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名曲欣賞——古琴曲《梅花三弄》
中國名曲欣賞——古琴曲《梅花三弄》
[作品簡介]《梅花三弄》是我國古琴音樂中保存下來年代較早的一首作品,它旋律優美、流暢,形式典雅、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關於樂曲的產生,一般說法都把它歸及東晉時期(317—420)的桓伊。
桓伊,字叔夏,小字野王。他曾與東晉名將謝玄一起在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中大破前秦符堅的進攻,立下了赫赫戰功。桓伊還是一位出色的音樂家。《晉書》中稱他「善音樂,盡一時之妙,為江左第一。」桓伊尤擅長吹笛(即現時之簫,古代稱笛),有一次,王徽之(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在路上偶而遇見桓伊,因久慕桓伊大名,便請他吹奏一曲。桓伊為人謙遜,當時雖已顯貴,兩人又素不相識,仍下車為王徽之吹奏了一支曲子,這首樂曲據傳就是著名的《梅花三弄》。
所以稱作《梅花三弄》,一則因為樂曲內容是表現梅花的;二則由於音樂中有一個相同的曲調在不同段落中重複出現三次(這是我國古代音樂中的一種曲式手法,曾有「高聲弄」、「低聲弄」、「游弄」之說),這便是樂曲標題的來由。
到了唐代,相傳琴人顏師古將《梅花三弄》改編為同名琴曲,從此這首樂曲便在古琴音樂中保存下來。我國最早刊印的古琴曲集——明代琴譜《神奇秘譜》中即載有這首琴曲的曲譜。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梅花三弄》應是顏師古創作的琴曲,而《晉書》所載桓伊吹奏的笛曲只是「三調」而已。但不管怎樣,「三弄」這種曲體在東晉時期便已流行,應是沒有疑問的。
琴曲《梅花三弄》通過對梅花凌霜傲雪神態的描繪,讚頌了梅花耐寒的高潔品格。樂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魏晉文人那種超脫塵世、孤芳自賞的思想感情。
[欣賞提示]全曲共有十段,可分為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前六段,主要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亦即以「三弄」為核心的部分;第二部分包括後四段,音樂的發展側重於此。全曲通過這樣兩個部分並運用各種對比手法,描繪了梅花在靜與動兩種狀態中的優美形象。
樂曲第一小段是全曲的引子,音調親切優美,節奏則具有平穩舒緩和跌宕起伏的對比因素,精練地概括了全曲的基本特徵:
這段在古琴低音區出現的曲調,音色渾厚明亮。前十二小節以五度、六度的上下行跳進音程為特徵的旋律,結合穩健有力的節奏,富有莊重的色彩,彷彿是對梅花的讚頌;後十四小節多用同音重複。附點節奏的運用使旋律富於推動力,似乎梅花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晃動起來。
接著便是樂曲音樂主題的第一次呈現。這段優美流暢的曲調在這部分音樂中三次循環出現,它形象地表現了梅花恬靜而端莊的神態:
這一主題旋律的三次出現,都是用清澈透明的泛音彈奏。我國古琴以擁有眾多的泛音而著稱,十三個琴徽是泛音所在的標誌,七根弦上則相應有九十一個泛音,其中包括對稱重複的泛音在內。這段曲調在不同徽位上的演奏,其泛音色彩也有著微妙的變化,有著非常細膩的音樂意境。曲調的三次出現,類似古代歌曲的反覆吟詠,給人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
樂曲的第二部分開闢了另一種境界。它運用一系列急促的節奏和不穩定的樂音,表現出動蕩不安的氣氛,用富於動態的畫面,來襯托梅花傲然挺立的形象。
以樂曲第七段的部分曲調為例:
這段曲調在音調和節拍的變化上與泛音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它強調調式的三度音,並連續運用八度大跳的手法,使旋律線大起大落,結合演奏上採用剛勁的拂弦手法,使音樂表現出一種風雪交加的意境,尤其在轉入高音區時運用高亢堅實的按音奏出強有力的音調,更突出地刻畫了梅花迎風斗雪的堅毅形象。同時,在緊張的情緒表現中也把全曲推向了高潮。
樂曲的尾聲在輕鬆自如的氣氛中進行,它運用調式屬音下行向主音過渡,然後穩定地結束,彷彿在經歷了風盪雪壓的考驗之後,一切重又歸於平靜,梅花依然將它清幽的芳香散溢於人間:
推薦閱讀:
※梅花易數實例——電話報數字,姐問弟安危。
※清心不肯負梅花
※【暗香如沁】暗香集:前世梅花今世人,雪為知己玉為魂
※乾貨:教你梅花桃花杏花櫻花一秒分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