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期:太極拳合乎中醫道理
作者/勾繼鋒 ⊙ 編輯/張宏婉
導讀:通過練太極拳能懂中醫之理,學中醫反促太極拳修鍊,這樣才能宗數學而歸一,學會萬千事物的變通之道,從而成就大家之才。。。。。
太極拳合乎中醫道理
一、同養精氣神
祖國醫學養生認為,精氣神乃人體「三寶」,精氣神即人體正常生理活動所需的各種精微物質(即精氣)、生理活動的動能及其表現於外在的身心現象,是人的生命現象產生及其生理變化的根本。「壽命修短,全系精氣神之盈虧」。因此古今練功家及養生家同樣無不重視精氣神的練養。
太極拳與中醫養生所曰之精乃指人體五臟六腑廣義之精。古代祖國醫學理論曰:「夫精者,身之本也」,「養生之道,以精為寶」,「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生……」,「人含氣而生,精盡而死」。可見,精是生命的本源。因此,練功家與養生家均以「守精」為本。
太極拳運動的主要特點,是處處以腰部為主的全身內外統一的活動。在練拳過程中,「時刻留意在腰間」,「主宰於腰」,「以腰為軸」,左旋右轉,意氣貫注,使腰部活動加強,帶動全身各部肌肉、關節、內臟各器官的運動,並起到自動按摩的作用,進一步促進氣血流通,促進人體內精微物質(即精氣)的運化效果。因此,長期堅持太極拳運動對於養精蓄銳和人體的健康大有好處。
氣在中醫養生中十分重要,「人含氣而生」,「人之有生,全賴此氣」。中醫學認為,人體之氣有多種,其最根本的是元氣(真氣),元氣是由腎氣、肺氣和「水谷精微」相合而成。太極拳運動對人體元氣的練養也具有良好的功效。太極拳習練時,要求「以意調息」、「以意導氣」,並有各種練氣的方法。太極拳運動既重視「意、氣、力」的合一,也重視練氣、養生和運氣。太極拳的呼吸細、勻、深、長而有力,這一方面可加大肺活量,促進吐故納新,「以意行氣」,「以氣運身,循環全身」,「氣為血帥,血隨氣行」。因此,可加強新陳代謝,提高氣化功能。另一方面,太極拳的腹式呼吸,使腹肌一張一弛。膈肌不斷起伏,可以有規律地「按摩」內臟,加強內臟與消化道的血液循環和津液的分泌,對體內消化吸收很有利,從而也就有效地增強了「水谷精微」的提煉。
練功及養生所言之神。現代醫學認為,是大腦的心理活動功能,是人的精神意志。祖國醫學認為,「心藏神,心主神明,……是君主之官」。即人的一切意識思維、心理活動、情志變化都是心神的作用,同現代醫學的高級神經學說異曲同工。養生學認為心神須安定,神安則皆安,神不安則會出現失眠等癥狀。所以說對心神的練養,就是對大腦神經的訓練。練太極拳要一心一意,「排除一切雜念」,「神舒體靜」,內外結合,上下相隨,連綿不斷,細心體會,隨時調整。這一過程,是對大腦中樞神經的一種很好鍛煉,能有效地提高中樞神經的興奮與抑制的調節力,同時也達到了對心神的指揮功能的練養和加強作用。因此說太極拳運動是一套很好的神經和心理訓練體操。
二、同修內與外
太極拳是內外兼修的運動,它柔和、緩慢、連貫。行功時,全身放鬆、心平氣和、毛孔張開、血管鬆弛、骨絡順當,是一種氣血運動量極大而體能消耗量極小的運動,完全符合中醫養生之道。正凶為太極拳的運動量是可以主觀地掌握和控制的,沒有過度的動作,不易出現代謝機能的激烈變化,因而避免了一般體育項目的過多體能消耗,所以更適合身體病弱的人練習。練拳時要求精神高度集中且運動量適中,能夠在大腦皮層某一中樞產生適宜的興奮,即可增強神經系統塒各器官系統的營養作用,也可抑制大腦皮層中某些病灶的興奮,從而對病患起到積極的恢復和醫療作用。同時,太極拳松靜虛無、物我兩忘、天人合一、渾然一體的運動過程,能夠摒除各種噪音等外米刺激,使人體進入最佳的生理狀態。大腦內分泌等身體功能均進入協調良好的狀態,則使真氣得以從之,並獲得心神的愉樂,增強了祛病健身的功效。
太極拳作為一種內家拳運動,它注重的是意識、呼吸和動作三者的有機結合。拳諺說:內功首要在練意。「太極拳術尤在意」,意在領先,意到氣到,氣到則力到。使意、氣、力三者自然地結合與發揮。太極拳之用意要求全神貫注,排除雜念,練拳時的每一個動作都應假想為與對手在一招一式地對練,使每一個動作有的放矢,用意識引導動作,形神兼備,內外結合。練太極拳要全身鬆開,不使分毫拙勁在血脈之間滯留束縛。這樣,使動作逐步輕靈,迴轉自如,則氣血經脈無不暢通。如全身僵動,則不利於經絡氣血的暢通,既不利於內功的增長,也不利於健身。以意牽動,則意到氣到,氣血貫通,處處順暢,周流全身,沒有停滯。長久練習,則既長內勁,又利於養生健身。即《太極拳論》中所指出:「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也」。它說明了所謂用意並不是神秘複雜的,而僅僅要求做到:全身鬆開,以意運臂,以氣貫指。練習久之,自然能達到意之所至氣即至焉,氣到勁自到的效果。練拳時,意、氣、力的運用是自然有機結合的,意念在先,全身意在蓄神,以意念引導動作,使全身精氣運行自然順暢。一味用勁反而使氣和勁堵塞於肌肉筋骨之間,而使勁路不能暢通,這樣在練拳上也因肢體僵硬而難以運化自如了,就是「在力則澀」;如一味貫注於呼吸,則動作與神氣就會遲滯不靈,使全身僵硬無力,即「在氣則滯」,均應加以避免。
從祖國醫學來看,太極拳的健身形式突出於內外兼修、身心兼練的整體作用,在意中求動,動中用意的基礎上進行不停的運動變化。其運動不僅表現在各個關節、肌肉群及內髒的自動按摩,更重要的是表現在對心神的良好的修鍊價值。心神安,則內氣深長,精力才能充沛。祖國醫學認為:心主神明,主明則下安,利於養生,反之則不利於養生。體現了「心主」的重要作用。因此,人體心神內外協調統一,陰陽平衡,正氣充足鼓盪,「病邪」就不能侵犯人體,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千」。
三、同法陰陽與經絡
中國古典陰陽學說認為任何事物都存在正反兩個方面,即「陰陽二氣」,任何事物的產生、發展和消亡,都是「陰陽二氣」交互感應的結果。
「一陰一陽謂之道」,「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太極拳是以陰陽對立統一為指導思想的一項運動,在其運動中充滿陰陽正反兩個方面的矛盾。如:剛與柔、動與靜、實與虛、開與合、進與退等,前者為陽,後者為陰。它們本著陰陽轉化,盈虛消長的原理進行轉化,每個動作陰昇陽降、剛柔相濟、動中求靜、靜中生動,它們彼此互相矛盾,而叉相互制約,相互轉化,這種陰陽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就是太極拳運動。練功達到很高境界者,可隨心所欲地掌控陰陽的瞬間轉化,隨心所欲地化其強勢,攻其弱勢。
那麼,陰陽對立屬性對人體生理機能的影響又如何呢?我們知道,天、地、人都存在著陰陽二氣,陰陽之氣在各個系統及其要素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相互平衡。因此,人體的陰陽二氣也應該遵循這一規律保持相對平衡,使臟腑經脈的氣體運行得以協調有序進行,這樣人體才會健康。而人體是一個開放系統,時時刻刻都與周圍環境因素進行不斷的交流,不斷地受外界陰陽二氣的影響。天體運轉的變化、地球環境的變化以及「六氣」之過與不及等等,都以氣之陰陽性質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的陰陽平衡。一般情況,人體自身具有自行調節陰陽以達到平衡的潛能。但當外界干擾因素過於強烈,而人體自身潛在能力不足時,人體就無力維持原有的陰陽平衡。那麼人體就會陰陽失調,臟腑的有序就會變為無序,健康就會轉變為疾病。
太極拳是寓意於陰陽、調整陰陽、平衡陰陽、身心兼練的一項運動。精神內守,陰陽平衡,長期堅持練習就能夠使人體維持陰陽平衡和臟腑有序運行的潛在能力得到不斷加強,雖有內外干擾都不會影響陰陽相對平衡和有序狀態,從而保持人體健康並增強抗病能力。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臟腑與體表之間存在一個完整的網路,而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統一體。內經云:「經絡決定人的生死,對抗疾病,調理虛實,不可不通」。這句話概括了經絡的功能:運行氣血,對肌體起到營養、保衛和協調等作用,人體的生命活動、疾病反應及防病治病功能都與經絡密切相關。因此,中醫診治總是將經絡與氣血相提並論。
經絡的運行主要體現在體表與內臟之間的相互影響。太極拳的「主宰於腰」、「虛靈頂勁,氣沉丹田」,是鍛煉任脈、督脈、帶脈、沖脈的重要方法。腰部松沉直豎地旋轉帶動上下肢的動作,既鍛煉了任、督二脈,又鍛煉了腰部周圍的帶脈,使腎部充實,帶脈一圈肌肉豐滿,小腹部沖脈氣勢旺盛。太極拳的「尾間中正」,在進退、旋轉、中定時始終注意「長強穴」的松沉直豎,在整個套路中不斷地運轉、壓擠「長強穴」,能夠起到通調任督二脈作用,併產生得氣感。太極拳的「纏繞運動,動貫四梢」,使肌肉、韌帶和關節在均勻、連貫的反覆旋轉中得到無微不至的運動,並調整呼吸,暢通氣血,流轉貫注於四梢,達到固本則枝榮的目的。因此,當太極拳修練到一定程度,一般都會產生腹鳴、指頭酸麻、發脹、針刺等感覺,中醫認為這就是體內行氣經絡暢通的表現。
總而言之,太極拳就是通過內外結合的運動,鼓盪丹田之氣,進而推動奇經八脈,調節十二正經之氣血,疏通經絡,培蓄真氣,扶正抑邪,從而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祛病健身,抗老益壽的功效。這就是太極拳祛病健身的基本原理,它完全符合中醫養生原理的基本要求。因此說,太極拳健身與中醫養生是法理同源、異曲同工。
[本文來自《健身科學》2010年11期,由太極禪話慧館(微信號taijihuahui)發表。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台所發表內容的版權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繫協商]
太極禪話慧館 丙申猴年十月二十一781期
推薦閱讀:
※如何掌握孫式太極的6大功法 練習孫氏太極拳常見誤區
※陳氏太極拳名家陳正雷談如何練好太極拳
※孫式太極拳學11
※太極拳的各個流派拳法有何區別?
※張志俊妙論太極拳(六)—— 發力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