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太極輕重浮沉解

【題名解】此篇文章以「太極輕重浮沉解」為題,談出了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雙輕、雙沉、半輕半重的三種功夫手和雙重、雙浮、偏輕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重偏重、半輕偏輕、半沉偏沉、半浮偏浮,九種病手拳法。三功九病的理論基礎,乃根於《易經》中的:「一動,便有吉,凶、悔、吝」的一功三病之說法中。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①。雙浮為病,祗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②。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③?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④。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⑤。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⑥。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⑦。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之嘆耳⑧!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裡精粗無不到,則已以及大成,又何雲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出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⑨。【註解】①、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雙重之病,有外形手足不能上下相隨的雙實之重滯,有形落勁亦落填實之雙重獃滯。沉者,形虛勁實匹配得當松沉無滯之功夫也。故曰:雙重與沉不同。兩手同時下落,配以內勁騰虛而起,謂之雙沉,是功夫。即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內勁與形體「逆從陰陽」,而內勁持「松沉」之勁勢,使自身形體又中土不離位,是謂「雙沉」。自有內勁騰挪虛靈的蓄放自如的彈簧效應,是外象沉重內有虛靈的意境,故前人稱為「離中虛」的功手。當然,這與雙重干於填實的病拳是不一樣的。②、雙浮為病,祗如漂渺,與輕不例也;雙輕不為病,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雙手虛起,內勁從雙手上起,雙足雖分虛實,不但造成虛足浮起,連帶那隻實足亦被牽動而浮起,造成全身漂渺無著落,而成手足雙雙浮起無根的狀態。病在不知雙手虛起應配內勁松沉反蓄之勢是功夫。是為雙浮,因其縹緲無根底,故為病拳。輕者,內氣外形虛實匹配得當輕靈而有根底之功夫也。故曰雙浮與輕不同。兩手同時上起,內勁逆從而能足下有根底者,謂之雙輕,是功夫。雙輕功夫,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內勁與外形逆從陰陽,而內勁持輕靈勁勢,自身形體「中土不離位」。而上有兩膊相系,下有兩腿相隨其勁勢和形體的虛實僅有微末之分,是謂雙輕,是內勁,形體雙雙輕靈的「對五」功夫藝境。即,五陰五陽是妙手的上乘功夫,是「巽風」拳法的功夫手。當然,這與雙浮失根縹緲無著落的病拳是不能等同看待的。③、半輕半重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左(右)手起足落、右(左)手落足起的手足上下相隨者,是為半輕半重。因其半有虛實互根之著落,所以不為病。半輕半重:所謂半,即指人身重心的偏心距未超出兩腿間距離的中間三分之一的範圍而言。是正確的化分自己身形的虛實的標準。亦是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內勁和形體「逆從陰陽」,功夫雖然是「五陰五陽的妙手」然而輕重在自身的顯示較大,此法通常在「肘靠,采捌」的方法中多用,因為輕重變化自有著落,故為功夫手。偏是左(右)手起足起為偏輕、右(左)手落足落為偏重,虛實偏於一邊,自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造成一隻腳重,而另一隻腳浮擺在地上的狀態,形成偏重於一邊,另一邊偏輕,自身偏無著落的病態。自無虛實轉換的著落之所在也,所以為病拳。凡偏者,皆同時存在中土離位的現象,必失方圓變化規矩之根底而不能靈通動轉變化;而半輕半重者,皆同時把握中土不離位的功夫,不失方圓變化規矩之根底而自能靈通動轉變化。④、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偏浮偏沉,失於太過:半,此半者有兩個意思:中土不離位,即「要半不要偏」之半;形用半之半,有左右各半,上下各半,對角各半。凡言半者,含重心不偏出中土之位和「左右各半,上下各半,對角各半」的半。半浮半沉,雖然不偏出中土之位,然而半浮亦屬重陽,半沉亦屬重陰,皆屬於陰陽離絕之象的獃滯不靈之病手。失於陰陽配合不及造成的。偏浮,因一邊手足上下皆虛,重陽之病;偏沉,同一邊的手足上下皆實,重陰之病。兩者又造成重心偏出中土之位。是謂「偏浮偏沉」,不知形的上下相隨,即手足虛實相配,有不知陰陽逆從、勁形反蓄而失之太過造成的。⑤、半重偏重,滯而不正也;半輕偏輕,靈而不圓:左(右)手起足落的手足上下相隨者,同時右(左)手落足落為半重。而又造成中土離位的為偏重,拳勢自然滯而不中正;右(左)手落足起的手足上下相隨者,同時左(右)手起足起為半輕。而又造成中土離位的為偏輕,拳勢雖然能靈動而不圓滿。⑥、半沉偏沉,虛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圓也:一邊的手或足沉降是為實,內勁不知反虛以虛濟之,而造成全身重心偏出中土之位,形成偏沉而動轉不靈,造成「虛而不正」的體態,是為半沉偏沉。一邊的手或足升舉虛起,而內勁亦同形而升起,雖不出方圓,而造成全身浮而無根,使重心偏出中土之位,是名「半浮偏浮」的病手。⑦、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立身中正安舒,形用半,勁用對五,陰陽逆從,勁形反蓄,內外神意氣勁形中六合一統。雙輕不近於浮的就是輕靈的功夫手;雙沉不近於重的就是虛靈的功夫手,這兩種功夫手乃是上乘的功夫藝境者之手法,故曰:「上手」。而半輕半重半有著落的功夫手,乃是平常的功夫手法,故曰:「平手」。以上三種手法乃是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攻防功夫手法。除了上述的三種功夫手法外,雙重、雙浮、偏輕偏重、半浮半沉、偏浮偏沉、半重偏重、半輕偏輕、半沉偏沉、半浮偏浮,這九種皆為病手拳法。⑧、蓋內之虛靈不昧,能致於外之清明,流行乎肢體也。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徒勞掘井不及之嘆耳:修鍊太極拳術攻防之道只有自己的法身道體虛靈不昧,才能致使外形清靜行動敏捷明快,這都是因為內氣在外形體中流動運行的結果。假如一個修鍊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人不窮究細研輕沉的功夫手法和浮重的病拳手法之生成的根本原因及其本質之差別,就不能獲得雙輕、雙沉、半輕半重的功夫手。猶如徒勞掘井不及甘泉之水,枉嘆息也!⑨、然有方圓四正之手,表裡精粗無不到,則已及大成,又何雲四隅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出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一個修鍊太極拳術攻防之道的人,已經具備了掤、捋、擠、按四正手的方圓變化之攻防功夫又能夠內氣、外形表裡精粗功夫無不到家,則已經階及大成的神拳神明功夫藝境了。就是運用採、挒、肘、靠四隅手時,亦不是因為四正手出隅而用之的;而是在中正安舒的法式中見境生情隨機順勢實施的而已!這時的所謂方而圓,圓而方的變化,只是自己的無形之法身道體的方圓變化而已。正所謂是:「樞得環中,應變無窮」的太極全體透空之虛靈妙境的功夫藝境也。附錄太極輕重浮沉解(全文)一、雙重為病,病於填實,與沉不同也;二、雙沉不為病,自爾騰虛,與重不一也。三、雙浮為病,祗如漂渺,與輕不例也。四、雙輕不為病,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半輕半重不為病,半者,半有著落也,所以不為病。偏輕偏重為病,偏者,偏無著落也,所以為病。因偏無著落,必失方圓;半有著落,豈出方圓?五、半浮半沉為病,失於不及也。六、偏浮偏沉為病,失於太過也。七、半重偏重為病,滯而不正也。八、半輕偏輕為病,靈而不圓也。九、半沉偏沉為病,虛而不正也。十、半浮偏浮為病,茫而不圓也。十一、夫雙輕不近於浮,則為輕靈;雙沉不近於重,則為離虛,故曰上手輕重,半有著落,則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為病手。蓋內之虛靈不昧,自然致於外,則清明在躬,流行於乎肢體間矣。若不窮研輕重浮沉之手,有掘井徒勞不及泉之嘆。然方圓四正之手,能表裡精粗無不到者,則已及大成,又何慮有四隅以出方圓矣!所謂「方而圓」、「圓而方」,超出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中華武術》--名家講堂--雙重本文發表於《中華武術》雜誌二零零九年第七期--名家講堂雙重1.什麽叫雙重?「雙重」一詞對於初學者來說開始理解較難,因為它對太極拳粘連黏隨、不丟不頂、陰陽互濟這個技法、勁法特點的運用,有個實踐體悟過程才能達到身知肚明。雙重用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不要出現多餘的力或勁。就是說在行拳架或與對方推手時,身體或身體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隨機變化地協調順達身形勁勢,從而產生多餘的力,這種多餘的力就叫「雙重」。它出現的弊病是僵、頂、滯,不松活,容易自縛,也容易被人所制。所以《太極輕重浮沉解》對雙重的解釋就是:「雙重為病,干於填實,與沉不同也。」這裡先要說明一點,「雙重」不能理解為重心在兩個腿上的均勻分擔,比如「雲手」橫向移動中的馬步、「十字手」的雙腿立起,甚至任何運動虛實轉換都要有一個重心均布的瞬間,這些都不在雙重之列。2.雙重在推手和太極拳動作中的表象是什麼?怎樣克服避免?大體可從勁法和身法兩個方面來注意這個問題。一是勁法上的雙重。如在推手中聽勁不靈,勁感遲緩,使身手動作反應滯後,造成僵勁被人沉勁佔先而被動,或兩人較力產生頂勁而兩敗俱傷,這就是雙重。推手中身手配合做不到「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粘連黏隨中達不到「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虛實不能互濟而為人所制,是雙重造成的原因。《太極輕重浮沉解》對避免雙重的提示是:「雙輕不為病,天然輕靈,與浮不等也。」這是與雙重相反的勁感。當然,太極拳的技勁法很多,如掤勁、沉勁、化勁、發勁、抖勁、彈勁等等,但以克服雙重之病為前提,以輕靈黏活之勁為首要。二是在練習太極拳動作中也要注意勁法上的雙重弊病。如兩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勁力沒有松凈地由腳、而腿、而腰、而掌(拳)暢行無阻地節節貫出,出現拱背聳肩,或某處肌肉發硬的多餘力點、僵點、滯點,出手就不快捷,既無彈性也無力,這種現象就是「勁法上的雙重」。「勁法上的雙重」往往與身法有關,比如在進退轉換之間由於「虛實」轉換不到位而出現重心不清楚,或「虛實」 轉換過頭而導致失去重心、動作笨拙,所以也叫「身法上的雙重」。比如由「左摟膝拗步」變「右摟膝拗步」:先使胯關節帶動身體盡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腳跟隨之抬起,感到左腿重心坐穩了,右腳再離地向前。這裡幾個要點要做到:(1)右腳離地之前身體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隨之全部鬆開,不要掛勁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則「滯」;(2)右腳一經離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則整條右腿就松,不松則滯,為「雙重」;(3)邁右腿過程中,左腿要動態地收胯沉坐,尾閭收而命門後頂,使其在邁右步的動態中保持虛實清楚,重心穩固,就會感到邁步通順而輕靈。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理解為「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滯在雙重,通在單輕」在行拳架上的含義了。3.什麽叫「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明白了「雙重」的含義及它在推手和行拳架中的弊病,對於「偏沉則隨,雙重則滯」的含義就不難理解。還是用王宗岳太極拳論來解釋這個問題:「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自為人所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黏即是走,走即是黏。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互濟,方為懂勁。」最後有一句話強調了「偏沉則隨,雙重則滯」含義的本質就是「捨己從人」。也就是說無論是在推手,還是在行拳架,都要遵循松凈活順,不丟不頂,明虛實而知變這個基本內涵去體悟太極勁道,方能步入高階。
推薦閱讀:

太極雜說131
北派太極拳
如何練出太極勁?主要把握3點!
鄭曼青談太極拳(摘錄)
太極跑,與風共舞4技巧!

TAG:太極 | 輕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