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人際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是重視人、重視人際關係。在中國,倫理道德、歷史學這一類學科比較發達。

在中國,人際關係經歷了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從中國傳統的人際交往思想,如「禮」、「仁」、「義」、「孝」、「忠恕」、「敬師」、「擇友」、「戒驕」、「謙恭」、「慎言保身」、「尊君」、「三綱五常」等可以看出,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不斷積澱著歷史文明的結晶,傳承了昔日人際往來凝固化了的東西,在長期歷史上,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點。

中國的人際關係的特點尤其明顯地表現在「人情」、「面子」、「關係」上。

一、人情

「人情」有多種不同的含義,當我們說此人「不通人情」,實際上是說:「此人對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無所知。」這是對一個人很不好的批評。相反,我們說此人「人情練達」或「通情達理」,則是指此人善於待人接物,善於把我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這便是一種讚美。但是,當聽說:「此人很世故,」便會聯想到姦猾、有城府,甚至意含此人在利用或操縱人情之意了。總之,中國人是極重人情的,但中國人講人情,通常是與「理」相提並論的。所謂「合情合理」在這裡解釋為,真正的人情離不開理,離開理便不合人情了。

在一般性的人際交往中,人與人建立交換行為是通過「人情」的,在經濟交往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因素沒有太大作用甚至被凍結,但在社會性的交往中,則人情極為重要,甚至佔了中心位置。在這類交往中,人情可以說是媒介,也可以說社會性交往是靠人請來維持的。我們常聽說「買個人情」、「送個人情」、「討個人情」、「求個人情」,這都表示人情的交換特徵。不僅如此,我們更聽人講「我欠他一個人情」、「他欠我一個人情」,這就明明指出人情的交換上有虧盈的情形。這就展示了社會性的交換和經濟性的交換都有一個平衡表。

在中國的社會交換關係中,人都不願意成為一人情的負債者,俗語「人情緊過債」、「賴賬不如賴人情,賴了人情難做人」,這就使說,欠別人「人情」比欠別人錢財在心理上的負擔還要重,何以如此?因為錢宅易於計算、易於清償,人情債則難計算、難清償。所以,「不可欠人情債」幾乎是中國最重要的社會格言或教訓。

「拿了人家的手軟,吃了人家的嘴短」,「吃人一口,報人一斗」,「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都是在說明在人情的平衡表上,不出現人情賬的赤字,盡量使自己由「債務人」變成「債權人」。

二、面子

「面子」是中國人觀念中又一個重要的概念。中國人對面子很敏感,在自我系統中,我們是被別人看的,比較少的部分是自己給自己看的。中國人把自己的生活目標定為「讓別人看得起」。

面子是什麼?面子其實就使一種社會聲望、社會名譽。因為人的基本需求中就有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認可,獲得良好社會名望的內容,這種對於社會名望的努力追求在中國人那裡就是講面子的表現。因此中國人愛面子就是很看重自己的社會需求。

與「面子」概念相聯繫的還有一個「臉」的概念。臉和面子通常混用,或合作「臉面」。但兩者之間也有差別,「臉」指的是一種道德價值,而且它也包含了作為一個高尚的人的觀念。這種觀念應該是每個人都應具有的基本觀念,而不是求得的,缺乏這種價值觀是很嚴重的事情。「面子」則是基於個人的努力而求得的聲望,雖然它是非常有用的,但它不是必須的,缺少它並不會造成別人嚴重地指責。因此,沒臉比沒有面子更可怕,沒臉是指一個人失去基本的自我尊嚴,沒有面子則是指一個人失去比別人強大的聲望。但實際上人們並不去嚴格區分臉和面子的差別,而且總是努力做到使自己更有臉面。

中國人愛面子怕丟臉,一方面極大維護自己的面子,另一方面也盡量給別人的面子。

在一個非常強調團體和諧的社會中,每個人都關心和維護自己在等級機構中的正確行為。他必須同時照顧周圍人的面子,尤其是上司的面子。由於暴露他人的缺點會破壞關係的和諧,所以中國人很少批評他人。如果不得不批評,中國人會用模稜兩可的話來表達。由於拒絕他人的請求會解釋為「面子問題」,所以當權者很少拒絕上司或有關係人的要求。如果不得不拒絕他人的請求,為了「敷衍面子」,他們常常會採取一些補償性的行為,如道歉、說明自己無能為力、建議別的渠道等等。

中國人對於「面子」的看重,無疑,對以社會的需要為導向調整人們的行為起著重要作用,中國人也經常用「臉」和「面子」來解釋和調節社會行為。但是,中國人的「面子」觀念也使得許多人只注重裝飾自己的外部形象,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定為為了「更有面子」而活著。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如果一個人在某個情境中,能夠成功地表現出被人讚許的合適形象,就是「有面子」,相反,如果表現的形象不當,那就使「沒面子」或「丟面子」的行為了,因此,人們總是在各種不同的場合盡量顯得「有面子」,受人尊敬和認可。在人際交往中,我們經常會選擇合適的言辭、表情、動作、姿勢和衣著,期望在別人心目中留下良好而鮮明的形象,以便維持彼此的社會關係。

「面子」從最直接最實際的意義上講,就使別人的好感,即講面子。愛面子是為了贏得別人更多的好感。因而,如何抬高自己的面子也就表現為贏得別人的好感上,贏得別人的好感有多種辦法,但典型的不外乎順服、恭維和自我表現。順服別人就是努力使自己所表現出來的與別人所期待的一致;恭維別人就是努力抬高別人的面子,同時也給自己留下面子;自我表現就是裝飾自我形象,顯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比別人強,從而使得自己「更有面子」。

三、關係

「關係」一詞,一方面指的是交情,如果這個人認識許多人,和每個人都有交情,他就能吃得開,辦事容易,我們就稱他「關係不錯」,否則就講他「沒什麼關係」。可見這裡的「關係」與人際關係的「關係」兩詞具有不同的含義。後者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程度及其大小,前者是指相互聯繫較多,活者相互間感情深厚,或者相互交往較頻繁等。

關係一方面泛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狀態,無論親疏、遠近,人與人都有關係,即使兩個陌生人,也可以存在各種關係,或者同鄉、同姓、同校、同齡等等,另一方面關係特指已經有交情的人與人之間互動狀態,即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情感聯繫,在困難的時候互相之間幫一把,也就是說,這種關係是第一種關係中交情的一部分。因而,實際上第一層關係含義是指客觀已經存在,無法變更的角色地位,如同鄉、同學、同時等,而第二層關係含義是指主觀上相互願意,可以隨時撤銷的情感聯繫,尤指朋友關係、自己人關係等。

在中國,人們根據相互之間交往的熟悉程度,也就是相互之間的關係程度,分為陌生人、熟人和朋友三類。陌生人是指沒有交情的人;熟人是指有一定交情,但感情不深的人;朋友是指雙方之間有深厚情誼的人。大多數為了更多地被人禮節和接納或者是更迅速地建立各種關係,也即建立與別人的交情,通常願意以朋友相稱,諸如「見面就是朋友」,「朋友的朋友自然也是朋友」,「一回生,二回熟,三次見面就是好朋友」等等,因此,「朋友」的感念已經泛化了,它不再僅僅指具有深厚交情的人,而泛指一切希望與之交往的所有人。原來的朋友也就用「好朋友」、「真心朋友」等來代替了。所以朋友的稱呼有時被人們看成是人際關係的代名詞了,不再具有原先「有交情的人」的含義。相應的,「朋友關係」的含義也極為不明確,或者是指一般認識的人,或者是較為熟悉的人,或者是有密切交往的人,或者是男女之間的戀愛關係等等。它在不同的環境下便具有了不同的含義。

因為「關係」的不同,即感情深淺不同,人們習慣於把人分為「自己人」和「外人」。「自己人」是指關係不錯、感情較深的人。「外人」是指沒有什麼關係,沒有交情或者感情很淺的人。在有了「自己人」和「外人」的區分之後,人際關係也就變得更加複雜了。

中國人是一個很重視關係的民族,中國人一方面是自己利用各種關心行事,另一方面也能容忍別人利用各種關係行事,只要別人在利用關係時不直接損害自己的利益。

在強調「關係至上」的社會中,很多人忙於應付各種關係,建立各種關係,發展各種關係,因而「會拉關係」的人成了有本事的人,出現了「關係學」。在中國,一個不善於處理各種關係的人簡直就無法在社會中站穩腳跟,「關係廣泛」通常能使人獲得更多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地位。

中國是個講人情、重關係、愛面子的民族,這三者成了中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內容。

「人情」、「面子」和「關係」三者緊密聯繫,在中國社會中,它們之間已經無法分離。「人情」是「關係」的基礎,「關係」是「人情」建立和發展的手段,「面子」是「人情」和「關係」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目標。

「人情」是指人們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和能力,對於「人情」的把握和了解直接決定著一個人處理各種「關係」的能力。「關係」是靠「人情」來維持的,不重「關係」的人會被視作沒有人情味,或被認為是不懂人情世故。人與人之間有了深厚的情誼,那就是有了「關係」,因而,「人情」是「關係」的基礎,脫離「人情」的「關係」是沒有的。人與人的「關係」,通過不斷的交往和感情深化得到進一步的發展,「關係」密切意味著交情較深,相互之間「關係」的加強也促進雙方更多地禮節和認識,相互之間的交情也就越來越深,「人情」也就得到了發展。因而,「關係」是「人情」發展的手段,「拉關係」就是利用「關係」達到與他人建立「人情」的目的。

「人情」與「面子」也是密不可分的。相互之間沒有「面子」可言,也就沒「人情」可言,不講「人情」就會失去「面子」。重視「人情」才能「有面子」,而且願意給別人的「面子」。「面子」大的人,總是容易讓別人給個「人情」,因為「面子」大的人,更能方便地給予別人的「人情」。為了使自己更有「面子」,必須重視「人情」、講「人情」。為了更好地送別人「人情」或討別人「人情」,「面子」大一些當然必要,因而,「面子」與「人情」之間成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統一體,缺一不可。

「人情」、「面子」和「關係」經常是中國人掛在嘴邊的詞。「面子」與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聲望有關。身份地位高、權力大,大家不敢不給面子。「面子不夠大」就是指自己影響力不夠,沒有辦法讓對方賣人情。請客被別人拒絕是件不給面子的事,會嚴重損傷個人的尊嚴。在「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回報原則下,將來一有機會,你就可能不給對方面子,讓對方難堪,這樣的結果雙方都不給人情,因而雙方的關係開始一般化甚至消除。

對管理者來講,協調好自己與上下級之間的「關係」,給予上、下級以「面子」,重視管理中的「人情」味,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首要條件和必要技巧。不遵循中國人人際交往中的固有特點,完全以自己處理人際關係的標準去對待管理對象,其結果肯定會處於左右不逢源,怨恨四處生的狼狽境地。


推薦閱讀:

吉尼斯世界之最之最無聊的人:中國人
吳京是不是中國人重要嗎?李連杰是不是中國人重要嗎?
我看「中國人的性格」
中國人為啥惹不起國內的老外?真相匪夷所思(2)
立案登記制改革系列談④ 從源頭解決「立案難」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 劉計劃

TAG:中國 | 中國人 | 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