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對人體運動系統和循環系統的按摩效果分析

【摘要】本文從人體生理學和保健學角度出發,闡釋太極拳運動對身體系統的按摩作用。太極拳的螺旋纏繞運動,能對全身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程度的牽拉、擰擠和壓摩。這是一種自我按摩,能夠舒活經絡,通暢氣血和調整陰陽平衡,加強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人體處於協調有序狀態。

太極拳是中國的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它是吸收了傳統文化思想內涵的一種養生保健方法。太極拳創始於明末清初,以我國古代陰陽學說為理論基礎,吸取了中醫經絡學說,並且結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中華武術源遠流長,「太極」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易有太極,始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學認為,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陰陽的對立統一。人體同樣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有機整體,人的生命運動,也是陰陽對立雙方在不斷的矛盾運動中變化統一的過程。太極拳要求意念導引,氣沉丹田,體松心靜,重在內壯,是一種內功拳,傳承了古代的養生修身思想和方法。太極拳順從陰陽變化的道理,在一招一式中,陰中含陽,陽中有陰,陰陽互變,相輔而生。練太極拳的過程也是自我按摩的過程,古人稱之為:「氣血周流自按摩」。

1練習太極拳對運動系統的按摩作用

1.1太極拳運動過程中周身的參與及協調

太極拳利用五行陰陽學說來闡釋拳法中的攻防矛盾變化,陳氏太極拳要求練習者按照經絡通路進行螺旋纏繞運動,以意行氣,意念到達任脈和督脈。人體肌肉在皮膚的下面,附著在骨骼和關節上,肌肉上氣血彙集的地方就是穴位,穴位在肌肉感受集中的部位,也是神經分布最集中的部位。穴位是經絡系統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人體體表、經絡、臟腑之間聯繫的傳導通道,按摩手法是通過對穴位的通經活絡療法,發揮經絡系統對人體氣血的調節作用。

人體周身關節要想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節節貫通,周身完整一氣,必須注意氣沉丹田,還要意念集中。太極拳是一種意識拳,除了掌握關節運動外,還需要進行意識鍛煉。例如起勢到金剛搗碓,開始時,身體直立,頭虛領起,含胸塌腰,沉肩墜肘,雙膝微屈,等到手領起後,身體螺旋下沉,勁力發於腳跟,用手領勁,脊椎微微斜向轉動,長期練習可以達到一動無有不動的感覺。周身十八個關節小球的螺旋纏繞,起到了伸筋拔骨,舒縮肌膚、血管、神經,滋潤骨膜、靈活關節的自我按摩作用。當練到身上發熱,或筋肉跳動、竅位發熱發脹或跳動、熱流串動,甚至熱氣盤旋全身時,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肌膚、筋韌和穴位的作用。另外,鬆氣震腳所產生的顫震,鬆氣放勁所產生的顫抖,一松一緊時的收斂和充張,以及眼神的收放與顧盼,都具有自我按摩的作用。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力求全身放鬆沉穩,動作緩慢均勻,肌肉伸縮協調,神經調控協調,周身協調一致,這樣就能夠對穴位產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以指代針,進行穴位的按摩與導引,疏活通暢經絡,調節身體的陰陽平衡,達到對身體的按摩揉搓效果。

太極拳動作速度慢,採用走圓或弧的步法,配以大量的半蹲屈腿式運動,練習時身體重心需要交替變換,在拳法套路練習中有摟拗、絞轉等動作,長期練習可使身體各部分肌肉的肌力及耐力得到提高,身體柔韌度增強。太極拳練習一般是多方向及大幅度的練習,如下勢、蹬腳等,這些練習能改善關節的活動範圍。練拳時,各關節、肌肉、骨骼會相互牽引、絞纏、擠壓和舒張,內臟通過腹式呼吸而產生自我按摩作用,如橫隔膜的升降幅度增大,有助於刺激腸道蠕動,而練拳時的舌頂上顎,唇齒輕閉,能增加唾液的分泌,可提高消化功能,並且能對各種慢性病產生一定的治療作用。

1.2 太極拳動作對練習者腰腹部的按摩作用

太極拳的拳法強調腰在拳路中的作用,腰不能太緊,太緊就會束縛氣血運行,導致全身僵硬,所以腰部要放鬆,放鬆就能達到氣血通暢,圓活自如。腰是人體運動的關鍵部位,對全身動作的變化、調整和重心穩定,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腰部放鬆也是鍛練任脈、督脈、沖脈的重要方法。例如太極拳中「主宰於腰」的要領,就是要求在「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前提下,腰部松沉直豎,並通過微微旋轉來帶動下肢移動,這樣既鍛練了任脈和督脈,又使腰部的帶脈膨脹,腎部充實,長時間鍛煉能使帶脈肌肉豐滿,小腹沖脈氣勢旺盛。「尾閭中正」是太極拳的另一個基本原則,要求尾閭始終正對身體前下方,練拳者意念在哪裡,背根就對向哪裡,「長強穴」是督脈的絡穴,在太極拳拳路中,通過不斷的運轉和螺旋纏繞,擠壓「長強穴」,能夠通調任、督二脈和提攝肛門。當練到丹田能自發地一呼一吸,混元氣能鼓盪發動時,就是腹內松靜氣騰然,促進了腹肌伸縮和膈肌升降活動,起到了自我按摩腹部和大小腸、膀胱、脾胃、腎臟等內臟器官的作用。當練到會陰下丹田能自動地一伸一縮,而且發熱跳動時,就起到了自我按摩膀胱和肛門括約肌的作用。

1.3太極拳練習過程中對四肢梢節產生的按摩作用

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強調在反覆的旋轉纏繞中使氣血達到四肢末梢,是太極拳貫徹的一個重要原則。「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纏繞運動,勁貫四梢」。十二經絡的終點和起點都在四肢末梢,與內臟有重要關係的穴位大都分布在手腕、足背等處。太極拳要求動作呈螺旋式,非圓即弧,使肌肉纖維、韌帶和關節在均勻、連貫的反覆旋轉活動中得到充分的運動,所以能夠暢通氣血,使氣血流轉、貫注於四肢末梢,達到固本榮枝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四肢和關節的按摩揉搓。「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發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髒得養,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本源還在於在周身放鬆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湧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固,落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所以太極拳練習對四肢梢節的按摩本質上在於體內氣血的充盈調和。

2練習太極拳對血液循環系統與內臟器官的按摩作用

2.1練習太極拳有助於血液循環系統的流通

經絡是運行全身氣血,聯絡肺腑肢節,溝通表裡、上下、內外,調節體內各部分功能活動的通路,是經脈、絡脈及其連屬組織的總稱,是人體特有的組織結構和聯絡系統。經絡系統通過有規律的循行和錯綜複雜的聯絡交會,把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組織器官連結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從而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中醫辨證論治、按摩、針灸等治療疾病方法的理論基礎是經絡學說,例如針灸可通過刺灸腧穴,以舒通經氣,消除阻滯,獲得宏觀的、整體的協調平衡,調節人體臟腑、氣血,達到治病的目的。太極拳是有氧運動,能使人體內氣血運行順暢,練習者不會因為鍛煉時間過長而感覺疲勞,長時間練習會有指間麻軟、關節微響,有針刺、腹鳴等感覺,中醫學理論認為這是經絡暢通的反應。太極拳練習主要是通過肢體運動和意念鍛煉來引導氣血在全身的流通運行,太極拳的動作特點決定了太極拳運動的動作節奏與氣血運行速度相匹配,有利於氣血在人體內有規律有節奏的運行,降低呼吸頻率和心率,增強氣血的氧運輸能力和代謝水平,在滿足人體機能需要的前提下,達到氣血充盈,血液循環系統高效率、高水平供應機體新陳代謝。

2.2練習太極拳對內臟器官的按摩

人體經絡系統在生理方面的功能是運行氣血;在病理方面的功能是抗禦病邪;在治病方面的功能是傳導感應。太極拳法和經絡學說理論雖然不同,但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繫,通過太極拳動作的基本原則和要領可以體現。經絡聯繫人體各個部分,在體內運行氣、血和津液,人的生命活動才能依靠氣、血、津液的運行和滋養得以維持。中醫學的防病治病、養生保健和太極拳的養生保健,最終都表現在臟腑功能上,太極拳結合了傳統引導、吐納的方法,注重練身、練氣、練意三者之間的協調,練習時一方面可鍛煉肌肉,舒筋活絡,另一方面又能通過呼吸與動作間的相互配合,對內臟加以按摩,達到強身健體的作用。其根本在於利用意念鍛煉、調息吐納、動作導引等對臟腑功能、內外關係進行協調,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狀態。太極拳講究「以意運氣、以氣運身、以體導氣」,通過氣隨意走,促進人體氣血運行;練習太極拳時,呼吸均勻細長,心靜體松,有利於心血的濡養和心神的安寧;太極拳動作圓活舒展,全身肌肉收縮張弛有序,協調有力,刺激周身穴位和經絡,促進經絡氣血運行,疏通經絡,對人體血液循環和臟腑都起到了保健按摩作用。練拳時旋腰轉脊,兩腰抽換,命門與腎發熱,起到了自我按摩兩腎與命門的作用。胸腹開合摺疊,運化胸中太和元氣,調節了胸、腹腔壓力,起到自我按摩心肺、脾、肝、腎五髒的作用。

3結論

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各個組織成分依賴運動互相配合、協調,人們通過有意識的運動鍛煉,使氣血流通、百脈和暢、筋骨調柔,達到防病治病目的。以「動形」來養生的觀點形成導引養生功,導引養生功強調循經取動、循經取穴、循經作勢、以指代針,通過肢體導引來疏通經絡、暢通氣血,治療臟腑冷疾病的目的。太極拳強調身心放鬆,可以克服造成內傷病的七情刺激,有利於經絡的疏通,使氣血充盈灌注全身,維護機體正常功能,增強抗禦病邪和自我修復能力。太極拳也是導引術,在套路上,注重動作緩慢舒展,肌肉進行收縮與舒張,協調用力,動作上自然放鬆,鬆柔緩慢,對肌肉處穴位產生一種自然「按摩」作用。太極拳運動中,腰系的左右抽托,旋腰轉脊,四肢的屈伸、旋轉、收展所構成的纏繞運動,能對全身多個穴位產生不同牽拉、擰擠和壓摩作用。這是一種自我按摩,能起到活躍疏通經絡和調整虛實的作用,加強維持並聯繫各組織器官的生理功能,使其處於協調有序狀態。(作者:王鳳仙)


推薦閱讀:

爆發力怎麼練 8種動作讓你練出驚人體能
揭秘人體十二大器官的專屬食物
必看~小兒經絡是人體經絡中最有價值的靈丹妙藥
人體內發現「杜康基因」 喝酒臉紅屬於中毒反應
人體需要哪些元素?

TAG:運動 | 人體 | 按摩 | 循環 | 太極拳 | 系統 | 太極 | 效果 | 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