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在中國建立的政權 血腥的征途
06-08
匈奴在中國建立的政權 血腥的征途 公元3世紀初期,由於社會危機的發展,東漢王朝內部經過軍閥混戰,最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個封建割據集團,歷史上稱之為「三國」。三國之間,為了擴充地盤,掠奪財富,又進行了長期戰爭。3世紀中期,吳、蜀二國先後為魏吞併,而魏國政權實際上已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司馬炎廢曹矣,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西晉建立初期,雖然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經濟恢復的措施,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但由於司馬氏政權是一個以士族門閥集團為核心的封建政權,其貪婪、荒淫、奢侈和殘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階級,故此後不久,社會又再度陷入危機,並導致了長達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促使西晉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趨於白熱化。各族人民被迫離鄉背井,紛紛流亡,形成大規模的流民浪潮。西晉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不顧廣大流民的死活,勒令他們返回本土,終於激起了廣大流民的反抗,形成波瀾壯闊的各族人民大起義。 在中原地區政治、經濟的影響下,當時遷居塞內的匈奴人也發生很大變化。除南匈奴外,又先後分解出屠各胡、臨松盧水胡、鐵弗匈奴三個重要分支集團。屠各胡與南匈奴散居於今甘肅、陝西、山西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一帶,其中以居住于山西省的部分為最多、最強。兩部分匈奴人,在公元4世紀前30年間,曾聯合在今山西和陝西二省建立「漢—前趙」政權。「臨松盧水胡」居於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與青海省之間,5世紀前期於河西一帶建立「北涼」。「鐵弗匈奴」是鮮卑人與匈奴人融合後產生的一個分支群體,原居於今內蒙古河套一帶,5世紀初年,在今陝北一帶建立「大夏」國。 一、漢—前趙 公元291年(西晉元康元年),西晉統治階級由於爭權奪利,終於導致了「八王之亂」。304年(西晉永興元年),成都王司馬穎因在混戰中處於劣勢,引匈奴作外援,拜匈奴屠各部首領北部都尉劉淵(劉元海)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並遣之回并州去召集匈奴5部騎兵前來支援。但劉淵回并州後,並未出兵赴援,而是自稱「大單于」,於離石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北)建立政權,稱「漢王」,樹起反晉旗幟。遠近歸附者數萬人。 308年(西晉永嘉二年)秋,劉淵攻克平陽、河東二郡,遷都於蒲子(今山西省隰縣)。繼又徒平陽,進位皇帝,改元「永鳳」,以子劉和為大將軍,劉聰為車騎大將軍,族子劉曙為龍驤大將軍。時嘯聚於青州、徐州的王彌,趙、魏的汲桑、石勒,上郡鮮卑人陸逐延,氏族酋長單征等,紛紛歸附,擁其為反晉共主。 310年(晉懷帝永嘉四年),劉淵病死,子劉和繼位。和性「多猜忌,馭下無恩」,輕信衛尉劉銳、宗正呼延攸(和之舅)、侍中劉乘讒言,為剷除異己,發兵擊楚王劉聰、齊王劉裕、魯王劉隆、北海王劉乂 。劉聰因早有防備,遣兵還擊,殺劉和、劉銳、劉乘和呼延攸,自立為帝,改元「光興」,命劉乂為皇太弟,子劉粲為河內王,劉易為河間王、劉翼為彭城王,劉悝為高平王;粲兼為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石勒為并州刺史、汲郡公。在統泊地位獲得初步鞏固後,又命劉曜驅兵入洛,與晉軍周旋於梁、陳、汝、潁間。次年,復命呼延宴統兵27000人進攻洛陽,縱兵大掠,俘晉懷帝司馬熾。316年(西晉建興四年),令劉曜進駐關中,圍攻長安。時司馬鄴為帝,鄴敗,被迫出降,西晉亡。 由於不斷對外發動戰爭,而劉聰即位後又窮奢極欲,遊獵無度,經常飲宴後宮,致使朝廷「阿諛日進,貨賄公行」,群臣言事,俱聽任中常侍(宦官)王沈等決斷,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日益加劇。 318年(東晉太興元年),劉聰死,子劉粲嗣位,改元「漢昌」。粲為人「任性嚴刻無恩惠」,拒諫飾非,呢近奸佞,「好興造宮室」。又輕信大司空靳准言,收捕太宰劉景、大司馬劉驥、車騎大將軍劉逞等人,終於眾叛親離。靳准早有圖謀,遂於是年八月,乘粲治兵於上林時將其殺害,自號大將軍、漢大(一作天)王,置百官,遣使稱藩於東晉。 劉曜得悉靳准構亂,自長安發兵往晉陽。時石勒亦引兵500屯襄陵(今山西省平陽縣東南)北原。劉曜抵赤壁(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會太保呼延宴自平陽來歸,於是,便在呼延宴等擁戴下即帝位,改元「光初」。曜以朱紀為司徒,呼延宴為司空,使太尉范隆以下各複本職,以石勒為司馬、大將軍,加九錫,進爵趙公。石勒圍靳准於平陽,收降巴(巴氏)、羌、羯10餘萬落。曜遣兵屯汾陰(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南),偕石勒共擊靳准。准自度不能敵,欲謀降,為左右車騎將軍喬泰、王騰、衛將軍靳康(准從弟)執殺。尚書令靳明繼位。明令卜泰奉傳國璽降劉曜。石勒怨怒,揮師攻靳明。明率平陽士女15000人投劉曜。曜以靳准滅劉氏宗族,將靳氏男女老少盡行處死。石勒佔據平陽,焚其宮室,自歸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319年(東晉大興二年),劉曜返長安,立羊氏為皇后,子熙為太子,繕宗廟社稷,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關隴氏、羌各族皆降服。 在劉曜建國不久,石勒於襄地亦建立「趙國」,自稱大將軍、大單于、領冀州牧,史稱「後趙」。後趙建立後,與前趙經常互相攻戰,給各族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 328年(東晉咸和三年),劉曜在洛陽戰鬥中兵敗被殺,子劉熙偕南陽王劉胤棄長安奔上邦(今甘肅省天水市西),為劉虎所殺,前趙亡。部眾或死或徙,留居并州及秦、雍一帶的,大都散居於北魏時興起的稽胡中。二、北涼 在前趙滅亡半個世紀以後,臨松盧水胡又崛起於張掖一帶,並建立政權,史稱「北涼」。 「北涼」的創建者為沮渠蒙遜。蒙遜先世為匈奴左沮渠(官名),因以為姓。祖父祁復延曾為「伏地王」,父法弘為前秦中田護軍。後父死,代領部曲。呂光建立後涼時,蒙遜伯父羅仇、麹粥分別為尚書和三河太守;從兄男成為將軍,守晉昌;而蒙遜「自領營人,配箱直」,肩負宿衛。 397年,呂光信讒言,殺羅仇及麹粥。蒙遜素來「博涉群史」,「雄傑有英略,滑稽善權變」,不堪呂光凌辱,遂乘歸葬羅仇機會,聚眾起兵,攻佔後涼臨松郡,進屯金山(今甘肅省山丹縣)。男成聞訊,也聚眾數千,屯於樂涫(故址在今甘肅省高台縣西北),敗酒泉太守壘澄。繼而又進軍建康(在今甘肅省高台縣南),遣使說服建康太守段業背呂光。397年(東晉隆安元年),段業在男成等擁立下,自稱大都督、龍驟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璽」。授男成為輔國將軍,蒙遜為張掖太守。399年,段業即涼王位,授蒙遜為尚書左丞,梁中庸為尚書右丞。後見蒙遜雄武有謀略,心存畏懼,欲疏遠之。蒙遜憤恨,知無法相容,暗弄權術,於401年(東晉隆安五年),約從兄男成同祭於蘭門山,但又密遣人告業,「男成欲以取假日為亂」,使業殺男成。此後,反誣段業在害忠良,集部眾殺業,奪取後涼政權,自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署從兄伏奴為鎮軍將軍、張掖太守、和平侯;弟沮渠挐為建忠將軍、都谷侯;田昂為鎮南將軍、西郡太守;臧莫孩為輔國將軍;房晷,梁中庸為左右長史;張騭、謝正禮為左右司馬。當蒙遜登北涼王位時,周鄰地區除北魏與東晉對峙外,還有都於長安的後秦姚興(羌族),都於苑川的西秦乞伏乾歸(隴西鮮卑),都於西平(今青海省西寧市)的南涼禿髮利鹿孤(河西鮮卑)、都於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的後涼呂隆(氏族)、都於敦煌的西涼李暠(漢族)等國群起並立,形勢極為險峻。蒙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先遣使奉貢於後秦,繼又納款於南涼,復勵精圖治,招賢納士,發展生產,積聚力量。經數年休養生息,勢力漸強,遂逐步向外擴張。410年(東晉義熙六年),南涼王禿髮候檀出兵攻蒙遜。蒙遜率兵與戰於窮泉(今甘肅省山丹縣東南),敗其眾,乘勝進圍姑臧,克之。412年,蒙遜自張掖遷都姑臧,稱河西王,改元「玄始」,以子沮渠政德為世子、加鎮衛將軍,錄尚書事。414年,西秦河南王乞伏熾磐滅南涼,轄地與北涼相接,雙方不時交兵。又多次出兵伐西涼。421年,蒙遜滅西涼,據有西涼7郡。由於與西域諸國交通,在境內大興佛教。428年,西秦王乞伏熾磐卒,子乞伏暮末嗣位,曾多次謀進取,俱未果。433年(南朝宋元嘉十年),蒙遜病卒,子沮渠牧健(一作茂虔)繼位,改元「永和」,冊子封壇為世子,加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蒙遜在世時(430年冬)受北魏冊封;牧健嗣位後,繼續奉行臣屬於魏的政策,以妹興平公主護送北魏為拓跋燾右昭儀,煮亦以妹武威公主妻牧健。439年(北魏太延五年),以牧健有輕北魏意,且與嫂通姦,拓跋燾親征。因沮渠祖、沮渠萬年相繼納款,姑臧城破,牧健被迫率文武5000人出降。武威、張掖、酒泉一帶盡為北魏軍所佔有。牧健弟沮渠無諱、沮渠宜得奔敦煌,422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無諱以乏食率眾萬餘戶西走,命弟沮渠安周擊鄯善(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同年九月,又出兵奪高昌,並遣使向甫朝宋獻方物,受封為都督涼州、河州、沙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河西王。 444年,無諱卒,弟安周立。460年,高昌為柔然所破,安周被殺,北涼亡三、大夏 「大夏」是「鐵弗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在朔方建立的一個政權。所謂「鐵弗」,意為匈奴父、鮮卑母之裔,即匈奴與鮮卑兩民族的融合體。據史載,赫連勃勃先世,原與「漢」劉淵為近支。漢主劉聰在位時,其曾祖鐵弗劉虎曾受冊封為樓煩公。後劉虎死,祖務桓繼立,務桓為保存實力,曾相繼依附於代王什翼健、後趙石虎。 356年(東晉永和十二年),務桓死,叔祖閼陋頭代立,部落多叛歸悉勿祁。359年,悉勿祁死,父衛辰嗣立。衛辰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面遣子向代王朝獻,一面又潛通前秦荷堅,受其冊封,請入塞寄田(借地耕種),勢力日張。 公元365年(東晉興寧三年),衛辰聯合貳城(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北)匈奴右賢王曹毅,出兵2萬 進攻秦杏城,為符堅擊敗,曹毅降,衛辰被擒。堅時經略中原,正需匈奴力量以供驅使,遂授曹轂力雁門公,衛辰為夏陽公,仍使其各統所部。什翼犍不滿衛辰投奔苻堅,集兵往擊。衛辰西走,苻堅將其護送回朔方,並遣兵戍守。374年,什翼鍵復遣兵往征,衛辰南奔,請援於苻堅,堅發幽、冀、並三州分道擊代。什翼鍵令匈奴部帥劉庫仁領兵迎戰。庫仁敗,翼犍率眾逃奔陰山以北。苻堅以其地分為東、西二部分,黃河以東一帶歸隸劉庫仁,黃河以西一帶歸隸衛辰,各拜官爵。衛辰因列於庫仁下,不久便殺秦五原太守叛,被庫仁擊敗。苻堅為羈摩衛辰,不僅未予計較,且封之為「西單于」,令攝河西諸族庶務,築代來城(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旗東南)供屯駐。383年,苻堅因淝水之戰敗歸,政權分裂,西燕慕容永遂拜衛辰為大將軍、朔方牧,後秦姚萇也拜之為大將軍、大單于、河西王、幽州牧。391年,衛辰因在與北魏戰鬥中失敗為部下所殺,子勃勃(字屈孑)奔鮮卑叱幹部。叱幹部帥他斗伏侄阿利將其送交後秦姚興部下高平公沒弈於,被拜為安北將軍、五原公,統轄三交(今陝西省榆林縣西)五部鮮卑等部眾。406年(東晉義熙二年),姚興與北魏拓跋珪通和,勃勃怨怒,殺沒奔於叛。因自視匈奴為夏後氏苗裔,乃於次年六月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改元「龍升」。又仿中原漢族王朝置百官,以長兄右地代為丞相,封代公;次兄力俟提為大將軍,封魏公;叱干阿利為御史大夫,封梁公;弟阿利羅引為司隸校尉,若門為尚書令,叱以鞬為左僕射,乙斗為右僕射。 勃勃性「貪暴無親」。建立政權後,隨即發兵進攻鮮卑薛於等三部,降其眾萬餘人。接著,又集兵竄犯後秦三城(今陝西省延安市東南)以北諸戍及嶺北各城。姚興遣齊難統兵2萬進擊,兵敗。不久,復親自督兵與戰,又敗。此後,彼此間經常互相攻戰。勃勃還出兵進攻南涼,俘其眾27000人,牛、馬數十萬。411年(東晉義熙七年),勃勃舉兵進攻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北),破姚興尚書楊佛嵩於青石北原,降其眾45000人,俘獲戰馬20000匹;後又攻下東鄉,徙其眾3000餘戶於貳城。秦鎮北參軍工買德往附,拜買德為軍師中郎將。 公元413年(東晉義熙九年),勃勃因欲「君臨萬邦」,改元「鳳翔」,並命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10萬人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賜名「統萬」(故址在今陝西省榆林縣西南白城子)。又鑄銅為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虎等物,飾以黃金,列於宮殿前。因恥祖先從母氏姓劉,乃改劉為「赫連氏」,意謂「徽赫與天連」;號其支庶為「鐵伐氏」,意謂其「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伐人」。以妻梁氏為王后,子赫連璝為太子,赫連延為陽平公,赫連昌為太原公,赫連倫為酒泉公,赫連定為平原公。 為了反對後秦,勃勃還相繼與北燕、北涼結盟。417年(晉義熙十三年),東晉太尉劉裕滅後秦後,因急返洛陽謀篡晉,命子義真鎮長安。勃勃得知,發兵乘虛進襲。次年破長安,積人頭以為京觀,號稱「髑髏台」。築壇灞上(長安城東灞水上),即帝位,改元「昌武」,仍都「統萬」。 勃勃嗜殺成性,視人民如草芥。常居城上,置弓劍於側,凡有嫌忿,便親手格殺之。臣僚中有忤視的毀其目,笑者割其唇,諫阻者則先割其舌而後斬之。嘗集工匠製造兵器,器成驗視;見射甲不能入,斬弓人;射之能入,斬鎧匠。赫連勃勃是當時一遠近聞名的暴君。 425年(南朝宋元嘉二年),勃勃死,太子赫連璝因在內部爭權中被殺,次子赫連昌繼立,改元「承光」。 赫連昌繼位後,因兄弟間仍繼續互相殘殺,勢力被削弱。時值北魏強盛,正謀對外用兵,遂發兵伐夏,圍統萬,破長安。 427年,北魏主拓跋燾再次督兵進攻統萬,雙方鏖戰。赫連昌敗,逃往上邦(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王公、卿將、諸母、后妃、宮人皆被俘,損失馬3O余萬匹,牛羊數千萬頭。北魏軍雖然取得了很大勝利,但拓跋燾仍不肯罷休,次年又令尉眷攻上邦,奚斤攻安定,擒赫連昌。拓跋燾以妹始平公主妻之,拜為常忠將軍、會稽公。繼又晉封秦王。但赫連昌恥居煮籬下,不久即背魏西走,於五原為北魏斥候將所擊殺。 赫連昌被殺後,弟赫連定收其餘眾逃往上邽,並於428年春即帝位,改元「勝光」。赫連定本欲向北魏復仇,收復統萬城,但因勢力太弱,始終未敢實行。後聞西秦窮蹙,其王困頓難以自存,流亡於南安(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城就食,遂於431年(南朝宋元嘉八年)遣叔父韋伐督兵一萬攻南安。西秦王乞伏暮末被迫降,殺之。赫連定貪婪無厭,復欲擊北涼沮渠蒙遜,不意中道為吐谷渾王慕容璝所截擊,敗,被執送平城,為拓跋燾所殺,夏亡。 自「漢——前趙」、「北涼」、「大夏」滅亡以後,「匈奴」這一民族共同體從此便從政治舞台上消失(別有「北周」字文氏,「北魏」中的獨孤氏,來源也是匈奴。但因與鮮卑關係較密切,將在鮮卑部分敘述),餘眾有的繼續淪為漢族官僚、地主的田客,有的依附於各地的割據政權,有的則流徙於邊國,與漢、鮮卑、氏、羌、高車等各民族共同生活,並逐步融合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個別上層人物,則直至隋、唐時期,仍繼續活躍於中華民族政治舞台上2007-4-17 10:40 回復 匈奴在中國建立的政權 血腥的征途 公元3世紀初期,由於社會危機的發展,東漢王朝內部經過軍閥混戰,最後形成了魏、蜀、吳三個封建割據集團,歷史上稱之為「三國」。三國之間,為了擴充地盤,掠奪財富,又進行了長期戰爭。3世紀中期,吳、蜀二國先後為魏吞併,而魏國政權實際上已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公元265年(魏咸熙二年),司馬炎廢曹矣,建立晉朝,史稱「西晉」。 西晉建立初期,雖然採取了一些有利於社會安定和經濟恢復的措施,使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但由於司馬氏政權是一個以士族門閥集團為核心的封建政權,其貪婪、荒淫、奢侈和殘暴,超過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的統治階級,故此後不久,社會又再度陷入危機,並導致了長達16年之久的「八王之亂」,促使西晉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趨於白熱化。各族人民被迫離鄉背井,紛紛流亡,形成大規模的流民浪潮。西晉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不顧廣大流民的死活,勒令他們返回本土,終於激起了廣大流民的反抗,形成波瀾壯闊的各族人民大起義。 在中原地區政治、經濟的影響下,當時遷居塞內的匈奴人也發生很大變化。除南匈奴外,又先後分解出屠各胡、臨松盧水胡、鐵弗匈奴三個重要分支集團。屠各胡與南匈奴散居於今甘肅、陝西、山西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一帶,其中以居住于山西省的部分為最多、最強。兩部分匈奴人,在公元4世紀前30年間,曾聯合在今山西和陝西二省建立「漢—前趙」政權。「臨松盧水胡」居於今甘肅省河西走廊與青海省之間,5世紀前期於河西一帶建立「北涼」。「鐵弗匈奴」是鮮卑人與匈奴人融合後產生的一個分支群體,原居於今內蒙古河套一帶,5世紀初年,在今陝北一帶建立「大夏」國。 一、漢—前趙 公元291年(西晉元康元年),西晉統治階級由於爭權奪利,終於導致了「八王之亂」。304年(西晉永興元年),成都王司馬穎因在混戰中處於劣勢,引匈奴作外援,拜匈奴屠各部首領北部都尉劉淵(劉元海)為「北單于、參丞相軍事」,並遣之回并州去召集匈奴5部騎兵前來支援。但劉淵回并州後,並未出兵赴援,而是自稱「大單于」,於離石左國城(今山西省離石縣北)建立政權,稱「漢王」,樹起反晉旗幟。遠近歸附者數萬人。 308年(西晉永嘉二年)秋,劉淵攻克平陽、河東二郡,遷都於蒲子(今山西省隰縣)。繼又徒平陽,進位皇帝,改元「永鳳」,以子劉和為大將軍,劉聰為車騎大將軍,族子劉曙為龍驤大將軍。時嘯聚於青州、徐州的王彌,趙、魏的汲桑、石勒,上郡鮮卑人陸逐延,氏族酋長單征等,紛紛歸附,擁其為反晉共主。 310年(晉懷帝永嘉四年),劉淵病死,子劉和繼位。和性「多猜忌,馭下無恩」,輕信衛尉劉銳、宗正呼延攸(和之舅)、侍中劉乘讒言,為剷除異己,發兵擊楚王劉聰、齊王劉裕、魯王劉隆、北海王劉乂 。劉聰因早有防備,遣兵還擊,殺劉和、劉銳、劉乘和呼延攸,自立為帝,改元「光興」,命劉乂為皇太弟,子劉粲為河內王,劉易為河間王、劉翼為彭城王,劉悝為高平王;粲兼為撫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石勒為并州刺史、汲郡公。在統泊地位獲得初步鞏固後,又命劉曜驅兵入洛,與晉軍周旋於梁、陳、汝、潁間。次年,復命呼延宴統兵27000人進攻洛陽,縱兵大掠,俘晉懷帝司馬熾。316年(西晉建興四年),令劉曜進駐關中,圍攻長安。時司馬鄴為帝,鄴敗,被迫出降,西晉亡。 由於不斷對外發動戰爭,而劉聰即位後又窮奢極欲,遊獵無度,經常飲宴後宮,致使朝廷「阿諛日進,貨賄公行」,群臣言事,俱聽任中常侍(宦官)王沈等決斷,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銳,統治集團內部鬥爭日益加劇。 318年(東晉太興元年),劉聰死,子劉粲嗣位,改元「漢昌」。粲為人「任性嚴刻無恩惠」,拒諫飾非,呢近奸佞,「好興造宮室」。又輕信大司空靳准言,收捕太宰劉景、大司馬劉驥、車騎大將軍劉逞等人,終於眾叛親離。靳准早有圖謀,遂於是年八月,乘粲治兵於上林時將其殺害,自號大將軍、漢大(一作天)王,置百官,遣使稱藩於東晉。 劉曜得悉靳准構亂,自長安發兵往晉陽。時石勒亦引兵500屯襄陵(今山西省平陽縣東南)北原。劉曜抵赤壁(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北),會太保呼延宴自平陽來歸,於是,便在呼延宴等擁戴下即帝位,改元「光初」。曜以朱紀為司徒,呼延宴為司空,使太尉范隆以下各複本職,以石勒為司馬、大將軍,加九錫,進爵趙公。石勒圍靳准於平陽,收降巴(巴氏)、羌、羯10餘萬落。曜遣兵屯汾陰(今山西省河津縣西南),偕石勒共擊靳准。准自度不能敵,欲謀降,為左右車騎將軍喬泰、王騰、衛將軍靳康(准從弟)執殺。尚書令靳明繼位。明令卜泰奉傳國璽降劉曜。石勒怨怒,揮師攻靳明。明率平陽士女15000人投劉曜。曜以靳准滅劉氏宗族,將靳氏男女老少盡行處死。石勒佔據平陽,焚其宮室,自歸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319年(東晉大興二年),劉曜返長安,立羊氏為皇后,子熙為太子,繕宗廟社稷,改國號為「趙」,史稱「前趙」。關隴氏、羌各族皆降服。 在劉曜建國不久,石勒於襄地亦建立「趙國」,自稱大將軍、大單于、領冀州牧,史稱「後趙」。後趙建立後,與前趙經常互相攻戰,給各族人民帶來沉重的災難。 328年(東晉咸和三年),劉曜在洛陽戰鬥中兵敗被殺,子劉熙偕南陽王劉胤棄長安奔上邦(今甘肅省天水市西),為劉虎所殺,前趙亡。部眾或死或徙,留居并州及秦、雍一帶的,大都散居於北魏時興起的稽胡中。二、北涼 在前趙滅亡半個世紀以後,臨松盧水胡又崛起於張掖一帶,並建立政權,史稱「北涼」。 「北涼」的創建者為沮渠蒙遜。蒙遜先世為匈奴左沮渠(官名),因以為姓。祖父祁復延曾為「伏地王」,父法弘為前秦中田護軍。後父死,代領部曲。呂光建立後涼時,蒙遜伯父羅仇、麹粥分別為尚書和三河太守;從兄男成為將軍,守晉昌;而蒙遜「自領營人,配箱直」,肩負宿衛。 397年,呂光信讒言,殺羅仇及麹粥。蒙遜素來「博涉群史」,「雄傑有英略,滑稽善權變」,不堪呂光凌辱,遂乘歸葬羅仇機會,聚眾起兵,攻佔後涼臨松郡,進屯金山(今甘肅省山丹縣)。男成聞訊,也聚眾數千,屯於樂涫(故址在今甘肅省高台縣西北),敗酒泉太守壘澄。繼而又進軍建康(在今甘肅省高台縣南),遣使說服建康太守段業背呂光。397年(東晉隆安元年),段業在男成等擁立下,自稱大都督、龍驟大將軍、涼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璽」。授男成為輔國將軍,蒙遜為張掖太守。399年,段業即涼王位,授蒙遜為尚書左丞,梁中庸為尚書右丞。後見蒙遜雄武有謀略,心存畏懼,欲疏遠之。蒙遜憤恨,知無法相容,暗弄權術,於401年(東晉隆安五年),約從兄男成同祭於蘭門山,但又密遣人告業,「男成欲以取假日為亂」,使業殺男成。此後,反誣段業在害忠良,集部眾殺業,奪取後涼政權,自為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張掖公,改元「永安」。署從兄伏奴為鎮軍將軍、張掖太守、和平侯;弟沮渠挐為建忠將軍、都谷侯;田昂為鎮南將軍、西郡太守;臧莫孩為輔國將軍;房晷,梁中庸為左右長史;張騭、謝正禮為左右司馬。當蒙遜登北涼王位時,周鄰地區除北魏與東晉對峙外,還有都於長安的後秦姚興(羌族),都於苑川的西秦乞伏乾歸(隴西鮮卑),都於西平(今青海省西寧市)的南涼禿髮利鹿孤(河西鮮卑)、都於姑臧(今甘肅省武威市)的後涼呂隆(氏族)、都於敦煌的西涼李暠(漢族)等國群起並立,形勢極為險峻。蒙遜為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先遣使奉貢於後秦,繼又納款於南涼,復勵精圖治,招賢納士,發展生產,積聚力量。經數年休養生息,勢力漸強,遂逐步向外擴張。410年(東晉義熙六年),南涼王禿髮候檀出兵攻蒙遜。蒙遜率兵與戰於窮泉(今甘肅省山丹縣東南),敗其眾,乘勝進圍姑臧,克之。412年,蒙遜自張掖遷都姑臧,稱河西王,改元「玄始」,以子沮渠政德為世子、加鎮衛將軍,錄尚書事。414年,西秦河南王乞伏熾磐滅南涼,轄地與北涼相接,雙方不時交兵。又多次出兵伐西涼。421年,蒙遜滅西涼,據有西涼7郡。由於與西域諸國交通,在境內大興佛教。428年,西秦王乞伏熾磐卒,子乞伏暮末嗣位,曾多次謀進取,俱未果。433年(南朝宋元嘉十年),蒙遜病卒,子沮渠牧健(一作茂虔)繼位,改元「永和」,冊子封壇為世子,加撫軍大將軍、錄尚書事。蒙遜在世時(430年冬)受北魏冊封;牧健嗣位後,繼續奉行臣屬於魏的政策,以妹興平公主護送北魏為拓跋燾右昭儀,煮亦以妹武威公主妻牧健。439年(北魏太延五年),以牧健有輕北魏意,且與嫂通姦,拓跋燾親征。因沮渠祖、沮渠萬年相繼納款,姑臧城破,牧健被迫率文武5000人出降。武威、張掖、酒泉一帶盡為北魏軍所佔有。牧健弟沮渠無諱、沮渠宜得奔敦煌,422年(北魏太平真君三年),無諱以乏食率眾萬餘戶西走,命弟沮渠安周擊鄯善(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若羌縣)。同年九月,又出兵奪高昌,並遣使向甫朝宋獻方物,受封為都督涼州、河州、沙州諸軍事、征西大將軍、領護匈奴中郎將、河西王。 444年,無諱卒,弟安周立。460年,高昌為柔然所破,安周被殺,北涼亡三、大夏 「大夏」是「鐵弗匈奴」首領赫連勃勃在朔方建立的一個政權。所謂「鐵弗」,意為匈奴父、鮮卑母之裔,即匈奴與鮮卑兩民族的融合體。據史載,赫連勃勃先世,原與「漢」劉淵為近支。漢主劉聰在位時,其曾祖鐵弗劉虎曾受冊封為樓煩公。後劉虎死,祖務桓繼立,務桓為保存實力,曾相繼依附於代王什翼健、後趙石虎。 356年(東晉永和十二年),務桓死,叔祖閼陋頭代立,部落多叛歸悉勿祁。359年,悉勿祁死,父衛辰嗣立。衛辰為維持自己的統治地位,一面遣子向代王朝獻,一面又潛通前秦荷堅,受其冊封,請入塞寄田(借地耕種),勢力日張。 公元365年(東晉興寧三年),衛辰聯合貳城(今陝西省黃陵縣西北)匈奴右賢王曹毅,出兵2萬 進攻秦杏城,為符堅擊敗,曹毅降,衛辰被擒。堅時經略中原,正需匈奴力量以供驅使,遂授曹轂力雁門公,衛辰為夏陽公,仍使其各統所部。什翼犍不滿衛辰投奔苻堅,集兵往擊。衛辰西走,苻堅將其護送回朔方,並遣兵戍守。374年,什翼鍵復遣兵往征,衛辰南奔,請援於苻堅,堅發幽、冀、並三州分道擊代。什翼鍵令匈奴部帥劉庫仁領兵迎戰。庫仁敗,翼犍率眾逃奔陰山以北。苻堅以其地分為東、西二部分,黃河以東一帶歸隸劉庫仁,黃河以西一帶歸隸衛辰,各拜官爵。衛辰因列於庫仁下,不久便殺秦五原太守叛,被庫仁擊敗。苻堅為羈摩衛辰,不僅未予計較,且封之為「西單于」,令攝河西諸族庶務,築代來城(今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旗東南)供屯駐。383年,苻堅因淝水之戰敗歸,政權分裂,西燕慕容永遂拜衛辰為大將軍、朔方牧,後秦姚萇也拜之為大將軍、大單于、河西王、幽州牧。391年,衛辰因在與北魏戰鬥中失敗為部下所殺,子勃勃(字屈孑)奔鮮卑叱幹部。叱幹部帥他斗伏侄阿利將其送交後秦姚興部下高平公沒弈於,被拜為安北將軍、五原公,統轄三交(今陝西省榆林縣西)五部鮮卑等部眾。406年(東晉義熙二年),姚興與北魏拓跋珪通和,勃勃怨怒,殺沒奔於叛。因自視匈奴為夏後氏苗裔,乃於次年六月自稱「大夏天王」、大單于。改元「龍升」。又仿中原漢族王朝置百官,以長兄右地代為丞相,封代公;次兄力俟提為大將軍,封魏公;叱干阿利為御史大夫,封梁公;弟阿利羅引為司隸校尉,若門為尚書令,叱以鞬為左僕射,乙斗為右僕射。 勃勃性「貪暴無親」。建立政權後,隨即發兵進攻鮮卑薛於等三部,降其眾萬餘人。接著,又集兵竄犯後秦三城(今陝西省延安市東南)以北諸戍及嶺北各城。姚興遣齊難統兵2萬進擊,兵敗。不久,復親自督兵與戰,又敗。此後,彼此間經常互相攻戰。勃勃還出兵進攻南涼,俘其眾27000人,牛、馬數十萬。411年(東晉義熙七年),勃勃舉兵進攻安定(今甘肅省涇川縣北),破姚興尚書楊佛嵩於青石北原,降其眾45000人,俘獲戰馬20000匹;後又攻下東鄉,徙其眾3000餘戶於貳城。秦鎮北參軍工買德往附,拜買德為軍師中郎將。 公元413年(東晉義熙九年),勃勃因欲「君臨萬邦」,改元「鳳翔」,並命叱干阿利領將作大匠,發嶺北夷夏10萬人於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營建都城,賜名「統萬」(故址在今陝西省榆林縣西南白城子)。又鑄銅為大鼓,飛廉、翁仲、銅駝、龍虎等物,飾以黃金,列於宮殿前。因恥祖先從母氏姓劉,乃改劉為「赫連氏」,意謂「徽赫與天連」;號其支庶為「鐵伐氏」,意謂其「宗族子孫剛銳如鐵,皆堪伐人」。以妻梁氏為王后,子赫連璝為太子,赫連延為陽平公,赫連昌為太原公,赫連倫為酒泉公,赫連定為平原公。 為了反對後秦,勃勃還相繼與北燕、北涼結盟。417年(晉義熙十三年),東晉太尉劉裕滅後秦後,因急返洛陽謀篡晉,命子義真鎮長安。勃勃得知,發兵乘虛進襲。次年破長安,積人頭以為京觀,號稱「髑髏台」。築壇灞上(長安城東灞水上),即帝位,改元「昌武」,仍都「統萬」。 勃勃嗜殺成性,視人民如草芥。常居城上,置弓劍於側,凡有嫌忿,便親手格殺之。臣僚中有忤視的毀其目,笑者割其唇,諫阻者則先割其舌而後斬之。嘗集工匠製造兵器,器成驗視;見射甲不能入,斬弓人;射之能入,斬鎧匠。赫連勃勃是當時一遠近聞名的暴君。 425年(南朝宋元嘉二年),勃勃死,太子赫連璝因在內部爭權中被殺,次子赫連昌繼立,改元「承光」。 赫連昌繼位後,因兄弟間仍繼續互相殘殺,勢力被削弱。時值北魏強盛,正謀對外用兵,遂發兵伐夏,圍統萬,破長安。 427年,北魏主拓跋燾再次督兵進攻統萬,雙方鏖戰。赫連昌敗,逃往上邦(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王公、卿將、諸母、后妃、宮人皆被俘,損失馬3O余萬匹,牛羊數千萬頭。北魏軍雖然取得了很大勝利,但拓跋燾仍不肯罷休,次年又令尉眷攻上邦,奚斤攻安定,擒赫連昌。拓跋燾以妹始平公主妻之,拜為常忠將軍、會稽公。繼又晉封秦王。但赫連昌恥居煮籬下,不久即背魏西走,於五原為北魏斥候將所擊殺。 赫連昌被殺後,弟赫連定收其餘眾逃往上邽,並於428年春即帝位,改元「勝光」。赫連定本欲向北魏復仇,收復統萬城,但因勢力太弱,始終未敢實行。後聞西秦窮蹙,其王困頓難以自存,流亡於南安(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城就食,遂於431年(南朝宋元嘉八年)遣叔父韋伐督兵一萬攻南安。西秦王乞伏暮末被迫降,殺之。赫連定貪婪無厭,復欲擊北涼沮渠蒙遜,不意中道為吐谷渾王慕容璝所截擊,敗,被執送平城,為拓跋燾所殺,夏亡。 自「漢——前趙」、「北涼」、「大夏」滅亡以後,「匈奴」這一民族共同體從此便從政治舞台上消失(別有「北周」字文氏,「北魏」中的獨孤氏,來源也是匈奴。但因與鮮卑關係較密切,將在鮮卑部分敘述),餘眾有的繼續淪為漢族官僚、地主的田客,有的依附於各地的割據政權,有的則流徙於邊國,與漢、鮮卑、氏、羌、高車等各民族共同生活,並逐步融合成為其中的一部分,個別上層人物,則直至隋、唐時期,仍繼續活躍於中華民族政治舞台上2007-4-17 10:40 回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神權、人權、政權---- 唐崇榮---- 教牧講座問題解答
※普京力挺巴沙爾政權 美俄軍隊或在中東爆發直接衝突|敘利亞| 難民
※朱溫破滅了李氏唐朝僅16年後,其政權就被另一個李姓的唐朝滅掉
※馬來西亞變天!60年政權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