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中必須面對的尷尬事件

[寫俠客文章|加入俠客|俠客幫助][登錄]新用戶?[註冊]讀書首頁書庫榜單快訊評鑒書摘專題書友交流雅虎讀書>書庫>星際旅行指南:國內第一本全彩圖文星際旅行導遊手冊!旅行中必須面對的尷尬事件如果你有幸乘坐一艘宇宙飛船進行星際旅行或者在太空站生活,那麼,你就要做好在宇宙飛船內以及在太空站的一切尷尬的事情。比如在太空中上廁所就不是簡單之事。例如,前蘇聯「禮炮號」空間站內的一個過渡艙段旁邊安裝著一個帶拉鎖的橡皮帘子,它就算是衛生間了。在失重的環境中任何液體不會往下流,因此要使用「抽氣馬桶」,靠氣流將大小便吸走。現在教你怎麼使用「抽氣馬桶」上廁所吧。這個「抽氣馬桶」的中間部分有一個直徑大概為10厘米的小孔。小孔的下方安裝了一台抽氣機,在上廁所的時候,需要先打開抽氣機,從馬桶中抽氣,同時還使馬桶內的空氣發生顫動。空氣的震動又能夠將大便中成形的部分弄碎,之後被抽進馬桶下端的收集袋裡。使用這樣的馬桶時,屁股必須要同馬桶的邊緣貼緊,將馬桶內部完全密封。否則的話,裡面的氣流就不能把糞便帶走。在抽氣馬桶里的大小便是分開收集的。馬桶與一個塑料套相通,大小便完畢,必須快速關閉橡皮閥,使大便被氣流導入密封的橡皮口袋中,之後進入特製的垃圾箱里;尿則被導入到尿液儲箱里。宇宙飛船內航天員在太空拉大便也不是簡單的事情,必須先要經過專門的訓練,要將肛門與中央孔對齊,將大便排泄出來,不然的話大便就極有可能自馬桶里飄散出來,在船艙里四處亂飛,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在這裡說一個真實的事情,美國太空梭在進行第12次飛行時,由於太空梭上的廁所小便裝置出口的地方結了一層冰,堵住了廁所,這樣一來,機內的6名(5男1女)航天員為此幾乎陷入困境。那麼,他們這6個人後來是怎麼上的廁所呢?這6個人立刻向地面指揮系統做了請示,最後決定,除了那名女航天員可以繼續使用之前的廁所外,其他5名男宇航員一律使用備用的大小便收集袋進行大小便。他們最擔心的是把大小便弄到太空梭的機艙內,因為一旦泄露,機艙內將飄浮著令人噁心的大小便,因而他們處處小心翼翼。此事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記憶。進入了21世紀,在太空中上廁所開始變得輕鬆快樂了。因為現在的太空梭已有新型馬桶。這個新型馬桶的下端也有一個圓筒,在航天員進入廁所前馬桶內就已經自動準備了一個裝大便的塑料袋。在用完廁所後,塑料袋將自動密封完畢,然後會有一個帶槓桿的活塞把塑料袋推到圓筒的最下方。與此同時,再自動備上一個新的塑料袋,以備下一位宇航員的使用。當圓筒裝滿這些袋子後,還會有新的圓筒自動添加。圓筒上有密閉系統,臭氣不會散發出來,所以說,這種改良版的宇宙馬桶會更衛生、更適用。在上完廁所後還得洗洗手什麼的。其實在太空處理個人衛生也比較麻煩,因為它牽扯到用水,而水會在失重的條件下會變成水滴之後飄起來。除了用水,每個航天器內的航天員或者乘客還需要處理個人的衛生以及體育鍛煉。比如刷牙、洗臉、洗澡、刮鬍子、打掃衛生、體育鍛煉等。首先是刷牙。航天員怎麼刷牙呢?這個我們平常處理起來很簡單的事情,在太空中就複雜多了。美國的宇航員一開始是通過一種特殊膠姆糖放在嘴裡充分咀嚼來替代刷牙的;前蘇聯的宇航員則是用手裹著毛巾在嘴裡來回按摩擦洗來代替刷牙的。以上兩種方法都簡單,不過要想達到真正刷牙的效果肯定是不可能的—因為人處在失重的狀態下。後來,科學家們發明了用密封式吸水法處理水的方式後,才讓宇航員具備了較徹底清潔牙齒以及口腔的可能性。其次是洗臉。航天員怎麼洗臉呢?航天員洗臉還是比較簡單的,平時他們洗臉是用濕毛巾擦洗,只有當洗澡時他們才能徹底水洗。第三個是洗澡的問題。在美國和俄羅斯空間站內都有洗澡間。它是一個大的圓形淋浴筒,宇航員鑽進筒里,用手持噴頭噴淋身體。筒的下方有吸水孔,經過吸水孔能把水從淋浴筒吸走排出,否則水會充滿整個淋浴筒。我們需要教未來空間站的乘客怎麼洗澡。在淋浴前,必須先把腳用限制帶固定在地板上,不然的話,在淋浴中身體就會翻來滾去,甚至頭下腳上。並且還要把淋浴筒的蓋子蓋嚴,不能讓水噴洒到淋浴筒外。第四是刮鬍子。航天員刮鬍子其實不算太難,美國的航天員使用一種密封式刮鬍刀,它利用一條密封管與吸塵器連接起來,吸塵器可以將刮出來的胡茬吸入廢物處理箱里。第五是打掃衛生。航天器內難免會因為航天員或者乘客的個人生活產生殘渣和塵埃,這些殘渣與塵埃不但不會自動下落,而且還要四處亂飄,因此打掃衛生時除了要用到吸塵器之外,還要用濕布擦拭艙內器壁以及物體上黏著的灰塵。一旦碰到水珠、胡茬、飯渣甚至糞便等垃圾不小心被放進了船艙里,就必須大清理了。這時宇航員要戴上口罩、手套,穿上罩衣,用吸塵器吸,用濕布擦,才可以將這些垃圾除掉。第六是體育鍛煉。目前看來在太空的星際旅行活動不算很精彩,很多東西都不能做。對於航天員和乘客來說,最好的休閑娛樂就是進行體育鍛煉,這樣不僅能消遣,而且可使全身的肌肉得到收縮運動的機會,以保持體力。航天員和乘客怎麼進行體育鍛煉呢?他們可以在跑台上跑步,用彈簧拉力器鍛煉臂力,騎自行車功率計開展「越野」賽。宇航員還願意穿上被稱做是「企鵝服」的特殊服裝,它可以讓宇航員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只要動一下就得用勁,從而達到鍛煉肌肉的目的,是不是很好玩呢?落在地球上的太空細胞美國加州聖·克魯茲大學的生物學家大衛·迪默曾認為:「生命,包括人類生命,或者說生命的初級狀態有可能就起源於地球以外的縹緲星際。」這個觀點是對世界現今物種起源的一大挑戰。在此之前,國際生物界的一致觀點是,細胞膜的產生對於生命的起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而迪默正好是一位專門研究細胞膜的生物學家。為什麼大衛·迪默敢跟整個生物界公開叫板?又為什麼會認為地球的生命來自地球外呢?這其中主要的因素就在—即便是在寒冷、滿是輻射的真空宇宙條件中,細胞膜依然可以形成並且增生。換句話說—惡劣的宇宙條件並未阻止生命的進化。由此可以推斷,地球生命完全有可能起源於宇宙中任何一處角落。在模擬宇宙環境下的細胞膜同樣具有半浸透性,氧氣、水等物質可以很容易地從細胞膜中穿過,而這恰恰是生命形成所必需的要素之一。據此推斷,星際空間里的有機化合物有可能促成了地球生命的起源。而接下來的這一發現,足以印證我們的推斷,現在人們已在隕星塵埃中發現了這樣的有機化合物,他們甚至還發現了這些化合物「自我組合」成了肥皂泡一樣的防水氣泡。細胞膜形成所必需的分子在宇宙的各個空間內大量分布著,這些分子是生命起源所必需的。這就足以說明,生命是可以存在於宇宙的任何地方且不受環境限制的。2001年,在美國加州舉辦的一次國際光學工程科學會議上,一隊國際研究人員證實,他們已經發現了地外生命存在的又一有力證據—在地球大氣層的表面,存活著數量相當龐大的非地球細菌。之所以說這些細菌是非地球的,主要因為這麼多活著的細菌細胞位於離地球表面這麼高的地方,相對於地面,它們離太空更近。口說無憑,想用實際行動印證這一觀點其實並不難—通過採集,我們可以輕易地發現地球高空大氣中存在的細菌,來自距地面41千米的大氣層,而同一垂直高度上的對流層離地面高度在16千米以上,由於對流層的阻隔,較低層的空氣不可能向上傳遞—這就是為什麼這些細菌不可能來自地球的主要原因。這些看起來像地球上的普通細菌,絕對是來自太空中的其他星球,因為細菌再神通廣大也不可能妄圖自行脫離地球表面,「堅強」地生存在並不是太舒服的地球大氣層中。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實現對這些細菌進行培植,找到它們的「故鄉」,現在看來這只不過是個時間問題,因為在試驗中我們再次確定了之前的結論,當我們把這些細菌帶回地球表面,因環境的改變,這些細菌最終無法存活下去。如果這一天能夠早日到來,那麼我們就又會有一份可以站得住腳的理由相信—外太空的確存在著生命。人們甚至將這些物質與「胚胎論」聯繫在了一起,這種理論假設生命有可能來自外太空,以微生物或孢子的形式存在。現在有一種由此產生的觀點認為,地球的生命肯定是通過彗星帶到地球上來的,彗星物質里包含著微生物,直到今天,這些彗星仍然在給地球帶來不同的生命微生物。末日預言從未停息瑪雅預言2012年12月21日,地球毀滅。瑪雅曆法表示,地球一生僅有五個太陽紀的時間,這也正好各自代表了人類所經歷的五次浩劫:第一個太陽紀—洪水浩劫:世界被特大洪水毀滅。第二個太陽紀—風蛇浩劫:全世界的建築物統統被風蛇吹毀。第三個太陽紀—火雨浩劫:整片地球土地都面臨著天降火雨的災難。第四個太陽紀—地震浩劫:地球因遭受了劇烈地震而導致滅絕。第五個太陽紀—世界末日:太陽將會消失不見,大地劇烈震顫,災亂並起……當第五個太陽紀到來時,地球將被徹底摧毀,按照瑪雅曆法顯示這個時間為3113年,換算成公曆的話就是我們現在常掛在嘴邊的2012年12月21日。《推背圖》中國與末日預言相關的資料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奇書《推背圖》,在它的第52象里有一句「乾坤再造在角亢」,代表的意思為:「角亢」,東方青龍七宿,指龍年(2012年);「乾坤再造」,正是指「天地更新」的意思。由此可見,這預言直截了當地戳在了2012年這個註定不會平凡的一年裡。科學預測2012年,地球和太陽的磁極將會在同一時間段發生逆轉,從而形成地球危機。當地球和太陽的磁場在轉換的過程中,將造成電力消失、候鳥迷向,人類乃至所有的動物免疫系統將會大幅度被削弱,也因此,地殼會產生變動從而帶來更加頻繁、更加劇烈的火山、板塊活動甚至是地震。除了地面之外,小行星接近地球的可能性也會徒增,地球的重力也將產生變化。據說,上一次發生這樣的情況還是在數千萬年前恐龍滅亡的時代。星相「大十字」在星相規律上,2012這一年也將會出現大十字現象,屆時土木相衝,日月相衝,在人類看來,這就是代表著流血和死亡。麥田怪圈英國麥田圈所展現的九大行星位置與2012年12月21日(冬至),宇宙中太陽系內行星的方點陣圖完全一致。簡單說來,這個麥田圈最顯著的作用就是指明了一個具體時間,即2012年12月21日。水晶頭骨1927年,中美洲宏都拉斯瑪雅神廟中的水晶頭顱被探險隊發現,而水晶頭顱則預言了2012年12月21日,在太陽下山後,世界將產生改變,最後只有非洲以及中國西部地區的人能才能活下去。《聖經密碼》《聖經密碼》一書中提到過:「彗星將在2012年撞擊地球,造成世界毀滅。」舒門共振隨著地球軸心的轉動,地球就具有了磁場,這點誰都知道。但是這個磁場卻在之前的10年時間裡持續減弱,這種現象就被稱為「舒門共振」。憑藉這點,我們可以了解到地球磁場的強度。在之前的許多個世紀中,「舒門共振」的指數一致保持在每秒7.8轉,不過,在過去七八年間,卻已經上升到了每秒11轉,而且還在繼續增加。如果用數學方法來推算的話,那麼到了2012年,「舒門共振」的指數將達到每秒30轉,可是當指數達到每秒13轉的時候,地球的軸心就將不再轉動了。遲早的、必須的—消亡其實我們經常會不停地問自己: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會不會有一天毀滅?或毀於洪水,或毀於地球爆炸,或毀於外星球撞擊……筆者認為地球是否會毀滅的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因為宇宙中任何星球和生物都有衰竭的一天,比如給我們地球提供光和熱的太陽,也跟所有恆星一樣都是有壽命的,也有能量枯竭的那一天。太陽的命運註定會成為一顆紅巨星。到那個時候,太陽因為能源枯竭會膨脹,將變得非常龐大,以至於目前地球位於的軌道位置都將變成紅巨星的內部。地球就會被太陽所融化,吞噬掉—當然這是幾十億年以後的事了,不過我們人類還是要早做防範。在太陽變成紅巨星之前,我們人類要做好撤離這個星球的準備。因為太陽的亮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以每10億年10%的速度增加。所以在下個10億年里,地球所接受的太陽能也會越來越多,氣溫會不斷上升,從而使更多的水蒸氣進入到大氣中。問題是,水蒸氣就像二氧化碳一樣是一種具有溫室效應的氣體,它會阻止熱量進入外空間,而引起氣溫上升,這就會導致更多水被蒸發進入大氣,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目前的計算結果顯示,在大約20億年後地球表面就不會再有液態的水,連海水也沒有,而因為沒有液態的水,將導致地球上的生命很可能就此完結,至少是不能像目前一樣生存。除了太陽會變成紅巨星導致地球的災難外,其他災變也可能導致地球上生命大幅度減少甚至消亡。比較明顯的幾種可能:1.較大的彗星或小行星的撞擊造成地球的毀滅。一個大約足球場大小的小行星就可以毀滅地球上的任意一座城市,而地球如果遭到5到10千米直徑的小行星撞擊,就可以造成生物的大滅絕—恐龍的滅絕可見一斑。2.超新星的輻射毀滅地球的生物。距離100光年以內的超新星爆發會釋放出足夠的輻射,就足以造成地球生物的整體滅絕。3.超大型的火山爆發,海嘯。2011年日本的一次海嘯就幾乎毀滅了日本整個東北部地區。4.板塊活動造成地質災害和氣候異常造成地球毀滅。在幾億年的時間內,地球的各個大陸板塊可能重新合併成一塊超級大陸,這伴隨著不可預測的氣候和生態變化。5.地球產生新的冰川期。地球歷史上有過5次大的冰川期,未來的4萬到10萬年內更多的冰川期有可能出現。6.地球南北磁極的異常、移位,軌道及地球自轉軸的變動而導致氣候異常,造成地球生物的毀滅。7.全球性的氣候變異,包括人類活動產生的氣體的溫室效應。8.人類自身的不穩定因素,比如核戰爭、基因戰爭、氣候戰爭等。人類是宇宙「獨苗」嗎主動探索,不能坐等我們人類探索外星球有多難?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的弗蘭克·德雷克曾經這樣做過比較,他說:「我們就像大海撈針一樣要探測整個天空,即使是阿雷西博這種高靈敏度的射電望遠鏡,也將指向2000萬個方向。」2000萬個方向!可見宇宙是多麼的浩瀚和廣闊。這吸引了無數的科學研究者進行著對未知的宇宙世界進行探索。在靠近地球的星球中,火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認為是最有可能出現類似於人類這樣高級生命的星球。1877年,義大利天文學家夏帕勒里用天文望遠鏡里發現了火星表面具有非常奇特的線狀結構,看上去就像是一條運河。從此,「火星運河」的說法被流傳開來。有「運河」的地方,當然就會有「人」的存在。從地球上看去,這條「火星運河」是一個如此浩大的工程,所以不少科學家也認為這個「火星運河」是由火星人建造的,其智慧超過地球人(這讓蘇杭、開羅大運河情何以堪)。一直到了1976年的秋天,美國發射的「海盜1號」以及「海盜2號」航天飛船才在火星上登陸。經實地考察後確定,火星上並未發現有高級生命存在的跡象,更別說是火星人了。至此,「火星熱」才開始了逐步冷卻的趨勢。火星上既然沒有生命跡象,那麼不甘寂寞的地球人,很快就把目光瞄向了第二顆有希望找到生命的行星—木星。然而,人類的一廂情願又被木星上的大氣環流給吹得煙消雲散,由於木星上存在強大的大氣環流,有機化合物會很容易被卷進熱區繼而瓦解。接下來,正如我們今天所了解的那樣,科學家幾乎「猜」遍了太陽系內的各大星球,但他們的運氣從來都沒有站在人類的這一邊。不信的話,讓我們繼續前往下一個星球—水星。那裡會有生命嗎?水星表面只有極其稀薄的大氣。其向陽面的溫度常高達三四百攝氏度;背陽面的溫度又低的嚇人,在零下200℃左右。如此嚴酷的環境,生命是不可能生存下來的—至少人類不具備這樣的生命承受能力。而「水手10號」飛船的考察結果也完全證實了這一點。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同樣給熱情的尋親人類澆了一盆冷水。由於它們離太陽都很遠,其表面溫度一般都在零下200℃左右。這樣長期的低溫肯定不適宜生命的存在。當然,以上這些對於太陽系星球生命的探測都僅僅局限於人類的局限意識,都是基於氧氣、水、適合的溫度等地球生命存在的基本條件。但是誰又知道茫茫宇宙中會不會有一種不需要水,不需要人類適宜溫度甚至不需要空氣的生物存在呢?這一切的謎底只能等待人類在自我成長的過程中去一點一點地破解了。現在,我們唯一能寄希望的是人類可以更主動地去尋找外星生命,而不是相反的,閉門造車。窺視宇宙1960年4月8日凌晨4點,美國國家射電天文台的弗蘭克·德雷克開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宇宙空間尋找外星人的計劃—著名的「奧茲瑪計劃」。這個所謂的「奧茲瑪計劃」是通過一個直徑約為25.9米的射電望遠鏡,對與太陽類似且距地球相對較近的兩顆恆星鯨魚座τ星和波江座ε星進行監聽。不過,從「奧茲瑪計劃」的開啟到今天,幾十年過去了,卻一直沒有任何關於外星人的信息。可以說,「奧茲瑪計劃」已經徹底失敗了。但是,天文學家們沒有放棄搜索外星生命的努力,在「奧茲瑪計劃」之後,他們又啟動了更先進的搜索計劃,分別是美國哈佛大學和阿根廷於1985年開始的「米塔計劃」和美國加州尋找地外文明研究所1994年開始的「鳳凰計劃」。這個「米塔計劃」比「奧茲瑪計劃」先進得多,這架25.6米口徑射電望遠鏡和800萬頻道接收機,其規模相當於1分鐘完成100萬個「奧茲瑪計劃」。而「鳳凰計劃」更先進,它的探索頻道增至5600萬個,搜索目標涵蓋1000顆恆星,相當於1億個以上的「奧茲瑪計劃」。1999年5月24日,一個名為「相遇2001」的公司藉助一架直徑70米的射電望遠鏡,向著4顆距離為50~70光年外的類太陽恆星發射了一系列射電信號。它包含了一系列的界面,有地球和人類的詳細資料、基本符號、用邏輯描述的數字和幾何、原子、行星及DNA等信息,並在三小時內重複發送三遍。為什麼要發射這些射電信號呢?因為科學家們認為,如果外星人能夠截取並記錄下這些信號,那麼就會了解太陽系、地球、人體、人類文化和技術水平的大致狀況。將「人類」介紹給宇宙當然,我們人類不能老是「隔山打牛」似的監聽地外文明的信號,也要主動地邁向太空,去搜尋他們。1972年,美國發射了「先驅者10號」飛船,它在15年後,也就是在1987年成功地飛出了太陽系,邁進了太陽系外的外太空,「先驅者10號」飛船也成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出太陽系的人造物體。「先驅者10號」身上攜有一塊載有人類訊息的鍍金鋁板,鋁板上繪有一名男性及女性的圖譜,氫原子的自旋躍遷和太陽、地球在銀河系中的區域。2003年1月22日,「先驅者10號」飛船與地球失去聯繫。不過在這31年來,它一共從地球上接收了98900個數據指令;向地球傳輸了1260億個信息單位的數據以及圖像,例如木星的壯美景觀就是它拍攝並發回地面的。除了主動探索的「先驅者10號」飛船,1977年9月5日,美國的「旅行者1號」也給外太空帶去了更豐富的信息,這些豐富的信息裝在磁碟內,包含了人類用55種語言錄製的問候語和各類音樂,旨在向外星人表達人類的問候。其中英語的問候語翻譯成漢語是:「行星地球的孩子向你們問好。」要是外星人聽不懂怎麼辦?不用擔心,磁碟中的內容還用象形文字進行顯示,相信外星人的理解能力不會太差。磁碟上的內容還包括當時美國前總統卡特的一份致意信,上面寫著:「這是一份來自一個遙遠的小小世界的禮物。上面記載著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影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思想和感情。我們正努力生活過我們的時代,進入你們的時代。」而在這之前,這位美國總統公然宣稱自己是真正經歷過「外星人事件」的。磁碟上同時還攜帶了一段90分鐘長的聲樂集錦,主要包括雷聲、海浪撞擊聲、鳥鳴等地球大自然的不同聲音以及27首世界名曲,在這27首世界名曲中就包括了中國京劇和古琴曲《高山流水》。此外,磁碟上還有115幅圖像,內容主要為太陽系內各大行星的照片、人類的生殖器官圖像與說明等。可能存在智慧生命的外星球會有多少?1961年11月,美國天體物理學家德雷克提出了一個著名的方程,後來被稱為「綠岸公式」,這是對探索地外智慧生命做定量分析的第一次嘗試。「綠岸公式」:N=R×fp×ne×fl×fi×fc×L。其中,N代表銀河系中居住著和人類一樣有智慧的生命體的星球數,它取決於等式右邊7個因子的乘積。公式中R代表銀河系每年誕生的恆星的數量,fp為該恆星擁有行星的概率,ne是其中每顆恆星周圍具備生命誕生條件的行星數,fl是行星上生命誕生的概率,fi是該生命進化成智慧生命的概率,fc是這一智慧生命擁有與其他星球進行通信技術的概率,L則為該技術文明能夠存在的時間。當然,這個公式的因子中,有些可取近似值,有的屬於主觀。中國南京大學天文學系教授肖耐園就用過這個公式來計算存在外星生命的星球數。他的計算結果為,銀河系內有生命存在可能性的類地星球大概為200顆。按照肖耐園教授的話,我們假設的確在銀河系有200顆外星人星球,且均勻分布在銀河系中,但是就算這樣的話,最近的那顆距離地球也有15000光年。在如此漫長的距離中,無線電波不等到達就已經衰竭殆盡了。肖耐園教授指出生命的形式應該是豐富多樣的,其他星球上的生命不一定就跟地球上的一模一樣。地球生命以碳元素為基礎,與氫、氧、氮等元素形成長鏈分子。其他星球未必就跟地球一樣,我們不能以自己的認知去揣測外星球生命。比如在地球上,人類呼吸氧氣再自然不過,但有可能在別的星球上,氧氣對生命可能是有毒的。對於人類怎麼更加快捷地到達外星球,肖耐園教授認為人類要想到達太陽系外的行星,首先必須製造出光子火箭。什麼是光子火箭的運行原理呢?肖耐園教授指出,物質的原子包括:質子、中子與電子,上述粒子都存在其對應的反質子、反中子、反電子。正粒子組成正物質,反粒子組成反物質。正電子與反電子相遇,就會湮滅,產生光子,同時釋放大量能量,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前進,從而產生推力。不過,肖耐園教授認為光子火箭目前仍然只是一種設想。因為製造它的前提是,人類必須能夠獨立地製造出反物質,並且使湮滅反應可控。雖然科學家已經在實驗室製造出反氫,但是大量生產會耗費巨大能量,貯存、運輸還有很多難題。因為這一反應不是人類可控的,巨大能量的光子束會給地球環境造成破壞。提前學好外星話如果我們到一個地方旅遊,不懂當地方言那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這一問題,一直被星際「驢友」們掛在心上。一些專家曾多次聚在一起研究如何學好外星語,雖然在這之前他們連外星人都沒見過。為了解決跟外星人語言溝通的問題,2010年巴黎舉行了一場關於星際語言的聚會,會議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地球人在以後星際旅行中無法跟外星人溝通的難題。聚會由美國SETI(搜尋外星智慧)協會星際信息小組的負責人道格拉斯·瓦孔奇主持,這是一個兼具精英分子沙龍性質的科普科幻研討會,有來自世界各個國家的天文學家、科學家家、畫家、音樂家等,齊聚溫暖的客廳里討論如何與外星生命聊天的問題。這次關於星際語言的聚會,是在一座已經去世的美國噴氣動力學先驅弗蘭克?馬立納曾居住的房子里進行的。這些全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齊聚一堂,討論該如何跟外星人交談以及發送信息。房間的天花板上播放的幻燈片寫滿了數學公式,這些科學家和藝術家交談的內容既有關於複雜的科學現象的專業話題,也有關於人的存在和人際關係的高深哲學問題。這些話題主要包含:我們碰到外星人,應該跟他們聊什麼?我們應該向外星人展示人類審美和藝術的哪些方面?科學家認為,如果SETI(搜尋外星智慧)收到的是無線電信號,因此斷定發送信號的外星人極有可能具有同人類相似的技術水平,可以分享我們的物理和數學知識,能夠用一種類似於數字以及公式的形式進行對話。一名畫家提出了自己的建議:通過彩虹來比喻人類的多民族大團結,同時彩虹谷還象徵了和平與橋樑。他主張傳送具有色彩波長的數學公式,教外星人自己製造彩虹。而理論電腦科學教授則主張通過音樂作為溝通方式,協助外星人了解星際溝通的語言代碼,他還採用了一種特殊的印度尼西亞民間鼓樂,並在與臨場出現故障的錄音機開關「鬥爭」一番後,做了現場演示。除了科學家、畫家、電腦科學教授,其他方面的專家也談到了用代數通信法和模擬人類生理反應的計算機系統來實現和外星人的交流。著名科學家道格拉斯·瓦孔奇指出,在研究了外星生命以及它們同地球人可能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通過比較後,地球上的種族、文化、國家、性別等各方面的差異顯得太微不足道了。同時,他還指出了人類的目的並不是要嘗試探索最佳的信息或者最智能的信息。而是要發出成千上萬,儘可能多形式的信息,讓外星人自己來鑒別,哪一種信息是被他們所理解的。道格拉斯·瓦孔奇斷言隨著電腦和其他技術的發展,人們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機會即將到來,只要人類還持續著與外星生命溝通的願望。宇宙的誕生關於宇宙的誕生與起源,現在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大爆炸」。這個理論的主要內容是:大概在200億年之前,宇宙的最初形態是混沌不清的。這種混沌的情況慢慢地變成了一塊具有超密度的物質—全部密集在極小的空間內,我們稱之為「宇宙原點」,後來在一種力的作用下便產生了強大激烈的爆炸,繼而讓「宇宙原點」中的所有物質由此飛向四面八方。這一爆炸雖然發生在約200億年前,但宇宙整體的膨脹過程始終沒有停止,宇宙在不斷地膨脹著。根據天文學家們的觀測,很多恆星目前仍在持續地向外移動。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就探索到了銀河系以外的星系大部分都存在著「紅移現象」(星體向遠方移去的現象)。除此之外,粒子物理學試驗也支持了這種大爆炸理論。這種理論與愛因斯坦在1916年發表的廣義相對論相類似。截止到目前,與宇宙起源的假說和理論有關的觀點已不下40餘種,而且說法不一,但較有說服力的還要首推大爆炸理論。宇宙大爆炸時的「宇宙原點」,可以分為時間原點和空間原點。大多數人相信,在爆炸最初的1秒之內所產生的各種粒子、射線、輻射光子,就由此確立了今天宇宙的各項基本特性。宇宙中同時存在著正物質和反物質,反物質較少。爆炸1秒鐘後,在1分鐘~3分鐘內形成了各種金屬原子核;3分鐘~10000年間,物質粒子取代光子而形成物質時代。空間充滿原始物質團。10億年後,宇宙物質塵埃雲集而凝結成星系。所以說,宇宙星系在190億年前便開始形成,再過20億年,第一代恆星誕生,恆星內部發生著劇烈的熱核反應,重元素開始誕生。這個階段共花掉了100億年的光陰。50億年前,太陽系星雲開始收縮,開始形成像地球這類的太陽系內的行星,整個太陽繫結構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初步定型的。又過了20億年,即30億年前,地球上開始現出現微觀生命體;4億年前,海洋中開始出現貝類,陸地上出現動物並開始繁衍生息。到2億年前,哺乳動物出現在了地球上;5000萬至6000萬年前,最早一批靈長目動物開始進化成型;幾百萬年前,類人動物誕生;接下來原始人類開啟了地球的新篇之旅,但在最初,他們依然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幾十萬年前,人類可以掌握 「火」,並可製造和使用簡單的石器工具,智力開始突飛猛進,數萬年前,人類有了圖畫,結繩記事,開始走上了文明之途;一萬年到數千年前,人類又步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智慧之窗大開,懂得了農業耕作,了解了天文地理變換規律,掌握了天象學(也有人提出此時是受天外生物啟發和交配傳下後代所至)。直到今天,人類在經歷了數次大革命(工業革命、電能和原子能革命)後,見識度和操控力又得到了質的蛻變。他們已經懂得了使用無線電,發明了計算機,人類的文明社會開始向更高級階段邁進。尤其在20世紀60年代開始嘗試並完成了宇宙探索之旅,實現了登月同時啟動了開發宇宙的計劃。這就是地球人類文明進步的明確寫照。有一種可能,其他行星上的生物進化比地球要早幾千年、幾萬年甚至幾百萬年。當然還有另一類行星,它們的生物進化論落後於地球或者進化在其地表幾乎為零。宇宙中除行星外,還有能發光發熱的恆星和其他各類星體(包括彗星、暗星、類星體及星雲等)。這就是至今為止我們所能看到的宇宙及其起源經過。到達宇宙的中心當然也有自己的中心,在它的周圍,所有的恆星也都要繞著這個中心旋轉。我們將範圍在擴大一步—那麼宇宙有中心嗎?一個讓所有的星系簇擁的中心點?尋找宇宙的中心?好像自從人類誕生,這個神聖而又實用的問題就一刻不停地縈繞在求知者的心中。中國古代盤古開天的混沌宇宙圖像,西方的疊烏龜馱天地的宇宙圖像等,都體現著人類探索宇宙的求知慾望。公元前340年,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發表了《論天》一書。他提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理論,與此同時,他還提出了被質疑千年的偽命題—地球是不動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後來的托勒密描述出了最早的完整宇宙模型—一個八天球的宇宙圖像。後來基督教「竊取」了這一圖像,他們認為這與《聖經》很吻合,因為這正好可以讓人們隨意想像在固定恆星球之外的天堂和地獄。此後,哥白尼、開普勒、伽利略相繼提出了太陽中心論,這讓人類第一次把自己地盤的中心地位拱手相讓。再後來出現了牛頓以及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在這個定律的支配下,人們曾一度認為宇宙是無窮大的,而其中的每一點都可以說是宇宙的中心。因為對無窮大內的每一個點來說,無論哪個方向都是平權的,不存在任何差異。不過,在這之後源於人類對宇宙認識的持續拓展,無限靜態宇宙模型隨即被打破。隨著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發表,1922年,俄國物理學家亞歷山大·弗利德曼闡述了如下設想:「我們不論往哪個方向看,也不論在任何地方進行觀察,宇宙看起來都是一樣的。」1929年哈勃證實了這個假設,而且有了一個重大的發現—宇宙在膨脹。同時他還觀測到無論從哪個方向來看宇宙膨脹速度都是等同的。這下人們困惑了,難道地球仍是宇宙的中心嗎?事實上,這種情形就像是一個畫有好多斑點的氣球被逐漸吹脹。氣球膨脹的過程中,任何兩個斑點之間的距離都在加大,但是沒有一個斑點可以被當做是膨脹的中心。換句話說,宇宙沒有中心!先讓我們的宇宙中心回溯之旅到此為止。但是,切忌千萬不要認為我們已經得到了最終答案,就像英國物理學家霍金在他的著作《時間簡史》里所闡述的那一段令人深思的內容:「也許有一天這些答案會像我們認為地球繞著太陽運動那樣顯而易見—當然也可能像烏龜塔那般荒唐可笑。不管怎樣,唯有讓時間來判斷了。」尋找宇宙的邊緣在太陽系中,地球,金星,火星,木星等大小不同的行星在不停地運轉。那麼,在太陽系以外,又是一個怎樣的領域呢?在銀河系內,聚集著約2億顆像太陽一樣的恆星,同時銀河系本身也是宇宙的一部分。這就是銀河系。銀河系的整體形狀就像一面凸鏡,但,這個「鏡頭」的直徑卻足足有10萬光年,中心部分厚度為1.5萬光年。1光年是30萬千米/秒的光,用一年時間到達的距離。因此,光若從銀河系一端出發,需10萬年才能到達它的另一端。而在10萬光年之外,突破這個銀河系,我們又將抵達哪裡呢?在那個區域,將有無數個像銀河系一樣的系統,被稱為星雲。穿越銀河系,我們第一個達到的地方應該是仙女座流星群,它和銀河系在大小、形態上都大致相同,約聚集著2000億顆恆星。假如我們可以畫出一個20億光年的大球,那麼其中就可以容納大概30億個星雲,這些星雲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就是宇宙。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穿過層層「雲霧」去觸碰宇宙的邊緣……1929年,美國的哈佛爾觀測到了一個奇特的現象:所有的星雲都在慢慢地遠離我們。比如說,距我們約2.5億光年的一團星雲正以每秒6700千米的速度「拋棄」著我們,5.7億光年外的獅子座星雲也以每秒19500千米的速度向外擴散,此外還有12.4億光年外的牽牛座星雲以每秒39400千米的驚人速度離我們遠去。假如這種情況繼續下去的話,不難推斷,星雲一旦抵達100億光年以外的地方,它的速度就會達到每秒30萬千米。換句話說,它將自動切換為「光速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所有星雲的光永遠照射不到地球上來,它們將永遠地消失在人類的視線之外。因此,100億光年的彼方將是人類所能觸目到的大宇宙盡頭。當然,這只不過是從人類能力所承受的範圍去界定的。當然,對於宇宙的邊緣還有其他不同的解釋。大宇宙就像一個氣球,它會不斷膨脹,在不斷膨脹的界面上,星雲會隨之離我們遠去。但到一定的時候,「氣球」又會收縮,此時星雲也會隨之接近我們。大宇宙像一個馬鞍,它依然不斷地朝著鞍的四個邊緣方向擴展。按照這一解釋,在遙遠的將來,人類所能望見的天體將逐漸遠離,夜空將變得單調寂寞。當然了,還有另外一種相反的理論認為大宇宙是永恆的。縱使它可以無限地延展,但是在延展過後的空間內還會產生新的天體,所以,無論大宇宙怎樣膨脹,空間都不會荒寂。宇宙的「邊緣」在哪裡,人類一直在探索,而人類現在所能得知的是宇宙由各種天體所組成,那麼測量天體間的距離就成了尋找「盡頭」的第一要素。天體距離測量當觀測天體時,它們的譜線並不是在標準波長的位置上。所有譜線的波長都加長了,也就是說譜線是向紅端移動的,這種現象叫做譜線紅移,它是由多普勒效應引起的。隨著天體或觀測者的運動,天體發出的光和電波的波長都會發生變化。如果天體向著觀測者運動,距離就將持續縮短,波長也會變短;假如天體背離觀測者運動,那麼距離就會持續加長,這時就會出現波長同時加長的情況。天體譜線紅移表明天體背離我們向遠方運動。現在,我們用「Z」來代表紅移的程度,那麼紅移是「Z」的天體發出的光和電波,在地球上觀測時,波長就變成原波長的1+Z倍。舉個例子,紅移為4的天體中,氫原子發出的波長為1216埃的紫外線,當時在地球上觀測到的波長就會是6080埃的紅光,這是眼睛可以看到的可見光了。按照多普勒效應,背離的速度越大,紅移也就越大。這樣的話,就能夠根據這點算出天體離開我們的速度了。用光譜分析法分析,可以檢出氫、氧、碳等原子發出的、特定的、經過紅移之後的波長,由此能夠計算出這些特定波長發生的紅移程度。根據多普勒效應,天體紅移代表著宇宙在膨脹,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也有「膨脹的宇宙學」的解釋。「宇宙膨脹論」也就這樣形成了。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宇宙論,例如「穩恆態宇宙論」。這類宇宙論的基礎也都是建立在主張宇宙膨脹之上的。採用把紅移換算成距離的方法,得出天體到地球的距離,隨著所採用的宇宙模型不同而不盡相同。確定了宇宙模型,我們還有兩大法寶—從觀測求出用哈勃常數表示的現在宇宙膨脹速度和通過「減速參量」代表的宇宙膨脹減速率。通過宇宙起源之後就急速膨脹的宇宙模型,假設哈勃常數為50千米/秒,100萬秒差距(1秒差距約為3.26光年),「減速參量」為0.5。就能夠推算出宇宙的年齡了,而這個數值就是130億年,地球到宇宙的「邊緣」的距離,從理論上來講應該是130億光年。目前為人們所知的宇宙「邊緣」是距地球117億光年的天體—[4G41.17]。它是在1988年8月,由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錢伯斯以及宇宙望遠鏡科學研究所的喬治·麥里發現的。對氫原子以及碳原子發射光譜測定的結果顯示:[4G41.17]就是紅移為3.8的天體,根據之前的宇宙模型,這個天體離地球是117億光年。在此之前,確定的[0902+34]天體與地球的距離是115億光年。光與電波以光速(每秒約30萬千米)傳播。距離地球117億光年遠的[4G41.17]發出的光和電波經過了117億年才可以抵達地球。所以說,我們現在看到的實質是117億年前[4G41.17]的景象,這讓我們一舉兩得,不僅觀測到了「遠方的宇宙」,還觀測到了「昔日的宇宙」。而對於人類而言,我們目前迫切希望看到的是相對「新鮮」的天體奇觀,或者說,有一天我們可以現場「採集」。宇宙的未來宇宙是被「熱死」的「熱寂」理論是19世紀中期的英國物理學家開爾文與德國物理學家克勞修斯依據熱力學第二定律所作的宇宙學推論。它的大致主張為,整個宇宙是向著一個方向變化的,宇宙內所有能量,最後統統會轉化為熱能。而熱又存在著「熱傳遞」的特性。所以,按照克勞修斯的說法,「宇宙的熵趨向於極大。宇宙越是接近於是熵這個極大的極限狀態,進一步變化的能力就越小;如果最後完全達到了這個狀態,那就任何進一步的變化都不會發生了,這時宇宙就會進入一個死寂的永恆狀態」。圍繞這一推論的正確與否,也在科學界和哲學界引起了一場不小的爭論,而且持續了一百多年。由於涉及宇宙未來和人類命運等重大問題,所以,它也逐漸成了近代史上一樁最令人懊惱的文化疑案。在這樁絕對令人懊惱甚至絕望的疑案面前,很多大師級人物也難免不受到情緒波動。大哲學家羅素說:「一切時代的結晶,一切信仰,一切靈感,一切人類天才的光華,都註定要隨太陽系的崩潰而毀滅。人類全部成就的神殿將不可避免地會被埋葬在崩潰宇宙的廢墟之中—所有這一切,幾乎如此之肯定,任何否定它們的哲學都毫無成功的希望。唯有相信這些事實真相,唯有在絕望面前不屈不撓,才能夠安全地築起靈魂的未來寄託。」控制論之父維納這樣的科學巨匠也說過:「我們遲早會死去,很有可能,當世界走向統一的龐大的熱平衡狀態,那裡不再發生任何真正新的東西時,我們周圍的宇宙將由於熱寂而死去,什麼也沒有留。」當然,對於「熱寂」說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質疑。20世紀六七十年代以後,「大爆炸」宇宙模型逐漸得到天體物理學界認可,「熱寂」令人抑鬱的浮雲終於受到了衝擊。人類曾經一度陰鬱覆蓋的心頭終於迎來了一片朗朗晴空。從「大爆炸」宇宙模型得到的觀點是,宇宙大約是在100億~200億年以前,從高溫高密的物質與能量的「大爆炸」而形成。隨著它的不斷膨脹,溫度不斷降低,密度也不斷減小,逐漸形成了眾多星系、星體、行星等,直至出現生命。實際上,解決宇宙「熱寂」難題的關鍵,應該從宇宙是否存在熱平衡態切入。目前看來,大爆炸理論直接證明了宇宙在膨脹,而宇宙在膨脹則是熱力學和宇宙學都能接受的關鍵詞,那麼在這個不斷膨脹的宇宙中是否存在著熱平衡態呢?宇宙膨脹的原因是引力作用。在經典熱力學中不考慮引力,加熱則體系升溫,冷卻則體系降溫。不過,在一個自引力體系中狀況卻恰好相反,加熱則體系溫度降低,放熱則體系溫度上升,熱容量為負值。在一個體系中,如果同時具有正熱容物體與負熱容物體,那麼很明顯的,這個體系是非常不穩定的。稍有擾動,平衡就會徹底崩潰從而產生溫差。只要有自引力體系存在,原則上就不存在穩定的熱平衡,宇宙內的天體或天體體系大部分就是這種自引力系統。雖然,自引力系統內熵是增加的,但是,因為沒有熱平衡,所以熵的增加是沒有界定的,永遠都不存在極大值,這樣的話,宇宙就永遠無法達到「熱寂」狀態。這種狀況在靜態宇宙模型內是不會發生的,這也正是開爾文和克勞修斯等人的漏洞所在。於是,人類終於從百年的噩夢中清醒,並爆發出了熱情的狂呼。「宇宙不但不會滅亡,相反的,還會從早期的熱寂狀態(熱平衡態)下生機盎然地復甦。」「熱寂說的一頁,已被翻過去了!」宇宙生死共存但是,人類的歡呼顯然來得太早了。儘管熱力學意義上的宇宙「熱寂」將永遠不會到來,不過,宇宙的未來卻不會因為這樣而變得絲毫樂觀。宇宙的未來完全受限於它的原始狀態,宇宙的起源與終結始終緊密相連。大爆炸理論發現了宇宙起源的真相,解決了「熱寂」陰霾,但同時也預言了它遙遠的未來。在大爆炸理論看來,宇宙的未來完全取決於宇宙密度的一個臨界值。如果宇宙密度小於這個臨界值,表明宇宙是膨脹的,並且會一直膨脹下去。如果這樣的話,未來所有恆星上的熱核反應都會慢慢地停止,剩下的會是各種各樣的宇宙「熔渣」—黑矮星、中子星以及黑洞,而宇宙的背景輻射溫度也將不斷降低,直至無限接近於絕對零度,最終達到另一種意義上的「冷寂」。假如宇宙的密度大於這個臨界值,那麼就將代表宇宙最初是膨脹的,達到一定的時間後,就會由膨脹轉化為收縮。當宇宙不斷收縮至愈來愈接近它的最後階段時,環境條件同大爆炸後不久起支配作用的那些條件越來越相似。在宇宙暴縮的最後一刻,引力將發揮絕對優勢的作用,所有的物質都將擠壓而徹底消失,包括時空本身在內的一切有形的東西統統將被消滅,只剩下一個時空點。所以說,無論宇宙最後出現哪一種狀態,其結果對人類來說都將是場災難。正如瑪雅預言預言了地球的末日一樣,大爆炸理論也預言了宇宙的未來。由於這一理論同樣不符合人類美好的期望,因此,自它提出之日起同樣也遭到了來自各方面的質疑,有人甚至認為它是一個「倒了頭」的宇宙「熱寂」說。當然,我們還有一些其他並非毫無科學根據的宇宙模型,也許會帶給人類新的光明和希望。而且,宇宙的末日並非那麼急不可耐,我們的後代還有數十億年甚至數萬億年的時間來「等待」最後時刻的到來。在這段時間裡,生命足以擴展到整個宇宙,並對它加以控制,因此留給人類的時間還有很多,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發展自己的科技,支配一切可能的資源來對抗這場大危機。再不看看就晚了太陽不是永恆的,像人類一樣會衰老,同樣不能避免生老病死。在茫茫宇宙中,太陽只是一顆很普通的恆星,它的亮度、大小和物質密度都只是中等水平。地球人之所以覺得太陽是最大、最亮的天體,是因為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恆星,其他恆星,即使最近的,距離也比太陽遠27萬倍,人們只能看到一個閃爍的光點而已。如果我們現在能跳出太陽系,恐怕一向被我們崇拜和愛戴的太陽,它在我們心中的形象會下降很多。根據放射衰變方法測定,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略小於40億歲,月球上最古老的岩石年齡為45億歲,太陽系中一些隕星樣品年齡也超過40億歲。這些資料顯示,太陽系目前的年齡大約是46億歲。恆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也要經歷誕生、成長、衰老、死亡幾個階段。恆星內部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熱核聚變,把每四個氫原子核結合成一個氦原子核,釋放能量(地球就是靠這種方式接受太陽的光和熱),同時形成輻射壓。處於主星序階段的恆星,核聚變主要發生在中心的核心部分,輻射壓剛好與恆星自身收縮的引力相平衡。隨著氫的不斷消耗,中心形成的氦核不斷增大,久而久之,氦核周圍的氫會越來越少,中心核產生的能量便不足以維持輻射,原有的平衡就被打破,引力大於輻射壓力。恆星便會在引力作用下收縮,密度、壓強、溫度都會逐漸升高,形成內核收縮、外殼膨脹的結果,內核越來越熱,外殼溫度越來越低。這個過程持續數十萬年之後,恆星就會變成一顆紅巨星,紅巨星又逐漸演變,中心變成一顆白矮星—一種低光度、高密度、高溫度的恆星。現階段的太陽,大部分的氫正在慢慢燃燒轉化為氦,這表明,它正處於最穩定的主序星時期。從大約45億年前進入主序星階段到現在,太陽光的亮度增強了30%,此後還會繼續增強,地球的溫度也會不斷升高。當熱核聚變進行到一定階段之後,太陽的氫原子核減少,太陽衰老。65億年之後,太陽的亮度會是現在的2.2倍,地球的平均溫度將升高60℃左右。很難想像人類能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下去。最終的結果,地球會被熾熱的太陽膨脹物吞噬,或者最終被蒸發乾凈,緊挨著地球的火星也會面臨被燒焦的命運。不過,如果僅僅考慮平均溫度,火星反而可能成為最適宜人類居住的星球,木星和土星周圍的溫度也會升高,不過,木星的冰衛星與作為土星特徵的星環都將被蒸發得毫無蹤跡。另一方面,太陽變成紅巨星時,由於不斷膨脹,半徑會超過1天文單位,超出地球目前的軌道,因而地球很可能會被太陽吞噬、熔融。但太陽在衰老的同時,質量也會減少,引力會因此減弱,一些行星開始遠離太陽,行星軌道將會外推。當太陽的質量減少到原來的60%以後,水星和金星基於與地球同樣的原因,可能會被吞沒。地球因為引力縮小的緣故,和太陽的距離要比現在擴大70%,也有可能不被吞沒而倖存下來,火星等外圍行星也會存活下來,依舊圍繞著太陽運行。但太陽到最後已經變成外層冷卻的白矮星,隨著白矮星的逐漸冷卻、暗淡,行星們也會逐漸被凍結,太陽會在寂靜中結束一切。也就是說,太陽衰老之後,地球人要麼被炙烤乾死,要麼「最終被熾熱的太陽膨脹物吞噬後來個徹底的『油炸』」,無論哪種結果,對我們都是可怕的,人類逃離太陽系是一種必然。太陽的壽命約50億年左右,目前它還處於青壯年時期。大約在9億年之後,太陽會更亮,表面溫度會更高,變成一顆紅巨星,地球的表面溫度會持續升高。在它從紅巨星邁向白矮星的時候,我們是被燒焦,還是被吞沒?不得而知。對太陽「察顏觀色」人有七情六慾,太陽也有,只是它的情慾要劇烈得多,哪怕只是輕微的慍怒,例如爆發太陽黑子,輕則會干擾我們的通訊,重者引起火山爆發、地震乃至人類心臟和神經系統的疾病。人類對太陽要學會「察顏觀色」,將災難降低到最小。古代歐洲堅信「上天完美」,一度認為太陽是一個光潔的白玉盤,完美無瑕。直到17世紀,伽利略用望遠鏡發現太陽上有一些黑暗的點,但受傳統的影響,還以為這只是水星或者金星凌日。所幸中國人沒有這種「上天完美」的狹隘思想,雖然戰國時期的甘德度一度認為是日食現象,不過公元前28年,在《漢書·五行志》中,中國官方就對太陽黑子做了最早的記載:「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黃,有黑氣,大如錢,居日中。」此後《淮南子》和《春秋?無命苞》也有對太陽黑子的記載。1610年以後,伽利略通過反覆觀察,才發現黑子是一種太陽現象,而非行星現象。1612年,他在提交的報告中提到:「反覆地觀測最後使我相信,這些黑子是日面上的東西,它們在那裡持續地形成,也在那裡不斷地消失,時間上長短不一。因為太陽的自轉周期大概為一個地球月,它們也被太陽帶著轉動。黑子本身固然很重要,而其意義則更加深遠。」這是人類第一次明確提出太陽黑子的概念。經過數世紀的研究,截止到目前,人類對太陽黑子的研究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概括來說,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1.太陽黑子是太陽表面溫度相對較低而顯得「黑」的區域。2.太陽黑子有一定的周期性,平均周期為11.1年。黑子產生後幾天到幾個月會消失,然後產生新的黑子。3.黑子對地球的磁場和電離層會造成干擾,指南針不能正確指示方向,動物迷路,無線電通訊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中斷,直接危害飛機、輪船、人造衛星等通訊安全。4.對人體健康有一定危害。在公元1173~公元1976年的803年間,地球上發生了56次流行性大感冒,這56次都出現在太陽黑子活躍的年份,而且在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時期,死於心肌梗死的病人數量也急劇增加。太陽黑子活動的高峰期,太陽會發射大量的高能粒子流與X射線,引起地球磁暴現象,導致氣候異常,地球上微生物因此得以大量繁殖,這就為流行疾病提供了溫床。同時,太陽黑子的活動,還會引起生物體物質出現電離現象,引起感冒病毒細胞中遺傳因子變異,或者發生突變性的遺傳,產生強感染力的亞型流感病毒,形成來勢洶洶的流行性感冒,或者導致人體的生理髮生其他複雜的生化反應,影響健康。因此,太陽黑子量達到高峰期時,人類要及早預防流行性疾病。有趣的是,一位瑞士天文學家發現,太陽黑子多的時候,氣候乾燥,農業豐收,黑子少的時候,暴雨成災。地震工作者發現,太陽黑子數目增多的時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植物學家發現,植物的生長也隨著太陽黑子的出現而呈現11年周期的變化,並且黑子多的年份生長快,黑子少的年份生長慢。醫學工作者則發現,人類白細胞的數目變化,也有11年的周期性變化。還有一些人統計了一些地區降雨量的變化情況,發現也呈現11年的周期性變化。當地100枚氫彈的「迎賓禮」絡電子通訊將無法使用,人類生活將發生歷史性的大倒退。這個結論的得出,基於地球磁氣圈的變薄。磁氣圈就是包裹著地球周圍一層看不見的帶電粒子,相當於地球磁場的保護層,它可以阻擋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流,使地球免受太陽風的衝擊,又承擔著避免帶電粒子流能量傳輸到大氣層氣體分子的責任,從而使氣體分子無法逃離地球的引力,維持現有的大氣層。早在幾年前的2008年,美國宇航局(NASA)就發現地球的磁氣圈上面破了一個洞,而且,令人感到恐懼的是,這個磁氣圈上面的破洞隨著外層空間有害粒子的不斷衝擊,正在逐步變大。科學家們預計下一次太陽風暴,預測就在2012年9月22日,屆時,會有相當於100枚氫彈爆炸的威力撞擊地球磁氣圈。如果一切誠如警告所說,那麼到2013年,我們的生活將變得無法想像:醫院、銀行、機場無法運作,個人的電腦、電視、手機都無法使用,一些產業可能會因此衰落,那些需要時刻保持通訊的飛機、船隻一下子變成了「瞎子」和「聾子」,人們生活質量將大大倒退。美國宇航局的太陽動態觀測衛星已經於2010年2月11日從佛羅里達卡那維爾角的空軍基地發射升空,準備24小時觀測太陽。業界科學家也相聚一堂,商討應對措施。太陽風暴究竟是什麼物質?先讓我們看看歷史上的太陽風暴帶來了什麼—1989年3月13~14日,太陽風暴造成加拿大魁北克地區電網停電,日本一顆通訊衛星異常,美國一顆衛星軌道下降,全球無線電通訊受到干擾。1991年4月29日,太陽風暴發生後,美國緬因州核電廠發生災難性破壞。1994年1月20~21日,兩顆加拿大通訊衛星發生故障。1997年1月6~11日,AT&T公司通訊衛星報廢;2000年7月14日,歐美的GOES、ACE、SOHO、WIND等重要科學研究衛星都遭受了嚴重破損,日本ASCA衛星失控,AKEBONO衛星計算機遭到破壞。2003年10月28日,歐美GOES、ACE、SOHO、WIND等重要科學研究衛星同時遭受到了不同程度損害,日本「回聲」衛星徹底失控。太陽風是20世紀空間探測的重要發現之一,人類也只是認識它40餘年而已。太陽黑子活動高峰時期,會爆發太陽風,釋放出大量帶電粒子所形成的高速粒子流。這種電子流會破壞臭氧層,干擾無線通信,對人體健康也有一定程度的影響—一次太陽風的輻射量相當於一個人多次進行X線檢查量。另外,也會導致人體免疫力下降,引起病變,或者使人情緒激動、車禍增多。太陽風帶給人們也不只有災難,還有美麗的視覺享受。當太陽風到達地球時,會引起磁暴和強烈的極光。很多極區探險者和旅行家只能以「無法以言語形容」、「再也找不出合適的詞句加以描繪」之類的語言來形容極光之美,人類所能想像的讚美,在極光面前都顯得異常寒酸。總體說來,短時間內,太陽風對地球構不成致命的危害,只是破壞通訊系統而已,因為地球有自己的保護傘—地磁場。20世紀的幾場太陽風暴危害,只是基於少部分漏網之魚使然,只要地磁場依然牢固,太陽風對通訊的影響,還不足以讓世界末日到來。不過,由於研究時間較短,人們對太陽風的了解還很有限,比如人們仍然不清楚太陽風是如何起源以及如何加速的,也不知道太陽風是如何得到等離子體的供給及能量的供給的,這些問題都需要後來人的努力。「五星」級耀斑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之前提到過的一條末日說:2012年是瑪雅人所預言的「世界末日」,當瑪雅第五太陽紀結束的時候(第五太陽紀開始於公元前3113年,一個瑪雅大周期為5125年,即終於2012年),會發生太陽消失、地球搖晃的大悲劇,地球會因此毀滅。且不論這個預言是否可靠,科學家認為,瑪雅人這個預言場景還是有一定的科學根據的。太陽消失、地球搖晃這個說法,起碼與太陽耀斑所產生的效應有一定的相似性。太陽耀斑是一種最劇烈的太陽活動,它是太陽黑子群上突然出現迅速發展的亮斑閃耀,其周期類似太陽黑子,也是約11年。太陽耀斑閃耀時間很短,通常只有幾分鐘到幾十分鐘,但這短短的「驚鴻一瞥」,卻能對地球造成極大的危害—爆發一次太陽耀斑,太陽會釋放出相當於0至100萬次的劇烈火山爆發的能量綜合或是相當於上百億顆百萬噸級的氫彈爆炸。不僅如此,還可能會引起能量特高的宇宙射線射向地球。如此強大的破壞力,可以想像耀斑發生的那一瞬間的景象:一個燃燒著巨大火焰的太陽,一個無法想像的地球,這正是瑪雅人的預言。科學家根據太陽耀斑強度,將之分為A、B、C、M、X五級。當發生強度比較小時,它所發射的高能帶電粒子流與地球高層大氣作用,干擾地磁場,影響無線電短波通信。據說二戰期間,一位德國司令部報務員布魯克正在操縱無線電台,突然爆發了太陽耀斑,他耳機里突然沒有聲音了,無論他怎樣改變頻率,都無法改變這一狀況,而電台是完好無損的。這幾分鐘的混亂,致使正在吃緊的前方戰事突然群龍無首,戰役以失敗告終,布魯克也因此被德國軍事法庭判處死刑,可惜他到死都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太陽色球層一旦發生耀斑,太陽就會發出大量的高能粒子到達地球軌道附近,對地球空間環境造成很大影響,還會嚴重危及宇宙飛行器內的宇航員和儀器的安全。宇宙空間又沒有大氣層的保護,經常會有粒子等物質的轟擊,所以一般情況下,國際空間站上的宇航員會躲在防護較好的服務艙中保護自己,許多科學衛星和通信衛星也會暫時關閉。2003年11月爆發過一次高強度的耀斑:帶電粒子瀑布般地傾瀉而出,即使在地球上也能看得清清楚楚,它所攜帶的能量和破壞力可以想像。好在這些粒子與太陽風狹路相逢,這才有效減輕了它們對地球的破壞。2011年8月10日也發生了一場強度罕見的太陽耀斑,它將100億噸高能粒子拋入太空,以每小時超過500萬英里的速度前進。好在這次耀斑爆發並非面向地球,地球上的衛星和通訊系統沒有因此形成太大的干擾。在大耀斑爆發的時候,最大的破壞可能是「日冕物質拋射」,即那些高速射離太陽外層大氣的物質,這可能會導致巨量的電離氣體被送到與地球相撞的軌道中,其危害不亞於小行星撞地球。加之耀斑爆發對通訊、氣象、健康等方面的影響,人們對耀斑爆發的探測和預報的關切程度與日俱增。2011年,首位進行太空行走的女宇航員薩莉在聯合國日內瓦氣候會議上說過:「問題並不在於大規模太陽風暴是否會襲擊地球,而是這樣的風暴何時會襲擊地球。」類似的觀點其他科學家也都曾提到過。2011~2012年是太陽活動相對活躍的時期,被稱作太陽極大期,這是太陽每11年一次循環周期的規律使然,2011年的現實已經說明這次比之前2002~2003年的高峰期釋放更多的能量,這令科學家和執著於預言的人都激動不已。末日來臨,最劇烈的太陽活動形式太陽耀斑,我們人類會無動於衷嗎?朝聖之旅月球起源月球是如何誕生的呢?對於這個答案,科學家曾經提出過3種理論。第一種理論是「同源說」,月球和地球在同一時期,都是於46億年以前從一團宇宙塵埃中生成的。第二個理論是「母子說」,認為月球是地球的「孩子」,可能是從太平洋地區被「摳」出去的。第三種理論是另一種假說,即「俘獲說」,月亮是在一次偶然的情況下闖入地球引力場,繼而被鎖定在了目前的軌道上。但是,這些理論都存在著缺陷,直到「阿波羅」登月探索之後,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誤會才大白於天下,之前佔主流地位的「同源說」、「母子說」以及「俘獲說」也都不成立了。上述3種理論全都難以站得住腳。月球起源至今仍然是謎團。月球年齡想知道月球的年齡,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查一查月球的岩石年齡。人類通過分析從月球帶回的岩石標本,發現其內的99%的年齡要比地球上的90%年齡最大的岩石更加年長。這就是說,月球有可能比地球還年長一些,是地球的哥哥。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寂靜海」降落後,揀起了第一塊岩石,這塊岩石後經測算年齡有36億歲。其他三塊被阿姆斯特朗一同帶回來的岩石年齡分別為43億歲、46億歲和45億歲—與這幾塊石頭形成對比的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岩石才37億歲。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古老的岩石採集區,被科學家認為是月球上最年輕的區域。很多科學家由此認為,月球在地球形成之前便已在宇宙中形成了。土壤和岩石不過,和這些古老的岩石比起來,月球的土壤就更加老的驚人了。據樣本分析,月球土壤的年齡至少比岩石大10億年!大家先不要忙著驚訝,因為更匪夷所思的是,在科學家們測定了岩石和土壤的化學成分之後,他們震驚地發現,這些土壤與岩石無關,倒更像是從別處來的。月球資源在美國「阿波羅」飛船按計划進行月球登陸時,廢棄的火箭第三節推進器當時轟地一下撞在了月球表面。當時這種響聲,聽起來彷彿更像是一個大鈴鐺的聲音。當宇航員降落在顏色特別黑的月球平原上時,他們發現要在月球表面上完成打孔是件非常困難的工作。在好不容易取得土壤樣品並仔細分析過後,科學家驚喜地發現其中居然含有大量地球上稀有的金屬鈦(它被用於超音速噴氣機以及宇宙飛船上);另外一些硬金屬,例如鋯、銥、鈹的含量也十分豐富。而且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些金屬在通常情況下只有在很高的高溫—約華氏4500度下,才會和周圍的岩石融為一體。不銹鐵月球的奇怪現象可遠遠不止我們剛剛提到的那幾件,例如,在帶回來的月面岩石樣本其中還被查出含有純鐵顆粒,這些純鐵顆粒在月球上放7年居然還不生鏽。而不生鏽的鐵可是人類在此之前聞所未聞的。而且,科學家們還一直堅信它們不是來之隕星,而是月球本身的產物。放射物質美國「阿波羅15號」的宇航員們在月球表面使用溫度計時,發現溫度指數高得驚人,並且探測到在月球厚度為8英里的表層中具有放射性物質,這同樣是一個驚人的現象。由此得出月球核心一定比月球表面更熱的結論。在經過測定後得到的答案再次令人驚訝—月心溫度並不高。所以,留給人類的另一個疑問也隨之而來—月球表面這些放射性物質(鈾、鉈和鈈)是從哪裡來的?水汽團有人曾主觀地以為月球比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還要乾燥100萬倍。而在此之前美國「阿波羅」登月研究也證實月球是個乾燥的星體。不過令人驚奇的是,「阿波羅15號」的科學家卻探測到了月球地表有一處面積有100平方英里的水汽團。起初,科學家們也以為這塊水汽團是美國宇航員廢棄在月亮上的兩個小水箱漏水造成的。但是,隨即他們便否定了自己,試想兩個如此小的水箱怎麼能產生面積達100平方英里的水汽?現在看來這些水汽倒很有可能來自月球內部。玻璃狀物質經歷過探月計劃的科學家曾說過:「月球上鋪滿玻璃。」起初人們都不相信,但是根據「阿波羅」傳回來的客觀信息表示,月球表面有許多地方覆蓋著一層玻璃狀的物質,經過進一步研究判斷,月球表面似乎被熾熱的火球燒灼過,而留下來了這些玻璃狀物體。但是,還有一些人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這層玻璃狀物質並不是巨大的隕星的撞擊產生的,而是某種微型新星狀態產生的後果。磁場現象在最早的幾次月球探索中人類下的結論為:月球幾乎沒有磁場。可是,當科學家們通過對月球岩石的分析卻證明了它曾有過強大的磁場。這個結論一旦被證實的話,那麼就說明月球應該在月心有個鐵質的核心,不過在經過反覆求證後,人類得出又一結論—月球不可能有這樣的一個核心;月亮也不可能從別的天體(諸如地球)獲得磁場,那麼留個人類的另一個觀月「看點」就是—月球的磁場到底是哪裡來的呢?物質聚集點1968年,繞月飛行的探測器第一次發回月球信息證明,月球的表層下存在著一種「物質聚集結構」。當探測器飛越這些結構的上空時,由於它們具有強大的引力,探測器的飛行軌道會稍微低於之前預定的軌道,而當飛船離開這一區域時,探測器又會自然加速,毫無疑問,這些現象表明「物質聚焦結構」的存在以及它們巨大的引力。可以把這些結構看成一隻牛眼,它們由重元素構成,隱藏在茫茫「月海」的下層。這裡特產「波羅蜜」,這項計劃是美國從1961年至1972年間的一系列載人登月航天的全部任務的統稱。它是世界航天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項成就。「阿波羅」登月計劃於1961年5月開始,到1972年12月為止,第6次登月宣告成功結束,這場歷時約11年「月球旅行」,共耗資255億美元。在工程高峰時期,參與到這項工程的就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了30萬。美國的探月曆程1958年8月18日,美國發射第一枚月球探測器,不過因為第一級火箭在升空時爆炸,此次發射半途夭折。在此之後,美國又相繼發射了3個「先鋒號」探測器,遺憾的是均告失敗。直到1964年1月30日,「徘徊者6號」終於在月面靜海地區著陸。但這次雖然著陸月球,由於電視攝像機出現故障,「徘徊者6號」並沒有拍回照片。同年的7月28日「徘徊者7號」發射成功,並在月面著陸,這次拍攝到了4308張月面特寫照片。在隨後1965年2月17日發射的「徘徊者8號」和3月24日發射的「徘徊者9號」,雙雙成功登月並且分別傳輸回了所拍攝的7137張以及5814張月面近景照片。1966年5月30日發射的「勘測者1號」新型探測器,在經過64小時後,也在月面風暴洋成功著陸,並向地面發回了11150張月面照片。到1968年1月1日發射的7個「勘測者」探測器中,只有2個宣告失敗,而有5個成功著陸。在此之後,美國又相繼發射了5個月球軌道環行器,這些前期的探月工作,其實都是在為「阿波羅」載人登月做好數據採集準備。在經歷了一系列的無人探測之後,人類終於對月球表面有了初步的認識。登月前的準備1966~1968年期間,美國一共進行了6次不載人飛行試驗,在這些飛行試驗中,美國人做了近地軌道鑒定飛船的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的工作,他們還實踐考驗了登月艙的動力裝置。1968~1969年,美國航天局發射了「阿波羅7、8、9號」飛船,首次進行了載人飛行試驗。以上幾次的旅行目的主要是:環球探測,月球飛行,模擬登陸試驗,軌道內實地飛行,模擬回合,模擬登月艙與指揮艙的分離和對接。1969年5月18日,「阿波羅10號」飛船成功發射,之後進行了登月全過程的演練航天,一共繞著月球飛了31圈,並且在此飛行中的兩名宇航員乘在月艙中下降到了離月球表面15.2千米的高度。登上月球1969年7月20至21日,「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終於成功地完成了登月任務,首次實現了人類踏上月球地表的夙願。在這之後,美國又相繼發射了6次「阿波羅」號飛船,其中共有5次成功。總計有12名航天員先後登上了月球。1969年7月16日,由「土星5號」搭載的「阿波羅11號」飛船升空。當第三級火箭熄火時,飛船被送到環繞地球運行的相對低的高度軌道停泊。待第三級火箭的第二次點火加速,將飛船送進了地—月過渡軌道。在此之後,飛船正式與第三級火箭分離,飛船沿著這條軌道飛行了兩天半之後後開始接近月球,服務艙內的主發動機開始減速,以便飛船進入環月軌道。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進入了登月艙,開始啟動登月艙與主船分離,接下來,他們要下降至月面直至著陸。與此同時,另一名宇航員仍然待在指揮艙里,繼續著在環月軌道上飛行。登陸後,宇航員們首先在月球表面上展開了太陽電池陣,安裝設置月震儀和激光反射器,採集了22千克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隨後駕駛登月艙的上升級返迴環月軌道,最後與母船成功對接,登月艙隨即被拋離,進艙之後,宇航員開始加速飛船,進入月—地過渡軌道。在接近地球時飛船進入載人軌道,拋掉服務艙,在強大的氣動力作用下,逐漸減速。在進入低空時,指揮艙彈出了3個降落傘,增加阻力的同時進一步降低下降速度。7月24日「阿波羅11號」飛船指揮艙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降落。從1969年11月至1972年12月,美國陸續發射了「阿波羅12、13、14、15、16、17號」飛船,在這6艘飛船中,除了「阿波羅13號」因為服務艙液氧箱爆炸而不得不結束登月任務外,其他飛船均成功完成了登月任務。到月海「衝浪」月球上共有22個「海」,這個海跟地球的海可不相同,月海指的是月球上比較低洼的平原。22個「海」中向著地球的這一面有19個,背著地球的是3個。月海上面最大的海是「風暴洋」,面積約500萬平方千米,差不多有半個中國這麼大。月球上大多數月海具有圓形封閉的特性,四周是山脈。不過,有些圓形的月海是相互連接著的。月海的海面大部分要比月陸低很多,例如「靜海」與「澄海」就比月球的平均高度低了1700米左右,月面最低的月海則要數雨海東南部,海底深可達6000餘米。月球除了「月海」以外,還有被稱為湖的「月湖」,月海伸向陸地的部分稱為「月灣」和「月沼」,都分布在正面。在這裡做一個統計歸類:月湖:夢湖、死湖、夏湖、秋湖、春湖等。但有的湖比海還大,比如夢湖面積4.7萬平方千米,比月球的汽海等還大得多。月灣有五個:露灣、暑灣、中央灣、虹灣、眉月灣。月沼有腐沼、疫沼、夢沼三個。月球上面22個月海是怎麼形成的呢?部分科學家認為月海的形成是彗星、隕星等小天體撞擊月球時,撞破月殼,使月幔流出,玄武岩岩漿覆蓋了低地,形成了月海。也有部分科學家則認為彗星、隕星等小天體撞擊月球和玄武岩的噴發是同時發生,才導致月海的形成。科學家根據對月球各種岩石的組成元素、結構和成型年齡的研究,認為月球大概誕生於45.6億年前。月球誕生之後曾經發生過規模比較大的「岩漿洋事件」,通過岩漿的熔離過程以及月內構造的調整,在41億年前終於形成了斜長岩月殼、月幔以及月核。又在40至39億年間,遭受到了月外小天體的猛烈撞擊,從而形成了分布廣泛的月海盆地,這段歷史則被稱為「雨海事件」。在39至31.5億年前,月球還發生過很多次強烈的玄武岩噴發事件,大量的玄武岩噴發後填充了月海,厚度可達0.5~2.5千米,這段歷史則被稱做是 「月海泛濫事件」,月海因此而成。月海可謂是月球的聚寶盆,裡面填充著大量的玄武岩,這些玄武岩富含鈦鐵礦資源,這些礦產資源有可能用於人類以後的生活。根據科學家的模擬計算,月球一共約有體積為106萬立方千米的玄武岩分布在月海平原或盆地上,而這些玄武岩中鈦鐵礦達到開發程度的資源量大於100萬億噸。更為重要的事,鈦鐵礦不光是生產金屬鐵和鈦的原材料,它還是生產水與火箭燃料—液氧的主要原料。這意味著對月海玄武岩的探測尤為重要。不過由於受到科學技術的限制,現階段,對月海玄武岩總厚度的探測程度仍然很低,這就影響到了月海玄武岩體積總量的精確計算,從而衰減了鈦鐵礦開發利用前景預測的可靠性。但願你的旅遊團里沒有開發商我們進行星際旅行的目的有很多,但是但願旅遊團里沒有開發商。因為月球有豐富的礦產資源,這些對地球的開發商而言是最令他們心動的。月球的引力很小,大約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在那裡建造發射基地向宇宙發射載荷成本會非常低;沒有大氣,在那裡建造天文台的話,也會觀測到更遠、更清楚的外星球;在那裡建造太陽能發電站效率高;月球有豐富的礦藏,能造福人類……總之,月球有著巨大的開發價值。除了上面我們說到的鈦鐵礦資源,月球上面還有眾多的稀有金屬。月球上的岩石主要有三個種類:第一種,富含鐵、鈦的月海玄武岩。第二種,富含鉀、稀土和磷等斜長岩,主要散布在月球的高地上。第三種,主要是由0.1至1毫米的岩屑顆粒組成的角礫岩。月球岩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種左右的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月球的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在地球上十分常見的17種元素,在月球上也是到處都有。拿鐵做例子,在月面表層5厘米厚的沙土中,就富含上億噸的鐵,要知道,整個月球表面的沙土平均厚度可是有10米的。月球表層的鐵不只是非常豐富,而且還非常方便開採與冶煉。據介紹,月球上的鐵大部分為氧化鐵,只需要把其中的氧和鐵分開來就可以了;除此之外,科學家已經發明了通過月球土壤與岩石做水泥和玻璃的技術。不光是鐵,在月球的表層,鋁的含量也是絲毫不遜於鐵含量的。月球土壤中還有另一種含量豐富的珍貴資源—氦-3,通過氘與氦-3進行的氦聚變可以用來做核電站的能源,這種聚變不會生成中子,所以是絕對的安全無污染,這種核聚變容易控制,不光能用在地面核電站,還非常適用於宇宙航行。據介紹,月球土壤中氦—3含量的估計值為715000噸。從月球土壤中每提取1噸氦-3,就能獲得6300噸的氫、70噸的氮以及1600噸的碳。通過現階段掌握的月球能源資料來看,因為月球上的氦—3蘊藏量非常大,對於未來勢必會發生能源危機的地球來說,這無疑是在雪中送炭。很多航天大國已經把開採氦-3作為開發月球的重要目標之一。雖然月球只是宇宙中浩瀚星辰的其中普通一顆,但是它的意義並不在於永遠當地球的衛星。我們可以將月球作為星際旅行的前哨戰或者中途加油站,也可以作為資源存儲的大倉庫。因為月球上的資源對人類來說價值驚人。將來人類肯定能直接採用月球的岩石產生水、液氧燃料等資源,而且地球上稀缺的鈾、稀土等日益減少的資源,在月球上卻相當充足。特別是月球土壤中特有的氦-3,勢必會轉變人類社會的能源觀。月球表面土壤中儲存著幾百萬噸的氦-3,這是一種高效、清潔、安全的核聚變燃料,1噸的氦―3所產生的電量足以供全人類消耗1年。月球上豐富的硅、鋁、鐵等金屬資源一樣也是未來地球礦產資源的巨大應急倉庫。可以說,月球的意義在於未來可以成為地球資源的採掘場地—這也是月球開發商興奮的所在。開發月球的第一步必須是先建立基地。這點美國人走在前面。1970年,美國航天局就制定了一項龐大的月球基地計劃。該計劃提出,將分3階段建成月球基地。我們先不論最後有沒有在時間節點之內完成計劃,單從人類對月球充滿著無限暢想中,就可知道科學先驅們是多麼迫切地想為地球找一個「備胎」。第一個階段是對月球進行無人探測,測繪月面圖,進行月球化學研究,尋找月球水源,深入研究月球環境,並選定月球基地點。第二個階段是在2000年至2005年載人重返月球,並帶來科學與生活設施,開展科學實驗、制氧試驗,並最終建立生活、居住和研究區。第三個階段是2005年至2010年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月球可永久居住使用的基地,其中包括了閉環生活系統,可以做科研、技術實驗、礦產開發、材料加工等。20世紀80年代末期,國際宇航科學院的科學家們認為,人類要開始進行征服月球的計劃。他們建議在今後的25年內,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個國家應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在月球上搭建一個永久性的生活區以及工作站。這個基地會是一個可以為50100人提供居住的生活區,同時也可以為這些人提供一個科研站、天文台以及生產基地。從遠景上來看,月球基地的建設也是為人類探索火星提供更近的出發點。相信在21世紀結束之前,人類一定會建造一個具有高度供給能力的月球居民區。這個計劃聽起來似乎像是天方夜譚,但是科學家認為,建立月球基地和開發月球不存在很大的技術難題。一些發達國家已經開始新一輪月球探測,並且取得了振奮人心的重大發現。1990年1月24日,日本繼美、俄之後,發射了第一顆月球探測器「飛天」。 而三年後,即1994年1月25日,美國成功發射了「克萊門蒂1號」月球探測器。這是自「阿波羅17號」發射之後,時隔22年後的美國發射的第一枚月球探測器。日本「飛天」和美國「克萊門蒂1號」探測器在月球的重要探測結果是令人振奮的,因為第一次在月球上發現了有冰的存在,這對於搭建月球基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1998年1月6日,美國又發射了一枚名叫「勘探者」的月球探測器。美國宇航局公布探測數據時說:「月球表面南北兩極有大量的冰,貯量可能高達60億噸,在極區甚至有冰湖存在。」這個探測結果可信度非常高,因為就連科學家都開始激動不已了。月球上有大量的冰,意味著月球上有水,水對於建造月球基地和開發月球有巨大意義。因為水是我們人類生活和植物生長的必需品,水經過電解產生的氧和氫,又是火箭發動機的推進劑。一旦水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月球基地的搭建以及人類在月球上的可持續生活,就都有了可靠保障。截止到2012年5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已宣布2018年啟動共耗資1040億美元的「新登月計劃」。根據該計劃,宇航員將在月球住上1個星期左右,建設月球基地。我們已經進入21世紀。在新世紀的入口,人們將有幸看到:月球基地的建設和月球資源的開發,序幕已經徐徐拉開……
推薦閱讀:

在日本生活的知乎用戶和日本本國群眾分別怎樣看待在日本的中國遊客?
上海旅遊,去哪裡能提升逼格?
這個免簽又便宜,吃的好玩的爽的海島,居然人少到可以裸泳?比普吉島、巴厘島之流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為什麼你一出門就喊累,而別人就愛滿天飛
在拉薩日常的一天

TAG:旅行 | 尷尬 | 面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