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太極拳的重心
關於太極拳的重心
關於重心的問題,首先必須弄清什麼是人體重心, 重心的位置、重心的移動以及它與太極拳運動的關係。
一、什麼是人體重心
地球上的物體,無不受地心引力的作用,人體也不例外。人體是由頭、軀幹、大臂、小臂、大腿、小腿、足等許多部位組成的。各個環節部位都受地球引力的作用,人體各部分所受地球引力,構成各部分的重心。重力的合力作用點,就是它的重心,人體各環節有各自的重心,整個人體重力的合力作用點,即為人體的重心,又叫人體總重心。
二、人體重心的位置
人體重心並不特指身體上某個固定點。它的位置是一個隨機變數,不斷上下左右移動。一般來說,在相對靜止的狀態下,在兩臂自然下垂站立姿勢中,重心在身體軀幹第三骶椎上緣前方七厘米處。 由於性別、年齡、體型不同,人體重心位置也略有不同。隨著呼吸、消化、血液循環等生理過程的進行,重心也會在一定範圍內移動。在人體運動中,重心的位置變化更大。例如:凡上下肢向上運動,則重心升高;凡上下肢向後伸,則重心後移;凡上下肢向前伸,則重心移前; 下蹲、下沉重心下降; 向左側屈,重心左移,左手上展則重心略右移等等。做大幅度彎曲時(如體操「橋」動作),人體重心可移出體外。重心移動的方向總是與環節移動的方向一致。 當然,上體軀體部位稍作前後左右移動也會影響重心的變動。
三、重心移動與太極拳的重心倒換
太極拳,尤其是陳氏太極拳,要求上身中正,丹田帶動,周身運動,下部靠雙腳支撐。為了運動靈活,為了做到隨遇平衡,重心總是上下左右前後移動,體現於雙腳(支點),則是不斷的虛實倒換,重心偏左或偏右。除了仆步、獨立步等步型外, 弓蹬步、馬步、陳氏太極拳一般都是四六開,有時步型未變,上肢也未變,只是軀體稍有移動或丹田略有移動。雖然人體外形變化不大,重心也有微小的移動,這叫「內換虛實外不見」。太極拳鍛煉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千方百計使自身能做到隨遇平衡,總是能使自身沉穩、靈活、平衡。為此就要不斷調整重心,調整重心的支撐點(步型、步伐),而且要注意調整各個局部環節,重心與整體平衡的協調關係。為此、拳論中總是要求身法中正,全身各個部位要對稱、平衡。「拳者,權也」,象天秤一樣,凡動作要求:逢上必下,逢左必右,左發右塌,右發左塌。前去之中必有後撐,倒換虛實, 襠走下引L\等等,都是為了在動作的千變萬化之中,不斷調整重心的位置, 以求得自身能夠隨遇平衡或穩定平衡。其中主要規則是:凡有上升的部位就要有下沉的部位,凡是雙腳騰空跳躍動作,襠部要相對地下沉,凡是左手發下塌外碾之勁時,重心必須右移, 以實現左發右塌,凡是雙手向前發勁時,重心要後移,命門處要後撐,做到前發後塌等等。總之,要在對稱中適當移動重心, 以求得身體平衡。另外,動步走摩擦步,發勁走蹉步,也都是為了穩定重心。
四、關於懶扎衣、單鞭定勢時的重心移動
許多學員常常提出這個問題,為什麼懶扎衣定勢時既要求保持右弓蹬步,又要重心左移?單鞭定勢時,是左弓蹬步,卻要求重心右移?覺得難以理解。其實,這是定勢時(動作六)右手發下塌外碾勁,掌根小魚際下沉,此時重心仍偏於右腳支撐。那麼身體必然右傾,即為自身上下之「雙重」。這樣易於失重,易於被人引進落空,所以此時重心必須左移,支撐點也偏於左腳,這從四肢外形來看,似乎於動作五比較變化不大。其實此時重心點已隨著定式時胸腰(丹田)左轉,襠部調整,而向左移動,體現「右重則右虛」,「右發左塌」之拳理(單鞭也同此)。②為了技擊,懶扎衣定勢時(動作六)仍保持右弓蹬步型,也是因為此時技擊含義是: 以我之右膝扣在敵人前腿(左膝)外緣。我手序改變步型。但是不改變步型,不等於重心不能移動。此時,胸腰左轉,丹田左轉,左臀下沉,意念引重心偏左,肯定重心可以左移,從內勁上分折,完全可以保持「右發左塌」之平衡狀態。
五、關於「雙重」
本來古拳論中所指的「雙重」是指與雙方交手時不懂避實就虛,發生「頂牛」現象。雙重即為自身兩足不分虛實,陳照奎老師云:「左手發勁,左足不一定是虛,如左手發下采勁(下沉勁)左足必為虛,但左手向左前方或偏上發勁,左足可以是實。」
石家莊市橋西區西清公園陳氏太極拳輔導老師---馬軍林整理
推薦閱讀:
※關於MiniQuest
※關於「色彩」你需要知道的
※奇門遁甲丨關於《奇門一得》的主客研究
※關於歲月的唯美句子107句
※關於PUA,你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