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賦體文的演變

賦體文的演變: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賦的格式

一些文章中也略及賦的體制問題。比如《史記》和《漢書》中都有辭賦家的傳,漢代劉向、劉歆的《七略》中的《詩賦略》。那裏能涉及到一些。至於具體的關於賦的論文,可參閱班固《兩都賦序》:

或曰:賦者,古詩之流也。昔成康沒而頌聲寢,王澤竭而詩不作。大漢初定,日不暇給。至於武宣之世,乃崇禮官,考文章,內設金馬石渠之署,外興樂府協律之事,以興廢繼絕,潤色鴻業。是以眾庶悅豫,福應尤盛,白麟赤雁芝房寶鼎之歌,薦於郊廟。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之瑞,以為年紀。故言語侍從之臣,若司馬相如、虞丘壽王、東方朔、枚臯、王襃、劉向之屬,朝夕論思,日月獻納;而公卿大臣,御史大夫倪寬、太常孔臧、太中大夫董仲舒、宗正劉德、太子太傅蕭望之等,時時間作。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故孝成之世,論而錄之,蓋奏御者千有餘篇,而後大漢之文章,炳焉與三代同風。且夫道有夷隆,學有粗密,因時而建德者,不以遠近易則。故臯陶歌虞,奚斯頌魯,同見采於孔氏,列於詩書,其義一也。稽之上古則如彼,考之漢室又如此。斯事雖細,然先臣之舊式,國家之遺美,不可闕也。臣竊見海內清平,朝廷無事,京師修宮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備制度。西土耆老,咸懷怨思,冀上之睠顧,而盛稱長安舊制,有陋雒邑之議。故臣作兩都賦,以極眾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

劉勰《文心雕龍:詮賦》:《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攡文,體物寫志也。昔邵公稱∶「公卿獻詩,師箴瞍賦」。傳雲∶「登高能賦,可為大夫。」詩序則同義,傳說則異體。總其歸途,實相枝幹。故劉向明「不歌而頌」,班固稱「古詩之流也」。至如鄭庄之賦《大隧》,士蔿之賦《狐裘》,結言扌豆韻,詞自己作,雖合賦體,明而未融。及靈均唱《騷》,始廣聲貌。然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而拓宇於《楚辭》也。於是荀況《禮》《智》,宋玉《風》、《釣》,爰錫名號,與詩畫境,六義附庸,蔚成大國。遂述客主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斯蓋別詩之原始,命賦之厥初也。秦世不文,頗有雜賦。漢初詞人,順流而作。陸賈扣其端,賈誼振其緒,枚馬播其風,王揚騁其勢,臯朔已下,品物畢圖。繁積於宣時,校閱於成世,進御之賦,千有餘首,討其源流,信興楚而盛漢矣。夫京殿苑獵,述行序志,並體國經野,義尚光大。既履端於倡序,亦歸餘於總亂。序以建言,首引情本,亂以理篇,寫送文勢。 -

按《那》之卒章,閔馬稱亂,故知殷人輯頌,楚人理賦,斯並鴻裁之寰域,雅文之樞轄也。至於草區禽族,庶品雜類,則觸興緻情,因變取會,擬諸形容,則言務纖密;象其物宜,則理貴側附;斯又小制之區畛,奇巧之機要也。觀夫荀結隱語,事數自環,宋發誇談,實始淫麗。枚乘《菟園》,舉要以會新;相如《上林》,繁類以成艷;賈誼《鵩鳥》,致辨於情理;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孟堅《兩都》,明絢以雅贍;張衡《二京》,迅發以宏富;子云《甘泉》,構深瑋之風;延壽《靈光》,含飛動之勢:凡此十家,並辭賦之英傑也。及仲宣靡密,發篇必遒;偉長博通,時逢壯采;太沖安仁,策勛於鴻規;士衡子安,底績於流制,景純綺巧,縟理有餘;彥伯梗概,情韻不匱:亦魏、晉之賦首也。原夫登高之旨,蓋睹物興情。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詞必巧麗。麗詞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然逐末之儔,蔑棄其本,雖讀千賦,愈惑體要。遂使繁華損枝,膏腴害骨,無貴風軌,莫益勸戒,此揚子所以追悔於雕蟲,貽誚於霧縠者也。贊曰∶賦自詩出,分歧異派。寫物圖貌,蔚似雕畫。 抑滯必揚,言曠無隘。風歸麗則,辭翦荑稗。

--------------------------------------------------

賦作者:陶秋英 文章來源:論壇作品 更新時間:2004-05-24 文體名。「賦」的含義,有一個演變的過程。《左傳》里多有某人賦某篇的記載。「賦」是誦說的意思,不指文體。《漢書·藝文志》所謂「不歌而誦謂之賦」,也是指這個涵義。 -

《周禮·春官宗伯·大師》中有「六詩」的提法,《毛詩序》稱之為「六義」,即風、賦、比、興、雅、頌,據鄭玄的註解,「賦」是鋪的意思,即「直鋪陳今之政教善惡」,也不指文體。不過《詩經》中鋪陳言志的手法,對於賦體的形成是有影響的。所以班固《兩都賦序》說:「賦者,古《詩》之流也。」賦用作文體的名稱,最早見於戰國後期荀況的《賦篇》,其中分別鋪寫了雲、蠶、禮、知、箴五種事物,可以說是由鋪陳發展到以賦名篇的肇始。

但是,賦作為文學體制,則可追溯到楚辭。戰國中期屈原的《離騷》、《九歌》等篇章,當時並不曾以賦題稱,到西漢劉向、劉歆領校秘閣圖書時,為屈原編集,始稱之為「屈原賦」25篇,《漢書·藝文志》予以著錄,同時還著錄有「宋玉賦」16篇、「唐勒賦」4篇。楚辭與賦之間,確實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所以後代文體分類常以辭賦合稱,並認屈原為辭賦之祖。但楚辭與漢以後的正宗大賦在精神和體貌上又有所不同,所以後人也有將辭與賦加以區分的。要而言之,賦體以楚辭為濫觴,至荀況始有定名,它出現於戰國後期,到漢代才形成確定的體制,這就是賦的淵源。關於賦的特點,《《文心雕龍》·詮賦》說:「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體物寫志,指賦的內容;鋪采□文,指賦的形貌。與「詩言志」的傳統相比較,賦的特點首先在於「體物」,即摹寫事物。《詩經》里只有很簡要的景物描寫,到屈原、宋玉等人的楚辭作品中,寫景的成分和技巧都有了很大的進展。-

漢代大賦更多模山范水、敘寫宮苑遊獵之作,大量地羅列各種珍禽奇獸、名花異木、蟲魚水族、車旗儀仗,名目繁多。所以陸機《文賦》說:「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瀏亮。」鮮明地區划了兩種文體在表現內容上的不同。然而,賦在側重「體物」的同時,也注意到「寫志」,這與「詩言志」的傳統又是一致的。-

《漢書·藝文志》說:「大儒孫卿及楚臣屈原,離讒憂國,皆作賦以風,咸有惻隱古詩之義。」魏晉間皇甫謐《三都賦序》也說:「至於戰國,王道陵遲,風雅寢頓,於是賢人失志,辭賦作焉。」可見辭賦的起源也是同諷諫述志相聯繫的。漢代大賦中鋪張摹寫物態的趨勢雖發展到極點,「勸百而諷一」,但結尾仍不無諷諫之義。所以《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子虛》之事,《大人》賦說,靡麗多誇,然其指風諫,歸於無為。」《史記·司馬相如傳贊》也說:「相如雖多虛辭濫說,然其要歸,引之節儉。」通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這是對賦體在內容方面的要求。

賦在內容上既然要通過「體物」以「寫志」,在藝術表現上就必然注重鋪陳,形容事物的外象和內理。由於注重鋪敘和形容,在語言上就不免要使用華美的詞藻,著上絢麗的色彩。這也就是「鋪采□文」的意思。另外,賦也很講究聲韻的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於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一種自由而又謹嚴、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於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這是賦這種文體的重要特徵。

賦體(辭賦)的流變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各個階段。 騷賦指屈原、宋玉為代表的楚辭以及後世模仿楚辭的作品。其特點在於抒情濃郁,意象瑰瑋,聲調綿邈,句中或句尾各用「兮」、「些」、「只」等語助詞調節音韻。它還不象漢以後的賦那樣注重鋪陳事物,也沒有形成很固定的體制。

漢賦主要指漢代流行的大賦,由枚乘《七發》開其端,代表作家有司馬相如、揚雄、班固等。漢賦的特點在於極力摹寫各類事物,一般都是長篇巨制,結體嚴密,氣象壯闊,文辭富麗,好用典故難字,表現出一種典雅堂皇、肅穆凝重的風格,被視為賦的正宗。章法上多採用問難對答的形式,句式參差明顯,韻文中夾雜散文,詩的氣息大為減弱。-

駢賦也叫俳賦,孕育於漢魏之際,而流行於兩晉南北朝。它是漢賦的變體,所謂「三國兩晉,徵引俳詞;宋齊梁陳,加以四六,則古賦之變矣」(《漢文典》)。駢賦的特點,一是駢四儷六,全篇均由四言六言的對仗組成,句式整齊;二是麗藻雅辭,絡繹奔會,寫得花團錦簇;三是兩句一韻,依照章節內容的變換而轉韻,格式較為固定;四是逐漸講求平仄協調,富有音樂美;五是篇幅一般比較短小,失去了漢賦的宏廓氣象。總的說來,駢賦由於注重形式華美,趨向綺麗,辭藻益茂,而體格漸卑,內容上的意義相對地削弱了。 -

到唐代,科舉制度盛行,賦列入國家考試科目,於是產生了考試專用的試帖賦,叫做律賦。律賦在駢賦的基礎上更注重對仗與聲律的工整嚴密,並對全篇字句數和韻式作了嚴格的限制。如王□《沛父老留漢高祖賦》,限用「願止前驅得申深意」八字為韻,即全篇分八段,各段依次分用此八韻中的字押韻。這樣矯揉造作的作品,顯然已失去了文學的真實生命,而作為利祿之途的敲門磚,其形式卻一直沿襲至清末。 -

與此同時,在唐宋古文運動的影響下,一部分賦又呈現出由駢儷返回散體的傾向,不講求對偶、音律、藻采、典故,章法開放流暢,句式錯落多變,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暢快的氣勢,稱作文賦。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等,都是代表作。

參考資料:杜牧《阿房宮賦》、歐陽修《秋聲賦》、蘇軾《赤壁賦》等-「賦有特點,除了押韻、換韻、多用四六字句、文前常有序等一般形式以外,是篇幅長,多寫京邑園林,儘力鋪陳,堆砌生僻名物和形容詞語,常是由假設的二人問答引起。」

——張中行先生所著的《文言和白話》 -

賦的分類

駢賦——駢體(較為正規的賦,我寫的《士人賦》大致如是)

——騷體(句帶「兮」「些」,有離騷風格)

——駢騷結合(上兩種結合的,如樓主這篇《風賦》)

律賦(唐時的考試方式,律句多,命題,不在我們討論範圍)

文賦(又稱「散賦」,與散文差不多的,如蘇子的前後《赤壁賦》,不在我們討論範圍) -

賦的句式 -

在這裡需要把統一駢體來綜列了,原因嘛,不言則喻,離騷主要特點是「兮」「些」字用的較多,但句式也一樣有很多。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韻)。(騷體標句)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韻)。 -

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韻)。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韻)。 -

字字字字兮(或些),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駢體標句)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字(韻)。 -

再列一下特點: -

●凡在駢賦騷體中,有「兮」「些」字的,不為韻字,這一點主要針對獨韻體詞來說的。在宋時,稼軒與蔣捷各寫過獨韻詞,以「些」為韻,詞中間「兮」字。附於下: -

水龍吟 -

用些語再題瓢泉,歌以飲客,聲韻甚諧,客皆為之釂 -

辛棄疾 -

聽兮清佩瓊瑤些。 -

明兮鏡秋毫些。 -

君無去此,流昏漲膩,生蓬蒿些。 -

虎豹甘人,渴而飲汝,寧猿猱些。 -

大而流江海,覆舟如芥,君無助、狂濤些。 -

路險兮、山高些。

愧余獨處無聊些。 -

冬槽春盎,歸來為我,制松醪些。

其外芳芬,團龍片鳳,煮雲膏些。 -

古人兮既往,嗟余之樂,樂簞瓢些。

水龍吟 -

效稼軒體招落梅之魂 -

蔣捷醉兮瓊瀣浮觴些。 -

招兮遣巫陽些。 -

君毋去此,颶風將起,天微黃些。 -

野馬塵埃,污君楚楚,白霓裳些。

駕空兮雲浪,茫洋東下,流君往、他方些。 -

月滿兮西廂些。

叫雲矣、笛凄涼些。

歸來為我,重倚蛟背,寒鱗蒼些。 -

俯視春紅,浩然一笑,吐山香些。

翠禽兮弄曉,招君未至,我心傷些。 -

●賦韻以古體詩略,可一韻到底,亦可三四句一換。

●如老師所言,觀諸古賦,以開頭問答或是引事居多。 -

●賦後往往有「亂」,亂為賦中最後一節,起總結的作用。

●上面列舉的字,一般情況包括:之、而、以、於、與等轉字。

●賦於結構要求較高,也韻也要求較嚴。但我們現在習作可以略寬些。

賦學的研究,在今天比其它門類的古典文學更為不發達,好象日本人的研究還比中國多一些。可能是因為賦是文的一種,在今天與散文等古文一樣,因為其傾向於實用而被現代文所代替,所以逐漸消失;而詩詞則有相對多一點的不可替代性,所以反而能勃興。漢賦是賦體的正宗,代表作如上林、子虛,不過其形式過於繁瑣吃力,用字也古拗生冷了些,看三都賦把人累的,篇幅長,字的筆劃多,毛筆字大,洛陽的紙不貴才怪。在今天就是要學習寫作,可能也只能參考不好取法。東坡前後赤壁賦,有「創妍美流便新體」的作用,我認為今天寫作可以參考學習。典型漢賦的基本特徵,應該有二,一是駢句,二是對答。這在蘇賦中還基本保留,大概在形式上更自由一些,結構上更散漫一些,就成了那個樣子。賦中的駢句,應以四六為主,通常的結構是前四後六,除去語助詞,用五七言就有點象好多詩加起來的感覺,反而為文不得,應該不可取。我認為在寫作上注意這些要點,同時照顧一下韻腳,就應該差不多不出格了。賦與詩的寫作應該有很大的不同。文重理致,要求在章法上有跡可循,描寫以外還應多所發明,結構的句法的適當組合,應該做到氣勢順暢,理義清晰。至於擒縱、起伏等,則是通則,運用之妙,在乎一心。就作用上說,賦與詩詞一樣,在今天都沒什麼用,主要也是一種娛情樂志,既為之,則求善之而已。難得桃兄有此興趣,大家多交流。 -

賦體 【基本概念】

賦體,辭賦學名詞。賦體是指辭賦的體制或體裁,對於辭賦的創作有其相應的創作規範。辭賦體裁不同,風格也會有相應的變化。根據辭賦的創作方法和表現手法不同,辭賦的體裁被分為若干種。

賦體的變化是隨著辭賦的發展史而產生和演變的。屈原的作品《離騷》開啟辭賦史的源流,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和演化,已形成了騷體賦、漢大賦、駢體賦、駢文律賦、白話賦等不同的發展時期,辭賦隨著體裁的變化而形成了多種風格和多種流派。 -

【分類解析】

學者將賦體分為四種: 一曰古賦,二曰俳賦,三曰文賦,四曰律賦。 -

一、古賦 -

古賦包括戰國末期荀子的《賦篇》和漢賦。荀子《賦篇》分別寫了禮、知、雲、蠶、箴等5種事物,以韻散相間和問答體的結構方式 ,「 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劉勰《文心雕龍?諧隱》)。漢賦淵源於荀子《賦篇》,並在文學體制上接受了楚辭和戰國恣肆文風的影響。漢賦又包括漢初賈誼《鵩鳥賦》、《吊屈原賦》為代表的騷體抒情賦;西漢前期至東漢中期以司馬相如《子虛賦》、《上林賦》為代表的散體大賦;東漢後期以趙壹《刺世疾邪賦》為代表的抒情小賦。其中,漢代散體大賦是為正宗。

二、俳賦 -

俳賦,賦體的一類。即駢賦。以句尾有韻腳而別於駢文。「俳」的本義是遊戲。宋代稱對句為「俳語」,因稱注重對仗的賦為「俳賦」。「駢」即對偶的意思,所以又稱之「駢賦」。

俳賦,魏晉體制未嚴。其特點是通篇基本對仗,兩句成聯,但句式靈活,多用虛詞,行文流暢,詞氣通順,音韻自然和諧,未講四聲八病。如曹植的《洛神賦》基本上順語勢作流水對,有三言句、六言句及騷體句。而西晉陸機的《文賦》以六言句為主,兩句對聯,體制已趨嚴整,但句式不避參差。 -

俳賦,南朝體制特點是,通篇對聯,技巧出新;煉詞熔典,講究聲律;漸趨四六,漸近律賦。如庾信的《小園賦》,除連接轉折的虛詞外,句子字數雖有參差,但基本為四六節奏,兩句一典,隔句對仗,猶如對聯串綴成文。但較之唐代律賦,則四六未嚴,平仄欠備。所以程杲說:「四六盛於六朝,庾、徐推為首出。其時法律尚疏,精華特渾。」——《識孫梅(四六叢話)》 -

三、文賦 -

文賦的產生和古文運動密切相關,古文家們的創作理論如句式取其自然、好用議論、注重借鑒秦漢文章等正是文賦產生的理論基石,而當時文壇上破體為文的創作風氣以及律賦、詠史懷古詩、陸贄駢文的盛行等,也從實踐的方面刺激了文賦的產生。

文賦,文賦尚理而失於辭,故讀之者無詠歌之遺音,不可以言麗矣。至於律賦,其變愈下,始於沈約四聲八病之拘,中於徐、庾隔句作對之陋,終於隋唐宋取士限韻之制,但以音律諧協對偶精切為工,而情與辭皆置弗論。

四、律賦 -

唐代時科舉制度盛行,詩賦列入科舉考試科目,於是產生了考試專用的試律賦,叫做律賦。律賦在駢賦的基礎上更注重對仗與聲律的工整嚴密,並對全篇字句數和韻式作了嚴格的限制。「律」是格律,指作賦必須遵守的對仗、聲韻的限制。唐代進士科舉考試命題作賦,除須遵守俳賦對仗聲律要求外,還限定了表示立意要求的韻腳字,一般為四言兩句八字,即限八韻。宋代試賦沿襲唐制。後世便通稱這類限制立意和韻腳的命題賦為「律賦」。 -

南朝俳賦的對仗、聲韻有一定講究,但未形成格律唐代進士科試詩賦,使士人必須熟悉對仗技巧和四聲八病,掌握俳賦寫作技能以應付考試。律賦,是對駢體賦的進一步規範。從四六文體在唐宋時的地位看,它是唐宋時代最廣泛使用的文體,四六文的應用比起古文來還要廣泛。 -

宋代是律賦的發展期,宋代科舉考詩賦,所以一般的文學家也都從事於律賦的寫作金代的科舉也沿用了律賦,但成就不高,名家更寥寥。元代、明代不以律賦考試,所作的就很少。清代是律賦的高峰,無論數量上還是成就上都遠遠超越前代。有清一代,律賦名家輩出。律賦名家往往也是以才情學識見長的詩人學者 -

【賦體歷史】 -

辭賦可以分成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四種體裁,這四種體裁在歷朝歷代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脈絡。用列表形式把賦體分類源流展示如下:

一、賦體分類發展源流

騷體賦:先秦(屈賦)—漢朝(擬騷,下同)—六朝—唐朝—宋金—元明清

文體賦:先秦(屈原〈卜居〉、〈漁父〉、荀賦、宋玉)―漢代文體大賦—漢末文體小賦—六朝文體小賦—唐朝仿漢大賦、文體小賦—宋朝仿漢大賦、一般文體賦、歐蘇新文體賦—元明清文體賦 -

駢體賦:六朝—唐—宋—元明清 -

律體賦:唐—宋金—清 -

由上表可見,騷體賦從先秦到清代源流不斷,只是有屈原楚辭體和後世擬騷體的區別;文體賦從先秦到清代也是源流不斷的,不是到宋代才突然出現一種文體賦;駢體賦從六朝誕生,其發展史一直貫通到清朝;律賦與科舉考試製度內容變化相關聯,出現在唐朝、宋金和清朝三個時段。 -

以下再就宋代各體賦的特徵用列表和舉例的方式分別予以說明。

二、宋代騷體賦 -

宋代騷體賦不能一概論之,可以將其分成三種:其一、以四言或六言為主,且有大量「兮」字的騷體;其二、基本上無「兮」字,且句式整齊的騷體;其三、以「辭」為名,形同歌行的騷體。列表如下:

通篇有大量「兮」字的騷體基本上無「兮」字的騷體以「辭」為名或以「篇」「操」之類為名的騷體 -

晁補之〈北渚亭賦〉 〈黃庭堅別友賦〉(送李次翁)晁補之〈望渦流辭〉、黃庭堅〈明月篇贈張文潛〉

例如,晁補之是北宋擅長騷體的賦家,他的〈北渚亭賦〉寫道:「登爽丘之故墟兮,睇岱宗之獨立。根旁礴而維坤兮,支扶疏而走隰。」這就是一般有大量「兮」字騷體的典型句式。至於某些文體賦中某一段有騷體句式者,不屬此例。

又如黃庭堅有〈別友賦〉(送李次翁)寫道:「曩聞義於孫李,指尊選以見招。惜予行之舒舒,曰其夜以為朝。予望道於篞垣,見萬物之富有。」這種句式就是蔡梅枝所謂的「齊言體」,其實顯而易見,在上句的末尾加一「兮」字,這種賦就與典型的騷體沒有區別。 -

再如,晁補之《雞肋集》巻三收有〈望渦流辭〉、〈追和陶淵明歸去來辭〉等十多篇以辭為名的騷體賦作。黃庭堅《山谷集》卷一有〈楚詞七首〉,其中如〈明月篇〉(贈張文潛)寫道:「天地具美兮生此明月,升白虹兮貫朝曰。工師告余曰斯不可以為佩,棄捐櫝中兮三歲。不會霜露下兮百草休,抱此耿耿兮與曰星游。」〈龍眠操三章〉(贈李元中)寫道:「吾其行乎道,渺渺兮驂弱。石岩岩兮川橫,曰月兮在上。風吹雨兮晝冥,吾其止乎。曲者如幾,直者如矢。」這類作品雖然不以辭賦為名,但讀來顯然是騷體賦句調。 -

三、宋代文體賦

宋代文體賦不能一概論之,可以將其分成三種:仿漢文體大賦,一般文體小賦,歐蘇式新體文體。列表如下: -

仿漢文體大賦一般文體小賦歐蘇式新文體賦

張耒〈大禮慶成賦〉張耒〈吳故城賦〉張耒〈秋風賦〉、〈鳴蛙賦〉

例如:蘇門學士張耒有〈大禮慶成賦〉,這是一篇仿漢式的散體大賦。祝堯《古賦辨體》卷三〈子虛賦〉評語云:「此賦雖兩篇,實則一篇。賦之問答體,其原自〈卜居〉〈漁父〉篇來,厥後宋玉軰述之,至漢此體遂盛。此兩賦及〈兩都〉〈二京〉〈三都〉等作皆然,蓋又別為一體。首尾是文,中間乃賦。世傳既久,變而又變。其中間之賦以鋪張為靡而專於辭者,則流為齊梁唐初之俳體;其首尾之文以議論為騁而專於理者,則流為唐末及宋之文體。性情益逺,六義澌盡,賦體遂失。然此等鋪敘之賦,固將進士大夫於台閣發其蘊而驗其用,非徒使之賦詠景物而已。須將此兩賦及揚子云〈甘泉〉〈河東〉〈羽獵〉〈長揚〉,班孟堅〈兩都〉,潘安仁〈藉田〉,李太白〈明堂〉〈大獵〉〈圜丘〉,張文潛〈大禮慶成〉等賦並看。」這段話充分說明了張耒此賦與漢代以來散體大賦一脈相承的關係。 -

張耒另有二十多篇文體小賦,則與漢式大賦或歐蘇式新文體賦關係不大,觀其在〈吳故城賦〉後的一段跋文:「予近讀曹植諸小賦,雖不能縝密工緻,悅可人意,而文氣疏俊,風致高遠,有漢賦餘韻。是可矜尚也,因擬之雲。」可以證明張耒的文體小賦自有所本,並不一定都是學歐蘇文體的。其他作家也有類似的文體小賦。

至於歐蘇式文體,則是以散文的方法寫賦,脫離了賦鋪敘和言情的本質特點,專門以說理議論為主。歐蘇式文賦大約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在句式上,不像駢賦或律賦那樣專講屬對的精密工切,雖間有偶句,但主要是由散體句式來表現,參差錯落,富於變化。二是在押韻上,沒有試賦那種限韻的束縛,在韻腳上沒有嚴格的講究,只是隨著行文的需要而靈活變化。三是在用詞上,但並不像傳統的漢代散體賦那樣著意於辭藻的修飾和鋪排,語言往往清新流暢,平易淺近。四是在表達方式上,往往注重說理議論。成功的範例,除了〈秋聲〉〈赤壁〉之外,有黃庭堅〈苦筍賦〉、張耒〈秋風賦〉、〈燔薪賦〉、〈鳴蛙賦〉之類,差可比擬,其他則罕見其匹。 -

四、宋代駢體賦 -

宋代駢體賦,具備前代駢體賦的一般特徵,如注重對偶、用典、聲律、辭藻等等,此外或篇幅短小,或與律賦相近,或與文賦相近。列表如下:

篇幅短小的駢賦與律賦相近的駢賦與文賦相近的駢賦 -

黃庭堅〈放目亭賦〉米芾〈動靜交相養賦〉黃庭堅〈劉明仲墨竹賦〉 -

如黃庭堅的〈放目亭賦〉寫道:「放心者,逐指而喪背;放口者,招尤而速累。自作訿訿,自増憒憒。登高臨遠,唯放目可以無悔。防心以守國之械,防口以挈瓶之智。以此放目焉,方丈尋常而見萬里之外。」全文短小精悍,對仗工穩。 -

又如米芾〈動靜交相養賦〉首段云:「天地有常道,萬物有常性。道不可以終靜,濟之以動;性不可以終動,養之以靜。養之則兩全而交利,不養之則兩傷而交病。故聖人取諸〈震〉以發身,受以〈復〉而知命。所以《莊子》曰智養恬、《易》曰蒙養正者也。」此段與律賦之破題並無二致。

再如黃庭堅〈劉明仲墨竹賦〉,全篇句式對偶基本工整,但又有「黃庭堅曰」、「蘇子曰」之類散句錯綜其間,彷彿是用散體文的結構來寫作駢賦,表現出駢體向文體過渡的態勢。

五、宋代律賦 -

律賦最重要的特徵是韻腳限制。宋人王茂《燕翼詒謀錄》說:「國初進士辭賦押韻不拘平仄次第,太平興國三年九月,始詔進士律賦平仄次第用韻;而考官所出,官韻必用四平四仄。辭賦自此齊整,讀之鏗鏘可聽矣。」由此可見,宋代官方規定的律賦押韻規則比唐代更為嚴整。不過,要完全熟悉和達到考試規定的押韻規範是有一個過程的,而且非考場所用的律賦也不必嚴格實行四平四仄的押韻規範,加之由於傳抄版刻諸因素,造成部分律賦所限韻腳有脫落的現象,造成後人辨認賦體的困難。 -

【各朝賦體】 一、從體裁特點上看,漢代辭賦有三種基本形式[5] :

1.詩體賦,四言為主,隔句用韻,篇幅較小,蓋由《詩經》演變而來,與詩比較,趨向於散體化。

2.騷體賦,形式與楚辭大體相同,乃由楚民歌演變而來抒情性強。

3.散體賦,句式三、四言至九、十言均有,韻散結合,以體物為主,一般直書其事,鋪采摛文,排比鋪陳,多以問答體形式展開描寫,辭藻富麗,篇幅龐大。主要由諸子問答體、戰國縱橫遊說之文和楚辭演化而來。

二、唐代之後的賦作體裁 -

中國傳統文學的體裁大致可以分成「有韻為文,無韻為筆」(《文心雕龍?總術》)兩種。在韻文之中,詩歌與辭賦是主要的代表性文類。辭賦的體裁,按照我的分類,可以分成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四種,簡稱為騷賦、文賦、駢賦、律賦(詳參拙撰〈宋代辭賦辨體論〉,《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7期,2003年)。騷體賦和文體賦是從先秦戰國到漢代形成的文體,駢體賦是六朝形成的文體,律賦是唐代形成的文體。唐代及其以後各個朝代,騷、文、駢、律四種賦體都有所發展,根據社會功能和個人愛好,逐漸有所分工,正如清代賦家侯心齋所說:「今之作者,遇大典禮或用古賦(按:包括文賦和駢賦);言情適志之作或雜用騷賦、文賦;考試所用皆律賦也。」(引自程祥棟編《東湖草堂賦鈔》初集卷首)認為賦體之選擇,是由表現內容的需要所決定的。侯心齋的講法是不錯的,不過,如果從唐代以後現存賦作的數量來考察,哪種賦體流傳最多呢?事實上,律賦卻是留存數量最多的一種賦體。 -

三、清代賦學家採用了賦體「三分法」。清初陸葇編《歷朝賦格》十五卷,匯選歷代之賦,起自荀子、宋玉,下迄元明,先按照賦體總分為三格:曰文體、曰騷體、曰駢體。 -

林聯桂《見星廬賦話》繼承這種三分法。首先指出「古賦之名始於唐,所以別乎律也」,接著區分古賦之體為三種:

「一曰文賦體。以其句櫛字比,藻飾音諧,而疏古之氣一往而深,有近乎文故也。」

自周荀卿〈禮賦〉、宋玉〈風賦〉至唐杜牧〈阿房宮賦〉,以及宋元明以下之文體賦皆屬此類。 -

「一曰騷賦體。夫子刪詩,楚獨無風。後數百年,屈子乃作〈離騷〉。騷者,詩之變,賦之祖也。後人尊之曰經,而效其體者,又未嘗不以為賦。」

從漢賈誼之〈旱雲賦〉至明陶望齡之〈述志賦〉、伍士隆之〈惜士不遇賦〉之類,皆屬此體。

「一曰駢賦體。駢四儷六之謂也。此格自屈、宋、相如,略開其端,後遂有全用比偶者。浸淫於六朝,絢爛極矣。唐人以後,聯四六,限八音,協韻諧聲,嚴於銖兩;比如畫家之有界畫勾拈,不得專取潑墨淡遠為能品也。」

【相關評論】

宋代文體賦的評價存在著古今差異,造成評價差異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古今學者關注的重點有所不同,古代賦論家關注的重點在於辨體,當代學者關注的重點則在於新變;二是宋代辭賦文體分類相當混亂。造成宋代辭賦文體分類混亂的原因,追溯起來,應該要檢討明人徐師曾《文體明辨》的賦體分類。徐氏之分類來源於祝堯《古賦辨體》,但由於其對《古賦辨體》之誤讀,遂將賦體分為古賦、俳賦、文賦、律賦四種。按照徐氏的分類法,人們需要在古賦、俳賦、律賦之外,來找文賦,這就給宋賦辨體造成很大的困惑。當今學者對徐氏分類不滿意,相繼提出「詩體賦」或「齊言賦」之分類新說,但未成定論。

有學者主張按照「約定俗成」的學術慣例,將辭賦分成騷體賦、文體賦、駢體賦、律體賦四種體裁。針對宋代辭賦之特點,再將每類體裁一分為三,用列表和舉例的形式,予以清晰的說明。至於騷、文、駢、律四體賦類之間的流變關係,則需就整個賦史作歷時性之深入考察,亦需另文專題討論。也許本文的研究,只能夠使我們對宋代辭賦體裁的認識前進一小步;針對宋代賦學有關問題作詳盡闡釋的鴻篇大作,寄希望於將來。 -

「鋪采摛文 體物寫志」——關於賦的幾點認識

衣殿臣

我國古代文壇,有「詩、詞、曲、賦」並稱之說,而且由來已久,廣為人知。兩千年來,賦作為一種特殊文體,它同詩、詞、曲、散文、小說一道,組成了蔚為壯觀的文學畫廊,為中華民族的文明增添了光彩。今年三月,《光明日報》率先開展「百城賦」徵文活動,截至目前為止,已刊發近五十篇作品,勢頭正勁。在《光明日報》的帶動下,哈爾濱、瀋陽、蘇州等城市,也掀起征賦熱潮。10月22日我市征賦結束,共刊作品42篇,可謂前所未有,盛況喜人。我的這次講座,就是在這樣的形勢下舉行的,主要講三個問題。

一、 什麼是賦

賦,它是一種比較特殊的文體,以鋪陳揚厲的手法狀物寫情,講究押韻和對仗,是非詩非文、亦詩亦文,介於詩文之間的一種文學樣式。所以郭紹虞先生把賦概括為跨詩與文的「兩棲動物」。對於賦,古代主要有三種說法。首先,班固在《兩都賦》序中說:「賦者,古詩之流也。」這是對賦的重要解釋。它指出了賦文體形式的由來,即源於古詩,由古詩衍化而成賦,所謂「雅頌之流亞」。同時它還指出了賦的特徵,與詩為類。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對古籍進行了分類,也將賦和詩分在一起,稱之為「詩賦略」。這不僅是班固自己的認識,也包含了班氏所繼承者劉歆的認識。《藝文志》在講到詩歌發展時說,春秋之後,「學詩之士,逸在布衣,而賢人失志之賦作矣」。布衣而能作詩,故有樂府民歌的興盛;文人的創作,從荀子、宋玉起,則以賦的形式體物言情。荀子、宋玉之作與布衣之作雖在文體形式上有差別,卻終屬同源而分流。班固的看法是兩漢時期佔主導地位的看法,也是後世普遍承認的定說,值得重視。其次,《漢書·藝文志》中說:「傳曰:"不歌而誦謂之賦。』」這裡所說的「賦」,本指春秋時代貴族禮會之際不歌詩,而是在對話中背誦幾句詩,稱之為賦,可見賦在這裡是作動詞用。春秋以後,「聘問歌詠,不行於列國」,貴族已經不需要同時也沒有機會運用背誦幾句詩的形式,來委婉地表述自己的意思了。到了漢代,民間詩歌歸樂府掌管,而文人創作的文學作品,幾乎全都不依賴音樂,歌詠,而靠寫在竹簡、絹帛之上,或吟誦於唇吻。於是,這種「不歌而誦」的流傳形式,便成了賦這種文體的流傳特徵,人們遂稱為這種「不歌而誦」的文體為「賦」,由原來的動詞而變成名詞了。這樣,以「歌」與「誦」來區分詩與賦,可謂抓住了賦的特徵。賦雖然和詩一樣講究韻律,但它的韻律與歌曲無關,也就是說賦的韻律是為了誦讀,而不是為了配樂演唱。當然,後來有些詩也「不歌而誦」了,但那是詩與音樂逐漸分離的結果,不能由此而證明詩歌原始階段具有歌唱的特徵沒有存在過,也不能由此而否定漢代以「歌」與「誦」來劃分詩賦的時代意義。「不歌而誦」雖不能概括賦的全部特徵,但它仍不失為對賦的基本特徵的一種探本之論。所以這一概括,時至今日仍然被人們所常常徵引。

再者,劉勰《文心雕龍·詮賦》中說:「賦者,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這種看法最為人們所公認,因為它準確的概括了賦的基本特徵。先說「鋪采摛文」。鋪,即鋪敘、敷陳,言賦直陳其事,不取比興。《周禮·春官·大師》「曰風、曰賦、」鄭玄註:「賦之言鋪,其鋪陳今之政教善惡。」劉勰所說的「鋪采摛文」,從字面上解釋,就是鋪陳詞藻,彰顯文采。主要是講寫作技巧,一方面是強調文體賦鋪陳直敘的寫作特點,另一方面是強調文體賦文辭華麗的語言特點,二者相輔相成,這就從寫作特點和語言形式兩個方面講清了賦的特徵。

再說體物寫志

志,一般指思想、志向、當然也包括感情。文學的本質特徵,就是寫「志」,即言情。《毛詩序》有云:「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這主要是講詩的抒情特點。晉代的陸機作《文賦》,明確地提出了詩與賦的區別:「詩緣情而綺靡,賦體物而流亮。」意思是說,詩是用來抒發感情的,所以要綺麗細膩;賦是用來鋪陳事物的,所以要清晰明朗。劉勰更是把「體物」,即鋪陳描繪事物形態風貌,認定是賦體「寫志」的一種「載體」,道出了賦融體物寫志為一體的本質屬性。這樣,賦的基本特徵,就在「鋪采摛文」的藝術形式與「體物寫志」的思想內容相互統一中,得到了完整的表述。例如司馬相如的《上林賦》,通過「鋪采摛文」的誇張手法,寫出了上林苑的水勢、山形、蟲魚、鳥語、花木、珠玉、宮館等景物,以及皇上在上林苑中大規模田獵的逸樂情狀,所以劉勰說此賦「繁類以成絕」。東漢寫衍的《顯志賦》,也同樣用鋪張揚厲的手法,反覆寫自己尋求崇高志向與情愫的情景。可見,賦體文學的狀景寫情,都是以鋪陳直敘為特徵,所以劉勰說:「賦者,鋪也。」

二、 賦的流變

賦產生於戰國(前475年——前221年)後期,當時的代表人物是荀卿和宋玉,他們是最早以「賦」命名的作家。此後的兩千多年間,賦在不斷發展,幾經變化,主要可分為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種具有獨特的賦體作為它的標誌。 1.大賦 大賦,也稱古賦或漢賦,一般相對小賦而言。這種賦體興起並盛行於兩漢時期,從楚辭發展而來,以枚乘的《七發》為開端。代表作品是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揚雄的《羽獵賦》、《長揚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以及左思的《三都賦》等。

這種賦的特點,大都是以問答為骨架,喜歡用古文奇字和雙音疊韻詞,凡鋪排揚厲處多用整齊對稱的駢語,敘述和提頓的地方常用散句。一般說來,其體制宏偉,結構嚴密,氣象壯闊,文辭富麗,頗有一種「包括宇宙,總覽人物」之風貌。動輒兩三千言,或者四五千言,乃至近萬言。其內容多為描寫宮苑游觀,鋪陳大都名邑,渲染出獵氣魄等。這種賦休,好用典故,文辭艱深、晦澀,不易讀懂。作者常於結尾處顯示諷喻之意,以表明作賦的主旨,但往往是「勸百諷一」,適得其反。 2.駢賦駢賦,也稱為「俳賦」,這是賦體文學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這種賦,是在大賦的基礎上發展演變出來的駢賦體。它始於魏晉,盛行於南北朝。「駢」,即駢儷,是指字句的對偶。駢賦主要的特點是:句式整齊,文辭華美,對仗工穩,韻律和諧,煉詞熔典都非常講究,多以駢四儷六為節奏單元,以連綴麗藻雅詞為謀篇根本。和大賦相比,則少有鋪陳文物、堆砌難字僻詞的現象,還比較重視對情景的描述,呈現出較多的詩體美和音樂美。孫梅在《四六叢話》論到賦的演變時說:「左(思)陸(機)以下,漸趨整煉,齊梁而降,日事研華,古(大)賦一變而為駢賦。江(淹)鮑(照)虎步於前,金聲玉振;徐(陵)庾(信)鴻騫於後,綉錯綺交。固非古音之洋洋,未如律體之靡靡也。」這裡所提到的幾位名家,也都留有這方面的代表作品傳世,如陸機的《文賦》,江淹的《別賦》,鮑照的《蕪城賦》,徐陵的《鴛鴦賦》,庾信的《哀江南賦》、《小園賦》等。 3.律賦 律賦,這是古代賦體文學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是在駢賦的基礎上形成的。「律」,是指格律,也就是作賦必須嚴格遵守對仗、聲律的要求,不得隨意而為,和寫格律詩相似。律賦的出現和定型,是與唐代科舉取士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因為當時的進士考試,既要作詩,也要寫賦。律賦的形成大約在唐中宗時期,其主要特點是:首先,講究押韻。比起駢賦來,更為注重音韻的平仄協和。一般由考官或皇上命題,出幾個韻字,規定幾類韻腳,按韻作賦。後來逐漸定型,限用八韻。如唐代一次考《旗賦》,便以「風日雲野、舉國清肅」為韻腳,依次押韻,不得顛倒錯亂。其次,強調對仗。大家知道,駢賦最重視的是對仗,講究駢四儷六,要求嚴格。而律賦在對仗、錘鍊字句上比起駢賦來,有過之而無不及。再次,篇幅較小。一般說來,字數為四百字左右。如王啟的《江南春賦》,只有361字。所以李調元在《賦話》中說:「唐時律賦,字數定限,鮮有過四百者。」最後,開頭破題。律賦作為應試文休,要求開端就要扣題,詞旨既顯豁,又不淺露。如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試《日五色賦》,李成則以「德動天鑒,祥開日華」開篇點題,為時人所稱,一躍而成為狀元,傳為佳話。韓愈、元稹、白居易、皮日休、陸龜蒙等名家,都有律賦傳世。 4.文賦 文賦,這是古代賦體文學發展的第四個階段,在唐代古文運動影響下產生的新賦體。它一反駢賦和律賦在對偶、用韻方面的限制,強調像散文那樣無拘無束,自由揮灑。其代人物為歐陽修、蘇軾、楊萬里、范成大等。文賦與大賦、駢賦、律賦的主要區別在於它結構別緻,議論紛呈,句式鬆散等幾個方面,這在歐陽修的《秋聲賦》,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楊萬里的《浯溪賦》,范成大的《館娃宮賦》中,都有明顯的表現。從總體上說,賦是介於詩與文之間的一種體裁。駢賦、律賦側重抒情與辭采,就聲律方面看,接近於詩;而文賦則結構鬆散,句式靈便,從這行文面看,更近於散文。所以,宋代的著名文賦作品,也可以當作散文來欣賞。值得注意的是,文賦並不完全排斥對偶,有時也在運用這種形式。如歐陽修《秋聲賦》中的句子「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澎湃」;「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蘇軾前後《赤壁賦》中的句子「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等,便是很好的例證。另外,文賦也同樣用韻,如蘇軾的《前赤壁賦》,就有十二次換韻。與律賦不同的是,不那麼太受約束。三、賦的特點 賦是同詩、詞、曲並列的一種特殊文體,在長期發展中已形成了自己的特點,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賦必押韻

賦既然是詩與文的結合體,亦詩亦文,在體制上要求必須押韻;不押韻就不能稱為賦。不過,賦的押韻不像詩那麼嚴格,無須一韻到底,也可以平仄兼押。歸納起來,有四點。首先,可以換韻。一般說來,賦的篇幅較長,幾百字,幾千字,甚至上萬字,這就無法一韻到底,須中途變換。有的大賦,換韻竟達幾十次,乃至上百次。像左思的《三都賦》、庾信的《哀江南賦》,都換幾十次。

其次,適應段落。賦的換韻,往往與內容段落相一致,有些賦家則用換韻來表示段落,提示內容。如江淹的《別賦》,許多段是一韻到底的,換韻則另起一段。再如15年前,雲南周善甫老先生寫了一篇《春城賦》,題下標明以「春城無處不飛花」為韻,全文七段,每一段一韻,中間不換,極有風韻。其次,隔句相押。賦的押韻,靈活多樣。有的一句一押,有的隔句一押,有的三四句或四五句一押,並沒有嚴格規定。不過,最基本的是隔句相押,和《詩經》、《楚辭》的手法是相近的。

2.講究對仗

對仗,是賦講究文採的一種表現。賦如果沒有對仗,和散文又有什麼區別?追根溯源,賦中最早使用對仗的,是西漢王褒的《洞簫賦》。嗣後,東漢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均有較為精工的對仗。到了魏晉,賦中使用偶句越來越多,如曹植的《洛神賦》:「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搖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綠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左思的《三都賦》,也用了大量的駢偶句,為洛陽紙貴增加了砝碼。陸機的《文賦》,由於對仗工整,又富於變化,使作品更加典雅與精美。到了南北朝,因為出現了駢賦,作品中的偶句倍增,有的作品更是一駢到底。像沈約的《麗人賦》、謝庄的《月賦》、吳均的《八公山賦》,江淹的《恨賦》,都號稱名篇,以對仗工美而受人讚揚。特別是庾信的《哀江南賦》,三千三百餘言,除開頭或過渡有少量散句之外,全文都是對仗,而且形式多樣,巧於變化,令人嘆為觀止。唐代繼承六朝遺風,凡作賦皆有對句。就連李商隱只有八句32字的詠物小作《虱賦》,居然還有四句對仗,「亦氣而孕,亦卵而成」;「回臭而多,跖香而絕」。

3.鋪張揚厲

賦作為介於詩與文之間的一種特殊文體,它在寫作上的最大特點就是鋪張揚厲,即在描繪事物時,多用誇飾手法,極力渲染,以張大其事,從而引起注意,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如司馬相如、揚雄的一些大賦,像《上林賦》、《長楊賦》都通過繁多的景物描寫,渲染出漢代京都苑囿的空前盛況和帝王田獵的奢靡豪華。前面在講賦的對仗時,所引曹植《洛神賦》中的那一段,則是寫人物運用鋪陳手法取得成功的典型範例,大家不妨推敲推敲。這裡,再引兩段《木蘭詩》中的例子,幫助大家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鋪張揚厲的寫作手法。《木蘭詩》在寫到木蘭替父從軍做準備時有這樣幾句:「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而寫到木蘭榮歸時又有這樣幾句:「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看,這就是展開描寫,這就是鋪張揚厲。詩尚如此,何況於賦?

4.追求辭采

在諸多文體中,像詩歌、散文、小說等,賦是最講究辭采,追求文雅,善用典故的,古代是這樣,當代也是這樣。為其如此,賦是比較難寫的。在洋洋賦海大觀園中,有多少聲情並茂、文采斐然的佳作流傳於世,供人欣賞?像司馬相如的《上林賦》,張衡的《二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王粲的《登樓賦》,曹植的《洛神賦》,謝庄的《月賦》,王勃的《騰王閣序》,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前赤壁賦》等,哪一篇不文采飛揚,才情橫溢?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庾信的《哀江南賦》,它辭采富瞻,熔敘事、描寫、抒情、議論為一爐,僅用典就有一百多處,而且靈活多樣,巧於變化,可謂空前絕後,無人比肩。而當代作品,《光明日報》「百城賦」所刊發的近五十多篇賦中,寫得最富於文採的是《煙台賦》,情景交融,洋洋洒洒,堪稱「鋪采摛文,體物與志」的精品,大家不妨找來看看,必將受益非淺。 至於怎樣才能寫好賦?我想借大賦家揚雄在《新論》中所說的一句話作答:「能讀千賦,則善賦。」

巔峰者必為駢賦


推薦閱讀:

兩對婚姻的演變
中國古代地方官制的演變及意義
二十八宿的形成與演變
一圖看遍中國歷代女子服飾演變史(組圖)
梵語的起源與演變

TAG: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