣以小袖背部為中心,從肩開始一直連續到下擺,紋樣比以前更加豐富。男子服飾中最著名的是熨斗目,指的是袖和腰部的條紋裝飾。女子的禮服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增加了金箔裝飾,使服飾更趨華麗。享保時八代將軍吉宗頒布儉節 令,小袖裝飾趨於樸實。 江戶後期,服裝的形式變化較多。開始時,武家衣服的腋下是不開口的,而民間多在服裝的腋窩出留開口部位,慶應時則以開小錢大小的口做了統一的規定。江戶時的婦女穿圓領袖,袖徑以碗口大小為準,但京都和大阪仍是採用三角 形袖。 和服的腰帶,特別是男帶,原來民間一直採用細帶,江戶時代用一寸或二寸的矩形帶繫結成的方格形圖案非常流行,這種帶子質地以龜紋、緞地、小倉、博多、素地的居多,色彩選用黑、茶、煙灰等色;延寶時,小 花紋、條紋流行;元祿時,鹿胎紋流行;享保、元文中期,帶幅變寬至四寸、五寸,但寶曆時又變窄;安永時,絎縫成圓筒形的帶子流行;天明時則又興起使用寬頻。女帶原來是不外露的,只是民間偶有用細帶系腰。到了戰國時代,首先是貴族階層的人開始內帶外系,這就出現了對腰帶外觀進行設計的要求。桃山時代, 流行名古屋帶,當時以絛帶製作窠結被視作是一種時尚。享保年間,帶結已經非常普及了。至明治時代,日本的和服基本定型。·和服類型·〔女子和服〕〔男子和服〕〔兒童和服〕和服是大和民族的服裝,它在形成的過程中雖然接受了一些外來服裝,特別是中國服裝的影響,但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和服服裝的形式卻是中國所沒有的。有人說日本的和服非常適合於日本這個個子矮小的民族和它所處的地理環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和服是採用直線造型,它取門幅約36厘米的布料,採用直裁法,經縫合完成。和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補正日本人在體形上的不足,它同時也適合於不同體態的人穿著。和服與現代西方體系的服裝也有明顯的區別:如西裝以男式、女式來區分服裝的主要類型,男裝包括西裝上衣、褲子、西裝背 心等;女裝包括西裝上衣、普通上衣、裙子等,此外,還有帽子、 圍巾、手袋、襪子、領帶等附屬品。而和服則不分上下,也不是以男裝、女裝來劃分,而是按照和服的組合式樣,分為長著、羽織、襦袢、帶、袴、上衣等8也就是說,和服各部位的名稱都是相對獨立的。 女子和服和服的種類很多,從使用功能上分,有禮服和日常服兩大類。根據具體穿著的場合、目的和時間的不同又有許多區別。以下是最主要的和服類型。 黑留袖黑留袖是已婚婦女在慶典中的正式禮服。結婚儀式上,新郎新娘的父母及親戚朋友中的夫人,都是穿黑留袖參加婚禮儀式的。黑留袖為黑色,上印五紋,下擺的紋樣華麗,格調高雅,題材多寓意吉祥。帶子取袋帶,面料採用金銀絲織錦、斜紋地緯花織物、緙絲等。色留袖除黑色以外的有色留袖都稱色留袖。色留袖的下擺裝飾紋樣、衣服上的五紋以及採用比翼縫合等都與黑留袖相同。所謂的比翼縫合,就是指雙層縫,即在領、袖口、下擺部位將和服的襯裡和面料縫合在一起。色留袖原來是皇宮內一些貴婦人參加集會或上流社會婦女們穿的比較貴重的服裝,現在作為普通婦女的華麗禮服,用於披露宴和各種聚會。對於作禮服之用的色留袖,帶子、拎包等附屬品必須在色彩、紋樣方面與服裝配套。色留袖中三紋和一紋的色留袖是僅次於黑留袖的貴重禮服,無紋單層的色留袖同訪問服相同,未婚女性也可以穿用。振袖振袖就是長袖,振袖的袖子長度可至腳踩,是一種較有情調的和服式樣。它是未婚婦女在成人式、畢業典禮、謝恩會、結婚儀式、正月以及各種重要聚會場合中穿著的正式禮服。其中黑色振袖通常被認為是最高貴的振袖。振袖的紋樣一般採用友禪染和扎染工藝。同時結合貼金箔和刺繡,裝飾非常華麗。振袖的帶子採用袋帶。打成豪華的裝飾結。鞋、拎包等附屬品也要求儘可能地規麗一些,青春一些。訪問服訪問服是繼留袖和振袖之後的一種禮服,也稱簡式禮服,一般是在結婚披露宴、條話會、一般聚會、拜訪上司等場合穿用的。訪問服的繪羽紡樣面積較大,從胸前開始及至後肩、兩袖、下擺,而且要求衣服接縫處的紋樣連貫不能中斷。紋樣的題材內容往往根據穿著者的興趣愛好,沒有特別的規定,但是色調和紋樣風格要求高雅不落俗套。付下付下是一種與訪問服風格接近,但應用範圍更加廣泛的簡式禮服。付下紋樣指的是與和服配套的紋樣,即通常所謂的件料紋樣,紋樣依據和服的前後身、大襟、袖等不同的部位進行安排。付下紋樣由於巧妙地利用布局和形、色的分配,使和服的款式結構和紋樣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與付下配套的帶子最常見的是名古屋帶。 色無地除黑色以外的單色和服叫色無地。色無地有一紋的色無地和三紋的色無地,前音稱為簡式禮服,後者比前者尊貴。色無地既可在喜慶、披露宴等場合穿著,也可在喪葬、祭祀等場合穿用,不同場合的色元地主要在於和服紋樣上的區別。用於喜慶時的色無地紋樣一般是龜背紋、扇面紋等吉祥紋樣,而雲紋、編織紋等色無地則是慶弔兩用的紋樣。不同的場合對色無地的顏色也有不同的要求,紅色系列或艷麗色彩的色無地宜遠離不吉利的事;喪事中穿的色無地要求用黑色,和服帶也要用黑色。此外,在孩子入學儀式、畢業典禮,特別是在與法律事務相關的一些場合通常也穿色無地。小紋是指採用型染工藝印製完成的匹料製作的和服。傳統的型染技術如型友禪、江戶小紋、紅染等都非常著名。小紋是一種應用非常廣泛的和服式樣,它可用於訪問、聚會、看戲等不同 的場合。紬即用紬為材料製成的和服。紬是一種低檔粗絲,製作紬時一般是先染色線,然後織成條紋與格子紋等織物製作成和服。紬可以平時在家裡穿,也可以作為外出服。具有代表性的納有大鳥紬、結城紬、上田紬等。紬有質樸而獨特的手工藝特點,但大部分的紬價格昂貴,不是普通人家都能享用的。男子和服相對於女子和服來說,男子和服的類型則簡單得多。男子和服有三種最常見的類型:浴衣、日常服、禮服。浴衣 通常是在夏天的祭祀活動、納涼晚會、盂蘭盆舞上穿著的和服。年輕男子的身材比較單薄,穿和服時要補正腹部。日常服是正月第一次謁拜和平時在家中穿的服裝。禮服男子的禮服,已婚、未婚、喜喪都沒有明顯區別。如穿撥染的五紋的羽織和裙子,裙子和襪子是白色的,和服帶用博多織物和織錦。兒童和服是日本和服中一個比較特殊的門類,主要因為兒童和服的尺寸比較特殊。製作時關鍵在於兒童和服肩上的窩褶和窩邊處理, 這方面的工藝非常講究。從種類上看,以兒童浴衣、七五三節和服最為常見。在夏天的祭祀活動、納涼晚會、盂蘭盆舞上,經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兒童,穿著漂亮的浴衣,歡快地唱歌、跳舞或玩耍,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無論男孩、女孩、大小胖瘦,製作的浴衣似乎件件都合身適體,這令許多外國人感到非常驚訝。因為孩子天天都在成長,一年一變,而和服的製作成本又很高,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在成年以前一般只有1-2套和服,而這些衣服又怎能適合不同年齡層次的兒童穿著呢?其實是日本人很巧妙地在肩側縫製了窩褶,在裙擺、袖口部位縫製了窩邊。窩褶的尺寸約等於肩寬的一半,在前後袖窿位置留取2厘米左右的松份作針跡,前袖窿稍側斜,後袖窿平行。窩邊也要留取二次縫合的松份,在袖口部位折返一定尺寸的布料,下擺位置也是同樣折返一定的餘量。這樣,隨著孩子一年一年長大,可以逐步將餘量放出,隨時調整衣與人體的比例。七五三是慶祝兒童成長的非常重要的節日,孩子三歲時有 「發置之儀」,舉行此類儀式的目的是祝賀孩子在儀式上剃頭以後開始正式長發,男女都是如此;五歲主要是祝賀男孩穿上裙褲,稱為「裙裝之儀」;七歲主要是祝賀女孩解下和服帶子開始打結,故名「帶解之儀」,這就是七五三節的由來。每年的一月十五日,到了這個年齡的兒童都穿上美麗的和服,按照神社和當地守護神的詣意,在母親的幫助下,進行祝賀儀式。三歲孩子的和服裝束為:可愛的方領或圓領和服罩衣、和服長襯衣與和服,做好的窩褶和窩邊。準備的服飾品有:和服長襯裙、腰帶、襪子、頭簪、草履、錢褡或腰包、和服、罩衣及伊達締。五歲孩子的和服裝束:外穿與成人男子一樣紋飾的羽織,即短外褂、裙、和服長襯裙、和服,同樣要縫製窩折。準備的服飾 品有:和服、角帶、短外褂、腰帶三根、和服長襯衣、護身、裝飾用懷刀、扇子、裙、襪子、草履。七歲女孩子的和服裝束比較複雜,準備的服飾品有:和服、伊達締、和服襯裙、腰帶三根、貼身和服內衣、和服長襯衣、襯領、帶揚、帶枕、帶締、護身、裝飾用的荷包、扇子、手提包、襪子、草履及其他填芯和面帶。·和服穿著·〔穿法〕〔場合〕〔舉止〕穿法 和服的穿法比較繁複,不同的和服有不同的穿法,雖然在大致的步驟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細節處則很有講究,和服穿著的技術也就表現在這些細微的差別上面。例如和服的底襟離鞋跟位置,浴衣是7-8厘米左右,留袖在25厘米左右,而中振袖、小紋等都是在15厘米左右。襯領外露的多少也是不相同的,喪服的襯領外露約l一1.5厘米,訪問服的襯領外露約2厘米,中振袖一般外露3厘米左右。穿和服一是要了解和服的基本知識,如和服各部位的名稱、和服的種類以及和服的面料,同時還要了解和服帶的形式、特徵、質地和性能;在和服必要的配件中要了解附屬的物品、內衣、現代美容用具、履和包等;在和服與帶的組合方法中要了解不同質地的配合、不同色彩的搭配以及TPO的組合方法。這些基本知識在我們前面的章節中都已經不同程度地提到。二是要了解操作步驟和程序。為了達到美的著裝效果,首先要對人體進行補正。著裝人對自己體型特徵的優缺點要比較清楚,這十分重要,因為服裝是人體的第二皮膚,人體的缺陷會影響著裝的效果。所以在著裝前,要補正人體的缺陷。人體的基本造型可以粗分為A、Y、I、S等型。一般來說,A型的人體是用貼身長方形短褂補正,Y型的人體是在領肩和腰圍部分補正,I型人體補正是用略帶倒三角形的短褂補正,S型的補正重點在人體中心的胸腹位置和腰背部位。此外,個子偏高或偏矮,胸的凸、平等,也要採取相應補正的方法。 三是在開始著裝之前,一定要將準備工作做得充分,必要 的道具包括和服的一些小配件,與和服配套的內衣,穿和服進行美容時的一些現代美容輔助用具,鞋和其他附屬品都要準備好。這些在前面已經作過介紹。和服的穿衣順序是:穿貼身內衣和裙子,並補正體形 穿振袖長孺袢,對齊兩肩和背縫線保持長孺袢前身地平整雙手將帶從前身繞至後身避開在前身中央打結,帶的兩端塞入帶中系依達締套上振袖,並將下擺與地面水平對齊系腰帶系胸袋整理前身下側多餘部分,用手壓住,然後系帶系帶時保持前身平整用袋帶系松風結時將帶子從前身繞至後身在前身插入帶板在後身放入帶枕系帶揚系帶締場合 和服在使用上地最大一個特點就是應時而擇衣,在什麼場合穿什麼樣地和服不是件簡單的事,對於一些日本人來說也是難以搞得十分清楚的。但是,在人們熟知的場合,大多數人還是能按傳統的方式穿她們應該穿的和服。 日本的習俗,婚後第一次過元旦地少婦,要第一個向媒人好,在這樣的場合,少婦要穿樸素一點的和服,而和服的色彩則要明快亮麗,領口內襯的色彩要鮮艷。一月十五日是日本的成人節,參加這一儀式的人要求穿成人式的和服,傳統的穿法是穿色留袖,現在這個規定不是那麼嚴格了。但是成人節畢競還是一個從少年變為成人的節日,雖然很少有人像過去那樣認認真真地按照儀式所要求的做,但在這個節日里穿得漂亮一些,還是現在許多女性想要做的事。所以現代成人式中穿振袖的比較多,和服的圖案以松、竹、梅、龜紋等吉祥紋樣為主。帶子選用織金錦、經錦袋帶,與華美的振袖交相輝映。女裙是現在日本學生畢業時穿的和服。女裙原是日本平安時代上流社會婦女穿的一種服裝式樣,鎌倉時代以後,除了特別的需要,一般已不太有人穿。但明治時代日本出現了女子學校,為了讓女生們穿上校服,曾一度採納過穿女裙。隨著洋服傳入,穿女裙的人越來越少。現在生活中已沒有人穿,只是在大學畢業式上還保留著穿女裙這一具有紀念性的習俗。女裙的質料一般選用:素地和江戶小紋,裙子下擺兩邊有開衩。 歡送會、謝恩會或一殷的聚會上穿中振袖的比較多,在歡快和諧的氛圍中,穿的和服要格調高雅,系的帶子要寬鬆一些。 結婚式和披露宴是比較隆重的場合。這時新人的雙親、已婚的夫人們應該穿五紋的黑留袖,腰帶的色彩要亮麗,用白色或金銀色,顯得高貴。小姐們穿振袖,系華麗的腰帶,和服上裝飾松、 竹、梅、鶴等紋樣。男子也是穿五紋的黑留袖,而且胸前的菊墜 和襪子都必須是白色的,角帶材料選用織錦和博多綢。參加結婚式的其他人,如同事等,可以穿訪問服或者振袖,這些服裝要求高雅,有華麗的帶結。 孩子的入學式,不僅孩子穿色無地,帶孩子入學的母親們也 要穿一紋的色無地。孩子到十三歲,在那年的陰曆三月十三日,關 東和京都一帶的人都帶孩子去參拜菩薩,這時要脫去為原來體長 四分之三的和服,新換上的正式禮服要求與成人和服的標準尺寸一致。七五三節,孩子 們穿色彩艷麗的盛裝, 母親宜穿付下,系名 古屋帶(圖24)。 在比較隆重的慶典、比賽或受獎等場合,參加者一般穿有紋的黑留袖或振袖,帶子和附屬品也要和黑留袖、振袖配套。如果隨身帶扇子,扇子要插在腰帶內。日本人看電影、演出或外出購物時也要更換和服。穿富有個性的付下和江戶小紋,系名古屋帶。如果想要更加優雅一些,也可以穿訪問裝。 此外,不同的季節穿不同的和服,像初夏的一船訪問裝是沒有襯裡的單層和服,帶子可以夏、冬兩用;盛夏 季節,人們選用上布、麻等材料製成的紗、羅織物,無論是留袖、振袖、喪服、訪問裝、 付下都大致相同。但在冬天時,道行就成了最受日本人歡迎的防寒擋風的外套。舉止 在日本許多重大的場合,人們都要穿和服,如婚禮宴席、生日派對、茶會或是其他一些較為正規的場合。其實在生活中穿和服多有不便之處,如衣袖過長,使進食時舉箸不能過遠;下擺過緊,使行走中抬足不能過高。如因衣袖過長不小心打翻了湯碗或是抬足過快摔了一跤,那可就大出洋相了。因此,穿著和服必須具有優雅的風度和高貴的氣質。要舉止得體。才能與和服相配。中國有句俗話: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用這句話來形容和服舉止,真是恰如其份。除此以外,穿和服還要講究走相和禮儀。 站立時的基本姿勢是下巴略低,背脊伸展,兩肩放鬆,自然下垂, 雙腳要合攏,腳尖並齊。在人前站立的時候,千萬注意不要形成貓背。坐分為椅子和蒲團兩種。座椅子時,不能座得太深,但太淺也會被看作是不安定。座在椅子上腳和膝要併攏,腳稍稍後退則更 美更雅。振袖的大袖要放在膝上,右袖在下,左袖在上。到 人家作客要坐蒲團,最初應從蒲團的下座即橫向開始,以跪的姿勢將膝蓋接觸蒲團的角端,然後再逐步以膝跪進,到達蒲團中央,再以正面面向主人。從蒲團上站立起來時先要腰不動而將兩足立起來,出來的時候要從與坐下時相反的方向出來。 行走時必須保持優美的姿勢,這裡面最重要的是步幅。步幅必須小而平穩才能見美,另外要處理的問題是衣袖和下擺。和服之美的關鍵在於衣袖,行走時衣袖不能隨意地搖蕩,而是要輕輕地擺動,下擺也不能拖地而行,要輕輕地提起。穿和服出門,特別是穿最高貴的禮服振袖的時候,經常會坐車,不免會發生袖端被夾在門縫裡或是下擺被別人踩住的各種麻煩,因此,在乘坐汽車、上台階時,需要特別注意。坐車時,首先要把包和其他所帶的東西放在座位上。然後背對座位坐下。穿振袖時要用左手將衣袖合攏,右手托起左袖,而左手則稍稍提起衣襟。坐時只能坐位置的一半左右,不能坐得太靠里,胸要挺起,微微前傾,腳尖著地,不能讓腰帶接觸椅背。以免變形。如是車上無座位時,可能會站在車中間拉著吊環,此時一般要用一手將另一手的衣袖按住,不能讓別人看到衣袖裡的白襯衣,手腕也不能露得太多。下車時,左手持襟,右手拉住扶手而下,下車之後,必須先整理腰帶,確認腰帶及衣服的整齊。 穿著和服上下台階時,必須十分注意腳的行動和下擺的位置。上台階時,要右手輕輕地前引,振袖的衣袖要由左手來提,慢慢地斜上台階才算是美的姿勢。下台階時,亦要用左手提起衣襟,將一足慢慢露出足尖,輕輕踏下一級級台階,真可謂是如凌波虛步, 晴蜒點水。 還有一種是禮儀場合中的見面時間安和分手時道別。在日本訪問時,總是要先在座位上問候,這裡就有座位上的儀禮,先在塌塌米上坐正,伸直腰背,上身漸漸地向前傾倒,此時,雙手膝前的塌塌米上按住,稍稍之後,再慢慢抬起來。注意,肘部不能橫向伸展,頭不要垂下太過,以致襪子被對方看到,腰不要拾得過高。在問候完了之後,客人再在蒲團上坐下。現在,站立的問候也多起來了,首先是將背部伸展,慢慢地將上身向前傾斜,兩手放在膝上,雙足併攏,頭往下低時,腰背部要呈圓形。羅織物,是指全部或部分採用條形絞經羅組織的絲織物。羅有橫羅和直羅、花羅和素羅之分。 紗織物,是指全部或部分採用由經紗扭絞形成的均勻分布孔眼的紗組織的絲織物。但是中國古代也有將均勻分布方孔的、經緯拈度很低的平紋薄型絲織物稱為紗的。 雙層織物,指雙面異色提花織物。如袋織物、凹凸織物等。 提花織物,也稱大花紋織物,織物組織循環大,花紋複雜,如織錦、織錦緞等。此外,像御召、上布、紬、博多織等都是和服有代表性的面料。御召是縐織物的簡稱,屬於熟織的縐織物;上布是麻纖維織物,也是熟織物,上布就是上等的麻布;博多織是指粗緯絲和細經絲交織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地方織物。這些織物都具有自己的特點與較長的生產歷史,所以它的織制方法也是固定地保留著傳統的方式。 說起織造,日本的京都有著名的西陣織。西陣是京都市西北部的絲織物生產中心區域,歷史上自延曆十三年(794年)平安京設置以來就已設有織部司作為官營的絲織工場,生產高級絲織物。到了13世紀,絲織工場以中國的絲織物為樣本在技術上得到極大提高。14世紀,工場成為機業集中地,在15世紀末的應仁、文明之亂中,由於西軍置陣於此而有西陣之名。天文十七年(1548年)以西陣為中心的絲織物生產基地形成,盛行高樓提花技術,生產織金、緞子、唐織、紗綾等高檔織物。享保十五年(1730年)由於大火,西陣地區織機的七分之三被燒毀,此後在天明八年(1788年)的大火中織機又被全部燒毀,後又逐漸恢復。到天保十二年(1841年)又有三乾颱左右的織機被毀。明治二年,西陣物產會社成立。目前的西陣約有織機三萬五千台,其中手織機二萬六干六百台,力織機約八乾颱。因此,西陣是一個以手織機為特色的絲織物生產基地,其中大部分手織織物都被用於製作和服,龍村和川島就是其中較為有名的兩家。 龍村美術織物會社的創始人龍村平藏(1876一1962年),於明治三十九年在京都創立龍村織物制織所,大正八年,他在東京日本橋俱樂部舉辦第一屆龍村平藏美術展覽會,展出其織制的美術織物。大正末年龍村開始研究法隆寺織物和正倉院織物並進行複製,用古代織物的紋樣製成和服面料。現在龍村的旗幟已傳到龍村元的手中,1996年,為紀念龍村平藏120年生辰,龍村織物會社舉辦了「初代龍村平藏織之世界」展覽。其中就有花鳥文金唐革錦打褂、遠州錦打褂和國寶日暮文蒔繪錦打褂等。打褂屬於振袖一類的和服,其中的遠州錦與中國四川生產的回回錦極為相似,是當時日本模仿中國織物生產的,在方格紋中安置團花、牡丹、菊花及雜寶紋樣,龍村將這件織物又進行了色彩和紋樣上的再創造,使其更為華麗和精緻。 川島美術織物會社是西陣織中最大的一家。其創始人川島甚兵衛於天保十四年(1843年)創辦和服店,稱為上田屋。明治十七年(1884年),川島於京都創設川島織場,是為今日川島織物的前身,其特點是織制裝飾織物。目前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寬的織機,寬達24米,由12位織手同時上機織造,其織物主要用於劇場的帳幕,極為壯觀。川島也從事風格華麗的和服織物的製作,其中有不少作品還被其他博物館所收藏,如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錦刺繡能裝束都名所,紋樣是紅地小花卉紋的織地上再加上各種方形的風景。每一處風景都有完整的布局,樓台亭閣、小橋流水、 山川風月、西窗雪養等,極為華麗,其原畫者為櫻井光雲,制於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圖9)。 龍村和川島只是西陣織中最為有名的兩家公司,但事實上西陣織中的公司有上百家,在西陣織會館中,就有傳統織造技術的表演和和服的展覽,而且還有穿著和服的攝影項目,從中可以看出和服在日本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與織造相對應的是印染的和服。友撣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一種。 印染 友撣染是以糊置防染印花方法為主而形成紋樣的技法之一,其特色是形成多彩華麗的手繪紋樣,在近代的染織和服史上,特別是小袖紋樣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以元祿時代的扇繪師宮崎友禪齋創造的友撣染(又寫作友仙、友染、幽禪、幽仙等),早在江戶前期已經出現,到元祿(1688-1704年)前後逐漸盛行。以友禪齋命名的友撣染,現存最古的遺品是在元祿之前約二十年,萬治二年時的仙台伊達四代藩主伊達綱村(1659-1719年)所用的產衣。 在友禪染中,又有京都附近的京友撣(又稱加茂川染)和北陸金澤附近的加賀友禪之分,其紋樣與色彩趣味相異,加賀友撣配色以胭脂、紫、綠、藍為多,一個單位紋樣中用多種色彩染成,特別是暈染技巧用得多,色彩與紋樣較京友禪更具圖案化。友禪染,開始時只在織物上繪以部分的插友禪染就變成非常高價的東西,僅限於特殊的上層社會所用,但在明治以後,由於型友禪的流行,批量生產成為可能,友禪染也成為普通的和服面料。現在的友禪中,有插友禪與型友禪兩種,插友禪就是以描繪為主的友禪,又稱描友禪、手描友禪、本友禪、上代友禪等,用纖細的糊置自由地描繪出紋樣是插友禪的特色,其工藝過程先為糊置(以防染為目的,有絲目糊、筒糊、楊枝糊、堰出糊、伏糊等),再是色插(即紋樣著色,用筆或刷描色),最後是地染及其他工序,這樣的產量肯定不會高,而且描繪的效果與羽織相似。型友禪是以使用型紙為特點的,所以效果較為粗獷,型友禪以批量生產為目的,所以適合於連續紋樣。 友撣染已成為各種印染方法製作和服的總稱,它的特點是手繪,自由而靈活,圖案極為華麗,但其基礎可以是各種糊防染,或是扎染,或是染色,按畫稿要求而定。糊防染可以是印上去的,也可以是撤上去的,後者稱為蒔糊,又稱撤糊,將織物弄濕後撒上糊粉。扎染一般稱為鹿子,在京都的稱為京鹿子,扎時按圖案要 求空出手繪的地方,然後開始手繪。與友禪相似的日本民間染織技術還有沖繩一帶的紅型等。 現代的日本友禪後繼有人。京都的友禪美術館中不僅陳列友禪染和服作品,而且每天有大量學生學習友禪染技術,她們學習繪畫、學習製作,製成的和服產品除了自己穿用外,也有出售的。京友禪: 幾何學模様 花鳥風月模様 更紗模様 印染 織製成形的織物,一般須經印染加工才能用作和服面料。其中染色是通過染料和纖維發生物理或化學變化而使織物染上一定色彩;印花則是用色漿在織物上印製花紋圖案。印染可以分成手工印染和現代機器印染兩大系列。 手工印染是指採用手工方法進行染色、印花的工藝。日本的手工印染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古事記》中就有黑衣、青衣、染衣服、染汁、搗茜根取色的記載。但最初的染色技術非常簡單,大約到了孝德天皇大化革新時期,和服才有了專門的紫、緋、綠等染法。文武天皇時設立了內染司機構以掌管染色之事,並出現了染色師這一專門的職位。至桓武天皇延曆遷都以後,織部司中又有了專門的染戶。江戶以後印染業逐漸在民間普及起來。 和服印染的方法很多,以下是日本和服傳統的手工印染方法 。 括染,即扎染,古稱絞纈。它是把布料或服飾成品按照製作 者的設計意圖,在所需顯示花紋的部位用線捆、縫或作一定的摺疊,再用線繩捆紮牢固,然後染色。染後拆去捆紮線或縫線。由於被捆紮部位染液無法上染,就形成了一定的花紋圖案。蠟染,古稱蠟纈。它是用能在織物上自行固著的液態或半液態物質,如石蠟、蜂蠟、木蠟、白蠟、松香等作防染材料,在織物上需顯示花紋的部位進行塗繪,再進行染色。因塗繪有蠟的部位染液難以上染,而使織物顯示出花紋圖案。蠟染有冰紋、這是由於在染色過程中塗有防染材料的花紋部位產生裂 紋,使染液順著裂紋滲入織物纖維內形成的,這是蠟染所特有 的肌理效果。注染,即利用印版或防染糊防染,染料注入織物不防染部位染成花紋的方法。如夾染,古稱夾纈,是指由兩塊或兩塊以上的花版,將被染的織物對摺後在其中夾緊,再進行染色。因被夾緊的部位染液不能上染,撤去花版後即顯出花紋。這是一種利用花版進行防染顯花的傳統工藝,其中花版的製作是關鍵。因工藝相對較複雜、目前夾染不如扎染、蠟染那樣普遍。 描染,即直接用筆釀取染液在織物上描繪花紋,一般多用於絲綢。描染用筆揮灑自由,不受工藝限制。日本有代表性的染色技術之一手描友禪,就是直接採用手繪或結合隔離膠手繪的方法,圖案塊面分界清晰,是一種較典型的手繪方式。色筆描染,用染料和糊劑調成的色料,直接在織物上描繪圖案或紋樣的方法。 凸紋版印花,是將雕刻成凸紋的花版(木製或銅製,也稱印戳),直接沾取顏料或染液在織物上壓印出花紋。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印花方式,友撣、更紗等印花紡織品就是採用了這一傳統的印花技術完成的。凸紋版印花的延伸還有凸版拓印、刷印和滾印等,均屬歷史上出現過的民間印花方式。 樓空版印花,用樓刻成花紋的花版(一般為紙型版)放在織物上,然後用刷子刷上調配好的顏料或塗料即可,或用噴槍噴上顏色。樓空版與凸紋版印花同屬型印範疇,也是一種古老的印花方式。樓空版印花如與防染工藝結合,可產生許多印花種類,主要有:糊染,用漿糊作防染劑,先用樓空版印在織物上,然後刷 染上色,待干後洗去漿糊,即顯出花紋圖案。古代的印金方法與此類似,即先印上粘著劑,然後通過撒金粉、貼金箔等方式粘著在織物上。日本著名的型友禪、江戶小紋以及沖繩的傳統印染方法紅染等也是採用這種印染技術完成的。型友禪是將花樣雕刻成 型紙,纖細的部分用許多髮絲牽住,每次套色用一張型紙,一般要用30-40張型紙,多的甚至近百張。友禪染按產地分為加賀友撣、京都友禪、東京友禪。東京友禪是現代風格的友禪(圖13)。 引染,用刷子浸蘸染料,然後在織物上刷印出花紋的方法。拔染印花,在有色織物上用印花方法局部消去原有色澤而產生白色或彩色花紋的工藝。分為拔白印花(雕白)和著色拔染印花兩種。刷灑印花,用圓刷子浸蘸染料,刷灑在雕刻有紋樣的型紙上,染料透過型紙染織花紋的方法。一部分的更紗、友禪就是採用這 種方法。波紋染,用墨等浮色於水面,然後用布帛吸附染取花紋的方法,這種花紋的特點是自然,隨意,難以複製。 噴液印花,又稱多色淋染,由很多組合的噴射口間歇地噴出各色印液,形成彩色圖案。傳統的方法是採用簡單的工具將染液吹噴成霧狀散落在織物上染成花紋。雖然現代的印染技術日新月異,但和服印染中保留著的傳統手工印染方式,因起特有的技巧、韻味、紋樣表達和色彩運用等仍有不可替代之處。刺繡 刺繡,俗稱「繡花」,是在已經加工好的織物上,以針引線,按照設計要求進行穿刺,通過運針將綉線組織成各種圖案和色彩的一種技藝。刺繡是最早用於服裝的裝飾方法之一。日本推古天皇時,佛綉特別流行,至鎌倉時代一度滯足不前,直到足利後期和桃山時代,刺繡再度復 興。元祿時代是日本刺繡史上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刺繡華美而且精巧。明治時,日本的刺繡品開始向歐洲輸出,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爭中斷了日本與歐洲之間的貿易往來,使日本刺繡品的輸出量銳減。近年來隨著對民間傳統文化的重視,日本刺繡又日漸流行起來。 目前,刺繡仍然是和服工藝中的一個重要門類。隨著時代的發展,刺繡在材料、工具、技藝方面不斷豐富,新的綉種層出不窮,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特點。從刺繡方式上,可以將其分為手工刺繡、縫紉機繡和電子控制機繡三類。手工刺繡針法靈活多變,裝飾效果好,適宜在各種服飾及織物上綉制,因此精細高檔的綉品仍以手綉為主。日本的刺繡從成品外觀上區分、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即點類綉和線型綉,線有直線曲線之分,點有線聚點和線結點之別。刺繡的基本技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彩綉,泛指以各種彩色綉線統制花紋圖案的刺繡技藝,具有綉面平服、針法豐富、線跡精細、色彩鮮明的特點,在服裝飾品中多有應用。彩繡的色彩變化也十分豐富,它以線代筆,通過多種彩色綉線的重疊、並置、交錯產生華而不俗的色彩效果。尤其以套針針法來表現圖案色彩的細微變化最有特色,色彩深淺融匯,具有國畫的渲染效果。包梗綉,主要特點是先用較粗的線打底或用棉花墊底,使花紋隆起,然後再用綉線綉沒,一般採用平綉針法。包梗繡花紋秀麗雅緻,富有立體感,裝飾性強,又稱高綉,在蘇綉中則稱凸綉。包梗綉適宜於綉制塊面較小的花紋與狹瓣花卉,如菊花、梅花等,一般用單色線綉制。 雕綉,又稱樓空綉,是一種有一定難度、效果十分别致的綉法。它的最大特點是在綉制過程中,按花紋需要修剪出孔洞,並在剪出的孔洞里以不同方法綉出多種圖案組合,使綉面上既有洒脫大方的實地花,又有玲戲美觀的樓空花,虛實相襯,富有情趣。綉品高雅、精緻。 貼布綉,也稱補花綉,是一種將其他布料剪貼綉縫在服飾上 的刺繡形式。中國蘇綉中的貼續綉也屬這一類。其綉法是將貼花 布按圖案要求剪好,貼在綉面上,也可在貼花布與綉面之間襯墊 棉花等物,使圖案隆起而有立體感。貼好後,再用各種針法鎖邊。 貼布綉綉法簡單,圖案以塊面為主,風格別緻大方,在日常服飾 中運用極廣。 釘線綉,又稱盤梗綉或貼線綉,是把各種絲帶、線繩按一定圖案釘綉在服裝或紡織品上的一種刺繡方法。常用的釘線方法有明釘和暗釘兩種,前者針跡暴露在線梗上,後者則隱藏於線梗中。釘線綉綉法簡單,歷史悠久,其裝飾風格典雅大方,近年來在和服中應用較多。珠片綉,也稱珠綉,它是以空心珠子、珠管、人造寶石、閃光珠片等為材料,綉綴於服飾上,以產生珠光寶氣、耀眼奪目的效果,一般應用於舞台表演服上,以增添服裝的美感和吸引力,同 時也廣泛用於鞋面、提包、首飾盒等上面。十字綉,也稱十字桃花,是一種在民間廣泛流傳的傳統刺繡方法。其針法十分簡單,即按照布料的經緯定向,將同等大小的斜十字形線跡排列成設計要求的圖案。由於其針法特點,十字繡的紋樣一般造型簡練,結構嚴謹,常呈對稱式布局的圖案風格。也有寫實風格的紋樣,題材多為自然花草。十字綉具有濃郁的民間裝飾風格,綉品樸實大方,美觀耐用。 絢帶綉,也稱扁帶綉,是以絲帶為綉線直接在織物上進行刺繡。絢帶綉光澤柔美、色彩豐富、花紋醒目而有立體感,是一種新穎別緻的和服裝飾形式。抽紗綉,是刺繡中很有特色的一個類別,其綉法是,根據設計圖案的部位,先在織物上抽去一定數量的經紗和緯紗,然後利用布面上留下的布絲,用綉線進行有規律的編繞扎結,編出透孔的紗眼,組合成各種圖案紋樣。用抽紗綉綉面具有獨特的網眼效果,秀麗纖巧,玲班剔透,裝飾性很強。由於透制有一定難度,抽紗綉圖案大多為簡單的幾何線條與塊面,在一幅綉品中作精緻細巧的點綴。 戳紗綉,又稱納錦,是傳統刺繡形式之一。它是在方格紗的 底料上嚴格按格數眼進行刺繡的。戳紗綉不僅圖案美麗,而且隨 著線條橫、直、斜的不同排列作豐富的變化,但花紋間的空眼必 須對齊。可用於日常用品和欣賞品,富有裝飾情趣。 此外,和服上常見的刺繡方法或一些特定的刺繡名稱還有回 式針綉、全回式針綉、半回式針綉、紡綉、平綉、摻針綉、插針 綉、單針平綉、暗綉、金銀線綉、捻線綉、編織綉、嬰粟子綉、星 形綉、暈綉、雙面綉、白布白線綉、網眼綉等。在刺繡工藝中,還 有一些是根據國家或城市的名稱來命名的刺繡,如法國刺繡、英 國刺繡、斯堪第那維亞刺繡、羅馬尼亞刺繡等。 色彩 日本的色彩史一般被分為五個時期,一是原始色彩時代,約在公元300年以前;二是民族色彩時代,大約在公元600年以前,是日本古代以民族思想為基礎的色彩確定時期;三是宮廷色彩時代,這是在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的影響下,大和型貴族色彩全面形成的全盛期,相當於日本的飛鳥、奈良和平安時代,約公元600-1186年;四是武家型多彩時代,是以庶民色彩為主流的色彩時期;五是世界共通色彩時代。五個時期中與和服關係特別密切的是三、四兩期。第二期中最為重要的是推古天皇十一年(603年)十二月聖德太子所推出的冠位十二階制度,即大德、小德、大仁、小仁、大禮、小禮、大信、小信、大義、小義、大智、小智等十二階,每一階都使用當色來製作冠帽。據考證,所謂的當色,即指與階位相當的色彩,當時的色階共有六色,由上而下是紫、青、赤、黃、 白、黑,由此推算,每一種色彩應對應兩個官階。大化三年(647 年),又制定了七階十三色制度,由上而下為深紫、淺紫、緋、組、綠、黑,後來又有所增減,但基本沒變。武家型時代是和服色彩史上的一個重要時代,在這個時代中,色彩的制度逐漸鬆懈,上下開始混亂,民間流行藍、茶、白、黑 等更為自然的色彩,特別是藍的應用。到幕府末期及明治時候,和服用色越趨華麗。友禪染的發明,使手繪技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各種華麗的色彩都在使用,甚至連金箔銀箔也被大量使用,因此當時發布很多禁奢侈令。 現代的和服也有色彩的講究,黑色為最上。如黑留袖是已婚女性各種喜慶場合的正式禮服,青色也是較為穩重的外出服,茶色等一類比較雅緻的色彩是出門訪友的常服,年輕人則常穿鮮艷的色彩。 日本和服的色彩還強烈地表現在與季節的關係上。春天是草木發芽、百花盛開的季節,嫩綠的草色和淺蔥色成為主色調,櫻花和菜花則是主要的紋樣。初夏,在新綠中映出的是棣棠色和藤色等,為了盛夏的涼意,人們總是喜歡藍色或紺色等深色的單衣,在朝霞和百合之外,波和水流模樣也是人們喜愛的題材。秋天是楓葉紅了的時候,衣上飄落的紅葉和周圍的環境極為吻合,色彩是金茶色、暗茶 色,還有古代紫等都 是與此相配合的色 彩,紅葉和秋草或是菊花則是最為合適的紋樣。冬天,暖暖的小豆色或是緋色是極為合適的色彩,由於這是一個缺乏色彩的季節,因此,華麗的更紗和唐草紋樣可以為此增色,尤其是到 了新年,以蓮紅色為主調的吉祥紋樣成為主旋律。圖案 和服及其帶的圖案也可以稱為紋樣,紋樣有全部一體的循環紋樣,也有不循環的紋樣,經排列組合後形成模樣。日本紋樣的原型大多來自自然界的花鳥風月或生活中的各種道具,包 括以下四大類: 植物紋樣:梅、櫻、藤、菊 動物紋樣:龍、風、魚、鳥、蝶 器物紋樣:扇子、團扇、茶道具 幾何紋樣:麻葉、網眼、龜甲但是,在日常的紋樣分類中,一般以紋樣的風格分類比較多,如: 吉祥紋樣:是指以中國傳統思想所產生的帶有吉祥含義的各種題材的紋樣的總稱。如松、竹、梅等的植物紋樣,鶴、龜、鳳凰等動物紋樣,以及各種寶物,吉祥紋樣是古典紋樣的代表。 有職紋樣:平安時代在宮中與儀式有關或行事相關的古典紋樣,它通常以外來的幾何學紋樣作地,再加上具有明顯日本風格的紋樣作主題,如鶴、立涌、龜甲等,格調極高,多用於禮裝或略禮裝。法隆寺紋樣:飛鳥時代在法隆寺傳下來的中國制的織物的紋樣,其中有不少帶有明顯的波斯風格。 正倉院紋樣:以奈良時代傳人的正倉院織物為原型的紋樣。名物裂紋樣:宋代前後從南方海上傳人的特別為茶人所喜好, 用作茶葉袋的織物紋樣。唐草紋樣:以卷草式樣構成的唐草紋樣在和服的面料中十分流行,它可分成葡萄唐草、菊唐草、牡丹唐草等,其紋樣帶有中國唐代風格。 更紗紋樣:室BT時代以後,從南洋一帶傳來的印花或手繪棉布,其紋樣帶有明顯的印度風格。 光琳紋樣:以江戶時代的畫家尾形光琳命名的紋樣,題材以花鳥風月為主,紋樣的線條十分流暢。絹紋樣:以直線組合而成的單純的紋樣,只有直線的粗細、色彩或暈色過程中營造出來的各種各樣的變化。 格子紋樣:將經向的編紋樣和緯向的編紋樣組合起來,形成 格子紋樣,這種紋樣十分普遍,通常用於普通的和服。 並紋樣:並其實就是一種扎經染色織物,它先將經線或緯線以扎經染色的方法染出一段段的色彩,然後再進行織造,織造成的織物圖案邊界會有參差不齊的效果,這就是並,並有幾何並和 繪並之分。不祝儀紋樣:用於喪服的紋樣,有紗續形、雲、蓮、流水、波 等(圖34)。 帶的紋樣與和服的紋樣基本相同。 禮服所用的九帶和袋帶為了表示豪華一般用厚重的紋樣,通常是法隆寺紋樣或正倉院紋樣,吉祥紋樣和有職紋樣也經常被使用。但是無論用什麼樣的帶,紋樣的季節感是十分重要的。 名古屋帶通常使用較為親切和簡單的紋樣,如四季折枝花、有趣的器物紋樣,或是小型的幾何紋樣,與和服十分相稱。 所以,在紋樣的選用上,必須注意和服與腰帶紋樣的配合,以及紋樣的色彩、季節、大小、輕重、題材的配合,還有紋樣格式的配合在和服中,模樣和紋樣是一個詞,有時它們的意義是相同的,但有時在不同的場合卻有著不同的含義。它們的共性都是指和服的紋樣圖案,但紋樣更多指圖案的題材和構成,而模樣更多指圖 案的布局。中國古代有一種織物稱為織成,其織物圖案是按照服裝款式進行設計的,日本和服的紋樣設計大多類似於中國的織成。因此, 模樣成為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和服的模樣可根據和服的式樣來分類,如留袖模樣、振袖模樣、小袖模樣等,但在留袖、振袖或小袖中,一般也有無模樣的情況,當然所謂的繪羽和服除外,它必然是有模樣的和服。 模樣主要是根據圖案的分布配置來稱呼的,如圖案布滿整件和服稱總模樣,位於下擺部位的稱據模樣,只在肩部和下擺部位布置圖案而在其餘部位空白的稱為肩據模樣;特別奇怪的是首拔 模樣,紋樣布置在從肩到胸的位置;片身替模樣,身上和袖上一部分布置紋樣;一字模樣,在腰部橫向布置一段紋樣,也稱為貿 斗目風,其他還有文字模樣和胸模樣等等。 模樣也可以按時代的發展來進行分類,因為一個時代可能流行一類模樣。慶長時代(1596-1615年)是豐臣秀吉、德川家康、德川秀 忠的時代,即從桃山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當時流行慶長模樣,其製作方法多為在絞染上再行刺繡或壓印金銀箔或稱招箔,和服的 全體都是無間隔的圖案,非常豪華,稱為總模樣,由於這種模樣 基本上看不到地部,故而又稱無地模樣。其紋樣以花齊為主,特 別是櫻花和椿樹,反映了桃 山時代特有的文化背景,是 一種花開爛漫的氣象,在今 日的振袖中,被稱為慶長模 樣的多是總模樣。 寬文時代(1661-1673 年)是德川家綱的時代,寬文模樣別名肩據模樣,紋樣從右肩為起點,留下充分的余 白,然後在據前部及據全部描出生動的圖案,紋樣大膽地表現了大輪的菊花、草花,雄渾的龍、動物、扇面、笠及車等,開創了模樣新局面,這可能與歷史背景有關。歷史上,寬文時代的前三年江戶連續發生了特大火災,因此幕府強調節儉,和服紋樣也呈現出簡約化的趨勢,從慶長模樣演變到寬文模樣是時代的今然。元祿時代(1688-1704年)是五代將軍德川岡吉的時代。這是一個文化繁榮的時代,松尾芭蕉、近松門左衛門、井原西鶴等人都是在這個時代出名的,歌舞伎役者的市川團十郎,浮世繪名家菱川師宣等也都活躍在這個時代,和服紋樣史上的重要一環友禪染也出現在這一時代。友禪的出現把紋樣的表現提高到一個完全自由的境界,因此元祿模樣也是以總模樣出現的。小袖是平安時代上流社會的裝束,後來成為通百姓的衣著,模樣小袖在鎌倉到室町時代開始流行,同樣,它 也有各種形式的模樣,其流行的時間、風格與振袖或留袖有一定的共同之處,可分成無垢、飛模樣、總 模樣、片身替、肩裾、片身替肩裾、寬文(七三)、元祿、段模樣、腰高、模樣(可分成三寸、五寸、七寸、八寸)、里模樣、妻模樣等。紋章 紋所又稱紋章,是和服上表示一個家族或家庭的標誌。有時這一紋所可擴大到一個神社、一所學校、一個地區、一家公司等,總之是一個團體的集體的標誌。紋所的外形以圓形為多,也有多邊形。圓紋中有太輪、中輪、細輪、絲輪、二重輪、朧輪、洲濱輪、窠輪、雪輪、竹輪、菊輪、藤輪等,多邊形也有多種,日本人稱其為角紋,有平角、隅立角、的角、垂角、太夫角等。紋章中的紋樣最多為植物紋,也有器物紋、動物紋、建築紋、自然紋、幾何紋等。紋所的起源是在平安時代,公家之間的區別在於牛車上的標記,而武家之間的標記是兩軍對陣時的軍旗。戰國時代,根據武功下賜,少數人獲得了一個家族的姓或榮譽,於是就出現了家族的紋所,這種紋所是榮譽的象徵,可以繼承。到後來,它成為社交、公務中的必要標誌,人們可以一看紋章就明白對方的身份。 紋所大多數出現在禮服上,首先是在留袖上,即在總體無花紋、只是裾模樣的留袖上飾以紋所。無地裾模樣紋所作為女性的禮服出現在江戶時代享保前後,並逐漸成為現代女子的正式禮服。和服是原來振袖的總模樣,在江戶幕府時代的節儉令中,總模樣只留下了裾模樣或里模樣,圖案位置很低,上部大部分空地無紋,十分單調,此時在此處加上精緻的紋所,則顯得設計非常高雅,而且有意義,這據模樣加紋所就是今日的留袖,有紋所的留袖格調特別高雅,有一種歷史的美,此後紋所大量地產生了。 所有紋所中最為難忘的是鎌倉時代的「菊花御紋章」,當時的後鳥羽上皇特別喜歡菊花,不僅在衣服、車輿上,而且還在太刀上裝飾菊紋,名為「菊作的太刀」,後鳥羽上皇是日本有名的多才多藝的人物,寫有不少詩歌,「菊一文字」是上皇請當時的名刀工備前則宗等鍛在刀刃上的,上皇對菊的愛好被後世的天皇所沿襲, 所以成為皇室紋章。到明治二年布告天下,以十六重瓣的菊花作為皇室的紋章。在日本人們自古就非常喜愛野菊,據說這是一千年前由中國經朝鮮傳人日本的,但真正的觀賞菊是從江戶時代開始的。 到目前為止,紋章之數大約為四百種左右,而經分化之後,則達七干到八干余種,如光是梅花的紋章就有九十種,一個家族原先只有一種紋章,但當家族分支之後,紋章就會進行適當的變化,在家庭中被賜的紋章就可能與原來的有所不同,紋章的數量就大大擴充了。 江戶時代是紋服的流行時期,這在吉原游里的歌舞伎役者的服飾上可以看出。紋章的製作方法也有不少。一是織的,稱為紋付羽織,羽織是從道服和服服中發展起來的,在江戶時期女性是被禁止穿紋服羽織的,女羽織的流行是在明治以後,一般是黑色地上織白色的羽織,男紋付羽織一般是用黑地拔染,所以稱為拔染紋,一般又分成陰紋與陽紋。此外還有用刺繡和貼綉而成的縫紋和切付紋,以絞纈工藝完成的紋章稱為鹿子紋。 紋服中所用紋章的個數一般為五紋、三紋、或一紋三種,五紋是最正式的禮服所用的,背部中央一個,前面兩袖與兩胸各一個,共五個,在黑留袖、振袖、黑羽織等和服上所用;三紋是背後一個,後袖兩個,一般不是黑色的男女和服都用三紋;一紋最少,是最為簡略的和服所用的。 紋章的大小從明治到二戰前一般男服為一寸一分,女服為七分到八分五厘,現在男服一般為九分到一寸(3.5-3.8厘米),女服為五分五厘到六分(2.6-2.8厘米)。 ·和服搭配·〔袷〕〔帶〕〔結〕〔配件〕〔圖式〕 和服之美是需用許多物件加以配伍和組合的。比如,服的袷、帶、結等是組合和服美不可或缺的。 袷袷是一種夾衣和服,襯裡和表料縫合在一起。袷也稱為單件套和服,穿著方式和式樣與長上衣外套相仿。按照日本的傳統,每年陰曆四月一日至五月四日、九月一日至八日規定穿袷。袷具有明確的應時特徵,特別是在色彩上,袷非常強調與季節的協調。春天穿袷的色彩要求色相明確,色調淡雅。年輕人穿紫色系列,瘦高個的人穿淡綠色系列被認為是最有品位的選擇。這時配套的和服帶子花色宜選用奇花異草為題材,色彩要求明快靚麗。雖然袷的色彩也有流行,而且各人的喜好也都不相同,但多數日本人認為淡紫色的袷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美的。中年人一般取藏青、煙灰、藍綠色相,考慮到中年人皮膚、體態的特點,色彩多數選用調和色。從整個裝束來看,無論是袷本身,還是帶、領等都應該著力表現春意。秋天的袷也是取季節性的圖案和色彩作為裝飾的要點,但是秋天袷的穿著時間不長,日本秋天季節短,人們對秋天的感受多半不是很深,所以設計時宜理性地強調秋天的意趣。像年輕人雖然還是穿紫色系列,但選用的是與春天不同的濃艷的深色,尤其是紅黑色袷特別能讓人想起秋天的氛圍。中年入穿煙灰色、茶色、藏青色,但多數不是用單色,而是採用二色或三色的色彩組合搭配,在日本人看來,這也是一種增添秋天意趣的色彩處理方式。 和色彩一樣重要的圖案也要應景宜時,即使是簡單的條紋布,如果用於製作春天的袷,過於鮮艷的條紋也是不足取的,當然,製作袷的面料圖案雖然簡單但也要有誘人的魅力。至於和季節相對應的花草、烏蟲等更是褚所需要的主要紋樣題材。在材質上,春天的袷一般選用羊毛,其次是精紡斜紋縐呢或縐綢銘仙等,化纖材料也受到歡迎。秋天袷則更多的是選用化纖材料,同時像銘仙、大島精紡斜紋縐呢等特定的品種也用得不少。但無論是春天袷還是秋天袷,人們在選用材料上都喜歡柔軟有彈性的材料,不喜歡重染色艷的織物面料。 近年來,在春秋天穿羊毛衫的人越來越多,袷已不像往年那樣的流行,一些袷甚至省卻了襯裡,成為單層的袷。也許在一部分人們看來,單層的袷與和服套配,更能表現出和服的美,所以單層的袷在一定的範圍內仍是一種較為流行的式樣。 傳統袷的製作方法是一專門的技術,通常的製作順序是壓印兒,然後從袖子製作人手,確定前後衣片和門襟的尺寸並縫合,接著縫合下擺、鑲邊、再上袖,與肩部、腋部縫合,最後掛領、上領。但是近來推廣四重縫的袷製作工藝大大簡化了原來的製作程序。在袷的製作過程中,裡布和表料的尺寸是有定法的,規定裡布在表料下面縮進2厘米。 帶 與和服的色彩、紋樣以及風格配套的和服帶,是日本傳統裝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日本人對和服帶的重視早在《源氏物語· 紅葉賀》中就有過記載。德川時代,和服帶時寬時窄的流行變化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人們的審美和社會時尚。時至今日,和服帶的式樣與花色可謂是豐富多彩、多不勝舉。但從和服帶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對象上區分,大致可以粗分為以下三大類。 男帶,男帶也叫角帶,指的是男子用的窄帶。角帶通常以寬23厘米、長380厘米的布料對摺製成。具體又可細分為對摺不縫的帶子、對摺縫合的袋帶、填芯縫合的太陽帶以及單層的單帶等。材料選用博多織物、博多提花織物、織錦、葛蘭布式織物、鹽瀨厚織物、紬織物等。其中博多帶是自古聞名的具有代表性的男子用和服帶。男帶的色彩常用的有茶色、煙灰色、藏青色、黑色等。花紋以博多特有的經提花幾何紋和金剛柞花條紋為主。紋樣的色彩與底色接近,效果類似於暗花織物。博多單層帶採用紗、羅織物,是夏天的用帶。 女帶,女帶的種類較多,常見的有九帶、間巾帶、腹合帶、袋帶、單袋、浴衣帶、名古屋帶、褂下帶、中帶、八尺帶、六尺帶等。丸帶用寬68-79厘米,長380厘米的織錦、綢緞、紗、羅等織物對摺填芯並縫合的筒狀帶。帶子採用滿地花,紋樣典雅、華貴,一般用於新娘裝、黑留袖和訪問裝。 間巾帶,也叫老式九帶,帶子寬度一般在57厘米左右,面料多為真絲織錦。 腹合帶,也叫晝夜帶,裡布和表料用不同質地和色彩的布縫合。紋樣加工一般為印花工藝。 袋帶,一種雙層筒狀帶子,一年四季通用。袋帶與正式禮服配套使用,根據裝飾花紋和材料的不同,還可以細分為:滿地花袋帶、六齣花袋帶、局部花袋帶、紗袋帶、盛裝袋帶等。 單帶,無襯裡和填芯的單層和服帶。較多地採用條紋和寫生風格的紋樣,並與季節情調相諧調,注重淡雅的色彩表現。 浴衣帶,比單袋更窄,寬度是21厘米,長度也比普通的要短。 名古屋帶,大正末期產於名古屋,後因縫製和使用方便而得以迅速推廣。名古屋帶尾寬同普通和服帶,首寬為尾寬的一半。褂下帶,系在兩襠下面的帶子,長380厘米,在德川時期,大奧和大名的宅第中常見有穿兩襠系褂下帶的婦女。 中帶、八尺帶、六尺帶,是小孩子舉行七五三祝賀儀式時,用於祝賀的不同長度帶子的稱謂。帶是和帶揚、帶忱、帶締等附屬品一起,纏在胸前、結在背上的東西。回顧帶的歷史,它曾經與繩索的功能沒有多大區別。隨著時代的發展,帶的這種功能逐漸消失,成了純粹的裝飾品,與和服一起成為和服美不可缺少的部件。帶的長短大小,隨時代發展而有很大的變化。江戶初期的帶短而細,據文獻《獨語》記載:寬永年間有用「鯨尺二寸左右的紙來襯芯」,安慶版《女鏡》中有二寸五分帶的記載。由此可見帶的幅寬是從二寸左右,漸漸發展到現代的寬度的。一般認為現代帶的寬度是從明治以後才定形的, 長度為400厘米,寬度為30厘米。 將和服作為整體來看的話,帶則在其中佔據了極為重要的裝飾部位。這是因為,從人體的裝飾比例來看,人的胸和背是視覺的中心。幾乎所有的時裝設計師都是圍繞胸和背來做文章的,把它視為時裝設計的中心部位。日本已故的著名服裝設計師君島一郎曾在上海中國紡織大學演講時,對自己的作品,作過「男性的肩背責任重大,而女性的肩背十分美麗」這樣幽默而具有哲理解析。從中可以看出,時裝設計師多麼注重肩背這一部位的設計。和服的太鼓裝飾部位就是一例。和服包括帶是一個整體。帶的設計也肯定要涉及到和服的形態、色彩、題材等,必須從總體上進行考慮。和服的裝飾位置基本上位於下擺和肩的地方,而帶的裝飾位置是背上的太鼓及胸前和腹的部分兩者的組合形成了和服的總體。從立體造形看,系了帶之後,人體的側面外形起了變化,女性的人體曲線更為美麗。另外從日本女性的體形來看,下肢較短。繫上太鼓之後,使女性的臀部抬高、身體重心升高,從而拉長了下肢,取得了上下的平衡。 帶的設計主要從視覺功能上來考慮。太鼓的視覺中心位於人體右上三分之一的部位。從和服整體來看,下擺的裝飾位置應在偏左下部分,與太鼓取得平衡。另外,人體是左右對稱的,如果太鼓的裝飾也是左右對稱的話,會造成視覺上的重複。當然,左右對稱也是一種設計方法,未必不可,但卻失去了「和風」這種 既自由又嚴謹的日本服飾美的格調。帶所使用的紋樣多為吉祥紋樣。單獨形的有鶴、龜、鳳凰、麒麟、牡丹、獅子、龍、佛手、貿斗、扇等;樸素型的有紅梅、黃鶯、松竹梅歲寒三友、四君子、葵、葛蒲、蓮、石榴、批把五瑞;另外還有七寶八仙、萬字、喜字、壽字、如意、百子、朝職、望月等,涉及到植物、動物、器材、建築、天象、地文、文字、圖符 等很多領域。紋樣的出典多來自正倉院的寶物、時繪等處。因為這些出典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印象是十分深刻的。另外,帶所使用的紋樣還有出自日本琳派藝術的(以日本畫家尾形光琳為首的藝術形式)。結 和服的帶結是和服整裝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帶結的種類很多,但由於分類方法不同,角度不同,結果也不相同。 帶結可以從造型、功能和使用對象上進行劃分,如孩子結、少女結、婚嫁結、襠下帶結、太鼓帶結、寬幅筒形帶結、晝夜帶結、單帶結、半幅寬頻結等。我們這裡主要講從帶子的造型上進行劃分的太鼓結和變化結。太鼓結包括用名古屋帶打成的輕便明快的一重太鼓和用名古屋帶、袋帶打成的格調高雅的二重太鼓,這兩種結在具體應用時,還要根據年齡、體型和對象調整太鼓的大小、形狀和位置。 變化結顧名思義是指有各種各樣變化的結,特別是年輕人的新式帶結非常多,可以是豪華的,也可以是簡樸的。和服的造型,通 過帶結的豐富變化改變著各種不同的形態。以下是和服中最常用 的幾種變化結,具體又分為太鼓系變化結、文庫系變化結、袋帶 系變化結、半幅帶變化結、細帶·踴帶系變化結。 太鼓系變化脹雀結,是年輕的未婚女子用于振袖的變化結。選用有華麗裝飾的織錦袋帶,造型取展翅的麻雀形,顯得小巧又可愛。 太鼓系變化夢路結,造型如同初長的嫩葉與萌芽,表現出一種充滿著夢幻般自由而舒展的樣子。夢路結選用袋帶作結,用于振袖和訪問裝。 太鼓系變化深見草結,造型仿鮮為人知的野花深見草的形象化帶結。選用袋帶,適用於紋付的色無地。太鼓系變化螢籠結,螢籠結是一種選用夏天穿用的紗、羅、夏布等材料製成的輕薄型的帶結,造型取捕螢的竹籠形,表現出了濃濃的盛夏情趣。它和同樣材質的訪問裝、付下等組合能取得相當協調的效果。 太鼓系變化結還有干代香結、地榆結、角出結、蝸牛結等。 文庫結,是江戶時代武家的尊夫人們喜愛的帶結,今天則成了獨身女人特 定的帶結。適用於訪問裝和色無地。帶結 主體的基本造型如同信匣(圖17)。 文庫系變化檜扇結,是一種非常豪華的帶結,根據不同的使用對象又可作適當的變化。如在結婚儀式上的檜扇結是選用丸帶,而在振袖上所用的則是袋帶作結。在一些表示祝賀的場合中,檜扇的風格要求優雅而古典。檜扇結忌諱用在訪問裝和色無地上。 文庫系列變化香游結,是種表現花香誘人,彩蝶飛舞意境的帶結。造型模仿彩蝶,採用兩段式袋帶製作。 文庫系變化寶貴結,採用多層翼翅狀疊帶製成,是一種具有動感和高格調的帶結。文庫系變化由緣結,是一種年輕人的和服非常相稱的華麗帶結。文庫系變化花明結,這種帶結的造型像緞帶結那樣輕鬆、簡單一般用於小紋。文庫系變化還有瀧田結、彌生結、花文庫結,昂結等。 半幅帶,是指用普通帶子的一半寬度做的和服帶。由於帶幅較窄,容易打結,所以可以製作各種各樣的結。帶的材料選用絲、棉、麻等天然纖維。半幅帶變化文庫結是年輕人浴衣上面用的最受人歡迎的結。 半幅帶變化貝口結,貝口結主要用於浴衣和家庭服,製作簡單,而且從年輕女性到年邁老人都可以用。另外,男子也經常用此帶結。半幅帶變化矢字結,用半幅帶打成矢字形的帶結,是一種寓意平靜生活的結。常用於浴衣和居家穿的棉、紬等質材的服裝上,給人一種田園式的隨意的生活情趣感。 半幅帶變化花文庫結,是一種表達思念情感的緩帶式結,同時也是愛的象徵結。 半幅帶變化鈴音結,又名典雅帶結,是用半幅縫製的,典雅帶結分為表裡兩層,兩層的花色不同,關鍵是在打結時要巧妙地表裡兩層的花色按照造型的要求,同時表現在結的表層。鈴音結採用多層羽根疊合,走起路來抖動的疊帶產生輕微的磨擦聲,似乎能讓人感受到秋日的氣氛。半幅帶的變化結還有七夕結、風鈴結、香花結、涼結、線香花火結等。 以上這些帶結作為和服的配套裝飾,使用時都要在旁人的協 助下才能完成,而且每一種結都有特定的離意。另外還有一些帶結是純粹出於美觀的需要,一個人可以獨立完成的。這類結的花樣也非常多,常見的有脹雀結、二重太鼓結、乙女太鼓結、變化千鳥結、祝太鼓結、一文字文庫結、立矢宇結、桃少貴結、萬葉結、早乙女結等。 配件 和服之美,除了袷、帶、結的組合外,和服的配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服的配件主要有帶揚、帶締、帶板、帶枕、伊達締、腰紐、胸紐、比翼等。另外還有與和服配套的內衣,穿和服時、進行美容時的一些輔助用具以及鞋和 其他附屬品帶揚和帶締是和服整裝中十分重要的小配件。帶揚的作用除了在製作帶結時能夠固定和包覆帶枕外,而且在裝飾上也嚴格要求與和服、和服帶配套。帶揚的材料一般選用紡綢、綾、縐織物等,上面裝飾扎染紋樣、友禪染、小紋、刺繡圖案或者是色無地。帶締起著繫結和服帶結的作用,有繩帶、編織帶、絎縫帶之分。有一種絎成圓筒形的帶子稱為丸紙帶,是禮服上專用的帶締。還有一種摻和金銀絲的繩帶也是平常用於正式禮服和便禮服的帶締。一般來說,帶締厚實的寬頻比窄幅帶的價格高,所以窄幅帶締一般只用在浴衣上面。 帶板是置於帶子前方,防止帶子起皺的一種整形用的配件,寬度比帶子窄一些。帶枕是製作太鼓的帶山和塑造變化帶結造型時用的,大的很 大,但一般都是選用標準形的。 伊達締,是系在和服領窩以下的胸口位置,以防止穿著走樣 的一種和服配件。伊達締一般選用質地較薄的博多織物。 腰紐、胸紐,是和服著裝時用於比試和服的長度,或者作為胸口的假紐之用。比翼,是留袖上的一種特定的裝飾,為的是讓和服兩層縫合能看得出來。比翼規定裝飾在袖口、領、衽以及從腋下到袖下的開口部分。喪服不用比翼。 和服的內衣主要指足袋、肌襦袢、襯裙、長襦袢、半領。足袋,即襪子。和服的襪子要求完全選用白色,而且四個腳趾套在一起與大腳趾分開。材料選用上等寬面府綢。 肌襦袢,即貼身汗衫,起到夏天吸汗,冬天保暖的作用,面料選用天然纖維製成的細紗、羅等,領子用同類布做成窄幅的V 形領。襯裙,襯裙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裙子沾污和保暖。面料選用紡綢、縐織物、尼龍等,長度比長糯拌短5厘米左右。長襦袢,也叫和服長襯衣,是穿在和服裡面的一層衣服,主要功能是在穿著時保持和服的平整和外形的美觀,同時也起到防污的作用。半領,也叫襯領。半領縫在長襦袢上,主要功能是防污。面料選用縐織物、鹽瀨紡綢等。隨著人們生活習慣的變化,現在除了上述傳統的附屬品以外, 還出現了一系列現代美容用具包括美容時的貼身內衣、美容領、美容補整帽、美容乳罩、美容短褲、美容吊襪、美容紐、和服帶、 美容枕、美容帶板等。 履物與其他服飾品包括草履、下馱、手提包、帶扣、髮飾等。 草履,不是指用草製做的鞋,而是對包括布鞋、皮鞋、漆皮鞋等腳後跟約在2-8厘米高的鞋的總稱。選草履時,要注意所選的草履與和服的用途要相符。禮服用的草履是布制的,鞋子的腳後跟也要選得高一些。近些年選用漆皮鞋的人越來越多,這也反映了草履的一種時尚。 下馱,即木屐,有塗漆下馱、糊布下馱、白木下馱等。穿浴衣時,赤足穿下馱。下雨時,木展要套上防雨、防泥的木屐罩稱為雨馱。 手提包,也是和服的重要附屬品之一,在選用面料、花色上同樣要求與和服配套。禮服用的手提包通常是以佐賀錦、博多織、織錦作為面歡。作為外出時攜帶的手提包,一般都是選用漆皮和皮革作為面料。 帶扣和帶締起著同樣的作用,但是帶扣上通常裝飾珍珠、七寶等,為的是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髮飾,如梳、簪、絲帶等,擇髮飾要注意使用的場合,像穿振袖之類的華麗和服,選擇髮飾也就要花哨些;若是穿喪服則要避免戴珊瑚、弱翠之類的髮飾。 ·和服美術·日本的繪畫史一直是與中國的美術史同步的,特別是在中國唐代的時候,佛教藝術傳人中國及日本,無論是寺廟中的壁畫塑像還是生活中的肖像畫,兩個國家都有相似之 處。 真正反映日本和服的繪畫作品主要是日本的風俗畫。日本的 風俗畫興起於室盯時代(1392-1573年),相當於中國的明代。 當時有許多中國的風俗畫傳入日本,如反映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生 產過程的《耕織圖》,被日本畫家作為一種模式來效仿,以致日本 也出現了許多版本的《耕織圖入有獰野永納本,也有和歌山縣高 野山遍照尊院的彩繪屏風《織圖》等。但日本風俗畫的真正興起是在江戶時代,當時雖然有一派古典畫派專以傳統物語為繪畫題材,如源氏物語、凈琉璃物語等都相繼出現於當時皇宮貴族的屏風上,這種傳統題材一般用傳統的繪畫手法來表現。畫中人物穿著的都是當時宮中的華麗衣服,造型風格有些類似有職雛人形。 但當時更多的是同時繪於這些屏風上的風俗畫,這是江戶初期 (16世紀初)的一大特色,其繪畫中心在京都,當時正值廣仁文明之亂之後,京都的經濟正在復興,作為復甦象徵的明廣九年的 園祭活動也在京都一年一度地舉行,正因為如此,一系列的屏風圖大量出現,如獰野永德的《洛中格外圖》,此圖有三種版本,盯田本、歷博乙本、上杉本,此外還有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洛 中風俗圖》屏風(17世紀前半)、靜嘉堂文庫的《四條河原游圖》屏風,這些屏風的題材頗有些類似於唐代的游春圖,但人物更為眾多,場面更為宏大,其中突出的是歌舞伎的內容。如四條 河原和六條柳叮。前者是歌舞伎興起的中心地,後者是游女歌舞 伎雲集的地方。開創於慶長八年(1603年)的北野社頭歌舞伎在一夜之間流行起來。慶長末年在四條河原常設舞台,供六條柳町游女們來表演,當時有大量的文字記載了這一風俗,當地成為京都的文化中心地。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和服的穿著情況。但是,歌舞伎的盛況為當政者所反感,寬永十六年政府下令禁止歌舞伎,所以在寬永年間大量增加的是室內遊樂圖。 到江戶中期,與風俗畫相對應 的是桃山時期的浮世繪,浮世繪是從室內遊樂圖中抽出單獨的一個美人進行描繪,這種形式在寬文時代特別流行,因此稱為寬文美人圖, 其中的《八千代大夫圖》是特別優秀的作品。17世紀中葉,在江戶的出版物中出現了版畫插圖,繪製這些插圖的稱為板下繪師,大多都是無名的繪師,其中脫穎而出的是菱川師宣(-1694年),師宣曾擔任進原西鶴《好色一代男》江戶版的插圖作者,其中的每一幅插圖都能獨立欣賞。師宣是一枚繪的創始人,他所作的《見返美人圖》中的美人身穿紅色小團花地的刺繡大團花圖案的和服,美人回首,巧笑倩今,極為動人。明和二年(1765年)開始流行以俳人為中心的繪畫。用豪華的多色摺招版畫來製作,其中優秀的作者是鈴木春信(1725-1770年),其版畫有如錦之美,故稱錦繪,其所繪美人尤以柳腰為美,風靡一時。春信以後的美人畫代表有勝川春章、鳥居清長等,但最為有名的浮世繪大家則數喜多川歌磨(1753-1806年),其畫大多是半 身繪或大首繪,如《婦人相學十軀》等。此後有許多反映蠶桑或紡織生產的風俗畫也用了這種浮世繪的風格,畫中的女性穿的則是下層勞動婦女的和服。 日本到現代還有美人畫這一專門畫派,所畫大多都是穿和服的日本婦女。從明治三十年開始,日本的畫家開始創造了新的美人畫法, 大約可以分成三個流派,一是從浮世繪中脫胎而出的近代美人畫派,以關東鏑木清方為代表;二是以貴婦和上流社會的太太們為主的美入畫,以圓山四條為代表,其中上襯松園的作品中有著成群的穿和服的日本太太,丰姿綽約,臉龐豐潤,所描繪的和服製作方法也十分清楚,是絞纈還是友禪,都能分清;三是東西合壁的美入畫,以西洋畫的風格來描繪穿著和服的日本婦女。 上述與和服有關的美術作品。不但保存了歷史上不同時期的和服的色彩、面料、圖案、款式和配飾,還反映了和服的穿著方法,以及穿了和服的日本人的舉手投足的千姿百態。此外,這些作品事實上是藝術家眼中的和服,流露了藝術家及其同時代人對和服的態度和感情。 和服的種類和服不同於西式服裝,西裝以男式、女式劃分,和服卻不分男女、上下,它的各個部分有相對獨立的名字。如按組合樣式,可以有長著、上衣、羽織等。和服的種類繁多,略書一二。未婚婦女的和服類型(以下一律指現代)包括:1、 振袖。她是和服中最美麗、最富有風情的一種。是姑娘們出席重要場合的正式服裝。她以黑色為最高貴色,也叫長袖,袖長到腳踝。2、 浴衣。通常夏季祭祀、納涼等活動時穿著,系浴衣帶。3、訪問服。是一種簡式禮服,紋樣可以自選,但如不能穿著風格高雅得體的訪問服出席茶會、聚會,還是會被嘲笑。已婚婦女的和服類型包括:1、黑留袖。因為現代以黑為貴,所以留袖中,黑留袖是最正式的禮服,通常上印五紋(紋是指紋章,又稱紋所)下擺圖樣華麗非凡,面料考究。2、色留袖。除了黑色外的有色留袖都是。也是重要的禮服,僅次于振袖和黑留袖。其他還有色無地、付下、小紋等等。男子的和服類型包括:1、 禮服。經過明治時期的統一,現代男子的禮服沒什麼區別。不論參加喜喪還是已婚未婚,都穿的差不多。系織錦和服帶,穿五紋羽織和袴,袴和襪是白的。2、 日常服。如字面理解,平時穿的和服,比較隨便。日常服是大約明治時期出現的服裝。3、 浴衣。是參加夏季祭祀等活動時穿著的輕便和服。和服歷史久長,經歷許多次的變化,但是,明治以後,和服的變化極少,所以被視為「活動的傳統」。最近,夠叛逆的日本青年紛紛穿起被稱為「和物」的怪異服裝,這種服裝講究細節,以此為美。也是一種新潮流。     ·和服創新·和服自江戶時代起基本成形,歷經明治、大正才形成如今的和服樣式。但是,服裝的發展總是依存於生活方式的發展。明治維新時期,隨著文明的開化,西方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不斷傳人日本,使日本的服裝也受到了衝擊,和洋混淆的款式也曾流行一時。1860年,中洪萬次郎氏從美國買入 縫紉機,洋服裁縫的技術開始在日本傳習開來。由於洋服有舉動 自如穿著方便的優點,明治政府在明治三年(1870年)規定了海軍服 制、陸軍徽章採用西式的;明治四年規定郵政制服採用洋服;明治五年,規定大禮服和平常禮服全部採用洋服,同時連鐵道制服也 採用了洋服。而女子採用洋服則始於明治十六年東京的鹿鳴館夜 總會。這是日本政府為了推進外交政策,建立的一處社交場所。每 夜舉行的舞會,使它成為西方的風俗文化及生活方式在日本傳播 的一大據點。但儘管政策如此歐化,女性服裝的西洋化還是僅僅 停留在一部分上流階層。不久,由於外交條約的原因,掀起了批 判歐化主義過熱的熱潮。明治20-30年代,復古風又回潮。據當 時風俗畫報的報道,1889年男子服裝的比例,洋服為40%,和服 為60%。女子服裝除一部分貴族之外,其餘都為和服。因此,明 治時代基本上還是一個以和服為中心的時代。 洋服的普及性導入要數大正時代。大正三年(1914年),第一次 世界大戰爆發,給日本帶來了經濟活力。隨著日本經濟產業的振興和發展,婦女開始參加社會工作,出現了職業婦女。女性穿洋服就是從職業婦女開始的。而一般婦女洋裝化的轉折契機要數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當時物資極度匠乏,生活越來越趨於簡單、實用,和服已適應不了這種非常時期的需要。因此簡單的洋服曾 流行一時。儘管如此,女性的洋服化並沒有得到很大的發展。據 今和次郎氏的調查,1925年東京銀座的街頭服裝,男性和服為 33%,洋服為67%;女性和服為99%,洋服僅佔1%。女性和服朝 洋服方向的真正轉換一直要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戰敗後的日本,百廢待興,幾乎是到了人人動員參加社會工作的地步。和服越來越適應不了這種時代的生活方式。洋服的普 及可謂是水到渠成。從那時起到五十年後的今天,和服可以說在 大街小巷上已見不到影子了。這是因為,現代化的日本生活節奏 十分快,師穿著和服就如同木偶人,什麼事情都幹不了。而且從 和服穿著本身來說,既費時間,又化人力(因為自己一個人還根本無法穿)。另外,和服本身的重量也限制了人的舉動。一般的和服 加上帶,約為2.5公斤,如果再加上許多配件,則更重,光這些重 量,也是夠受的了。此外,和服的洗滌也十分講究,沒有專門的 知識,很難對付。和服多為百分之百的真絲產品,儲藏也十分講 究。日本四季分明,梅雨季節長,更為消費者帶來煩惱。由於諸多的原因,使得和服產量近十年減產一半。和服業不振,廠家紛紛倒閉、轉產,有的後繼無人自然消失。傳統和服至今難以推廣。為了打破這些現有的形態,必須從根本上講行改革。按現代 人的觀念,和服的創新應從功能性和實用性設計出發,設計一種 既能用於平常工作與生活,又能用於酬賓訪客的和服。這種和 在款式上與洋服的衣裙沒有根本上的區別。而在製作手段上,製造者主張採用直線裁剪,大多數的工夫用在面料和製作上,這種方法也是現有和服的製作方法。製造者試圖以直線的裁剪和繁雜立體織物的組合來構成一種名為「三次元和服」的現代和服。實際上只是一種和洋折衷的結果,就如同19世紀末,歐 洲興起的一種模仿東洋、模仿日本所帶來的那種日本趣味的洋和 折衷時裝一樣。儘管製造者如此倡導「三次元和服」,但結果人們也只是將它視為洋服的一種,因為現代的日本都被洋化了。 日本和服的創新,要打破傳統的觀念,確立一種新的形態,還需要經過許多人的努力,甚至包括社會生活構造的變革
推薦閱讀:

日本武士穿的服裝有什麼講究?
服裝里的日本史:讀《中國與東北亞服飾文化交流研究》
和服種類科普
畫師有哪些畫漢服和服時常出錯的細節?
和服後面的設計最開始是為了戶外雲雨嗎?

TAG:和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