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李軍:《荷塘月色》:唯美

   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作為一篇寫景的美文,在人們的記憶里留下了難以磨滅的 烙印,然而它僅僅是一篇寫景的美文嗎?它和當時作者的思想有什麼關係?和作者當時的 世界觀與人生觀又有什麼關係?過去的中學語文教參告訴學生,文章表現了作者當時苦 悶的心情,是不是這樣一個結論就能把問題解釋清楚?帶著這些問題,本文重新對這篇 散文及作者的有關情況進行了梳理。

   在進入正題之前,有必要澄清「唯美——頹廢主義」這個概念。這裡借用的是解志熙 在他的專著《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上海文藝出版社,1997年8月 版)中的觀點。作者認為:「所謂『頹廢』,即認定人生,乃至整個文明都註定在毫無 意義的自我耗竭中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或末路;所謂『唯美』,則是自覺到頹廢的人生 宿命之後轉而對頹廢人生採取的苦中作樂的享樂主義立場。在這裡,『頹廢』和『唯美 』實為一體之兩面,兩者結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含攝且相互發明的同體共存關係」[1]( P67)正是在此基礎上,他指出「只有『頹廢的唯美主義』才是真正的唯美主義,而真正 的頹廢主義也必然會趨於『唯美化』」[1](P687)。

   五四時,作為北大學生的朱自清是一個熱血青年,積极參加並經歷了這場偉大的反帝 反封運動,表現出其對生命的積極態度。五四過後,由於生活環境、社會身份與時代狀 況的變動,朱自清的思想有了新的變化,開始表現出頹廢的傾向,從1921年起他的詩顯 出灰暗低沉的調子,這一點在他的《旅途》、《睜眼》、《心悸》中都有所體現。而他 著名的長詩《毀滅》雖然不能說就是他的對人生命運的自怨自艾,但他的苦悶,他的迷 惑,他的倦怠卻顯露無疑。在接下來的一年裡,他又在給友人的書信中,敘述了他同樣 的生命態度,「我們無論如何不能不尋一安心立命的鄉土,使心情有所寄託,使時間有 處消磨,使煩激的漩渦得以暫時平恬。我們對於教育,既沒有真的興趣和能力,既不想 以此為終身之職業,則不如痛快地莫干。如我們這種文丐,不作教書匠,又作什麼?這 真是萬分為難。」[2](P314)作為一個動蕩時代的普通人,其生活的無奈與悲哀莫不寄 寓於此,接著,在1924年的散文《剎那》里,他的頹廢更加明顯了「我覺得人生的意義 與價值橫豎是尋不著的;」[3](P126)朱自清越來越悲觀,越來越感覺人生虛無。

   朱自清的這種體驗與情緒和他的個性特徵不無關係。他敏感,多疑,既自尊又自卑。 從他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經常自我反思,唯恐得罪於人;同時,在人際關係中又常有 被冷落的感覺。他對自己的這種不自信,加劇了五四高潮之後通常青年所具有的失望和 沮喪。朱自清的生活經驗對他的頹廢人生觀也有著緊密的聯繫。1920年朱自清大學畢業 後五年,一直在江蘇浙江當中學教員,環境多次變遷,生活極不穩定,同時還要肩負家 庭生活的重擔,生活極其清苦,「且負了許多不易清償的『高利貸』,不但敗家凶慘的 迫近,且骨肉間還以血眼相看著。」[4](P199)家庭的不幸,生活的窘迫,人事的糾紛 ,工作的頻繁變動,極大地影響了他的身心世界,使他感到生命的寒冷與精神的蕭瑟。 1925年,朱自清調入清華大學工作,處境相對於原來的條件改善了許多,但他的苦悶卻 並沒有縮減,隨之而來的五卅運動、「三一八慘案」和大革命運動,使他心頭的陰影越 來越暗,他四顧茫然,不知出路在何方,那種找不到出路的彷徨在他寫於1928年的《那 里走》中有著清楚的表述。這段時間裡,朱自清的精神狀態與人生觀可以用「頹廢」來 概括。

   然而,朱自清卻又不是徹底的「頹廢主義者」,長久以來形成的中國人的實踐理性以 及他柔韌剛強的一面,使他在作出人生選擇時,並沒有徹底的走向墮落,而是採取了一 種折衷的「剎那主義」,既不顧念過去,也不懸想未來,而是緊緊把握現在,抓住眼前 的剎那,追求眼前的快樂,人既然無法脫離現實的苦海,就不如在這有限的人生之內追 求無限的享樂。在怎樣追求人生的快樂上,朱自清,選擇了文學,「享樂是最有效的麻 醉劑;學術、文學、藝術,也是足以消磨精力的場所。」[5](P236)「國學是我的職業 ,文學是我的娛樂」[5](P243)。現實生活令他失望,轉而在文學中尋找人生的樂趣。 這很類似於19世紀的唯美主義者,法國的唯美主義者不就是因為對法國的社會現實不滿 絕望,轉而追求純美的藝術么?

   「頹廢主義」的人生觀,直接影響到他對文學的認識。在文學上他並不認為文學是對 現實生活的「再現」,而是強調作家對生活的「表現」。他認為文學無法展現現實生活 的真實,也就是說「再現」是不可能的,而從「表現」的立場上看,文學才是真實的。 感覺與感情是創作的材料,由此,他特彆強調「想像」在文學中的作用。他認為文學的 意義是另造一種生活,文學中所寫的生活決不是現實生活意義上的文學,兩者決不是等 值的。文學是作家運用想像後的產物,其間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改造,或增或減,或重新 組合、或虛構,經過想像後的生活才具有了文學的真實性。也可以說,唯有經過想像, 文學的真實性才成為可能。這裡,朱自清充分肯定了文學「表現」的意義,強調了文學 創作主觀性,擺脫了文學對現實的充分依賴。在此基礎上,他提出文學要用「美妙」的 話來表現人生,使讀者讀了產生美感,達到無我境界。達到這種效果的手段就是用「藝 術的」、「暗示的」方法,所謂「藝術的」其實就是指的文學的技巧,所謂「暗示的」 就是中國傳統的「含蓄」,文貴曲不貴直,暗示也是人心自然的要求,古今中外同此一 理。

   此時的朱自清也非常看重文學在整個人生中的地位。他認為文學的力量在於使人暫時 脫離現實的苦惱,文學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忘我的過程,陷入閱讀的情緒中後,便可以泯 滅自我,超越功利,使人的精神無限的擴張,甚至創造一個新的自由的世界。所以說文 藝對於人的解放與自由有著特殊的力量。對於人類,文藝還具有勾通聯合的作用。在文 藝面前人與人是平等的,它可以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實現人類的聯合。朱自清甚至 不無誇張地推舉文藝美的力量,他說:「文學裡的美也是一種力,用了『人生的語言』 ,使人從心眼裡受迷惑,以達到那『圓滿的剎那』」[6](P162)。朱自清對文學的美感作 用的認識,帶有很多唯美的成份。雖然他對文學的認識,不像唯美主義者那樣,將文學 與社會、時代、科學、道德相對立,但他無疑同唯美主義者一樣強調對文學之美的異常 體驗。

   在頹廢的人生觀、哲學觀指導之下,有唯美的理論追求的背景下,朱自清創作了他享 譽文壇的《荷塘月色》。

   文章寫於1927年7月,大革命過去剛幾個月。這次血腥事件讓當時的中國人極為震驚, 很多人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此後的一段時間內,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紛紛感到 人生的迷茫,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茅盾的《追求》,巴金的《滅亡》三部曲逼真地刻畫 出當時社會上年輕人的追求與苦悶,那壓抑窒息的時代氛圍,那極端的苦悶與憤怒,那 涌動不息的熱情和萎靡的頹廢全都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而立之年的朱自清本來就充滿 著人生的苦悶,這次革命事件更讓他感到生命的「惶惶然」,他也在重新做出自己的選 擇,在此之前的朱自清儘管有著濃重的頹廢情緒,然而他也顯示著剛強的一面,對賣國 政府進行血淚控訴的《執政府大屠殺記》就顯示了他作為傳統的知識分子所具有的熱血 與良知壓。大革命之後不到一年,朱自清寫出了他的《那裡走》,明確地宣布遠離現實 的「國學」是他的職業,文學是他的娛樂,這其中的過程可以讓人聯想到大革命對他的 影響。而大革命之後到寫作《那裡走》之前的這段時間無疑是他思想的彷徨期、低沉期 ,充滿著生路茫茫不知何去何從的迷惑,盪溢著濃重的化不開的頹廢,對「國學」的選 擇應是無可選擇之後的選擇。

   《荷塘月色》就寫於這段時間之內。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文章上來就寫道:「 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聯繫作者那時那地的思想與社會背景以及作者清苦的生活狀況 ,讀者很容易理解當時近乎絕望的心情。在這樣的心情之下,作者有了到荷塘走走的想 法。綜觀全文,可以發現作者的感受並不是凝固的,他的心情發生了變化。你看他在結 尾時的感受:「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猛」與「不覺」生 動地描述出作者當時的感受,為什麼有突兀之感,為什麼「不覺」?是因為沉浸於某種 狀態中才有突然的醒悟,也是因為先有很深的陶醉,才會有眼前的「不覺」。作者走出 家門時是心裡不平靜的,後來卻有了對某一事物的沉醉,這是為什麼呢?從時間上看作 者出來的時間也不短了,走向荷塘時「妻在屋裡拍著閏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回 到家時「妻已睡熟好久了」。一個小小的荷塘,作者卻用了「好久」的時間走過來,這 又是為何呢?這一切都是因為,作者在荷塘里發現了美,因為對美的欣賞與陶醉才產生 了上述的效果。

   實際上,作者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就已經是抱著審美的態度來寫了。當時作者在清 華大學教書,他所寫的荷塘就在清華園,那不過是一個很平常的荷塘,而在作者的筆下 ,竟然如此的美麗,因此,可以說這篇散文是作者對現實生活的「表現」,作品是作者 用審美的眼光,主觀觀照的結果。也可以說,作者一開始就把荷塘作為一個審美對象, 把它作為一件藝術品來雕琢的。某種程度上,作品是作者逃避現實苦惱的一種方式,通 過對藝術之美的追求,從現實中逃離,以達到忘我的境界,實現精神的自由和擴張,從 文章中也可以體會到作者的這種感受,「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 都可以不想,便覺得是個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 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塘月色好了。」這實際上是唯美主義者的 追求。不過朱自清的這種「忘我」是暫時的,作者對此也有著清醒的認識,在這篇散文 的結尾中,作者回到自己的家,實際上也就是從幻美的世界重新回到現實中來,它所實 現的是「圓滿的剎那」。

   可以說,《荷塘月色》是作者的一篇精美之作。以下幾個方面體現了作者對美的建築 。

   意境之美。意境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個基本概念。在審美活動中,它強調主客統一, 情景交融,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審美對象在人的思想意識中相互交融,渾然統一 ;它還強調虛實相生,動靜相依,言盡而意無窮。《荷塘月色》雖然是一篇寫景的美文 ,但是它畢竟離不開當時作者的感受。因景情生,作者當時的精神狀態必然影響到他的 審美狀態,作者是要塑造一件藝術品,也是要以美的欣賞來抵消心情的鬱悶,可是一種 產生於無法改變的現實的精神狀態是很難在瞬間改變的。即使一件純美的藝術品,也很 難是孤立的、單純的,也離不開作者那時那地的心情與感受,散文《荷塘月色》就是如 此,只不過作者的感受不那麼突出、強烈罷了。由於美的景緻的抒寫,作者的心情起了 變化,不再是那麼壓抑、低沉,而是有些「淡」了。全文無論是寫寂寞的小路,還是敘 述家鄉採蓮的風俗;無論是描繪月下的荷塘,還是刻畫荷塘上的月色,都突出了一個「 淡」字,感情是平緩的,和諧的,既感受不到意氣風發的昂揚,也體驗不到情緒低沉、 哀怨。即使有些興奮,也馬上又沉靜下來,當寫到江南採蓮的舊俗時,作者引用了梁元 帝《採蓮賦》里的句子,想像當時熱鬧的情景,思緒剛剛有些活潑,作者隨即打住。「 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當時作者那種「樂而不淫,哀而不 傷」的感受可見一斑。從全文來看,作者的情致並非突出,更多描寫的還是景物,但作 者的那種淡淡的憂鬱還是讓人清楚的體會到的。作者的情致完全融入到景物描寫之中去 了,猶如酒與水,渾然一體。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荷塘月色》是以對景物的細緻描繪 取勝的,而作者的感情往往被忽略了。之所以如此,其中有一個原因就是人們忽略了文 章的韻外之致。當然在作者的有意雕琢之下,文章也的確精美,讓人回味無窮。淡淡的 月光下,寂寞的小路上,一個人靜靜地散步在荷塘四周,這裡有亭亭的葉,有如出浴的 美人的白花,微風不時送來縷縷的清香,在斑駁的樹影之間,偶爾漏出一兩點路燈光, 其間夾雜著蟬與青蛙的鳴叫,襯托出深夜的寧靜。此刻情景猶如電影蒙太奇,在人的大 腦里活現出來,好像在伴隨著作者共同漫步於荷塘的四周。如詩和畫面給人留下無窮想 象的空間。

   繪畫之美。既然作者要寫的是作為自然景物的荷塘與月色,那麼作者自然不免像畫家 那樣勾勒一幅幅美麗的圖畫。然而並不是每個作家筆下的景緻都能楚楚動人,也不是每 個作家的筆觸都能在人的記憶里留下深刻的印痕,但是朱自清卻達到了讓他筆下景物活 起來的效果,讀他的散文,他筆下的對象常常使讀者可觸可感,如臨其境,留戀忘返。 在《荷塘月色》這篇散文里,作者的這一特點得到了極致的發揮。以他對月下荷塘的運 筆就可以作一很好的例證。在展現月下荷塘的景緻時,作者並沒有單純的把它當作自然 景觀去寫,而是把它主觀化,擬人化了。作者在描寫月下的荷塘時使用了這樣一些辭彙 :「亭亭的舞女」、「裊娜」、「羞澀」、「出浴的美人」、「脈脈」、「風致」,這 些詞全都是描寫人的,作者在這裡卻用來寫景,不僅生動,而且親切可感。再進一步說 ,這些詞全都可以用來描寫美麗的女子,用在這裡,景觀美麗起來了,作者的情感也凸 現出來了,人是活的,景物也活了,人是感情的人,景物彷彿也是有感情的了。在傳統 文學中,女性之美一直是被關注的焦點,以女性喻物也是古代文學的一個傳統,從屈原 的以香草美人喻政治理想,到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都是這一類的典型,在傳統的 知識分子看來,美女是美的化身與代表,有著古代文學的深厚學養的朱自清以與美女相 關的辭彙設喻,表現了他對美的精心的追求。在整篇散文里,作者都是這樣生動地來描 寫景物的,整個文章好像是一幅幅大大小小、疏密有致的畫面連接,給讀者留下鮮活生 動的記憶。

   語言之美。語言本來是表情達意的一種媒介,是一種文字元號,可是在朱自清的筆下 ,卻另有一種魅力。早在上個世紀20年代,他的語言之美就已聞名。在這篇散文里,盡 管有作者刻意雕飾的痕迹,但總體上,讀來並不生澀,相反倒顯得如行雲流水,自然流 暢。他的文字無論是讀,還是聽,都會讓人感覺到琅琅上口,悅耳動聽。作者在用詞時 極為講究,一方面注重用詞的準確生動,另一方面也非常注重用詞的悅耳動聽,在散文 里,作者使用了很多疊詞,如「淡淡的」、「曲曲折折」、「田田的」、「亭亭的」、 「層層的」、「密密地」、「脈脈的」、「靜靜地」等等,這些疊詞明顯地加強了句子 的音樂性,富有節奏感。在遣詞造句上,作者也用盡心血,力求無一字不準確,無一字 不生動。一個事物的描繪只有一個最合適的詞,作者總是把這一個最合適的詞挖掘出來 。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中的「瀉」字的運用,本來月 光是一個靜景,但一個「瀉」字的選擇,卻使月光產生了動感,換一個角度看,古今中 外,對於月光的描寫難以計數,朱自清卻避開前人的先例另闢蹊徑,開拓出新的美感, 足以見出他的有意為之與審美的態度。再比如「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 「且」字,上文我們已經將作者當時的處境與感受有了詳細的交代,這裡的「且」字無 疑將作者那種苦中作樂與暫時偷閑的狀況給以準確的表達。另外作者也特別注意新鮮的 設喻。如「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中「渴睡人的眼 」的使用,將燈光黯淡,夜深人靜的氛圍烘托而出,即形象生動,又適當貼切。再如將 荷葉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將白色的荷花比作「明珠」、「星星」與「出浴的美人 」等都是一些具有朱自清特色的設喻。散文中的通感的運用,也是經常為人們所津津樂 道的一個方面。為了增加句子的波折,避免句子的平鋪直敘,作者在全文使用了很多的 轉折句。如「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 還是淡淡的。」這一類句子既是作者行文用語的考慮,同時也突出了作者的獨特感受, 增強了句子的彈性。

   《荷塘月色》在朱自清的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它的產生離不開當時特定的社會 背景,也離不開作者當時的特定情懷。文章寫景很美,但只懂得了它的美麗,而忽略它 與作者本人思想情懷的關係,是有失片面的,從唯美——頹廢的角度去把握它或許更能 體現出作者的真實境況。

   【參考文獻】

   [1]解志熙.中國現代唯美——頹廢主義文學思潮研究[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 7.

   [2]朱自清.1923年4月10日殘信[A].朱金順.朱自清研究資料[C].北京:北京師範大學 出版社,1981.

   [3]朱自清.剎那[A].朱自清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4]俞平伯.讀《毀滅》[A].朱金順.朱自清研究資料[C].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81.

   [5]朱自清.那裡走[A].朱自清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6]朱自清.文學的美[A].朱自清全集:第四卷[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推薦閱讀:

哪些名畫令人印象深刻?
唯美七彩神仙魚,太漂亮、太美了
PS教程 後期修圖 唯美暗黃藝術色調
最新唯美傷感個性簽名,QQ傷感個性簽名大全
[我願意愛你一生一世]2015經典唯美句子:你若渡我一生苦海,我願許你一世繁華

TAG: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