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國對外開放理論的漸進發展及其意義

淺論中國對外開放理論的漸進發展及其意義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 沈 迅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取得了偉大的歷史性的成就,國民經濟迅速發展,綜合國力明顯增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建立和完善,對外開放總體格局基本形成。對外開放是我國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是對當代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對我國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對外開放理論對於我國實現新時期的戰略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對外開放 改革 現代化建設

1980年6月,鄧小平在接見外賓時,第一次正式使用「開放」一詞,並將它與對外經濟政策相聯繫。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開始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的主動的對外開放。經過30年的努力,我國的對外開放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成為推動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的重要機制和動力,形成了一個從經濟開放到文化交流的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開放格局,為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十七大報告指出,由於持續推行對外開放政策,我國已經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開放型經濟體系已經形成。

一、對外開放理論提出的科學依據

中國近30年的對外開放是以鄧小平對外開放理論為基礎和指導的。尤其是開放初期,我國在經歷了幾十年閉關鎖國之後,為什麼要對外開放,開放時間有多長,開放的對象是誰,開放的基本內容是什麼,以及如何對外開放等,這些都是中國在選擇一條嶄新的道路時必須要回答和解決的幾個最基本的問題。對此,鄧小平以一個偉大政治家的智慧和氣魄,高瞻遠矚地為中華民族的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對外開放理論是對我國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

勤勞勇敢的中華民族曾經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中國曾有過輝煌的歷史,那時也是開放的時代,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然而,當歐美資本主義各國已經有了很大發展的情況下,封建統治者卻用閉關鎖國政策把中國與世界發展的潮流隔絕開來。自從明代中葉之後到鴉片戰爭的三百年來,中國封建王朝以天朝自居,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古老的中國因封閉而導致落後,又因落後而不斷挨打,中國人民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直到1840年中國的大門被轟開後,一批批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覺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西方先進的文明,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林則徐、魏源、洪仁軒等人都不同程度地主張睜眼看世界,實行對外開放,達到「師夷長技以制夷」。洋務運動的開展,也是學習西方的舉措。尤其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孫中山的開放思想對鄧小平的開放理論影響深遠。孫中山精心制定的《實業計劃》,構想了規模恢弘的中國第一個近代化建設藍圖,力圖通過對外實行「門戶開放」政策,利用外國資本、外國技術、外國人才以發展中國『實業』,『後來者居上』,趕超歐美髮達資本主義國家。鄧小平指出:「中國長期處於停滯和落後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他說:「如果從明朝中葉算起,到鴉片戰爭,有三百多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後,愚昧無知。」過去中國閉關鎖國一個半世紀,落後了,吃了大虧。只有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吸引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和經驗,包括資金,才能加速中國的建設。

鄧小平總結建國以來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三十幾年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對於我們這個脫胎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農業大國來說,目前存在的突出問題是資金嚴重短缺,技術和管理落後,資源相對不足。在這種情況下,要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就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1978年3月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明確指出:「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針。但是獨立自主不是閉關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首次正確闡述了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關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加速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逐步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中華民族自強於世界民族之林。反之,不開放不改革沒有出路,國家現代化建設沒有希望。

(二)對外開放理論是對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的科學判斷

1.「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0多年來,世界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國際間貿易和經濟技術合作規模越來越大,國際分工越來越細,特別是進入80年代以來,經濟生活國際化的特點更為突出,世界上任何國家,不論其社會制度如何,經濟發展水平高低,都不可能不同其他國家發生聯繫。整個世界相互依賴越來越強,這是商品經濟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進步的推動的必然結果。鄧小平根據當今世界的經濟新形勢,明確指出:「現在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開放的世界條件下,經濟問題已經不是個別國家的事情,而是一個彼此不可分割的、相互緊密聯繫的國際性問題。因此,各國經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有效地利用國際資源、國家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根據這種判斷,鄧小平明確指出:「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和資金,是不可能的。」闡明了對外開放是世界經濟國際化的必然趨勢。

2.「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在開放的世界中,世界上所有國家,不論是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把本國經濟同國際市場與世界經濟聯繫起來,實行對外開放。鄧小平從適應現代化大生產的需要和遵循商品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發,深刻地論述了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必要性。他說:「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鄧小平從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指導思想上闡明了對外開放的必要性。鄧小平認為對外開放不是從外面附加給社會主義的,而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內在特性,社會主義要發展就必須實行對外開放。首先,對外開放是大力發展生產力,贏得比較優勢的要求。中國的對外開放是以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為前提的,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改變中國貧窮落後的狀態,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是生產力的發展要快於資本主義。在中國當時落後的條件下,我們必須改變閉關自守的狀態,必須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制定改革和開放的政策,才能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才能實現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其次,只有對外開放才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切文明成果,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競爭力;第三,只有對外開放,才能開拓兩個市場,利用兩種資源,參與國際分工。中國是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因此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時,要立足於國情,開發中國的資源,開拓國內市場。但中國同時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經濟不能離開世界經濟孤立地發展,而應從中國的特點出發,開發國際市場,充分利用國際資源,建立起一個與世界經濟相適應的開放經濟。

二、對外開放內涵的豐富和發展

20世紀90年代以後,經濟全球化和科技迅猛發展,「經濟優先,發展至上」成為大多數國家的主導方針和世界進步的趨勢。我國的對外開放如何從單向的、政策性的、有限領域的開放方式向雙向的、法律框架的、全方位的開放方式轉變,必須有新的思路。

(一)發展開放型經濟

改革開放使中國經濟走上高速發展的軌道,然而我國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和國際交換仍然受到很大限制,我國經濟發展中經濟效率低下、經濟結構演進緩慢、環境破壞嚴重等問題日益凸顯,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開放型經濟」的對外開放新思路,強調積极參与國際競爭與國際經濟合作,發揮我國經濟的比較優勢,發展開放型經濟,使國內經濟與國際經濟實現互接互補。十五大報告指出:「對外開放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面對經濟、科技全球化趨勢,我們要以更加積極的姿態走向世界,完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11黨的第十五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則把「發展開放型經濟」作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目標。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必須「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12發展開放型經濟反映了我國逐步實現現代化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內在要求。通過發展開放型經濟,不斷提高整體開放度,實現與國際經濟互接互補,有利於建立與國際經濟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讓對外開放更好地為改革和發展服務,將開放帶來的壓力轉化為改革和發展的動力,從而推進一些難點問題和深層矛盾的解決。

(二)提高對外開放水平

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的客觀需求和必然結果,是大勢所趨。各國各地區之間經濟和貿易活動不斷增加,知識和技術的迅速傳播,有利於促進經濟要素逐步實現在全球範圍的優化配置,提高經濟效益。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任何國家都難以在封閉的狀態下得到發展。中國政府將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更加積極地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在更大範圍和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經濟合作與競爭。」13我國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大國,擴大內需,開拓國內市場,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基本立足點和長期戰略方針。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為我國的對外開放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們必須堅持擴大對外開放,全面提高對外開放的水平,充分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資源、市場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積极參与國際合作,在國際競爭中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積極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資」,14「學習和吸收世界各國人民包括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15

(三)探索「引進來」和「走出去」 的途徑

中國經歷了20年的以「引進來」為主的對外開放戰略之後,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和技術實力,初步具備了主動參與全球化分工的能力,於是中央在1998年提出了實施「走出去」戰略,使我國對外開放由單向轉變為雙向。黨的十六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16「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開放戰略,關係到我國經濟和整個現代化建設發展的全局大戰略。只有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優化資源配置,形成我們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新優勢,佔據有利地位和掌握主動權。實施這個戰略,有利於增強我國綜合國際競爭力,深化我國與世界各國各地區的經貿合作,在世界範圍內從資金、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中分享、獲得效益,實現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意味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達到了新的水平。

(四)提出「開放型經濟體系」的理論範疇

十七大報告指出要「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內外連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的開放型經濟體系,形成全球化條件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新優勢。」17「開放型經濟體系」是個理論範疇,反映的是一種客觀的經濟運行方式和市場制度,而堅持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定位是指「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安全高效」。「內外聯動」指的是經濟的運行機制,「互利共贏」指的是涉外經濟的利益機制,「安全高效」則側重於涉外經濟的保障機制。三者的有機結合,既高度概括了我國開放型經濟體系的本質特徵,又充分體現了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的主要內容和發展趨勢,是科學發展觀在對外開放領域中的具體表現。

三、對外開放理論的意義和啟示

(一)對外開放是必須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對外開放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的戰略方針和基本國策,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下去。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鄧小平對此進行了精闢的論述,他反覆強調,必須堅定不移地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積極擴大對外交流。他說:「對內經濟搞活,對外經濟開放,這不是短期的政策,是個長期的政策,最少五十年到七十年不會變。」18他說:「如果開放政策在下一世紀前五十年不變,那末到了後五十年,我們同國際上的經濟交往更加頻繁,更加相互依賴,更不可分,開放政策就更不會變了。」19鄧小平還指出,到下個世紀中葉我國經濟建設水平接近發達國家水平時,我國的對外開放政策也不可能變,即使是變,也只能變得更加開放。否則,人民不會同意。目前開放得還不夠。因此,我們要繼續開放,更加開放。

(二)探索出一條發展中國家尋求發展的新路徑

新世紀以來, 中國經濟社會建設的巨大成就日益受到世界輿論關注。我國在推進國內改革的同時,培育政府的現代市場服務理念,推行在發展中開放、在開放中發展的和諧戰略思維。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我們逐步形成了一種以穩定為前提、以政黨政治為主導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各方面良性互動的系統發展模式,概括它的特徵即「外求多樣,內求和諧 」,以此努力創造一個和平的世界環境和良好的周邊關係來保障我們的漸進改革。可以說,中國在改革開放中強調在尊重各國特殊歷史文化基礎上,尋求適合本國國情的獨特發展路徑的經驗為後發國家現代化實踐提供了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代表性模式。

(三)開放理論與市場經濟體制的有機結合體現了科學社會主義新發展

計劃經濟模式嚴重阻滯了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發展和社會進步,而資本主義國家面對市場的消極和失靈也開始逐步吸收計劃與宏觀調控手段來補市場之失。正是基於這種視角和思想上的解放,我們才有了對市場經濟的工具性屬性的深刻認識和把握,才有了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而是發展經濟的手段的科學論斷。可以說,開放催生了市場,市場提升了開放,二者在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實現了有機結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思想標誌著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它賦予了社會主義對外開放理論以更為堅實的基礎和更為全新的意義,同時也是對科學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內涵的豐富和深化。

注 釋:

①湯照連主編:《鄧小平經濟發展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0頁

②《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頁

③湯照連主編:《鄧小平經濟發展論》,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頁

④《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頁

⑤《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90頁

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頁

⑧《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4頁

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頁

⑩《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頁

11《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紀》,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32頁

1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頁

13《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頁

14《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04頁

15《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頁

16《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頁

17《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頁

18《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79頁

19《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3頁


推薦閱讀:

環西溪再添野趣景觀帶 預計月底免費開放·杭州日報
開放式廚房風水布局詳解!
愛,就不要輕言離開放棄
央行年報指出 推進資本市場雙向開放
大陸居民赴台個人游開放1個月遊客僅500人

TAG:中國 | 意義 | 發展 | 理論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