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父母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11月3日微課
李欣頻:孩子的創造力可以培養嗎?(11月3日周四下午2點!)
課程內容:
1.創造力到底是什麼?2.創造力可以後天培養嗎?3.一個人的創造力是怎樣發展出來的?4.什麼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5.培養孩子的創造力,你可以這樣做!當孩子不聽話時、磨蹭時、鬧人時,身為父母,你會如何回應這些行為呢?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家孩子已經上5年級了,做事各種磨蹭,我各種吼也不見改善,只有更加嚴重……」
「每次女兒吃飯都要我催,一頓飯吃一個多小時,嘴巴閑著也不喂一口進去,一會唱會歌,一會翹起腿玩,一會發發獃,我身體里的惡魔快出來了!!!」
「我兒子是個特磨蹭的人,以前讀幼兒園到初中隔家較近,各種辦法都想過了,甚至騎自行車去學校,也偶爾會遲到,把我一個果斷的人不知不覺變成一個嘮叨的人,都是拜他所賜。」
為什麼在孩子有一些行為偏差時,我們會生氣呢?
1、對孩子產生了誤判
家長想當然的對孩子以成人的視角判斷,得出孩子就是搗亂、愛闖禍、自私、沒腦子等等。基於這樣的判斷最終導向一個結論:這孩子就是跟我過不去。於是就有了怒意。
2、家長自身的內在心理問題
比如,穿褲子做床上,回家不換拖鞋,進浴室或陽台不換鞋等等。這種可能在一個人看來無所謂的事情。在另外一個人看來就是不可冒犯的。但是孩子還不知道理解對方的感受或者即使知道也不能控制自己迴避這些問題。當家長被孩子反覆的累計刺激之後,正常人總是要釋放這種被冒犯卻不可以發脾氣的壓力。
3、過高的期望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軌跡。有些孩子可能開始發展值比較高,然後會慢慢停滯,也有人會初期比較低,後期比較高。當家長的期望高於孩子的成長,那就容易產生挫敗感。這種求之不得的焦慮就會對孩子宣洩開來。
4、疲勞或者身體狀態較差
當家長長期處於不良的精神狀態或者生理狀態時,勢必會影響到情緒的穩定。這種情況下,很難依靠理智維持。
5、環境壓力
當來自親友,其他家庭以及工作等的比較或者觀念不同,會導致父母產生壓力。比如學業、經濟狀況等等,這種壓力最後可能會由父母轉嫁給孩子。
所以,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其實都是有來由的。根據這些原因進行調整,就能有效地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給孩子一個更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
那麼,該如何調整?
1、了解孩子
現在育兒類百科類的書籍很多。了解一下孩子常見的成長階段和敏感期。知道孩子在什麼時候對什麼感興趣。對孩子有基本的了解。當我們理解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就可以學方法和用方法跟孩子溝通,而不是發脾氣。
2、自我情緒調整
有一個小竅門,爸爸媽媽可以嘗試一下:跟孩子在一起時錄像或錄音。然後等有空時看一下或聽一下。跳出當時的場景和情緒回過頭來觀察,客觀分析自己與孩子相處時的狀態和處理方式。就會發現有些事情其實沒必要大動干戈。這樣記錄、分析、總結、調整一段時間,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與孩子相處時就會越來越淡定。
3、準確評判孩子
有一種父母,不知道孩子會什麼,只知道孩子不會什麼。孩子不會的事情必須要經歷一個從不會到會再到熟練掌握的階段。面對孩子時不應該是使用各種方式逼迫他去學會,而是有選擇的依據孩子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來引發、促進他學會。
4、父母輪流帶孩子
撫養孩子不是一方的事情,是父母雙方共同的職責。當父母工作繁忙時,輪流看護、陪伴孩子可以有效降低孩子遇到疲勞易怒的媽媽或者爸爸。情緒穩定的父母是孩子情緒穩定的依賴。
5、獨立的思考與認識
攀比風氣由來已久,在孩子中更是盛行。如果孩子經常聽到父母說「別人家的孩子怎樣怎樣」,長遠來說這對孩子也是一種心理傷害,往往會導致孩子一蹶不振。每個孩子的成長都有波動,適當的波谷期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成長所需要的緩衝。成人還難免有波谷期,更何況是小孩子。杜絕沒有意義的比較,謝絕親友與外人的這種溝通方式,對我們的習俗和講究人際關係的文化來說是個不小的挑戰。所以父母有足夠的獨立意識和思考能力是很重要的。
退一萬步來講,真的努力做到了以上的改變,有時還是控制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父母也不要太懊悔,因為這種懊悔會讓孩子感覺很困惑,困惑自己讓父母發脾氣的行為到底是不是錯的。不如靜下來跟孩子談談父母自己的感受。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也是普通人,也有軟弱的時候。和孩子道個歉,這其實也是一種給孩子演示當大人做錯事情時,正確的道歉方式是什麼樣子。孩子以後也會學會的。
轉自哈哈兒童網
版權聲明:我們尊重版權,精選的文章均已註明作者和來源,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您及時聯繫我們,及時刪除或重發,非常感謝!
推薦閱讀:
※不是所有的抑鬱情緒都是抑鬱症
※構建團結集體和和諧人際關係的根源問題
※感受到《老炮兒》的排外情緒了嗎?
※閉上眼,去做夢吧
※人的衣著和情緒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