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荷花杯」看中國古典舞

  第十一屆「荷花杯」中國古典舞比賽剛剛落下帷幕,兩個晚上的精彩角逐,三十餘個節目,既有《月下獨酌》的李白,又有《齊天大聖》中的孫悟空,讓觀眾大飽眼福,《禪定》《麗人行》《紙扇書生》《絲路天音》等節目也令人耳目一新。

  雖然我們仍舊會看到《月下獨酌》與《問月》這樣題材雷同的舞蹈作品出現,但和前幾年的舞蹈比賽相比,題材的豐富性已經得到加強。可以看出,中國古典舞在努力將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美好故事與人物形象進行藝術呈現。從舞蹈的題目《白頭吟》《蒹葭》《雁丘詞》就可看出編導對於古典精神的逼近。從所有作品中脫穎而出的,無疑還是那些在精神氣質的轉換上更為圓潤和厚重之作。

  比賽分兩個晚上進行,每晚十多個作品。第一晚的《南音舞韻》和第二晚的《故國》令人印象深刻。

  自幼在北京舞蹈學院學習中國古典舞的我,對於「古典舞」的理解可謂是在骨子與血液里的,英文中「古典」(Classical)一詞有兩層意思,即「古典的」與「經典的」。第一屆「荷花杯」推出了《踏歌》這樣雅俗共賞的舞蹈作品,並非偶然,除了孫穎先生多年的研究思考、精心創作之外,也因為有「荷花杯」這樣好的平台。當時,《踏歌》榮獲金獎,在業內得到很多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在社會影響力與傳播上也達到空前的狀態。我們經常在公園或者某街區看到跳著《踏歌》的各位大姐,載歌載舞的她們,讓我們真切感受到舞蹈給普通百姓帶來的美好與快樂,實實在在掀起一陣古典舞流行化的風潮。

  《南音舞韻》這樣古樸純粹的古典舞作品,雖然在創作技法與編排技巧上還有上升空間,但是舞蹈語言相當特別。南音,被譽為「音樂的活化石」,深遠地影響了東南亞的音樂文化;舞韻取材自閩南地區一個古老的戲曲劇種——梨園戲,編導將這種傳統戲曲的肢體動態,以舞蹈作品的方式展現在舞台上。這樣有學術價值的作品,我們應該看到它的可貴。從中,我們還可以發現舞蹈創作者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對於其精髓的探索與研究,而不是一味炫耀身體的技術技巧。由此可見,創作者還是要返回到深邃的傳統文化寶庫中,去尋找我們未曾發現的珍貴資料,去激活我們的創作靈感。

  如果說《南音舞韻》是「活化石」式的舞蹈作品,那麼第二個晚上引起我關注的《故國》更有借鑒意義。導演張雲峰多次在全國性舞蹈大賽中推出此類比較挑戰中國古典舞固有模式的作品,不斷為學科發展與舞台創作輸入「新鮮血液」。細數他的《秋海棠》《風吟》《胭脂扣》《推敲》《春秋行》等作品,其中一些在不同時期還引起過學界的爭議,有些專家甚至質疑作品是否屬於古典舞。但在我看來,一個學科或者說一個舞種的創作發展,並不只是循規蹈矩的復古,也不是簡單模仿之前的經典,古典舞遠沒有到停止探索、放棄前沿式創作的階段。正如大賽評委楊威導演所說的,「我們要給創作者創作的空間與語境」,我們既需要《踏歌》《南音舞韻》這樣「活化石」般的舞蹈作品,也需要《故國》《風吟》《推敲》這類拓展中國古典舞創作空間的作品。本屆大賽,《故國》取得很好成績,這顯示出「荷花杯」舞蹈大賽對於藝術創作的態度。只有給予編導足夠空間,才會有更多令人驚喜的力作湧現。

  大賽結束後的第二天,在北京舞蹈學院舉行了「荷花杯」舞蹈大賽學術研討會。大家認為,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正處在一個極好時代,但傳統的手、眼、身、法、步和形、神、勁、律等技巧和語言構建起來的體系如何更完美,或者說在呼喚回歸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古典舞如何展現出更強表現力,進而與當代觀眾有更多共鳴,有待探索。僅僅依靠舞蹈者本身也許無法實現突破,我們需要有更多文化功底深厚、美學修養博大、思想來源豐富的藝術家的加入。只有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為底色,從世界多元文化中再吸收精華為我所用,中國的古典舞才能更上一層樓。

  (作者為北京舞蹈學院教授)


推薦閱讀:

談中國古典舞 ==
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位
外景 | 舞蹈攝影
中國古典舞身韻
柔情古典舞《大魚》,如驚鴻一瞥

TAG:中國 | 古典 | 荷花 | 古典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