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伽經【白話譯文】(一)

《楞伽經》,七卷,十品,于闐(今新疆和闐一帶)僧人實叉難陀於唐久視元年(公元七○○年)譯出,全稱《大乘入楞伽經》。  此《楞伽經》在中土凡四譯,現存三本,均收入《大正藏》第十六卷中。其一是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四四三年)由印度僧人求那跋陀羅譯出,全稱《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四品,但品名均為<一切佛語心品>,分之一、之二、之三、之四。此譯之特點是比較質直,「語順西音」、「文辭簡古」,以至於「句讀有不可讀」,遂使「髦彥英哲,措解無由,愚類庸夫,強推邪解」(詳見西門寺法藏撰《入楞伽心玄義》。大正三十九·頁四三○),故未能得到弘傳。其二是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間由印度僧人菩提流支譯出,全稱《入楞伽經》,十卷,共十八品。鑒於求那譯本之簡古晦澀,菩提流支在翻譯此本時力求暢達,故「加字混文」,「或致有錯」,「遂使明明正理滯以方言」(同上),如把「阿賴耶識」與「如來藏」截然分開,稱「如來藏識不在阿賴耶識中」等,就與原意多相背離。 《楞伽經》,是唐譯本,譯者署名是實叉難陀。實際上,西域僧人彌陀山、大福先寺僧人復禮等對此經之翻譯用力頗勤,據有關資料記載,實叉難陀剛譯出此經之初稿後,未來得及再作審校對勘,就奉敕回西域了,後由「尤善《楞伽》」之西域僧人彌陀山「奉敕共翻經沙門復禮、法藏等,再更勘譯」(同上)。由於此譯本幾經校勘,加之採用以梵本對照前兩個譯本的方法,因此,義理方面較前二本更準確、完備,文字之表述也更加通暢、流利,受到佛教界的一致肯定和推崇,或曰此譯本「文敷暢而義昭然,直使後來,力不勞而功必倍,當時稱為大備」(寶臣:《注大乘入楞伽經》卷一。大正三十九·頁四三三)。或曰「若論所譯文之難易,則唐之七卷,文易義顯,始末具備」(宗泐、如玘:《楞伽阿跋多羅寶經註解》卷一。大正三十九·頁三四三)。正因為這樣,本書選擇唐譯七卷之《大乘入楞伽經》為底本。  在具體版本上,本書採用金陵刻經處本。  此《大乘入楞伽經》,正如經名所顯示的,是一部大乘經典;「楞伽」二字,系梵音,意譯為「難入」。所謂「難入」者,原指摩羅耶山陡削險絕,為常人所難到;楞伽城本無門戶,非神通者不可入。今以處表法,譬喻此經乃是微妙第一了義之教,非大乘利根之人,不可得入。  此經以楞伽城城主羅婆那王請佛往楞伽城說法為引子,以大慧菩薩問法為契機,引出如來之宣講佛法。所講佛法之大要者,無出「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而所有這些,又不外乎一心,能究此心,即能故宋譯之各品皆冠之以「一切佛語心」。  就思想內容說,《楞伽經》具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即統合大乘佛教的空、有二宗。如果說,作為《楞伽經》「大要」之一的「二無我」顯然屬於大乘空宗的基本思想,那麼,構成此經「大要」的另兩個重要方面——「八識」、「三自性」,則無疑是傳統佛教瑜伽行派的基本教義。在閱讀《楞伽經》的時候,人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情形:此經一方面反覆論述世間萬有、一切諸法、種種名相,都是假名安立,如夢、如幻、如乾闥婆城,是人們妄想分別的結果,教導人們要遠離有無、斷常等虛妄分別見。  另一方面,此經又一再指出,所謂如夢、如幻,絕非一無所有,認為如果視諸法如夢、如幻為一無所有,那就會陷入外道的斷滅之見,明確指出:「諸法無我,非如來藏法身常住之性。」(卷五。以下引文凡出自《楞伽經》者,不再注經名,只註明第幾卷)要求人們在斷除對一切外境外法的虛妄分別見同時,必須以「正智」去觀察、思維、認識、體證此各種現象背後的真常實性,即「如來藏法身常住之性」,甚至於說「寧起我見,如須彌山,不起空見,懷增上慢」(卷四),當大慧菩薩問及為何不說「寂靜空無之法,而說聖智自性事故」?佛說「我非不說寂靜空法,墮於有見,而是「於寂靜法以聖事說」。所謂「於寂靜法以聖事說」,亦即把諸法之無常與如來之常統一起來,把「空如來藏」與「不空如來藏」統一起來。為什麼要這麼做呢?《楞伽經》認為:由於眾生無始時來,計著於有,為了使眾生聽了之後「不生恐怖,能如實證寂靜空法,離惑亂相,入於唯識理,知其所見無有外法,悟三脫門,獲如實印」(卷四)。所以如來隨機說法,於空寂法以聖智自性說。在這裡,人們可以看到,此經把「空」與「有」、「寂靜法」與「唯識理」統一起來了。《楞伽經》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把「如來藏」與「阿賴耶識」也巧妙地統一起來。在傳統佛教中,「真如」、「如來藏」、「阿賴耶識」三個概念之義蘊、內涵是下盡相同的。所謂「真如」乃指諸法之本體;而「如來藏」則是指眾生本來藏有自性清凈之如來法身;至於「阿賴耶識」,則是法相唯識學中一個核心概念,它作為產生一切諸法之種子,與作為不生不滅之「無為法」的「真如」是有著嚴格區別的,因此在唯識學中,「阿賴耶識」與「真如」沒有也不能有直接的聯繫。但是,在《楞伽經》中,不論「真如」、「如來藏」還是「阿賴耶識」都被糅合在一起了,經中屢屢言及「如來藏名藏識」(「藏識」即「阿賴耶識」),並且認為:「此如來藏藏識本性清凈,客塵所染而為不凈」,如來藏「為無始虛偽惡習所薰,名為藏識」(均見卷五)。《楞伽經》此一糅合「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的思想,以及認為「如來藏藏識」具有染凈二重性的看法,對後來的中國佛教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楞伽經》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融會性相。佛教界(包括印度佛教與中國佛教)於性相上派別繁多,說法紛紜,大而言之,有「有相宗」、「無相宗」、「法相宗」、「實相宗」等等。「有相宗」如小乘,「無相宗」如「中觀學派」、《般若經》,「法相宗」即法相唯識學及《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等,「實相宗」如天台、華嚴及《密嚴》諸經、《寶性》諸論等等。《楞伽經》在這方面則是一部具有融攝匯通作用之經典。例如,小乘說七十五法,倡「人無我」,不見「法無我」;「無相宗」之般若學則掃一切相,破一切執,主諸法無自性,倡一切皆是空;「法相宗」之法相唯識學則建立「八識」、「三自性」,倡外境非有,內識非無,主張「萬法唯識」;「實相宗」之《密嚴經》、《寶性論》等則倡一切諸法皆是如來藏之隨緣顯現,以「如來藏緣起」為一宗思想之綱骨。  再者,就「有」、「無」立論,小乘說「人無法有」,般若學講「人法二空」,法相唯識學主[境無識有],[實相宗]則認為相不盡故非有,性無礙故非無,故[非有非無」。《楞伽經》在這個問題上充當了一個「調和者」的角色,由於它既講空又講不空,統合了「空」與「有」,既講「如來藏」,又談「阿賴耶識」,把「如來藏]與「阿賴耶識」統一起來,這樣,性之與相在《楞伽經》中被融匯貫通起來了。在佛性論方面,《楞伽經》也同樣具有融攝、調和之特點。此特點之主要表現有二:一是融匯各宗、各種經典關於一闡提有無佛性的說法。在這個問題上,各個佛教宗派、各種佛教經典說法不一,因之導致佛教界在這個問題上長期爭論不休。  大而言之,相宗及其所依據的佛教經典,如《瑜伽師地論》、《佛地經論》、《顯揚聖教論》、《大乘莊嚴經論》等,把眾生種性分為五類,即聲聞乘種性、緣覺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無出世功德種性,認為有一類眾生不具佛性,永遠不能成佛,如斷盡善根之一闡提;反之,另一類大乘經典,如《華嚴經》、《法華經》、《大般涅盤經》等,則主張一切眾生包括斷盡善根之一闡提,悉有佛性,都能成佛。  《楞伽經》在佛性問題上的說法十分圓通,它不但語及「五種種性說」,而且直接談到一闡提能否成佛問題,但是其觀點與相宗卻迥然異趣:《楞伽經》首先分一闡提為二,指出一闡提有兩種,即「菩薩一闡提」(亦即平常所說的「大悲一闡提」)和「舍善根一闡提」,當大慧菩薩問及「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盤」時,佛說:是菩薩一闡提畢竟不入涅盤,非舍善根一闡提。為什麼這麼說呢?經中解釋說:「舍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眾生無舍時故。](《楞伽經》卷二)明確地主張一闡提也具有佛性,也能成佛。 《楞伽經》對於一闡提的這一說法,對於中國佛教的佛性理論影響至深至廣,以致可以這麼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的佛性理論之所以會成為中國佛教佛性理論的主流,與《楞伽經》的這一思想有著密切的關係。就連盛倡「一分無性」說的法相唯識宗創始人玄奘,也差點因為《楞伽經》的這一說法而放棄其「一分無性」說,只是因為其師戒賢的堅決反對而未果。 《楞伽經》在佛性問題上的融通性,還表現在對於聲聞、緣覺二乘能否成佛問題的看法上。對於二乘能否成佛,佛教史上諸宗派、諸經典說法不一,或二乘不能成佛,如小乘;或曰「定性二乘」,不能成佛,如無相宗、法相宗;或曰「定性二乘」也能回心入大,成菩薩作佛,如實相宗。《楞伽經》既語及佛為聲聞授菩提記,但又說此是方便秘密說;既分阿羅漢為三種,即「趣寂」、「退菩提願」、「佛所變化」,又說:聲聞、緣覺「若彼能除一切過習,覺法無我,是時乃離三昧所醉,於無漏界而得覺悟。既覺悟已,於出世上上無漏界中,修諸功德,普使滿足,獲不思議自在法身」(卷三)。《楞伽經》中這種佛為聲聞授記、二乘也能最終獲如來法身的思想,後來也成為「一切眾生悉有佛性」、都能成佛思想的重要經典根據之一。 另外,《楞伽經》關於「語」、「義」關係的論述,也頗具特色,並且對於禪宗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楞伽經》分佛法為二種,所謂「言說法及如實法」。「言說法」者,一謂隨眾生心為說種種諸方便教」;「如實法」者,「謂修行者於心所現,離諸分別,不墮一異、俱不俱」(卷四)。對於這兩種法的相互關係,《楞伽經》首先指出:二者「不一不異」。說其「不一」,是因為「言說是生是滅,義不生滅」(卷五),言說非即是義;說其「不異」,是因為「言說」能顯「義」,可以因「語」而人於「自證境界」。基於這種思想,《楞伽經》認為,一方面須有言說,因為「若不說者,教法則斷。教法若斷,則無聲聞、緣覺、菩薩、諸佛。若總無者,誰說?為誰?(卷五)所以,菩薩應該隨宜說法;另一方面,由於言說非即是義,「諸法自性離於文字」,因此,菩薩不應執著語言文字,不應隨言取義。若執著語言文字,則「如蠶作繭」,「自縛縛他」;若「隨言取義」,則「死墮地獄之中」。 其次,《楞伽經》進一步指出,「語」、「義」比較而言,「義」比「語」更為重要。例如,當大慧菩薩問:何者是第一義時,佛說:非言語是第一義,亦非所說法是第一義,第一義者,唯是自心,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語言分別所能顯示(詳見卷三)。因此,「菩薩摩訶薩隨於義,莫依文字。依文字者,墮於惡見」(卷五)。中國佛教史有許多高僧都主張「依義不依語」,至達磨東來,更倡「以心傳心」、「不立文字」,此中受《楞伽經》的影響應該說是顯而易見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禪宗自稱「教外別傳」,但是,即使在後期禪宗中,其[揚眉瞬目]、[棒喝]、[機鋒]等教學方法,在《楞伽經》也可以找到它的雛形或根據。卷三有這樣一段話:[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視顯法,或現異相,或復揚眉,或動目睛,或示微笑、頻呻、警欬、憶念、動搖,以如是等顯於法。如不瞬世界……但瞪視不瞬,令諸菩薩獲無生法忍及諸勝三昧。」(大正十六·頁六○三上)後期禪宗的許多教學方法,與《楞伽經》中所說的揚眉瞬目而顯法,不唯表現方法相近,而且其理論依據也相通,即都以「以心傳心」、「依義不依語」為根據。 總之,在眾多大乘經典中,《楞伽經》最突出的特點在其融會貫通,它不僅融會了大小二乘,而且貫通了空有二宗;不僅糅合了如來藏系和唯識系的思想,而且融攝了性相二宗。在中國佛教中,它既是「法相唯識宗」依據的經典之一,同時也是禪宗初祖達磨傳付慧可的重要經典,其對中國佛教的影響可見一斑。 鑒於此經在佛教史上特別是中國佛教史的重要作用,又由於此七卷本之篇幅適中,因此,在編譯此經時,除了刪去那些重宣義理的「重頌」外,幾乎保留了該經所有重要內容,以使大家對這部經典能有一個較完整的了解。 最後,對本經之譯者實叉難陀也作一簡略的介紹。實叉難陀,又稱施乞叉難陀,華言「學喜」,于闐人,生於公元六五二年,卒於公元七一○年。據史傳記載,難陀精通大小乘,且旁通異學,於武周時,因武則天欲重譯《華嚴經》,聽說于闐有較完備之梵本,即遣使訪求譯經者,以此因緣,實叉難陀從於闐來到漢地。公元六九五年抵洛陽,先後在內廷大遍空寺、洛陽三陽宮佛授記寺、長安清禪寺等處翻譯佛經。所譯佛典:《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大方廣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一卷)、《大方廣人如來智德不思議經》(一卷)、《文殊師利授記會》(《文殊師利授記經》三卷)、《地藏菩薩本願經》二卷)、《十善業道經》(一卷)、《大乘入楞伽經》(七卷)、《右繞佛塔功德經》(一卷)、《大乘四法經》(一卷)等。 據《開元釋教錄》說,他總譯佛經十九部,一百零七卷,其中,以八十卷《華嚴經》和七卷《楞伽經》影響最大。就譯述之風格說,難陀之譯作與玄奘之「新譯」迥然異趣。他重意譯,強調簡約順暢,因此,其譯作較流暢易讀;加上他精通佛教義理,因此,其譯本頗受佛教界之推崇,如此七卷《楞伽經》,後來被佛教界公認為是內容最完備、義理最準確、行文最流暢之譯本。

1羅婆那王勸請品第一

  譯文  我親自聽到佛是這樣說的。在某一個時候,釋迦牟尼佛住在大海邊的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城中,同眾多大比丘、大菩薩在一起,這些大菩薩都已通達世間、出世間,有為、無為的一切諸法,明了諸識亦無常一之體性,善知一切外境外物都是自心之所變現,精於禪定,富有神通,能隨眾生之心變現各種形像,方便說教,隨機攝化,一切諸佛為其灌頂授記。這些大菩薩從各個佛國而來,以大慧菩薩為上首。其時,佛在海龍王宮說法,七日之後,從海中出來,有無數梵天、帝釋、諸大護法天龍等,奉迎於佛。其時,佛舉目看見了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大城,便面帶微笑地說:過去諸佛都在此地演說自己以正智證涅盤之法。此法既非外道之所猜測臆度之邪見,亦非二乘所修行之境界,我現在也為羅婆那王開示此法。  其時,羅婆那王藉助於佛之神力,聽到了佛所說的話,從很遠的地方知道佛已從海龍王宮出來,現正為諸梵天、帝釋及諸護法所簇擁圍繞。時羅婆那王見海波浪不能現象,觀其會中大眾的如來藏識真如性海也是這樣,因於無明境界風動,轉識浪起,不能發現無邊德用。即起歡喜心,高聲說道:我應當到佛那裏去,請佛到此城來開示說法,使我及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光明,得大利益。說罷,即與諸眷屬乘坐花宮殿前往佛之處所。到達之後,羅婆那王從宮殿上下來,並從右邊環繞三周,以眾伎樂供養於佛,所持樂器都是大青因陀羅寶(按:即帝釋的青珠),其間雜以琉璃等寶,這些樂器都用上等的布料纏裹,其聲美妙,音節和諧。羅婆那王於陣陣音樂聲中唱說偈句讚頌於佛,曰:  諸佛所證真心自性,是諸法眼藏。  無人我、法我之執,遠離一切妄見執著。  此種智慧唯佛世尊乃能證知,  願世尊垂愍,為我等開示、宣說。  佛身集萬善,於自證智境界恆常安樂,  變化自在,願入楞伽城為我等說法。  過去世諸佛,也曾於此城中說法,  此間之夜又諸部眾,一心想聽佛之演說。  其時,羅婆那王又以歌聲而說頌曰:  世尊於過去七日中,於龍宮宣說佛法:  後從龍宮出來,安詳登上此岸。  我與眾采女,以及秉多夜叉眷屬等等,  還有歸依的婆羅門童子輸迦,是超拔於眾的聰慧者,  都以其神力,來到如來佛處所。  大家從花宮殿下來後,各各禮拜於佛;  又藉助佛之神力,稱說自己名號。  我是十頭羅剎土,今日來佛所,  願佛為我及楞伽城中諸眾生開示、說法。  過去無數佛,都曾在此楞伽城中說自己所證之法門,  希請世尊也能這樣,在眾多菩薩的簇擁下,  到摩羅耶山頂之楞伽城去演說最上清凈法門。  我及住於楞伽城的廣大信眾,  今日一心想聽聞佛講說自證之清凈法門。  想念過去世無數佛,曾在諸大菩薩的簇擁下,  於此地演說《楞伽經》 。  願佛同往尊,也為大眾開示,  敬請佛慈悲哀憐無量夜叉眾,入楞伽城為我等說此妙法門。  世尊聽到這些話後,即告訴羅婆那王:過去世諸佛,都哀憐於你,答應你的請求,來此楞伽城說自證法,未來諸佛,也會這樣。這是個喜聞佛法、勤於修行之信眾們的住所,我及諸菩薩哀憐於你,故願意接受你的請求。說完此話,佛及諸菩薩等即默然而住。  當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之妙花宮殿奉獻於佛,佛坐於花宮殿上,羅婆那王及諸菩薩前呼後擁,眾多采女歌詠讚歎,供養於佛,一起前往摩羅耶山頂的楞伽城中。抵達該城後,羅婆那王及諸眷屬,又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眾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養於佛,羅婆那王又把寶瓔珞奉獻於佛及諸菩薩,把寶瓔珞掛於佛及諸菩薩的項頸之上。其時,佛及諸菩薩受供養後,便簡略講說了各自所證境界之甚深法門。當時羅婆那王及其眷屬,又特別地供養了大慧菩薩,並對他說:  我今眾修行者,想請佛開示一切諸佛的自證智境界;  我及諸夜叉眾,以及在座的眾菩薩,  一心想聽聞佛法,因此都請佛給予開示。  你是諸修行者中最善於談論的,  因此大家都很敬佩你,希望你能向佛問法。  究竟什麼是自證清凈之法門?如何是入於佛的境界?  如何才算遠離外道二乘?以及如何才能遠離一切過失?  原典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大海濱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與大比丘眾及大菩薩眾俱。其諸菩薩摩訶薩悉已通達五法①二性②,諸識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三昧③神通諸力,隨眾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一切諸佛手灌其頂,皆從種種諾佛國土而來此會。大慧菩薩摩訶薩為其上首。  爾時,世尊④於海龍王宮說法,過七日已,從大海出,有無量億梵釋護世諸天龍⑤等,奉迎於佛。爾時如來,舉目觀見摩羅耶山楞伽大城,即便微笑而作是言,昔諸如來應正等覺,皆於此城說自所得聖智證法,非諸外道臆度邪見及以二乘修行境界,我今亦當為羅婆那王開示此法。  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佛言音,遙知如來從龍宮出,梵釋護世天龍圍繞,見海波浪,觀其眾會,藏識大海境界風動,轉識浪起,發歡喜心,於其城中高聲唱言:我當詣佛請入此城,令我及與諸天世人,於長夜中,得大饒益。作是語已,即與眷屬乘花宮殿,往世尊所。到已,下殿右繞三匝,作眾伎樂,供養如來,所持樂器,皆是大青因陀寶、琉璃等寶,以為問錯,無價上衣,而用纏裹,其聲美妙,音節相和,於中說偈而贊佛曰:  心自性法藏,無我離見垢;  證智之所知,願佛為宣說。  善法集為身,證智常安樂;  變化自在者,願入楞伽城。  過去佛菩薩,皆曾住此城;  此諸夜叉眾,一心愿聽法。  爾時,羅婆那王以都吒迦音歌贊佛已,復以歌聲而說頌言:  世尊於七日,住摩竭海中;  然後出龍宮,安詳升此岸。  我與諸采女,及夜叉⑥眷屬,  輸迦娑剌那,眾中聰慧者。  悉以其神力,往詣如來所:  各下花宮殿,禮敬世所尊;  復以佛威神,對佛稱己名;  我是羅剎⑦王,十首羅婆那。  今來詣佛所,願佛攝受我;  及楞伽城中,所有諸眾生。  過去無量佛,咸升寶山頂;  住楞伽城中,說自所證法。  世尊亦應爾,住彼寶嚴山;  菩薩眾圍繞,演說清凈法。  我等於今日,及住楞伽眾;  一心共欲聞,離言自證法。  我念去來世,所有無量佛;  菩薩共圍繞,演說《楞伽經》。  此入楞伽典,昔佛所稱讚;  願佛同往尊,亦為眾開演。  請佛為哀愍,無量夜叉眾;  入彼寶嚴城,說此妙法門。 爾時,世尊聞是語已,即告之言:夜叉王,過去世中諸大導師,咸哀憨汝勸請,詣寶山中,說自證法,未來諸佛,亦復如是。此是修行甚深觀行現法樂者之所住處,我及諾菩薩哀憨汝,故受汝所請。作是語已,默然而住。  時羅婆那王即以所乘妙花宮殿奉施於佛,佛坐其上。王及諸菩薩前後導從,無量采女歌詠讚歎,供養於佛,往詣彼城。到彼城已,羅婆那王及諸眷屬,復作種種上妙供養;夜叉眾中童男童女,以寶羅網,供養於佛;羅婆那王施寶瓔珞,奉佛菩薩,以掛其頸。爾時,世尊及諸菩薩受供養已,各為略說自證境界甚深之法。時羅婆那王並其眷屬,復更供養大意菩薩,而勸請言:  我今諸大士⑧,奉問於世尊;  一切諸如來,自證智境界。  我與夜叉眾,及此諸菩薩;  一心愿欲聞,是故咸勸請。  汝是修行者,言論中最勝;  是故生尊敬,勸汝請問法。  自證清凈法,究竟入佛地;  離外道二乘,一切諸過失。

  注釋  ①五法:五法有多種,如「相名五法」、「理事五法」、「提婆五法」、「理智五法」等,此經所說之五法系「相名五法」。「相名五法」者,一「相」,二「名」,三「分別」,四「正智」,五「如如」。「相」者,世間森羅之萬象;「名」者,詮釋、稱呼各種現象之名號;「分別」者,思量識別事理之謂,亦稱「妄想」,指分別所變境像之能變心;「正智」者,亦即聖智,指能如實了知事物相狀之智慧。以上四法均屬有為法。「如如」者,由「正智」而證得之真如,此屬無為法。此五法包攝有為、無為一切諸法。  ②三性:三性有二種:一善、惡、無記之三性,二遍、依、圓之三性。此經所說之三性,指遍、依、圓三性。「遍」者,「遍計所執性」,指虛妄執著外境外法為實有;「依」者,即「依他起性」,指藉助於各種因緣所生諸法;「圓」者,即「圓成實性」,指一切有為法之真如實性。  ③三昧:亦稱「三摩地」、「三摩提」 、「三摩帝」等,意譯為「定」或「正定」,亦即使心專註一處而不散亂。  ④世尊:佛之名號之一。佛有十大名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尊即佛,合稱佛世尊)。  ⑤天龍:諸天與龍神之簡稱,天即梵天帝釋,龍即諸龍神,「天龍八部」中之二眾。  ⑥夜叉:又譯作「葯叉」、「閱叉」或「夜乞叉」,印度神話中一種小神靈,佛教中被列「天龍八部眾」之一。  ⑦羅剎:又稱「羅剎娑」、「羅叉娑」,「惡鬼」之總名,譯為暴惡可畏等。  ⑧大士:菩薩之通稱,有時又指佛或聲聞等,意為有別於凡夫之道行高深之修行者。

  譯文  其時,世尊以其神通之力,於該山中更變化出無數無量寶山,並且都以百千萬億妙寶莊嚴裝飾,每一寶山又都有佛顯現其頂,每一佛前都有羅婆那王及諸大眾,十方世界一切國土也都於中顯現,一一國中都有如來,一一佛前咸有羅婆那王及其眷屬,都有楞伽大城阿輸迦園,都是那樣富麗莊嚴毫無差異,同時都有大慧菩薩在向佛請問佛法,二諸佛也都在演說開示自證智境界。以百千妙音聲宣說完此經後,佛及諸菩薩都於空中隱而不見,羅婆那王只見到自己身居本宮之中,他當下便想:剛才說法的是誰?又是誰聽其說法?剛才所看到的一切究竟是什麼?能見的又是誰?佛及諸國土大城眾寶山林,這一切現在都那裏去了?難道是夢中所見嗎?難道是幻化而成的嗎?或者猶如幻有實無之乾闥婆城?或者眼睛有了毛病?或者為陽焰微塵的反映所迷惑?或者如夢中見石女生子?或者如煙焰旋火輪?旋即又想:世上一切諸法大概都是這樣,本來實無其物,都是自心虛妄分別的結果,凡夫迷惑,不懂得這個道理。實際上,世上無有能見,也無所見,無有能說,也無所說,見佛聽法都是虛妄分別,正如剛才所看到的,不能說是見到了佛,不起分別才能真正見到佛。  其時,羅婆那王當即開悟,棄除了一切雜染,證得諸法唯是自心所變現,住於無虛妄分別之境地,由於以往所種善根,得如實見一切法,了達外境即是自心,能以自智慧善巧觀察,永離於一切邪見臆想,善於修行,為修行師,能於自身顯種種色像,得種種大方便解,善知諸地精進之相,善觀各種心識自體,斷除三界相績身見,遠離外道各種執著,以自智覺悟入於如來之藏,直趣佛地。  其時,聽到虛空中及宮殿裏都發出這樣的聲音:善哉!大王,像你所修學的,諸修行者都應該這樣修學,應當這樣見一切如來,應當這樣見一切諸法,如若異此如實之見,即是斷滅之見。自證之法,非心意識境界,故各種心識應當遠離,應如理觀察一切法性,應依智慧內修,莫著外見,莫著二乘外道所修句義境界,及二乘外道所得之諸三昧法。你不應樂戲論談笑,也不應起吠陀外道之見,不應耽著王位自在,也不應住外道六邪定中,若能如此如實修行,即能摧破種種邪論惡見,能捨棄一切我見執著,能夠以妙慧轉識成智,入如來自證聖境。你應如此勤加修習,使所得之法更為清凈,善修正定,由定發慧而至殊勝之位,莫著外道二乘境界,以為殊勝,如外道凡夫等修行者。外道執著於我,見有我相,及四大、蘊界處有實功能,而取著於色聲香味觸法;二乘見有十二因緣,不了性空,於中妄加分別。  楞伽王,此法殊勝,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證聖智,於諸界中上品受生:楞伽王,此大乘行能滅無明惑,能除諸業障,不墮外道諸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種種異論,不能演說離見識性、法非法二義。善哉!楞伽王,能如是思維此義,乃是真見佛也。  其時羅婆那王又想重見如來,因為如來世尊於事理無礙之境,觀達自在,離外道法,能說自證聖智境界,超諸化佛所作之事,住如來定,入三昧樂,所以稱為大觀行師,也稱為大哀愍者,能燒斷一切煩惱,斷除一切分別妄想,眾佛弟子所共圍繞,善知一切眾生之心,遍一切處,具一切智,永離一切分別事相,我今願得重見於如來,以重見因緣,未得覺悟者即得覺悟,已得覺悟者,不復退轉,遠離一切虛妄分別,住三昧樂,智慧增長,進入如來地。  原典  爾時,世尊以神通力,於彼山中復更化作無量寶山,悉以諸天百千萬億妙寶嚴飾。一一山上,皆現佛身,一一佛前,皆有羅婆那王及其眾會十方所有一切國土,皆於中現;一一國中,悉有如來,一一佛前,咸有羅婆那王並其眷屬,楞伽大城阿輸迦園,如是莊嚴,等無有異。一一皆有大慧菩薩,而與請問,佛為開示自證智境,以百千妙音說此經已,佛及諸菩薩皆於空中隱而不現。  羅婆那王唯自見身住本宮中,作是思惟:向者是誰?誰聽其說?所見何物?是誰能見?佛及國城眾寶山林,如是等物,今何所在?為夢所作?為幻所成?為復猶如乾闥婆城①?為翳所見?為炎所惑?為如夢中石女生子?為如煙焰旋火輪耶?復更思惟:一切諸法性皆如是,唯是自心分別境界,凡夫迷惑不能解了,無有能見,亦無所見,無有能說亦無所說。見佛聞法皆是分別,如向所見不能見佛,不起分別是則能見。  時楞伽王尋即開悟,離諸雜染,證唯自心,住無分別,往昔所種善根力故。一切法得如實見,不隨他悟,能以自智善巧觀察,永離一切臆度邪解,住大修行,為修行師,現種種身,善達方便,巧知諸地上精進相,常樂遠離心意意識,斷三相續見,離外道執著,內自覺悟,入如來藏②,趣於佛地。  聞虛空中,及宮殿內咸出聲言:善哉!大王,如汝所學,諸修行者應如是學,應如是見一切如來,應如是見一切諸法,若異見者,則是斷見,汝應永離心意意識,應勤觀察一切諸法,應修內行,莫著外見,莫墮二乘及以外道所修句義,所見境界,所應得諸三昧法,汝不應樂戲論談笑,汝不應起圍陀③諸見,亦不應著王位自在,亦不應住六定等中,若能如是,即是如實修行者行,能摧他論,能破惡見,能舍一切我見執著,能以妙慧轉所依識,能修菩薩大乘之道,能入如來自證之地,汝應如是勤加修學,令所得法轉更清凈,善修三昧三摩缽底④,莫著二乘外道境界,以為勝樂,如凡修者之所分別。外道執著我,見有我相及實求那而生取著;二乘見有無明緣行,於性空中亂想分別。楞伽王,此法殊勝是大乘道,能令成就自證聖智,於諸有中受上妙生。楞伽王,此大乘行破無明翳,滅識波浪,不墮外道諾邪行中。楞伽王,外道行者執著於我,作諸異論,不能演說離執著見識性二義。善哉!楞伽王,汝先見佛思惟此義,如是思惟,乃是見佛。  爾時,羅婆那王復作是念,願我更得奉見如來,如來世尊於觀自在,離外道法,能說自證聖智境界,超諸應化所應作事,住如來定,入三昧樂,是故說名大觀行師,亦複名為大哀憨者,能燒煩惱分別薪盡,諸佛子眾所共圍繞,普入一切眾生心中,遍一切處,具一切智,永離一切分別事相,我今願得重見如來大神通力,以得見故,未得者得,已得不退,離諸分別,住三昧樂,增長滿足如來智地。

  注釋  ①乾闥婆城:又譯作「犍闥婆城」、「犍闥縛城」等,意為幻化之城。據傳有一樂師名乾闥婆,他能以幻術作樓閣等,故後來佛經中以「乾闥婆城」喻幻有實無之物。  ②如來藏:真如在煩惱中,謂之如來藏;真如出煩惱,謂之法身。此如來藏乃佛性之異名,按《佛性論》解釋,此如來藏具有三義:一所攝義,亦即一切眾生皆為真如佛性所攝;二隱覆義,亦即如來之性,為煩惱所覆,眾生不見,故名為「藏」;三能攝義,真如雖在煩惱之中,但含有如來一切功德。  ③圍陀:即吠陀,梵名Veda。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聖典之總稱。原意為知識,即婆羅門教基本文獻的神聖知識寶庫。這裡泛指外道婆羅門。  ④三摩鉢底:又作「三摩鉢提」、「三摩跋提」等,禪定之一種,《玄應音義》釋曰:欲入定時,名「三摩缽底」,正在定中,名「三摩半那」。

  譯文  此時,世尊知道楞伽王馬上就要證悟不生不滅法門,出於哀憐之心,便重現其身,連同剛才所變現之眾多山城國土,也一併重新顯現。其時,十首羅剎王重新見到剛才出現的一切景象:眾多山城都十分富麗莊嚴,每一城中都有如來顯現其中,每個如來都具三十二種相,而自己則出現於各個如來佛跟前,且每一如來佛之前都有大慧菩薩、夜叉等簇擁圍繞,各各在說自證智所行之法門,又見十方諸佛國土,也都是這樣毫無差別。  其時,世尊以其慧眼普觀眾會,突然如獅子王回頭,欣然大笑,只見此時佛之眉間、髀劦月、腰頸、肩臂各處的每一毛孔,都放出無量光明,如虹放彩,如日舒光,又如大火在熾熱燃燒。其時,虛空中之梵天、帝釋天及其四天王,遙見如來坐如須彌山,於楞伽山頂欣然大笑。其時眾菩薩諸天眾都在想:佛世尊於一切均坦然自在,今何故欣然大笑?通身放大光明,默默下動坐如須彌,住自證境地,入三昧妙樂,如獅子王四周環視,望著羅婆那王,念著如實之法。  此時,大慧菩薩受羅婆那王之請求,加之他洞悉在座諸菩薩之心思,深知未來一切眾生都愛好執著於語言文字,常隨言取義而生迷惑,執著於外道二乘之行,或者產生這樣的念頭:世尊已經遠離諸識境界,是什麼原因欣然大笑?為了破其疑惑,所以就向佛提問佛法。佛隨即說:善哉!大慧,你憐愍眾生為三世惡見所纏繞,為了使他們開悟,特意向我問法。諸多有智慧之人,為了自利利他,能夠作這樣的提問。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二種之義,現在你也提出這樣的問題,今後的問法者也會提出這個問題。如來二種義差別之相,一切二乘及諸外道都不解其義。  其時,如來知楞伽王欲問此義,便告之曰:楞伽王,你欲問法,就快問吧,我會逐一為你解釋的,滿足你的願望,使你歡喜,能夠以智慧觀察思維,遠離一切虛妄分別,善知諸地境界,證得真實之義,入於禪定之樂,為諸如來之所攝受,安住於寂靜之樂,遠離二乘禪定的種種過失,住於諸佛菩薩之地,能如實知諸法本無自性。  原典  爾時,世尊知楞伽王即當證悟無生法忍①,為哀愍故,便現其身,令所化事還復如本,時十頭王見所曾睹,無量山城悉寶莊嚴,一一城中皆有如來應正等覺,三十二相以嚴其身,自見其身遍諸佛前,悉有大慧、夜叉圍繞,說自證智所行之法,亦見十方諸佛國土,如是等事悉無有別。  爾時,世尊普觀眾會,以慧眼觀,非肉眼觀,如師子王奮迅回盼,欣然大笑,於其眉間、髀脅、腰頸及以肩臂德字之中,一一毛孔皆放無量妙色光明,如虹探長拄暉,如日舒光,亦如劫火猛焰熾然。時虛空中梵釋天②,遙見如來坐如須彌,楞伽山頂,欣然大笑。爾時,諸菩薩及諸天眾咸作是念,如來世尊於法自在,何因緣故欣然大笑,身放光明,默然不動,住自證境,入三昧樂,如師子王,周回顧視,觀羅婆那,念如實法。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先受羅婆那王請,復知菩薩眾會之心,及觀未來一切眾生,皆悉樂著語言文字,隨言取義,而生迷惑,執取二乘外道之行,或作是念,世尊已離諸識境界,何因緣故欣然大笑?  為斷彼疑而問於佛,佛即告言:善哉!大意,善戰!大意,汝觀世間愍諸眾生,於三世中惡見所纏,欲令開悟而問於我,諸智慧人,為利自他,能作是問。大慧,此楞伽王曾問過去一切如來應正等覺③,二種之義,今亦欲問,未來亦爾。此二種義差別之相,一切二乘及諸外道皆不能測。  爾時,如來知楞伽王欲問此義,而告之曰:楞伽王,汝欲問我,宜應速問,我當為汝分別解釋,滿汝所願,令汝歡喜,能以智慧思惟觀察,離諸分別,善知諸地,修習對治,證真實義,入三昧樂,為諸如來之所攝受,住奢摩他④樂,遠離二乘三昧過失,住於不動善慧法雲菩薩之地,能如實知諸法無我。  注釋  ①無生法忍:安住於無生無滅之理而不動心,亦即悟諸法不生不滅之理。  ②梵釋四天:指梵天、帝釋天及四天王。四天王即居於須彌山腰之由犍陀羅山的四個山頭上的帝釋天四將。  ③應正等覺:即「應供」與「正等覺」。「正等覺」又稱「正遍知」,與「應供」均為佛之名號。  ④奢摩他:又稱「舍摩他」、「奢摩陀」,禪定七名之一,意為「止息」、「寂靜」。

  譯文  其時,楞伽王承蒙佛之應允,即於清凈光明如大蓮花的寶山之頂,從座而起,為眾多采女所圍繞簇擁,頓時又化作無數種顏色之花,種種花香、末香、塗香以及幢幡、冠佩、瓔珞等種種世間所未曾見的裝飾;又變化作欲界之各種樂器,超過於諸天龍神及樂神乾闥婆之所有者;更變化作十方佛土以前所曾見過的種種樂器;再復化作大寶羅網,蓋覆於諸佛菩薩之上;又化作種種上妙衣服,並豎立起幢幡以為供養。做完這一切後,楞伽王即升至虛空,有七多羅樹高。在虛空中又變化出種種彩雲以作供養,並奏出種種音樂,音樂聲自空中而下,環繞下息。  其時,楞伽王即坐於如大蓮花之寶山頂上,極是欣悅恭敬地說:我今欲問如來二種義,此二義我從前已經請教過過去諸佛,過去諸佛也已經為我解說過,我今所問仍是此如來二義,但願世尊慈悲,更為解說。世尊,變化佛曾說,此二義不是根本佛所說,根本佛說三昧樂法門,不說虛妄分別法門。善哉!世尊於一切法自在無礙,但願世尊悲憐我等,進一步宣說此如來二義,一切佛子都十分想聽世尊演說。  其時,世尊告訴楞伽王說:此二義你應當問,我也應當為你等宣說。 當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用各種寶物莊嚴其身,並應聲道:如來常說,一切法都應該捨去,更何況非法?為什麼必須捨去一切法及非法呢?那麼,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呢?法如果應該捨棄,為什麼有二法之分呢?有二法之分,即是虛妄分別之相,諸如有體無體,有實無實,都是一種虛妄分別,不能了知阿賴耶識無差別之相,就像毛輪住於不凈之境一樣,法性本來就是這樣,如何捨棄?  其時,佛對楞伽王說:愣伽王,你難道不曾看見過瓶等無常之物嗎?愚妄凡夫為假相所迷惑,於中虛妄分別此是瓶,彼是非瓶,你何不藉此去理解何者為法?何者為非法?這是凡夫之所分別,非是聖智見。在凡夫眼裏,有此種相、那種相,智者不為各種假相所迷惑。楞伽王,譬如用火燃燒宮殿園林,看到種種煙焰,但其火性是一,所出現的種種煙焰,是由各種長短大小不同之木料所產生的,你今何不藉此去理解何者是法?何者是非法?  楞伽王,如一顆種子,生芽、長枝、開花並結出種種果實。外法是這樣,佛法也是如此。以無明為緣,生出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一切諸法,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中,因緣而生,有苦樂、美醜、語默、行止諸種差別;又如諸識,相雖是一,所墮之境界有上、中、下、染凈、善惡之種種差別。楞伽王,不但以上所言諸法有如是差別,就是修行者修各種觀行時,由於各自之智慧、境界不同,所見亦各有差別,何況法與非法,豈能無種種差別?楞伽王,法與非法之差別,應知此均屬相分別。  楞伽王,何者是法?二乘及諸外道,虛妄分別說有實法存在,這是導致有種種法存在的主要原因。如此之種種法,均應舍離,不應該於中取分別之相。能洞見自心法性,則能做到無所執著。諸如瓶等事物,乃是凡愚之所虛妄分別執著,本無有體,諸修行者,如能以理如實觀察,即為舍離諸法。楞伽王,何者非法?所謂諸法無自性、無形相,永遠拋棄一切虛妄分別,如實觀察諸法若有若無,達到這種境界,其餘妄見皆不生起,這就叫舍離非法。此外,還有一種「非法」,亦即如兔角、石女兒等,皆無自性相,不可分別只是隨世俗言說,而有其名,不像瓶等,看得見摸得著,以其不是諸識之所能取著,這種分別亦應該舍離。這就是舍離法與非法。  楞伽王,你剛才所問的,我已經回答完了。楞伽王,你說你於過去諸如來處所已經問過此義,彼諸如來曾為你作過解說。楞伽王,你所說的「過去」本身,乃是一種「分別」,說「未來」亦是一樣。我與過去諸佛並沒有什麼差別。楞伽王,諸佛所說之法,皆離分別,超齣戲論,非如有色有相之物,只有聖智能夠證知。為了使眾生得到安樂,因而才演說。因其是無相之智,故稱之為如來,因此,如來者,以智為體;因以智為身,因此不可分別,既無能分別,亦無所分別,不可以眾生相妄加分別。何以無能分別?因有意識而才有諸境界生起,而有色形諸相,因此,無能分別,亦無所分別,譬如壁上彩書之眾生,無有覺知,世間的眾生也是這樣,無有[業],亦無[果報」,一切諸法也是這樣,不可聞不可說。  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幻術所變,凡夫外道不識此理。楞伽王,能如是見,名為正見,否則,則是分別見,由虛妄分別,有二元之對待。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中自見其像,於燈月下自見其影,於山谷中自聞其聲響,便生錯覺,分別取著,以自心取自心,法與非法也是一樣,實乃虛妄分別的產物,對此如不能舍離,只會更加增長虛妄之見,永遠不得寂滅。若了達虛妄寂滅一緣,則是最勝三昧,由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妙凈明心而為境界。

原典  爾時,楞伽王蒙佛許已,即於清凈光明如大蓮華寶山頂上,從座而起,諸采女眾之所圍繞,化作無量種種色花,種種色香、末香、塗香,幢幡、幰蓋、冠佩、瓔珞,及余世間未曾見聞種種勝妙莊嚴之具。又復化作欲界所有種種無量諸音樂器,過諸天龍乾闥婆等一切世間之所有者;又復化作十方佛土昔所曾見諸音樂器;又復化作大寶羅網遍覆一切佛菩薩上;復現種種上妙衣服,建立幢幡以為供養,作是事已,即升虛空高七多羅樹,於虛空中復雨種種諸供養雲,作諸音樂,從空而下。  即坐第二日電光明如大蓮花寶山頂上,歡喜恭敬而作是言:我今欲問如來二義,如是二義我已曾問過去如來應正等覺,彼佛世尊已為我說,我今亦欲問於是義,唯頤如來為我宣說。世尊,變化如來說此二義,非根本佛,根本佛說三昧樂境,不說虛妄分別所行。善戰!世尊,於法自在,唯願哀憨,說此二義,一切佛子心皆樂聞。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汝應間,我當為汝說。  時夜叉王更著種種寶冠瓔珞,諸莊嚴具以嚴其身,而作是言:如來常說,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云何得舍此二種法?何者是法?何者非法?法若應舍,云何有二?有二即墮分別相中,有體無體,是實非實,如是一切皆是分別,不能了知阿賴耶識①無差別相,如毛輪住非凈智境,法性如是,云何可舍?  爾時,佛告楞伽王言:楞伽王,汝豈不見瓶等敗壞之法,凡夫於中妄生分別,汝今何故不如是知法與非法差別之相?此是凡夫之所分別,非證智見。凡夫墮在種種相中,非諸證者。楞伽王,如燒宮殿、園林,見種種焰,火性是一,所出光焰由薪力故,長短大小各各差別。汝今云何不如是知法與非法差別之相?  楞伽王,如一種子,生芽、莖、枝葉及以花果無量差別。外法如是,內法亦然。謂無明為緣,生蘊界處一切諸法,於三界中,受諸趣生,有苦樂好醜語默行止,各各差別;又如諸識,相雖是一,墮於境界有上中下染凈善惡種種差別。楞伽王,非但如上法有差別,諸修行者,修觀行時,自智所行亦復見有差別之相,況法與非法而無種種差別分別?楞伽王,法與非法差別相者,當知悉是相分別故。  楞伽王,何者是法?所謂二乘及諸外道,虛妄分別說有實等為諸法因,如是等法應舍應離。不應於中分別取相,見自心法性則無執著。瓶等諾物凡愚所取本無有體,諸觀行人以毗鉢舍那②如實觀察,名舍諸法。楞伽王,何者是非法?所謂諸法無性無相永離分別,如實見者,若有若無如是境界彼皆不起,是名舍非法;復有非法,所謂兔角、石女兒等,皆無性相,不可分別,但墮世俗,說有名字,非如瓶等,而可取著,以彼非是識之所取,如是分別,亦應舍離。是名舍法與舍非法。  楞伽王,汝先所問,我已說竟。楞伽王,汝言我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問是義,肢諸如來已為我說。楞伽王,汝言過去但是分別,未來亦然。我亦同彼。楞伽王,彼諸佛法,皆離分別,已出一切分別戲論,非如色相,唯智能證,為令眾生得安樂故而演說法,以無相智,說名如來。是故如來以智為體,智為身故,不可分別。不可以所分別,不可以我、人、眾生分別。何故不能分別?以意識因境界起取色形相,是故離能分別,亦離所分別。楞伽王,譬如壁上彩畫眾生,無有覺知,世間眾生悉亦如是。無業無報,諸法亦然,無聞無說。    楞伽王,世間眾生猶如變化,凡夫外道不能了達。楞伽王,能如是見名為正見,若他見者名分別見,由分別故,取著於二。楞伽王,譬如有人於水鏡中自見其像,於燈月中自見其影,於山谷中自聞其響,便生分別,而起取著,此亦如是。法與非法唯是分別,由分別故,不能舍離,但更增長,一切虛妄,不得寂滅。寂滅者,所謂一緣,一緣者是最勝三昧,從此能生自證聖智,以如來藏而為境界。

  注釋  ①阿賴耶識:亦作「阿梨耶識」、「阿刺耶識」、「藏識」、「無沒識」等,瑜伽行派所立心法「八識」的第八識,具有含藏一切諸法種子之義。  ②毗鉢舍那:又作「毗婆舍那」,意譯為「觀」,觀見事理之謂。 2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一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一起遊歷諸佛國土,藉助於佛之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雙手合掌,向佛鞠躬致敬,並說頌曰:  世間一切無生無滅,猶如虛空中之花,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一切諸法如夢如幻,迷離於心意意識,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世間一切常如夢幻,遠離於恆常與斷滅,  智者不著有著無,而起大悲之心。  懂得人法俱無自性,一切煩惱與惑障,  常清凈而無自相,而起大悲之心。  佛不住於涅盤,涅盤也不住佛;  覺與不覺均悉遠離,一切諸佛有而非有。  法身亦如夢如幻,怎麼可以稱頌呢?  識得無生無性之理,此乃真讚頌佛。  佛無諸根境之相,不見佛乃名真見,  如何能對釋迦牟尼佛,有所贊毀呢?  若真能見到佛,則寂靜遠離於生滅,  此人當今後世,迷離執著一無所取。  其時,大慧菩薩以頌讚佛之後,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請教於世尊。  世尊聽了大慧菩薩的話後,普觀眾會並說:  佛門眾弟子,今都來問我佛法,  我當為你等說,自證聖智境界。  其時,大慧菩薩蒙佛俯允,頂禮佛足,並以偈頌問於世尊:  妄計性是如何生起的,又應如何斷滅?  無明惑染是如何生起的,又應如何斷滅?  因何而名為佛子?無相法中因何而有次第?  何囚有十方國土,及種種化相和諸外道?  解脫後去往何處?被誰所縛誰能解縛?  禪以何為境界?何故而有三乘之分?  諸法以何因緣而生?誰是能生因誰是所作果?  誰說一異俱不俱?色無色三界因何而起?  如何是小乘外道之四空定?如何是滅盡定?  如何滅想受定?如何從定得覺?  因如何生果?身又如何去住?  如何觀見五法、三自性?如何趣入如來地?  因何有佛予?誰又是破三界生死者?  破三界生死者身又如何?既破三界又往何處生?  如何得種種神通,以及自在三昧?  三昧心是何相狀?願佛為我等解說。  何因名為藏識?又何故名為意識?  因何起諸法種種見?如何滅盡所見?  為何已有三乘五姓差別,又說一切唯是心?  因何建立種種相?又如何成立無我義?  如何說無眾生壽者等,因何又隨俗說有?  如何是不起常見?如何是不起斷見?  為何佛與外道,其相多有不相違背者?  為何於未來,有十八部等種種差別?  如何是一切法其性本空?何因諸法剎那生滅?  如來藏如何生起諸法?世間諸法生滅體性何故不動?  為何說世間一切諸法,如幻又如夢?  又如乾闥婆城和陽焰微塵,乃至水中月?  何謂三十七菩提分?此等菩提分又是如何生起?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與摩帝菩薩,俱游一切諸佛國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曲躬恭敬而說頌言:  世間離生滅,譬如虛空花;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世間恆如夢,遠離於斷常;  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焰;  常清凈無相,而興大悲心。  佛不住涅盤,涅盤不住佛;  遠離覺不覺,若有若非有。  法身如幻夢,云何可稱讚?  知無性無生,乃名稱讚佛。  佛無根境相,不見名見佛;  云何於牟尼,而能有贊毀?  若見於牟尼,寂靜遠離生;  是人今後世,離著無所取。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偈贊佛已,自說姓名:  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仰咨尊中上。  時世間解①聞是語已,普觀眾會而作是言:  汝等諸佛子,今皆恣所問,  我當為汝說,自證之境界。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蒙佛許已,頂禮佛足,以偈問曰:  云何起計度?云何凈計度?  云何起迷惑?云何凈迷惑?  云何名佛子,及無影次第?  云何剎土化,相及諸外道?  解脫至何所?誰縛誰能解?  云何禪境界?何故有三乘?  彼以何緣生?何作何能作?  誰說二俱異?云何諸有起?  云何無色定②,及與滅盡定③?  云何為想滅?云何從定覺?  云何所作生?誰去及持身?  云何見諸物?云何入諸地?  云何有佛子?誰能破三有④?  何處身云何?生復往何處?  云何得神通,自在及三昧?  三昧心何相?願佛為我說。  云何名藏識⑤?云何名意識⑥?  云何起諸見?云何退諸見?  云何性非性?云何唯是心?  何因建立相?云何成無我?  云何無眾生?云何隨俗說?  云何得不起,常見及斷見?  云何佛外道?其相不相違?  何故當來世,種種諸異部?  云何為性空?云何剎那滅?  胎藏⑦云何起?云何世不動?  云何諸世間,如幻亦如夢?  乾城及陽焰⑧,乃至水中月?  云何菩提分?覺分從何起?  注釋  ①世間解:佛之十大尊號之一。  ②無色定:此指外道之「四空定」,亦即雖空諸法,而不能見「我空」,故還流轉於三世。  ③滅盡定:又稱「滅盡三昧」、「滅想受定」、「滅定」,意為指滅盡六識之心、心所之禪定。  ④三有:三界之異名,此指三界生死之境界:欲有,一欲界之生死;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三無色有,無色界之生死。  ⑤藏識:八識中第八之阿賴耶識之異名,意為含藏一切種子之識。  ⑥意識:八識中的第六識,依意根而起,以法為境的認識。  ⑦胎藏:胎藏具有隱覆、含藏二義。一隱覆義,如人隱於母胎之中,佛性隱於煩惱之中;二含藏義,如母胎含藏子體,佛性具足一切功德。此處指依如來藏而有生死,與生死胎為藏。  ⑧陽焰:或作「揚焰」,原指春天時日光映浮塵,見微塵四處遊動,即《莊子》書中所說之「野馬塵埃」。佛經中常以此為喻,說渴鹿見陽焰,便生水想,競相馳趣。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何者是一百零八句?  佛說:大慧,一百零八句者,亦即生句與非生句,常句與無常句,相句與非相句,住異句與非住異句,剎那句與非剎那句,自性句與非自性句,空句與非空句,斷句與非斷句,心句與非心句,……文字句與非文字句。大慧,此一百零八句義都是過去諸佛之說。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說: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這二種生住滅不是凡夫及因位菩薩智慧所能認識的。二種生住滅者,所謂相續(「相續」即因果流轉相續不斷之意)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即轉相、業相和真相。真相者,如來藏心,在纏不染,不生不滅者,名真相;根本無明令如來藏海起諸識浪,動而作業,此即阿賴耶識極微細之相,名業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所緣之境,生七轉識,名為轉相。  大意,識廣說有八(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略說有二,謂「現識」(即阿賴耶識)及「分別事識」(即前七識)。大慧,譬如鏡中顯現諸色相,現識也是這樣。大慧,現識與分別事識二者無異,相互為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熏變(即無明熏習真如而生妄法)為因;分別事識以虛妄分別境界及各種戲論、習氣為因。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各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皆滅,此為相滅;所謂相續滅者,即所依之因、緣皆滅,此為相續滅。所依之因者,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等等;而所緣者,即自心所見之虛妄分別境界。大慧,譬如泥團與微塵,既非異又非不異;金與各種由金做成的器具也是一樣。如果泥團與微塵異,那麼,泥團應不是由微塵構成的,但實際上,泥團是由眾多微塵構成的,所以說二者不異;如若不異,泥團與微塵應該毫無差別。  大慧,藏識(即阿賴耶識)與諸轉識(即八識中之前七識)若異,藏識則非是彼七轉識之因;若不異者,轉識滅後,藏識也應滅,但實際上,藏識之真實相不滅。大慧,藏識之真實相不滅,而其業相則有生滅,若藏識之真實相滅,此則與外道之斷滅論無異。大意,彼諸外道見身命終時,四大離散,眼等六識不能取境,即以為無始相續識永滅,更無業報受生相續。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神我生,不說眼等諸識從色等因緣生,只認神我為生因,故名之為外道。造作者是誰呢?彼以勝妙天主、神我、大自在天、及微塵為能作者。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何者是一百八句?  佛言:所謂生句非生句,常句非常句,相句非相句,住異句非住異句,剎那句非剎那句,自性句非自性句,空句非空句,斷句非斷句,心句非心句,……文字句非文字句。大慧,此一百八句皆是過去諸佛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言: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臆度者之所能知。所謂相續生及相生,相續住及相住,相續滅及相滅。諸識有三相,謂轉相、業相、真相。  大慧,識廣說有八,略則唯二,謂現識及分別事識。大慧,如明鏡中現諸色像,現識亦爾。現識①與分別事識②,此二識無異相互為因。大慧,現識以不思議薰變③為因,分別事識以分別境界及無始戲論習氣為因。大慧,阿賴耶識虛妄分別,種種習氣滅即一切根識滅,是名相減。大慧,相續滅者,謂所依因滅及所緣滅即相續滅。所依因者,謂無始戲論虛妄習氣;所緣者,謂自心所見分別境界。大慧,譬如泥團與徽塵非異非不異,金與莊嚴具亦如是。大慧,若泥團與徽塵異者,應非彼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泥團、微塵應無分別。  大慧,轉識④藏識若異者,藏識非彼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然彼真相不滅。大慧,識真相不滅,但業相滅。若真相滅者,藏識應滅。若藏識滅者,即不異外道斷滅論。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說,取境界相續識滅,即無始相續識滅。大慧,彼諸外道說相續識從作者⑤生,不說眼識依色光明和合而生,唯說作者生為因故,作者是何?彼計勝性丈夫自在時及行微塵為能作者。  注釋 ①現識:阿賴耶識之異名,謂一切諸法皆依阿賴耶識而現起,故名。 ②分別事識:八識中除阿賴耶識外之其他七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與色、聲、香、味、觸、法諸境相對,而起虛妄分別,故名。 ③不思議薰變:謂真如不可薰,而能受薰,真如受無明之薰習而生諸妄法,稱為不思議薰。 ④轉識:《唯識論》所說八識,第八之阿賴耶識為本識,餘七識為轉識亦即阿賴耶識轉生之末識。  ⑤作者:外道十六神我之一,以此神我為生因,作眾事。

  譯文  此外,大慧,有七種自性:所謂集自性(謂煩惱體性,能集善惡諸業,故名煩惱為集自性)、性自性(既有集因,必有未來苦果性,故言性自性)、相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故言相自性)、大種自性(形相從四大之種子生,故言大種自性)、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既有四大,即從因緣所成,故言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  此外,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所行境界,智所行境界,二見所行境界,超二見所行境界,過佛子地境界,如來所行境界,如來自證聖智所行的境界。(心所行境界者,謂發心菩薩,緣第一義法性如來藏心,故名心所行勝解行地菩薩;智所行境界者,緣於真如,起十種智慧,故名智所行初地菩薩;正證真如,見人、法二種無我,故名二見所行;八地菩薩,超二乘,過七地,故名超二見所行;十地菩薩超九地,九地又名佛子地,故名。後二地即佛地。)大慧,這是過去、未來、現在如來自性第一義心,以此第一義心成就世間、出世間最上之法,以佛智慧,建立各種自相、共相,而此自相、共相不同於外道之惡見。    大慧,何謂外道之惡見呢?外道之惡見者,即不懂得種種境界乃是虛妄分別的結果,而於究竟真理、諸法實相上見有或見無,妄起言說。大慧,我今當說,若了知諸境如夢如幻,均是自心之所顯現,則一切妄想、三界生死、一切諸苦及無知愛業諸緣,悉皆盡滅。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虛妄執著有及非有,於因果外計著各種事物的顯現,依時而住,此皆外道之主張;或虛妄執著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依因緣生住,無常變異,生已即滅,不了常住真心,這都是外道之看法。大慧,如認為相續之體始無後有,視蘊界人名為涅盤,目修道所得名為果,凡此等等,皆是破壞諸法因果相續之斷滅見。為什麼這麼說呢?因他們不能如實觀察的緣故,因不見根本的緣故。  原典  複次,大慧,有七種自性①:所謂集自性、性自性、相自性、大種自性、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  複次,大慧,有七種第一義:所謂心所行、智所行、二見所行、超二見所行、超子地所行、如來所行、如來自證聖智所行。大慧,此是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法自性第一義心,以此心成就如來世間、出世間最上法,以聖慧眼入自、共相種種安立,其所安立不與外道惡見共。  大慧,云何為外道惡見?謂不知境界自分別現,於自性第一義,見有見無,而起言說。大慧,我今當說,若了境如幻自心所現,則滅妄想、三有、苦及無知愛業緣。大慧,有諸沙門、婆羅門,妄計非有及有,於因果外顯現諸物,依時而住;或計蘊界處②,依緣生住有已即滅。大慧,彼於若相續若作用、若生若滅、若諸有、若涅盤、若業、若果、若諦,是破壞斷滅論。何以故?不得現法故,不見根本故。  注釋  ①七種自性:此有二解。一是宋寶臣在《注大乘入楞伽經》中對七種自性的詮釋,認為此七種自性主要是闡明「染凈二緣,真妄識體」,而釋「集自性」為煩惱,謂煩惱體性能集善惡等業;既有集因,必有未來果報,故言「性自性」;既有苦果,必有形相,故言「相自性」;形相即從四大種子生,故言「大種自性」;而四大乃從因緣所成,故言「因自性」、「緣自性」、「成自性」。但是丁福保在《佛學大辭典》中認為此是指如來有七種不變之性(詳見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版第五一九頁),認為所謂「集自性」,即萬善聚集之因;二「性自性」者,即萬善聚之因各有自性存其內;三「相自性」者,即萬善聚之因,各有相現於外;四「大種自性」者,大種即地水風火四大之種子,此謂四大各有自性,今就聖報而言,即此大種自性乃足法性五蘊之果;五「因自性」者,即證聖果報之因;六「緣自性」,即證聖果報之助緣;七「成自性」者,即成就如來果德之性。筆者以為寶臣說較符合經文之本義,故取寶臣說。  ②蘊界處:指五蘊:色、受、想、行、識;十二處: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與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十二處加上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泛指一切諸法。

  譯文  大慧,譬如瓶一旦破了,就不再是瓶;燒焦的種子,就不能再發芽,此中的道理也是這樣。蘊界處諸法雖生即滅,應知此等諸法無自性故,只是自心虛妄分別的結果。此外,大慧,如果本無有識,三緣和合則生,那麼龜應該生毛,沙也應該出油,如此,你所依據的理論就不能成立了,這與佛法之究竟義是相違背的,所做的事業也是徒勞無益的。實際上,龜本無毛,沙本無油,三緣體空,如何生果?又,大慧,外道說三緣和合,是因果性,可說為有,成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法。此乃邪謬相承,及自惡見故作如是說。大慧,諸愚昧凡夫,為惡見所迷,不能自知愚痴,反而妄稱此即是一切智說。  大慧,又有沙門、婆羅門看到了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有如空中之雲,又如飄忽不定之火焰,如幻有實無之乾闥婆城,如夢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中所見到的一切,均不離自心,由無始妄見薰習,取以為外,如此思維觀察諸法,斷除各種分別之見,也遠離虛妄心所取的一切名義,了知自身及一切事物都是藏識之所顯現,既無能取,亦無所取,更無各種生住滅,如此思維觀察,鍥而不捨。  大慧,此大菩薩不久即可得生死涅盤平等無二之心,大悲方便之行,觀眾生如幻如影,從各種緣而生起,知一切境界離開自心即一無所得,行於實相無相之道,從諸地漸進而升,住於三昧樂之境界,了知三界皆唯是自心,得如幻三昧(了達一切諸法如幻之理的禪定),離絕眾虛幻之影像,成就最上智慧,證得不生不滅之理,入於金剛喻三昧(指斷除一切煩惱之禪定),證得佛身,常住於如如之境,具諸神通,變化自在,以各種方便化現游眾佛國,遠離外道及心意識之展轉轉依,次第成就如來之身。  大慧,大菩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諸法,遠離心因緣所生之各種生滅法,遠離各種戲論及種種虛妄分別,但住於遠離一切能緣所緣如來真證心量,觀察三界無始以來為妄習所薰而起生死種種分別,思維無相無生之佛境界,自證聖法,得心自在無礙之功用,猶如如意寶珠,隨宜現身,達於唯心之境,漸漸入於佛地。因此一切大菩薩於此法應當善於修學。  原典  大意,譬如瓶破不作瓶事,又如焦種不能生芽,此亦如是。若蘊界處,法已當滅,應知則無相續生,以無因故,但是自心虛妄所見。複次,大慧,若本無有識,三緣合生,龜應生毛,沙應出油,汝宗則壞,違決定義,所作事業悉空無益。大慧,三合①為緣,是因果性,可說為有,過現未來從無生有。此依住覺想地者,所有理教及自惡見熏習餘氣,作如是說。大慧,愚痴凡夫惡見所噬,邪見迷醉,無智妄稱一切智說。  大慧,復有沙門、婆羅門,觀一切法,皆無自性,如空中雲,如旋火輪,如乾闥婆城,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夢所見,不離自心,由無始來虛妄見故取以為外,作如是觀已,斷分別緣,亦離妄心所取名義,知身及物並所住處一切皆藏識境界,無能所取及生住滅,如是思惟恆住不舍。  大意,此菩薩摩訶薩不久當得生死涅盤二種平等,大悲方便,無功用行,觀眾生如幻如影,從緣而起,知一切境界離心無得,行無相道,漸升諸地,住三昧境,了達三界皆唯自心得,如幻定絕眾影像成就智慧證無生法,入金剛喻三味②,當得佛身恆住如如,起諸變化,力通自在。大慧,方便以為嚴飾,游眾佛國,離諸外道,及心意識,轉依次第,成如來身。  大慧,菩薩摩訶薩欲得佛身,應當遠離蘊界處心因緣所作生住減法戲論分別,但住心量③,觀察三有無始時來,妄習所起,思維佛地無相無生自證聖法,得心自在,無功用行,如如意寶,隨宜現身,令達唯心,漸入諸地。是故大意,菩薩摩訶薩於自悉檀應善修學。

  注釋  ①三合:指根、境、識三事和合。  ②金剛喻三昧:禪定之一種,此定如金剛,能摧破一切障礙,通達無礙。  ③心量:心量有兩種,一是凡夫之心量,心起妄想,各種度量執著;二是如來具證之心量,遠離一切能緣所緣而住於無心之心。 3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二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心、意、意識及五法、三自性等眾妙法門,這是一切諸佛薩入自心境界,離所行相之真實佛心,但願世尊為此山中之諸菩薩,隨順過去諸佛,演說此如來藏識法身境界。  其時,世尊告訴大慧菩薩及諸大菩薩說:有四種因緣而眼識生:一者不覺知外境是自心之所顯現,而虛妄分別執著:二者從無始以來,為色之妄想所迷惑薰習:三者識之自性即在於思量、了別;四者喜樂見諸色相。大慧,正是由此四緣,故藏識大海生眼識等諸識浪。眼識是這樣,耳、鼻、舌、身諸識也是如此,於一切根塵毛孔,眼等諸轉識頓生,譬如明鏡一照,眾色像頓時顯現;或漸生,如風吹大海,波浪隨著生起。如來藏心海也是如此,外境風吹,諸轉識則起,造業受報,生死不絕。  大慧,因(即第八之如來藏識)所作相(即餘七轉)既非一,亦非異。第八識所變現之根身境界(即生相),六、七二識執為實我實法,由此引起前五識之種種造業,感諸果報,生死不絕。這都是不明了色等諸塵皆是由妄心分別所現。大慧!眼等五識與色等五塵俱時,因為了別色等差別之相故意識生,所以應當了知,根塵諸境皆是眾生自心妄識互為因果之所現。但諸識不知一切均是自心之所妄現,以為各自能了自分境界。因此分別各自境界,執著自識之名。大慧,有些修行者入於三昧時,以為諸識俱滅,不知諸識習氣種子,依於藏識不滅,自以為已滅諸識,人於三昧境界,實則未入三昧境界,因為其所謂滅識,只是六識不取諸塵境界,而未滅習氣種子。  大慧,藏識生住異滅四相,甚微甚細,唯佛與住地菩薩方能了知,此外,修二乘及諸外道之禪定、智慧者,皆不能知。只有修習如實行者,以其智慧,方能了知諸地性相,善達種種句義,覺了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虛妄分別取著自心所見,是為能知。大意,諸修行者晏處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之兩種生住滅,得無量自在力神通三昧,諸佛為其灌頂授記,知心、意、意識自心自體境界,離脫愛業無明生死大海,所以,你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  其時,佛重說偈頌曰:  譬如巨海浪,乃由大風而起,  風高浪急,此伏彼起,水無斷絕之時。  如來藏識亦如大海,因無明境界風,起各種識浪,  展轉相生,無有斷絕。  青赤諸顏色所起之眼識,珂貝等音聲所起之耳識,  檀乳等芳香所起之鼻識,鹹淡諸味所起之舌識,  如是七識,與之藏識,既非同,亦非異。  譬如水與波浪,日月與光明,非同非異,  七識與藏識非同非異亦是這樣。  意等七種識,有如海波浪,  因風而水動,種種波浪轉。  其時,大慧菩薩以偈頌問曰:  為何青赤等色像,乃由眼竿諸識所顯現;  如大海中所起的波浪,請世尊加以解說。  世尊當即以頌作答,曰:  青赤諸色像,如海中波浪,  均空無自性,故言不可得;  青赤諸色像,均依如來藏而起,  故亦非一無所有,應知此非一非異之道理。  然彼如來藏清凈心本無有生起,  只是眾生虛妄分別、虛妄執著;  一切能取及所取,與大海中之波浪毫無二致。  一切眾生及以一切資生財物,乃是由眾生之心識,虛妄分別所現。  因此,一切諸法,森羅萬象,與大海中之波浪毫無差別。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唯願為我說心、意、意識、五法自性相眾妙法門。此時,一切諸佛菩薩,入自心境,離所行相,稱真實義諸佛教心①,唯願如來為此山中諸菩薩眾,隨順過去諸佛演說藏識海浪法身境界。  爾時,世尊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有四種因緣眼識轉。何等為四?所謂不覺自心現而執取故,無始時來取著於色虛妄習氣故,識本性如是故,樂見種種諸色相故。大慧,以此四緣,阿賴耶識如瀑流水,生轉識浪如眼識,余亦如是,於一切諸根微塵毛孔眼等,轉識或頓生,譬如明鏡現眾色像;或漸生,猶如猛風吹大海水,心海亦爾,境界風吹起諸識浪,相續不絕。  大慧,因所作相非一非異,業與生相,相系深縛,不能了知色等自性,五識②身轉。大慧,與五識俱,或因了別差別境相有意識生,然彼諸識不作是念,我等同時展轉為因,而於自心所現境界分別執著俱時而起,無差別相,各了自境。大慧,諸修行者,人於三昧,以習力微,起而不覺知,但作是念,我滅諸識,人於三昧,實不滅識而入三昧,以彼不滅習氣種故,但不取諸境名為識滅。  大慧,如是藏識,行相微細,唯諸佛及住地菩薩,其餘一切二乘外道,定慧之力,皆不能知,唯有修行如實行者,以智慧力了諸地相,善達句義,無邊佛所,廣集善根,不妄分別自心所見,能知之耳。大慧,諸修行人宴處山林,上中下修,能見自心,分別流注,得諸三昧,自在力通,諸佛灌項,菩薩圍繞,知心意意識所行境界,超愛業無明生死大海,是故汝等應當親近諸佛菩薩,如實修行,大善知識。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溟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青赤等諸色,鹽貝乳石蜜;  花果日月光,非異非不異。  意等七種識,應知亦如是;  如海共波浪,心俱和合生。  譬如海水動,種種波浪轉;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以頌問曰:  青赤諸色像,眾生識顯現;  如浪種種法,云何願佛說。  爾時,世尊以頌答曰:  青赤諸色像,浪上不可得;  言心起眾相,開悟諸凡夫。  而彼本無起,自心所取離;  能取及所取,與彼波浪同。  身資財安住,眾生識所現;  是故見此起,與浪無差別。  注釋  ①真實義諸佛教心:佛教言心,凡有四種:一者眾生當前現實之人心,梵音稱為「紇利陀耶」;二者緣慮心,佛教中所云之心所法;三者集起心,能聚諸法種子,起種種現行,指第八識即阿賴耶識,梵音曰「質多耶」;四者真實心,梵音為「乾栗陀耶」,即此經所云之「真實義諸佛教心」。  ②五識:瑜伽行派八識中的前五識,依眼、耳、鼻、舌、身五根而生,緣色、聲、香、味、觸五境之心識。此八識因能變現萬法,又稱之為「能變」,其中第八之阿賴耶識為「初能變」,第七之末那識為「次能變」,前六識為「三能變」。

  譯文  此外,大慧,大菩薩若欲了知能取(眼等諸識攀緣色等外境)、所取(為眼等心識所攀緣之色等諸外境)的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應當遠離憒鬧、昏滯、睡眠諸障,勤加修習,遠離曾所聽聞之外道、二乘之法,了達諸法悉是自心分別之相。  大慧,大菩薩若欲了達自心分別之相,應於聖智三相勤加修學。何謂三相?亦即無影像相、一切諸佛願持相和自證聖智所趣相。諸修行者若獲此相,即舍離跛驢(喻未得無功用慧者)智慧心相,入於菩薩第八地,於此三相修行不舍。大慧,所謂無影像相者,即由於慣習,外道二乘種種相生,此種相本為佛所呵斥,但為使其回心歸正,故應觀察修習;一切諸佛願持相者,謂諸佛本發誓願,住持世間,利樂有情,嚴凈國土;自證聖智所趣相者,謂對一切法相皆不執著,得如幻三昧身,於諸佛地進趣修行。大慧,若修習此三相,即能到如來佛地。你及諸大菩薩應勤加修習。  其時,大意菩薩知道一切菩薩心中所想,承佛之威力,對佛說:請佛為我等再說一百零八句差別所依,五法聖智事,三自性法門等。一切諸佛,為諸大菩薩墮自相、共相,說此妄計所執自性,知此妄計所執自性之義,即能清凈人人無我、法無我境界,善解諸地,得超越一切外道聲聞緣覺之三昧樂,見諸如來不可思議境界。徹底舍離五法自體行相,以佛智慧入於如幻三昧境界,住一生補處菩薩所居處,成就如來之身。  佛說:大慧,有一種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滅,遂生分別想。兔本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也是這樣。又有外道,見四大和合而能生物,一切根身塵境緣末散時,形量千差萬別,故而生兔無角、牛有角之想。大慧,此墮虛妄分別之見,不明了萬法唯是自心,但於自心妄加分別。大慧,一切眾生及國土世間,一切正報及與依報,一切諸法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也是這樣,勿生分別。為什麼說兔角離於有無呢?此乃是相待而言,因牛有角,而兔則無角,相對待而言,故言兔角無。但牛角之有,乃至世間一切諸法,其自體性,都不可得,佛之智慧遠離此種種有無之見,因此,於此不應妄加分別。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彼既離有見,不以作牛有角想,豈不又妄計無了嗎?  佛答道:不以分別心來觀待相而說無,為什麼呢?彼妄見者,以虛妄分別為生因,以角之有無作為分別之依據,既以所依為因,即妄計有無,但是,分別與角,都無自性,離異不異,非由相待牛角而顯兔角無。大慧,若此分別不同於兔角者,則不是兔角的因,若不異者,又是因兔角無而生起。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各種事物,都無自性,都不可求。相對於有角而言無角,如此分別不合於道理。牛角兔角均無自性,都不可求,又是誰待於誰呢?相待既不能成立,待於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妄加分別,非正因故。有無論謂有以無為因,無以有為因,二因既不正,言有言無、執有執我皆屬戲論。  大慧,又有外道見虛空無形相分齊,色相異於虛空,有形狀質礙之變異,而生執著,言色異空,起妄分別。大慧,虛空即是色,以色大入於虛空故;色即是虛空,色與虛空互為能所,以依色分別虛空,依虛空分別色故。色與虛空之關係應如是知。大慧,四大所生,其相各異,不住於虛空,然四大中非無虛空,色性即是空。大慧,兔角也是這樣,相對於牛角而言兔角無。大慧,分析牛角乃至世間萬物,均無其自性,兔角又何所待而言無呢?若相對於其它事物言,也是如此。大慧,你應遠離兔角牛角、虛空與色等種種分別,和諸大菩薩,應當善於觀察自心所現之種種虛妄分別之相,於一切國土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其時,世尊即說頌曰:  一切諸法均無自性,唯由自心顯現而起;  眾生及一切器世間,都是藏識之所顯現。  心、意及意識,自性及五法,  無人我、法我,諸佛如是說。  長短及各種互相對待之物,展轉互相生;  因有故成無,因無故成有。  分析微塵及一切法,不起色與虛空之分別;  都是自心之所安立,一切惡見邪說都不可置信。  不可取外道及二乘之修行方法,  應學諸佛之所說所行之自證智法門。  原典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若欲了知能取所取①分別境界,皆是自心之所現者,當離憒鬧、昏滯、睡眠,初中後夜勤加修習,遠離曾聞外道邪論及二乘法,通達自心分別之相。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住智慧心所住相已,於上聖智三相當勤修學。何者為三?所謂無影像相、一切諸佛願持相、自證聖智所趣相。諸修行者獲此相已,即舍跛驢智慧心相,入菩薩第八地,於此三相修行不舍。大慧,無影像相者,謂由慣習,一切二乘外道相故得生起;一切諸佛願持相者,謂由諸佛自本願力所加持故,而得生起;自證聖智所趣相者,謂由不取一切法相,成就如幻三味身,趣佛地智故而得生起。大慧,是名上聖智三種相,若得此相,即到自證聖智所行之處,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知諸菩薩心之所念,承一切佛威神之力,白佛言:唯願為說百八句差別所依聖智事自性法門,一切如來應正等覺,為諸菩薩摩訶薩墮自共相者,說此妄計性差別義門,知此義已,則能凈治二無我觀境,照明諸地,超越一切二乘外道三昧之樂,見諸如來不可思議所行境界,畢竟舍離五法自性,以一切佛法身智慧,而自莊嚴人如幻境,住一切剎兜率陀宮、色究竟天②,成如來身。  佛言:大慧,有一類外道,見一切法隨因而盡,生分別解,想兔無角,起於無見,如兔角無,一切諸法悉亦如是。復有外道,見大種③求那塵等諸物,形量分位,各差別已,執兔無角,於此而生牛有角想。大慧,彼墮二見,不了唯心,但於自心增長分別。大慧,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唯分別所現。大慧,應知兔角離於有無,諸法悉然,勿生分別。云何兔角離於有無?互因待故,分析牛角乃至徽塵,求其體相終不可得,聖智所行遠離彼見,是故於此不應分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彼豈不以妄見起相比度觀待妄計無耶?  佛言:不以分別起相待以言無。何以故?彼以分別為生因故。以角分別為其所依,所依為因離異不異,非由相待顯死角無。大意,若此分別,異兔角者,則非角因,若不異者,因彼而起。大意,分析牛角乃至極微,求不可得,異於有角言無角者,如是分別決定非理,二俱非有誰待於誰,若相待不成,待於有故言兔角無,不應分別,不正因故。有無論者,執有執無,二俱不成。  大慧,復有外道,見色形狀虛空分齊而生執著,言色異虛空起於分別。大慧,虛空是色,隨人色種。大慧,色是虛空,能持所持建立性故。色空分齊應如是知。大慧,大種生時自相各別,不住虛空中,非彼無虛空。大慧,兔角亦爾,觀待牛角言彼角無。大慧,分析牛角乃至微塵,又析其塵,其相不現。彼何所待,而言無耶?若待余物,彼亦如是。大慧,汝應遠離兔角牛角、虛空及色所有分別,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常觀察自心所見分別之相,於一切國土為諸佛子說觀察自心修行之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心所見無有,唯依心故起;  身次所住影,眾生藏識現。  心意及與識,自性五種法:  二無我清凈,諸導師演說。  長短共觀待,展轉互相生;  因有故成無,因無故成有。  微塵分別事,不起色分別;  唯心所安立,惡見者不信。  外道非行處,聲聞亦復然;  救世之所說,自證之境界。  注釋  ①能取所取:亦稱「能緣」、「所緣」。謂眼等心識,攀緣色等諸境。眼等諸識為能緣、能取,色等外境為所緣、所取。  ②色究竟天:色界十八天之一,為色界之最高境界,故稱色究竟天。  ③大種:即地、水、風、火四大。此四大遍於一切諸法,故名大;能造一切諸法,故名種。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為凈眾生自心現流而問佛言:世尊,如何凈除眾生心習現流?是漸凈?還是頓凈?  佛說:大慧,漸凈非頓凈。如庵羅果,漸熟非頓,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是漸凈非頓凈;如陶匠造器,漸成非頓,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是漸非頓;譬如大地生草木,漸生非頓生,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是漸非頓。大慧,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等種種技藝,漸成非頓成,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是漸而非頓。另外,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而無分別,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頓現一切無相境界而無分別;如日月一時遍照一切色像,諸佛如來凈除眾生心習現流,也是這樣,頓為示現下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譬如藏識頓現一切眾生及諸佛國土,報佛如來也是這樣,頓能成熟一切眾生,令其於色究竟天清凈修行;譬如法身佛頓現報身佛及與化身佛,放大光明照諸世間,自證聖智境界也是這樣,頓現法相而為照耀,令一切眾生離於有無之惡見(以上所說凈眾生盡心習現流之四漸、四頓,乃是對不同根機而言,對鈍根者漸凈,對利根者頓凈)。  又,大慧,報身佛說一切自相、共相法,是自心本識習氣因相,及妄計所執因相,更相系縛,種種幻事,眾生虛妄執著,以為真實,實皆無自性,悉不可得,譬如幻術師以幻術用草木瓦石,幻化而成各種色像,令見者生種種分別,實際上皆不真實。大慧,自相、共相一切諸法也是這樣,本無自性,依他緣而起,猶如幻事,而諸眾生虛妄計度,執以為實,此即是妄計自性執著緣起自性而起,此即是報身佛所說法相。  又,大慧,法性佛所說法者,離一切妄想心相,建立自證聖智所證境界。大慧,化佛廣說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及解脫、諸識行相,隨宜建立諸法差別,超越外道惡見,超無色所行。大慧,法性佛遠離一切攀緣妄念,遠離一切所緣妄法,亦遠離一切所作妄業,非凡夫二乘外道執著我相所取境界。所以,大意,於自證聖智境界相當勤加修習,於自心所現的分別見相二分宜速遠離。  又,大慧,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所謂自證聖智殊勝相和分別執著自性相。何謂聲聞乘自證聖智殊勝相?謂達苦、空、無常、無我境界,厭離五欲,棲心寂滅,於蘊界處一切諸法,若自相若共相,不壞其相,未達法無我,然達人無我。如是了知,心住於一境。住一境已,遂獲諸禪解脫三昧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聖智境界樂。但斷現行煩惱,未斷習氣煩惱;但離分段生死,未斷變易生死,此名聲聞乘自證聖智境界相。大菩薩雖也得此聖智境界相,但以大悲本願故,不入於涅盤,不取此三昧樂,大菩薩對此自證聖智樂不應修學。  何謂分別執著自性相?謂知四大所造色等諸法,非如外道所言是神我等生,然取著於如來止啼授葯等權便說,於自、共相妄想執著,此名聲聞乘分別執著自性相。大菩薩於此法中應知、應舍,更入於人無我、法無我境界,由之漸進諸地。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為凈心現流故而請佛言:世尊云何凈諸眾生自心現流?為漸次凈?為頓凈耶?  佛言:大慧,漸凈非頓,如庵羅果漸熟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是漸凈非頓;如陶師造器,漸成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是漸而非頓;譬如大地生諸草木,漸生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而非頓。大慧,譬如人學音樂書畫,種種伎術,漸成非頓,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是漸而非頓。譬如明鏡,頓現眾像而無分別,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頓現一切無相境界而無分別;如日月輪一時遍照一切色像,諸佛如來凈諸眾生自心過習,亦復如是,頓為示現不可思議諸佛如來智慧境界;譬如藏識頓現於身及資生國土,一切境界,報佛亦爾,於色究竟天,頓能成熟一切眾生令修諸行;譬如法佛頓現報佛及以化佛,光明照耀,自證聖境亦復如是,頓現法相而為照耀,令離一切有無惡見。  複次,大慧,法性所流,佛說一切法自相共相,自心現習氣因相,妄計性所執因相,更相系屬種種幻事皆無自性,而諸眾生種種執著取以為實,悉不可得。複次,大慧,妄計自性執著緣起自性起。大慧,譬如幻師以幻術力,依草木瓦石幻作眾生若干色像,令其見者種種分別,皆無真實。大慧,此亦如是,由取著境界習氣力故,於緣起性中,有妄計性各種相現,是名妄計性生。大意,是名法性所流佛說法相。  大慧,法性佛者,建立自證智所行離心自性相。大慧,化佛說施、戒、忍、進、禪定、智慧、蘊界處法,及諸解脫、諸識行相,建立差別,越外道見,超無色行。複次,大慧,法性佛非所攀緣,一切所緣一切所作相根量等相悉皆遠離,非凡夫二乘及諸外道,執著我相所取境界。是故,大慧,於自證聖智勝境界相當勤修學,於自心所現分別見相當速舍離。  複次,大慧,聲聞乘有二種差別相,所謂自證聖智殊勝相,分別執著自性相。云何自證聖智殊勝相?謂明見苦、空、無常、無我諸諦境界,離欲寂滅故,於蘊界處若自若共外不壞相,如實了知,故心住一境。住一境已,擭禪解脫三味道果,而得出離,住自證聖智境界樂。末離習氣及不思議變易死,是名聲聞乘自證聖智境界相。菩薩摩訶薩雖亦得此聖智境界,以憐愍眾生故,本願所持故,不證寂滅門及三昧樂,諸菩薩摩訶薩於此自證聖智樂中,不應修學。  大意,云何分別執著自性相?所謂知堅濕暖動青黃赤白,如是等法非作者生,然依敖理見自共相,分別執著,是名聲聞乘分別執著相。菩薩摩訶薩於此法中,應知應舍離人無我見,人法無我相,漸住諸地。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如來所說常不思議自證聖智第一義境,不同於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作者嗎?  佛說:大慧,此自證聖智第一義境,不同於外道所說的作者得常不思議,為什麼呢?外道以作者為常不思議因相,此因自相不相應,以何顯於常不思議境?若因自相相應,則是常,非常不思議境。大慧,我所說的第一義常不思議因自相成,由能所因相俱離有無,自證聖智所行相故有相而非別境,以第一義智其因故有因而非生滅。離有離無故非作者,譬如虛空、涅盤寂滅法,故常不思議。所以,我說如來自證聖智常不思議,不同於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大慧,此常不思議是如來自證聖智所行真理,所以大菩薩應當勤加修學。  此外,大慧,外道所說的常不思議,以無常變異為因,非是以自覺所行相為因,故是無常不思議,非是常不思議。大慧,外道所謂常不思議,以世間所作法生而還滅、有而還無,此屬無常非是常。我也見世間所作法生而還滅、有而還無,說之為無常,不說之為常。大慧,外道以此等無常因相說常不思議,此因相本身即不真實,如同兔角,故其所說常不思議唯是妄想言說,為什麼呢?其因相非是常因,如同兔角故。大慧,我所說的常不思議以自證聖智為因,不以外法之無常變易為因,外道則與此相反。實際上,如果不懂得自因之相離有無、超情識,而妄計在於自證聖智所行相外,如此之常不思議不應說。  大慧,諸聲聞畏怖生死輪迴之苦而趣求涅盤,不知生死涅盤差別之相,實是虛妄分別的結果,妄以灰身滅智、諸根境滅為涅盤,不知證自智境、轉染成凈為大涅盤,彼愚痴人以生死異涅盤,為此愚夫說斷生死入涅盤,故說三乘種性,彼愚痴人以為此三乘說為究竟義,不說一切唯心,心外無境。大慧,此諸聲聞不知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之境,常於六道輪迴不絕。  又,大慧,過去、未來、現在三世諸佛說一切法不生,因為一切諸法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所見,均無自性,離有生、無生二種見故,譬如兔、馬之角,本無生滅、有無,愚痴凡夫妄取生滅、有無之見。唯有如來自智所證境界,一切法自體性不生,非愚夫有無分別境界。大慧,眾生及其所依住之器世間,一切皆是藏識影像,能所二取之所變現,均無自性,彼諸愚夫為生住異滅種種現象所迷惑,於中妄起有無分別之見。因此,大慧,你等大菩薩應於一切法不生義中勤加修學。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來所說常不思議自證聖智第一義境,將無同諸外道所說常不思議作者耶?  佛言:大慧,非諸外道作者得常不思議,所以者何?諸外道常不思議因自相不成,既因自相不成,以何顯示常不思議。大慧,外道所說常不思議若因自相成彼則有常,但以作者為因相故,常不思議不成。大意,我第一義常不思議,第一義因相成,遠離有無,自證聖智所行相故有相,第一義智為其因故有因,離有無故非作者,如虛空涅盤寂滅法故常不思議。是故,我說常不思議,不同外道所有爭論。大慧,此常不思議,是諸如來自證聖智所行真理,是故菩薩當勤修學。  複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議,以無常異相因故常,非自相因力故常。大慧,外道常不思議,以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比知足是常,我亦見所作法有已還無,無常已不因此說為常。大慧,外道以如是因相成常不思議,此因相非有,同於兔角故,常不思議唯是分別但有言說,何故彼因同於兔角,無自因相故。大慧,我常不思議以自證為因相,不以外法有已還無無常為因,外道反此,曾不能知常不思議自因之相,而恆在於自證聖智所行相外,此不應說。  複次,大慧,諸聲聞①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盤,不知生死涅盤差別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別有,無所有故,妄計未來諸根境滅以為涅盤,不知證自智境界轉所依藏識為大涅盤。彼愚痴人說有三乘②,不說唯心無有境界。大慧,彼人不知去、來、現在諸佛所說自心境界,取心外境,常於生死輪迴不絕。  複次,大慧,去、來、現在諸如來說一切法不生,何以故?自心所見非有性故,離有無生故,如禿馬等角,凡愚妄取,唯自證聖智所行之處,非諸愚夫二分別境。大意,身及資生器世間等,一切皆是藏識影像,所取能取二種相現,彼諸愚夫,隨生住滅③二見中故,於中妄起有、無分別。大慧,汝於此義當勤修學。  注釋  ①聲聞:指聽聞佛之言教,修習「四諦」法等而得覺悟,其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得阿羅漢果。  ②三乘:指引導眾生到彼岸、得解脫的三種方法或途徑。三乘在佛教中有種種之分,如大乘之三乘、小乘之三乘、大小合論之三乘以及與一乘相對之三乘,通常以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或佛乘)說三乘。 ③生住滅:亦即藏識之生住異滅四相。藏識之體無生滅,由於無明動念,而有生住異滅四相。四相前細後粗,最細者為生相,最粗者為滅相,中間是住相、異相。

  譯文  此外,大慧,有五種種性。哪五種種性呢?即聲聞乘種性、緣覺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大慧,如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如聞說於五蘊、十處、十八界一切諸法自相共相,聽聞苦、集、滅、道四聖諦時,悲喜交集,喜樂修學,而對於緣起之相不樂觀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達此聲聞乘境界者,相當於菩薩第五、第六地,斷現行煩惱而未斷習氣及所知障,未度不思議變易死。此等眾生常自以為:我生已盡,道行已立,所作已辦,日後不再輪迴受報,達於人無我境界,乃至趣入涅盤境界。  大慧,還有一類眾生求證涅盤,妄計覺知我、人、眾生、壽者等各各差別,謂此是涅盤;另有一類眾生,說言一切諸法,因神我而有,謂此即是涅盤。大慧,此等眾生不得解脫,因為都未能通達法無我。這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於未出離苦海而自以為已超脫生死,你等應勤修習,舍此種種惡見,以期趣入如來種性。  大慧,如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謂若聽聞緣起諸法,無量歡欣,喜樂修學,遠離憒鬧吵雜的種種因緣,無所染著,或時聞說現種種身,或一身分為多身,或多身合為一身,神通變化,無礙自在。一心信受此緣起法,決不違背,當知此即是緣覺乘種性,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大慧,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一是自性無自性法,二是內身自證聖智法,三是外諸佛剎廣大法。所謂自性無自性法者,即三自性三無性秘密法;內身自證聖智法者,即佛所自證之一乘了義不思議真實法;外諸佛剎廣大法者,即以大悲願攝化眾生、莊嚴凈土,究竟到於一切智地法。大慧,若有聞說此法,及見自心所現之正依二報,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者,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此即是如來乘種性。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若聞說三乘法時,隨生信人,順學而成,其性可栘而不固定,故稱不定種性。大慧,為不定種性者而說是種性,令其知權趣實,證人第八無所有地,故說此種性。大慧,彼聲聞乘種性,若能證知識性,見法無我,斷煩惱結,最終當入佛地,得如來身。  其時,世尊即說頌言:  預入聖流之須陀洹,一來天人受報之斯陀洹,  不再受生欲界之阿那舍,永無生死果報之阿羅漢,  如是聲聞乘四聖人,其心皆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  為愚夫愚婦隨機方便說。  第一義法門,遠離於有無,  安住於無所有境界,何有三乘之名?  如來所說諸禪三昧、滅盡定諸法,  為愚妄凡夫作如是說,離心不可得。  此外,大慧,此中一闡提,何故沒有追求解脫、入涅盤之慾望?大慧,因他已經斷絕了一切善根的緣故,因他已發願為濟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眾生不度盡,永不入涅盤的緣故(此指大悲闡提)。何謂斷絕一切善根?即其誹謗大乘法藏,不隨順佛經諸解脫之說,善根斷盡,不入於涅盤。何謂為無始眾生髮願不入涅盤?謂諸菩薩曾發願,欲濟度一切眾生入於涅盤,若有一眾生未入涅盤,我即不入。就其不入涅盤說,此大悲菩薩也名為一闡提。此二種闡提即屬於無種性者。  大慧菩薩說:世尊,此中何者是畢竟不入於涅盤者?  佛說:大慧,彼菩薩一闡提,了知一切法本來寂滅,與涅盤無異,是畢竟不入於涅盤者,並不是那種斷盡善根一闡提者。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斷善根闡提,以佛之威力,其後善根還生,為什麼呢?佛對於一切眾生都不會拋棄,所以,畢竟不入於涅盤者,只有菩薩一闡提。  原典  複次,大慧,有五種種性,何等為五?謂聲聞乘種性,緣覺①乘種性,如來乘種性,不定種性,無種性。大慧,云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若聞說於蘊界處自相、共相,若知若證舉身毛豎,心樂修習,於緣起相不樂觀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彼於自乘見所證已,於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於得涅盤覺。  大慧,復有眾生求證涅盤,言能覺知我、人、眾生、養者、取者,此是涅盤,復有說言見一切法因作者有,此是涅盤。大慧,彼無解脫,以未能見法無我故,此是聲聞乘及外道種性,於未出中,生出離想,應勤修習,舍此惡見。  大慧,云何知是緣覺乘種性?謂若聞說緣覺乘法,舉身毛豎,悲泣流淚,離憒鬧緣,無所執著,有時聞說現種種身,或聚或散神通變化,其心信受無所違逆,當知此是緣覺乘種性,應為其說緣覺乘法。  大慧,如來乘種性所證法有三種,所謂自性無自性法,內身自證聖智法,外諸佛剎廣大法。大慧,若有聞說此一一法及自心所現、身財建立阿賴耶識不思議境,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此是如來乘性。大慧,不定種性者,謂聞說彼三種法時,隨生信解,而順修學。大慧,為初治地人而說種性,欲令其入無影像地作此建立。大慧,彼住三昧樂聲聞,若能證知自所依識,見法無我凈煩惱習,畢竟當得如來之身。  爾時,世尊即說頌言:  預流②一來果③,不還④阿羅漢⑤;  是等諸聖人,其心悉迷惑。  我所立三乘,一乘及非乘;  為愚夫少智,樂寂諸聖說。  第一義法門,遠離於二取;  住於無境界,何建立三乘?  諸禪及無量,無色三摩提;  乃至滅受想,唯心不可得。  複次,大慧,此中一闡提何故於解脫中不生欲樂?大慧,以舍一切善根故。為無始眾生起願故。云何舍一切善根?謂謗菩薩藏,言此非隨順契經調伏解脫之說,作是語時,善根悉斷不入涅盤。云何為無始眾生起願?謂諸菩薩以本願方便,願一切眾生悉入涅盤,若一眾生未入涅盤者,我終不入。此亦住一闡提趣。此是無涅盤種性相。  大慧菩薩言:世尊,此中何者畢竟不入涅盤?  佛言:大慧,彼菩薩一闡提,知一切法本來涅盤,畢竟不入,非舍善根。何以故?舍善根一闡提,以佛威力故,或時善根生,所以者何?佛於一切眾生無舍時故,是故菩薩一闡提不入涅盤。  注釋  ①緣覺:或稱「獨覺」,即於無佛之世,觀緣起法,獨自覺悟。  ②預流:聲聞乘四果之一,或作「須陀洹果」。意為初入聖流,是四果中最低的一個果位。  ③一來果:聲聞乘四果之一,或作「斯陀含果」。得此果者雖已斷欲界九品修惑之前六品,但尚余後三品之修惑,故尚須一往一來於天上人間受生,故名「一來果」。  ④不還:聲聞乘四果之一,或作「阿那含果」。得此果者已斷盡「一來果」位,尚余之後三品修惑,不再來欲界受生,其後受生必在色界、無色界。  ⑤阿羅漢:聲聞乘四果之一,也作「不生」、「殺賊」等。此果已斷盡一切見、修二惑,不再來三界受生,是聲聞乘之最高果位。

  譯文  此外,大菩薩應當善知三自性相。何謂三自性相?即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和圓成自性。大慧,妄計自性從諸法之形相生。如何從諸法之形相生?謂其從因緣而起的現象中,起種種執著。此種執著於緣起事相之妄計性,更可分為二種,這就是諸佛所說的名相執著和事相執著。大慧,所謂事相執著者,即於內外法中起執著於自相、共相;所謂名相執著者,即於內外法中起諸如男女、衣瓶等等名相。此即是二種妄計自性相。大慧,諸法從因緣而生,此即名緣起自性。何謂圓成實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之真如境界,此即如來藏自性清凈心。  其時,世尊即說頌曰:  名相分別,是妄計緣起二性相;  正智如如,即是圓成實性。  大慧,以上所說即是五法、三自性法門,自證聖智所行境界,你等大菩薩應勤加修學。  此外,大慧,大菩薩應當善於觀察、了知二無我相。何謂二無我相?所謂人無我、法無我。大慧,何謂人無我?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諸法,都無其主宰、實在之性。一切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諸識取著於色而虛妄執著,乃至一切可見之國土世間,都是如來藏自性清凈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念念不住,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焰、如猛風、如浮雲。躁動不安,如猿猴;樂不凈之處,如飛蠅;不知滿足,轉薪更熾,如猛火。為無始虛偽習業所薰,於三途六趣中輪轉不息,如汲水輪,循環不停;種種色身如木人,因機關而動,如死屍,借咒術而起行。如能善知蘊界入諸法悉無有我,如木人死屍,是名無人我智。  大慧,如何是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諸法是妄計性,如蘊界處空無我、我所,唯共積集煩惱業故,如以業愛之繩自縛,由因緣展轉相生,實在是無我無作者,一切諸法也是這樣,離自相共相,由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妄加分別,非諸聖者之智見。這樣觀察一切諸法,遠離一切心意識名相妄想,是名大菩薩法無我智。得此智慧,知人我皆妄,即入初地,由之次第漸進乃至十地。住此地後,有大寶宮殿蓮花王座,菩薩成就如幻三昧,坐其上而受佛位,同行菩薩前後圍繞,一切諸佛從十方來,以手摩頂授予佛位,如轉輪王授太子王位,超菩薩地,獲如來身。大慧,此是名見法無我相,你及諸大菩薩應當勤加修學。  原典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知三自性相。何者為三?所謂妄計自性、緣起自性,圓成自性。大慧,妄計自性從相生。云何從相生?謂彼依緣起事相種種顯現,生計著故。大慧,彼計著事相,有二種妄計性生,是諸如來之所演說,謂名相計著相,事相計著相。大慧,事計著相者,謂計著內外法,柑計著相者,謂即彼內外法中,計著自、共相,是名二種妄計自性相。大慧,從所依所緣起,是緣起性。何者圓成自性?謂離名相事相一切分別,自證聖智所行真如。大慧,此是圓戍自性如來藏心。  爾時,世簞即說頌言:  名相分別,二自性相;  正智真如,是圓成性。  大慧,是名觀察五法自性相法門,自證聖智所行境界,汝及諸菩薩摩訶薩當勤修學。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觀察二無我相。何者為二?所謂人無我相、法無我相。大慧,何者是人無我相?謂蘊界處離我、我所,無知愛業之所生起,眼等識生取於色等而生計著;又自心所見身器世間,皆是藏心之所顯現,剎那相續,變壞不停,如河流,如種子,如燈焰,如迅風,如浮雲。躁動不安,如猿猴;樂不凈處,如飛蠅;不知厭足,如猛火。無始虛偽習氣為因,諸有趣中流轉不息,如汲水輪,種種色身威儀進止,譬如死屍咒力故行,亦如木人因機運動,若能於此善知其相,是名人無我智。  大慧,云何為法無我智?謂知蘊界處是妄計性,如蘊界處離我、我所,唯共積聚愛業繩縛,互為緣起,無能作者。蘊等亦爾,離自、共相,虛妄分別種種相現,愚夫分別非諸聖者,如是觀察一切諸法離心、意、意識、五法自性,是名菩薩摩訶薩法無我智。得此智已,知無境界,了諸地相,即入初地,心生歡喜次第漸進,乃至善慧及以法雲。諸有所作皆悉已辦,住是地已,有大寶蓮花王眾寶莊嚴,於其花上有寶宮殿,狀如蓮花,菩薩往修幻性法門之所成就,而坐其上,同行佛子前後圍繞,一切佛剎所有如來,皆舒其手,如轉輪王子灌頂之法,而灌其頂,超佛子地,獲自證法,成就如來自在法身。大慧,是名見法無我相,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應勤修學。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建立誹謗相,使我及諸大菩薩離此惡見,速得無上正等正覺,得正覺後,於正法不生誹謗。佛接受大慧勸請,即說偈頌說:  眾生及器世間依正諸法,都是自心之影像,  愚痴凡夫不識此理,起無中說有、有中說無之建立誹謗相,  此諸所起實在只是心之作用,離開自心一切了不可得。  其時,世尊為了重明此義,便對大慧說:有四種於無中說有之「建立」。那四種呢?一是無有相建立相,二無有見建立見,三無有因建立因,四無有性建立性。大慧,所謂誹謗相者,亦即於諸惡見所建立之法,不善於觀察,不見諸法之實相,即言一切諸法皆無,此即是誹謗相。  大慧,何謂無有相建立相?亦即蘊界處諸法之自相、共相,本無所有,但卻於此而生計著諸法之自相與共相,如此邪妄分別,乃由無始以來各種惡習所薰而成,此即是無有相建立相;如何是無有見建立見?亦即於蘊界處諸法建立我、人、眾生、壽者等見,此即是無有見建立見;如何是無有因建立因?亦即初識本來非從因而生,後因眼色等而生如幻,生而有,有而還滅,念念不住,是名無有因建立因;如何是無有性建立性?亦即涅盤、虛空、非擇滅三無為法,本來無有作法,而於此生計著,其實,此法離性、非性,離於有無。大慧,一切諸法猶如毛輪兔角,此是名無有性建立性。  大慧,於無說有之「建立」和於有說無之「誹謗」,二者都是凡愚不了一切唯心所現而妄生分別,此非是聖者之見。因此,你應當勤加觀察,遠離此二種惡見。大慧,大菩薩善知八識、五法、三自性、二無我,為利益眾生,故現種種身,如依緣起性而起種種法,也如摩尼寶珠不作於心而隨色變現,出現於各種佛會,聽聞佛法,了知一切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鏡中像、如水中月,遠離生滅、斷常等惡見,不住於聲聞、緣覺二乘境界,成就無量百千億三昧,既得三昧,逼游一切諸佛國土,供養諸佛,生諸天上,弘揚三寶,證正等覺,成如來身,為諸聲聞菩薩大眾說外道境界皆唯是自心所現,令悉遠離有、無等執著。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說建立誹謗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離此惡兒,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菩提已,破建立常誹謗斷見,令於正法不生毀謗。  佛受其請,即說頌言:  身資財所住,皆唯心影像,  凡愚不能了,起建立誹謗,  所起但是心,離心不可得。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告大慧言:有四種無有有建立,何者為四?所謂無有相建立相,無有見建立見,無有因建立因,無有性建立性,是為四。大慧,誹謗者,謂於諸惡見所建立法。求不可得,不善觀察,遂生誹謗,此是建立誹謗相。  大慧,云何無有相建立相?謂於蘊界處自相、共相本無所有,而生計著,此如是,此不異,而此分別從無始種種惡習所生,是名無有相建立相;云何無有見建立見?謂於蘊界處建立我、人、眾生等見,是名無有見建立見;云何無有因建立因?謂初識前無因不生,其初識本無,後眼色明念等為因,如幻生,生已有,有還滅,是名無有因建立因;云何無有性建立性?謂於虛空、涅盤、非數滅無作執著建立。大意,此離非性一切諸法,離於有無,猶如毛輪、兔、馬等角,是名無有性建立性。  大慧,建立誹謗皆是凡愚不了唯心而生分別,非諸聖者,是故汝等當勤觀察,遠離此見。大慧,菩薩摩訶薩善知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相已,為眾生故作種種身,如依緣起,起妄計性,亦如摩尼隨心現色,普入佛會聽聞佛說,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鏡中花、如水中月,遠離生滅及以斷常,不住聲聞辟支佛道,聞已成就無量百千億那由他三昧,得此三昧已,遍游一切諸佛國土,供養諸佛,生諸天上,顯揚三寶,示現佛身,為諸聲聞菩薩大眾說外道境界皆唯是心,悉令遠離有、無等執。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我及諸菩薩悟得此相,離有、無分別,速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說:你等好好聽著,我當為你等演說。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法體(虛妄分別諸法,實無自性、自體),為執著於妄計性者說空、無生、無二、無自性。大慧,空性略說有七種。即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何謂相空?謂一切法因緣和合,展轉而生,求其自相、共相均不可得,分析推求,無自體故,此即名一切自相空。  何謂自性空?謂一切法均無自性,名自性空。  何謂無行空?謂一切法本性常寂滅,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  何謂行空?謂五蘊諸法,從眾緣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  何謂一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從妄想所起,無自性、離言說,是名不可說空。  何謂第一義聖智大空?謂諸佛得自覺聖智第一義時,一切妄想惡見習氣悉皆遠離,是名第一義聖智大空。  何謂彼彼空?謂於此無彼,於彼無此,故名彼彼空。譬如鹿子(人名,其母即毗舍佉優婆夷,信仰三寶,造立精舍供比丘安住,於中不養象馬牛羊等)母堂,無有象馬牛羊等,我說其堂空,不是說其堂無比丘眾。大慧,非指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其它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法自相、共相,於此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以上所說即是七種空。此七種空中,彼彼空最粗,你等應當遠離。  此外,大慧,所謂無生者,自體不生,非無因緣等生,住八地如幻三昧以上,稱此為無生。大慧,無自性者,以自體不生故說無自性。大慧,一切法無自性,念念不住,因緣而起,故名無自性。何謂無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長短,如黑白,皆相對待而得成立,無待而不能成立,無自體自性故。大慧,非於生死之外而有涅盤,一切法也是這樣,此即是無二相。大慧,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此法你等當勤修學。  其時,世尊重說頌說:  我常說一切諸法自性本空,遠離斷滅與真常;  生與死如夢亦如幻,都是愚痴者造業之結果。  生死之與涅盤,本來無二亦無別;  愚夫愚婦虛妄分別,一切諸佛離於有無。  其時,世尊又對大慧菩薩說: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經典之中,佛經中都有此義。大慧,佛經隨順一切眾生心而說,但其真實義不在於文字言句之中。譬如春時陽焰,誘惑諸獸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也是這樣,隨諸眾生之根機智慧,而有種種說法,為令各類眾生皆得歡喜,方便趣入,並非佛經中所說的每句話,都是顯示佛教真實義。大慧,你應當依義莫依於語言文字。  其時,大慧菩薩對佛說:世尊,有些經中說言,如來藏本性清凈,一切眾生貪瞋痴中均有如來身,常無染垢,德相具足,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有恆常不變的神我,能造作眾生五蘊等,遍諸趣中無有生滅,現在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與外道所說相同?  佛說:大慧,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大慧,如來以性空、實際、涅盤、不生、無相、無願等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之怖畏,於無所有境界說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大菩薩不應於此執為有我,如陶匠於泥水中,以輪繩、水杖、人功作種種器,如來也是這樣,於法無我中,以隨機攝化,方便說法,或說如來藏,或說無我,種種名稱各各不同。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化執著於我之諸外道,使其離於妄見,入三解脫,速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諸佛所說之如來藏,不同於外道所說之神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道計由神我故諸蘊相續不斷,又計與生法為緣;  或計一切悉是勝妙自在天所作,此都是心量妄想。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原為我說一切法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我及諸菩薩悟此相故,離有、無分別,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大慧,空者即是妄計性句義。大意,為執著妄計自性故,說空、無生、無二、無自性。大慧,略說空性有七種。謂相空、自性空、無行空、行空、一切法不可說空、第一義聖智大空、彼彼空。  云何相空?謂一切法自相、共相空,展轉積聚互相待故。分析推求無所有故,自他及共皆不生故。自、共相無生亦無住,是故名一切法自相空。  云何自性空?謂一切法自性不生,是名自性空。  云何無行空?所謂諸蘊本來涅盤,無有諸行,是名無行空。  云何行空?所謂諸蘊由業及因和合而起,離我、我所,是名行空。  云何一切法不可說空?謂一切法妄計自性無可言說,是名不可說空。  云何第一義聖智大空?謂得自證智時,一切諸見過習悉離,是名第一義聖智大空。  云何彼彼空?謂於此無彼,是名彼彼空,譬如鹿子母堂,無象馬牛羊等。我說彼堂空非無比丘眾。大意,非謂堂無堂自性,非謂比丘無比丘自性,非謂余處無象馬牛羊。大慧,一切諸法自、共相,彼彼求不可得,是故說名彼彼空。是名七種空。大慧,此彼彼空,空中最粗,汝應遠離。  複次,大慧,無生者,自體不生而非不生,除住三昧,是名無生。大慧,無自性者以無生故密意而說。大慧,一切法無自性,以剎那不住故,見後變異故,是名無自性。云何無二相?大慧,如光影、如長短、如黑白,皆相待立,獨則不成。大慧,非於生死外有涅盤,非於涅盤有生死,生死涅盤無相違相,如生死涅盤,一切法亦如是,是名無二相。大慧,空、無生、無二、無自性相,汝當勤修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我常說空法,遠離於斷常;  生死如幻夢,而業亦不壞。  虛空及涅盤,滅度亦如是;  愚夫妄分別,諸聖離有無。  爾時,世尊復告大慧菩薩摩訶薩言:大慧,此空、無生、無自性、無二相,悉入一切諸佛所說修多羅中,佛所說經皆有是義。大慧,諸修多羅隨順一切眾生心說,而非真實在於言中,譬如陽焰誑惑諸獸,令生水想,而實無水,眾經所說亦復如是,隨諸愚夫自所分別,令生歡喜,非皆顯示聖智證處真實之法。大慧,應隨順義,莫著言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修多羅中說如來藏本性清凈,常恆不斷,無有變易,具三十二相,在於一切人生身中,為蘊界處垢衣所纏,貪恚痴等妄分別垢之所污染,如無價寶在垢衣中,外道說我是常作者,離於求耶自在無滅。世尊所說如來藏義,豈不同於外道說我耶?  佛言: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以性空、實際、涅盤、不生、無相、無願等諸句義,說如來藏,為令愚夫離無我怖,說無分別、無影像處如來藏門,未來、現在諸菩薩摩訶薩,不應於此執著於我。大慧,譬如陶師於泥聚中,以人功、水杖、輪繩方便作種種器,如來亦爾,於遠離一切分別相無我法中,以種種智慧方便善巧,或說如來藏,或說為無我,種種名字各各差別。大慧,我說如來藏,為攝著我諸外道眾,令離妄見入三解脫,速得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諸佛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若欲離於外道見者,應知無我如來藏義。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士夫相續蘊,眾緣及微塵:  勝自在作者,此但心分別。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又對佛說:請佛為我等說諸大菩薩修行法。  佛說:大慧,大菩薩有四種修行方法。那四種呢?一者善於觀察自心所現諸法,二者遠離生、住、異、滅等見,三者善知外法均無自性,四者專求自證聖智境界。若菩薩成就此四種法,則名為大修行者。大慧,如何觀察自心所現?亦即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去來,種種色行名言、根身器界,唯是無始過習所薰,明了一切法皆從自心起,皆從妄念起,大菩薩應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大慧,如何得離生、住、異、滅見?亦即觀一切法如夢、如幻,自相、他相、共相悉皆不生;觀諸法悉是自心量之所現,所見外物本無自性,諸識悉皆不生;觀眾因緣本無積聚,三界諸法因緣而有。如是觀時,內外一切諸法皆無自性,悉不可得。知諸法無自體、自性,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得不生不滅智,住第八地,遠離心、慧、意識、五法體相,得二無我境,獲如意身。  大慧問道:世尊,如何名意生身?  佛說: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有迅疾、無礙、遍到三義一樣,意生身者,即菩薩得如幻三昧,能現形十方以化眾生。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遙遠之國土之外,憶念先前所見物事,念念相續,即可到達彼等物事,不是身體及山河石壁等所能障礙,意生身者也是這樣。菩薩得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可隨意現形十方,以化眾生,如此是名菩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大慧,如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為無始惡習之所薰,種種戲論之所執著,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境界。大慧,菩薩具以上所說四種修行法,即成大修行者,你等應當勤加修學。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請為我等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大菩薩了達其義,離有無見,不虛妄執著諸法漸生頓生。  佛說:大慧,一切法因緣生有二種:內因緣生和外因緣生。外因緣生者,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而成瓶等,縷迭、草席、種芽、酪酥等也是這樣,此等名外緣前後轉生。內因緣生者,謂無明愛業等蘊界處諸法。此但是愚夫之虛妄分別。  大慧,因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屬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和觀待因。大慧,當有因者,謂內外法一併為因,而生果;相屬因者,謂內外法一併為緣,而生果;相因者,謂互為果相,相續不斷;能作因者,一切法均能作為成就自身之增上緣,如因轉輪王,國人而得安樂;顯了因者,謂能所因果互相發明,如燈照物;觀待因者,長短高下互為因,因果關係亦然,因滅果起,相續不斷,不見虛妄生法。  大慧,此是愚夫虛妄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為什麼呢?大慧,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其因相不可得也;若漸生,求其體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時,如何名父?諸計度人所言以因、緣、所緣緣、無間緣等四緣(詳見原典之注釋)所生法相,系屬次第生者,皆不可得,皆是心量妄想執著相。大慧,漸次與頓皆悉不生,只是心現諸根身器界爾。一切外法自相、共相悉皆無性,只是虛妄識生,自心分別見爾。大慧,因此之故,應離因緣和合相中漸生、頓生之見。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觀未來一切眾生,復請佛言:願為我說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大修行。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何者為四?謂觀察自心所現故,遠離生住滅見故,善知外法無性故,專求自證聖智故。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來去,無始執著過習所薰,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系縛,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知無體實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境,轉所依止,擭意生身①。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慧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諧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為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大慧,是名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汝應如是勤加修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請佛言:願說一切法因緣相,令我及諸菩薩摩訶薩了達其義,離有無見不妄執諸法漸生頓生。  佛言:大慧,一切法因緣生二種,謂內及外。外者謂以泥團、水杖、輪繩、人功等緣和合成瓶,如泥瓶、縷迭、草席、種芽、酪酥,悉亦如是,名外緣前後轉生。內者謂無明愛業等生蘊界處法,是為內緣起,此但愚夫之所分別。  大慧,因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屬因、相因、能作因、顯了因、觀待因。大慧,當有因者,謂內外法作因生果;相屬因者,謂內外法從緣生果,蘊種子等;相因者,作無間相生相續果;能作因者,謂作增上而生於果,如轉輪王;顯了因者,謂分別生能顯境相,如燈照物;觀待因者,謂滅時相續斷無妄想生。  大慧,此是愚夫自所分別,非漸次生,亦非頓生。何以故?大慧,若頓生者,則作與所作無有差別,求因相不可得故;若漸生者求其體相亦不可得,如未生子,云何名父?諸計度人言以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②等,能生所生互相系屬,次第生者理不得成,皆是妄情執著相故。大慧,漸次與頓皆悉不生,但有心現身資等故,外自、共相皆無性故,惟除識起自分別見。大慧,是故應離因緣所作和合相中漸、頓生見。  注釋  ①意生身:指初地以上菩薩之受生,無礙自在,隨意而生,名意生身。  ②因緣、所緣緣、無間緣、增上緣:統稱為四緣,指一切有為法藉以生起的四類條件,其中「因緣」指生起事物、造成業報之原因和條件,如六根為因,六塵為緣;「無間緣」指諸法相續而生,次第無間;「所緣緣」指諸法為心識之認識對象,為心之所緣慮;「增上緣」指六根能照境發識,有增上之力用。 4集一切法品第二之三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言說分別相心法門,使我及諸大菩薩善知此言說分別相,通達能說所說二義,速得無上正等正覺,令一切眾生於此二義中而得解脫。  佛說:大慧,有四種言說分別相:即相言說、夢言說、計著過惡言說、無始妄想言說。大慧,所謂相言說者,即是執著色等諸相而生;所謂夢言說者,即是依夢等不實境界而生;所謂計著過惡言說者,即是憶念、計著以往之所聞所作業而生;所謂無始言說相者,即是為無始戲論、煩惱種子熏習而生。此即是四種言說分別相。  大慧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何處何因因何而起?  佛說:大慧,言說從頭喉胸唇顎齒舌和合而生。  大慧又問:世尊,言語分別為異為下異?  佛說:大慧,既非異,亦非不異。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言語是從分別而起的,若言說與分別異,則不應因分別而起言說;若言說與分別不異,分別並不顯義,那麼言說也應不顯義,但言說是能顯義的。因此,言說與分別既異又不異。  大慧又問佛:那麼,言語是第一義呢?還是所說是第一義?  佛對大慧菩薩說:語言與所說均非第一義,為什麼呢?第一義是自證聖智三昧樂處,因言而入,但非即是言說本身;第一義是自證聖智境界,非是語言分別智境界,言語分別不能顯示第一義,因為言語生滅不定,從眾緣生,屬無常,故言語不能顯示第一義。第一義者,無自他之相,言語乃是有相,故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證入自性真心,心外無法,外種種法悉皆無性,言語妄說豈能顯示?所以,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諸法無自性,亦無有言說;  不見性空無自性義,愚夫流轉於生死。  一切法無性,離言說分別;  萬有如夢如幻,生死涅盤無一定之相。  譬如大王長者,為使諸子高興,  先給予相似之物,後再賜予真實之寶。  我今也一樣,先說相似法,  然後為你等演說,自證聖智法門。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言說分別相心法門,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故,通達能說所說二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令一切眾生於二義中,而得清凈。  佛言:大慧,有四種言說分別相。所謂相言說,夢言說,計著過惡言說,無始妄想言說。大慧,相言說者,所謂執著自分別色相生;夢言說者,謂夢先所經境界,覺已憶念,依不實境生;計著過惡言說者,謂憶念怨仇先所作業;無始妄想言說者,以無始戲論妄執習氣生。是為四。  大慧復言:世尊,願更為說言語分別所行之相,何處何因云何而起?  佛言:依頭胸喉鼻唇顎齒舌和合而起。  大慧復言:世尊,言語分別為異為不異?  佛言:大慧,非異非不異,何以故?分別為因起言語故,若異者分別不應為因;若不異者,語言不應顯義,是故非異亦非不異。  大慧復言:世尊,為言語是第一義①?為所說是第一義?  佛告大慧:非言語是,亦非所說,何以故?第一義者,是聖樂處,因言而入,非即是言。第一義者是聖智內自證境,非言語分別智境。言語分別不能顯示。大慧,言語者起滅動搖展轉因緣生。若展轉緣生,於第一義不能顯示。第一義者,無自他相,言語有相不能顯示;第一義者但唯自心,種種外想悉皆無有,言語分別不能顯示。是故,大慧,應當遠離言語分別。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諸法無自性:亦復無言說;  不見空空義,愚夫故流轉。  一切法無性,離言語分別;  諸有如夢化,非生死涅盤。  如王及長者,為令諸子喜;  先示相似物,後賜真實者。  我今亦復然,先說相似法;  後乃為其演,自證實際法。  注釋  ①第一義:即最深奧、最究竟之義理。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離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等一切外道所不能行,世尊自證聖智所行之境界,遠離妄計自相共相、入真實第一義境界。以無功用本願力,了知諸漸進佛地,及一切諸法皆是自心虛妄分別所見等,令我及諸大菩薩於如是等法門,遠離妄計自相共相見,速證無上正等正覺,普令一切眾生具足圓滿功德。  佛說:善哉!善哉!你哀憐世間眾生,問我此義,多所安樂,多所饒益。大慧,凡夫無智,不知諸法是自心量妄習之所變現,執著、分別外法為一為異、為俱為不俱、為有為無、為常為無常等等。大慧,此譬如群獸為渴所逼,於陽焰而生水想,迷惑馳趣,不知此乃非水;愚痴凡夫也是這樣,為無始戲論分別所薰,貪瞋痴三毒攻心,喜樂聲色境界,見生、住、異、滅,取內外諸法,墮於一異等執著之中。  大慧,如幻有實無之乾闥婆城非城非非城,無智凡夫無始時來,為城非城等種種妄習所薰,而作城想,外道也是這樣,為無始妄習所薰,不能了達自心所現皆虛妄故,著一著異等種種言說。  大慧,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等種種現象,醒後憶念夢中不實之事。大慧,你以為這樣的人聰明嗎?  大慧答道:不聰明。  佛說:大慧,外道也是這樣,為惡見所薰,不了萬法唯心,執著一異、有無等見。  大慧,譬如畫像,本無高下,愚夫妄見,作高下想,外道也是這樣,為惡見所薰,妄心增長,執一執異,自壞壞他,於離有無無生之論,也說為無,此壞因果之性,拔善根本,應知此種分別有無、起自他見之人,當墮地獄,若欲求取勝法,應速遠離此各種分別執著。  大慧,譬如眼有疾,見虛空中有毛輪,就對人說:你等看到了嗎?此虛空中有青黃赤白等等色相。而彼毛輪本自無體,非有非無,既可見又不可見,外道也是這樣,為惡見所薰,分別執著一異、俱不俱等,誹謗正法,自陷陷他。  大慧,譬如火輪,實非是輪,愚夫取著,非聖智者。外道也是這樣,為惡見所薰,執著一異、俱不俱等,一切諸法,由是而生。  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以為即是玻璃珠,爭相求取,然其水泡,非珠非非珠,既可取又不可取,外道也是這樣,為惡見分別習氣所薰,分別執著,說非有法從因緣生,又說實有法滅。  此外,大慧,立現量、比量、聖言量,並認為實有自證聖智離二自體,此亦屬虛妄分別;大慧,諸修行者,應滅心、意、意識,離能取、所取,入如來地,於有及無不生妄想;大慧,諸修行者若於自證聖智境界作有無想,則也執著於我、人、壽者、眾生諸相;大慧,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是化身佛所說,非法身佛所說,大慧,化身佛說法隨順於愚夫等無智之見,不都直接顯示自證聖智三昧樂境。  大慧,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其非影非非影,非樹非非樹,外道也是這樣,為習見所薰,不了萬法唯是自心所現,於一異等而生分別執著。  大慧,譬如明鏡,隨緣得見一切色像,彼非像又非非像,有緣得見無緣則不見,愚夫妄加分別,作像想,外道也是這樣,於自心所現種種有形像,而執一異、俱不俱相。  大慧,譬如山谷中之聲響,依賴於風、水、人等,眾緣和合,聲響則起,彼聲非有非無,以所聞之聲非聲故,外道也是這樣,為習氣所薰,自心分別,而起一異、俱不俱等見。  大慧,譬如大地無草木處,日光與塵土和合,見似有水波動,其波非有非無,因想而異故;愚痴凡夫也是這樣,為無始戲論惡習所薰,於聖智自證法中見生住異滅、一異、有無、俱不俱等。  大慧,譬如木頭人和死屍,藉助於機關運轉和咒術之力而得運行,愚痴之人以為真實,遂順從外道,起諸惡見,執著於一異等虛妄言說。大慧,你等當於聖智所證法中,離生住異滅諸見,離有無、一異、俱不俱等一切分別。  原典  爾時,大意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離一異①、俱不俱、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等。一切外道所不能行,自證聖者所行境界,遠離妄計自相共相,入於真實第一義境,漸凈諸地人如來位,以無功用本願力故,如如意寶普現一切無邊境界,一切諸法皆是自心所見差別,令我及余諸菩薩等,於如是等法,離妄計自性自共相見,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普令眾生具足圓滿一切功德。  佛言:大慧,善戰!善哉!汝哀愍世間請我此義,多所利益,多所安樂。大慧,凡夫無智不知心量,妄習為因,執著外物分別一異、俱不俱、有無非有無、常無常等自性。大慧,譬如群獸為渴所逼,於熱時焰而生水想,迷惑馳趣不知非水。愚痴凡夫亦復如是,無始戲論分別所薰②,三毒燒心,樂色境界,見生住滅取內外法,墮一異等執著之中。  大慧,如乾闥婆城非城非非城,無智之人,無始時來,執著城種妄習薰故,而作城想,外道亦爾,以無始來妄習薰故,不能了達自心所現,著一異等種種言說。  大慧,譬如有人夢見男女象馬車步城邑園林種種嚴飾,覺已憶念彼不實事。大慧,汝意云何,如是之人是黠慧不?答言:不也。  大慧,外道亦爾,惡見所噬不了唯心,執著一異有無等見。  大慧,譬如畫像無高無下,愚夫妄見作高下想,未來外道亦復如是,惡見薰習妄心增長,執一異等自壞壞他,於離有無,無生之論,亦說為無,此謗因果,拔善根本,應知此人分別有無起自他見,當墮地獄,欲求勝法,宜速遠離。  大慧,譬如翳目見有毛輪,互相謂言,此事希有,而此毛輪,非有非無,見不見故。外道亦爾,惡見分別執著一異俱不俱等,誹謗正法,自陷陷他。  大慧,譬如火輪實非是輪,愚夫取著非諸智者,外道亦爾,惡見樂欲執著一異俱不俱等一切法生。  大慧,譬如水泡似玻璃珠,愚夫執實賓士而取,然彼水泡非珠非非珠,取不取故。外道亦爾,惡見分別習氯所薰,說非有為生壞於緣有。  複次,大慧,立三種量③已,於聖智內證離二自性法,起有性分別。大慧,諸修行者,轉心意識,離能所取,住如來地自證聖法,於有及無,不起於想。大慧,諸修行者,若於境界起有無執,則著我、人、眾生、壽者。大慧,一切諸法自相、共相,是化佛④說,非法佛說。大慧,化佛說法但隨愚夫所起之見,不為顯示自證聖智三昧樂境。  大慧,譬如水中有樹影現,彼非影非非影,非樹形非非樹形。外道亦爾,諸見所薰,不了自心,於一異等而生分別。  大慧,譬如明鏡無有分別,隨順眾緣現諸色像,彼非像非非像而見像非像,愚夫分別而作像想。外道亦爾,於自心所現種種形像而執一異俱不俱相。  大慧,譬如谷響依風水人等音聲和合而起,彼非有非無,以聞聲非聲故。外道亦爾,自心分別薰習力故,起於一異俱不俱見。  大慧,譬如大地無草木處,日光照觸焰水波動,彼非有非無,以倒想非想故,愚痴凡夫亦復如是,無始戲論惡習所薰,於聖智自證法性門中,見生住滅一異有無俱不俱性。  大慧,譬如木人及以起屍,以毗舍闍機關力故,動搖運轉,云為不絕,無智之人取以為實,愚痴凡夫亦復如是,隨逐外道起諸惡見,著一異等虛妄言說。是故,大慧,當於聖智所證法中,離生住滅一異有無俱不俱等一切分別。  注釋  ①一異:彼此皆同曰「一」,彼此皆異曰「異」,指偏於一端或把兩端相互隔絕、對立。  ②所薰:原指七轉識薰習種子識,此指虛妄分別之戲論薰習心識,而見有外境外法。  ③三種量:即「現量」、「比量」、「聖言量」。量是標準、尺度的意思,指判別真偽、是非的標準。「現量」即感覺,是感覺器官對於具體事物的直接反映,尚未加入概念的思維分別活動,不能用語言表述;「比量」即在現量的基礎上,以一定的理由和事例為根據,由已知推論未知的論證形式;「聖言量」是以自己所尊奉的聖典或聖人之言論為衡量是非的標準。  ④化佛:即應身、報身、法身三身如來中的應身如來,亦稱化身佛或化佛。

  譯文  此外,大慧,有四種禪。哪四種呢?有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真如禪,諸如來禪。大慧,什麼是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諸修行者,知人無我,見自己他人之身皆是無常、苦、不凈,如是觀察執著不舍,由此漸增進至滅一切心法、無想無念之境界,此則名為愚夫所行禪。如何是觀察義禪?謂知自共相、人無我,並知外道之法悉皆不實,於法無我諸地行相,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禪。如何是攀緣真如禪?知人無我、法無我,是對治二種我見,本身亦不真實,不起二無我妄念,是名攀緣真如禪。如何是諸如來禪?謂得如來地自證聖智真實法身,常住寂滅,令諸眾生得禪定樂、菩提樂、涅盤樂及得如來智慧法身不思議事,是名諸如來禪。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諸佛如來所說涅盤,說何等法,名為涅盤?  佛對大慧說:諸識等見習轉已,是名涅盤,亦即是諸法性空境界。又,大慧,涅盤者,自證聖智所行境界,遠離斷常及有無等見。什麼是非常?即離自共相之妄想分別;什麼是非斷?謂三世如來所證得故,是以非斷。又,大慧,涅盤不壞不死,是諸修行者之所歸趣。若有死則有生,而涅盤不更受生相續,故涅盤不死;若壞者應是有為法,而涅盤是無為法,故不壞。又,大慧,涅盤無煩惱可舍,無菩提可得,非斷亦非常,不一亦不異,此是名涅盤。又,大慧,聲聞、緣覺知自共相,煩惱障滅,不生顛倒,不起未來生死分別,彼於其中生涅盤想。  此外,大慧,有二種自性相。哪二種呢?一是執著言說自性相:二是執著諸法自性相。執著言說自性相者,以無始以來妄想言說習氣不斷故,計著有言說自性相;執著諸法自性相者,以不覺諸法是自心所起,虛妄執著。又,大慧,諸佛有二種加持加諸菩薩,令其頂佛足請問眾義。哪二種呢?謂令其入三昧,身現其前,手灌其頂,為其授記。大慧,初地大菩薩蒙諸佛加持之力,入於菩薩大光明定。入定之後,十方諸佛普現其前,以身語諸業加持,如金剛藏,華嚴會中住初地時,及余成就初地功德相,菩薩亦如是加持。  大慧,此大菩薩蒙佛神力,入三昧後,於百千劫積集善根故,漸入諸地,能達治所治相。至法雲地者,坐於大蓮花微妙宮殿之寶座上,同類菩薩眾所圍繞,頭戴寶冠,身如黃金,瞻葡花色,如盛滿月,放大光明,十方諸佛伸展蓮花手,於其座上,而為其灌頂,如轉輪聖王太子受記,得大自在,此菩薩也是這樣,是名為二種加持。菩薩為二種加持力故,能親見一切諸佛,若不如是則不能。  又,大慧,大菩薩入於三昧,善說法要,皆由佛加持力故。若諸菩薩離佛加持而能說法者,則凡夫亦能說法。大慧,蒙佛加持之力,一切山林、草樹、城郭、宮殿及諸樂器等無情物也能演唱法音,況有情眾生?凡受佛加持者,一切盲聾啞者,都能獲得解脫。大慧,如來加持之力有如此廣大的作用。  大慧又對佛說:何故如來以其加持力令諸菩薩入於初地及十地中?  佛說:大慧,為欲令其遠離二種過故,須加持初地;為令其不墮聲聞地故,須加持十地;為諸菩薩速入如來地,為諸菩薩所得法加倍增長,故佛為諸菩薩加持。大慧,若不加持,彼菩薩墮外道及聲聞地中,則不能得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如來以加持力攝諸菩薩。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如來世尊以其清凈願,為諸菩薩加持;  為令其遠離二種過失加持初地,  為令其不墮於聲聞加持十地。  原典  複次,大慧,有四種禪,何等為四?謂愚夫所行禪,觀察義禪,攀緣真如禪,諸如來禪。大慧,云何愚夫所行禪?謂聲聞、緣覺諸修行者,知人無我,見自他身骨鎖相連皆是無常苦不凈相,如是觀察堅著不舍,漸次增勝至無想滅定①,是名愚夫所行禪。云何觀察義禪?謂知自共相人無我已,亦離外道自他俱作,於法無我諸地相義,隨順觀察,是名觀察義禪。云何攀緣真如禪?謂若分別無我有二是虛妄念,若如實知,彼念不起,是名攀緣真如禪。云何諸如來禪?謂入佛地住自證聖智三種樂,為諸眾生作不思議事,是名諸如來禪。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佛如來所說涅盤,說何等法名為涅盤?  佛告大慧:一切識自性習氣及藏識、意、意識見習轉已,我及諸佛說名涅盤,即是諸法性空境界。複次,大慧,涅盤者,自證聖智所行境界,遠離斷常及以有無。云何非常?謂離自相共相諸分別故。云何非斷?謂去來現在一切聖者自證智所行故。複次,大慧,大般涅盤不壞不死,若死者應更受生,若壞者應是有為,是故涅盤不壞不死,諸修行者之所歸趣。複次,大慧,無舍無得故,非斷非常故,不一不異故,說名涅盤。複次,大慧,聲聞、緣覺知自共相舍離憒鬧,不生顛倒,不起分別,彼於其中生涅盤想。  複次,大慧,有二自性相。何者為二?謂執著言說自性相,執著諸法自性相。執著言說自性相者,以無始戲論執著言說習氣故起;執著諸法自性相者,以不覺自心所現故起。複次,大慧,諸佛有二種加持,持諸菩薩,令頂禮佛足請問眾義。云何為二?謂令人三昧及身現其前,手灌其項。大慧,初地菩薩摩訶薩蒙諸佛持力,故入菩薩大乘光明定;入已十方諸佛普現其前,身語加持,如金剛藏及余成就如是功德相。菩薩摩訶薩者是。  大慧,此菩薩摩訶薩蒙佛持力,入三昧已,於百千劫集諸善根,漸入諸地,善能通達治所治相,至法雲地處,大蓮花微妙宮殿坐於寶座,同類菩薩所共圍繞,首戴寶冠,身如黃金,瞻葡花色,如盛滿月,放大光明,十方諸佛舒蓮花手,於其座上,而灌其項,如轉輪王太子受灌頂已,而得自在,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是名為二。諸菩薩摩訶薩為二種持之所持故,即能親見一切諸佛,異則不能。  複次,大慧,諸菩薩摩訶薩人於三昧,現通說法,如是一切皆由諸佛二種持力。大慧,若諸菩薩摩訶薩離佛加持,能說法者,則諸凡夫亦應能說。大慧,山林草樹城郭宮殿及諸樂器,如來至處,以佛持力尚演法音,況有心者?聾盲瘖啞離苦解脫。大慧,如來持力有如是等廣大作用。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何故如來以其持力,令諸菩薩入於三昧及殊勝地中,手灌其頂?  佛言:大慧,為欲令其遠離魔業諸煩惱故,為令不墮聲聞地故,為令速入如來地故,令所得法倍增長故。是故諸佛以加持力持諸菩薩。大慧,若不如是,彼菩薩便墮外道及以聲聞魔境之中,則不能得無上菩提。是故如來以加持力攝諸菩薩。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世尊清凈願,有大加持力;  初地十地中,三昧及灌頂。  注釋  ①無想滅定:諸外道以無想天為修行之最高境界,為達此境界所修之滅一切心想之禪定。此禪定之特點,是滅諸心法,而達於無想無念。

  譯文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如果世尊所說緣起,是由作起而非由心自體而起,外道亦說勝自在天而生諸法,今佛與外道所說只是名稱有不同而已,非是義理有所別。世尊,外道說言以神我故,從無生有,世尊也說以因緣故,一切諸法本無而生,生後還滅,如佛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說無因,非說有因;世尊說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時建立,非次相待而有,其義不能成立。所以,外道所說勝於世尊所說。為什麼這麼說呢?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說,果待於因,因又待於因,如是展轉,成無窮過;又,此有故彼有,則是無因。  佛說:大慧,我了達諸法非有無生,但唯心現,無能取所取,說此有故彼有非是無因及因緣過失。大慧,若不了達諸法唯心所現,執著能取所取,以外境為若有若無,此等過失,非我所說。  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有言說,故必有諸法,若無諸法,言說依何而起?  佛說:大慧,雖無諸法,也有言說,豈沒聽過龜毛、兔角、石女兒等,本無此等諸法,世人於中皆起言說?大慧,其非有亦非非有,只有言說而已。大慧,如果像你所說的,有言說必有諸法,此論則壞。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假立而已。大慧,或有佛土,在揚眉瞬目、微笑頻呻中而顯法,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賢如來佛土中,但瞪視不瞬令諸菩薩獲無生法忍及諸三昧。大慧,非由言說才有諸法,此世界中蠅蟻等蟲,雖無言說,而事相宛然。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譬如虛空兔角,及與石女兒等;  實無而有言說,妄計法也是如此。  因緣和合之中,愚夫妄以為生;  不能如實理解,故流轉於三界。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在其它經中所說的諸如十二因緣、常樂我凈等,依何處說?  佛說:依妄法說,因為諸聖即依此妄法現,但不於妄法起有無等見,譬如陽焰、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夢、幻、鏡像等,無智之人生顛倒見,以為實法,有智之人不這樣看,但此種種幻影、夢境非不現起。大慧,妄法現起時,有種種差別,但非無常。何故非無常呢?因為妄法離於有無,因為愚痴凡夫於離有無處起種種見解,如恆河水,餓鬼不見,不可言其有,其它眾生見之,不可言無,所以聖人於虛妄法,悉離顛倒有無之見。  大慧,虛妄法是常,因無各種異相可得,並非虛妄法本身有種種差別,而是因為各種妄想而有差別。所以一切妄法其體是常。大慧,如何才能得妄法之真實性相?即如諸聖者那樣,不於妄法起顛倒見,也不起真實見,若於妄法中生心動念,則非聖者之智,於妄法生心動念者,則是凡夫戲論,非聖人見解。  大慧,若於妄法起顛倒見與正見,則能生起二種種性,一是凡夫種性,二是聖種性。大慧,聖種性又有三種即聲聞、緣覺、佛乘。大慧,為何愚夫分別妄法能生聲聞乘種性?亦即愚夫觀察妄法,取自相共相,遂起聲聞乘種性;那麼何謂愚夫分別妄法而起緣覺乘種性?亦即執著諸法自相共相時,不樂憒鬧,喜獨自觀察。大慧,何謂智者觀察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種性?亦即智者在觀察妄法時,能了達一切諸法唯是自心分別所見,此外更無別法。大慧,若有愚夫分別妄法,取種種性相,執著實我實法,此則起生死乘種性。  大慧,彼妄法中種種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離於有無,乃諸心識惡習轉依之產物,亦即聖人轉妄法為真如,所以真如離於心識。我今明確指出,如能了達此真如、妄法之若即若離之關係,即於一切都能明了通達。  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所說妄法,為有為無?  佛說:此妄法如幻影,不可以有無計著,若執著有性相者,即是真實不可轉,如此則諸緣起妄法,這與外道以有作者生一切法相類。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佛說緣起是由作起非自體起,外道亦說,勝性自在時我徽鏖生於諸法,今佛世尊,但以異名說作緣起,非義有別。世尊,外道亦說,以作者故,於無生有,世尊亦說,以因緣故,一切諸法本無而生,生已歸滅,如佛所說無明緣行,乃至老死,此說無因非說有因。世尊說言,此有故彼有,若一時建立,非次第相待者,其義不成,是故外道說勝,非如來也。何以故?外道說因不從緣生而有所生,世尊所說果待於因,因復待因,如是展轉成無窮過,又,此有故彼有者,則無有因。  佛言:大慧,我了諸法唯心所現,無能取所取,說此有故彼有,非是無因及因緣過失。大慧,若不了諸法唯心所現,計有能取及以所取,執著外境若有若無,彼有是過,非我所說。  大慧菩薩復白佛言:世尊,有言說故,必有諸法,若無諸法,言依何起?  佛言:雖無諸法,亦有言說,豈不現見龜毛、兔角、石女兒等,世人於中皆起言說?大慧,彼非有非非有,而有言說耳。大慧,如汝所說,有言說故有諸法者,此論則壞。大慧,非一切佛土皆有言說,言說者,假安立耳。大慧,或有佛土瞪視顯法,或現異相,或復揚眉,或動目睛,或示微笑、顰呻、謦欬、憶念、動搖,以如是等而顯於法。大慧,如不瞬世界、妙香世界及普賢如來佛土之中,但瞪視不瞬,令諸菩薩獲無生法忍及諸勝三味。大慧,非由言說耐有諸法,此世界中蠅蟻等蟲,雖無言說成自事故。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如虛空兔角,及與石女兒;  無而有言說,妄計法如是。  因緣和合中,愚夫妄謂生;  不能如實解,流轉於三有。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所說常聲,依何處說?  佛言:大慧,依妄法說。以諸妄法聖人亦現,然不顛倒。大慧,譬如陽焰、火輪、垂髮、乾闥婆城夢幻境像,世無智者生顛倒解,有智不然,然非不現。大慧,妄法現時無量差別,然非無常。何以故?離有無故。云何離有無?一切愚夫種種解放,如恆河水,有見不見,餓鬼不見,不可言有;余所見故,不可言無。聖於妄法離顛倒見。  大慧,妄法是常,相不異故,非諸妄有差別相,以分別故而有別異,是故妄法其體是常。大慧,云何而得妄法真實?謂諸聖者,於妄法中不起顛倒,非顛倒覺,若於妄法有少分想,則非聖智。有少想者當知則是愚夫戲論,非聖言說。  大慧,若分別妄法是倒非倒,彼則成就二種種性,謂聖種性、凡夫種性。大慧,聖種性者,披復三種,謂聲聞、祿覺、佛乘別故。大慧,云何愚夫分別妄法,生聲聞乘種性?所謂計著自相共相。大慧,何謂復有愚夫分別妄法,成緣覺種性?謂即執著自相共相時,離於憒鬧。大慧,何謂智人分別妄法而得成就佛乘種性?所謂了達一切唯是自心分別所見,無有外法。大慧,有諸愚夫分別妄法種種事物,決定如是,決定不異,此則成就生死大乘。  大慧,彼妄法中種種事物,非即是物,亦非非物。大慧,即彼妄法諸聖智者心,意、意識諸惡習自性法轉依故,即說此妄名為真如,是故真如離於心識,我今明了顯示此句離分別者,悉離一切諸分別故。  大慧菩薩白世尊言:世尊所說妄法,為有為無?  佛言:如幻無執著相故,若執著相體是有者,應不可轉則諸緣起,應如外道說作者生。

  譯文  此外,大慧,不可說幻是無,諸法也是這樣,如幻並非無。  大慧說:世尊,是因為執著各種幻相說一切如幻?還是因為執著諸法顛倒相故言一切法如幻?世尊,並非一切都如幻,因為種種色相均不是無因而有的,若都無因而種種色相現,即可說一切如幻,所以世尊,不可說一切法部與幻相相似,如夢如幻。  佛說:不可因幻相有種種,諸法有種種,而說一切法如幻,而應以一切法當體不實,速起速滅,如電如光,所以說一切法如幻。大慧,譬如電光,一閃即逝,世間所見一切諸法,也是這樣,本都是自心虛分別所見,而愚夫起自、共相執著,虛妄計著各種色相。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諸法如幻並非一無所有,也並不是實有諸法;  諸法如電如光無自體性,所以說一切法如幻。  其時,大慧菩薩又對佛說:世尊,如果像佛所說的,一切諸法悉皆不生,又說諸法如夢如幻,如此,豈不前後所說互相矛盾?  佛說:大慧,並不矛盾。為什麼呢?因為生即是無生,所謂生者,唯是自心之虛妄顯現爾,若有若無,一切外法,因其無性,故本不生。大慧,為離外道以神我為生因,我說諸法皆悉不生。大慧,外道謂從有無生一切法,不說自心分別執著因緣而生。大慧,我說諸法非從有無而生,故名無生。大慧,說諸法者,為令諸受化者,知一切法雖無作者,而業不亡,是故報受二種生死,破其邪見斷滅戲論。大慧,說諸法相如夢如幻者,令離諸法自性相故,為諸凡愚墮於惡見,不知諸法唯心所現,為令遠離執著因緣生起諸相,說一切法如夢如幻。彼諸愚夫執苦惡見,欺誑自他,不能明見一切法如實住處。所謂一切法如實住處者,即了達一切法唯心所現。  其時,世尊重說頌曰:  以無作性故說無生,為遮斷見故說有業攝生死:  了達諸法如幻如夢,不於諸法性相而起虛妄分別。  原典  複次,大慧,見諸法非幻無有相似,故說一切法如幻。  大慧言:世尊,為依執苦種種幻相,言一切法猶如幻耶?為依此執苦顛倒相耶?若依執苦種種幻相言一切法猶如幻者,世尊,一切法悉皆如幻,何以故?見種種色相不無因故。世尊,都無有因,令種種色相顯現如幻,是故世尊,不可說言依於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與幻相似。  佛言:大慧,不依執著種種幻相言一切法如幻。大慧,以一切法不實,速滅如電,故說如幻。大慧,譬如電光見已即滅,世間凡愚悉皆現見一切諸法依自分別自相、共相現,亦復如是,以不能觀察無所有故,而妄計著種種色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非幻無相似,亦非有諸法;  不實速如電,如幻應當知。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如佛先說,一切諸法皆悉無生①,又言如幻,將非所說前後相違。  佛言:大慧,無有相違。何以故?我了於生即是無生,唯得自心之所見故。若有若無一切外法,見其無性本不生故。大慧,為離外道因生義故,我說諸法皆悉不生。大慧,外道群聚共興惡見,言從有無生一切法,非自執著分別為緣。大慧,我說諸法非有無生,故名無生。大慧,說諸法者,為令弟子知依諸業攝受生死,遮其無有斷滅見故。大慧,說諸法相猶如幻者,令離諸法自性相故,為諸凡愚墮惡見欲,不知諸法唯心所現,為令遠離執苦因緣生起之相,說一切法如幻如夢,彼諸愚夫執著惡見,欺誑自他,不能明見一切諸法如實住處。大慧,見一切法如實處者,謂能發達唯心所現。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無作故無生,有法攝生死;  了達如幻等,於相不分別。  注釋  ①無生:涅盤、虛空等無為法乃不生不滅,是為無生,觀不生不滅之理而滅生滅之煩惱。

  譯文  此外,大慧,我當為你解說顯體釋義及其所依文字之名句、文身之相。諸大菩薩善於觀察此相,了達其義,速得無上正等正覺,後又能開悟一切眾生。大慧,所謂名身者,亦即依事立名,如依瓶衣等物,立瓶穴等名,如名能詮自性,此謂名身;所謂句身者,亦即能顯示該句之義理,如說「諸法無常」,顯示「諸法無常」義,此即是句身;所謂文身者,由於此等文字能成名句,是名文身。此外,大慧,有文時必有名,但未必有句,但有句者,必有句及文;所謂名身者,亦即諸字各各各差別,如從阿字直至呵字;文身者,即音韻屈曲長短高下等。此外,句身者,如足跡,如街巷中人及象馬諸牲畜之足跡,循其足跡即可找到人或畜;名身者,如受、想、行、識四蘊,非有形可見,故以名說;文身者,即是名之實性相,由文而顯。如此即是所謂的名句文身。此名句文身相,你應修學。  其時,世尊重說煩曰:  顯體之名身與釋義之句身,以及名句所依之文字;  愚痴凡夫虛妄計著,有如大象溺於污泥之中;  此外,大慧,未來世中,有諸邪智惡覺觀者,因邪見一異、俱不俱等,以一異、俱不俱等四句問於智者,智者即回答道:「此非是正問。」邪智之人又問道:「色與無常是異或是不異?涅盤與諸生死有為法是異或是不異?相與所相是異或是下異?依與所依是異或是不異?造與所這是異或是不異?見與所見是異或是不異?大地與微麈是異或是不異?智與智者是異或是不異?」凡此諸問,都屬無記,世尊說都不應予以回答,因為愚夫無有智慧,這些問題不是他們所能了知的,佛為使他們離常斷邪見,故不予作答。大慧,無記事,不作答,這是為了使外道反思而自得覺悟,永得出離造作者之邪見。  又,大慧,外道計苦有造作者,認為命即是身。命與身為一為異,此皆屬無記邪論。大慧,外道愚痴說無記邪論,這不是我佛效法之法,大慧,我佛法中說匯遠離能取、所取,於能、所取不起分別,所以我佛法中不予回答。大慧,若有執著能取、所取,不能了達諸法唯是自心所現,對於這種人,當以四種記論為其說法開示,視其根機,因時而異,我以四種記論置答。  又,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因為一切法離能作、所作,無有作者。何故一切法無自性?因為以聖智觀察一切法均不可得。何故一切法無去來?因為一切之自相、共相均無所從來,去亦無所至。何故一切法不滅?因為一切法體空無自性,相不可得。何故一切法無常?因為一切相起即滅,無有常性。何故說一切法常?因為諸法本無生滅,起即不起,無常之性常,是故說一切法常。  原典  複次,大慧,我當說名句①、文身②相,諸菩薩摩訶薩善觀此相,了達其義,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能開悟一切眾生。大慧,名身者,謂依於事立名,名即是身,是名名身;句身者,謂能顯義決定究竟,是名句身;文身者,謂由於此能成名句,是名文身。複次,大慧,句身者,謂句事究竟;名身者,謂字名各各差別,如從阿字乃至呵字;文身者,謂長短高下。複次,句身者,如足跡,如街巷中入畜等跡。名謂非色四蘊以名說故,文謂名之自相由文顯故,是名名句文身。此名句文身相汝應修學。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名身與句身,及字身差別;  凡愚所計著,如象溺深泥。  複次,大慧,未來世中,有諸邪皆惡思覺者,離如實法以見一異、俱不俱相,問諸智者,彼即答言:「此非正問。」「謂色與無常為異為不異,如是涅盤諸行,相所相,依所依,造所造,見所見,地與微塵,智與智者,為異為不異?」如是等不可記事,次第而問,世尊說此當止記答。愚夫無智,非能所知,佛欲合其離驚怖處,不為記說。大慧,不記說者,欲令外道永得出離作者見故。  大慧,諸外道從今地有作者,作如是說,命即是身,命異身異,如是等說,名無記論。大慧,外道痴惑說無記論,非我教中。大慧,我教中說離能、所取,不起分別。云何止?大慧,若有執著能取、所取,不了唯是自心所見,彼應可止。大慧,諸佛如來以四種記論③,為眾生說法。大慧,止記論者,我別時說,以根未熱且止說故。  複次,大慧,何故一切法不生?以離能作、所作、無作者故。何以一切法無自性?以證智觀自相、共相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無來去?以自相、共相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故。何故一切法不滅?謂一切法無性相故,不可得故。何故一切法無常?謂諸相起無常性故。何故一切法常?謂諸相起即是不起,無所有故,無常性常,是故我說一切法常。  注釋  ①名句:顯示體為名,詮釋義為句。如「諸行無常」,「諸行」二字是名,「無常」二字是句。《成唯識論》以詮釋自性為名,以詮釋差別為句。  ②文身:名句所依之文字,二字以上者為「身」。  ③四種記論:又稱為「四答」。按《大智度論》說法,一者一向記,如問一切眾生皆當死否?應肯定答之曰:一切眾生皆當死;二分別記,如問一切死者皆當生否?應分別作答;三是反詰記,如問人為勝為劣?即應反問之,相對於什麼而言?四舍置記,如問五蘊與有情人生是一或是異?此類問題不予作答。

  譯文  其時,大意菩薩又對佛說:世尊,請為我等說諸須陀洹、須陀洹果行相差別,使我及諸大菩薩,了知通達須陀洹、靳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因行果位之種種差別相,而為眾生宣講演說,令其證得二無我法(人無我、法無我),凈除二障(煩惱障、所知障),漸漸通達菩薩諸地,進而入於如來所證境界,得佛法身,為利樂有情、饒益眾生,請佛為說四果差別之相。  佛說:大慧,你等認真聽著,我當為你等宣說。  大慧說:是的。  佛說:大慧,諸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有三:即上、中、下三種。大慧,下者未斷欲界之惑,須人間、天上七往返方能證得阿羅漢界;中者或三生、五生得阿羅漢果;上者即此一生得阿羅漢果。  大慧,此三種人斷除三種惑見:一者身見(於五蘊執有實我之邪見),二者疑見(疑佛說是否為正),三者戒禁取見(隨順外道之種種非理之戒禁並以之為最勝),以上上之智,斷種種惑見,證得阿羅漢果。  大慧,身見有二種,即俱生與分別,如依緣起而有妄計性。大慧,譬如依止緣起性,故種種妄計執著性生,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愚昧凡夫妄加執著,猶如渴獸於陽焰妄生水想,此即分別身見,執有我、我所,因無智慧的緣故,從無始世以來即與它相應。須陀洹能見人無我,即時可得舍此分別身;大慧,俱生身見者,即普觀自身及與他身,受、想、行、識諸蘊與色俱有名無體,無自性相;觀色蘊從四大種所造,展轉相因而生。四大既無主宰,誰能合集以成色?色蘊如此,餘四蘊亦然,如是觀察,明見有無俱妄不實,五蘊無體,身見即斷。  大慧,疑相者,謂於所證之四聖諦法善見其相,斷除先前所說的二種身見,於諸法中不生疑心,亦不生於尊者以為尊相,是凈與不凈,如此是名疑相。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取見?因為須陀洹不取未來受生之戒,知有生處即有諸苦故。取此戒禁取見者,蓋由於諸愚痴凡夫,於三有中,求五欲樂,苦行修習,願生彼處,須陀洹人不取未來受生處五欲樂,唯求所證最勝無漏四真諦理無分別法,方便受持,修行正戒,是名斷戒禁取見。大慧,須陀洹人捨身見、疑見、戒禁取見三種惑障,離貪瞋痴三大根本煩惱。  大慧對佛說:貪有多種,舍那一種貪?  佛說:大慧,舍於女色之貪,知此現時欲樂,來生必定受苦,須陀洹不取此種貪,以得三昧樂行故,非離涅盤貪(須陀洹不像菩薩,尚貪求涅盤)。  大慧,如何是斯陀含果?謂不了色相自性,起色分別,故尚須一往來於人天,善修禪定智慧,至我見不生,諸苦盡除,而得涅盤,此是名斯陀含。  大慧,如何是阿那含果?謂於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法自性無實,見凡有生處即有諸苦,煩惱習不起,舍離諸惑,更不還生欲界,是名阿那含。  大慧,阿羅漢者,修行四禪及三三昧,了八解脫,分證十力,三明六通皆已成就,招致諸苦之煩惱業悉已斷盡,是名阿羅漢。  大慧說:世尊,阿羅漢有三種,即趣寂定性羅漢、已退還發菩提心之不定種性羅漢、佛所變化示現羅漢,世尊所說,是指哪一種阿羅漢?  佛說:大慧,此說趣寂定性羅漢,非是其它二種阿羅漢。其它二種阿羅漢是指,退已還發大菩提心者,已曾發善巧廣大行願成熟有情佛所化者,為莊嚴諸佛國土及其眷屬,於彼示生作阿羅漢者。  大慧,於妄想眾生處說種種法,斷諸煩惱所證四果之禪者及諸禪三昧,本性皆離虛妄之故,唯自心量虛妄所見得果相而已。大慧,若須陀洹這樣想:我已斷除諸惑見,此則有二種失,即我見及諸惑見悉未斷除。又,大慧,若欲超過聲聞乘諸禪、四無量心及無色界四空定,得如來三昧者,應當遠離自心所現諸相。大慧,聲聞即以想受滅定為最高境界,若說它是超過自心量所現的境界,則是不對的,為什麼呢?因它是不離心的緣故。  原典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願為我說,諸須陀洹①、須陀洹果行差別等相,我及諸菩薩摩訶薩聞是義故,於須陀洹、斯陀含②、阿那含③、阿羅漢方便相,皆得善巧,如是而為眾生演說,令其證得二無我法,凈除二障,於諸地相漸次通達,獲於如來不可思議智慧境界,如眾色摩尼,普令眾生悉得饒益。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諸須陀洹、須陀洹果差別有三:謂下中上。大慧,下者於諸有中極七反生;中者三生五生;上者即於此生而人涅盤。  大慧,此三種人斷三種結,謂身見④、疑⑤、戒禁取⑥,上上勝進得阿羅漢果。  大慧,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分別,如依緣起有妄計性。大慧,譬如依止緣起性,故種種妄計執著性生,彼法但是妄分別相,非有非無,非亦有亦無,凡夫愚痴而橫執著,猶如渴獸妄生水想。此分別身見無智慧故久遠相應,見人無我即時舍離。大慧,俱生身見,以普觀察自他之身,受等四蘊無色相故,色由大種而得生故。是諸大種互相因故,色不集故,如是觀已,明見有無即時舍離。捨身見故,貪則不生,是名身見相。  大慧,疑相者,於所證法,善見相故,及先二種身見分別斷故。於諸法中疑不得生,亦不於餘生大師想為凈不凈,是名疑相。大慧,何故須陀洹不取戒禁,謂以明見生處苦相,是故不取,夫其取者,謂諸凡愚於諸有中貪著世樂,苦行持戒,願生於彼。須陀洹人不取是相,惟求所證最勝無漏無分別法,修行戒品,是名戒禁取相。大慧,須陀洹人舍三結故,離貪瞠痴。  大慧白言:貪有多種,舍何等貪?  佛言:舍於女色纏綿貪慾,見此現樂生來苦故;又得三昧殊勝樂故,是故舍彼,非涅盤貪。  大慧,云何斯陀含果?謂不了色相,起色分別,一往來已,善修禪行,盡苦邊際而般涅盤,是名靳陀含。  大慧,云何阿那含果?謂於過、未、現在色相起,起有無見,分別過惡,隨眠不起,永舍諸結,更不還來,是名阿那含。  大慧,阿羅漢者,謂諸禪三昧解脫力通悉已成就,煩惱諸苦分別永盡,是名阿羅漢。  大慧言:世尊,阿羅漢有三種,謂一向趣寂、退菩提願、佛所變化。此說何者?  佛言:大慧,此說趣寂,非是其餘。大慧,餘二種人,謂已曾發巧方便願,及為莊嚴諸佛眾會,於彼示生。  大慧,於虛妄處說種種法,所謂證果,禪者及禪,皆性離故,自心所見,得果相故。大慧,若須陀洹作如是念:我離諸結,則有二過,謂墮我見及諸結不斷。複次,大慧,若欲超過諸禪無量⑦色界者,應離自心所見諸相。大慧,想受滅三昧,超自心所見境者不然,不離心故。  注釋  ①須陀洹:全稱「須陀般那」,又譯作「入流」、「預流」,初入聖流之義,聲聞乘四果之初果。  ②斯陀含:又譯作「一來」,聲聞乘四果之一,因其只斷欲界九地修惑中的前六品,尚余後三品,因此,得此果者還必須再於欲界之人間與天上受生一次,故名。  ③阿那含:又譯作「不還」或「不來」,因其已斷盡欲界之修惑,不須再來欲界受生,其所受生當於色界和無色界,故稱「不來」。  ④身見:五見之一,因不能了達我及我所乃是五蘊和合之假相,執有實我。  ⑤疑:十見之一,指對於佛教真理尚有存疑,接受佛教真理猶豫不決,小乘「預流」以上,菩薩初地以上、乃焉斷疑者。  ⑥戒禁取:五見之一,依仿非究竟之邪禁,學其各種做法,以為如此則可生天或入涅盤。  ⑦無量: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譯文  此外,大慧,有二種智,即觀察智及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觀察智者,即觀一切法離四句,皆不可得。所謂四句者,即諸如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等。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故說一切諸法皆不可得。大慧,如此觀察諸法,你等應該修學;如何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謂於地、水、風、火四大種相,虛妄分別,妄想執著,以宗因喻五分法,成於不實而妄建立,是名邪正二種覺智相。大菩薩知此智相即能通達人、法二種無我,以無相智於地前勝解行位,善巧觀察,即入初地,得大乘光明等百三昧門,以彼勝力見百佛,乃至光明照燭百佛世界,善能了知離垢地相,以本願力故,現種種神通,至第十地而受佛灌頂,入於佛地以十無盡願,成就眾生,各種應現,無有休息而常安住自覺境界三昧樂。  又,大慧,大菩薩應當善於了知四大造色。如何了知?大慧,大菩薩應如是觀察,彼諸大種真實不生,乃至三界但是妄心分別,唯是心之顯現,無有外法。如是觀察時,四大種所造悉皆離四句、無自性、無我、我所,住於如實之處而成就無生之相。  大慧,彼諸大種如何造色?大慧,諸外道妄想有津潤之性為水大種,生內外水界(內水如血、汗,外水如河、海等」,有炎熱之性為火大種,生內外火界(內火如體內熱氣,外火如自然之火),有飄動之性為風大種,生內外風界(內則氣息運行,外則空氣流動」,有色質之性為地大種,生內外地界(內則皮肉筋骨,外則田地高原),外道妄計有堅、濕、暖、動四性離於虛空,由妄想執著,不了五蘊虛假積聚,本無有性,故言四大種造色。大慧,五蘊妄識,由迷真心執著種種言語境界,作業受生,於諸趣中相續不斷。大慧,地等造色實乃妄心所現,非由四大種所造,為何這麼說呢?因為若有法者,即有形相,即是所作,非離形相而有諸法。大慧,此大種造色乃是外道所說,非是我說。  又,大慧,我今當說五蘊體相。五蘊者,即色、受、想、行、識。大慧,所謂色者,指四大及所造色,此各各異相:受、想、行、識諸蘊更非色法,無色法相,如同虛空,何有四種數相?譬如虛空,離於諳相,而虛妄分別,此是虛空,彼是虛空。非色之受、想、行、識諸蘊,也是這樣,因其離諸數相,離於有無。數相者,愚夫所說,非聖者說,聖者雖見五蘊,但了知此等諸蘊皆妄心分別所作,只是假名施設,相雖是有,而無其實,皆如影如幻,別無自體。不了如來所證境界,見有諸蘊,執著分別,常現在前,此即是妄想諸蘊自性相。大慧,這種分別你應當遠離。舍離此等分別執著之後,說諸法實相,斷一切外道邪見,了知諸法無我,入純無相觀之「遠行地」,成就無量自在三昧,獲意生身,達如幻三昧,神通自在,猶如大地,利益群生。  此外,涅盤有四種。那四種呢?謂以諸法體性為有性為無性的涅盤;以種種相為有為無的涅盤;覺悟自相為有性無性的涅盤;此三種是外道之所謂涅盤。此外,斷五蘊六道中相續流注,以人無我為涅盤,此是二乘所謂涅盤。大慧,此四種涅盤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分別所知境界識滅,名為涅盤。  大慧說: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嗎?  佛說:建立。  大慧說:若建立者,如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轉識滅?  佛說:大慧,以第八識為因及所依,前七識得生。大慧,前六識了境起執著時,生諸習氣,薰習增長阿賴耶識,由是末那識執為我、我所,恆審思量,相續隨轉,無別體相。彼二種識,以阿賴耶識為因為所緣的緣故,觀自心見境,妄想執著生種種心,猶如束竹互相為因。大慧,又如大海波浪,以自心所現境界為風吹,而有生滅,所以意識滅時,餘七識亦滅。  原典  複次,大慧,有二種覺智,謂觀察智及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觀察智者,謂觀一切法離四句①不可得。四句者,謂一異、俱不俱,有非有、常無常等。我以諸法離此四句,是故說言,一切法離。大慧,如是觀法汝應修學。云何取相分別執著建立智?謂於堅濕暖動諸大種性,取相執著虛妄分別,以宗因喻②而妄建立,是名取相分別執苦建立智,是名二種覺智相。菩薩摩訶薩知此智相,即能通達人、法無我,以無相智於解行地善巧觀察,人於初地,得百三昧,以勝三昧力見百佛百菩薩,知前後際,各百幼事,光明照耀百佛世界,善能了知上上地相,以勝願力變現自在,至法雲地而受灌頂,人於佛地十無盡願,成就眾生種種應現無有休息,而恆安住自覺境界三昧勝樂。  複次,大慧菩薩摩訶薩當善了知大種造色。云何了知?大慧,菩薩摩訶薩應如是觀,彼諸大種真實不生,以諸三界,但是分別,惟心所現,無有外物,如是觀時,大種所造悉皆性離超過四句,無我、我所,住如實處,成無生相。  大慧,彼諸大種云何造色?大慧,謂虛妄分別津潤大種成內外水界,炎盛大種成內外火界,飄動大種成內外風界,色分段大種成內外地界,離於虛空,由執苦邪諦,五蘊聚集,大種造色生。大慧,識者以執著種種言說境界,為因起故,於余趣中相續受生。大慧,地等造色行大種因,非四大種為大種因。何以故?謂若有法有形相者,則是所作,非無形者。大慧,此大種造色相外道分別非是我說。  複次,大慧,我今當說,五蘊體相,謂色受想行識。大慧,色謂四大及所造色,此各異相,受等非色。大慧,非色諸蘊猶如虛空無有四數。大慧,譬如虛空,超過數相,然分別言,此是虛空,非色諸蘊,亦復如是,離諸數相,離有無等四種句故。教相者愚夫所說,非諸聖者,諸聖但說如幻所作,唯假施設,離異不異,如夢如像,無別所有。不了聖智所行境故,見有諸蘊分別現前,是名諸蘊自性相。大慧,如是分別,汝應舍離,舍離此已,說寂靜法,斷一切剎諸外道見,凈法無我,人遠行地③,成就無量自在三昧,擭意生身,如幻三昧,力通自在,皆悉具足,猶如大地普益群生。  複次,大慧,涅盤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諸法自性無性涅盤,種種相性無性涅盤,覺自相性無性涅盤,斷諸蘊自、共相流注涅盤。大慧,此四種涅盤是外道義,非我所說。大慧,我所說者,分別爾炎識滅名為涅盤。  大慧言:世尊,豈不建立八種識耶?  佛言:建立。  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說意識滅,非七識滅?  佛言:大慧,以彼為因及識所緣故,七識得生。大慧,意識分別境界,起執著時,生諸習氣,長養藏識,由是意俱我、我所執,思量隨轉無別體相,藏識為因、為所緣故,執著自心所現境界,心聚生起展轉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現境界風吹而有起滅,是故意識滅時,七識亦滅。  注釋   ①四句:有「四句分別」、「四句指撿」、「四句執」、「四句成道」等,此指「四句執」,如諸法是常,諸法無常,諸法亦常亦無常,諸法非常非無常、有無、一異等類此。  ②宗因喻:新因明用語,依宗(命題)、因(理由)、喻(譬喻)等三支成立之因明論式,稱為三支作法。古因明五支作法,由宗、因,喻、合、結五支組成之推理論式。三支作法即將「合」支歸攝於喻體,將「結」支歸攝於宗支。  ③遠行地:菩薩十地中之第七地,此地菩薩住於純無相觀,遠過於世間及二乘之有相行,故名。

  譯文  此外,大慧,我今當說妄計自性差別相,令你及諸大菩薩善知此義,超諸妄想,證自智境,知外道法,遠離能取、所取分別,於依他起種種相中,不再取著妄計相。大慧,如何是妄計自性差別相?所謂言說分別,所說分別,相分別,財分別,自性分別,因分別,見分別,理分別,生分別,不生分別,相屬分別,縛解分別。大慧,此等均是妄計自性差別相。  大慧,如何是言說分別?謂執著種種音聲章句,以為有性,是名言說分別;如何是所說分別?計有五法、三自性等,是名所說分別;如何相分別?謂即於所說事中,計有諸如地、水、火、風四大諸相,是名相分別;如何是財分別?謂取著種種金銀財寶,而起言說,是名財分別;如何自性分別?謂以惡見分別諸法自性,如地性堅、水性濕、火性熱、風性動等等,是名自性分別;如何是因分別?謂於因緣而分有無,以有此因而生此法,是名因分別;如何見分別?謂如外道惡見,執著於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是名見分別;如何是理分別?於諸蘊中,計有我、我所,說虛妄法,是名理分別;如何是生分別?謂計著諸法若有若無,從緣而生,是名生分別。  如何是不生分別?謂計著一切諸法,本來不生,無有體性,不從緣起,不自因生,是各不生分別;如何是相屬分別?以有為諸法,俱是因果相續,如針與線,是名相屬分別;如何是縛解分別?計有煩惱能縛眾生,又以修道使眾生解脫,如人先為繩子所縛,後松縛得解,是名縛解分別。大慧,此等都是凡夫妄分有無,生此分別。大慧,於緣起性中虛妄執著此種種分別,如依於幻術而見種種物事,凡夫愚人執此等虛幻物事為實有。大慧,幻有之與種種物事,非異非不異。若異者,幻術非是此等物事之因;若不異,幻化所現與種種物事應是無差別。但幻術與種種物事是不同的,因此二者非異非不異。大慧,你及諸大菩薩於有於無不應生執著。  大慧菩薩又對佛說;請世尊為我等說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我及諸大菩薩識此行栢,於此中而得覺晤,不更由其他途徑而得覺悟。  佛說:你等好好聽著,我當為你等解說。  大慧說:是的。  佛說:大慧,大菩薩依聖教所言諸法無性,但妄想分別之義理,於閑靜之處觀照自覺,非由他悟,離妄想見,即能漸漸進入佛位,依此修行,是名自證聖智行相。如何是一乘行相?證知一乘道即名一乘行相。如何是一乘道?亦即能遠離能取、所取,如實而住。大慧,此一乘道唯有如來善於了知,非二乘、梵天及諸外道所能了知。  大慧對佛說:世尊,何故如來說有三乘,不說一乘?  佛說:大慧,一乘者,知生死無自性,生死即是涅盤,聲聞、緣覺二乘無自性涅盤法,但依厭離世間、調伏修行而求解脫,如來應二乘根機,是故不說一乘,而說三乘法。又,聲聞、緣覺未斷所知障及業習氣,不覺法無我,末度生死變易死,是故我說三乘之法。彼等若能斷除以上諸過習,覺法無我,其時乃離於涅盤想,於無漏界而得覺悟;覺悟之後,自知住有餘地,進而精進修行,使諸功德圓滿,其時即得如來自在法身。  此時,世尊重說頌曰:  天乘、梵乘、聲聞乘、緣覺乘、佛乘,  此等諸乘乃佛所說。  心動而計有諸乘,此悉未究竟;  若妄想心滅,即無諸乘及能乘之人。  無乘無乘者,我說為一乘;  為引導愚夫故,說諸乘差別。  解脫有三種,離煩惱者二乘解脫;  達法無我平等智者,如來真實解脫。  譬如海中木頭,常隨波浪翻轉;  聲聞之心亦然,隨境相之風所飄遊。  雖已滅煩惱又更起煩惱,猶如被習氣所縛;  進而為涅盤所縛,住於無漏界。  此非究竟境界,但也不退更作凡夫;    自以為已得涅盤,乃至劫數不覺。  譬如昏醉之人,醒後方才覺悟;  聲聞也是這樣,覺悟之後,當能成佛。  原典  複次,大慧,我今當說妄計自性差別相,令汝及諸菩薩摩訶薩善知此義,超諸妄想,證聖智境,知外道法,遠離能取、所取分別,於依他起種種相中,不更取著妄所計相。大慧,云何妄計自性差別相,所謂言說分別、所說分別、相分別、財分別,自性分別、因分別、見分別、理分別、生分別、不生分別、相屬分別、縛解分別。大慧,此是妄計自性差別相。  云何言說分別?謂執著種種美妙音詞,是名言說分別。云何所說分別?謂執有所說事,是聖智所證境依此起說,是名所說分別。云何相分別?謂即於彼所說事中,如渴獸想,分別執著堅濕暖勁等一切諸相,是名相分別。云何財分別?謂取著種種金銀等寶而起言說,是名財分別。云何自性分別?謂以惡見如是分別此自性,決定非余,是名自性分別。云何因分別?謂於因緣分別有無,以此因相而能生故,是名因分別。云何見分別?謂諸外道惡見,執著有無、一異、俱不俱等,是名見分別。云何理分別?謂有執著我、我所相,而起言說,是名理分別。云何生分別?謂計諸法若有若無從緣而生,是名生分別。  云何不生分別?謂計一切法本來不生,未有諸緣而先有體,不從閃起,是名不生分別。云何相屬分別?謂此與彼,迭相系屬,如針與線,是名相屬分別。云何縛解分別?謂執因能縛,而有所縛,如人以繩方便力故,縛已復解,是名縛解分別。大慧,此是妄計性差別相,一切凡愚於中執著,若有若無。大慧,於緣起中,執著種種妄計自性,如依於幻見種種物,凡愚分別,見異於幻。大慧,幻一各種非異非不異。若異者,應幻非種種因;若一者,幻與種種應無差別。然見差別,是故非異非不異。大慧,汝及諸菩薩摩訶薩於幻有無不應生著。  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惟願為說自證聖智行相及一乘行相,我及諸菩薩摩訶薩得此善巧,於佛法中不由他悟。  佛言:諦聽,當為汝說。  大慧言:唯。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依諸聖軟無有分別,獨處閑靜觀察自覺,不由他悟,離分別見,上上升進入如來地,如是修行,名自證聖智行相。云何名一乘①行相?謂得證知一乘道故。云何名為知一乘道?謂離能取、所取分別,如實而住。大慧,此一乘道惟除如來,非外道、二乘、梵天王等之所能得。  大慧白佛言:世尊,何故說有三乘,不說一乘?  佛言:大慧,聲聞、緣覺,無自般涅盤法故,我說一乘以彼但依如來所說,調伏遠離,如是修行而得解脫,非自所得;又彼未能除滅智障及業習氣,未覺法無我,未名不思議變易死,是故我說以為二乘。若彼能除一切過習,覺法無我,是時乃離三昧所醉,於無漏界②而得覺悟已。於出世上上無漏界中修諸功德,普使滿足,擭不思議自在法身。  爾時,世尊重說頌言:  天乘及梵乘,聲聞緣覺乘;  諸佛如來乘,諸乘我所說、  乃至有心起,諸乘未究竟;  彼心轉滅已,無乘及乘者。  無有乘建立,我說為一乘;  為攝愚夫故,說諸乘差別。  解脫有三種,謂離諸煩惱;  及以法無我,平等智解脫。  譬如海中木,常隨波浪轉;  聲聞心亦然,相風所飄激。  雖滅起煩惱,猶被習氣縛;  三昧酒所醉,住於無漏界。  彼非究竟趣,亦復不退轉;  以得三昧身,乃至劫不覺。  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悟;  聲聞亦如是,覺後當成佛。  注釋  ①一乘:以成佛為唯一之教,認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中國佛教性宗認為一乘是真實究竟之教,三乘是方便教,相宗與此相反,認為三乘是真實,一乘是方便。  ②無漏界:漏者,煩惱之異名,如貪瞋痴諸煩惱。無漏者,即離煩惱之義。無漏界,即斷除煩惱之境界。


推薦閱讀:

遊子吟 / 迎母漂上作譯文及注釋
奇文《圍爐夜話》(全文及譯文)
繫辭下『第五章』譯文
刻舟求劍 / 楚人涉江、原文、譯文、賞析及注釋
《煙波釣叟歌》原文及譯文

TAG:白話 | 譯文 | 楞伽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