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第二百九十一篇《武》
【篇目】
[作品介紹]
[注釋]
[譯文]
[賞析一]~~[賞析五】
【古風泊客一席談】
武
[詩經·周頌·臣工之什]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作品介紹]
《周頌·武》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歌頌周武王克商取得勝利的樂歌。全詩一章,一共七句,寫周武王繼承周文王開創的事業,戰勝敵人,消滅了殷商,歌頌他建立舉世無雙的功業。此詩氣勢高遠宏大,是頌詩中的上品。
[注釋]
⑴於(wū):嘆詞。皇:光耀。
⑵競:爭,比。烈:功業。
⑶允:信然。文:文德。
⑷克:能。厥:其,指周文王。
⑸嗣:後嗣。武:指周武王。
⑹遏:制止。劉:殺戮。
⑺耆(zhǐ):致,做到。爾:指周武王。
[譯文]
啊!偉大的武王我的先祖,您的豐功偉績沒有人超過!當然文王的功德確實很高,開創了一代基業建立周朝。後繼者先祖武王奉天承命,打敗商王朝從此天下太平,奠定了您不朽的偉績豐功!
賞析壹壹/
這首詩是周武王克商後所作的《大武》樂章中的一章。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又據《禮記·樂記》記載,孔子曾說《大武》「再成而滅商」,可知《武》是《大武》樂舞二成的歌詩。《武》之樂舞,表現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歷史事實。史載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進至商國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紂王發大軍相抗。周師大將軍呂尚領先鋒武士挑戰,殷軍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後,武王大軍乘機掩殺過去。紂王大敗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滅亡,周武王成為天下最高君主。毫無疑問,這一戰爭的勝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業績,周武王為周代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勛。因此周人作詩歌頌之。
佚名
賞析貳
貳/
朱熹解曰:「賦也。周公象武王之功,為大武之樂,言武王無競之功,實文王開之。而武王嗣而受之,勝殷止殺,所以定其功也。」
「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首章也。大武,周公象武王功之舞,歌此詩以奏之。禮曰:朱干玉戚,冕而舞大武。然傳以此詩為武王所作,則篇內豈有武王之謚?而其說誤矣。」
這是一首歌頌武王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樂歌。啊!偉大的武王,您的功績沒人超過啊!當然文王確實功德很高,開創了一代基業。後繼者武王承命以來,打敗殷商王朝,以戰爭獲取和平,從此不再有殺戮,奠定了豐功偉績。
佚名
賞析叄
叄/
《毛序》說:「《武》,奏《大武》也。」這是敘述武王克商的《大武》樂歌之一章。
《大武》為周初的大型歌舞,即所謂的周邦國歌,《武》屬於其中之一章。《大武》這一舞曲的組成,共為五章:《酌》為第一章,言武王出師伐商;《武》為第二章,言武王滅商;《般》為第三章,言武王凱旋;《賚》為第四章,言武王經營南國;《恆》為最後一章,言武王定邦、天下太平。《大武》之樂,蓋似後世之套曲,合數曲而成。以此可知道本詩的大概情況,這首詩雖然很短,但容量很大,概括了周初文武兩代英主的開國大業,特別是歌頌了武王滅商這一重大歷史事件。在樸實的語言中,蘊含了濃厚的感情。
戰爭與和平是人類社會永恆的主題。人類社會最近三千年中,絕對沒有戰爭(連任何微小的局部衝突也沒有)的時間大概不超過三十年。翻開中華民族的歷史,天下大勢總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八個字雖然說起來很輕巧,但每一個字都浸透著刀槍劍戟的血腥味,何處沒有戰車捆綁者無奈的淚水?每一次的「分」與每一次的「合」,都是屍橫遍野白骨累累的堆積。戰爭何以制止呢?靠眼淚和乞求是不起作用的,制服強暴就必須比強暴者更強大,消滅戰爭的唯一途徑就是革命的正義的戰爭,用革命的正義的鐵拳把無義的貪婪的戰爭狂徒徹底消滅,乃是制止戰爭最為有效的手段。革命戰爭勝利後會有一個較長時間的和平,有利於人們休養生息。殘暴不仁的商紂王利用手中的統治工具殘害忠良盤剝百姓,使善良的人民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對付此種殘暴,用規勸和諷諫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唯有徹底推翻暴政。武王克商制止了殘暴的殺戮,實現了解民於倒懸的目的,因而被稱為歷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是有其進步意義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美國向日本本土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迫使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從局部看,原子彈造成了無數日本平民的的死亡,但從全局看,假如不是原子彈的震懾,漫長的戰爭會使高於此數百倍千倍的愛好和平的人們死亡。從這個角度來說,正是原子彈這種殘酷的殺人武器為更多的人爭取到了生的權利。人民不希望戰爭,但當唯有使用戰爭才能消滅戰爭時,人民會義無反顧地拿起戰爭這個武器來悍衛和平。人民不希望殘暴,但當唯有使用殘暴才能制止殘暴時,人民會毫不猶豫地掄起殘暴這根大棒來保衛安寧。
佚名
賞析肆
肆/
此詩是古代大型舞樂《大武》的二成歌詞。《大武》的樂曲早已失傳,雖有零星的資料,但終難具體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則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記錄,可以作大概的描繪。第一場,在經過一番擂鼓之後,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頭戴冕冠出場,手持干戚,山立不動。其餘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陸續上場,長時間詠嘆後退場。這一場舞蹈動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諸侯會師,八百諸侯會合之後,急於作戰,而周武王以為伐紂的時機尚不成熟,經過商討終於罷兵的事實。第二場主演者扮姜太公,率眾舞者手持干戈,奮臂擊刺,猛烈頓足。他們一擊一刺,做四次重複,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隊闖犯敵陣進行挑戰,武王率大軍進攻,迅速獲勝,威振中原。第三場眾舞者由面向北轉而向南,表示周師凱旋返回鎬京。第四場開始時,眾舞者混亂爭鬥,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於是眾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後,東方和南方發生叛亂,周、召二公率兵平亂的事實。第五場,眾舞者分成左右兩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動鈴鐸,鼓勵眾舞者前進,表示成王命周公鎮守東南,命召公鎮守西北。第六場,眾舞者恢復第一場的位置,作閱兵慶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動作,表示周公平亂以後,慶祝天下太平,各地諸侯尊崇周天子。根據高亨《周代大武樂考釋》一文,《大武》六成的六篇詩的排列次序確定為:《我將》、《武》、《賚》、《般》、《酌》、《桓》。
《周頌·武》一開頭,就以最高亢最雄渾的歌喉對周武王做出了讚頌:「於皇武王!無競維烈。」殷商末年,紂王荒淫暴虐,厚賦稅以盤剝國人,造炮烙酷刑以鎮壓異己,嬖愛婦人妲己,寵信佞臣費中、惡來,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數諫不聽而亡去,比干強諫而被剖心,箕子佯狂為奴亦遭囚。紂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憤,令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場反抗暴政的正義戰爭,是符合民意、順應歷史潮流的壯舉,它必然得到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擁護與歡迎、響應。此篇《頌》詩對周武王完成克商大業的讚美,儘管是站在周王朝統治者立場上的,但也是同時代民眾心聲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實可信,不像後世郊廟歌詞虛應故事的陳詞濫調那麼惹人厭煩。
在唱出開頭兩句頌歌后,詩人筆調一轉,飲水思源,懷念起為克商大業打下堅實基礎的周文王來。文王(即西伯)被紂王囚禁羑里,因其臣閎夭等人獻寶物給紂王而得赦免,他出來後獻洛西之地請求紂王廢除炮烙之刑,伐崇戡黎,建立豐邑,修德行善,禮賢下士,深得人心,諸侯多叛紂而往歸之。他為武王的成功鋪平了道路,使滅商立周成為水到渠成之事,其功德不能令人忘懷。「允文」云云,真是情見乎詞。
詩的最後三句,直陳武王繼承文王遺志伐商除暴的功績,將第二句「無競維烈」留下的懸念揭出,在詩歌的語言運用上深有一波三折之效,使原本呆板的《頌》詩因此顯得吞吐從容,涌動著一種高遠宏大的氣勢。可以說,此詩是歌功頌德之作中的上品。
當然,《頌》詩的本質決定了它必定具有一定的誇飾成分。武王伐商,詩中聲稱是為了「遏劉」,即代表天意制止暴君的殘殺,拯民於水火。但戰爭是殘酷的,所謂「聖人號兵者為兇器」(《六韜》)是也,牧野之戰,《尚書·武成》有「流血飄杵」的記載,《逸周書·世俘》亦有「馘魔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的說法。所以崇尚仁義的孔子不免對之感到有些遺憾。
佚名
賞析伍
伍/
博友正道人生說:『《毛序》說:「《武》,奏《大武》也。」這是敘述武王克商的《大武》樂歌之一章』。百度百科:『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武王克商,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又據《禮記·樂記》記載,孔子曾說《大武》「再成而滅商」,可知《武》是《大武》樂舞二成的歌詩』。朱熹《詩集傳》:『春秋傳、以此為大武之首章也』。不論是《大武》的首成還是二成,不論古今,都不否定其是《大武》的一主要部分。然而,不論古今,沒有人說明將《大武》的這一成單獨拿出來作頌歌的目的是什麼?用於什麼樣的禮樂場合?毛傳善於見他人之不見,這次說的也太隱晦,起碼我是從中體會不出話外之音了。
百度百科:『《武》之樂舞,表現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歷史事實。史載武王十一年二月,周武王率兵伐商,進至商國都城朝歌南郊之牧野,紂王發大軍相抗。周師大將軍呂尚領先鋒武士挑戰,殷軍前部倒戈而自攻其後,武王大軍乘機掩殺過去。紂王大敗逃回朝歌,登鹿台自焚,殷商滅亡,周武王成為天下最高君主。毫無疑問,這一戰爭的勝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業績,周武王為周代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勛。所以《武》詩一開頭,就以最高亢最雄渾的歌喉對周武王做出了讚頌:「於皇武王!無競維烈。」殷商末年,紂王荒淫暴虐,厚賦稅以盤剝國人,造炮烙酷刑以鎮壓異己,嬖愛婦人妲己,寵信佞臣費中、惡來,醢九侯,脯鄂侯,囚西伯(即周文王),微子數諫不聽而亡去,比干強諫而被剖心,箕子佯狂為奴亦遭囚。紂王的倒行逆施,令百姓怨憤,令諸侯寒心。因此,周武王伐商,是一場反抗暴政的正義戰爭,是符合民意、順應歷史潮流的壯舉,它必然得到上至貴族下至平民的普遍擁護與歡迎、響應。此篇《頌》詩對周武王完成克商大業的讚美,儘管是站在周王朝統治者立場上的,但也是同時代民眾心聲的反映,令人感到真實可信,不像後世郊廟歌詞虛應故事的陳詞濫調那麼惹人厭煩。』當然這一定是歌頌武王,只是用於什麼禮樂場合還是沒清楚說明。這時我思念周公了,如果他活至今日,人們也就不會對他拿出《大武》的一部分作頌有此疑惑。
正義曰:『然則以武王用武除暴,為天下所樂,故謂其樂為《武》樂。《武》樂為一代大事,故歷代皆稱大也。』說明的《大武》的名稱來歷。有人認為整個《大武》樂歌就是周公在武王滅商後所作,我沒整篇看過《大武》樂歌,不敢瞎猜。然從這篇頌來看,和成王期的周公風格似略有不同。也許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周公的文風也在變化?留給專家去研究吧。總之,《臣工之什》的末篇《武》似乎給我留下不少疑團。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唔呀輝煌的武王,性情無爭卻維如火烈烈。無競維烈,這是武王的性格和特點。不怒而威,不剛而烈,與人無爭卻人人畏懼似烈火。《詩經》中『無競』一詞是專門用在武王身上的專有名詞,恐怕也是對武王的最恰當的評價。『無競』後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毛亨的『與人無競爭』,鄭箋的『無強恰是最強』。一種是朱熹的『無人可與競爭』。這就是古漢語的奧妙處,一詞多解。好處是可以表示多種意思,缺點是常會引起不必要的爭持。好在這裡似都可以。至於『無競』的初始意思,也只有棺材裡的人才知道,不過這裡好像沒必要爭議,無競便好,無競最妙。
允文文王,克開厥後。誠信有文德的文王,能開其後的基業。鄭箋云:『於乎君哉,武王也,無強乎其克商之功業,言其強也。信有文德哉,武王也,能開其子孫之基緒。』雖名武王,卻允信文王的文德,能繼往開來也。好高的評價。似有文王不文武王不武之意。
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接受了傳承下來的武功,戰勝殷商制止了殺戮,年老成定你的功名。嗣武,箋云:嗣子武王。《詩集傳》:而武王嗣而受之。我以朱意為好。遏劉,劉,本義:殺,戮。制止殺戮,應指我上篇博文中所說不殺殷王之後。耆,耆,本義:老,《說文》耆,老也。強橫的《廣雅》耆,強也。毛傳:耆,致也。《詩集傳》相同。鄭箋:耆,老也。我尊字的原義。
聊聊數筆,把武王的文治武功性格特點全部概括,已是短品中的難能。從詩意看,主頌武王的武功,果然像孔聖人所說『《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應是滅商後的作品,成王期時被周公拿來作頌。只可惜作頌的具體目的沒人說明。
佚名
《武》 [詩經·周頌·臣工之什]
「於皇武王!無競維烈。允文文王,克開厥後。嗣武受之,勝殷遏劉,耆定爾功。「
譯文:
「啊!偉大的武王我的先祖,您的豐功偉績沒有人超過!當然文王的功德確實很高,開創了一代基業建立周朝。後繼者先祖武王奉天承命,打敗商王朝從此天下太平,奠定了您不朽的偉績豐功!「
關於《武》的詩旨,歷代基本無爭議。
《毛序》曰:「《武》,奏《大武》也。」意思是說,《武》這是敘述武王克商的《大武》樂歌之一章。
據《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武王克商,作《武》「。又據《禮記·樂記》記載,孔子曾說《大武》「再成而滅商」,可知《武》是《大武》樂舞二成的歌詩。
根據今人高亨《周代大武樂考釋》一文,《大武》六成的六篇詩的排列次序確定為:《我將》、《武》、《賚》、《般》、《酌》、《桓》。但還有專家言:《大武》共五章:《酌》為第一章,言武王出師伐商;《武》為第二章,言武王滅商;《般》為第三章,言武王凱旋;《賚》為第四章,言武王經營南國;《恆》為最後一章,言武王定邦、天下太平。
《武》之樂舞,表現的正是武王牧野克商的歷史事實。
百度百科說: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的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南、衛河以北,今衛輝市境內)進行的決戰。由於帝辛(商紂王)先征西北的黎,後平東南夷,雖取得勝利,但窮兵黷武,加劇了社會和階級矛盾,最後兵敗自焚,商朝滅亡。故《左傳》稱:「紂克東夷而損其身」。牧野之戰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先發制人的著名戰例,也是中國古代車戰初期的著名戰例。它終止了六百年的商王朝,確立了西周王朝的統治,為西周時期禮樂文明的全面興盛開闢了道路。
殷商滅亡,周武王成為天子。毫無疑問,這一戰爭的勝利成功是周代最大的業績,周武王為周代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勛。因此周人作《武》詩歌頌之。
宋代朱熹解曰:「周公象武王之功,為大武之樂,言武王無競之功,實文王開之。而武王嗣而受之,勝殷止殺,所以定其功也。」
孔子對《武》的評價較高,《論語·八佾》曰:「《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 ◆◆
詩經291
心 · 養性·品生活
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搶不走的:
一是吃進胃裡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夢想,三是讀進大腦的書。
古風泊客 ┃ 也許是最有深度的古文賞析微刊
推薦閱讀:
※[讀書相關]品《詩經》中的愛情觀
※《詩經》「六詩」新考
※【姓名學】取名之道:女詩經 男楚辭 文論語 武周易
※《詩經》說略(褚斌傑)
※還在用「梓涵」「浩然」給孩子取名?!快來看看《詩經》《楚辭》里的美名,獨特不失風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