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 當孩子讀童話時,童話意味著什麼?
>>>>你可以不關注我們,但你要的都在這裡
沒有孩子不喜歡童話。而童話,是成人世界送來的禮物。成人將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想、幻想,轉換成童話里的隱喻,一點點地輸送到兒童的內心裡,等著他們長大,去迎接成長。
那麼成人都輸送了些什麼呢?我的手邊恰巧有一本新書,《女巫一定得死》。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謝爾登·卡什丹所著的。心理學家們大多喜歡分析童話。每個地區都有一些經典而流傳甚廣的童話版本,它們經過梳理、改寫,慢慢變成今天的模樣。從童話的隱喻和故事線的取捨變化里,可以看到時代與社會主流思想的價值判斷。謝爾登在這本書里,針對我們最熟悉的《小紅帽》、《灰姑娘》、《白雪公主》等列出了童年的七宗罪,它們分別是虛榮、貪吃、嫉妒、欺騙、色慾、貪婪、懶惰。這七宗罪,是伴隨著人類很難驅除與迴避的罪惡。也就是說,無論你承認與否,這七種品行,就潛藏在我們人格的陰影面里,與影隨行。
謝爾登認為,因為它們的不可根除性,童話就是借著一個必然出現的女巫形象,將惡投射在這壞女巫身上,並隨著她在結束時的最終死亡,告訴小朋友們,這些會給我們帶來危險的品行一定是可以被打敗的。女巫的失敗,是我們占勝了自己內心的魔鬼。「在異想天開的奇幻情節背後,卻是反映現實人生掙扎的寫實劇。」謝爾登說,「攻擊、性慾、背信、不義的故事,都是心理基底與完形經驗的一部分。」
在他的視角中,讓我覺得最有趣的例子,是《白雪公主》。迪士尼動畫影片的改編,大大去除了白雪公主的虛榮意味,而在老版本的故事裡,已經是世界上最美麗的白雪公主,因為虛榮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惡王后扮演的老太婆所誘騙:一根可以讓她的胸部變得更美更高的束帶,一把好看的發梳,以及一個嬌艷欲滴的紅蘋果,無不激發著白雪公主想要變得更美的慾望,於是她將小矮人們的反對和再三告誡棄之腦後,為邪惡的老太婆敞開了窗子打開了門,並終於在壞王后的計謀中倒地身亡。
美貌而不自知的女子常常更具有驚人的魅力,大概就是因為虛榮沒有侵佔她。很多已經非常美麗的姑娘,一旦意識到自己美貌的力量,就會不自覺地嚮往著美上加美,以至開始誤入歧途,成了虛榮的俘虜。而這,常常就是人性的缺點與限制。所以,《小紅帽》講的是不聽大人話的 「欺騙」、《灰姑娘》是嫉妒的烈焰、《萵苣姑娘》是貪吃的代價、《風雪婆婆》是懶惰、《睡美人》和《海的女兒》是色慾、《漁夫的故事》是貪婪……
▲ 《白雪公主》是虛榮,《小紅帽》是欺騙,《灰姑娘》則是嫉妒……謝爾登想講出隱藏在童話故事背後的意味,中文出版者卻給了此書一個更富誘惑力的副標題——童話如何塑造性格。出版商暗示,每一個喜歡給孩子們講故事的家長,要學會用講故事來塑造孩子的性格。故事確實具有引導、塑造孩子性格的作用。澳大利亞的兒童心理學蘇珊收集了大量的故事,作為修正孩子不良行為的有效工具。就像《愛麗絲漫遊仙境》的故事,膽小的獅子、沒有心的鐵皮人和沒有頭腦的稻草人,都通過冒險與實踐,在自身發現了自己以為缺乏的最寶貴的東西——勇氣、愛與思考力。
但我並不認為,在讀這些故事的時候,需要將故事裡的內涵像小時候寫中心思想那樣,刻意地總結、提煉,讓有趣而富於想像力的故事淪為教化的工具。事實上,與兒童更原始的、有吸收力的心靈相比,被社會化和經驗所限制的成人,其分析出的解讀常常是非常個人化且刻板的。
謝爾登提供了一種屬於他的經驗範疇和個人特質的解讀。比如,他認為,在大部分童話里,父親的角色都是孱弱而缺席的。大都由一個早早死去卻依然發揮著重要保護作用與精神力量的母親和一個惡後母(女巫)來構成。它們似乎正好對應了溫尼科特筆下的好客體與壞客體。也就是說,對於兒童來講,他終究要從嬰兒時期對母親無所不能的幻想,慢慢地接受如何將一個好的母親與一個不怎麼好的母親整合為同一形象的心理過程。這個心理過程,也恰恰是對自身形象的心理整合過程。
前不久上映的電影《灰姑娘》,也喚起了很多心理學者的解讀熱情,有心理學者撰文指出,灰姑娘是一個心理邊界很差的人,她任人欺侮,自己所有的好東西,都拱手相讓,還以善良自欺,在充滿灰塵的角落裡自我陶醉。而對《白雪公主》的類似評價也是,如此美麗的女子,為求安逸,竟不惜自甘墜落,整日與醜陋的小矮人為伍,屈身於做做飯、掃掃地這些粗卑的活計……你說,這些解讀,是故事本身的,還是解讀人自己的?
與謝爾登的《女巫一定得死》一書比較起來,我更喜歡德國心理學家維蕾娜所寫的《成功與童話》。她談到,所有的童話,都從一個奇異的、充滿困難的開頭講起,最終都有一個成功的結局。而這個成功的到來,恰恰是因為主人公都有著不放棄和敢於求助的特質,他們信任這個世界,信任世界裡來自他人和神奇事物的力量。你看,這樣的視角,多麼有穿透力。
暑假已經來臨。電影屏幕上充斥著新的童話及翻拍的經典童話。多了一重視角,當你帶著孩子們一起去看童話的時候,你的心裡會想什麼呢?先聽聽孩子們的看法吧。
聲音
「良善的生活並不否認真實且經常存在的痛苦困難,也不躲避我們心靈的幽暗區域。良善的生活使我們身處苦難卻不至於深陷絕望谷底,我們心靈的黑暗衝力也不會將我們帶往混沌且毀滅的軌道里。因此,勇於承認人類本性難以規避的衝突,積極挑戰生活幻滅苦處的糾結困境,或是人生行旅的最佳腳註。
——《魔法的用途》精神分析學家布魯諾貝特爾海姆
推薦閱讀:
※《中國人太多了嗎?》:中國人可以多生孩子嗎
※肯定孩子的「叛逆」
※錢我賺,孩子我養,家務我包,你還是人嗎?
※敎孩子,學習力從鼓勵閱讀開始
※沒有人必須對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