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零度 | 詠蟬詩三絕,唯此三首爾

古人喜歡用蟬自比,在唐代文壇中有不少「詠蟬」名作,其中當以虞世南、駱賓王、李商隱三者為代表。

唐 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注釋

(1)垂緌(ruí):古人結在頷下的帽纓下垂部分,蟬的頭部伸出的觸鬚,形狀與其有些相似。

(2)飲清露:古人認為蟬棲息高處,只喝清潔的露水,故說蟬是「飲清露」

(3)流響:指蟬鳴叫的聲音時高時低而且時間很長,像流水的響聲一樣,故稱其為「流響」。

(4)疏桐:指稀疏的梧桐樹。梧桐在古人心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詩人以蟬自比,則其鳴聲不同凡響。

(5)高:「高」在詩中有兩層含義:一是指蟬所棲梧桐樹之高;二是暗指「飲清露」的品格之高。

(6)藉:憑藉。

零度視角賞析

這是唐人詠蟬詩時代中最早的一首,為後世所傳唱,作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虞世南,為官清正廉潔,為人品格高尚,做事不拘一格。曹丕在《典論。論文》所說:「不假良史之辭,不託飛馳之勢,而聲名自傳於後。」此詩意由己出,不因襲落俗,十分可貴,為唐代詠物詩開創了不俗的開端。

第一句「垂緌飲清露」,雖是寫蟬的形狀和食性,但實際要表達的是自己身份的高貴和清廉的品質,這是運用的是比興手法。要知道,在老百姓眼中,這高貴的身份與真實的「清」是有矛盾的,也是不相容的,但虞世南完美地把它們統一,使得「垂緌飲清露」的形象更加鮮明。此處統一正是為三四兩句的「清」無須藉「貴」作反鋪墊,用筆巧妙。

第二句「流響出疏桐」是寫蟬的鳴叫聲。梧桐樹是被古人奉為高貴而靈異的樹種之一,「疏」字更是可見其高俊挺拔,此處是與末句秋風呼應。蟬鳴之聲,在詩人聽來是抑揚頓挫和長鳴深遠的,「出」把蟬聲形象化,給人一種真實的感覺。有了這句對蟬鳴深遠的生動描寫,為三四兩句的發造勢。

第三四兩句,「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這是全詩的點睛高潮之處。有了前兩句的造勢,就要引出自己對蟬的議論。蟬鳴的聲音向遠處傳播,一般人認為是藉助秋風之力,但詩人別出心裁,強調這是由於蟬「居高」而自然而然地傳播遠處。此時就點出此詩蘊含的真理:品格高尚的人,並不需要憑藉任何外力,自然能聲名遠揚,人格美才是最重要的。身居官場的虞世南能有這樣的品格實屬難得,或許這就是此詩為後人稱讚千年的原因之一吧。

詠蟬

唐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注釋

(1)西陸:指秋天。

(2)南冠:楚冠,這裡是囚徒的意思。深:一作「侵」。

(3)玄鬢:指蟬的黑色翅膀,這裡比喻自己正當盛年。不堪:一作「那堪」。

(4)白頭吟:樂府曲名。《樂府詩集》解題說是鮑照、張正見、虞世南諸作,皆自傷清直卻遭誣謗。兩句意謂,自己正當玄鬢之年,卻來默誦《白頭吟》那樣哀怨的詩句。

(5)露重:秋露濃重。飛難進:是說蟬難以高飛。

(6)高潔:清高潔白。古人認為蟬棲高飲露,是高潔之物。作者因以自喻。

(7)予心:我的心。

零度視角賞析

身為「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他的詩作品最多。此詩是深陷牢獄之中所作,所以又名「在獄詠蟬」,詩人一身坎坷的身世寄托在對蟬的歌詠中,充滿了個人不能抒發志向的苦悶。

首聯點明以蟬與自己的對應關係。「蟬」唱與「南冠」客,將作者悲苦、憂慮的心緒借秋蟬宣洩,將秋蟬的生機將盡與自己朝不保夕的境況聯繫在一起。

頷聯前句寫蟬,後句寫人,用蟬的「玄鬢」與自己「白頭」對比,表達出作者思國憂民的悲痛。秋蟬命即殆盡,自己深陷牢獄,前途不定,而秋蟬聲聲悲切嘶鳴,更是讓作者深感惆悵。

頸聯蟬人合一,雖然是在描寫蟬,實際上是寫自己的處境,暗指自己仕途不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無奈,又無法將自己內心的聲音表達出來,可悲可嘆。

尾聯則已經分不清是蟬還是作者自己,似乎是在讚美蟬的孤高貞潔,又好似在直抒胸臆,把自己的冤屈與為國盡忠,一起宣洩出來,多麼希望蟬聲能將這種吶喊傳遞給朝堂之上的君主啊。

全篇雖在寫蟬,實則寄寓了作者蒼涼的身世之慨,但始終堅定以往所保持的貞潔,蟬、人渾然一體,寄情寓興,達到物我一體的境界,是詠物詩中的名作。

唐 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注釋

(1)恨費聲:恨,憾;費,傷。恨、費二字並列,修飾「聲」。

(2)五更:臨近天亮的時候。

(3)疏欲斷:蟬鳴漸疏似乎將要斷絕。

(4)薄宦:官卑職微。

(5)梗猶泛:這裡是自傷淪落意,還在四處漂泊。

(6)蕪已平:荒蕪到了沒脛地步.

(7)警:警示

零度視角賞析

第一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蟬本來就棲息「高」樹,暗喻自己的清高;蟬在高樹上迎風飲露,難得一飽,這又暗合作者身世感慨。由蟬「高難飽」而引出「費聲」,這樣的聲音是徒勞的,無法使其擺脫困境。

第二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承接「恨費聲」說蟬聲忽斷忽續,樹色一碧。「一樹碧無情」襯托出作者不得志的感情又加深了,使得抒情到了頂點。「無理得妙」便是此處詠物詩的特色之一,作者責怪樹的無動於衷,使得蟬聲「疏欲斷」。

第三聯「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承接「高難飽」抒寫寄居幕府,沉淪漂泊,無法回歸家鄉的無奈。詩人在各地當幕僚,只是一個小官,所以稱為薄宦、輾轉各地的詩人,將自己比作大水中的木偶任意漂流,這種不安定的生活,使詩人開始懷念家鄉,想起家鄉田園裡的雜草和野地里的雜草已經連成一片,透露出詩人的失意與蒼涼。

第四聯「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似乎作者能與「蟬心意相通」:感謝你給我警告,我一家人的生活也和你一樣清寒。蟬在警告詩人什麼?有的說是「詩人為什麼不及早回頭,早歸故園?」;又有人則認為是提醒詩人保持高潔的操守。實際上此聯用了擬人手法,然而詩人是多麼希望蟬真的能與自己「心意相通」啊,可惜無法實現。

全詩,李商隱借蟬的形象自喻,寫出了自己寄人籬下的壓抑,有抒發了忿忿不平,無人同情的悲哀,當然更多的是表達自己雖居家清貧,卻要像蟬一樣保持高潔的情操和品格。

讀完這三首詩,心中久久難以平靜。

清施補華《峴佣說詩》說:「三百篇比興為多,唐人猶得此意。同一詠蟬,虞世南『居高聲自遠,端不藉秋風』,是清華人語;駱賓王『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是患難人語;李商隱『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是牢騷人語。比興不同如此。」

這三首詩都是唐代以蟬自比,寓情於物的名篇。由於作者官職、境況、品格的不同,雖同樣工於比興寄託,卻呈現出殊異的面貌,構成富有個性特徵的藝術形象,傳達出對自己憂國憂民,感懷傷時的悲情。

虞世南的《蟬》、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與李商隱的《蟬》成為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欣賞更多經典詩詞,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古詩詞品讀(pinshici)。

推薦閱讀:

韓國首爾弘大:春光里撞見的青春現場
韓國首爾弘大Trickeye特麗愛3D美術館
首爾,愛上它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兒

TAG:首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