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二版:郭沫若的《集外序跋集》


□ 雷雨

多次在北京後海盤桓,經過一所不無落寞的院落,喚作郭沫若紀念館,實際上是當年郭沫若的宅邸,就會想起這個人的是非種種。郭沫若著作等身,而他的一本「集外序跋集」,卻是我曾經珍藏的一本小書。為何會有這樣一本書?說來話長。

當年,中學課本上選有郭沫若的不少大作,他的詩歌,他的散文,而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則是他的《甲申三百年祭》。這篇文章,曾經得到過毛澤東的高度讚揚,還被用來作為延安整風的輔導材料,足見其影響之大。而我當時還在河南葉縣高中讀書,姚雪垠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正在熱銷,因許多事情大多發生在河南,甚至葉縣,當然會引起我們的熱切關注。姚雪垠當時意氣風發,不僅把自己與郭沫若商榷的文章到處張揚,甚至還誇口自己的小說會繼《紅樓夢》的「紅學」之後成為「李學」,引來一片嘩然。多次聽父親和他的老師杜大紀先生在一起聊天,會談及郭沫若對李自成的評價,姚雪垠如此拔高《李自成》將來如何收場等質疑。縣高校園偏居縣城西南一隅,距離縣城還有好幾里路呢,我們大約一個月才有可能離開校園到城裡放放風透透氣。在一個周末,難得去城裡四眼井附近的小書店逛游,看到了這本書,打開一看,裡面有一篇《<剿闖小史>跋》,便一陣好奇,如饑似渴:郭沫若在這篇跋文中提到了這一十卷抄本平話小說的作者考辨、有關避諱,也說到了此書與《明季北略》之間的關聯,而對於紅娘子救李信一事,卻隻字未提。郭沫若據此推斷,這本書的形成要在《明史》之前,而且究竟有無李信兄弟和紅娘子也持懷疑態度。《剿闖小史》,又名《李闖小史》,從《李公子民變聚眾》寫起,一直到《吳平西孤忠受拜封》為止,稱讚吳三桂,貶低滿清王朝,說明該書形成的時間大抵在甲申乙酉之間。郭沫若望重一時,興趣廣泛,對明史素有研究,他為此書作跋,在1944年正值抗戰末期,由重慶說文出版社出版發行。關於要影印的《永樂大典》,郭沫若的序文也很有意思,他披露朱棣讓翰林學士解縉負責纂修一部類書,希望這一類書要規模宏大,要將「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各輯為一書,毋厭浩繁」。解縉領受任務之後,只用了一年時間,就草草完工,喚作《文獻大成》。朱棣認為過於簡略,不夠宏闊雄偉,又讓姚廣孝帶領約三千人參與這一重大編輯出版工程,費時六年,終於告成,定名為《永樂大典》。而解縉是否因為纂修《永樂大典》不甚得力而被處死南京午朝門外,就不大清楚了。

當然,郭沫若的序跋內容豐富,遠非僅僅只是關涉明朝史料。關於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胡笳十八拍》畫卷,郭沫若也是興趣濃厚,欣然作跋,從《後漢書·南匈奴傳》到《樂府詩集》《楚辭後語》,認真論證,鞭辟入裡,頗顯行家功夫。郭沫若的《序<再生緣>前十七卷校訂本》則開宗明義,直言《再生緣》的被再認識,「首先應該歸功於陳寅恪教授」,陳寅恪寫《論<再生緣>》是在1954年,而郭沫若這篇洋洋洒洒的序文寫於1961年,已經在反右運動之後,而此時的陳寅恪身在廣州,境況頗為窘迫。郭沫若在《<木犀>附白》中,提及他與郁達夫、何畏等人創辦同人雜誌《綠》的簡略情況。何畏就是匡亞明,曾任南京大學校長。多年前,匡亞明主持《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有點接觸,聽其談話,聲音激越,縱橫古今,氣魄宏大,老革命家的氣概,令人難忘。郭沫若還為《新兒女英雄傳》寫序,這部小說,主人公是牛大水和楊小梅,我當年因為無書可讀,對這一小說,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但真是不知道郭沫若還曾經為這部小說寫過序,而這篇序,是寫於1949年9月8日,正是新中國成立前夕呢。

郭沫若的序跋寫法別具一格,有的是關於寫作動機的說明,有的是創作甘苦的敘述,有的是生平道路的勾勒,有的是作品得失的品評,還有的是對種種爭論的探討。但至少從這本序跋集中的所有文字來看,都透出一種平實真誠的泱泱風度,絕少浮泛客套言不由衷之語。如今多少人就郭沫若趨炎附勢的一些詩歌頗多微詞,但此人的文字成就,還是不應該被漠視的吧。


溫州讀書報微信更多文章:

推薦閱讀:

郭沫若的文學功力怎麼樣?
郭沫若是否真的寫過「斯大林是我爸爸」這樣的詩?有原詩出處嗎?
余秋雨能否與郭沫若相提並論?
郭沫若書法藝術
郭沫若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

TAG:郭沫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