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歷代皇陵(二)

中國歷代皇陵(二)

[日期:2008-07-09] [字體:大 中 小]

 7.隋

  開皇元年,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的政權,建立了隋朝。八年之後,隋滅掉了陳,結束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近四個世紀的分裂割據局面,重新統一了中國,為中國的封建文化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陵寢制度的復興與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在仁壽年間,太子楊廣在泰寶殿弒父即位,然後葬隋文帝於泰陵。史書上說泰陵「高五丈,周數百步」,這說明隋朝已經恢復了秦漢時期「封土為陵」的規則。後來宇文化及等人在揚州煽動衛士數萬人攻入江都宮。隋煬帝被迫自縊身亡,由他身邊的宮人草草埋葬在吳公台(在今揚州市西北),後來改葬在雷塘(在今揚州市邗江區),「陵土僅高七點八尺,周二三畝許」。  隋朝是一個短命的王朝,僅僅有二世,前後不到四十年,文帝和煬帝又都死與非命,所以在陵寢制度上,隋朝雖然恢復了秦漢封土為陵的規則,但是在營建規模上還遠遠比不上秦漢陵寢那樣高大宏偉。  【隋文帝泰陵】  隋文帝楊堅是陝西華陰人。北周的時候承襲父爵,當上了隋國公。他的女 兒是北周宣帝的皇后。靜帝年幼便即了位,他任丞相,於是總攬了朝政,被封為隋王。後來他廢靜帝自立,建立了隋朝,年號是開皇。他用了九年的時間統一了中國,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文帝在位一共二十多年,開基立業,在政治上比較有所作為,在歷史上稱為「開皇之治」。他推行均田制,創立了科舉制度,建立了一套比較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為以後唐代的政治和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死後與皇后合葬泰陵,同墳異穴。  隋文帝的陵被稱為泰陵,大約在今天的陝西省扶風縣城附近。它南面靠近一個小村鎮,東面就是楊陵火車站。所以如果你想實地探訪一下泰陵是比較便利的。站在泰陵前,你的目光越過渭河,可以看到巍峨的終南山。靜觀泰陵,你可以發現,經過了一千多年的風風雨雨,它顯得益發古老而滄桑。仔細觀察的話你會發現陵墓頂部是平坦的長方形,而陵冢的底部和四周已經被挖去了很多,想來是歷代盜墓者所為。陵園的建築早已經毀廢,現在地面的遺存物也已經難以找到了。按照史書的記載,這裡應該建有高聳的闋樓。  從陵冢往南是一座清代石碑,大約高三米,碑上刻著「隋文帝泰陵」五個清晰的大字,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陝西巡撫畢阮所書。  往泰陵東南走,在不遠的陵角和陵東兩塊高地上,還有當年隋文帝廟的遺迹。今天俗稱「祭祀壇」。原祀廟的垣牆建築早已經毀掉,現在只能夠看到殘磚碎瓦了。但是我們不難設想,當初祀廟的規模是多麼地宏大。從這裡還能看到闋樓的遺迹。  就是在這些殘磚碎瓦中,歷史學家發現了帶有濃厚佛教色彩的文飾和形制。比較多的是蓮花狀的方磚。方磚中央是浮雕的蓮花圖案,角邊飾以蔓草,四周刻著連珠紋,非常美觀大方。特別的,這裡還發現了一枚殘破的、以菩薩形象為文飾的瓦當。它的正面用弦紋和連珠紋組成一個心形,中心端坐著一尊雙手合十、結迦跌坐的菩薩。據說這種直接以菩薩為文飾的瓦當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  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國陵寢史上具有承前啟後的地位。它為以後唐宋陵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於泰陵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在今天的江蘇省揚州市北雷塘村。雷塘,又稱為「雷坡」,相傳吳王曾經在這裡建造釣魚台。南朝的時候,這裡園林山水,亭台樓榭,是江南勝跡。宋代以後,這裡湮滅無存,只剩下煬帝孤冢一座,老百姓稱為「皇墓墩」。後世的人做詩諷刺隋煬帝說:  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尤自說遺蹤。  但求死看揚州月,不原生歸架六龍。  隋煬帝楊廣,是楊堅之子。他十三歲就被封為晉王,拜拄國。隋討伐陳的時候,他是行軍元帥,駐鎮揚州。後來他弒父即位。即位之後他貪圖奢靡,開了通濟渠,便於自己坐龍舟遊玩。他三下揚州,整天杯不離手,紙醉金迷。他的住所都用金玉裝飾,金碧輝煌。他還熱中建造宮殿,勞民傷財,致使國力虧空,民不聊生。後來宇文華及攻入江都宮,隋煬帝怕殺頭碎屍於是自縊而死。  清代的時候曾經重修了煬帝陵。陵墓的前面有阮沅所立的碑石,上面清晰地寫著「隋煬帝陵」四個大字。隋煬帝在歌舞和美酒中把江山斷送了,引起後代多少文人的感慨賦詩。

  8.唐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從李淵建立唐王朝到滅亡,前後經歷了三百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包括武則天在內,共有二十一個皇帝。這二十一個皇陵中有大部分都建造在陝西省的關中盆地、黃土原和北山嶺的頂部。這種依山背原、兩翼展開、面臨平原、並且隔渭河與都城長安相望的布局,體現了唐王朝的博大氣勢。尤其是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氣勢更是雄壯異常。宏偉孤聳回絕的陵園主峰,廣闊浩大的陵園區域,龐大的皇親勛臣陪葬墓,威武雄壯的神道石刻,使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樣,在中國皇陵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可以稱它為中國皇陵繼秦漢以後的第二次發展。  唐代皇陵最特出的特點是「因山為陵」,氣勢恢弘。另外的特點是,陵區內有很多殿宇樓閣組成的地面建築;功臣陪葬,皇親從葬;有大量威武雄壯、富有時代感的陵墓石刻。  唐代主要的帝王陵墓有:高祖李淵的獻陵,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高宗李治的乾陵,中宗李顯的定陵,睿宗李旦的橋陵,玄宗李隆基的泰陵,肅宗李亨的建陵,代宗李豫的元陵,德宗李適的崇陵,順宗李誦的豐陵,憲宗李春的景陵,穆宗李恆的光陵,敬宗李湛的庄陵,文宗李昂的章陵,武宗李炎的端陵,宣宗李忱的貞陵,懿宗李淬的簡陵,僖宗李儇的靖陵。【唐太宗昭陵】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第二子,被封為秦王,他為建立統一強大的秦王朝躍馬征戰,屢建戰功。後來他發動「玄武門之變」,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當上了皇帝。第二年改號為「貞觀」。李世民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帝王,在他當政期間,出現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為盛唐經濟、文化的高度發展奠定了基礎。貞觀十年長孫皇后死後,太宗就開始營建昭陵。他極力宣揚薄葬,目的是為了使「殲盜息心」,免得像漢朝諸陵一樣被偷盜屍骨無存。但事實上,昭陵的建制並非儉約,而是十分奢華的。整個陵園方圓幾十公里,氣勢壯觀雄偉,是以往的帝王陵園所無法比擬的。唐太宗死後葬入玄宮,與長孫皇后合寢,以便讓皇后按禮制在寢宮內侍奉墓主。昭陵墓室內部非常華麗,據傳舉世聞名的大書法家王羲之手書《蘭亭序》真跡就在其中。唐代詩人杜甫曾經作詩描述了昭陵玄宮輝煌壯麗的景象。昭陵陵園內有一百六十多座功臣貴戚的陪葬墓。其中有魏徵、房玄齡、溫彥博、李靖、尉遲恭等歷史有名人物的墳墓。昭陵居高臨下,陪葬墓分布在兩側,其中公主妃子的墓多數在山上。在昭陵的玄武門外有一個梯形的祭壇,祭壇陳列著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石像,祭壇的東西廡殿中陳列著世界聞名的浮雕石刻六駿。唐太宗生前平定突厥,與吐蕃和親,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貢獻,深得各族人民的擁護。太宗死時,突厥阿史那社爾請求殉葬,於是高宗派人打制了這十四個少數民族酋長的栩栩如生的石像,立在昭陵前。這十四尊雕像是唐太宗時期良好民族關係的寫照。可惜它們在清代乾隆以後大多被毀了。至於昭陵六駿,是馳名中外的浮雕。它們是李世民當年統一全國,南征北戰馳騁戰場騎的六匹戰馬。李世民為了紀念它們,將它們雕在了石屏之上,相傳六駿的圖形是出自唐代著名的畫家閻立本之手。工匠們運用高超的技藝逼真地雕刻了這些形象。石屏的角上題有高宗的讚美詩,是由歐陽洵書寫的。這六駿分別是:特勒驃、青騅、什伐赤、颯露紫、拳毛虢和白蹄烏。其中,颯露紫是唯一旁邊伴有人像的。據傳說,李世民在一次作戰中與隨從失散了,敵方的騎兵一箭射中了颯露紫,丘行恭拚死護駕。李世民後來為了表彰他的功績,就把這段情形刻在了石屏上。中箭後的颯露紫垂手侍立,丘行恭果斷拔箭,這種救護之情,實在是人馬難分,情感真摯。昭陵六駿體現了中國人民無比的智慧和創造力,在人們心目中於是就被神化了。據傳說,安史之亂時,在潼關大戰中,忽然飛沙走石,黃旗招展,殺出數百隊騎兵,於是叛軍倉皇潰逃。偃旗息鼓後,騎兵突然消失,不知去向。後來的昭陵守墓官報告說,潼關交戰那天昭陵石人石馬汗濕欲滴,真是神馳呀。昭陵的布局,不僅體現了王權的「至高無上」的氣概,還說明了李世民一心想結成以宗室和大臣為主體的新的氏族集團,以便於唐代王朝的長期統治。【唐高宗和武則天乾陵】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則天的合葬墓,在西安市往西不到一百公里的梁山最高峰——北峰上。乾陵以山為陵,氣勢雄偉,規模宏大。有詩句描寫乾陵「千山頭角口,萬木爪牙深」。 乾陵是唐代帝王在陝西關中地區「十八陵」中保存得比較完整的一座,也是唐陵中具有代表性的皇陵。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開鑿而成,陵墓本來是一個圓錐形石灰質的山峰,蔚為壯觀。三峰聳立,最高山峰為陵的主體,南面二峰較低,東西對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門戶,氣勢雄偉。據說,在晴朗的天氣,在此居高臨下,能夠望見當時的古都長安。根據考古學家的勘察,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全部用石條填砌,層疊於墓道口到墓門。石條是交錯砌壓的,石條之間平面用鐵栓板固定,又澆上鐵汁。專家們初步鑒定,乾陵沒有被盜賊偷竊發掘過。並且認為我們現在如果要進行發掘,困難也是比較大的,因為,石條之間十分緊密牢固,必須利用機械和熱能,先將鐵卡、鐵杆、鐵汁軟化,才能順利地將條桌面大的長方形石條,完整地取出。乾陵地面上依山的形勢,對稱排列著精美的石刻群。其中就有武則天為自己立的「無字碑」。有人說,這是她表示自己「功高德天」,難以用文字表示。也有人說,武則天遺言,已之功過,由後人評說,因而一字不刻。然而,當初的無字碑變成了有字碑。可惜,刻滿字的碑,竟因千年的風霜雪雨的侵蝕,字跡已難辨認。唯有金代天會年間,「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紀」,是用女真文刻的,旁邊附有有漢字譯文,尚可以辨認。女真文現在已絕跡,這些文字是研究是女真文和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的珍貴資料。真可嘆,「沒字碑頭鐫字滿,誰人能識古坤元?」一個經歷了八十多個個春秋歲月的老婦人,一個武周皇帝,一個執政唐代半個世紀之久的政治家,她怎麼把歷代公認的墓前豐碑,這歌功頌德的場所,留下空白?從記敘她的兩三件事中,應該可以了解她的為人秉性。武則天進宮後,宮中有一匹暴烈的馬,叫獅子驄,沒有人能夠制服它。武則天說,我能制服它,但要有三件器物;一鐵鞭、二鐵棰、三匕首。用鐵鞭抽打它,不服,用鐵棰打它的頭,再不服,用匕首割斷它的喉嚨。她執政後,就是用制馬的辦法,駕御群臣,形成了強有力的統治,保證了國家的鞏固與統一。後來徐敬業造反,讓駱賓王起草檄文。武則天見檄文上雖然都是謾罵她的話,但文章寫得非常出色,她一邊讀一邊讚揚寫得好,連連說:「好一個有才華的人!」並且嘆道:「有此文才,卻為叛賊所用,這豈非宰相的過失么?」她看完檄文說:「賓王原是能文,敬業未必能武呢。」隨即令大將軍李孝逸,統兵三十萬,討伐徐敬業。武則天堅信自己的力量所在,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比其那石刻的文字更堅實永恆,她自信無需在碑上為自己刻寫什麼,這立碑不刻字,才是她真正秉性所在。總之,乾陵無論是地面上的建築石刻,還是地下墓穴的施工,以及整個陵園的規劃設想,都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雕刻藝術的精湛技巧,代表了唐代高度的文化與科學技術水平。【唐玄宗泰陵】泰陵位於陝西省蒲城縣東北的金栗山上,因山為陵。李隆基是睿宗的第三個兒子,因為在「韋後之亂」中擁睿宗複位有功,被封為太子。 後來又逼迫睿宗禪位,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他為了加強皇權,先發制人,殺死太平公主,結束了武則天以來的一連串宮廷政變。在他統治期間出現了「開元盛世」。後期朝政日趨腐敗,終於釀成了「安史之亂」。公元七六二年玄宗死於長安神龍殿,葬在泰陵。泰陵包括整座金栗山。陵園建築大體與乾隆相同,只是規模不如乾陵宏大。陵園神道兩側由南向北排列有石翁仲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華表一對。陵園玄武門外又有石馬五對,以及蕃使像八尊。泰陵石雕體態略小,雕鑿粗陋,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衰敗的情況。泰陵有陪葬墓一座,為內侍高力土墓。【楊貴妃墓】楊貴妃墓位於陝西省興平縣南面。陵園規模雖然不大,但也不失皇家氣派。它有青磚瓦圍牆,雕梁斗拱,硃紅色的油彩和蒼翠的松柏,交相輝映,頗有幽谷肅穆的氣氛。墓的側面有迴廊,碑石琳琅滿目。其中有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白居易、劉禹錫的詩作石刻,諷古喻今,詩意深刻,耐人尋味。根據野史記載,楊貴妃縊死那天,一個村婦無意間拾到貴妃的錦襪一隻,如獲至寶,在路邊「每遇客求一玩得白錢,前後獲無數」。劉禹錫曾在一首詩中描寫道:「履綦無復有,履組光未滅,不見岩畔人,空見凌波襪。郵童愛蹤跡,私手解磐結,傳看千萬眼,縷絕香不歇。指環照骨明,首飾敵連城,將入咸陽市,猶得賈人驚。」後來玄宗從四川回到長安,令選棺槨擇地埋葬,這時楊貴妃已經肌膚糜爛,只揀到一枚香囊,玄宗見到了慘然淚下,命令畫工把貴妃像繪在便殿,早晚望之噓唏不已。「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描寫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詩句。在歷史上,唐玄宗與楊貴妃愛情故事的結局,正是唐朝社會由強盛走向衰敗的反映,正如清代文人袁牧所說:「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是有銀河。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唐肅宗建陵】唐肅宗建陵,在陝西省禮泉縣的西北。東面和昭陵隔山相對,西面與乾陵隔川遙望, 北面群山疊嶂,南面是層層梯田和廣闊的沃野。由於一千多年的水土流失,陵區內橫貫南北兩條大溝,整個陵區的遺迹破壞較大。現在陵園內殘存有五對石馬,脖下正中雕著獨鈴,這在唐陵的石刻中是罕見的。還有門獅八隻,華表一通,石鴕鳥一隻,石人十對。石人東文西武,文官持圭,武官操劍。從建陵的石刻風格來看,體態普遍不昭陵、乾陵卑小,製造也比較粗疏,與陵墓的比例也不相稱,反映了唐王朝自「安史之亂」以後,政治、經濟由強盛走向衰敗的狀況。【唐代宗元陵】唐代宗元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的西北的檀山,因山為陵。元陵陵區周長二十多公里。據《舊唐書·令狐桓傳》記載:「德宗即位後,曾詔立代宗元陵制度,物極優厚,當竭幣藏奉用度。令狐桓曰:『臣讀《漢書·劉向傳》見論王者山陵之城,良史稱嘆,萬古芬芳,何者?聖賢之心,勤儉思務,必求諸道,不作無益……由此可以看出,有德者葬逾薄,無德者葬逾厚,昭然可睹矣。』德宗從之。」由此可見,元陵陵寢建制已經大不如先帝,反映了唐朝的政治、經濟每況日下的狀況。元陵陵園的石刻與建陵相同,製造也比較粗疏。【唐德宗崇陵】唐德宗崇陵,在今天的陝西省涇陽縣西北的嵯峨山,也是因山為陵。陵區四門原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立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此外,朱雀門外還有石像八尊。石刻雖然已經殘破,然而大部分仍然保存著。【唐順宗豐陵】唐順宗豐陵,位於陝西省富平縣東北的金瓮山。豐陵因山為陵,陵區周圍二十公里。陵區原有石刻,四門各有石獅各一對,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翼馬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現僅存石獅和華表各一座,都已經殘破。由於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比較大的朝代,歷經近四百年,在位皇帝二十多位,因此唐代的陵園建築也比較多。除上面介紹的各個陵園外還有唐憲宗的景陵、唐穆宗的光陵、唐敬宗的庄陵、唐文宗的章陵、唐武宗的端陵、唐宣宗的貞陵等。

9.五代十國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分裂割據的時期。中原地區的王朝不斷更替,前後有梁、唐、晉、漢、周五代。其他地區主要在南方則有十個割據的王國:長江下游的吳、南唐,浙江一帶的吳越,福建一帶的閩,四川一帶的前蜀、後蜀,兩湖地區的楚、南平,兩廣地區的南漢和山西境內的北漢。這一時期由於軍閥混戰,連年不息,政權更迭頻繁。五代前後七十多年共有十三個皇帝,死於非命的就有八個。所以,這個時期的陵寢建築所剩無幾,在陵寢制度上也基本沒有建樹。與五代的紛亂局面相比,十國的南唐和前蜀較為偏安。南唐建都金陵(今江蘇南京),據長江天險,成為五代十國時期封建文化制度較為完備的地方。」南唐二陵「指的是永陵和順陵。前蜀建都於位於長江下游的四川成都。高祖王建的陵,規模宏大,氣勢不凡。在五代十國的帝王陵墓中是罕見的。尤其是墓中的一組音樂舞蹈形象的精美浮雕,是這一時期燦爛的藝術珍品。【後周皇陵】後周皇陵位於河南省新鄭市區北十八公里的郭店村,包括後周太祖郭威的嵩陵、世宗柴榮的慶陵和恭帝柴宗訓的懿陵,是五代時期中原唯一保存下來的一座較為完整的陵墓群。後周是五代的最後一個王朝。後周時期將官田歸民耕種。減輕農民的徭役,生產得到了發展,為北宋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後周皇陵是封土的陵冢,三冢並立。嵩陵在郭店南的同家莊,陵園規置簡約。原來有石柱、石人、石獸、不修不宮。據《舊五代史》載:郭威臨終前謂柴榮曰:「我若不起此疾,汝即速治山陵,不得久留殿內。陵所務從檢素,應緣山陵,役力人匠,並須和雇,不計遠近,不得差配百姓。」順陵在慶陵之側。因恭帝是亡國之君,被宋降封為鄭王,死後又由湖北歸葬此地,故陵冢卑小,僅高四米,周長四十米。實際與慶陵為同一陵園。近年來後周皇陵得到妥善的保護和修繕。今陵區內碑刻和古柏相映,為這座難得保留下來的五代陵墓區增添了新的意境。【南唐二陵】南唐二陵,是南唐烈祖李弁的欽陵和他的兒子李憬的順陵,在江蘇省南京市南郊的牛首山下。這兩個陵相互毗鄰,東依紅山,北靠白山,西臨山谷,而南面是開闊的山坡地。欽陵和順陵均封土為陵,陵冢呈現圓形。當地百姓稱作「太子墩」。順陵位於欽陵西北,相距五十餘米,其北、西面都與山麓相連,隆起不甚顯著。二陵的陵園原地面建築,今均已無存。近年來,在陵園地面廢墟上,曾挖掘出精工雕鏤的柱礎石,可見當時地面建築是較宏麗的。欽陵和順陵的墓室規制基本相同,沿墓道而進,有前、中、後三室,室頂和四面全用青磚疊砌成穹窿狀,各室之間有短過道相連。中室放置棺槨,裝飾比較講究。欽陵的中室和東西便房柱都用石灰粉飾,上面繪滿艷麗的牡丹花紋,四壁塗以朱彩。北面壁頂上還橫著雙龍奪珠和頭戴盔胄、身披細甲、手持長劍、足踏祥雲的大型武士浮雕像。今浮雕像還殘留有敷金塗彩的痕迹。由此可見,當年地宮建築十分豪華。順陵雖與欽陵形制略同,但墓內的結構裝飾和繪畫藝術已失去南唐初年雄偉富麗的氣魄,反映了這位沒落君主「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吞恨鎖重樓,風裡落花誰是主,思悠悠」的政治生涯。南唐二陵曾經多次被盜。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作者,對這二陵進行發掘清理時,在欽陵前室西南牆頂發現了盜洞,當年隨葬的金銀珠寶早已被盜墓者洗劫一空,只剩下男女陶俑和玉制、石制的衰冊。

10.宋

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持續了半個多世紀。直到後周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後周政權,建立了皇權高度集中的北宋。北宋的陵寢制度大體上沿襲了唐代初的制度,只是改變了漢唐預先營建壽陵的制度。北宋的陵寢在皇帝死後才開始建造,而且全部工程必須在七個月內完成。由於這個原因,宋代的陵園規模不如唐代。唐代后妃從高祖李淵開始,附葬帝陵不單獨起陵,而宋代恢復了漢代的規制,后妃單獨起陵園於帝陵的西南隅。後陵建築與帝陵相同,但規模較小,除太祖庄懷皇后潘氏有陵號「保泰」外,其他後陵都沒有陵號。鞏義宋陵的形制均坐北朝南呈正方形,各陵尺度和墓前石刻數目整齊劃一。墓室上建造方形三層陵台,每門各有石獅一對。由南門向北的神道兩側排列文武大臣和各種石像。陵園布局和唐陵一樣分上宮和下宮,分別為上陵謁拜祭祀和日常供奉起居的場所,所不同的是唐代下宮建築在陵墓南面偏西處,而宋代建築在陵墓北面偏西處。宋代建造陵墓相風水堪輿(看風水),流行「五音姓利」的說法,把姓氏歸於古代五音,再按音選定吉利的方位。宋代皇帝姓趙,屬於「角」音,利於丙壬方位(北方偏西的方位)。由於北宋營建帝陵時間短促,運料、營建以及入葬工程量都非常浩大,因此給人民代來了沉重的負擔。例如,建造趙匡胤父親趙宏殷的永安陵時,僅被壓死者就達二百多。【北宋鞏義八陵】鞏義在河南鄭州、洛陽之間,南望嵩山少室,北臨黃河天險,蜿蜒阻隔,東為巍峨挺拔、群山綿謁的青龍山,洛水東西橫貫全市,自古以來就北風水先生視為「山高水來」的吉祥之地。所以北宋皇帝除徽、欽二宗外全部安葬在這裡,統稱「鞏義八陵」。 鞏義的北宋陵區,北起孝義鎮,西至西村,中貫芝田鎮,面積約有三十多平方公里。偌大的陵區,真可謂是大枕黃河,足登黃河了。鞏義的北宋陵園由統一的布局。陵園正中為高宗的陵台,象徵著帝王「豐業」和尊嚴。陵台四周,柏樹成林,縱橫如織,故有「柏城」之稱。宋時每陵設有專門負責培育柏苗、養植柏林的「柏子戶」。而今,宋陵的柏樹已不復見。陵台經近千年的風雨剝蝕,也失去了當年的雄姿。陵台之下為皇堂,是安放皇帝棺槨的地宮,全部用條石鑲砌。整個布局給人以方正端莊、拱衛森嚴的感覺。陵台到神牆南門中間的空地為獻殿的遺址,是舉行祭祀大典的地方。諸陵獻殿建築全部毀於元朝。據說,嵩山中嶽廟大殿前的鋪地石,就取之於這裡。從陵台南神門,沿神道兩側排列有整齊對仗的精湛石雕,由北往南有:宮人與內侍石雕各一對。侍立於南神門西側的為宮人,陵太左右的為內侍。宮人雕像眉目細長,雙肩消瘦,束髮簪珥,拱手而立,女性的特徵惟妙惟肖。內侍雕像,體態微胖,神情拘謹,手持體現他們身份的球仗和拂塵。四門與石獅各一對。其中尤以神宗永裕陵南門石獅雕像最為精美。武士雕像一對。為神道兩側立像的排頭兵。雖然一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但雕像甲胄的紋飾仍然細膩傳神。文武朝臣雕像各二對。文臣持笏,武臣拄劍,恭立神道兩旁,象徵著宮廷百官朝儀。藩使雕像各三對。藩使為參加北宋皇帝葬禮的中國少數民族政權代表。藩使刻像於帝陵之前,始見於唐太宗昭陵,是中原王朝同周邊各少數民族政權的政治、經濟聯繫的反映。北宋後期,民族矛盾激化,帝陵仍立藩使像於神道兩側與文武朝臣同列恭候,除了不改帝陵規置的原因外,還象徵著各少數民族政權要臣服於大宋皇朝之意。石虎與石羊各二對。虎是尊嚴與高貴的標誌。羊,個性柔順,形態淑美。我們祖先造字的時候,有「羊面從美」之說。自漢晉以來帝陵之前常置石虎、石羊為祛邪之物。仗馬與控馬官石雕二對。角端石雕一對。瑞禽石刻一對。石象與馴象人石雕一對。望柱一對。望柱類同華表,是意求吉祥的柱型石雕。望柱南為乳台一對。象徵著子孫發達、繁衍萬世、吉祥如意。北宋國家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這就給后妃參與政事提供了方便條件。劉皇后臨朝聽政長達十一年,死後謚「庄憲明肅」,史無前例。在這之後宋代凡稱別的皇后,謚號都由以前的兩個字增加到四個字,反映了皇后的政治地位在封建禮法上得到了承認。北宋后妃政治地位的提高,反映在陵寢制度上,表現為皇后單獨起陵。在鞏義共有二十一個後陵,建制和帝陵相同,僅僅是規模略遜。北宋滅亡之後,鞏義八陵都遭到了破壞。據傳,有一次劉豫從士兵手中得到一隻水晶寶碗,認定不是一般民間所有,便盤查出是出自於哲宗的永泰陵,於是組織了「河南淘沙隊」,就是皇陵的盜掘隊。永泰陵被掘開後,珍寶被洗劫一空,屍骨暴露在外。從此不僅北宋諸陵被挖掘殆盡,甚至連民間冢墓也沒有倖免的。金滅亡後,元朝控制了北宋陵區,一切地面建築除石雕外都被「盡犁為墟。」「南朝還有傷心處,九廟春風盡一犁。」【南宋六陵】南宋是北宋亡國之君所建的偏安王朝。皇帝昏庸無能,苟且偷安,朝政腐敗,有詩諷刺:「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九個皇帝中的六個都葬在紹興,後人稱為「攢宮」。南宋的陵園建築大體沿襲北宋,但是規模已經遠遠不如鞏義宋陵,既沒有高崇的陵台,也沒有神道兩側製做精美的石雕,加上千百年來的破壞,現在陵區已經荒煙蔓草了。原有的諸陵只剩下幾個土墩頭和明代以後所立的碑石,刻有帝名和陵名。元世祖的時候,江南釋教總攝西僧楊璉真伽與演福寺僧允澤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諸陵,這是江南六陵遭到最大的一次洗劫。楊璉真伽和僧允澤率領部眾蜂擁到陵前,陵使竭力抗爭,不讓他們開陵。允澤拔刀相逼,陵使無奈大哭而去。盜賊們打開理宗的棺蓋時,一股白氣衝出,只見理宗安卧如睡,珠光寶氣,縈繞其身。棺底墊著織棉,包著金絲網罩。棺中的寶物被搶劫一空後,歹徒又把理宗的屍體倒掛,撬走口內含的夜明珠,瀝取腹內的水銀。理宗原想保護自己的屍體不朽,卻不知落到如此的下場。據史料記載,他們得到「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銹管」、「交加白齒梳」、「香骨案」、「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魚影瓊扇柄」等諸多珍寶。而帝王屍骨卻拋棄在草莽之間。當時有紹興人唐珏,聞之悲痛不已。當下典當家產,私下備酒宴,邀請鄉里少壯輩。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說:「今請諸君協力,前往收埋先帝屍骨,如何?」有一人問道:「山上將官把手,虎視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說:「此事我早已運籌,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亂真,取而代之呢?」大家應諾。唐珏拿出備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復以黃色絲絹,署上帝名、陵名,分頭趁月色潛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隨號將諸帝遺骸分別收藏起來,埋在寶山之陰天章寺前,種上冬青樹,以為標誌。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謝眾人,七日之後,楊璉真伽復取理宗頭顱,截為飲器,有下令裹取諸帝骨骸,部眾只得雜以牛馬枯骨拾來,在臨安故宮中「築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以示制勝江南人民之意。江南人民目不忍睹,《南宋雜事詩》有云:故宮思見舊冬青,一塔如山塞涕零。領訪魚影香骨案,更從何處哭哭靈。【南宋少帝趙昺陵】少帝趙昺陵在現在的廣東省深圳市的赤灣,天后廟的西南。赤灣在珠江口的東岸,面瀕伶仃洋,背靠大南山,地域十分壯觀。曾有詩人讚美道「日照瓊珠明島外,風生麟角起雲根」。趙昺是南宋度宗趙祺的兒子。元軍攻破臨安以後,抗元將領陸秀夫、張世傑擁立趙昺為帝,在廣東繼續抗元。後來,南宋的降將張弘范引元軍大舉進犯廣東,水陸兩路夾擊宋軍。陸秀夫見大事已去,就抱著少帝趙昺從崖門的巨石上跳海殉國。於是宋朝宣告滅亡。事後,張弘范在崖門的巨石上刻下了「鎮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以顯示他叛宋投元的戰功。到了明代,張弘范所鐫刻的字跡全部背鏟去,以消除元代的民族矛盾給人民心靈上留下的陰影。

11.北方少數民族王朝

公元十世紀初到十四世紀,中國北方諸民族紛爭崛起,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加速了封建化過程。同時又以他們新興的軍事優勢,取得了一部分或全部的統治權,其中契丹族建立了「遼」,「党項」族建立了「西夏」, 女真族建立了「金」。這些入室中原的北方少數民族,在陵寢制度上,吸收了漢族傳統文化,同時還保留了許多民族特色和習俗。這種漢族文化與北方各民族文化的交流,是中國陵寢制度史上的重要一頁。遼現存的陵園有兩處,一是遼祖州城西的遼祖陵,一是遼慶州城北的遼慶陵。遼葬制的主要形式為石棺葬。石棺內的屍體套有銅絲網罩,死者服飾皆為左衽、捍腰、套褲,顯示了遼游牧民族馬上生活的特點。另外,從豐富的遼代陵墓壁畫中,也生動地反映了契丹文化的特點。如遼慶陵壁畫中,有一幅帶有契丹小字的旁題人物像,第一次證實了契丹族的習俗。再者遼代皇帝四時「捺缽」的習俗,也從一幅四季山水畫中得到反映。這些情況說明了在民族融合的總進程中,顯示出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差異性。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最初活動在黑龍江境內的阿什河流域,隨著金政治、軍事勢力的南下,在中都(北京)大房山營建山陵,以後金代帝王均葬於此,現存帝陵遺址十七座。金陵陵園規模宏偉,氣勢非凡。琉璃瓦殿堂樓閣連次櫛比,漢白玉的石碑以及高大的石像生錯落在蒼松古柏之中。可惜明代以後,大房山金陵連遭兵毀,清代雖經修繕,但已不復原貌。又被兵匪多次盜掘,現已成為一片廢墟。西夏陵園坐落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部賀蘭山麓,共有九座帝陵和七十多座貴戚、功臣陪葬墓。【遼太祖陵】遼太祖陵在今天的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一道寬約七十米的山口為陵園的天然門戶,兩旁是懸崖峭壁,入園門便是四面環山的絕谷。古內林木參天,清泉漫流,景色佳絕。遼太祖陵墓就坐落在山谷西邊的高地上。祖陵原地面建築十分宏麗。但祖陵在金代曾經遭受破壞。現在陵園四周散布著磚瓦、碑石塊等。地宮牆身遺迹已暴露地面,享殿略有遺存。在叢林澗溝中還有一具石翁仲,其頭部和右臂殘缺,身穿箭袖窄袍,腰束帶,中結雙紐,兩手交叉,左手握住右腕,背脊拖出一條長辮,表情自然,衣紋流暢,其雕刻藝術在中原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明顯地帶有契丹民族的古樸風格。此外,在谷口兩側還有建築遺址多處,東側小山頂有石雕大龜趺一個。在碑趺附近發現的殘碑上,刻有秀麗的契丹文,這是研究契丹歷史的重要資料。【金太祖陵】金的典型陵墓是金太祖陵。金太祖完顏阿骨打,是女真族完顏部的首領。十二世紀初,他逐步統一女真各部,在對遼的戰爭中建立了金政權。據《金史》記載,金太祖阿骨打陵墓有三處。初葬上京會寧府北城外,稱睿陵;皇統年間改葬胡凱山,稱和陵;貞元年間又改葬中都大房山,仍稱睿陵。金太祖初葬之睿陵,位於黑龍江省阿城區金上京會寧府遺址西。陵冢上原建有寧神殿。寧神殿又稱太祖廟,金末完顏太平焚毀上京會寧府,陵廟亦遭火焚。今在陵上尚見有殘毀的柱礎,綠琉璃瓦,灰色雕磚和布紋瓦等。胡凱山之和陵,確切地址史書記載不詳。依山而建,陵前至今仍殘存龜趺、文臣武士的石雕和石羊等。中都大房山睿陵,位於北京市西南郊大房山。大房山金陵共有帝陵十七座,形成一個規模宏大的陵園建築群。可是明朝末年以後,大房山金陵連遭焚毀。清朝康熙皇帝曾下令對金太祖和金世宗的陵殿加以修繕,並勒石立碑對大房山金陵被焚毀的原因作了說明。從此碑文可知,大房山金陵遭到大規模的破壞,是因為明末統治者為了抵制清軍入關,採取陰陽家的說法,將房山金陵搗毀,意以所謂「厭勝之術」,使其統治得以苟延殘喘。清初雖稍加修復,已非原有規模。【金金花公主陵】金花公主是金代的章宗皇帝心愛的女兒。章宗皇帝經常帶她到現在的橫山遊玩,後來金花公主不幸因病去世,章宗皇帝便把金花公主的墓地選定在這橫山上。這裡怪石嶙峋,還有各種形狀的岩洞。橫山下有條河,水質清澈。古人認為死人的靈魂出來遊玩的,選在這風景美麗的地方是最恰當的。為了防止盜墓,金花公主的墳墓採取了一種奇特的埋葬方法。章宗皇帝命人在盤山之陰,橫山左畔,沮河岸邊的紅石崖上,鑿山為墓穴,將金花公主的棺槨,用四個大銅環,懸掛於洞穴之上,再引沮河的水,流經於棺槨之下。現在,這裡利用沮河修建了海子水庫,金花公主的墓穴在水庫的下面,並沒有進行挖掘。在水壩的附近,有一個墳丘,它就是金花公主在地面上的墓。由於遵奉「事死如事生」的指導思想,中國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對墓葬都很講究,所以盜墓也幾乎成為一個行當。相傳在金花公主墓出口處不遠,留有一處屍骸,根據判斷很可能是被偷盜者的同伴所害。盜墓本身就是一件玩命的行當,所以做這種買賣的人一般都比較兇狠。盜墓洞是非常窄小的,小到一般人難以相信人怎麼能進出的地步。傳說盜墓至少要有兩個人,一個人進入墓地後,把珍貴的東西一件一件從洞口傳遞給地面上的人。因此經常發生地面上的人想獨吞財物,等到臟物送上去差不多的時候,就急忙封死洞口。所以,從事盜墓行當的人多為父子、兄弟搭檔。或者在墓中的人,把最值錢的東西留在自己手裡隨身帶出地面。就是這樣盜墓者之間相互傷害的事件仍然無法避免。從關於金花公主墓的民間傳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由於歷代盛行厚葬,盜墓行為也就無法避免了。【西夏帝陵】西夏李氏貴族與唐宋政權交往頻繁,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西夏陵園平面除仿照宋代大建築群,強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式,以象徵西夏統治權威外,還體現了西夏文化獨特的葬制,其表現為墓道底部鋪設橫木,道口用原木和木板封閉,墓壁建築有護牆板,以及墓室前有多層寶塔式陵台建築等。由於漢文化的影響,雖然西夏著字院推行篆書,但漢字仍在民間和官府通用,這種情況在陵寢制度中也得到反映。不如仁宗趙仁孝的壽陵碑亭遺址有東西兩處,東碑亭為漢文楷書,書法遒勁,刻工嫻熟,西碑亭為西夏篆書,兩種文字並用,說明中原與西夏在政治、經濟方面聯繫密切和文化交融的歷史事實。西夏帝陵陵園葬制已擺脫了早期「障水別流,鑿石為穴,即葬引水其上」的原始葬俗,在漢族文化的影響下,布局基本仿照唐宋以來的規制。每個陵園都是獨立完整的建築群體,佔地都在十萬平方米以上。四角建有角樓標誌陵園界至,有南往北排列有門闕、碑亭、外城、石像生、內城、獻殿和靈台。陵園平面強調中軸線左右對稱的格式,象徵西夏統治權威。從出土的雕龍欄杆、蓮花柱礎、琉璃獸石勾頭、獸面和花卉滴水、白瓷板瓦等大量建築材料,反映出西夏王陵陵園建築當年是十分宏偉和華麗的。西夏帝陵的地宮形制,從已發掘的八號陵中得到進一步了解。墓道呈斜坡形,墓室屬土洞形式。兩側各有一配室,周壁敷設護牆板。墓內隨葬品十分豐富,有各種金飾、鎏金銀飾、竹雕、銅甲片、珍珠、瓷器等。西夏帝陵的建築規制是在吸取宋代陵園建築規制的基礎上,體現了不同於宋陵的獨特風格,其體現為:其一,西夏陵園將宋陵由門闕到南神門神道兩側的石像生安排到月城御道兩旁,縮小了陵園的範圍,顯得比較緊湊;其二,宋陵是單城呈正方形,而西夏陵是重城呈長方形;其三,宋陵靈台就是墓室,而西夏陵的靈台位置在墓室前,並非起靈台的封土標誌,而是一個高達二十餘米的塔式樓閣建築;其四,西夏陵園內都沒有附葬的後陵。西夏陵園的調查和發掘,對於研究西夏歷史,特別是了解西夏文化和漢文化的聯繫,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中國印譜的歷史及收藏
有一種中國風叫「青春」
破陣子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
呂景勝:唆使中國接受難民是禍國殃民的毒計
肥胖與BMI:中國人有自己特有的胖法「腰圍越長、壽命越短」

TAG: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