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業的規律

在中國,佛法西來之前,儒道二家為中國文化的主流,聖人立教,覺世化民,亦以因果為本,如《易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書》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太上曰:「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這種樸素而又淺顯的因果道理影響了中國人幾千年,一代代有識之士孜孜於踐行內聖外王之道,通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從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然而在因果的深廣方面惟有天中之天、聖中之聖——本師釋迦牟尼佛,慧眼圓明、契法底源,現量照見了無邊法界最極深細的因果實相。在佛的境界中,無量時空萬事萬物的前因後果,如觀掌中庵摩羅果一般清晰瞭然。經佛說法,後世菩薩、祖師的弘揚,因果緣起之理徹底彰顯於世。時至今世,科學的迅猛發展,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給人們帶來了幾千年來難以想像的感官享受,科學技術的神奇能力使得以往的許多幻想均已變成現實,於是目睹這一切的現代人紛紛拜倒在科學的神壇之下,以唯物思想作為主流的現代科學幾乎征服了整個世界。比較起不可觸摸的三世因果之理,畢竟可見可聞的現量感受更能吸引人心,人變得逐漸「現實」起來,只承認感官所及的事物為真實,而將隱微的因果、性命之理一概斥為迷信而漠然視之,於是乎以因果為支柱的傳統道德大廈開始傾倒了。龍樹菩薩說過:沒有了因果的正見,眾生將墮落於痛苦的惡趣。因果緣起的真理離我們越來越遠,它在這個世界曾發出的輝煌之光已日漸暗淡,陷於沉沉黑夜之中的人類迷失了本性,瘋狂地向外追逐而不知自返,可憐的眾生雖然渴求著天堂甘露的安樂,卻不知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吮吸著魔王的蠱毒。貪嗔痴三毒的戾氣彌滿整個世界,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已經變成了濁浪滔天的業海。我們到處都可看到:嗔心的放縱,使得世界戰火紛飛、生靈塗炭,暴力槍殺頻頻發生,人們居無寧日;貪心的放縱,使得上行下效,舉國奢侈腐敗,人們沉溺於花天酒地之中,不顧一切地來滿足自己的慾望;喪失了智慧的人們,以煙、酒、毒品等來麻醉自己,想藉此擺脫內心的空虛;在弱肉強食的競爭場上,為了避免被人宰割的命運,不同領域中的人們都在疲於奔命……在喪失了因果正見的現代社會,科技的發展並沒有為世界帶來真正的幸福,反而導致人心迷失、道德淪喪、社會動蕩、家庭破裂。縱情於五欲之中的人們開始飽嘗著難以盡述的苦難:風雨不調、污染嚴重、災難頻仍,地球上已經難以找到一方純潔的凈土;沒有了親情的撫愛和傳統美德的熏陶,現代孩子只能任隨社會的污流毒蝕幼小的心靈;殺業的泛濫、性慾的放縱,帶來了癌症、愛滋病等可怕的絕症,人們的身心健康普遍受到了威脅;吸毒的癮君子們被毒品摧殘得成了人間活生生的餓鬼,在這個世界就已現量遭受了惡道的苦報;現代社會的競爭機制,已經把人們改造成一群群時刻搏擊的猛獸,你死我存的較量,把世界變成一大戰場……人類染上了瘋狂病,急切需要解毒的妙方!而徹底根治眾生的業病除了因果的妙藥,再也不可能有其他的辦法。業由心造,還需從心而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諸佛菩薩也沒有以水洗罪的能力。如果人類再不猛醒回頭、改惡向善,慘厲的業報會將人類進一步推向痛苦的深淵,那時縱然藥師佛出世,也將無計可施。不忍濁世眾生的苦難,十方諸佛智悲的化身——上師晉美彭措法王在這個時代,重新樹立顯密妙法的寶幢,宣演妙法激醒我們的迷夢。為了使我們免於三惡道的墮落,能夠立足於人道而順利趨向解脫,上師悲心切切地為我等宣說了《百業經》等數多甚深的因果法門。為將因果的法門廣泛地宏傳於漢地,本人秉承法王的教言,參照佛經、古德論典,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撰著《因果明鏡論》。祈願本師釋迦牟尼佛、怙主觀世音菩薩、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以及十方三世一切的佛菩薩加被這個時代一切迷盲的眾生,開啟他們無誤取捨的智慧眼,遠離現世的深重苦難以及來生三惡趣的慘厲苦報,永遠趨入安樂的正道,到達極樂的凈土。同時祈願一切善良、有智慧的人們,悲憫這個時代苦難的眾生,發起救世度人之心,將諸佛菩薩的因果法門盡心儘力弘揚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使我們的世界變得美好、光明!

誰是創造者?

益西彭措堪布

靜觀我們賴以生存的大宇宙,無數的星球、無數的山川湖海、無數的飛潛動植都在應著自己的節拍持續不斷地律動,晝夜在更替、四季在變遷、日月在運轉、生命在繁衍……是誰,在主宰宇宙中的萬物,推動萬有諸法不息地運轉?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每個家都有悲歡離合,每一種事業都有興衰成敗,每一顆心靈都有喜怒哀樂,有情世界好似一個舞台,每時每刻都在上演著錯綜複雜、瞬息萬變的戲劇,這幕後的操縱者是誰呢?再看看此刻周遭呈現的森羅萬象,一片樹葉、一朵花、一聲話語、一個表情……竟然沒有相同的兩個事物,即使是孿生的姊妹也都有彼此各異的天賦、性情和命運,是哪個高明的畫家在描繪著這景象萬千而又絲毫不混雜的宇宙圖卷呢?關於這宇宙情器萬法的作者,古今中外的人們一直都在不斷地探索之中。如古印度的外道六師,對世界,或說是無因而生,或說是由大自在天所造,或說為地、水、火、風所成,如今科學之唯物思想,則說世界為基本粒子的組合或為能量場的變現,總之各申其說,言之鑿鑿,但都如盲人摸象,僅執一端,不見真相。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誕生了一位覺者釋迦牟尼,為了尋求宇宙人生的真諦,舍王位而出家,遍尋名師,六年苦行,終於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而豁然開悟。在成道的中夜分,佛陀開發了清凈、廣闊的天眼,現量見到了全宇宙各各不同的生命如何消亡又如何新生,每個生命如何依他自己所造的善業惡業,恰如其分地獲得各自的安樂和痛苦。佛陀徹見了宇宙的因果律!從此之後,佛陀把這個業感緣起的真理帶到了人間,向人類傳播真理的法音: 業創造一切,有如藝術家; 業組成一切,有如舞蹈家。世間業所生,以業繪苦樂;諸緣聚生業,以業受苦樂。

業的規律之一:自作自受

佛在《百業經》中開示我們:一切善惡業果不會成熟於地、水、火、風四大之上,只會成熟在自己的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之上。所以我們如今在身心、環境上所感受的一切果報,都必源於自己往昔所造的善惡業,並非神靈、強權或自然力等他法加諸於自己的身心之上,而如今自作的一切,也必將於今生、來生或者遙遠的未來世,在自己的生理、心理、所處的環境上成熟它的果報。關於這一點,發生在波斯匿王身邊的兩件事會給我們很多啟發:

◎波斯匿王之女善光佛在世時,波斯匿王之女善光,聰明端正,父母憐憫,舉宮愛敬。一日,王對女兒說:「你很幸福,憑藉父王之力,舉宮都對你愛敬。」女兒卻答道:「我憑自己的業,感得這樣的福報,這並非父王的能力所致。」王聽後非常生氣,高聲說:「我倒要看看你自己的業力如何?」隨即密令侍從找一最貧賤的乞丐,將善光嫁與他。波斯匿王對善光冷嘲熱諷:「你憑自己的業,不要再靠我,今後你自己獨立生活去!時間會檢驗你所說的是否是真理!」此時善光仍然堅持無悔,並心無反顧地與乞丐離宮而去。途中,善光問丈夫:「你父母還健在嗎?」乞丐回答:「父母先前是舍衛城最大的長者,如今已去世,留下我伶仃孤苦,日以乞食過活。」善光又問:「先父母的住宅還記得嗎?」「當時的宅院已被毀壞,只留下一片空地,地址還記得。」於是夫婦同到故宅,奇異的是,不論他們走到哪裡,隨處都有地下寶藏自然現出。用這些寶藏,夫婦僱人造宅,一月未滿,宮宅已成。一日,王忽憶起善光,就問屬下:「公主現在生活如何?」有人稟報:「不瞞大王,公主如今的生活並不比大王差。」當天,善光遣夫將父王請至家中。看到女兒家宮宅莊嚴,王大為驚訝,就去問佛:「我女先世作何福業,得以生在王家,身有光明?」佛對其講述往昔因緣:「九十一劫前,毗婆尸佛時代,佛涅槃後,有位槃頭王,建起一座七寶之塔供佛舍利,其大夫人見後即以天冠拂飾戴在像的頂上,又以天冠上的如意寶珠掛於塔頸,同時發願:願我將來身有光明,紫磨金色,尊榮豪貴,願我永離三惡八難之處。當時的夫人,就是善光的前身。後來迦葉佛出世時,有位婦人以美食供養佛僧,但遭到丈夫的阻攔,當時她委婉勸夫:『我既已請來佛僧應供,這回還是讓我滿願吧!』結果丈夫聽從了勸告。這位婦人,也是善光的前身。其夫是乞丐的前身,由於阻礙供養,遭受多生常常貧賤的果報,因後來聽從其婦之勸,所以依靠其婦而感召大富貴,離開其婦時仍然貧賤。」如果善光的幸福是來自於波斯匿王的蔭庇,那麼她被父王驅逐後,必定會因此而貧困,然而事實並非如此,善光的幸福來自於她的善業,所以波斯匿王可以驅逐其身,卻不能以此消除她往昔所積之福德,不可能以威勢將貧賤之苦加諸於她。

◎依業而活還是依王而活

一天,波斯匿王睡前,聽到兩內官爭論,一人說:「我此生全仰仗大王過活。」另一人駁道:「不對!是自己的業決定了自己的人生,並不依靠大王。」當時王想:「說『依王而活』者,可予獎賞。」於是遣人告訴王后:「等會我派人前來,你可重賞他。」又召來那位說「依王而活」者,令他送美酒給王后。誰知此人剛一出門,就鼻中出血,難以前行,遂請那位說「依業而活」者代他前往。隨即,王后即重賜錢財、衣服、瓔珞。內官回來見王,見非所遣,王深感意外,就召來說「依王而活」者,問道:「我命你去,為何不去?」內官以實情相告,王聽後嘆道:「佛語真實不虛!自己造業還自受報,並非他人所能主宰啊!」波斯匿王想將受用賜予前者,豈料未曾種此福因的前者卻無緣領受,而他不願賜福的後者反以自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樂果報都是自己的業力所感召,並非「萬能的主宰」所能賜予。基於以上自作自受之理,我們應該明白惟有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未來的果報取決於自己現在的所作,前途和命運只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就看我們如何運用自己的人生來實現生命的價值。所謂的自愛、自立、自尊,就是在生命的每時每刻,對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都負有責任感,這樣才會一生無悔,迎來光明的未來。

業的規律之二:苦樂法則

天邊無際的眾生,由於自愛的本能,無不希求安樂、逃避痛苦,即便我們覺得微不足道的蚊蟻,也是日日都在尋求安樂。然而大多數的眾生不明苦樂的法則,不知苦樂的來源,所以無緣踏上安樂的正道。他們往往背道而馳,想求得安樂卻未曾種下樂因,想遠離痛苦卻處處製造苦因,如是而行怎麼能離苦得樂呢?其實苦樂的根源只在我們的心、我們所造的業。每當我們生起善心、說愛語或者幫助他人的時候,總會內心充滿歡喜;每當我們生起噁心、說粗語、損害他人的時候,總會覺得內心難過、壓抑。這是人所皆知的淺近常識。它就發生在我們的內心當下。而苦樂的範疇遠不止此,凡是一切適悅人心的感受都稱為樂受,一切使人心不適悅的感受都稱為苦受,它包括外境、身體、心理所引起,發生在過去現在未來一切時處的感受。關於這一切苦樂感受的來源,成道的聖人比我們見得遠為深廣徹底,無數的佛菩薩都覺悟到宇宙中有一條永恆的法則,巨細無遺地貫穿於萬事萬法中。這條法則,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歸納道:「不論是凡夫還是聖者,他們身心相續中所有的安樂感受,下至地獄眾生得到一絲涼風的快感,都是往昔造集善業的結果,絕對不會有從不善業產生安樂的可能;相反,眾生相續中所有的痛苦逼迫,上至聖者阿羅漢相續中的苦受,都是往昔造作惡業的結果,絕對不會有從善業產生痛苦的可能。」「痛苦與安樂又有種種的差別,同樣這是從善惡業的種種差別,沒有絲毫混亂、各別相應而感召得到的。」佛陀以其一切智智現量照見萬法的因緣,關於人道之中種種的苦樂差別從何而來,佛陀曾經開示說:「國王、長者地位尊貴,是從禮敬三寶得來的;大富之人,財物無量,是從布施得來的;長壽之人健康無病,是從持戒得來的;相好之人容光煥發、膚色潔白,是從忍辱得來的;勤奮之人樂於福事,是從精進得來的;安詳之人言行審慎,是從禪定得來的;聰慧之人通澈明達,是從修慧得來的;又有人音聲清澈、令人喜聞,是因過去歌詠三寶得來的;有人身心清凈、無有病痛,是因過去修慈心得來的。」「做人奴婢,是負債不還、不禮三寶的果報;為人丑黑,是遮佛光明的果報;身材矮小,是輕慢人的果報;愚昧無知,是不求學的果報;性格專愚,是不教人的果報;為人喑瘂,是誹謗人的果報;耳聾目盲,是不聽法的果報;身生惡瘡,是鞭撻眾生的果報;常遭獄難、扭枷其身,是籠系眾生的果報;為人口缺,是前生鉤魚口缺的果報……」由此下至無間地獄的凡夫、上及聖者諸佛菩薩,宇宙無量時空之中的聖凡境界,有著種種苦樂的差別,每一苦報必有其對應的惡業之因,每一樂受必有其對應的善業之因,每一種業因必定恰如其分地顯現它的果報,既不會顛倒也不會紊亂。比如行善不可能感苦,造惡不可能得樂,又同樣是善業,布施不是相好的根本因,持戒不是增財的根本因。所以世間的一切萬法都遵循著這個苦樂的法則,永遠不可能有什麼超越性的變異。正因為它是世俗名言中一條永恆的法則,在這個宇宙無時無處不顯現它的存在,所以一切真善美的道德行為便有了依據和保證,一切聖賢立教皆基於此,一切生命的求證圓滿也必基於此,否則一切世間的美德、一切出世間的解脫都只會成為口中的立論,而變得毫無實義,義士捨身成仁、烈女堅貞守節也成了迂腐無義之行。如能對此生起堅固的定解,那麼善惡、苦樂涇渭分明,我們一切身語意的行為必將唯善是趨。所以宗喀巴大師說,對業果的決定無欺獲得不移正見,是為一切佛弟子的所有正見,是一切白法(善法)的根本。

業的規律之三:因微果著

佛陀時代,迦維羅衛國與舍衛國之間有一棵大樹,叫尼俱類樹,高二十里,枝葉散布,方圓覆蓋六十里。樹結果實常有數千萬斛之多,味美香甜,果實成熟自然墮地。一天,佛見比丘在樹下拾果,就對阿難說:「天下萬物都各自有往昔的因緣,人們修福,就象這樹,先是從一棵種子開始,以後逐漸生長,最終的果實卻會多得無量。」業的規律就是如此:即使是很微小的善業,也能感發極大的樂果;即使是很微小的惡業,也能感發極大的苦果。在自然界中,諸如桃李等的小小果核,能長出無量的桃李果實,與此外因果相比,內心因果的以小感大,更是極為明顯。《賢愚經》中有兩則公案:一天清晨,佛與阿難去城中乞食,途中看見一群小孩在做遊戲,他們用泥沙堆砌宮殿、房屋,又做成倉庫儲藏「財寶」、「五穀」。其中有個小孩遠遠地見佛走來,凝望著佛的莊嚴相好,小孩內心禁不住歡喜踴躍,即刻跑去拾取自己「糧倉」里的「穀子」,虔誠地用手捧著,想要供養佛陀,但身體矮小的他不能遞到佛的缽里,於是就對身旁同伴說:「我踩在你的肩上供養五穀,可以嗎?」同伴很歡喜地答應了。於是踩在他的肩上,將土供養給佛。佛俯身接受了小孩的供養,然後對阿難說:「你拿這土去塗我的房屋。」這天乞食完畢,返回祗桓精舍,阿難就將泥土塗在佛陀房子的一面。塗完之後,阿難見佛,佛告訴阿難:「今天這個小孩以歡喜心供養了泥土,這土塗沫了佛房屋的一邊。他以此功德,在我涅槃百年之後,當作國王,名阿輸迦。另一小孩,當作大臣,他們共同統治南閻浮提一切國土,興隆三寶、廣設供養,他會把舍利分布到整個南閻浮提,且為我造八萬四千座塔。」這個小孩後世就轉生為印度的一代名王——阿育王。另一個公案:佛世之時,有批商人前往他國經商,他們帶了一隻狗。行至途中,人馬困頓,商人們就地休息。在閑靜之時,趁人不備,狗便去偷商人的肉,不幸被眾人發覺,遭受一頓猛打,腳被打斷,最後被棄於曠野之中。當時舍利弗以天眼看見此狗,攣躃在地,飢餓困篤,奄奄一息。尊者隨即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得食之後,立即飛臨,慈心哀切地將所得之食喂與狗吃。漸漸地病狗的身體得以恢復,它內心歡喜,變得踴躍異常。這時舍利弗就為它說法,不久狗便命終,轉生為人。後來,阿難問佛:這狗往昔造何惡業,導致今生墮落為狗。佛告阿難:過去迦葉佛時,有眾比丘聚會一處,其中一年少比丘音聲清雅,梵唄唱贊十分善巧,人皆愛聽。另一老比丘,音聲濁鈍,不能經唄,每每出聲自娛自樂,但此老比丘,實是沙門功德圓滿具足的聖者羅漢。當時年少的妙音比丘,見老沙門音聲濁鈍,自恃傲慢,就呵斥道:「長老出聲真象狗吠。」等他罵完,老比丘便喝道:「你認識我嗎?」年少比丘回答:「怎麼不認識?你不就是迦葉佛時的比丘嗎?」上座點醒他:「我已成就阿羅漢道。沙門儀式,悉皆具足!」年少比丘一聞此言,頓時心驚毛豎、惶恐自責,隨即近前懺悔過失。當時老比丘接受了他的懺悔。因為這一惡口的罪業,年少比丘在此後的五百世中,常受狗身,飽嘗痛苦。昔日迦葉佛時,有僧修定,因厭聞沙彌誦經,罵其似蛙聲,後來感得五百世為蛙。又色都佛時,有一樵夫,自念貧困,於是積資買一金錢,蓋在盛滿水的瓶上,持以供佛,後來感得生生世世手握金錢,用之不盡,直到釋迦佛時,出家也不須乞食,人稱為金錢比丘,後證阿羅漢果。又釋迦佛時,有一富人,其家產一象,便溺皆成金,富可敵國,有人問佛,佛說此人在色都佛時,因為敬佛,在佛像上將佛所騎的象,塗以黃金,所以感得此報。通過這些因果的事實,我們知道果報酬因並不是想像的那樣等量還報,往往會增至許多倍來酬還。不象播一粒種收穫上百斤果實那樣的增倍,內心的造因感果更加希奇,一把泥沙的供養所得的是君臨天下的輪王之報,一句惡語所感的是五百世墮落狗身的漫長痛苦,所以心的變現能力要遠勝過外種生長的能力。《集法句》云:「雖作微小惡,後世感大怖,能有大損害,如毒入腹中;雖作小福業,後世感大樂,能成大義利,如谷實成熟。」由此我們應知微細的善惡業,如影隨形,將會出生廣大的苦樂。因而對於微小的善業也應勵力行持,勿以善小而不為;對於微小的惡業,也應勵力斷除,勿以惡小而為之。

業的規律之四:未作不遇

俗話云: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種豆絕對不會長瓜。如是因才感得如是之果。如果沒有修集能感苦樂的正因之業,就決不可能感受相應的苦樂果報。我們想要秋收果實,必須在春天播下它的種子,中間細心護理:澆灌、施肥,加上自然方面的助緣:陽光充足、雨水充沛、土壤肥沃,這樣因緣具足,時節一到自然就能收穫成熟圓滿的果實。如果上述的必要條件不夠圓滿或者不能具足,那麼結果必有相應的缺陷,或者不可能產生。世上的一切所求,都不可能憑空從天而降,自有它產生的因和緣。所以真正明白因果規律的人,就會按照因果的規律來積極地創造自己的命運。人生充滿了各種各樣的理想,但如果不主動地種下正因、積聚順緣,那所謂的理想都將成為空想而幻滅。不論是希求那方面的成就,都必須首先明白成功的因與緣,然後隨順因緣,腳踏實地付諸實踐,方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要做一位名醫,首應發行醫濟世的大心,然後依止高明具德的老師,依教奉行,學老師的醫德與醫術,另一方面潛心研究醫典、積極投入實踐,主動為自己創造條件,自然會成為名醫。出世間的學佛修道要想得到成就,同樣需要具備因緣,先要真實發大菩提心,然後如法依止上師,勤積福慧二種資糧,這樣有一份因地的行持就會成就一分果地的功德。倘若心高如天,行為下劣如地,妄想得到修行的受用,豈不似緣木求魚、水中撈月一般毫無結果?宇宙的因果律至公至正,他從來不會偏袒一方、厚此薄彼,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地降罪或賜福予人。人只有順應緣起的規律,但自默默耕耘,天道好還,當有加倍得報的一日。

推薦閱讀:

陳氏太極拳的發勁規律
情侶比較盤吸引規律
人與自然2.改造自然與遵守自然規律
練陳式太極拳需要明拳理懂規律
文言文朗讀中的停頓規律

TAG:規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