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破關於抗日戰爭湘豫桂戰役的欺騙與謊言

揭破關於抗日戰爭湘豫桂戰役的欺騙與謊言      抗日戰爭中我方失利的湘豫桂戰役是某方几十年來直到今天津津樂道的話題,不遺餘力攻擊民國政府的炮彈和法寶。湘豫桂戰役的真相真正如何呢?讓我們撥開某方強加在湘豫桂戰役上的迷霧和髒水。    謊言1:「會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蔣介石消極抗日,保存軍事實力」    謂國軍無意與日軍在真正意義上展開決戰,顯然有悖事實。單在湖南戰場近40萬國軍兵力  的投入,9萬國軍和6萬多日軍的重大傷亡,亦足證國軍對日軍的積極出擊。雙方參戰人數,國軍先後投入16個軍,40多個師,約35-38萬人;日軍先後投入10 個師團,約25-28萬人。雙方傷亡人數,據日軍方面的統計,國軍死亡66468人,被俘 27447人,傷病132485人,合計226400人;日軍傷、亡6萬多人。[日軍傷亡數字出自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一號作戰之二:湖南會戰》下冊,第71頁;《日本帝國主義侵華資料長編》(下),第314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而國民政府軍令部的統計,國軍傷、亡90557人(死49370人),日軍傷、亡66809人。     湖南戰場上的長衡會戰是八年抗戰中敵人損失最為慘重的會戰。開戰不到一個月的6月20日,日軍自己公布的損失就有9100名。尤其是會戰後期長達47日的衡陽保衛戰「是八年抗戰中,保衛城市作戰最長,傷亡官兵最多,敵我兩方進行最為慘烈的一場生死搏鬥。」其時,重慶20餘萬市民簽名,向苦守衡陽的第10軍官兵致敬。日軍亦承認「從未有若斯頑強之抵抗」。重慶《大公報》社論將衡陽守軍的死拼硬打譽之為「抗戰精神」。王世傑在日記中稱道衡陽守城戰 「斷然為抗戰以來之一偉績。」單在這次戰役,日軍承認的傷亡就有19286人,軍官798人,死旅團長1,傷師團長1。比如日軍116師團120連隊連隊長陣亡,大隊長兩死一傷;133連隊因為軍官全部傷亡,各中隊只能以士官指揮。日方資料數度提到攻入國軍陣地的日軍全員覆沒。凡此均說明國軍抵抗之頑強英勇。對比凇滬會戰,日軍傷亡4萬多,而我軍付出至少30萬以上的慘重傷亡,全軍精銳幾乎損失殆盡。而長衡會戰日軍損失更大,我方損失相對較少。為什麼凇滬會戰是積極抗戰,長衡會戰就變成消極抗日了呢?    請對比一下日軍戰史中記載的日軍與某軍作戰的傷亡數字:  以該軍在八年抗戰中唯一能算得上戰役規模的百團大戰為例, 日軍在該地區主要兵力獨立混成第4旅團在對八路軍的作戰中 「從8月20日到12月3日旅團戰死276名,其中8月60名,9月142名、10月62名、11月8名、12月4名。在共軍攻勢時期,損失雖很大,但並不象中共方面所宣傳的那樣。」(見《華北治安戰》第315頁)    再看在該軍與日軍戰鬥「最殘酷最激烈」的1942年日軍的傷亡數字和戰果(根據《華北治安戰》),供各位參考:  冀魯豫「九二七」大掃蕩 日軍戰死9人,傷72人;八路軍遺屍1252具,被俘1250人。  冀南「四二九」掃蕩 日軍死46人,傷152人;八路軍遺屍2200具,被俘780人;高樹勛軍遺屍4127具,被俘2350人。(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參加實際作戰的國軍高樹勛部約1.7萬人,八路軍冀魯豫軍區參戰部隊約7000人。)  冀中「五一」大掃蕩 日軍戰死161人(其中軍官9名),傷323人(其中軍官14名);八路  軍遺屍9098具,被俘5197名(另有嫌疑者20568名)。  冀東秋季掃蕩 日軍戰死221人,傷91人;八路軍遺屍2337具,被俘14479人,投降612人。    實際上某軍的損失遠比日軍估計的要大的多,比如冀南「四二九」掃蕩,日軍說「八路軍遺屍2200具,被俘780人」。而某軍自己的統計數字稱:僅八路軍正規部隊就損失一萬多人,地方黨政幹部損失五六千人,大部分根據地淪陷。    還值得指出的是和該軍交戰的日軍無論裝備編製還是兵員素質都只是二三流的日軍後方守備部隊。  兩相對比,究竟國軍是不是消極抗日?究竟誰是抗日戰爭的中流砥柱?相信讀者自有明斷。      在這場戰役中,日軍從關東軍和華北派遣軍,長江下游等處抽調兵力,總計動員兵力51萬人,其參戰兵力之多、作戰地域之廣,打破了日軍侵華以來的空前記錄,據稱在日本陸軍作戰史上亦是史無前例的,超過日俄戰爭動員兩倍,日軍稱之為「曠古之大作戰」。日軍準備投入150個大隊的兵力,比1938年進攻武漢時的140個大隊的兵力更大。在湘桂地區使用兵力超過36萬。其部分兵力抽調自最精銳的關東軍,炮兵補充來自於日本本土。整個空軍經過改組,大部分飛機來自於滿洲。作戰準備的徹底無可比擬。飛機補充每月50架,航空油料足夠半年之用,空軍彈藥足夠兩年之用。日軍兵站後勤,如使用馬匹6萬7千頭,鐵道部隊、汽車部隊和水上勤務隊或來自本土或調自滿洲。日軍11軍9個師團就準備軍需品13萬噸。徵用民船2500艘,輸送量1萬噸。糧草有足夠4個月的準備。軍用物品自汽車到軍靴都可在戰場修理。國軍後勤根本無法望其項背。    交通工具缺乏,喪失機動力,嚴重影響我軍戰鬥力。沿海地區完全被日軍佔領。所有陸地國際交通完全被切斷。抗戰後期後方的運輸全靠汽車。43年能夠在各幹線行駛的汽車只有123輛。而1輛汽車只能運載2-3噸的物資。200輛汽車還抵不上一個火車頭的運輸量,而輪船火車大部分在日軍掌握之中。    經濟薄弱,物資缺乏。本來中國工業已經落後,內地工廠數目只佔全國6%。發電量只佔全國4%。1944年只產鋼1萬噸,實在難與日本相比。白修德在書中說,國軍兵工廠最多每月生產步槍子彈1500萬發,平均每個士兵分得4發。醫藥和醫護人員兩缺,士兵在戰場上得不到及時救護,死傷率居高不下。士兵沒有牙刷、肥皂、毛巾、手紙、鞋襪。草鞋靠士兵自己編織。一套衣服要穿三四年。一半衣服要靠部隊自己解決。一段時間內士兵甚至沒有換洗衣服。吃飯只能吃夠,不能吃飽而且營養不良。衣衫襤褸赤足草鞋成為國軍士兵的標準裝束。    這次會戰中日軍集中使用兩個聯隊以上的第6旅團戰車部隊(約190輛坦克)集中突擊。快速穿插到國軍側後,以達到合圍國軍主力湯恩伯兵團的目的。同時該坦克部隊還直接參加了對古城洛陽等城市的攻堅戰,日軍坦克集群的強大火力和機動性是幾乎沒有任何阻擋戰車的武器的國軍難以抵禦的。日軍戰車第三師團從許昌經臨汝快速穿插到洛陽南龍門。5月10日,日軍戰車第三師團推進到洛陽以南東西一線,即在飛機大炮掩護下,投入步兵強渡洛河,同時集中戰車裝甲車近百輛,轟擊對岸守軍陣地。94師的四門戰防炮在一天之內就被日軍摧毀兩門,剩下的兩門到入夜時分也將炮彈耗盡。至此洛陽守軍已經沒有任何專門的反坦克武器。從5月11日到5月23日日軍以坦克掩護步兵不斷向洛陽發起進攻。5月24日,日軍開始總攻擊晚三時二十分,下午一時日軍炮兵向洛陽城區炮擊,半日內發射炮彈八千餘發。當天下午,戰車第三師團工兵隊連續爆破,將外壕陡壁炸成斜坡並炸開了城牆。戰車第十三聯隊的十餘輛戰車自此率先突入洛陽城內,日軍步兵緊隨其後。在城內構築的壕溝與牆壁,對於阻止日軍步兵前進可能會發揮作用,但下午日軍戰車突進城區後,這些重達20噸的中戰車只需要在壕溝邊來回幾個來回,就可以將壕溝邊緣沙土壓下去,再向前衝撞臨時堆積起來的牆壁,塌下來的沙土和麻袋就成了墊路的土料,這樣日軍戰車很快就可以衝過去。日軍戰車五十多輛,「馳逐街衢,無法遏止」。到傍晚,日軍戰車經過北大街前進到市中心十字街口,守軍15軍的各級指揮系統這時被日軍隔絕。這樣洛陽守軍以血肉之軀與日軍鋼鐵群獸搏戰14晝夜,仍不免失利的結局。    謊言6:「第9戰區本企圖調集各路援兵,增援衡陽,並擬在衡陽與日軍決戰,但各路援兵竟未有一個部隊到達解圍。萬餘守軍向日軍投降。」    又在胡說!以衡陽為中心,在湘江以東山區(湖南攸縣、茶陵、醴陵、安仁、耒陽和江西  萍鄉、蓮花)和湘江以西的丘陵地區(寧鄉、湘鄉、永豐),雙方展開了一場激烈的   攻防戰。在這一階段的戰鬥中,第10軍長達47日的衡陽守城戰最為壯烈,因而也最具影響  。但衡陽守城戰只是第二階段戰局的一部分。中日軍隊圍繞爭奪衡陽,在湖南中部、東部作戰,  連同衡陽保衛戰、衡陽解圍戰和茶陵反攻戰、雙峰作戰共四個戰役。衡陽周圍的增援和解圍戰,  以及湘江東西兩翼的攻防戰,國軍不僅投入了相當多的兵力,而且戰鬥亦十分激烈,牽制和消耗了日軍的大部分兵力。實際上,在衡陽失守以後的一段時間裡,蔣介石仍命令國軍繼續在衡陽周邊  地區攻擊敵人。參戰各軍也未停止8月2日開始的攻勢作戰。直至8月下旬,蔣介石才放棄反攻衡陽的企圖,調整部署,開始轉向沿湘桂路兩側組織防禦。歷時70餘天的茶陵反攻戰至9月初告終,長衡會戰才告結束。根據日本方面的數字,8月20日之後日軍戰史稱日軍又傷亡9000多人。    實際上解圍部隊進行了拚死苦戰:100軍挺進到離衡陽市區僅10里。62軍等部隊攻進衡陽近郊區,與日軍激戰近10天。並曾一度攻佔衡陽火車西站。日軍40師團234連隊紀錄:「7月31日,8月2日敵我進入近戰格鬥,陣線紛亂。連隊激戰8日後死傷慘重。有的部隊因為彈藥用盡,只能用石塊向重慶軍投擲。陣地被重慶軍(62軍)突破時,只得集合馬夫通訊兵等反擊。連隊所遇危急而得不到援兵的情形可比日俄戰爭中的本溪湖會戰。」白修德在採訪記錄中寫到英勇作戰的62軍的裝備:「中國兵三個人中只有一個扛著步槍。。。每人有2顆手榴彈。師有2門七五山炮,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遺物。附有炮彈200發,發射起來象守財奴算著金幣樣的吝嗇」。    我軍僅有的一點坦克也倉促投入戰鬥:國軍48師142團6輛t-26b配屬46軍(黎行恕)新19師(蔣雄)沿湘桂路東進.日方資料稱:「在這次戰鬥的末期(8月7日),重慶軍最後終於拿出了王牌,反覆出動戰車企圖衝破陣地…戰車沿衡陽的公路從三塘方向接近二塘,有突破陣地的企圖。40師團234連隊侯至350米的近距離以速射炮射擊,使前面2輛不動,其餘則向公路逃去。」國軍坦克兵後把被擊壞的2輛坦克拚死拖回。在不利地形下即沒有空軍和炮兵掩護,也沒有步兵有效協同,輕型坦克是無法突破敵人堅固的反坦克陣地的。當時坦克部隊被阻止的二塘離衡陽市區不過5公里之遙。    戰前全部衡陽守軍17000人。衡陽失守時還剩2000人,加失去戰鬥力的傷兵6000人,一共不足8000人。請問到那裡去找革命同志所說的萬餘守軍向日軍投降呢?第10軍苦守衡陽40餘日,而前往解圍的野戰軍如與城內守軍適時配合,或可收內外夾擊之效。然而由於參戰系統有別,多頭指揮無所適從,部隊長官驕不從命,地方部隊保存實力等諸多因素,致使參加會戰各部隊之間步調不齊,協同作戰能力差。戰場指揮官缺乏自動與鄰接部隊聯繫策應的習慣。無奈當內圍突出時,外無援應;當外圍進擊時,內徒固守。另一方面,前往解圍的各部隊之間缺乏聯絡,步調不一。各軍逐次前往解圍,此去彼來,未能集中各軍優勢兵力與日軍決戰,結果坐失良機,陷於被日軍各個擊破的敗局。    謊言7:「國民黨軍望風喪膽,一路潰逃,毫不抵抗,日軍只有3000人,追至獨山後,由於孤軍深入,兵力不足,即由獨山自動回撤。直到日軍攻抵貴州獨山,兵鋒威脅重慶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才匆忙調到了一些圍困陝陝甘寧邊區的部隊來保駕,完全是馬後炮。」    呵呵,還是胡說!長衡會戰相信知道者很多,日軍戰史有大張篇幅於以詳細描述,盛讚「勇敢之重慶軍」。在這裡我們就用大家知道較少的貴州戰場來揭穿某方的謊言。    首先進攻貴州的敵人並不只3000人。左路主攻部隊為日本第 11軍13師團(師團長赤鹿)的步兵104聯隊(隊長海福三千雄)、116聯隊(隊長大坪進)、工兵13聯隊(隊長石川)的3個中隊和山炮兵19聯隊(隊長石濱勛)的3個中隊,共有步兵3-4千人、騎兵3-4百人、炮六門。第二路侵黔日軍系第三師團第三十四聯隊步騎兵約二千人,由廣西思恩縣社村鄉向黔境進攻。第三路侵黔日軍系第三師團第六聯隊,步騎兵約1500人。11月29日由廣西宜北縣(今並為環江縣)之馴樂,進入荔波縣之佳榮鄉,進入黔境。    其次胡宗南的部隊根本沒有增援獨山。國民政府調湯恩伯所屬的孫元良29軍,由四川入黔南,在獨山阻擊敵軍。並令20軍從廣西急行軍會同湯部反攻。日軍不支後撤,12月8日,獨山收復。國軍先後克複八寨、三合、荔波、上下司和南丹,13日克複野車河,爾後即在該地與日軍形成對峙。     最後敵人絕非「自動回撤」,而是在我頑強抗擊下被迫撤退並被我軍追擊。民國政府提出「確保黔邊,屏障陪都,相機擊破敵人」之方針,中國軍隊「不惜一切代價來進行保衛,以捍衛陪都」,造成日軍重大傷亡。日軍孤軍深入,兵力單薄,故其進攻迅速,敗退也迅速。讓我們看一下戰役具體過程:    孫元良率二十九軍於1944年11月3日奉命出發,徒步六百多公里方到達遵義,後轉汽車進入黔南。參加盧溝橋抗戰的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的先頭部隊九十一師,於28日到達獨山後,就在黑石關、矮關、白臘坡、甲撈河一線布防。30日晚,該師二七二團第三營搜索連在下司馬道子附近與300餘日軍遭遇發生激戰。12月1日凌晨, 布防於黑石關的二七一團守軍對混入難民隊伍中準備沖關的日軍先頭部隊進行了阻擊; 之後,九十一師官兵又在矮關、白臘坡、甲撈河等地抗擊日軍。     百歲老人抗日名將孫元良回憶:    「民國卅三年冬,日軍陷貴州獨山,欲深入貴陽直搗陪都重慶。我當時在湯恩伯的第卅一集團軍任副總司令兼第廿九軍軍長,奉令星夜馳援,指揮先頭部隊九百多人抵禦日軍第三師團的兩個聯隊之眾,拚死奮戰,終於收復南丹獨山等要地,扭轉危局,並啟國軍反攻勝利之機,因而榮獲青天白日勳章。當時運輸車輛匱乏,廿九軍新兵一萬三千人從河南內鄉縣冒著炎日徒步廿二天行軍一千五百里到達陝西漢陰縣;休整不久又奉命由漢中出發徒步卅九天急行軍兩千六百里到達四川合川;才住下三天又接緊急命令在廿天內走完兩千五百里趕到貴州馬場坪,這麼一支大部隊徒步行軍三千三百公里,其艱難險阻非筆墨所能言狀,現在寫歷史的人,從未上過戰場,卻信口胡說國軍「消極抗戰」,究竟天理何在?」    二十九軍91師於11月28日抵達獨山,即在黑石關,白臘坡,甲撈河一帶布防.該師由於未獲補充,僅存二千四百七十五人, 而實際投入戰鬥的不滿千人。作為慘烈的獨山之戰親歷者,史培謙老人回憶起這段歷史歷歷在目:      「當時,王鐵麟的91師作為先頭部隊阻擊日軍進攻。但由於日軍氣焰囂張,先頭部隊被迫退到獨山縣城外20里的黑石關,情況十萬火急!軍長孫元良立下軍令狀,要求91師誓死抵抗,以壯烈殉國之心堅守獨山……」史老告訴記者,他時任第29軍軍部辦公廳主任,送軍令狀的任務落在他身上。當夜,他帶上一排官兵,火速趕往黑石關。一路上,日軍飛機狂轟濫炸,埋伏在路途中的日軍也瘋狂開槍開炮。 「我拿著槍站在車上,早把生死忘了,當時只想拚命把軍令狀送到!」史老激動地說,在這次突圍中,他親手斃了十多個鬼子,「讓自己此生無憾了!」 最後,當軍令狀送達前方戰場時,史培謙所帶的一個排只剩下3個人了。「前線官兵看到軍令狀後,都抱定必死決心,士氣大振,與日軍展開血戰。儘管死傷慘烈,但還是阻擊了日軍的進攻。」史老如是說。貴州戰役是日軍敗亡的轉折點:    第一次阻擊日軍於下司附近北面的馬道.    據《二十九軍孫元良部黔南戰役戰鬥要報》(以下簡稱孫元良部戰鬥要報)記載:"30日21時第91師搜索部隊(第272團第3營及搜索連)於下司(與)沿黔桂公路北犯之敵先頭部隊步騎300餘接觸,繼發生激戰,我搜索部隊逐次抵抗,向黑石關以西第271團陣地歸還."此次戰鬥與日本防衛廳防衛研究所戰史室編寫的戰史《廣西會戰》所記相印證,該戰史說:"野野山參謀於11月30日夜到達下司…… 詳細觀察下司附近的戰鬥狀況,認為第196師和166師(注:敵指從南丹退入獨山的國軍)正逐次交替,佔領陣地,阻止我軍追擊."     第二次阻擊日軍於黑石關.    黑石關戰鬥被日軍稱為進入貴州境內最激烈的一次戰鬥。黑石關阻擊戰遺址位於獨山縣城南27公里的上司黑石關村,因關上有大石如墨而故名.黑石關兩側群峰起伏,由雲堆山(俗稱王堆山)為主峰迴旋而下,重疊而成羊腸小道,穿過群峰林立之中,形成懸崖對峙的關隘,地勢險要,為歷代攻守必爭之地.1944 年11月,廣西桂林,柳州失陷後,日軍於12月1日近逼獨山,凌晨,中國守軍孫元良將軍的29 軍91師,憑藉黑石關天險阻擊日軍,守軍271團與日軍104聯隊展開血戰,戰鬥十分慘烈,雙方死傷數百人,我方亦付出重大代價,有的陣地僅剩10人。    第三次阻擊日軍於矮關至白臘坡一線 .    據《孫元良部戰鬥要報》記載:"12月1日2時,敵步騎三四千沿黔桂路北犯,其先頭部隊混雜難民中侵入我第271團警戒陣地,未幾展開血戰,是日敵以主力分股進攻,當以第273團對271團陣地前之敵施行側擊.將敵擊退,殲敵甚眾.上司方面之敵增援到達後, 續向我陣地猛烈攻擊,孫元良命令第91師乃以預備隊第272團加入戰鬥,敵攻勢頓挫,敵另一部由該師陣地左右側小路迂迴至獨山城,與該師有線電連絡被切斷.91師與軍部電話聯絡被切斷後,為避免陷於不利態勢,孫元良令師長王鐵麟黃昏後放棄白臘坡一線陣地,向平塘卡浦轉移,派273團速占甲撈河至里臘一帶山頭,掩護師主力撤退.     根據日軍記載,第一路日軍13師團根本無法攻破國軍的上司防線,是被迫迂迴繞過國軍防線,僥倖進入獨山的。日軍戰史《廣西會戰》中記載:「104聯隊於12月 1日上午由下司出發突向上司。在上司附近重慶軍抵抗甚為激烈,加以美機不斷來襲,白天攻擊難以奏效..聯隊長海福大佐命第1大隊為迂迴隊,從上司經大地(上司西北偏北 12.5公里),——老陽壩(大地西北7公里),——巴台(老陽壩北6公里),切斷獨山到平舟道路,進逼獨山 ".     「步兵第104聯隊(聯隊長海福三千雄大佐)於12月1日半夜準備進攻閣老河(獨山南13公里),馬路寨(獨山南8公里)附近重慶軍的陣地時,山炮兵第19 聯隊在石濱中佐率主力(山炮兵3個中隊,炮6門)到來.12月2日海福聯隊在石濱山炮聯隊協助下,拂曉開始了攻擊,但重慶軍得到美機的援助,抵抗極為頑強.本日美機與地面戰鬥配合的密切,為此次作戰中所罕見.因此,攻擊遲遲不得前進. 以聯隊主力直接進攻獨山將推遲時日,再決定以第三大隊從攻擊正面的第2大隊的西面迂迴前進。12月2日13時許接到第一大隊「11時30分衝進獨山」的電報。」    史培謙老人也回憶,日軍在黑石關遇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後,並未放棄,而是在漢奸帶領下,迂迴山後突襲獨山。同年 12月2日,獨山淪陷。  .     第四次阻擊日軍於甲撈河,里臘一帶.    據《孫元良部戰鬥要報》記載:"第91師為避免陷於不利態勢,黃昏後向平塘方面轉移,派第273團佔領甲撈河橋邊線掩護師主力變換陣地.是時敵企國殲滅我91師主力,攻勢益烈,第273團竭力抵抗,該團第3營少校營長桑振宇率部向敵進攻,將敵擊退,師主力乃於卡浦,擺卡之線佔領陣地,桑營長陣亡成仁,敵我傷亡均重. 之後,孫元良九十一師主力續在平塘卡浦,擺卡一帶布置陣地,其搜索連則在深河北岸阻擊敵軍.二十九軍之預十一師也在馬場坪附近構築了二線陣地.由於深河橋已被炸斷,敵軍行動受阻,加之擔心我方援軍到來,進入獨山之敵終未能越過深河橋一步。    然後讓我們看看另一路日軍第三師團。他們的目標是獨山以北50公里遠的都勻,但因為傷亡慘重不得不放棄這一目標,半路折回。    該師團真是倒霉,還沒進入貴州,在攻打兩省交界的黎明關的時候就損失慘重:  11月25日 ,二十七集團軍七十五軍五八七團1800名官兵在黎明關與敵激戰兩晝夜,數次擊潰敵人進攻,打死打傷近200日軍,兩名日軍中隊長斃命。此後,該團又與友軍在譚家坳、劉家坳等地阻擊日軍,激戰一天一夜,斃傷日軍140餘人;30日晚,中國軍隊又在蒙家坳打死打傷日軍150多人;12月2日上午,在永康鄉的穿洞附近,二十六軍後衛部隊斃敵100多人。    日軍戰史《廣西會戰》中記載:「11月27如到達杜南村南9公里處,遭到來自西側高地的射擊。尾隨第2大隊的(34)連隊主力也進到杜南村附近,開始進攻據守北面隘路的重慶軍。該地是所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天險。重慶軍抵抗頑強。戰況進展困難。。。。此次戰鬥大隊各中隊長非死即傷,負傷士兵不計其數,苦戰狀況,難以形容。」     第三師團進入貴州以後更是苦戰連連:    日軍戰史《廣西會戰》中記載:「。。。前方三面的石山都被重慶軍佔領,並一輕重機槍和迫擊炮、擲彈筒等雨點般射來。12月3日擔任攻擊的第2大隊全部兵力只有一個中隊(請教革命同志,如果如你們所說國軍是「一潰千里,長腿將軍」的話,為什麼日軍一個大隊此時只剩下只有一個中隊的兵力?)。17時10分在第一小隊的速射跑旁邊落下一發迫擊炮彈,小隊長橫山少尉等全部戰死。12月2日34連隊。第一大隊以第三中隊為尖兵中隊於6時出發。本日第6中隊武智少尉,第10中隊石川少尉戰死,第5中隊代理中隊長吉川中尉負傷。12月3日第五中隊能行動的官兵一共只有14名(日軍中隊滿員約 300人)。」    自獨山之戰後,日軍入侵西南腹地的妄想破滅,深河橋成為侵華日軍敗亡的轉折點,抗戰史上因此有「北起盧溝橋,南止深河橋」之說。12月7 日,孫元良九十一師部隊向獨山進發,於12月8日拂曉收復獨山.緊接著,該師又收復了上司,下司,麻尾.至10日收復廣西六寨,進而收復南丹,向河池攻擊前進.其餘入侵之敵也相繼由丹寨,三都,荔波倉皇敗出黔境。    1985年有幾個當年侵入獨山的日本兵組織訪問團到獨山來訪問,來謝罪。原日本13師團104聯隊的二等兵管原源六、福龜清吾說:「……我們104聯隊進入獨山縣城的250人中有11人在洞口爆炸中死了,離開獨山後,沿途受到中國軍民的十多次追擊,撤退到廣西全州停下來。後來,只剩21人活著回到日本。」    第二年(1945年)春夏之交我軍發動了「桂柳反攻」,日軍節節敗退,「在極度混戰中」被趕出廣西。以以某革命同志家鄉的宜山之戰為例:    「(1945年)第3方面軍於5月初以擔任河池西北地區守備的第29軍,向河池、黎明關攻擊……6月6日收復宜山。此時,日軍由柳州增援宜山,與第29軍展開反覆爭奪,激戰至6月14日,第29軍擊退日軍反撲,再次收復宜山,日軍第13師團遂向柳州撤退。 」(見中國軍事科學院出版《中國抗日戰爭史 下卷》第496頁)    「6月上中旬,戰鬥在宜山縣境展開,3日中國軍隊攻克龍頭,9日攻克北牙,日軍的支撐點全被拔掉,被包圍在縣城中,糧食斷絕,日軍拚死衝到四鄉搶劫,宜山縣3萬民眾武裝奮起打擊日軍出擾,配合正規軍包圍縣城和截擊敵人。13日凌晨,70名苗族自衛隊配合正規軍奇襲宜山城南博愛村,與敵展開白刃戰。服部支隊在強大壓力下,是晚棄城逃竄,逃到洛東,又被我軍民截擊,傷亡累累,一直追過三岔,宜山全境光復。」(見廣西編的《廣西抗日戰爭史稿》:第303頁到304頁)    日軍《昭和20年的中國派遣軍》中的記述:  「……6月14日晨,第一大隊之尖兵中隊第一中隊,在宜山以東約20公里洛東附近,遭到布陣于軍事公路北側山岩上的重慶軍猛烈射擊……第三中隊梨本中尉身負重傷……」(見四川大學出版社出版《抗日戰爭》第2209頁所引資料)    「自深河橋撤退後,日軍便節節敗退,直至次年8月宣告無條件投降!」史老感慨地說,  抗日衛國戰爭終於以中國軍民的勝利,日軍的失敗而記入了抗戰史冊.而二十九軍愛國官兵的抗日功績也永遠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推薦閱讀:

中美巔峰對決:戰爭正未有窮期
特朗普該如何打贏美國的「文化戰爭」
戰爭事典|唐末黃巢大起義背後的「鹽業」戰爭
《戰爭論》的邏輯結構
《二十二》觀影:熱愛,努力活在當下

TAG:戰爭 | 欺騙 | 抗日戰爭 | 謊言 | 戰役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