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鑒賞中的人事意象語言風格構特點抒情方式表現手法
詩歌鑒賞中的人事意象語言風格構特點抒情方式表現手法
人事意象
(1)靜態物象
舟、湖、長亭、灞陵(橋)、鏡、燈(燭、蠟、炬)等多傳達離情別緒、思鄉懷遠、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憶秦娥》:「年年柳色,灞陵傷別。」韓琮《楊柳枝詞》:「灞陵橋上多離別,少有長條拂地垂。」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馬致遠《天凈沙》:「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白居易《照鏡》:「皎皎青銅鏡,斑斑白絲鬢。」歐陽修:「古屋醉吟燈艷艷,畫廊愁聽雨蕭蕭。」杜牧《贈別》:「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南浦 送別的水岸渡口,多見於南方送別詩中。如白居易《南浦別》:「南浦凄凄別,西風裊裊秋。」
琴瑟 ①比喻夫婦感情和諧,亦作「瑟琴」。如《小雅·棠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②比喻兄弟朋友情誼。如陳子昂《春夜別友人詩》:「離堂思琴瑟,別路繞山川。」
秋水 喻指眼睛,形容盼望迫切。如《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損他淡淡春山」。
蛾眉 代指美女,或象徵高尚的德行。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李白《玉壺吟》:「君王雖愛蛾眉好,怎奈宮中妒殺人。」
吳鉤 泛指寶刀、利劍。「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看吳鉤」表現建功立業的抱負。如辛棄疾《水龍吟》:「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酒 酒在排解愁緒外,還飽含著深深的祝福。如白居易《琵琶行》:「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王維《渭城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羌笛 邊塞詩中常見意象,羌笛發出的凄切之音,常讓征夫愴然淚下。如范仲淹《漁家傲》:「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樓蘭 「樓蘭」代指邊境之敵,用「破(斬)樓蘭」指建功立業。如王昌齡《從軍行》:「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動態物象
登樓、憑欄 多傳達相思之情、報國之志和壯志難酬的悲傷與激情。杜甫《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岳飛《滿江紅》:「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吹笛、吹簫、吹笙 多傳達離別之苦、相思之情和內心的孤寂。王之渙的《涼州詞》:「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李白《憶秦娥》:「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馮延巳《拋球樂》:「且莫思歸去,須盡笙歌此夕歡。」
飲酒 多傳達豪情、悲愁、苦悶和鬱郁不得志。李白《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清照《醉花陰》:「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折柳 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柳,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縴手。」
採薇 借指隱居生活。王藉《野望》:「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搗衣、搗練 「搗衣」是在衣服做成之後進行捶搗。古詩中稱為「寒砧」「清砧」或「暮砧」,用以表現徵人離婦、遠別故鄉的惆悵情緒。如「飛鴻影里,搗衣砧外,總是玉關情」(晏幾道《少年游》)。
投筆 來自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後來「投筆」就指棄文從武。如辛棄疾《水調歌頭》:「莫學班超投筆,縱得封侯萬里,憔悴老邊州。」
〖經典考題〗
(2003年全國)閱讀下面一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過香積寺
王 維
不知香積寺,數里入雲峰。
古木無人徑,深山何處鐘。
泉聲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禪制毒龍。
【注】安禪,佛家語,指閉目靜坐,不生雜念;毒龍,指世俗慾念。
古人評詩時常用「詩眼」的說法,所謂「詩眼」往往是指一句詩中最精練傳神的一個字。你認為這首詩第三聯兩句中的「詩眼」分別是哪一個字?為什麼?請結合全詩簡要賞析。
解析:本題能找出「咽」與「冷」是詩眼並不難,難的是「為什麼」和「結合全詩鑒賞」。
第三聯中寫出危石聳立,流泉受到阻擋,只能緩慢地、時斷時續地流淌。它們在嶙峋的危石間艱難地穿行,水流聲音變得細小了,低沉了,喑啞了,彷彿是在痛苦地幽咽。「咽」字下得極準確、生動、傳神。深山青松樹密蔭濃,日光照射在松林間,因為受到陰暗的環境影響,而現出寒冷的色調。詩人以「冷」字形容日色,更新奇絕妙。
答案:「詩眼」分別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於岩石的阻攔,發出低吟,彷彿嗚咽之聲。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於山林幽暗,似乎顯得陰冷。「咽」、「冷」兩字繪聲繪色、精練傳神地顯示出山中幽靜孤寂的景色(意境)。
語言風格類集錦:
對詩詞語言風格的鑒賞,就是體會不同的語言特色,及詩人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大而言之,有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分別。就個人而言,各具風格。詞有婉約、豪放之分,曲有通俗、幽默之別。詩詞曲總的特徵分別是「詩庄」「詞媚」「曲俗」。
A.明確古詩中常見的語言風格特點
⑴清新:其特點是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四句寫了四種景色,有動景,有靜景,有近景,有遠景,有實景,有虛景,色彩絢麗,語言清新生動。
⑵平淡:又稱質樸,其特點是選用確切的字眼直接敘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飾,顯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平淡不等於簡陋和寒傖,它是用語上的返璞歸真,體現了詩人的真功夫,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
⑶絢麗:其特點是有富麗的詞藻、絢爛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隱的詩。
⑷明快:其特點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潑辣的,往往是斬釘截鐵,一語破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⑸含蓄:其特點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敘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傾訴,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發,或欲說還休,讓讀者去體味。如杜牧的絕句,李清照後期的詞。
⑹自然:即不加雕飾的率真樸素的語言,多用口語,較少鍊字,讀來平白如話,自然生動,韻味無窮。如李白詩歌的語言,被譽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例如「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古朗月行》)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
B.許多詩人形成了自己的獨特的風格
蘇軾、辛棄疾:豪放 柳永、李清照:婉約 李煜、劉禹錫:雋永 謝眺、謝靈運:自然
李白:雄奇飄逸 杜甫:沉鬱頓挫 屈原:雄渾悲壯 王安石:雄健高峻
陶淵明:清新自然 曹操:豪放磅礴 王昌齡:雄壯豪邁 李賀:雄渾奇特
王維:恬淡優美(詩中有畫)
C.不同類型的詩有不同的風格
宮廷詩:纏綿婉轉 田園詩:恬淡寧謐 山水詩:清新優美 邊塞詩:悲涼慷慨
諷喻詩:沉鬱激憤 詠史詩:雄渾壯闊
詩歌語言的結構特點:
在詩文中,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的詞,常有特殊的表達效果:
1.疊詞:增強語言的韻律感或是起強調作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聲聲慢》李清照),「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有些疊詞有擬聲作用,可使描摹更逼真,使詩文更生動形象,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如杜甫《登高》:「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2.倒裝:一般表強調,如「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西江月》辛棄疾),平常表述為「天外七八個星,山前兩三點雨」;「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秋興八首》杜甫),正常表述應為「鸚鵡啄余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3.意象名詞羅列:藉助了漢語語法意合的特點,詞語與詞語之間、意象與意象之間可以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連接作用的詞語。如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此曲前三句九個名片語成不同景物意象,它們巧妙地組織在一個畫面里,渲染了一派凄涼蕭瑟的晚秋氣氛,從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溫庭筠的《商山早行》中「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寫了「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六個意象,這兩句純用名片語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確實稱得上是意象俱足的佳句。
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這是一種不要任何「附著物」,而由作者直接對有關人物、事件等表明愛憎態度的一種抒情方式。如陳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詩以慷慨悲涼的基調,通過登幽州台直接表達了詩人功業難就、空懷壯志的悲憤和失意苦悶的情懷。
2.借景抒情。即詩人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情感、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過描寫景物予以抒發。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對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又如唐朝李華的《春行即興》:「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花自落」、「鳥空啼」,強調了春山一路山花爛漫、鳥語婉轉的佳境卻「無人」來欣賞,以樂寫哀,以鬧寫寂,寫出了詩人對時代的感慨。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全詩沒有一字說惜別,沒有一字說傷懷,但傷懷惜別之情悠悠無盡、隨水長流。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意蘊含蓄深遠。
3.托物言志。詩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徵,來表達某種志向或情感,詩中的事物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蟬》:「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在品格的熱情讚頌和高度自信。
4.用典抒情。借用典故來抒發自己的感情,諷刺時事。如秦觀的《踏莎行·霧失樓台》中以「驛寄梅花,魚傳尺素」來表達遠離故土、他鄉為官、前途渺茫的無窮怨恨。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把歷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織在一起,抒發了憂國傷時的情懷,意旨悠遠。
5.借古諷今。這是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朝。如劉禹錫《台城》:「台城六代競奢華,結綺臨春事最奢。萬戶千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後庭花。」全詩以台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肅的歷史教訓化作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託了弔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6.即事抒情。在古風作品中比較常見。如杜甫的《兵車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另外,古人的一些特定的行為舉止也表達著某種情感。如「折柳」、「折梅」、「吹角」等表示思鄉,還有藉助「登樓」、「登高」、「憑欄」、「搗衣」等來寫離情別緒。
(二)表現手法
1.渲染。本是一種國畫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強調的地方濃墨重彩、使畫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為突出。用於藝術創作,就是從正面著意描寫。如漢樂府民歌《江南可採蓮》:「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詩中「魚戲蓮葉東」等四句的渲染描寫,使得全詩生動活潑,音調優美,把水上採蓮的畫面和人們採蓮時歡愉的情緒活靈活現地展示在讀者面前。又如趙師秀的《約客》中以「家家雨,」「處處蛙」渲染一種氣氛,襯托夜的深和夜的靜。韋應物的《賦得暮雨送李胄》中以「微雨」、「暮鍾」、「漠漠」、「冥冥」、「浦樹含滋」等渲染一種離別時的傷感氣氛。
2.烘托。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輪廓外面渲染襯托,使物象明顯突出。用於藝術創作,指從側面著意描寫,作為陪襯。烘托包括兩種,一是正襯,二是反襯。正襯是用相同的東西來襯托,如李白《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鮮明地烘托出了汪倫對詩人的真摯純潔的深厚感情。反襯是用相反的東西襯托,如王維的《鳥鳴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詩中寫到了花落、月出、鳥鳴這些動的景物,使詩顯得富有生機而不枯寂,同時又通過動,更加突出了春澗的寂靜。賈島的《題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門」句以響襯靜,與名句「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
3.白描。本是國畫的一種技法,這裡指純用線條勾畫,不加渲染烘托的寫作手法。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後檐,桃李羅堂前。……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這裡的語言極其樸實平易,幾乎不用任何雕琢修飾,安閑清淡的田園風光、作者淡泊悠然的心境和詩歌的藝術形式如此和諧地統一了起來。
4.動和靜。藝術創作中離不開動態描寫和靜態描寫,或以動襯靜,或以靜襯動,或一動一靜,相輔相成。前者屬於烘托手法;後者如戴叔倫《蘭溪棹歌》:「涼月如眉掛柳灣,越中山色鏡中看。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詩中前兩句寫了山水的明麗動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潔,是靜景;後兩句寫了魚搶新水、湧上溪頭淺灘的調皮,是動景。全詩動靜結合,寫出了蘭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機。
5.虛和實。這是古人論文章常用的概念: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託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當前為實,未來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文藝作品在寫到較為複雜的事情時,往往採用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作品結構更加緊湊,形象更加鮮明。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寫作者和童子的對話,而詩人「問」的內容省去了,隱者是什麼樣子的也沒有介紹。但我們可以想像得出隱者出沒於高山雲海之中,濯足於山澗小溪之旁……這是以實寫虛的手法。又如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中夢中勝利的虛幻之景與醒來的白髮現實形成鮮明對比,讓人體味出空有大志、報國無門的悲哀。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中「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也是虛幻之景。
6.欲揚先抑和欲抑先揚。無論哪種表現形式,都是為了突出後者,強調後者。例如王昌齡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這首詩先寫閨中少婦興沖沖地登上翠樓欣賞春色,用「喜」鋪墊;由一「忽」字過渡,轉入因看到楊柳嫩綠之色,想到送別丈夫參軍,現還未歸,自己是孑然一身,不免產生孤寂落寞之感,又「怨」上心頭。先揚後抑,情緒急轉直下,悲不自勝。
7.對面落筆。詩歌創作中的一種藝術構思技巧。詩人在寫人敘事時不從自己的角度著筆,而從對方角度入手,進行懸想揣測,從而曲折達意,收到委婉旁襯的藝術效果。杜甫的《月夜》運用的正是這一技巧。安史之亂,杜甫身陷長安,妻子兒女遠在鄜州,兩地相隔,生死莫測牽腸割肚,不知何時相逢,詩人的內心情感激蕩;但在表達這種情感時,他卻從對面落筆:「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另外,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也運用了這種手法。
8.以小見大。詩歌創作中的一種藝術構思技巧。在表現重大的題材時,詩人避開大事件的鋪排,大內容的敘述,而著眼於小事情、小景象的描述,通過「小事」「小物」「小景」來窺見大境界、大主題,這種手法就叫以小見大。唐代詩人元稹的《行宮》就是運用此手法。「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花容月貌的宮女,在皇宮年復一年,青春消逝,紅顏憔悴,閑聊中說著玄宗舊事, 「宮花」「宮女」,簡簡單單的幾個景物,卻傳達著時代變遷的重大主題。後人評價其「語少意足,有無窮之味。」
9.以景結情。詩歌結句的一種技巧,即在抒情的詩歌中,結句要寫景。這樣做,可以使讀者從景物的描寫中馳騁想像,深入詩歌意境中,從而使詩產生含蓄有餘味的藝術效果。例如,李白的詩《送孟浩然之廣陵》即是以景結情:「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10.卒章顯志。卒章顯志是指詩人在詩歌的結尾表達自己的心志和情懷。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結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表明自己的心志,亮出全詩的主旨,唱出了敢和權貴抗爭的心聲。
11.伏筆照應。詩人在描寫、敘述過程中,對後面要表現的內容,在前面適當的地方提示或暗示一下,而後面應與前面呼應。這種結構特點可以使作品結構嚴謹,脈絡分明。如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開始寫「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後面又寫到「一尊還酹江月」,從大江始,又以大江結,前後呼應。
照應的種類有:①首尾照應。開頭與結尾的照應。②扣題照應。圍繞主題反覆照應。③伏筆照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