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經】《論語》雍也篇(11---15)

第十一章子曰:「賢哉回也,一簞(1)食,一瓢飲,在陋巷(2),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3)。賢哉回也。」【注釋】(1)簞:音dān,古代盛飯用的竹器。(2)巷:此處指顏回的住處。(3)樂:樂於學。【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賞析】本章中,孔子又一次稱讚顏回,對他作了高度評價。這裡講顏回「不改其樂」,這也就是貧賤不能移的精神,這裡包含了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道理,即人總是要有一點精神的,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斷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頓也自得其樂。第十二章冉求曰:「非不說(1)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2)。」【注釋】(1)說:音yuè,同悅。(2)畫:劃定界限,停止前進。【譯文】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您所講的道,而是我的能力不夠呀。」孔子說:「能力不夠是到半路才停下來,現在你是自己給自己划了界限不想前進。」【賞析】從本章里孔子與冉求師生二人的對話來看,冉求對於學習孔子所講授的理論產生了畏難情緒,認為自己的能力不夠,在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吃力。但孔子認為,冉求並非能力的問題,而是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做怪,所以對他提出批評。第十三章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譯文】孔子對子夏說:「你要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賞析】在本章中,孔子提出了「君子儒」和「小人儒」的區別,要求子夏做君子儒,不要做小人儒。「君大儒」是指地位高貴、通曉禮法,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小人儒」則指地位低賤,不通禮儀,品格平庸的人。第十四章子游為武城(1)宰。子曰:「女得人焉爾(2)乎?」曰:「有澹臺滅明(3)者,行不由徑(4),非公事,未嘗至於偃(5)之室也。」【注釋】(1)武城:魯國的小城邑,在今山東費縣境內。(2)焉爾乎:此三個字都是語助詞。(3)澹臺滅明:姓澹臺名滅明,字子羽,武城人,孔子弟子。(4)徑:小路,引申為邪路。(5)偃:言偃,即子游,這是他自稱其名。【譯文】子游做了武城的長官。孔子說:「你在那裡是到了人才沒有?」。子游回答說:「有一個叫澹臺滅明的人,從來不走邪路,沒有公事從不到我屋子裡來。」【賞析】孔子極為重視發現人才、使用人才。他問子游的這段話,反映出他對舉賢才的重視。當時社會處於大動蕩、大變革時期,各諸侯國都重視接納人才,尤其是能夠幫助他們治國安邦的有用之才,這是出於政治和國務活動的需要。第十五章子曰:「孟之反(1)不伐(2),奔(3)而殿(4),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後也,馬不進也。」【注釋】(1)孟之反:名側,魯國大夫。(2)伐:誇耀。(3)奔:敗走。(4)殿:殿後,在全軍最後作掩護。【譯文】孔子說:「孟之反不喜歡誇耀自己。敗退的時候,他留在最後掩護全軍。快進城門的時候,他鞭打著自己的馬說,『不是我敢於殿後,是馬跑得不快。』」【賞析】公元前484年,魯國與齊國打仗。魯國右翼軍敗退的時候,孟之反在最後掩護敗退的魯軍。對此,孔子給予了高度評價,宣揚他提出的「功不獨居,過不推諉」的學說,認為這是人的美德之一。
推薦閱讀:

(1)向雄讀《論語》之:有過必改
《論語》沒有哲學體系(3)
韓愈李翺《論語筆解》
《論語解悟》學而 第七、八章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