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政:從十月革命和中國革命道路,看不忘初心

  【內容提要】本文從比較中國革命道路與俄國革命道路出發,追溯馬克思主義理論發展的淵源,透視「不忘初心」的思想內涵。特別闡述了列寧對於十月革命的理論準備:《黑格爾﹤邏輯學﹥摘要》闡述了革命實踐必須以唯物辯證法為強大思想武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通俗的論述)》闡述了帝國主義的時代特徵和無產階級革命的客觀規律;《國家與革命》闡述了無產階級專政和國家消亡的歷史必然性。中國革命道路既是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回歸,又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實踐相結合的創新。

  建設和改革要不忘初心。這個初心指的是革命的初心,革命、建設和改革是我們走過的路和正在走的路,我們是從哪裡來的,到哪裡去,是我們應當時刻清醒認識的問題,忘掉初心就會走錯路,就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

  一、中國革命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繼續和創新

  無產階級革命和其他一切階級的革命根本不同之點有兩個,一是目的不同。無產階級革命的目的是消滅剝削和壓迫、消滅一切階級包括消滅自身,創造人類解放的美好社會。而其他階級革命的目的是用一個階級的統治代替另一個階級的統治。二是理論和領導不同。無產階級革命是以人類歷史上最科學的理論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是以無產階級政黨、共產黨為領導和指揮的。而其他階級的革命都沒有這樣的理論指導和領導力量。所說不忘初心,應當是不忘這兩個根本點,一個是革命的目的,一個是指導理論和領導力量。

  從理論上看,正是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集中地表現了革命的初心。毛澤東在總結中國革命的勝利經驗時指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謝謝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他們給了我們以武器。這武器不是機關槍,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就是說馬克思列寧主義把我們為什麼要革命,怎樣革命,革命的道路是什麼、前途是什麼、依據是什麼,都講清楚了,而且成為經過實踐檢驗了的理論化的真理。因此革命的初心表現在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和認識之中。

  但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解和認識存在著種種差異和不同,如果這種理解和認識的差異和不同,是一般性的,不會影響實踐,並且會在實踐中逐步趨於一致。如果這種理解和認識的差異和不同是根本性的,甚至是完全對立的,那麼這種理解和認識就要影響實踐;按照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去行動,實踐就會成功;按照錯誤的理解和認識去行動,實踐就會失敗。可以說根本性的理論沒有搞清楚已經影響實踐了。或者有人說這些東西是搞不清楚的,錯了,這是不可知論,是唯心主義的。真理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沒有認識到真理,並不等於真理不存在。

  例如,《炎黃春秋》2007年第2期刊登的一篇文章認為:「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的是列寧主義,而不是馬克思主義。」「列寧違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在先進資本主義國家共同勝利的思想,提出了在落後的東方國家一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理論。列寧主義是布朗基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該作者公然批判列寧的無產階級暴力革命思想,抬出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頭子伯恩斯坦作為先師,打出了民主社會主義的旗幟,把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歸結沒有走民主社會主義道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歸結為中國的民主社會主義。該作者認為恩格斯晚年已經修改了《共產黨宣言》的暴力革命思想,因此列寧的思想已經不是馬克思主義了。這種種論述和現實反映表明老牌修正主義伯恩斯坦已在當代死灰復燃,從老修正主義到民主社會主義是一脈相承的,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股逆流,他們企圖扭轉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把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引向資本主義軌道;他們千方百計地篡改馬克思主義,扼殺馬克思主義的靈魂和真諦。因此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與民主社會主義儘管可以有一些具體的共同點,但是它們具有本質的區別,最終的目的和道路肯定是不同的。這種不同目的和道路的「和而不同」的和、「和平共處」只是相對的、暫時的,而對立的鬥爭則是絕對的、永久的。我國的民主社會主義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視為必然,視為目的,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捍衛者與廣大人民群眾決不允許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的悲劇在中國重演,他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的中國夢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因此這兩個方面的鬥爭不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長期的複雜的,雖然這種意識形態的鬥爭是人民內部矛盾,但這是貫穿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階級鬥爭的一種集中反映,滲透到社會結構和階層結構之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和」到民主社會主義那裡去,而是「和」到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那裡去。如果極少數人始終堅持把中國引向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那麼這些人和廣大人民群眾的矛盾就有由人民內部矛盾轉化為對抗性矛盾的可能。把握意識形態矛盾鬥爭的複雜性在於用正確的方法開展鬥爭,教育絕大多數具有民主社會主義思想的人轉變觀念,避免矛盾轉化,在矛盾轉化時又能夠按照黨的一貫政策和社會主義法治正確地解決矛盾。

  民主社會主義認為恩格斯晚年修改了《共產黨宣言》的暴力革命的思想,由此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和平主義,而列寧主義是暴力主義。這完全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歪曲和背叛。《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是無產階級的聖經,恩格斯直到晚年仍在為《共產黨宣言》撰寫序言,強調貫徹《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怎麼能說恩格斯晚年修改了《共產黨宣言》的暴力革命的思想!列寧全面繼承了馬克思主義,從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到馬克思的《資本論》,從馬克思的《哥達綱領批判》到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起源》,列寧透徹地把握了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精髓,並在實踐中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在十月革命之前,沒有一次無產階級的鬥爭真正取得勝利,因此可以說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並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證實。而十月革命開創了人類歷史新紀元,建立了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制度,並且堅定地走向了社會主義社會,這是人類歷史開天闢地的第一次,馬克思主義的真理性被完全證實了,同時又被列寧主義發展了。

  中國革命是十月革命的繼續。毛澤東的一句「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即形象,又準確,說得完全正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發生是在十月革命之後,是受了俄國革命的影響,這個外因客觀的作用是不能否認的。先有革命的行動,後有黨的建立,即符合事實,又符合規律。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是適應革命的需要,適應無產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產生的。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在共產國際和俄國共產黨的幫助下建立的。如果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中國革命只能走過去的老路,以失敗而告終。正是從馬克思主義指導的無產階級革命普遍性的意義上說,中國革命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繼續。必須走俄國人的革命道路,這是中國共產黨建立時中國革命的知識分子得出的一個根本性的戰略性的結論。例如,1921年初在新民學會對選擇革命道路的討論中,毛澤東指出:「社會政策,是補苴罅漏的政策,不成辦法。社會民主主義,借議會為改造工具,但事實上議會的立法總是保護有產階級的。無政府主義否認權力,這種主義恐怕永世都做不到。溫和方法的共產主義,如羅素所主張的極端的自由,放任資本家,亦是永世做不到的。激烈方法的共產主義,即所謂勞農主義,用階級專政的方法,是可以預計效果的,故最宜採用。」這表明建黨前中國的一批馬克思主義者已經選擇了俄國的十月革命道路作為中國的革命道路;而且他們已經把馬克思列寧主義作為自己的指路明燈。例如,毛澤東1921年1月21日在《給蔡和森的信》中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這是事實,不像唯理觀之不能證實而容易被人動搖。......你這一封信見地極當,我沒有一個字不贊成。」這表明建黨前毛澤東、蔡和森等人繼李大釗等人之後已把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原理唯物史觀作為世界觀的根本指導原則,也就是說他們的世界觀已經轉變到馬克思主義立場上來,即從思想理論上真正接受了馬克思主義。

  中國革命的道路本質上就是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同時中國革命道路又是十月革命道路的創新。1927年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講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這就和俄國十月革命武裝奪取政權走的是一條道路。但是中國有自己的國情,和俄國不同。因此在毛澤東領導下開創了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城市和全國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所以中國革命道路是十月革命道路的繼續和創新。中國革命的勝利,進一步確證了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講「馬克思主義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句話並沒有錯,因為馬克思揭示人類必然消滅剝削和壓迫,走向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社會發展規律,在地球上已經被證實為真理。這個證實就是被列寧和毛澤東領導的革命實踐所證實。民主社會主義講瑞典和北歐也實現了社會主義,它們那裡的福利搞的比社會主義還好。我們說這只是社會的表象,不錯,它們學社會主義為公眾搞了很多福利,但是它們社會的本質仍然是壟斷資產階級統治著的整個社會,說它們是民主社會主義,只能說它們是戴著社會主義帽子的資本主義,整個社會的主體沒有本質的變化。所以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是通過議會道路沒有任何暴力和平走入社會主義社會的。

  二、列寧十月革命前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準備和創新

  認識十月革命道路必須認識列寧是怎樣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十月革命不是那個人頭腦發熱想出來的,它的成功實現具有歷史必然性。十月革命是一個系統工程,在實踐方面列寧把握了高超的無產階級鬥爭策略;在理論方面正是本文研究的列寧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十月革命前期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開始的時期,在大戰開始前列寧在闡述民族問題時正確把握了時代特點,指出:「我們所處的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形成、憲制早已確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的對抗大大發展的時代,這個時代可以叫作資本主義崩潰的前夜。」」 資本主義崩潰的前夜「這一提法正好抓住了時代的要害。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才有了「帝國主義是無產階級社會革命的前夜」的科學論斷,二者的實質是一樣的,是一以貫之的科學思想。

  「一戰」爆發不久,1914年9月,列寧在《戰爭和和俄國社會民主黨》一文中,批判了歐洲主要國家的社會黨維護本國資產階級利益的沙文主義立場,批判了俄國「右派」社會民主黨人特別是普列漢諾夫等人部分浸透了沙文主義的言論。

  他得出結論,認為:「變現實的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是唯一正確的無產階級口號,這個口號由巴黎公社的經驗所提示,由巴塞爾決議(1912年)所規定,並且是由高度發展的資產階級國家之間的帝國主義戰爭的各種條件中產生出來的。既然戰爭已經成為事實,那就不管這種轉變在某一時刻會遇到多大困難,社會黨人絕不能放棄在這方面進行有步驟的、堅持不渝的準備工作。只有這樣,無產階級才能擺脫對沙文主義資產階級的依賴,才能以這種或那種形式,以堅定的步伐比較迅速地走上各民族真正自由的道路,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這裡一是表明革命的道路。變帝國主義戰爭為國內戰爭是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這是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運用和發展。二是革命黨人對於將到來的革命必須進行有步驟的、堅持不渝的準備工作。這種準備工作包括理論準備,列寧所做的理論準備是十月革命的充分必要的、完整的理論基礎,正如他所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不會有革命的運動。」三是革命的目的是以堅定的步伐比較迅速地走上各民族真正自由的道路,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在「一戰」進行過程中,列寧在《論歐洲聯邦口號》一文中指出:「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是資本主義的絕對規律。由此就應得出結論:社會主義可能首先在少數甚至在單獨在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內獲得勝利。」這個重大的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一個創新,這是在實踐中根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世界形勢得出的結論,又被十月革命的實踐證實是正確的理論,因此說列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或者進一步說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列寧主義階段。馬克思主義發展到列寧主義階段絕不就是指列寧講了這句話,當然這句話是非常重要的。十月革命前期列寧對於馬克思主義的深入闡述和對實踐的考察總結是一個系統的理論探索和發展工作,由此對十月革命道路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項系統的理論工作集中反映在這一時期列寧的《黑格爾﹤邏輯學﹥一書摘要(1914年9——12月)》、《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國家與革命》等著作中。

  (一)關於《黑格爾﹤邏輯學﹥摘要》

  「一戰」期間列寧研讀、批註和撰寫的大量哲學著作與部分其他時期哲學摘要、札記一起編為《哲學筆記》,成為列寧全集的獨立一卷,是列寧哲學思想的重要寶庫。《哲學筆記》中《黑格爾﹤邏輯學﹥摘要》是重要代表作。列寧為什麼要在「一戰」期間讀黑格爾的最難懂的哲學著作《邏輯學》呢?一是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直接需要。《邏輯學》是黑格爾哲學的核心著作,集黑格爾辯證法思想之大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來源之一。列寧甚至認為不懂得黑格爾和馬克思的辯證法就不懂得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資本論》。因此為了研究現實的帝國主義戰爭背後的經濟動因就必須掌握馬克思和黑格爾的辯證法。同樣制定無產階級鬥爭策略也必須掌握辯證法。二是和機會主義、錯誤思潮鬥爭的需要。在革命的緊要關頭,必然產生各色各樣的機會主義和錯誤思潮,和各種詭辯論、折中主義、奇談怪論鬥爭必須透徹地掌握馬克思和黑格爾的辯證法。三是列寧哲學思想發展的必然要求。1908年列寧為了反對革命鬥爭中的唯心主義泛濫問題,撰寫了《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唯物論。從唯物論到辯證法是列寧哲學思想發展的科學道路,也是革命鬥爭的實際需要。

  那麼列寧在《黑格爾﹤邏輯學﹥摘要》中闡述了哪些重要觀點呢?舉例簡要說明如下:

  例1,列寧在摘要中指出:「辯證法是一種學說,它研究對立面怎樣才能夠同一,是怎樣(怎樣成為)同一的——在什麼條件下它們是相互轉化而同一的,——為什麼人的頭腦不應該把這些對立面看作僵死的、凝固的東西,而應該看作活生生的、有條件的、活動的、彼此轉化的東西。」

  列寧這個定義是對辯證法的最好總結,是最正確的定義,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在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發展史上至今沒有超過這個定義的。1937年8月毛澤東寫作《矛盾論》,闡述矛盾的同一性和鬥爭性這個辯證法的精髓問題就是引用和依據列寧這個定義的。

  例2,列寧在摘要中指出:「如果我沒弄錯,那麼黑格爾的這些推論中有許多神秘主義和空洞的學究氣。可是基本的思想是天才的:萬物之間的世界性的、全面的、活生生的聯繫,以及這種聯繫在人的概念中反映——唯物地顛倒過來的黑格爾;這些概念還必須是經過琢磨的、整理過的、靈活的、能動的、相對的、相互聯繫的、在對立中統一的,這樣才能把握世界。要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就應當辯證地探討人類思想、科學和技術的歷史。」

  列寧在這句話旁邊的黑框中寫道:「而』純邏輯的』探討呢?這是相符合的。這必須相符合,就象﹤資本論﹥中的歸納和演繹一樣。」

  這是列寧對黑格爾辯證法思想的重要評價,即指出它的問題,又特別指出它的基本思想的價值,提出怎樣繼承黑格爾和馬克思的事業;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列寧把黑格爾的辯證邏輯和馬克思《資本論》的歸納和演繹相提並論,當然列寧指出了黑格爾的辯證法是顛倒過來的唯物辯證法。

  例3,列寧在摘要中指出:「真理就是現象、現實的一切方面的總和以及它們的(相互)關係構成的。概念的關係(=過渡=矛盾)=邏輯的主要內容,並且這些概念(及其關係、過渡、矛盾)是作為客觀世界的反映而被表現出來的。事物的辯證法創造觀念的辯證法,而不是相反。」列寧在這句話旁邊寫道:「黑格爾在概念的辯證法中天才地猜測到了(現象、世界、自然界)的辯證法。」列寧的相關摘要指出:「要義:不鑽研和不理解黑格爾的全部邏輯學,就不能完全理解馬克思的﹤資本論﹥,特別是它的第1章。因此,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理解馬克思的!!」

  列寧評價黑格爾天才地猜到現象、世界、自然界的辯證法,又站到了黑格爾之上強調事物的辯證法創造觀念的辯證法。特別應當重視的是列寧講半個世紀以來沒有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是理解馬克思的,現在又過了一百多年,我們是否懂得了黑格爾的《邏輯學》,因而是否真算懂得了馬克思的《資本論》,也是否真正懂得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建立了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擺在21世紀馬克思主義者面前必須解決的歷史性課題。

  例4,列寧在摘要中指出:「關於批判現代康德主義、馬赫主義等等的問題:要義二則,1.普列漢諾夫對康德主義(以及一般不可知論)進行批判,從庸俗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多於從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因為他只是膚淺地駁斥它們的議論,而不是糾正(象黑格爾糾正康德那樣)這些議論,不是加深、概括、擴大它們,指出一切概念和任何概念的聯繫和過渡。2.馬克思主義者們(在20世紀初)對康德主義者和休謨主義者進行批判,按照費爾巴哈的方式(和按照畢希納的方式)多於按照黑格爾的方式。」

  怎樣批判錯誤思潮,不只是方法問題,也是從什麼理論出發的根本觀點問題。普列漢諾夫等人對康德主義和不可知論的批判是不徹底的,因為他們大體是從庸俗唯物主義出發,而不是象黑格爾批判康德那樣,因此必須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出發批判錯誤思潮。列寧從黑格爾那裡得到的借鑒對我們採取什麼方式和從什麼出發批判錯誤思潮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告誡我們不要犯庸俗唯物主義等錯誤。

  例5,列寧在摘要中指出:「辯證法的特徵的和本質的東西不是單純的否定,不是徒然的否定,不是懷疑的否定、動搖、疑惑,——當然,辯證法自身包含著否定的要素,並且這是它的最重要的要素,——不是這些,而是作為聯繫的環節、作為發展環節的否定,它保持著肯定的東西,即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折中。」

  在總結辯證法的規律時列寧指出:「可以把辯證法簡要地歸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這樣就會抓住辯證法的核心,可是這需要說明和發揮。」

  列寧對黑格爾的評價最後說:「妙就妙在:關於』絕對觀念』的整整一章,幾乎沒有一句話講到神(差不多只有一次偶然漏出了』神的』』概念』),此外——注意這點——幾乎沒有專門把唯心主義包括在內,而是把辯證的方法作為自己主要的對象。黑格爾邏輯學的總結和概要、最高成就和實質,就是辯證的方法,這是絕妙的。還有一點;在黑格爾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義最少,唯物主義最多。『矛盾』,然而是事實!」

  列寧強調作為辯證法特徵和本質的否定因素,是作為聯繫環節、發展環節的否定,它保持著肯定的東西,即沒有任何動搖、沒有任何折中。他把辯證法的核心原理確定為關於對立面的統一的學說,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出了對這個學說「需要說明和發揮」的任務。對於黑格爾的這部晦澀難懂,往往讓讀者頭疼著作,列寧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辯證的方法;石破驚天的話是「在黑格爾這部最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義最少,唯物主義最多」。這句話本身就是辯證法,也是對「摘要」的總結。

  (二)關於《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通俗的論述)》

  列寧的《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簡稱《帝國主義論》)這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要著作,是他1916年上半年撰寫的。1895—1913年列寧曾對帝國主義作過部分研究,為了全面揭示帝國主義的特徵和本質,適應無產階級鬥爭的需要,1915年年中開始列寧集中力量全面研究帝國主義問題,他從148本書籍(其中德、法、英文書146種,俄文譯本2種)和刊登在49種不同期刊(德、法、英文期刊)上的252篇文章作了共約50個印張的摘錄、提要、筆記等等。涉及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例如,壟斷形成帝國主義問題、殖民地問題、附屬國和宗主國問題、世界資源和全球市場問題、大國政治和國際關係問題、社會化生產和私人佔有生產資料問題等等。列寧的這一研究反映了科學、嚴謹、系統的研究過程。《帝國主義論》就是這一研究的結晶,而他的著作必須讓廣大讀者容易看懂,同時公開發表又要考慮到沙皇政府的書報檢查,因此必須寫成了「通俗的論述」。100年前列寧寫就的這部著作,今天是否還有指導意義,是的,今天還有重要指導意義。正如陳雲同志所說:「列寧論帝國主義的五大特點和侵略別國、互相爭霸的本質,是不是過時了?我看,沒有過時......那種認為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已經過時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非常有害的。這個問題,到了大呼特呼的時候了。」只要帝國主義存在,列寧的科學論斷就不會過時。

  列寧的這部著作都有哪些重要論述呢?依據列寧的論證思路,舉例簡要說明如下:

  例1,列寧指出:「在半個世紀前馬克思寫《資本論》的時候,絕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為自由競爭是一種『自然規律』。官方學者曾經力圖用緘默這種陰謀手段來扼殺馬克思的著作,因為馬克思對資本主義所作的理論和歷史的分析,證明了自由競爭產生生產集中,而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導致壟斷。現在,壟斷已經成了事實。經濟學家們正在寫大堆大堆的著作,敘述壟斷的某些表現,同時卻繼續齊聲宣告:『馬克思主義被駁倒了。』但是英國有句諺語說得好:事實是最頑強的東西,不管你願意不願意,你都得重視事實。事實證明:某些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差別,例如實行保護主義還是實行自由貿易,只能在壟斷組織的形式上或產生的時間上引起一些非本質的差別,而生產集中產生壟斷,則是現階段資本主義發展的一般的和基本的規律。」

  又指出:「生產社會化了,但佔有仍然是私人的。社會化的生產資料仍舊是少數人的私有財產。在形式上被承認的自由競爭的一般架子依然存在,而少數壟斷者對其餘居民的壓迫卻更加百倍地沉重、顯著和令人難以忍受了。」

  這表明列寧的論述正是依據馬克思《資本論》的原理,而不是離開馬克思的理論另搞一套,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儘管否認馬克思的理論,但事物發展證明了馬克思理論,真理還是在馬克思那裡,列寧捍衛和發展了馬克思的理論。

  例2,列寧指出:「危機(各種各樣的危機,最常見的是經濟危機,但不是只有經濟危機)又大大加強了集中和壟斷的趨勢。......壟斷正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階段』的最新成就。但是,如果我們不注意到銀行的作用,那我們對於現代壟斷組織的實際力量和意義的認識,就會是極不充分、極不完全和極其不足的。......在任何情況下,在一切資本主義國家,不管有什麼樣的銀行法,銀行總是大大地加強並加速資本集中和壟斷組織形成過程。......銀行業發展的最新成就還是壟斷。......一方面是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日益融合,或者用尼﹒伊﹒布哈林的很恰當的說法,日益長合在一起,另一方面是銀行的發展成為具有真正『包羅一切的性質』機構。......總之,20世紀是從舊資本主義到新資本主義,從一般資本統治到金融資本統治的轉折點。......集中在少數人手裡並且享有實際壟斷權的金融資本,由於創辦企業、發行有價證券、辦理公債等等而獲得大量的、愈來愈多的利潤,鞏固了金融寡頭的統治,替壟斷者向整個社會徵收貢賦。......這裡我們清楚地看到,在金融資本時代,私人壟斷組織和國家壟斷組織是交織一起的,實際上這兩種壟斷組織不過是最大的壟斷者之間為瓜分世界而進行的帝國主義鬥爭中的一些環節而已。」

  這裡充分表明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新特徵——壟斷,無論是工業壟斷,還是金融壟斷,或者是二者結合的壟斷,實質都是「向整個社會徵收貢賦」;而私人壟斷組織和國家壟斷組織的交織不過是「最大的壟斷者之間為瓜分世界而進行的帝國主義鬥爭中的一些環節」。

  例3,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各國的殖民政策之下,我們這個星球上無主的土地都被霸佔完了。世界已第一次被瓜分完畢,所以以後只能是重新瓜分,也就是從一個』主人』轉歸另一個『主人』,而不是從無主的變為"有主的"。我們把波斯、中國和土耳其列入半殖民地,其中第一個國家差不多已經完全變成了殖民地,第二個和第三個國家正在變成殖民地。......顯然在金融資本時代,當世界上其他地方已經瓜分完畢的時候,爭奪這些半附屬國的鬥爭也就必然特別尖銳起來。......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生長起來的非經濟的上層建築,即金融資本的政策和意識形態,加強了奪取殖民地的傾向。......金融資本和同它相適應的國際政策,即歸根到底是大國為了在經濟上政治上瓜分世界而鬥爭的國際政策,造成了許多過渡的國家依附形式。這個時代的典型的國家形式不僅有兩大類國家,即殖民地佔有國和殖民地,而且有各種形式的附屬國,它們在政治上、形式上是獨立的,實際上卻被金融和外交方面的依附關係的羅網纏繞著。」

  這裡列寧確定了在資本主義殖民政策下,中國的社會性質屬於半殖民地,而且正在變成殖民地,國家危矣!他指出金融資本時代,不僅經濟領域,非經濟的上層建築和意識形態領域爭奪殖民地和半附屬國的鬥爭也非常激烈;有些國家政治上、形式上是獨立的,「實際上卻被金融和外交方面的依附關係的羅網纏繞著」。

  例4,列寧指出:「給帝國主義下這樣的一個定義,其中要包括帝國主義的如下五個基本特徵:(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和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大國已經把世界上的領土瓜分完畢。帝國主義是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突出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把世界全部領土瓜分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

  列寧對帝國主義的定義就是包括帝國主義五大特徵的定義,至今帝國主義仍然具有這五大特徵,因此當今的時代仍然是帝國主義時代。關於資本輸出問題,社會主義國家也需要資本輸出,社會主義與帝國主義這一點似乎相同,但有質的區別,社會主義的資本輸出和國際主義相聯繫的,而帝國主義的資本輸出與帝國主義政策相聯繫;如果社會主義沒有一定的資本輸出,世界市場就完全由帝國主義佔領了,而且社會主義的發展就要受到限制。因此社會主義的資本輸出是資本合理利用的輸出,而不是單純為本國和壟斷組織利益服務的資本輸出。

  例5,列寧指出:「考茨基對帝國主義的理論分析,以及他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對帝國主義的批評,都始終貫穿著一種同馬克思主義絕不相容的、掩飾和緩和最根本矛盾的精神,一種儘力把歐洲工人運動中同機會主義的正在破裂的統一保持下去的意圖。......壟斷,寡頭統治,統治趨向代替了自由趨向,極少數最富強的國家剝削愈來愈多的弱小國家,——這一切產生了帝國主義的這樣一些特點,這些特點使人必須說帝國主義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趨勢之一,即形成為『食利國』、高利貸國的趨勢愈來愈顯著,這種國家的資產階級愈來愈依靠輸出資本和』剪息票』為生。如果以為這一腐朽趨勢排出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不,在帝國主義時代,某些工業部門,某些資產階級階層,某些國家,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這種趨勢,時而又表現出那種趨勢。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但這種發展不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這種不平衡還特別表現在某些資本最雄厚的國家(英國)腐朽上面。......根據以上對帝國主義的經濟實質的全部論述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應當說帝國主義是過渡的資本主義,或者更確切些說,是垂死的資本主義。......私有經濟關係和私有制關係已經變成與內容不相適應的外殼了,如果人為地拖延消滅這個外殼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爛,——它可能在腐爛狀態中保持一個比較長的時期(在機會主義的膿瘡遲遲不能治好的最壞情況下),但終究不可避免地要被消滅。」

  列寧論述得出的結論是帝國主義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資本主義,因此帝國主義終究要被消滅已經成為一種歷史趨勢。由此產生的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必然性,但是各色各樣的機會主義、修正主義在帝國主義指使下千方百計地阻止革命的到來、破壞革命的進程、轉移革命發展的方向、延緩帝國主義和各國附庸階級、階層的壽命,因此無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運動的艱難曲折就是必然的了,然而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終究是要勝利的,因為這是不可阻擋的客觀規律和真理。

  (三)關於《國家與革命》

  列寧的寫於1917年8、9兩月的重要著作《國家與革命》,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國家學說和革命理論的最重要的經典著作之一,是指導十月革命取得偉大勝利的正確理論,是照耀社會主義發展進程的光輝文獻。這部著作立足於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基本理論,論述了階級鬥爭和暴力革命問題、無產階級專政問題、國家消亡問題、資產階級法權等重大問題,對於我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社會主義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列寧的重要觀點,舉例簡要說明如下:

  例1,列寧指出:「在馬克思看來,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是建立一種『秩序』抑制階級衝突,使這種壓迫合法化、固定化。」他又指出:「『考茨基主義』對馬克思主義的歪曲要巧妙得多。『在理論上』,它既不否認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也不否認階級矛盾不可調和。但是,它忽視或抹殺了以下一點:既然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既然它是凌駕於社會之上並且『日益同社會相異化』的力量,那麼很明顯,被壓迫階級要求的解放,不僅非進行暴力革命不可,而且非消滅統治階級所建立的、體現這種『異化』的國家政權機構不可。這個在理論上不言而喻的結論,下面我們會看到,是馬克思對革命任務作了具體的、歷史的分析後十分明確地得出來的。」

  這裡確證了暴力革命的思想是馬克思國家學說的核心內容,是科學的理論結晶,列寧堅持和發展了暴力革命的思想,才取得了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否認暴力革命思想,就是否認十月革命的偉大實踐,就是否認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

  例2,關於國家體制和普選制,列寧指出:「『財富』的無限權力在民主共和制下之所以更可靠,是因為它不依賴政治機構的某些缺陷,不依賴資本主義的不好的政治外殼。民主共和制是資本主義所能採用的最好的政治外殼,所以資本一掌握(通過帕爾欽斯基、切爾諾夫、策列鐵里之流)這個最好的外殼,就能十分鞏固十分可靠地建立自己的權力,以致在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無論人員、無論機構的任何更換,都不會使這個權力動搖。還應該指出,恩格斯十分肯定地認為,普選制是資產階級統治的工具。他顯然是考慮到了德國社會民主黨的長期經驗,說普選制是『測量工人階級成熟的標尺。在現今的國家裡,普選制不能而且永遠不會提供更多的東西』。小資產階級民主派,如我國的社會民主黨人和孟什維克,以及他們的同胞兄弟西歐一切社會沙文主義者和機會主義者,卻正是期待從普選制中得到『更多的東西』。他們自己相信而且要人民也相信這種荒謬的想法:普選制『在現今的國家裡』能夠真正體現大多數勞動者的意志,並保證實現這種意志。」

  列寧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國家體制,認為「民主共和制是資本主義所能採用的最好的政治外殼」,其本質是使資本更穩固地發展,而不是改變了國家性質。他引證恩格斯的話指出「普選制是測量工人階級成熟的標尺,永遠不會提供更多的東西」,因此民主社會主義說恩格斯晚年已經改變他和馬克思的暴力革命思想,把普選制奉為黨的宗旨的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

  例3,列寧指出:「誰要是僅僅承認階級鬥爭,那他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他還可以不超出資產階級思想和資產階級政治的範圍。把馬克思主義局限於階級鬥爭學說,就是閹割馬克思主義,歪曲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變為資產階級可以接受的東西。只有承認階級鬥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和平庸的小資產者(以及大資產者)之間的最深刻的區別就在這裡。必須用這塊試金石來檢驗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認馬克思主義。」

  他又指出:「只有懂得一個階級的專政不僅對於一般階級社會是必要的,不僅對於推翻了資產階級的無產階級是必要的,而且對介於資本主義和』無階級社會』即共產主義之間的整整一個歷史時期都是必要的,——只有懂得這一點的人,才算掌握了馬克思國家學說的實質。資產階級國家的形式雖然多種多樣,但本質是一樣的:所有這些國家,不管怎樣,歸根到底一定都是資產階級專政。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當然不能不產生非常豐富和多樣的政治形式,但本質必然是一樣的:都是無產階級專政。」

  這裡列寧提出了一個是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的標準,就是只有承認階級鬥爭、同時也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的人,才是馬克思主義者。這個標準是對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概括和發展,在社會主義的今天仍然是適用的,在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邁進的整個歷史時期都是適用的。在我國否定無產階級專政或者說否定人民民主專政,必然導致資產階級專政。有人在《炎黃春秋》上公然否定無產階級專政,因為他根本不是馬克思主義者,而是修正主義者或民主社會主義者。

  例4,列寧在引證恩格斯的論述後指出:「這裡抓住了對現代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的理論評價中最主要的東西,即資本主義轉化為壟斷資本主義。後面這四個字必須用黑體加以強調,因為目前最普遍的一種錯誤就是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所斷言的什麼壟斷資本主義或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已經不是資本主義,已經可以稱為『國家社會主義』,如此等等。完全的計劃性當然是托拉斯所從來沒有而且也不可能有的。但是儘管托拉斯有計劃性,儘管資本大王們能預先考慮到一國範圍內甚至國際範圍內的生產規模,儘管他們有計劃地調節生產,我們還是處在資本主義之下,雖然是在它的新階段,但無疑還是處在資本主義下。在無產階級的真正代表看來,這種資本主義之『接近』社會主義,只是證明社會主義革命已經接近,已經不難實現,已經可以實現,已經刻不容緩,而絕不是證明可以容忍一切改良主義者否認社會主義革命和粉飾資本主義。」

  列寧在引證恩格斯關於國家形式的論證後指出:「恩格斯同馬克思一樣,從無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革命的觀點出發堅持民主集中制,堅持單一而不可分的共和國。他認為聯邦制共和國或者是一種例外,是發展的障礙,或者是由君主國向集中制共和國的過渡,是在一定特殊條件下的』一個進步』。而在這些特殊條件中,民族問題佔有突出的地位。......在恩格斯看來,集中制集中制絲毫不排斥這樣一種廣泛的地方自治,這種自治在各個市鎮和省自願堅持國家統一的同時,絕對能夠消除任何官僚制度和任何來自上面的『發號施令』」。

  這裡列寧引證恩格斯的論述表明,恩格斯晚年已經看到或敏銳地把握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即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列寧繼續完成恩格斯的未竟事業並斷言這絕不是社會主義,進而提出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不難實現,已經可以實現,已經刻不容緩」的思想。這就必然導致堅定進行十月革命的決策。列寧考慮革命勝利後的國家體制問題時,充分尊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不搞聯邦制,搞民主集中制的國家體制和廣泛的地方自治制度,「消除任何官僚制度和任何來自上面的』發號施令』」。

  例5,列寧在引證馬克思和恩格斯關於國家自然消亡問題的理論時,指出:「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就是運用最徹底、最完整、最周密、內容最豐富的發展論去考察現代資本主義。自然,他也就要運用這個理論去考察資本主義的即將到來的崩潰和未來共產主義的未來發展。......只有在共產主義社會,當資本家的反抗已經徹底粉碎,當資本家已經消失,當階級已經不存在(即社會各成員在同生產資料的關係上已經沒有差別)的時候,——只有在那個時候,『國家才會消失,才有可能談自由』。只有在那個時候,真正完全的、真正沒有任何例外的民主才有可能,才會實現。也只有在那個時候,民主才開始消亡,道理很簡單:人們既然擺脫了資本主義奴役制,擺脫了資本主義剝削制所造成的無數殘暴、野蠻、荒謬和醜惡的現象,也就會逐漸習慣於遵守多少世紀以來人們就知道的、千百年來在一切行為守則上反覆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而不需要暴力,不需要強制,不需要服從,不需要所謂所謂國家這種實行強制的特殊機構。......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通常稱為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法權『沒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只是在已經實現的經濟變革的範圍內,也就是在對生產資料的關係上取消。『資產階級法權』承認生產資料是個人的私有財產。而社會主義則把生產資料變為公有財產。在這個範圍內,也只有在這個範圍內,『資產階級法權』才不存在了。......但是,這還不是共產主義,還沒有消除對不同等的人的不等量(事實上是不等量的)勞動給予等量產品的『資產階級法權』。馬克思說,這是一個『弊病』,但在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願陷入空想主義,那就不能認為,在推翻資本主義之後,人們立即就能學會不需要任何權利準則而為社會勞動,況且資本主義的廢除不能立即為這種變更創造經濟前提。」

  國家消亡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國家學說的最終結論,列寧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指出國家消亡,也就是階級消亡和民主消亡,這是一個自然的發展過程。在國家消亡前的國家是無產階級作為統治階級的資產階級國家,因此資產階級法權在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階段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對資產階級法權必須適應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加以限制,資產階級法權才能在共產主義社會來臨之前逐步消亡。

  三、十月革命道路和中國革命道路向馬克思主義原點《共產黨宣言》的回歸和發展創新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的形成經歷了理論創造和革命實踐統一的發展過程。1845年馬克思寫作《關於費爾巴哈提綱》,恩格斯稱「它作為包含著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是非常寶貴的。」1845——1846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他們世界觀轉變和新世界觀創立的標誌。而他們寫於1847年12月——1848年1月的《共產黨宣言》則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標誌,是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馬克思和恩格斯直到他們的晚年共為《共產黨宣言》寫了七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肯定了《宣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同時對《宣言》的個別提法和個別地方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糾正。所以從來也沒有出現過民主社會主義所臆想的恩格斯晚年放棄了《宣言》的暴力革命理論的情況。

  《共產黨宣言》是無產階級的聖經這句形象的話並不過分,儘管它的一些原理在以後的革命實踐中被馬克思恩格斯進一步發展了,但是它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並不過時,而且全世界無產階級至今還遠遠沒有完成它所提出的歷史任務和要求。因此只有帝國主義、修正主義、民主社會主義這些人類社會的極少數人才害怕《共產黨宣言》成為團結全世界無產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強大思想武器。《宣言》充分論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地位和走向滅亡的歷史必然性,這是一條不可改變客觀規律,提出了共產黨如何領導無產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走向解放的道路。它的基本觀點,

  例如,《宣言》指出:「現代的資產階級私有制是建立在階級對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對另一些人的剝削上面的產品生產和佔有的最後而又最完備的表現。從這個意義上說,共產黨可以把自己的理論概括為一句話:消滅私有制。」

  又如,《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一步一步地奪取資產階級的全部資本,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即組織成為統治階級的無產階級手裡,並且儘可能快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

  再如,《宣言》指出:「共產主義革命就是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決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發展進程中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決裂。」

  中國革命道路與十月革命道路是兩種不同的革命模式,但本質上都是遵循《共產黨宣言》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精神。用馬克思高度評價太平天國運動的話說:中國革命與歐洲革命是「兩級想通」。如果我們比較中國革命和十月革命的不同點,就會發現十月革命道路離《共產黨宣言》的具體原理近,而中國革命道路離《共產黨宣言》的具體原理遠。這就是為什麼王明等人提出的問題,「山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的一個客觀現象。但問題的實質是馬列主義不僅適用於歐洲的各國的革命,也適用於像中國這樣的東方被壓迫民族的革命,它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壓迫人民解放的指路明燈;所以山溝里能出馬列主義。問題的關鍵是能否把馬列主義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這個相結合就是對馬列主義的發展和創新,有了這個相結合中國革命就勝利了。這個相結合的理論結晶就是毛澤東思想,就是對馬列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所以不忘初心就是不忘馬列主義,不忘毛澤東思想,不忘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國情具體實踐相結合。

  (作者系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原創】來源:崑崙策網)

推薦閱讀:

TAG:中國 | 道路 | 革命 | 初心 | 中國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