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科適宜技術:小兒推拿療法
06-08
小兒推拿療法(一)張振宇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目的要求1. 掌握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2. 掌握頭面部和上肢部推拿特定穴內容介紹1. 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2. 小兒推拿特徵穴一、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小兒推拿常用的手法主要包括七個手法:推法、揉法、按法、摩法、掐法、捏法、運法。(一)推法1.直推法以拇指橈側或指面,或示、中二指指面在一定的穴位上做直線的推動稱為直推法。如開天門,就是用兩手的拇指指面從兩門的重點開始,自下而上交替著直推。2.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做順時針方向的旋轉推動稱為旋推法。如旋推心經。3.分推法用雙手拇指橈側或指面,或示、中二指指面和緩地按壓在施治部位上,自穴位中間分別向左、右兩側緩慢推動稱為分推法。(二)揉法用中指或拇指指端,或掌根,或大魚際,吸定於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旋轉揉動,稱為揉法。比如在小兒推拿中有板門穴,板門穴是在小孩手掌掌面大魚際的部位採用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的旋轉揉動,這是揉法。(三)按法用拇指或掌根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逐漸向下用力按壓,稱為按法。臨床常和揉法配合使用,稱按揉法。如按揉鼻翼兩側迎香穴。(四)摩法用手掌面,或示、中、無名指面附著於一定部位上,以腕關節為中心連續擺動,帶動掌、指做節律性的環形撫摩運動稱為摩法。如順時針摩腹,逆時針摩腹。(五)掐法用指甲重刺穴位稱為掐法。掐法是強刺激手法之一,掐時要逐漸用力,達深透為止,注意不要掐破皮膚。掐後輕揉局部,以緩解不適之感,稱為掐揉法。如掐人中可以用於急救。(六)捏法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療部位做對稱性的擠壓、捻動,稱為捏法。若以捏法施於脊柱,稱為捏脊法,多用於治療小兒疳積。操作時患者取仰卧位,脊背部暴露,肌肉放鬆。醫者用雙手拇指橈側面頂住其脊柱兩側肌膚,示指和中指前按與拇指相對,並同時著力將皮膚捏起,隨捏隨提,雙手交替捻動並向前推進。自龜尾穴平面起,沿脊柱至大椎平面止。捏脊一般捏5~6 遍,每捏三下提一下,稱捏三提一法。(七)運法以拇指或中指指端在一定的穴位上由此往彼做弧形或環形推動,稱運法。如運太陽。(八)注意事項手法要求輕柔,不能用重刺激,它要平穩,用力要實在,不能是虛的。操作中可以在手上塗上一些滑石粉或甘油之類的推拿介質,以保護小兒皮膚,加強療作用。二、小兒推拿特徵穴推拿特徵穴有特定的特點,不同於十四經穴有一定的線路,相連成經絡系統,推拿特徵穴散佈於全身各處,有點狀的穴位,還有從某一點到另一點連成直線的線狀穴位,比如三關穴、六府穴、天門穴、坎宮穴。(一)頭面部推拿特徵穴1.天門(1)位置:自兩眉中點起直上前髮際成一直線。(2)手法:推法。一般是用兩拇指指面自下而上交替直推至前髮際,稱開天門。(3)作用:發汗解表、安神定志、祛風止痛。(4)主治:感冒、發熱、頭痛、頭脹、失眠、眩暈、嗜睡、煩燥、心情急躁等。(5)次數:20~50 次。根據病情的需要,可多可少。2.坎宮(1)位置:自眉頭沿眉弓上緣至眉梢成一直線。(2)手法:推法。一般是用兩拇指指面自內而外向兩側分推,稱推坎宮。(3)作用:發汗解表、祛風止痛、清腦明目。(4)主治:感冒發熱、頭痛、眩暈、驚風、失眠、感冒後眼睛發紅、眼睛疼等。(5)次數:20~30 次。3.太陽(1)位置:相當於經外奇穴之太陽穴,位於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在推拿中,可以把它想像成一個「面」狀穴位。(2)手法:揉運。用兩手拇指指端在太陽穴上進行旋轉揉運,稱運太陽。(3)作用:清熱解表,清腦醒神,明目止痛。(4)主治:感冒、發熱無汗、頭痛、眩暈、目赤痛等。尤其是臨床上偏頭痛,可以用太陽穴。(5)次數:20~30 次或1 分鐘。4.耳後高骨(1)位置:耳後顳骨乳突微下凹陷中。(2)手法:用雙手拇指指端或中指指端進行按揉,稱揉耳後高骨。此穴與開天門、推坎宮、運太陽合用稱之為頭部「四大手法」,專治頭面諸症,可以調整陰陽,調整氣機。(3)作用:解表發汗、鎮驚除煩。(4)主治:感冒、枕後疼痛、眩暈、煩躁不安、失眠等。(5)次數:按揉20~30 次。(二)上肢部推拿特定穴1.脾經(1)位置:位於拇指橈側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條直線。(2)手法:補脾土與清脾土2 種方法。①補脾土:將患者的拇指指間關節屈曲,醫者由拇指橈側緣的指尖端推至指根端。由於小兒脾常不足,故常用補法。②清脾土:由拇指的指根端推向指尖端。(3)作用:健脾胃、補氣血、清濕熱、消食滯、增食慾、化痰涎。(4)主治:小兒虛弱、厭食、消化不良、食後脹滿、泄瀉、便秘、咳嗽、黃疸等。(5)次數:100~300 次。2.肝經(1)位置:為示指遠端指骨的掌面。(2)手法:推拿肝經,有2 種方法:一是清肝木,即從示指掌面的近心端推向遠心端,手法須輕快;二是指摩法,手法僅作用於示指遠端指骨的掌面。(3)作用:平肝瀉火,解郁除煩。(4)主治:煩躁不安、眼目昏閉、口苦、咽干、目赤、頭暈、頭痛、泄瀉、痢疾等。(5)次數:100~500 次。3.心經(1)位置:為中指遠端指骨的掌面。(2)手法:用拇指向指根方向直推,稱清心經。手法應輕快柔和,亦可用掐法。在本穴一般不用補法,恐動心火。(3)作用:退熱發汗,行氣通竅,通利小便。(4)主治:心火妄動、口瘡弄舌、眼目赤紅、小便不通、脾虛吐瀉、驚搐及煩躁等症。(5)次數:100~300 次。4.肺經(1)位置:為無名指遠端指骨的掌面。(2)手法:推法,揉法。旋推為補,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無論是「補肺經」,還是「清肺經」,手法均要輕快。(3)作用:補益肺氣、止咳化痰、發汗祛風。(4)主治:感冒、咳嗽痰喘、發熱、虛汗等。(5)次數:100~300 次。5.腎經(1)位置:為小指遠端指骨的掌面。(2)手法:推法。向指尖方向推為補,向指根方向推為瀉。(3)作用:①清腎水:清大腸濕熱,通利小便;②補腎水:起「補腎」作用。(4)主治:①清腎水:治療小便赤澀、淋漓刺痛、大便秘結;②補腎水:治療腎虛、遺尿、小便短少、氣喘、汗多等。(5)次數:100 次。6.大腸(1)位置:為示指橈側邊緣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線。(2)手法:推法。醫者一手抓住患兒的手掌,使患兒示指的橈側面朝向上方,同時,醫者以另一手的拇指做推法,手法要輕快。(3)作用:清大腸濕熱,退肝膽之火。(4)主治:泄瀉、痢疾、腹脹、便秘等。(5)次數:100~300 次。7.小腸(1)位置:為小指尺側邊緣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線。(2)手法:推法。自指尖推至指根為補小腸,反之為清小腸。(3)作用:止瀉、利尿。(4)主治:腹瀉、小便不通、遺尿等。(5)次數:100~300 次。8.四橫紋(1)位置:一手有4 個穴位,分別位於手掌面的示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的第一指間關節處橫紋。(2)手法:推法,掐法。手法治療時,應使患兒手掌朝向上方。推法動作須輕而快。(3)作用:行氣止痛、退熱除煩。(4)主治:食慾減退、消化不良、腸胃濕熱、喘急、腹痛或口唇潰爛等症。(5)次數:每條橫紋各掐5 次,推100 次。9.小橫紋(1)位置:一手有4 個穴位,分別位於手掌面的示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的掌指關節處橫紋。(2)手法:掐法,推法。醫者一手自小指側夾持患者的小指、無名指及中指,另一手的手指或同一手的拇指做掐法或推法,節律須均勻。(3)作用:退熱除煩、通便消脹。(4)主治:發熱煩躁、大便不通、小便赤澀、腹脹煩躁、口瘡唇裂。(5)次數:每條橫紋各掐5 次,推100 次。10.掌小橫紋(1)位置:手掌面,小指與第五掌骨交界處橫紋。(2)手法:中指或拇指指端按揉,稱揉掌小橫紋。(3)作用:清熱散結、寬胸宣肺、化痰止咳。(4)主治:痰熱咳喘、口舌生瘡、口角流涎等。(5)次數:100~300 次。11.胃(1)位置:位於拇指近端指骨的掌面。(2)手法:推法。將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拇指推之,手法應輕快。(3)作用:止吐、止瀉。(4)主治:嘔吐、泄瀉、噯氣、嘔惡、煩渴善飢、食慾減退。(5)次數:100~300 次。12.板門(1)位置:位於手掌大魚際處。(2)手法:揉法,推法。本穴為推拿常用穴位,臨床效果顯著。除在本穴推拿外,還可以從板門推向腕橫紋,功專止瀉,用於脾陽不振、乳食停滯的泄瀉;或從腕橫紋推向板門,功專止吐,用於胃氣受傷,失於和降之嘔吐。(3)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滯、行氣除脹、促進食慾。(4)主治:嘔吐、噯氣、腹脹、泄瀉、厭食、食積等。(5)次數:100~300 次。13.內勞宮(1)位置:位於掌心,握拳時中指尖抵掌處。(2)手法:摩法,揉法。醫者一手使患者手掌心朝向上方,另一手的中指或示指做摩法或揉法。(3)作用:發汗、退熱、除煩。(4)主治:發熱、煩渴、口瘡、牙齦腫痛、虛煩內熱等。(5)次數:揉100~300 次。14.八卦(1)位置:位於掌面。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 處為半徑所做的圓周。(2)手法:按揉法、推運法等。在操作時將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如用推運法,可順時針方向推運,稱運內八卦。(3)作用:止吐、止瀉、化痰、止咳、開胸順氣、促進食慾。(4)主治:胸膈痞滿、咳喘痰多、吐逆厭食、腹脹呃逆。(5)次數:100~300 次。15.總筋(1)位置:位於腕部掌側橫紋正對中指處。(2)手法:揉法、掐法。做掐法時不要掐破局部的皮膚。揉總筋時應將患者的腕關節略做背伸。(3)作用:通調氣機,使四肢舒暢,並平喘,止驚。(4)主治:傷風鼻塞、口內生瘡、遍身潮熱、氣喘、驚風、牙痛等。(5)次數:揉100~300 次,掐3~5 次。16.小天心(1)位置:大、小魚際交界處凹陷中。(2)手法:掐法,揉法。使患者的掌心朝向上方,醫者以示指,或中指,或拇指做掐法或揉法。(3)作用:清熱、利尿、止驚、明目。(4)主治:驚風,煩躁不安,或小便黃赤,小便短少,或斜視,目赤痛,或新生兒痘疹欲出不透等。(5)次數:揉100~300 次,掐5~10 次。17.左端正(1)位置:位於中指遠端指骨的橈側邊。(2)手法:掐法。(3)作用:止瀉。(4)主治:泄瀉,對於斜視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5)次數:掐法5~10 次。18.右端正(1)位置:位於中指遠端指骨的尺側邊。(2)手法:掐法。(3)作用:止吐。(4)主治:嘔吐,也用於治療斜視、鼻出血。(5)次數:掐法5~10 次。19.二扇門(1)位置:一手有2 個穴位,分別位於手背第三掌骨小頭的兩旁。(2)手法:掐法、揉法。以拇指端作為接觸面,作用於兩掌骨之間的縫中。(3)作用:發汗退熱,也可退熱止汗。(4)主治:發熱無汗或壯熱汗多、急驚、口眼歪斜。為發汗效穴。(5)次數:掐法5 次;揉法100~300 次。20.一窩風(1)位置:位於腕背橫紋正中。(2)手法:一般以中指指端作為接觸面施以揉法。操作時應使患者的手背與前臂置於同一水平。(3)作用:祛風解表、散寒止痛。(4)主治:風寒感冒、發熱無汗、頭疼;寒積腹痛,腸鳴;關節痹痛;急、慢驚風。(5)次數:100~300 次。21.三關(1)位置:前臂橈側緣,陽池至曲池成一直線。(2)手法:推法。醫者以示指及中指的指掌面作為接觸面,進行推法。(3)作用:性溫。可培補元氣,溫陽散寒,發汗解表,和暢百脈。(4)主治:一切寒證、虛證。主治外感發熱、四肢冷弱、痢兼赤白、病後體虛以及因寒而引起的惡寒、頭痛、腹痛等症。(5)次數:100~300 次。22.六腑(1)位置:前臂的尺側緣,陰池至肘成一直線。(2)手法:推法。自肘推至腕,稱為推下六腑、退六腑,或退下六腑。操作時應先將患者的肘關節屈曲,然後自肘推至腕,節律要均勻。(3)作用:性寒。可清熱、涼血、解毒、瀉實。(4)主治:一切實熱證。發熱、大便秘結、小便赤澀、不省人事、咽痛、牙痛、腮腺炎以及屬於熱證、實證的腹痛等。(5)次數:100~300 次。23.天河水(1)位置:位於前臂掌側正中一線。(2)手法:推法。患者的前臂掌側朝向上方。醫者以示指及中指的掌面作為接觸面,施以推法。自腕推向肘,節律要均勻。在操作時,可以在局部塗上涼水或酒精。(3)作用:性微涼。可清熱解表,清心除煩。(4)主治:諸熱驚風、心經熱盛、口渴咽干、口內生瘡、夜啼以及感冒發熱等症。(5)次數:100~300 次。愛愛醫醫學論壇?論壇?臨床第三區?兒科專業討論版?兒科適宜技術:小兒推拿療法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張漢臣派小兒推拿之複式手法
※【兒童治未病系列之十】寶寶常見脾胃病推拿手法
※脊椎錯縫推拿
※跟我學推拿 | 四肢抖一抖,舒筋活血、通絡解攣
※想學給寶寶推拿治腹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