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毒黃瓜背後藏更大危機
06-08
是什麼讓歐洲人談黃瓜變色?「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本次疫情的罪魁禍首據最新報道,到目前為止,在德國本次疫情已經造成了17人死,1534人感染,470人則因感染而罹患嚴重的併發症——溶血性尿毒綜合征。引起本次疫情的病原體,全稱叫做「O104:H4血清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大腸桿菌(E.coli),是一種在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內常見的細菌。大多數大腸桿菌菌株無害。然而,一些菌株,例如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可引起嚴重的食源性疾病。大名鼎鼎的「O157:H7血清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就是最出名的一種,O157大腸桿菌近十年來頻頻肆虐日本、美國、香港,曾引發無數恐慌。這次引發德國大疫的「O104大腸桿菌」,以前也曾經出現過,但很罕見,可以算是「O157大腸桿菌」的「同門師弟」,然而造成的危害更大——不僅發展非常迅速,而且受感染的成年人比例特別高(18歲或18歲以上的人佔86%),尤其是婦女患者(67%),而不光是集中在幼童和老人等通常的高危人群。…[詳細]一般癥狀:腹部絞痛和腹瀉 嚴重者會引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感染引起的疾病癥狀包括腹部絞痛和腹瀉,一些病例可能發展為血性腹瀉,還可能出現發燒和嘔吐。疾病潛伏期為3至8天。大多數病人10天內能夠康復,但約有10%的病例可能發展為威脅生命的溶血性尿毒綜合征。而本次「O104大腸桿菌」感染引發溶血性尿毒綜合征的比例,遠較10%為高。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是一種危及生命的疾病,其特徵是急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溶血性貧血以及低血小板(血小板減少症)。該病主要影響兒童,但也影響其他人。它源於感染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據估計,在受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的患者中,多達10%的患者患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死亡率可高達5%。…[詳細]另外,約25%的溶血性尿毒綜合征患者可發生神經併發症,例如癲癇發作、中風和昏迷。可以說,是一種非常可怕的疾病。傳播途徑:可以是吃了黃瓜,可以是人傳人,也可以是動物傳人按前日的檢驗結果,此前所說的「西班牙黃瓜」並非傳播疫情的兇手。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確實很有可能感染到蔬菜。對於蔬菜來說,會被感染是因為在種植過程中,接觸到了雞、牛、羊等等帶來的病菌,或者是含有病菌的水(水也是被這些動物污染的)。一般而言,這些病菌都是附著在蔬菜表面上的,可以洗的乾淨,但是,也不乏這個病菌已經深入到了蔬菜的結構中去的可能。另外,人和其他一些動物都有可能是這類病菌的傳染源,並且已經治癒出院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者還有可能排泄出病菌,從而對周圍人構成威脅。中國人對「毒黃瓜」尚不必過於憂慮疫情目前仍集中在歐洲在這場以德國為中心爆發的大腸桿菌疫情中,目前僅有兩例感染大腸桿菌和溶血性尿毒症患者與德國沒有直接關係,一例來自與德國毗鄰的丹麥,一例來自挪威(患病前曾接待來自德國的客人)。總體來看,疫情還主要集中在歐洲地區。雖然目前尚不知道通過人傳人感染病菌的總人數,但與當年「非典」和09年墨西哥爆發的甲流相比,傳染性應當有所不及。另外,中國與歐洲相距較遠,因成本、時效原因歐洲蔬菜進口到中國的數量也比較少,人員往來交通也不如歐洲內部方便,再加上國內檢疫部門已經及時做出反應,O104型大腸桿菌疫情在中國爆發的可能性至少目前來看還比較低。做好衛生工作,大腸桿菌也不可怕在本次「毒黃瓜」事件中,據外國專家推薦,只要在個人衛生、食物儲存、準備食材、食物烹飪等四個環節遵循以下措施,感染各種細菌(包括大腸桿菌)的機會就能夠大幅度降低。這些意見對我們同樣也具有很好的參考意義。1.個人衛生上完廁所後必須要洗手,處理食物前以及處理完生肉後也必須要洗手。2.食物儲存檢查冰箱冷藏的溫度,要在0-5攝氏度之間,新鮮的食物要放在冰箱里;調料瓶、罐的蓋子要弄緊,剩菜要用保鮮紙密封放在冰箱里;剩菜不要放超過兩天;熟肉與生肉要分開放;生肉要放在冰箱最下層,防止肉汁滴到別的食物上。3.準備食材準備食材前必須洗手;洗手後手要弄乾,濕手容易傳播細菌;生魚、生肉要與別的食物分開,與做好的食物也要分開;切過生魚、生肉的刀千萬不要直接再用來切別的食物;蔬菜沙拉必須要洗,即使買來之前已經洗過了;讓廚房維持乾淨。4.食物烹飪如前所述,用合適的溫度烹飪食物就能殺死絕大部分細菌,食物沒做熟往往是食物中毒的主因。食物的所有部分都需要在70度以上加熱2分鐘(生活中很多的細菌在70度時就會被殺死,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黴菌)。肉類更是需要徹底煮熟,尤其不能殘留血跡在表面上。…[詳細]相比起西方、日本的飲食方式,中國人更推崇熟食,這讓中國人在飲食上感染細菌的機會降低不少。然而在夏天,拍黃瓜、涼拌西紅柿等生拌蔬菜也往往受到喜愛,蔬菜沙拉也逐漸在城市變得十分流行。那麼,在處理這些食材的時候,至少要徹底洗乾淨。總的說來,「毒黃瓜」事件的危害目前距離國人尚遠,大腸桿菌疫情在中國歷史上也沒有大規模爆發的先例,但這也不代表中國人可以高枕無憂。「毒黃瓜」事件並非孤例,其反映的,是食品安全方面更深層次的問題。一旦類似的新型病菌在中國爆發,其危害可能更加可怕。毒黃瓜背後真正危機:濫用抗菌素讓細菌強大「超級細菌」為何層出不窮?造成本次疫情的O104大腸桿菌以前也曾在德國出現過。德國科學家稱,2001年就曾從兩名感染者處採集到這種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樣本。而據研究,樣本菌在過去10年中對抗生素的耐藥性增強,同時新菌株毒性是2001年的原始菌株的兩至三倍。這一情況與目前德國感染者病程發展的總體情況也相互印證。據德國各地一些接治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者的醫生報告,目前住院治療的溶血性尿毒綜合征重症患者中有約半數出現神經系統衰竭的現象。醫生認為這是病人體內毒素增加造成的。…[詳細]毒性增強,耐藥性增強,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去年曾在南亞首先出現,並在全球蔓延致多人死亡的的「NDM-1」超級細菌。所謂「超級細菌」,即指那些對抗生素(即抗菌素)具有極強抵抗力的細菌,並不是指一種特定細菌,而是具有同樣特徵的一類細菌。超級細菌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就出現,有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耐多葯肺炎鏈球菌 (MDRSP)等等,這些細菌能夠在數種抗生素作用下存活,而去年的「NDM-1」超級細菌更是對絕大多數抗生素均不敏感。這即是說,人類醫學文明嘔心瀝血發明出來的藥物,對這些細菌沒有作用。細菌抗藥性的增強,是自然選擇的必然結果。有耐葯基因的細菌更容易在抗菌葯環境下存活,並突變出新的耐葯基因。開發新的抗菌藥物可以防治已有的抗藥病菌,但是遲早又會產生新的抗藥病菌。對於大腸桿菌這種廣泛存在,與人類抗生素鬥爭了幾十年的「老牌」細菌,變化出強耐葯、強毒性的新變種並不奇怪。細菌的抗藥性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並不是不可控制的。導致「超級病菌」流行的重要原因是濫用抗菌藥物。現在不僅醫院、農場、養殖場不必要地大量使用抗菌藥物,甚至日常生活中,也頻繁使用抗菌藥物,無意之中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都在對細菌進行篩選,使耐葯細菌有更良好的生存環境,從而導致「超級病菌」等強力細菌越來越流行。…[詳細]世衛警告:世界正朝常見感染不再能被治癒的時代前進今年4月7日世界衛生日的主題,就是關於細菌對抗菌素的耐藥性。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在致辭中極為嚴肅地強調了這個問題:「當20世紀40年代首次使用抗生素時,它們被歌頌為『靈丹妙藥』,現代醫學的奇蹟。每年扼殺數百萬人生命的大範圍感染現在得以治癒。重大疾病如梅毒、淋病、麻風病和結核病大大失去往日的威風。死於極為常見的膿毒性咽喉炎,甚至只是兒童膝蓋擦傷的可能性基本上消失了。」「這些藥物的強大影響激發了新葯發現方面的革命。人類的情況向著好的方面發生了戲劇般的變化,平均壽命也被大大延長。」「然而,在今天,我們的世界,正處於失去這些奇蹟般治療的邊緣。」「耐葯病原體的出現和傳播正在加劇。越來越多的基本藥物失去效用。治療藥物的資源正在縮水。藥物失效的速度遠遠高於替代藥物的發展。事實上,研發規劃中新的抗菌葯幾乎已經枯竭。換言之,耐藥性發展的速度遠遠高於研究的速度。」「其帶來的影響已經相當清楚,在缺乏亟需的矯正和保護行動的情況下,我們的世界正朝著後抗生素時代前進——一個多種常見感染不再能被治癒、 死亡持續下去的時代。」…[詳細]中國的情況:濫用抗菌素情況極為嚴重有專家指出,中國抗生素的濫用目前極為嚴重。我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達80%,外科手術則高達95%,而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抗生素院內使用率僅為30%。以上海為例,90%的感冒病人習慣向醫生索要抗菌藥物。近5年上海市40多家樣本醫院使用的各類藥物中,抗菌藥物的費用高居首位,年消耗5億至9億元,約佔全部藥品費用的1/3。在所有藥品消費前10位中,抗生素如頭孢拉定、頭孢曲松、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佔去半壁江山。…[詳細]這還是近些年政府對抗菌素進行限售下的情況,但政府做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在世衛組織的報告中,中國仍然屬於「抗菌素處方不受管制並可在藥店隨便買到」的國家。在這種環境下,出現強力細菌的風險一點也不能小視。可以借鑒的經驗儘管這次新型大腸桿菌爆發在歐洲,但歐美國家在致力減少抗菌素使用的做法仍然值得我們借鑒。法國有一個減少抗生素使用的國家公眾信息規劃,稱為「抗生素不是自動的」,結果在五年中抗生素用於流感類綜合征(主要為病毒感染)的情況減少了26.5%。加拿大「需要為細菌用藥嗎?」規劃使社區級用於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減少了近20%。還有其它一些例子,包括美國明智使用抗生素的「擦亮慧眼」規劃。這些做法的特點很大程度上在於重視宣傳,只有讓人們認識到濫用抗生素的危害,人們才會自發去減少使用抗生素。…[詳細]「毒黃瓜」並不僅僅是一起食品安全問題,在它的背後,是濫用抗生素造成的可怕惡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預防子宮肌瘤危機的最佳選擇
※土俄危機:鬥氣鬥嘴,一場虛驚
※為了愛情而結婚,潛藏著巨大的危機
※走出精神危機
※美英法空襲後尋求外交解決敘危機 新媒:特朗普欲轉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