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生命」是公民教育的起點

「尊重生命」是公民教育的起點

作者:桂傑 艾瑞紅

2011-10-2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人物檔案:檀傳寶,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對話背景:日前,佛山2歲幼童小悅悅的離世引發社會對公民道德滑坡的大討論以及對於公民教育的全面反思,十幾位路人對倒在血泊中的小悅悅無動於衷,讓人心寒,也給社會敲響了警鐘。目前,我國正處於社會轉型期,公民教育該何去何從?就相關話題,中國青年報記者專訪了檀傳寶教授。

  中國青年報:有學者發表文章將小悅悅的不幸去世歸結為公民教育的缺失,認為在當下中國,責任教育、個人德性的培養、人際溝通的教育等都是不夠的。對此您怎樣看?

  檀傳寶: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對個體人的尊重是社會精神「缺德」的重要表徵。小悅悅悲劇全歸咎於公民教育問題有失公平,但的確與道德教育缺失和公民教育空白相關。

  中國青年報:我們談論公民教育的時候,很容易把它和公共道德教育混淆,比如在公共場合能保持秩序、遵守公共道德等,公共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是什麼關係?

  檀傳寶:遵守公共道德只是公民教育的一部分內容。現在一談公民教育,大家都想到的是國民責任教育。在任何一個社會裡,國民都會有國民責任,問題是公民對國家的認同和臣民是不一樣的,公民是一個國家的主人,擁有作為國家主人的權利,同時要對這個國家負責而臣民則只有單方面的責任。

  我國封建社會時間較長,對公民社會生活的權利意識呵護不夠。所以,我們的公民教育至少要談權利和責任的平衡,而不能僅談責任。如果只有責任和義務,沒有起碼的權利,肯定不是現代公民,現代公民一定是權利和義務相輔相成的主體。

  中國青年報:2008年奧運會之前,公民教育曾一度引起社會的廣泛討論,許多專家學者也呼籲利用奧運會契機提高公民素養。但此後,這種公民教育的呼聲卻漸漸弱了下去。你能大致評價一下我國公民教育的現狀嗎?

  檀傳寶:我國公民教育的現狀是名與實不符。比如,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理念已寫到《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裡面了,但在具體教育政策實施上,一些部門和個別執行層面的領導幹部,對公民教育還沒有清醒和全面的認識,在真正落實相關理念上沒有緊迫性、積極性,沒有政策和配套措施的支持,就很難落到實處。

  可喜的是,民間和草根意義上的公民教育正在慢慢興起。一種是與官方體制銜接較好的群眾公民教育,比如奧運會、世博會的志願者,還有江蘇、上海、雲南等地的公民教育活動,逐漸引起了廣泛重視,獲得了更多人的積極相應和參與。

  中國青年報:在我國,公民教育的必要性有哪些具體體現?

  檀傳寶:我國社會現在提出的每一個口號都與公民教育有關,如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都是針對需要建立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模式的社會領域和突出問題。尤其是針對群眾上訪、群體性事件等,各級政府維穩成本非常高,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貫徹新的發展思路。

  我國基本建成了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律文本很全,但要想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還必須有嚴格意義上的執法者、用法者。同樣,隨著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發展,如果公民素養不能同步提升,沒有輔以合適的公民教育的話,那麼改革的道路是充滿風險的。公民教育的必要性,可以從觀察公民生活的現狀得出答案,比如在老百姓中,有的人的生活態度就是兩個極端:平時很沉默,就算是一些問題影響到自己都不聲張,認為是「公家的事」,與己無關,只做「順民」。而一旦出現某些契機,憤怒、不滿和不安情緒就立即暴露出來,猶如火山噴發,這時,曾經的「順民」很可能演化成「暴民」,以傷害自己、傷害社會的方式進行某些所謂的權利訴求,而缺少現代公民的理性思維、維權智慧和程序正義的起碼意識。這些現象就是公民教育不夠的產物和直接後果,值得深思。

  中國青年報:有媒體報道,一個老太太多次參加聽證會,已經成為聽證專業戶,凡事都投贊成票,被懷疑是政府請的「托兒」。聽證會上公民意識的缺乏,是不是也和公民教育的缺失有關?

  檀傳寶:老太太主動參與公共生活是值得肯定的,但她在參與過程中沒有批判性,沒有行使必要的公民權利和表達質疑精神,在維護公眾參與權、知情權方面沒有自己的貢獻,令人遺憾。

  真正的權利意識不是鼓吹一個人只有權利沒有義務,或者只強調自身權利而忽略他人權利,實際上,張揚權利意識,必然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尊重,同時,在民主和法治的社會框架下合理維護每個人的權利,才是題中應有之義。

  健康的權利意識意味著對絕對權力的否定和對政府決策的民主監督。但是,僅僅有社會管理形式上的監督還不夠,要對公民意識、法治意識、理性思維、監督能力等基本素養進行培育,頭腦簡單、形式主義的「舉手派」也是公民教育缺失的體現。

  中國青年報:目前,微博已成為反映各種訴求的熱門渠道,您怎樣看待微博與公民教育的關係?

  檀傳寶:現在,在微博上,社會生活中的「小辮子」常常被揪出來,如果揭露的是真的,某些錯誤因此得以矯正的話,那麼微博就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積極力量。

  發微博的人也要有公民素養,既捍衛自己的權利,同時又要勇於承認接納別人。一個民主的社會一定是寬容的社會,有不同聲音存在才是一個良好的輿論生態,我們不需要以對方不存在的方式證明自己勝利。

  網路生活好像是虛擬的,但卻更真實地表現了實際生活。在網路上議論政治話題的時候,對政治生活沒有起碼的經驗和了解,同樣也會犯錯誤。

  中國青年報:您認為,公民教育應該怎樣開展?

  檀傳寶:從一個公民教育研究者的角度來講,我們當然希望在公民素養培育上儘快予以改進。從教育的戰略上講,我們不希望老被現實追著屁股跑,我們的教育政策應該有適度的前瞻性,我們真誠呼籲在現實中實事求是地承認公民教育的必要性,並廣泛開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公民教育。

  為此,我建議,積極主動地確立公民教育國家政策,學校的公民教育和社會上的公民教育應予以配合,互相支持。學校的公民教育除了直接開課外,還要在學校生活里全面體現。讓校園生活中有一個呵護權利、鼓勵協商、充滿民主氛圍的環境十分重要,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有效培養學生的公民人格。在某種意義上說,對校園生活的改造甚至比專門開課更重要。


推薦閱讀:

培養納粹只需要五天

TAG:教育 | 生命 | 公民 | 尊重 | 重生 | 公民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