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與太極內功、太極養生
在太極拳界,在廣大的太極拳愛好者中,經常會有一些迷惑,產生一些爭論:他們練得怎麼樣?我們練得怎麼樣?某某流派怎樣?某某老師如何?…… 我認為,這些現象都是正常的,因為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太極世界之大,也是無奇不有、無所不包,太極世界是眾生芸芸,太極世界也是萬千氣象。 修鍊太極以及和與太極有關的修養都是有益的,這一點是肯定的,有深有淺,只足收穫不同而已。我修習的體會,是通過讀書、交友、尋師、訪道等諸多修習方式後得到的體認,所有的收穫加在一起,形成了我現在的一些理念。我今天講的內容是「太極拳與太極內功、太極養生」。一 外與內 太極拳是一門武術,也是一門藝術,還是一門學問.更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既然太極拳是一門武術、一門學問,它一定就有一個外在承載的形式,所以就牽扯到了外與內。中國的學術、藝術、技藝、功夫都離不開幾個最重要的字其中便有「外與內」。太極拳有外在的形式與內涵的問題.所以我想從這個角度來開始我今天的講座。 1 .形與意 練太極的人,當然也包括任何練其他拳種或武功的人,都會面對一個形體的問題,這個形體我們也可以認為是架勢。比如說練楊式、吳式、陳式…… 這就是形式。曲、直、展、收、開、合,速度快、慢,架勢高、低,立身中正不中正等等這些都是形的問題。與形相對的便是內意。學書法,顏體、王本、歐體、趙體…… 這都是形。歐體字架比較長,重心往裡收,點畫比較方;顏字字架、字行偏渾圓,字形往外張,中間七較虛寬;柳字收筆比較重,起筆比較展捷……一說陳式太汲拳,就知道它是快慢相間、剛柔並濟,有躥蹦跳躍…… 這都是在說外形、外在。很多人現在在練體操層次的太極拳,也就是說還停留在外形的模仿上或者停留在外形的訓練上,即便練熟了,形已經掌握了,裡邊缺東西,還是停留在相對錶面的東西上。沒有內意,肯定裡邊就沒有了核兒,就沒有了主宰外形的東西。但是有的人又走到另一個極端去了,就是用意過重。 我個人理解,在不同的階段,可以像攻堅戰一樣像攻克堡壘一樣一個一個地攻破。開始修鍊時.在前五六年間,想讓一個人把外形與內意練到高度合一的程度,不是件容易的事。他是顧了外形就忘了內意,重了內意就忽略了外形。所以內意是核兒、是里,外形是表;內意是本,外形是標;內意是根,外形是末。本末不能倒置。我見過練了十幾年太極拳的人仍然困惑:我這每一個動作,都要內意先走嗎?那如果我這樣顧了內意,我外形就忘了啊?很多人會有很多類似的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在原則上形要傳達意,意要有賴於形來顯現。 中國武術象形取意,太極、形意、八卦內家三大拳中就有很多象形的因素,那個象形還要神意在,即便不是在形上完全模仿,也要取決於神意。比如說形意拳的馬形,人不可能做出馬的動作,動作是取其神意。所以形意、八卦跟太極,這三拳能夠合一是因為它們這三拳的原理都是象形取意。回到太極拳,無論你是楊式、陳式,還是吳式、孫式比如「白鶴亮翅」這個動作很多人都在糾結那個「亮」是晾曬的晾、還是光亮的亮?還比如「三通背」 ,有的人寫「三通背」、有人寫「閃通背」、有人寫「山通背」…… 在我看來,這些都無關緊要,因為武術家自古以來不是文人,也不是學究,更不是咬文嚼字的先生,他們不過是為了記憶而已。加上口音、方言,有的時候會有誤差。有什麼大的差別嗎?沒有,文人那樣咬文嚼字,那是文人介入了武術、介入了太極拳以後的事情。他們開始考證、考據,在我看來這是浪費工夫,對你長不長功夫毫無用處。你就是一輩子糾纏這些名項、名詞,即便真的把名詞糾纏清楚了,功夫就練好了嗎?我認為未必,因為那不是根本。我只代表我個人的看法。但是如此說,並不是認為形就不重要還是拿書法作比喻。一個初學書法的人,無論哪派的老師教你,他都會讓你臨摹字帖學哪家、哪派、哪體,如果你初學,如果你學習的時間不長,一定要把那個點畫的基本形態能夠隨心所欲地寫出來,然後才能夠再進步。所以在開始階段,形是必須的越準確越好。所以我對跟我學書法的學生講,如果你想學好書法,開始你必須要認認真真地臨摹,而且你要學哪家像哪家至少要學個七八成。你不必克隆得像複印技術一樣,那也不可能,但是你至少要得到它的形,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形似,形似之後再往上求。如果你沒有這種形,你說我離形得意我直接學神意了,那除非你是天才。所以太極拳的修鍊,無論哪個層次的練習,都離不開名與實、理與證。太極拳既然是學問就要用心研究,學而要思,學而要行,明理而要體悟,要練。既要心神並用,又要窮理盡性、明道理,要用太極的道理用太極的思維來學太極拳。 太極包括太極、太陰、太陽、少陰、少陽。所有有形的東西所有有實質的東西都是陰。我們的肉身也是。按照佛家說的五陰之身、五蘊之身。實際上所有這些有形的筋骨血肉、毛髮、五官、四肢都是陰。在「太陰練形」的階段練有形的這種陰,也就是練你的實體、練你的身體。我們在形的這一部分就是練身體、練形體。意是陽還是陰?相比於形來說,那個神就是陽。 那麼外與內,就形與意來說太極拳練的不只是外動,練的是內外皆動而且讓它們高度地合一,並且從本質上應該是以內動來帶動外動,以內動來指導外動。所以武禹襄、李亦舍說,先在心、後在身,所以練意的意、內意也可以理解成最通俗的心意,由內而及外。 太極拳的學問、功夫博大精深。很多人一到實際的問題就開始考慮物理、生理…… 在我看來如果以這樣的思維來理解太極拳、來解釋太極拳,就掉入西方或者現代科學的窠臼里去了,不是在誕生我們那個中國文化和哲學歷史思維的傳統里來理解它。當然我們完全可以借鑒力學甚至化學、生理學、心理學等來解釋或解剖太極拳,但是它一定是片面的絕對不是全體的。古詞講,太極拳叫拳體大用。這個拳體我剛才說那個形體的形,就是你的拳體。《拳經》 說「一舉動周身要一家」,要練成周身一家的功夫,要內與外高度相合,要「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不能手動腳不動、身動膀不搖,全身要像一個聯動軸一樣,這是太極拳的特點。有人說要用科學來解釋太極拳,用力學、生理學、心理學等等來解釋,沒問題,但是所有這些「學」,都不足以本質地解釋太極拳。我個人認為,太極拳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功夫。當然太極拳也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學問,它是微茫、微妙、微小、微細之中的學問。必須心細如髮絲安靜如處子你才能練太極拳。你心裡跟長草一樣,練不了太極拳。太極拳先練形,由形往裡追,就會追到意。追到意以後由意來指導外形。所以它是一個由外往內、由內往外的功夫。 太極拳包容了儒釋道三教乃至醫武藝眾門學問,其中之一是儒家的學問,四個字:成中發外。「成於中而發於外」,有「動於中而形於外」。這就是儒家中庸之學,所以太極拳是用中的學問,如果你不懂得中庸,也就是用中,那你永遠也摸不到太極拳的靈魂。我的太極老師李經梧先生留下來的,我的師爺給他的太極拳秘譜里就有這樣一句話:「守住中土不離位。」中土是什麼啊?在中醫說五髒的脾脾主意守住中土不離位,其實就是守住你心的那個意不離位。 2 .勢與氣 練形與意的階段,著重在太陰練形練內外相合、疏通經脈、氣脈貫通、陰陽能夠合一了。練精化氣。這時你應該是比上一個層次更深。 郝月如說:「太極拳在氣勢而不在架勢。」這個「勢」跟前邊的「形」有什麼不同嗎?有,有些人說拍個拳照,擺出個形狀來,而這個氣勢、這個勢,不是擺出來的,它真的是有內在的氣勢才能打出來,內里得有內氣。擺出來的拳架,跟你真正內里有功夫打出來的氣勢不能相比。真正好的太極拳有如長江大河、滔滔不絕,那就是氣勢,那是內在里有元氣,那是你有丹田氣。有了丹田氣,再能夠達於末梢,那你就有了混元之氣。你有了內外混元合一的氣,然後你一動那氣勢就不一樣了。不管你打的動作大小、架勢高低、動作快慢,出手就不一樣。行家看這個.而不是外在多漂亮。有一些太極拳表演,練出來架勢非常漂亮,運動員本身也可能就是體操運動員,或者舞蹈運動員,出身肢體柔軟腳抬得高,腰身曼妙,但是功夫那就另說了。好看的不見得中用,中用的也不見得好看。跟寫字一樣,外表寫得漂亮的字,外行看著龍飛鳳舞,但是一看裡邊沒有內涵。所以太極拳的氣其實具體說就是勁。勢還是相對外在的,它是內氣的流露,是丹田氣的流露。儒家還有一段話:成於中,實於腹,昂於背,萃於面.達於四肢。必須內里有外邊才有。所以我的幾位老師,都重視內功都強調內功,他們認為內功對於太極拳的質量,對於你身心受益的程度,乃至對於你武功在搏擊當中的發揮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孫祿堂大師說過太極拳一氣而已。我們如果修鍊太極不把這個「氣」字弄懂,不把這個一「氣」字練上身在我看來你還是門外漢。 3 .招與神 《太極拳論》說:「由招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招熟很重要,在形或勢上都到了相當的程度,爛熟於心。中國人講熟能生巧,就是你熟到巧的那個程度了。由招熟而漸悟懂勁,懂勁的勁就是氣的一個具體化。中國人認為沒有氣不會有力、不會有勁。搬重東西一定要憋一口氣。「神」,太極練到上層境界就是一片神明境界,到神那個程度,就是前面我提到那個「陽」了,至陽。全身的肉體都是陰只有那個東西是陽。老子說:「我之大患患有我身,苟若無身何患之有」,他說我這個人生啊,最大的心腹之患在於我有肉體假如我沒有這個軀體我就沒有大患了。他是站在思想哲學的高度說的這句話。我們練太極拳拳道功夫的人也要體會這句話。有病的人全部是肉體沉重,病體沉重,骨節也皺巴,筋脈也不通腦袋也昏沉而那個神清氣爽的人.才是真正身體健康的。一片神明境界,肉身真的沒了嗎7 當然不是。唐代李道子的《授秘歌》里說得很清楚:「炭無形無相,全體透空。」你把有形的五蘊之身練得跟沒有一樣,只有那一臨獨絕的獨陽之氣在那裡主宰,所以叫事事寬心揣用意,所以你要虛靈頂勁。一靈提起.四肢百骸,三百六十五個骨節,最後全部節節貫通。拳經說叫節節貫串,要如九曲之珠無往不利。那無往不利之後,如果你貫穿到松、通、空你就練到了空通的狀態,就無形無相全體透空,沒有一個地方能夠牽扯你,你輕盈至極,空靈至極,也包容至極,有時似無無時似有,有也是大有,無也是假無,但是那個假無是真有。這個境界不是輕易就能達到的。也許你某一個瞬間有,也許你今天偶然打拳有,但是你要讓它變成常態,每次練拳、每一個架勢.都能進入這個狀態,甚至不練拳的時候,都能進入這個狀態。那你的功夫一定不一樣,那叫無掛礙,你的筋骨已經撐開了,你的氣脈已經貫通了,你的經絡當然就是通的了,你的十二正經、七經八脈都是通的了,那你已經接近道家內功所說的大周天了。拳武相通,拳醫相通,拳易相通,拳禪一味,拳與道合這都是實實在在的境界。只不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修到練到的。第一是太陰練形,第二是練精化氣。現在我說太陽煉丹。在練太極拳的時候是從外向里求,從裡向外走,這是真正的開合。所以孫祿堂創的孫式太極拳稱為開合太極拳。怎麼為開呢?不是外形把手放開了就開了,那個太表面了,是氣機往外走為開,氣機往回收為合。練到再上乘的時候,開就是合,合就是開,開合是一個。李經梧老師做到了,他在搭手接手的瞬間,看不到他化,搭手就往裡走,所以他告訴我說:我接就是化,化就打.所以接化打發是一個,開與合是一個。太極者陰陽也,陰與陽合一就是太極拋物的力和往裡收斂的力合成一個,攻就是防,防就是攻。所以練到神明境界才有樂趣。那時候才能老叟戲頑童、耄耋能御眾,才能夠讓比你強壯的人、比你人數眾多的人奔走在你的面前,然後失去重心、站不住,而你可以很從容、很輕鬆地來對待。這時候樂趣就大了,那叫功夫上身。二 練與養 很多人練拳不會養。練武不是強身嗎?是。但是怎麼解釋很多有名的武術家不長壽?他們沒功夫嗎?不,他們有功夫.但是他們沒有養。當然決定人壽命的長短有很多因素,養生學是大學問,比如家族遺傳、個人遭遇、生存環境等等,但是更重要的是個人的心性和個人的修養、個人的修鍊。不是所有武術家都懂養生之道。我的另一位老師胡海牙去年剛走,足足一百歲,走之前鶴髮童顏,那真的是懂養生。當然他也是高明的太極拳家,是道家內丹的傳人,也是著名中醫。 練與養,練是有為法,養是無為法。這又是中國傳統的學問。我們所有練拳的人,都在練有為,但是善於練的人,善於養的人,特別是從養生的角度來說,更要用無為法。太極拳是道家的外功,是道家的動功,它真正內在的東西就是內功,是內丹之功。內丹之功到了上乘的境界,一定要用無為法。我跟著中醫長壽考察團專門去廣西巴馬考察那些長壽老人,他們很多都不練拳,然而他們很長壽。長壽有很多原因,經過我們考察發現他們有一個共性:心性淡泊、勤勞小動。長壽養生是非常複雜而深奧和廣泛的話題,是個大學向。 1、盤架子與站樁 很多人練太極拳認為練拳架就是練功了,不是。練太極拳還專門要練樁功。我的老師們說太極拳打得慢,步步是樁,就是你每一個動作都是站樁,由於你練得慢,所以小腿、大腿要吃力,但是吃力的階段要過去,你最後必須要練得體重最後直接放到腳掌上,通過腳掌的湧泉穴沉入地下去,還給大地。楊式太極名家鄭曼青說「吞天之氣,借地之力」,必須要把身上所有的東西最後落下去。所以松沉是太極拳的功夫。如果你不懂松你就不會沉;如果你不能沉,你身上那個陰濁的東西不會練下去。太極拳健身最重要的就是肢體的松讓你的細胞恢復到最原初的、最自然的狀態。太極拳健身的原理就是從神經系統、血液循環乃至肢體組織全部進入到松空、鬆柔、松靜的狀態,身上所有不必要的最後都化掉、松沉掉,你的身心覺得無比輕鬆。所以練太極拳的人按著要領練一遍以後覺得神清氣爽、氣血周流,身上無比的舒適、安泰、溫暖。盤架子的過程步步皆樁。開始,先要慢練,越慢練越吃功夫,當然這個慢也是相對的,慢到腿受不了,練出外傷也不行。在慢中出功夫,在盤架子中找尋自己的形、勢、招,通過慢慢地研磨去求、去體悟。所以太極拳不是今天學一套、明天再學一套。你會八十套與質量無關。不少練太極拳的人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有的血壓高了,有的脂肪高了,有的頸椎疼了,有的膝蓋疼了。以我的理解,檢驗一個人太極拳練得好與不好,是身體是不是比一般人健康,心理是不是比一般人健康,壽命是不是相對比別人長。 站樁是站什麼樁呢?最重要的是無極樁。每一個太極拳的套路都是從無極開始的。無極樁是萬樁之源,是萬招之始。無極樁對健身來說非常好。它是最基本的,又是最高級的。所以在練太極之前能夠站站無極樁,或者隨時隨地能練練無極樁,對於增長功夫、對於養生有很大的益處。學一套太極拳不容易,功夫練上身更不容易。但是站樁,人人都能站,關鍵看你有沒有恆心,你願不願意用那個心。 2 、命與性 這個話題說來挺高深,何為命?何為性?佛家有佛家的解釋,道家有道家的解釋,儒家有儒家的解釋。我只想說最通俗的,命就是我們的肉體,你的這條命你的,這個有形的身,這就是你的命。而性呢7 一般的解釋認為就是你的心,這個解釋不全面。它是更內在的,更本質的。心性是你身體的主宰,是你命的靈魂。練太極拳練什麼呢?如果從道家的角度講,實際練的是性與命合一,它們倆不分離,你就永遠是個不死之身;它們倆練得越好,越高度地合一。很多人肢體很健康,然而心理不太健康,這不是健全的人;很多人心理很健康.然而肢體是病殘的,那當然也不是理想的生命。理想的生命是心理健康和肉體健康,兩者還毫無障礙,太極拳修鍊的是無障礙的功夫,無掛礙的功夫。我的師爺之一楊禹廷先生,96 歲無疾而終,他生前愛說的一句話是:「太極拳練的功夫是把自己練成像衣服架一樣。」據說楊禹廷師爺跟人搭手的時候,別人摸不著他的一點勁,想往他身上發力一點力也發不出來。楊澄甫的《太極拳十要》 也說「不用力「。我的老師跟我說是不用拙力不用僵力,不是一點力不用。李經梧老師說,太極拳是外導引而內吐納。生命只在呼吸之間,一呼一吸沒有了你這個生命體就結束了。生命就在呼吸之間,丹道就在呼吸之間。你懂得呼吸,你就懂得丹道;不懂得呼吸,你就不懂得丹道。 練丹田要從有為開始練,從後天返先天。我的老師們全都是說先從丹田練起,從丹田做功,春種夏耘秋收,你不下這個種子,永遠沒有開花結果的那一天。在我看來太極拳的練習和修鍊三年真的可以小成,遇到一個明白的老師到五六年的時候,一定能夠練到中成左右的功夫。我所說的中成左右的功夫,就是你既能知己也能知人。知己是小成,知人是中成,神明是大成。 王宗岳、武禹襄、李亦舍、孫祿堂的拳論、拳經是我們學習太極拳不能不用心讀的東西,用心讀了結合自身的練習,自然會有體悟。太極拳的內功、養生實際上都在拳經里可以求到,然後我們用身心來證悟這個拳理。越明理,練拳越能夠有長進。古人所謂「得訣歸來好看書」,要有師承,要用心,要有恆心。我的老師們教我很多東西,我很感謝,我還算用功。所以把練功變成日用,「行走坐卧不離這「,今天沒打拳不等於沒練功,你必須把練功變成日用,日用是什麼意思?每天、每時、每刻都不能缺少,坐在飛機上也一樣可以養生,可以練吐納功夫,可以練內動。禪宗說:「飢了則眠,困了則眠,飢了則食,渴了則飲。」這就是參禪,這就是佛法大義。我們修太極拳的人可以借鑒。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