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孩子異常步態看疾病

如何知道孩子生病?量體溫,觀神色,看食量,了解大小便情況等都是有效辦法,父母也較熟悉。其實,還有個辦法:觀察孩子步態。根據孩子生長發育規律,1歲以後開始學步,從父母牽拉到逐漸獨立行走,多是搖搖晃晃,兩條腿呈八字形分開,形同醉漢。2~3歲時已經學會走路,但動作往往不協調,速度也不均勻。3~4歲後,已基本掌握行走的動作要領,雖然步伐尚不夠均勻,節奏也還不明顯,但動作協調多了,步子也越來越穩健了。從步態看,孩子從出生開始,雙下肢都呈輕微「O」型,即雙側足踝靠攏,膝部和小腿有一定的空隙,小腿有點向內彎。這是因為骨骼較軟,下肢內側肌肉相對外側肌肉較多引起的正常形態。隨著年齡增長,下肢肌肉和骨骼不斷長大,下肢的活動量和強度逐漸增強,「O」型腿會變得更明顯,然後逐漸變成與「O」型腿相反的「X」型腿(膝部靠攏,腳踝靠不攏),最後再穩定於輕微的「O」型腿狀態直至成年。孩子3歲後,應注意觀察其行走時步態是否異常,有助於發現某些疾病。鴨步行走時兩隻腳的距離很寬,身子左右搖晃,肚子前凸,上樓梯要一隻腳先上去,另一隻腳再往上提,頗為費力,整個走路的姿勢活象一隻鴨子。醫學解析:首先懷疑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這是一種遺傳性疾病,3歲之前與正常兒童沒有多大差別,3歲之後的差異逐漸明朗化;其次,也可見於佝僂病、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患兒。家庭處理:孩子剛開始學步時也可呈類似步態,屬於生理現象,不要大驚小怪。但3歲後依然此種姿勢,就應視為病態,須及時上醫院檢查。醉步走路時身子重心不穩,步態紊亂且不準確,左右搖晃或向一側傾倒,同時有拿東西不準、說話不清楚等癥狀。醫學解析:此種步態提示孩子患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如小腦疾病、巴比妥類藥物中毒等。另外,小腦腫瘤也不可忽視,臨床統計約佔兒童腫瘤的7~10%。家庭處理:當發現孩子出現類似步態時,不要誤認為是孩子調皮、淘氣、不聽話,應及時去醫院檢查。腳尖步孩子站立時兩大腿靠近,小腿略分開,雙足似足尖站立,行走時像跳芭蕾舞樣以足尖步行,稱為腳尖步或雄雞步態。醫學解析:常見於脊髓病變,如炎症、截癱等。家庭處理:及時上醫院。剪刀步孩子走路時兩下肢伸直,步態僵硬,雙腳向內交叉前行,胯部相互碰撞,膝部靠近似剪刀樣,步態小而慢,謂之剪刀步。醫學解析:多見於雙側大腦或脊髓病變,如腦性癱瘓,家族性痙攣性截癱也可出現此種步態。家庭處理:及時上醫院檢查。跛行步態孩子行走時步態跛行或左右搖晃。進一步檢查可發現兩側臀紋不對稱,髖脫位一側皺褶增多,而且位置上移。醫學解析:常見於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確診需通過骨盆X線攝片檢查。另外,小兒麻痹症、格林-巴利氏綜合症也可引起類似步態。家庭處理:及時上醫院,尋求切實有效的治療舉措,不可延誤。若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早期可採用石膏固定方法,重者需行手術。跨越步態孩子行走時必須高抬腿才能起步,形同跨越高欄。醫學解析:多見於維生素B1缺乏引起的周圍神經炎以及腓總神經麻痹。此外,下肢畸形、關節損害等也可引起。家庭處理:及時看醫生。跳躍步態表現為下蹲時兩膝不能併攏,兩腿必須分開,兩側髖關節呈外展、外旋姿勢,猶如青蛙屈曲時的後肢;站立時兩下肢輕度外旋,不能完全併攏,呈「外八字」;行走時呈「八字」蹣跚步態;快步行走時屈髖受限,故步態呈跳躍狀。醫學解析:見於患有注射性臀肌攣縮症的孩子,多因1~2歲期間打針過多所致。家庭處理:尋求醫生幫助。

素材:網路 編輯製作:楊鳳弟老師
推薦閱讀:

孩子喜歡搶手機?說明你是一個失敗的父母!
自從有了孩子之後,你的生活有什麼改變?
常對孩子說這8句話,孩子長大以後一定有出息!值得所有家長看看
「我的孩子,要像你」
用心血教出的不懂事孩子…

TAG:孩子 | 疾病 | 異常 | 步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