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明永宣宮廷頂級水平的繪畫是哪七件?
明成祖坐像
(永樂)
明宣宗坐像
(宣德)
有永宣之稱的永樂(1403~1424)、宣德(1426~1435)兩朝,為明代政治趨於穩定、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在皇帝及宮廷均致力於文化事業的形勢下,繪畫藝術也呈現出繁榮鼎盛的局面。
明代宮廷繪畫受到帝王主導的情形十分明顯,例如皇帝對於神仙色彩濃厚的青綠山水,以及南宋馬遠、夏圭的院體風格特別感興趣;就花鳥畫而言,則須具備裝飾性和吉祥寓意的功能;至於人物畫部分,則於記錄帝後御容肖像和宮廷生活的行樂圖之外,亦流行帶有表揚忠孝節義或招賢禮士意涵的歷史故事題材,如此才能迎合平民出身的明代皇帝之品味。
永宣畫院著名的畫家,有永樂時期就已進入宮廷的邊文進、謝環;而宣德時期進入畫院者,則有商喜、戴進、李在、石銳、倪端、周文靖等。引人注目的是,這些職業畫家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浙江及鄰近的福建、廣東地區,也就是後人俗稱的「浙派」。這些宮廷與地方的畫家,通過相互交流、學習,以及分享彼此的藝術觀點和創作──無論是延襲兩宋的院體畫風,抑或受元代文人畫影響的畫風,最終共同創造出一種構圖嚴密、設色鮮麗、敘事性強烈的畫風,締造了明代畫院的黃金時代。
數一數有幾隻鳥
圖1_邊文進,《三友百禽》軸,明,台北故宮藏
邊文進(約1356~1428),字景昭,福建沙縣人,為明初宮廷最重要的花鳥畫家。他在明成祖永樂年間便被召入畫院,授武英殿待詔,直到宣德年間仍供奉內廷;其畫風承襲北宋黃筌花鳥畫派精緻濃艷的傳統,在明初宮廷具有相當之影響力。
此幅《三友百禽》軸(圖1)右上方有畫家題款「永樂癸巳(1413)秋七月,隴西邊景昭寫三友百禽於長安官舍」,明確指出這是邊文進在永樂年間,於首都南京(古人習慣將京城稱為「長安」)創作的作品。畫中以「歲寒三友」──松、竹、梅──為布景:畫面中央偏右處,為兩竿直挺的竹枝,梅花的枝幹與竹竿相互交叉,將畫面分成幾個區塊;其間安排有近百隻群集喧鬧的鳥禽,包括麻雀、八哥、斑頸鳩、白鶺鴒、白頭翁、粉紅鸚嘴等;它們穿梭於樹間,或棲止,或跳躍,或顧盼,或飛翔,每隻禽鳥的姿態各異,且羽毛的色澤鮮艷奪目,不難想見若將如此具強烈裝飾性的畫作掛在宮廷,將會多麼受人歡迎!邊文進就這麼以準確寫實的技巧與富貴氣息的裝飾風格,在宮廷畫院中一枝獨秀,而其畫作也成了評定明代院體花鳥畫的最高標準。
明朝閣員「拍立得」
圖2_謝環,《杏園雅集圖》,明,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謝環(活動於15世紀前期),字廷循,浙江溫州人。他是永樂朝時期入宮的宮廷畫家,因擅長人物畫,且肖像畫觀察入微,精準寫實,於宣宗朝備受皇帝榮寵。謝環與當時北京貴族和文臣交遊密切,其傳世作品《杏園雅集圖》便是他受邀參加並繪製正統二年(1437)三月初一日於楊榮京師城東的府邸──「杏園」聚會之情景,畫中可見以楊士奇、王直、楊溥為主的九位朝中內閣大臣,可謂再現當時高級官僚和文人雅集極為珍貴的一幅歷史畫作。
根據記載,《杏園雅集圖》繪成後,謝環曾贈送與會者人手一本畫卷,由此可推測此件作品至少有九幅以上的複本。幸運的是,目前仍尚存其中兩本,分別藏於鎮江市博物館與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學者認為這兩件即便不是真跡,也是後人精密複製的摹本。細細品賞《杏園雅集圖》,可以看到畫中不僅描繪了杏園的環境,擺設的傢具、餐具等,還能見到許多清雅的文房用器,例如在《杏園雅集圖》大都會本中(圖2),於身著紅衣的閣臣右側書桌上,便有一方白質黑章、以連綿起伏之山巒為形象的大理石插屏,其前方則置有一方硯台,和筆架、筆、水盂以及筆洗;另外,在此段畫面右方,也能見到一座紅木方桌上擺設有銅爐與青銅器。這些珍玩或擺設,著實讓我們見識到明代文人間使用及觀摩文房清玩的過程,呈現文人生活豐富趣味的一面!
藝術家皇帝誰與爭鋒
圖3_明宣宗,《畫三陽開泰》,台北故宮藏
明宣宗朱瞻基(1399~1435)為明代第五代皇帝,在位12年,年號「宣德」。宣宗雅尚詞翰繪事,風格自然而典雅,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藝術家皇帝,在他統治下的宮廷繪畫也達到鼎盛,足以與北宋徽宗的宣和畫院相媲美。
這幅《畫三陽開泰》(圖3)是宣宗31歲年輕時的作品,畫上有「宣德四年(1429),御筆戲寫三陽開泰圖」的署款,並鈐蓋「廣運之寶」御用璽印。畫面采三角形構圖,將一隻母羊與兩隻乳羊依偎相伴的情景放置於畫面正中心,並以竹樹與茶花搭配為襯景。整幅畫以水墨為主,用筆層層皴染,略加淡彩,風格典雅自然,帶有文人畫筆墨的韻味,不禁讓人想起宣宗最景仰及學習的對象——趙孟頫之《二羊圖》。另外,從吉祥寓意的功能來看,「羊」與「陽」諧音,「竹」與「祝」諧音,所以這張畫具有祝賀「三陽開泰」之意。「三陽開泰」最早源自《易經》,古代人經常用它來傳達新年歲初時迎春送冬、陰消陽長的祝福。再者,農曆十一月為「一陽生」,農曆十二月為「二陽生」,以此類推,古畫上許多與羊(陽)相關的題材,都與此農曆節日的吉祥寓意有關。
在仙境般的苑囿行獵
圖4_商喜,《朱瞻基明宣宗行樂圖》,明,縱211厘米、橫353厘米,北京故宮藏
商喜(活動於15世紀,約卒於1450年),字惟吉,一作恆吉,河南濮陽人,為活躍於宣德至正統年間的宮廷畫家,善畫人物與歷史故事,用色鮮艷,裝飾性風格強烈,傳世作品有《關羽擒將》《朱瞻基明宣宗行樂圖》等。
《朱瞻基明宣宗行樂圖》(圖4),是明代帝王行樂圖中最著名且年代最早的一幅。畫面描繪的是明宣宗春日郊遊行獵的場面:其中,畫面左上角平坡上,一位容貌豐肥,體格魁梧,頭戴源自元人的尖頂「笠子帽」,身著紅色窄袖衣、外罩緊身黃袍服的騎者,即為明宣宗;在他身後,有三名各自捧抱樂器、背著弓矢、手擎寶劍的侍從隨行在後。山坡松林間,還有20多名隨侍乘騎列隊,經過石橋邊,沿山坡迂迴前進。整幅畫的背景為松林環抱、桃杏盛開的郊野,山坡左右各有石橋一座,山前山後也有鶴、鹿、獐、兔、雉雞、孔雀、喜鵲、鴛鴦等山禽水鳥嬉遊其中,彷彿別有洞天之仙境。據學者考證畫中苑囿景緻等特徵,可推測本幅畫所表現的自然環境,應當就是京城南苑的「南海子」,即元明清三代以來專供皇室射獵講武之所在。此件作品再現了當時帝王宮廷生活的一個側面,加之紀實描繪了人物形象、服飾器物及環境周遭,堪為後世保留了非常珍貴的歷史資料。
浙派第一名
圖5_戴進,《春遊晚歸》,明,台北故宮藏
戴進(1388~1462),字文進,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人,擅長山水、人物,為明代浙派的主要奠基者。他在宣德年間進入宮廷,於仁智殿擔任待詔,晚年回到杭州後,於藝術和聲名方面均達到巔峰,並進而啟迪了新一代的浙派畫家。其畫作在浙派誕生的時代,即被奉為不朽之傑作。
戴進《春遊晚歸》(圖5)乃描繪在一片暮靄蒼茫、桃花盛開的江南,一位文士游春歸來的情景。在構圖安排上,多將景物置於畫面右側,左側較為空曠,近景為長松坡石,有一座石橋可以過渡到右下方的庭院,中景為雲霧環繞的山腰樓閣,再上一層則是遠處的高山;隨著松枝拖曳的方向望去,可遠眺左方「之」字形的小徑和農莊,然後視野逐漸隱沒在一片迷濛的江水和暮靄中。此畫的筆觸及渲染設色十分細膩,呈現出一種精緻高雅的格調,明顯超越戴進同時期的畫家,足以與南宋馬遠的院體畫風媲美。
明代郭熙代言人
圖6_李在,《闊渚遙峰》,明,北京故宮藏
李在(生卒年不詳,約活動於15世紀前半葉),字以政,福建莆田人。宣德年間進入畫院,擔任仁智殿待詔。其人兼善山水及人物,學習北宋郭熙或南宋馬遠、夏圭等院體畫風,畫藝與戴進齊名。明朱謀垔《畫史會要》稱:「自戴文進以下,一人而已。」
本幅《闊渚遙峰》(圖6)將行旅與田園村居生活結合於一幅畫中,只見山下數間茅屋門前,有二人交談,一童子持琴相隨;近處喬柯下,駛過一舟,一人坐在船頭吹笛,二人在旁飲酒取樂,生活氣息濃厚。畫面左上方有畫家款署「李在」,並鈐蓋朱文「金門畫史之印」。李在的畫風受到北宋郭熙之影響極深,本幅即為一例,如構圖學自郭熙《早春圖》,以中央主峰主軸,堆棧出帶有「S」形動態的走勢,山頭布滿濃密的苔點,山石的質理則採用細密流利、舒捲如雲的線條──「雲頭皴」來勾勒山石的輪廓,再層疊反覆皴擦;至於樹木與枝葉部分,乃以弧曲伸張、如螃蟹腳爪造型的「蟹爪枝」予以表現。李在的筆墨相較於郭熙,更為自由放逸,這是明初院體或浙派畫家學習郭熙風格的特徵之一。
墨彩融合的前衛性
圖7_孫隆,《花鳥草蟲》冊其中1開,明,上海博物館藏
孫隆(活動於15世紀),字廷振,號都痴,江蘇毗陵(今常州)人。明宣德年間進入宮廷畫院。兼擅山水及花卉翎毛。山水學米家山水,花鳥草蟲則多以彩墨渲染,融合徐熙落墨花與趙昌沒骨法而有所創新,對明代中晚期寫意花鳥影響甚大。
本套《花鳥草蟲》冊(圖7)為孫隆花鳥寫意畫中之精品,冊頁共12幅,圖繪海棠白頭、紅蓼蜂蝶、蓼花螳螂、荷塘鵪鴿、水藻支蟬、秋塘青蛙、紡織娘、蜀葵、黃菊、紫芥、黃葉廠雀、秋草蝗蟲等各種題材。每幅皆不用「雙鉤填彩」的傳統花鳥寫生手法,而以墨彩點染的「沒骨」技法畫成;如「黃葉廠雀」一開,不畫全株,僅截取植物的局部花葉枝椏入畫,枝葉由上而下垂懸,枝上停佇一隻麻雀。畫家在上礬的畫絹上,以濕筆蘸色,於將干未乾之際,層加墨筆疊染,故筆雖濕而色彩不暈散,頗得墨色淋漓的鮮活趣味。孫隆充分發揮墨與色融合的效果,使得花鳥畫有了更豐富的表現技巧,也讓他在講究精緻寫實的院體花鳥畫之外獨樹一格。
推薦閱讀:
※老北京宮廷級飲品
※解密源自宮廷秘方的解暑飲品【宮廷酸梅湯】
※甄嬛傳(2011年鄭曉龍執導古裝宮廷大戲)—搜狗百科
※圖繪唐代宮廷仕女馬球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