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的一生
這是偉大佛陀一生的畫卷。
在《妙法蓮華經》上,佛陀講述了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因由。佛唯以一大事因由而出現於世,為了令眾生開佛知見、示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佛的知見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和規律。由於我們不了解這個真理和規律而盲目地活動,就會常時處於生死輪迴的苦海不能出離。佛陀慈悲哀愍我們這個世界上的苦難眾生而出現於世,為的就是給眾生開示佛所知道的真理,從而讓眾生也能夠悟入這個真理,從而離苦得樂直至成佛。
佛陀的一生好比是一台自導自演的戲,其中所有的故事情節、所有的悲歡離合無非是佛陀智慧的示現。演這齣戲的目的正是為了度化眾生,並且把佛法流傳下來。
佛陀以一個真正覺悟者的體證和老師的身份來為所有人,包括人、天人、阿修羅、畜生乃至地獄在內的三界六道眾生指出了一條走向真正幸福的解脫之路。而這一點,對於所有眾生來說,是最實際的,它超越了包括科學在內的所有世間法。
偉大的佛陀——一生補處菩薩
釋迦牟尼佛在還沒有降臨到我們這個世間示現成佛之前,是在兜帥陀天做一生補處的菩薩。兜率陀天就是三界中欲界的第四層天,所有的佛陀要示現成佛之前都需要在兜帥陀天做一生補處菩薩,一生補處的意思就是候補佛位。在兜率天一生期滿後即降生世間示現成佛。
現正在兜率天做一生補處菩薩的是彌勒菩薩。再過56億年,彌勒菩薩下降人間成佛就是彌勒佛。釋迦牟尼佛當年做補處菩薩時的名號為護明菩薩,在迦葉佛之後成佛。當時迦葉佛給我們本師授記,說:「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夢象受孕
一天夜裡,摩耶夫人睡夢中夢到天人們前後簇擁著一頭白象向她飛來。白象騰空而來,從右肋進入了自己身體。
摩耶夫人頓時覺得體安快樂如服甘露,反視自身如日月光照;醒來後她就去見凈飯王,告訴他夢中之事。凈飯王立即召集大臣們詢問王后之夢是何預兆,一名婆羅門占卜者回答說:「此夢甚佳!王后已懷孕,必生王子,這王子是個千古聖人,定能光顯釋迦族。」凈飯王聽後,不勝歡喜。摩耶夫人自夢白象受孕後,百病不染,身體十分健康。
七步蓮花
這天,摩耶夫人散步途中經過大花園。那日天氣特別晴朗,園內綠草如茵、百花爭妍,充滿了喜慶的氣氛。夫人漫步園中,看見一棵枝繁葉茂的無憂樹,樹冠如同傘蓋一樣地垂下。夫人看得歡喜,舉起右手摸了摸枝條,太子就從夫人右脅誕生了,披著一身金光。太子出生後即前後左右各走了七步,每走一步,落足處都會湧出一朵蓮花。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道:「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佛陀以轉輪聖王的身份降生人間。
命名大典
凈飯王仁政愛民,天下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可這位國王卻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原因是一直沒有一位太子做繼承人。如今,太子的降生給王宮內外增添了很多歡樂,凈飯大王終於了了多年的心愿。
凈飯王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在命名典禮上,凈飯王為太子取名為:「喬達摩悉達多」,意為「一切義成就者」。
仙人占卜
凈飯王請來當時最終名的長老阿私陀仙為太子看相。阿私陀仙一眼就看出太子面如滿月,相貌莊嚴,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具足無缺。仙人看畢,竟然傷心地哭了起來,凈飯王不解地問:「長老因何如此,難道是太子的面貌有什麼問題嗎?」阿私陀仙止住眼淚回稟大王:「非但不是相貌有什麼問題,反而是太好了。您的兒子三十二相具足無缺,將來若在家,定為轉輪聖王,能夠統治天下;若出家,定成正覺,為世間明燈,教化眾生。可惜我已經年邁等不到那一天了。一想到這裡,我哪能不傷心哭泣呢?」
凈飯王聽罷仙人的解釋喜憂參半。
得入四禪
太子見老鷹捕食蛇心而生悲憫,進而打坐思考眾生的苦難,在靜慮中進入了禪定,得入四禪。
此時的凈飯王和摩耶夫人看在眼裡,心中更加憂慮,擔心太子真像阿私陀仙說的那樣出家修道。
文武過人
太子十六歲時即已精通文學和武功,大家都為太子出眾的才華而讚嘆不已。
凈飯王為拴住太子的心,特為他建造了一座舉世無雙、奇妙雄偉的宮殿,命名為「四時宮殿」——進入宮殿,四季如春。樓上閣下弦歌不斷,宮女歌妓侍立左右。不知人間還有春去秋來的凄涼,不知人生還有悲歡離合的愁緒。
成親娶妻
凈飯王為了讓太子徹底打消出家的念頭而為他籌備了一場隆重的婚禮,迎娶鄰國的公主、美麗動人的耶輸陀羅為妻。
太子能娶耶輸陀羅並非偶然。佛陀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上為弟子們講述了自己在過去世的故事。久遠劫前,一位名為善慧的婆羅門弟子在參訪至蓮花城途中,聽說燃燈佛將前來蓮花城說法,於是想以鮮花來供養燃燈佛。正當善慧尋遍全城也得不到鮮花之際,在井邊遇到了一位年輕的婢女,手中捧著插有七支憂羅花的瓶子。善慧於是至心誠懇地請求女子將花賣給他去供佛。受善慧誠心所感,婢女答應給他五朵,另外兩朵則拜託善慧拿去幫他獻佛,以積自己的功德。並要善慧答應她,在未得聖道之前,要生生世世結為夫妻。善慧為了得到鮮花就答應了這個條件。在將花獻給燃燈佛之後,燃燈佛也為善慧授記,告訴他在無量劫後必可成佛,號為「釋迦牟尼」。借花的婢女就是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的妻子耶輸陀羅。
深受愛戴
太子和耶輸陀羅成親後,深受百姓的愛戴。
出城四游
王城的歡樂日復一日,太子漸漸厭倦了宮中管樂喧囂的生活。一日,太子在侍衛扈從下出遊。出東門,見一身色衰老可哀之老翁,乃覺知世間的老苦;出南門,見一人病苦纏身、百節痛毒,乃感受到病苦可厭;出西門,見族類扶輿死人,並隨車步行啼哭,遂感到死苦之可厭。一直在王宮中享樂的太子從未見過如此凄涼的景象,隨即陷入了對人人都難以避免的老、病、死苦的深深思考。一想到自己將來也會慢慢地衰老、得病、然後死去,便有難以釋懷的憂慮。
太子再次出城散心,此次轉轡北門,見一身著法服持缽的僧人相貌莊嚴,神色泰然。太子上前問道:「為什麼在您身上完全看不到任何苦難的陰影呢?」僧人答道:「我是出家修道的沙門,只有出家修道才能徹底擺脫生老病死的苦難。」太子聽後若有所悟。
見丑生厭
夜晚,當太子回到他的四時宮殿時,看到平日里陪伴自己玩樂的歌女們個個喝得酩酊大催,醜態百出。他們沉迷於現前的享樂,絲毫沒有意識到生死無常的苦痛。
看到這裡,太子對自己過往紙醉金迷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厭惡。於是生起要出家修道的念頭。
夜別妻兒
一天夜裡,太子趁著妻子耶輸陀羅和小兒子羅睺羅熟睡之際,用複雜的眼神再次望了望熟睡中的妻兒,輕輕關上門,頭也不回地走了。
遠離王城
太子終於下定決心,放棄世俗的富貴繁榮,去追求能讓自己與一切眾生從陷於生老病死乃至所有煩惱痛苦的輪迴中解脫出來的方法。
太子趁著月色,騎著白馬,在一個僕人的護送下向一片樹林前行。
削髮更衣
太子將身上平時穿的華冠貴服以及白馬統統交給僕人讓他帶回王宮。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鬚髮乃非出家,於是拔刀削髮,且發誓言:「我今剃除鬚髮,願與一切眾生斷除煩惱習障。」送行的馬夫車匿見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牽馬拜辭,尋路回宮。
悉達多削去煩惱絲,換上了天人送來的素衣,開始修行的生活。
放棄苦行:
太子出家修道後遍訪名師,很快達到了世間修行者們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佛陀發現這些所謂的最高境界並不究竟,於是放棄種種修行方法而到山中苦修。
太子在尼連禪河邊伽闍山苦行林中,獨自於樹下結跏趺坐。他身無覆蓋,不避風雨,目不瞬動,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體放下。獨修苦行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麥,漸漸至七日食一麻一麥以至於不飲不食起來。終於,他身體變得極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觸背脊。有一日,他忽然覺悟到:過度享受固然不易達到解脫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沒有辦法進趨大徹大悟的法門。於是他決定重新進食,放棄了苦行。
佛陀示現這一段苦修經歷,是因為當時的印度外道認為通過苦修就可以了悟人生真諦。所以佛陀就現身說法,示現了即便是經歷長時間嚴酷的苦修也是無法達到覺悟的彼岸的。
牧女獻供
尼連河邊有兩名牧牛女子,一名難陀,一名波羅,常趕牛在苦行林邊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乾淨,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滿碗,捧到修行的太子面前,禮拜奉獻。太子接受了供養,發願說:「今食飲食,得充氣力,以保留智慧年壽,為度眾生。」遂即服食。
自此,太子每日皆受牧女供獻乳糜。一月之後,體力強健,已回復了昔日的壯實。他又去尼連河中沐浴洗衣,更覺得遍體清涼,光彩煥發。
發願成佛
太子發願成佛,以碗碟放入水中,發願說:如若能成佛,則希望碗碟逆流而上。
樹下參悟
太子於菩提樹下參悟,發誓不成正覺不離此座。
天氣寒冷,當雨水下落天氣寒冷時,龍王現身為佛陀遮風擋雨。
魔女獻媚
太子即將成佛,祥光上沖死亡與慾念之魔的魔宮,魔王波旬想阻撓他圓成佛果,便命令三個魔女前去蠱惑他。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愛欲),一名羅蒂(樂欲),一名羅伽(貪慾)。她們來到太子身前,殷勤獻媚,桃面嫣然。但太子深心寂定,視而不見,猶如蓮花出污泥而不染。三個魔女不肯死心,竭盡種種妖嬈之態,淫蝶之狀。太子訓誡她們道:「你們形體雖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貯糞機,不自知恥,還敢來誑惑人嗎?」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見自身惡態,只見骷髏骨節,皮包筋纏,膿囊涕唾,丑狀鄙穢。魔女看後,意念一轉,羞恥慚愧,匍匐而遁。
水淹魔軍
魔王波旬見魔女無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屬全部魔將魔兵毒蟲怪獸,帶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蟻殺向釋迦牟尼。釋迦牟尼端坐金剛寶座之上,毫不恐懼驚動。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處皆紛紛散落。他告訴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薩道是因為從三僧祗無央數劫以來,積集了無量福德智慧,圓滿了六度萬行。你來攻我,不是以卵擊石,自取破滅嗎?」 魔王不聽勸告,一味蠻橫,率眾向前,釋迦牟尼身放凈光,魔眾盡皆跌扑。此時堅牢地神現身護持佛陀,水淹魔軍。魔王的種種手段都沒能得逞,只得敗退。
成等正覺
佛陀終於夜睹明星而悟宇宙真諦,嘆曰: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從此,佛陀成就了宇宙中最完善的慈悲與智慧,成就了無上正等正覺,號釋迦牟尼佛。
此時大地發出了六種震動,天人散花以為供養。
梵天獻花
天主大梵天得知佛陀成就最正覺,特前來向佛陀獻花,以此緣起懇請佛陀為眾生宣說妙法,讓一切眾生成就佛陀一般偉大的生命品質。佛陀慈悲應允。
鹿苑說法
佛陀知道曾追隨伺侯過他的五名侍從,其時正在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說法。釋迦牟尼向等五人說法道:「欲求大道應防止兩個極端,一分享樂縱慾的生活,這是墮落,一為禁慾的苦行生活,這是痛苦。避開這兩個極端,行於中道,能導致智慧覺悟,即可修"八正道』,脫出生死的苦海。」五人聽後,頂禮拜服。他又向五人說了生滅四諦之法,五人便皈依了釋迦牟尼,同時被度為比丘,成為最早的信徒。他們遵循釋迦牟尼倡導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羅漢果。〔阿羅漢是小乘佛教的出世聖果,已了脫生死,不再來三界受生,故亦無滅。)
《金剛經》上講,佛陀當年做忍辱仙人時,曾被殘暴的歌利王割截身體。當時,忍辱仙人非但沒有一絲的嗔恨,反而發願說,等我成道後第一個就來度你。如今第一個被度的憍陳如尊者就是當年的歌利王。
遊行教化
佛陀帶領著弟子們秉承著中道,履行著簡樸的行為態度,四處遊行,應機教化著所有有緣的眾生。幾年之間,釋迦牟尼先後度化了波羅奈斯國的王子耶舍,專修事火外道並甚有名聲的優樓頻羅迦葉等多人,在摩揭陀國王舍城,國王頻婆娑羅及其子阿闍世也先後皈依了佛陀,在舍衛城,拘薩羅國王也皈依了佛陀。
眾弟子乞受戒法後,皆獨行用心,勇猛精進,正心誠信,不曾放逸。並常去游四方,慈悲教化,普渡眾生。釋迦牟尼弟子甚多,其中著名者有十人,即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富樓那、須菩提、迦旃延、阿那律、優波離、阿難陀、羅睺羅。
回宮省親
釋迦牟尼成道後不久,曾在摩揭陀國王舍城東面的靈鷲山結茅小住。其時摩訶迦葉,舍利佛、目犍連三人正跟隨身邊,聽他說法。
這時,世尊聽說父親凈飯王已有病在身,渴念情殷。自思:如今佛道已成,回國省父不會再惹塵障,遂帶摩訶迦葉等三人回到迦毗羅衛國。凈飯王一聽得悉達多王子已成佛歸來,不覺大喜,便扶病偕同王后率領群臣出城迎接。親族百姓,也都焚香獻花相迎。
見昔日妻
當年的太子妃耶輸陀羅見到日思夜念的佛陀百感交集。佛陀平靜地看著她,並對她作了重要的開示,希望她能夠明白世間的悲歡離合是無常的、無我的、空的本質。
耶輸陀羅後來與釋迦牟尼姨母摩訶波闍波提一起皈依佛門後,成為最早的比丘尼。後來,耶輸陀羅證得聲聞乘最高聖果——阿羅漢果位,從此解脫了生死。在佛陀的眾女弟子中,她具大神通,78歲圓寂,留下許多詩偈。
羅睺羅出家
佛陀七歲兒子羅睺羅拜舍利弗為師出家。羅睺羅依照佛陀所教之法,修禪成功,聽聞《小羅睺羅經》後,證得阿羅漢果。佛陀覺悟後的第14年,他受了比丘大戒,在佛陀及舍利弗之前圓寂。
度化難陀
佛陀同父異母的弟弟難陀貪戀自己妻子的美貌而不願出家修道。佛陀於是帶他去看了瞎了一隻眼的老母猴,又利用神通帶他上到天界觀賞仙女的風姿。難陀一看見仙女的美貌反觀自己人間的妻子簡直就如那老母猴一般了。難陀為能早日升天享福決定跟著佛陀精進修行。過了一段時間,佛陀又領著難陀到地獄裡轉了一遭。那裡正有一口大油鍋空著,守鍋的獄卒說,那是給佛陀的弟弟難陀留著的,他雖然出家修行得以升天,但因發心不正,天福享盡後就會墮落到這裡來受報。難陀聽後嚇得半死,決心再不貪戀天福而受輪迴三惡道之苦。短短七日內,難陀就證得羅漢的果位。
父王逝世
佛陀見到了病重的父王,並為他開示了三皈依法,父王因此得度。三個月後,凈飯王病逝。佛陀盡職孝道,親自抬父王的棺槨,為世人以身作則。釋迦牟尼為他舉行了火葬之禮,超度他升天,並收拾遺骨,造塔供養。喪事完畢,仍率弟子離開故國。
升天說法:
佛陀的母親摩耶夫人在生下佛陀後不久就去世了。去世後即升到了忉利天宮。佛陀為了報答母親的恩德而上升到忉利天宮為母說法(菩提樹下不動而升)。著名的佛門孝經《地藏經》就是佛陀在忉利天講的。
重返人間
佛陀在天宮為母說法完畢後,沿著天梯下返人間,眾神恭敬圍繞。
最後供養
經過四十九年弘法之後,佛陀的身體漸漸地衰老了。在接受了最後一次供養後,佛陀示現微疾,提醒弟子們時刻不要忘記無常的迅速,而應當精進修行。並表示即將進入大涅槃的境界。
入大涅槃
釋迦牟尼八十歲時,一日到了拘屍那伽城外娑羅雙樹林間。這地方四面各有兩株娑羅樹,枝枝相對,葉葉相映;中間綠草如茵,上下野花如錦;香氣四溢,清幽宜人。佛陀命阿難在雙林中設席鋪床,然後頭北面西,右脅著席,疊足安卧。中夜之時,他對弟子說完最後的遺教,便默然無聲,安祥圓寂。釋迦牟尼雙林滅度後,他的出家弟子和世俗弟子們從四面八方趕來,瞻仰佛的遺容,緬懷佛的功德。七日後,大弟子摩訶迦葉主持葬禮,在拘屍那伽城天冠寺舉火焚化。摩訶迦葉取出舍利,用凈器裝盛,分送八國造塔供養。
佛陀一生弘法已經圓滿,該度化的皆已得度,沒有得度的已經種下了善根。佛陀並沒有像他方世界的佛陀那樣選擇長久住世,而是示現涅槃,因為他擔心弟子們會因為他的長久住世而放逸修行,可見佛陀的良苦用心!
佛陀雖然進入涅槃,但他所說的教法卻通過經文流傳後世,繼續度化眾生。佛陀的化身雖然離開了眾生,法身卻是一直存在的,他存在於佛陀創立的僧團之中,存在於法本文字之中,存在於整個虛空界,只要有一個眾生哪怕是微小的螻蟻需要他的幫助,只要因緣具足,佛陀的加持依然如住世時一樣,無二無別。
推薦閱讀:
※釋迦牟尼佛宣說〈楞嚴咒〉利生之威德 (二)
※我們必須認識釋迦牟尼佛,學佛才不會走錯路
※弘法寺壁畫:釋迦牟尼佛說法圖
※釋迦牟尼佛出世之本懷是什麼?
※【釋迦牟尼佛出家】農曆二月初八釋迦牟尼佛出家紀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