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中藥、器臟、五行、六因雜談
1、燙腳:用開水慢慢的沾著燙,三個4磅的暖瓶的水量,燙完要20-30分鐘,一身大汗,7-10天就能有反應,會有稀便,甚至便水。剛開始還很害怕,可是到了今天才知道,便水拉稀,才是治療疾病的根本,否則都無從談起。在燙腳的過程中,還曾經分別出現過一次大便出雞蛋大小的一團白色膿樣和黃色膿樣的大便,白色為寒痰,黃色為熱痰。中醫經絡所述:腎經、脾經、肝經、胃經、膽經、膀胱經等三陰經和三陽經都在腳上,燙,能使三臟三腑得到刺激,加速工作,最明顯的就是,經過一段時間的,除了要出一身大汗外,很快的就能感到飢餓,晚上就要加餐。出汗能夠疏通毛孔,排除垃圾,同時,熱量能夠補充身體,加速血液的流動,對身體健康大有好處。不方便的是要用開水,要防止燙傷。 2、洗盆堂澡:每個星期一次,一次1-2個小時,春夏秋冬不要間斷,發現頭暈或者胸悶就出來休息一下或者結束洗澡,水溫應該在38至41 。同樣是周期性的便稀、便水,有黑黃色的,也有淡黃色的,還有綠色的。夏天泡澡效果更好,堅持一段時間後,泡澡完畢,眼睛裡就會出現一圈的「眼屎」,還會出現一小股咖啡色的深黃尿液,幾個小時後會有十分渾濁的尿液排出。這說明夏天環境氣溫高,更能夠用熱量將體內的「垃圾」驅趕排出。泡澡,把身體置身於熱水當中,中醫所強調的「筋經百骸」都處於熱水之中而得到溫煦濡養,疏通經絡,更能夠排除垃圾毒素。 3、熱水袋:冬天用橡膠熱水袋灌上開水用毛巾包好,捆在腰上,在家做活,看電視都可以進行,晚上睡覺還可以灌上半袋,排出空氣包上毛巾放在腰下睡覺,半夜水涼就撤出。 4、煤球爐:冬天取暖用的煤球爐,就是一個巴掌大的金屬器物,裡面填充了玻璃棉,中間放上燒燃了的核桃大的煤球,蓋好,裝在套子里,放在身上,它能燃燒十個小時,比起熱水袋它且體積小,熱量大,它將熱量不斷地輸送的身上。 5、灸療:是用艾條在身上每天灸2個小時,此法為幾種方法之最烈。
中藥1、人蔘、天麻:熬水(湯)服用。人蔘補氣,天麻平肝。常人以每天3克開始,以月為時間單位逐步增加,最後達到每周50克人蔘、50克天麻熬湯服用。2、六味地黃丸:為中成藥的基礎,也是調理人體陰虛之基本的中成藥,所謂陰虛,就是五臟虛弱,臟虛發熱,如果體胖,夏天發熱難耐,手心發燙,身體軀幹發熱的等,可以視為陰虛。與人蔘、天麻配伍,效果更佳。無論陰虛還是陽虛,重點在「虛」上,補於不足,效果就不好。主要成分: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3、桂附地黃丸/八味地黃丸:在六味地黃丸的基礎上,增加了肉桂、附子兩味中藥加工而成,其成分變成了五補三瀉。其作用為溫補腎陽,主治:腰膝酸軟,型寒肢冷,口渴等陽虛之症,一般中年男子多半都可服用。 「陰虛生熱,陽虛生寒」在中成藥的調理上,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將其分開,在服用時,要自我區別是陰虛還是陽虛癥狀。口渴——中醫叫做「消渴症」,其癥狀主要是,口乾不適,杯不離手,稍不飲水,就口乾舌燥,飲水後馬上就排泄,飲水量偏多,小便次數偏多。說得再明白一點,就是糖尿病的早期癥狀,原因是腎氣虛弱,無法舉升水液輸布全身而造成的結果,對身體的危害很大。桂附地黃丸對消渴症有一定的療效,但真正解決問題,還需求助他法。桂附地黃丸溫補腎陽。如果體瘦,冬天手腳冰涼,怕冷,所謂「畏寒肢冷」的陽虛癥狀。此葯對長年胃病、消化不良、經常性拉稀、五更泄等均有不錯的效果。他的主要成分:熟地黃、山茱萸(制)、山藥、牡丹皮、澤瀉、茯苓、肉桂、附子。4、歸脾丸:中醫補氣養血的最基本的成藥,老年、中年、青年、兒童都可適用,筆者有多年的實踐。益氣健脾、養血安神。用於心脾兩虛、氣短心急、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體乏力、食欲不振等。體形消瘦、面無血色、經常感冒、青春痘、胃痛胃酸等,都可以服用。建議藥量加大到每日兩次,每次10克通常用於小兒脾胃不足,面黃肌瘦,不思飲食,兒童生長痛等都有效果。成份:党參、白朮、黃芪、茯苓、遠志、酸棗仁、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甘草等。5、補中益氣丸:調理氣血之成藥,意在對中氣不足,消化不良等現象進行調理。長年稀便、50歲左右的人「五更泄」,就是中氣下陷的具體表現,中醫對此早有認識。6、烏雞白鳳丸:女性使用基本的中成藥,補充氣血、調經止帶。用於氣血兩虧引起的月經不調、行經腹痛(通經)、崩漏帶下,少腹冷痛、體弱乏力、腰酸腿軟、產後虛弱、陰虛盜汗等。
1、腎虛:中醫講「腰為腎之府」,由於腎虛,不能完全共給腰部血液,導致腰部過度疲勞,長期會導致腰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等症。用熱水袋效果很好,只是要堅持。理由是熱量能夠及時疏通血液到達腰部,要疼就會很快的緩解;腎虛導致腦空,記憶力減退,中醫有「腎主骨,生髓,腦為髓海」,腎虛不能供給大腦而導致記憶力減退;腎虛導致缺鈣,因為「腎主骨」的緣故,導致無法身體無法完全消化吸收食物中的鈣而造成缺鈣; 2、胃病:腎陰養心陰,腎陽養脾胃,胃病是腎的問題,用桂附地黃丸溫補腎陽,就能很好的治療胃病。到了老年就不會出現胃病現象了,因為上了年紀,許多臟器內存積熱,會變得機能亢奮,胃熱可導致消食,牙石,喜食異物,如食土、食生大米、食草等,常常能在電視上報道。3、痛經:痛經是女性由於子宮內聚集了大量的死血,中醫叫作「血瘀」,當例假來臨,需要能量開竅時,由於體虛能量不足而導致經血無法衝出,形成疼痛。一般用烏雞白鳳丸來補充氣血,達到經血衝出的目的。熱水袋、煤球爐、泡澡等效果更好。 4、感冒:中醫講感冒為「寒邪束表」,刮背能獲得好的效果,加上燃酒搓背,效果會更好。 5、齲齒:腎主骨,牙為骨之餘。這樣看,齲齒,牙疼,牙齒怕酸怕冷,都與腎臟有關,齲齒,不管老少,是牙齒的表面缺少津液來維護,被口中的酸鹼所腐蝕。治療齲齒用補腎方法 6、高血壓:老年性疾病,是肝臟由於聚集了大量的垃圾,導致「肝藏血」的功能消失。人在運動時,用血量增大,需要把肝臟內儲藏的血液釋放出來,以供運動之需。一旦靜止或者睡眠,需要的血量減少,多出部分就回到肝臟儲藏。由於這個功能消失,心臟以一個定量不斷供給,就造成了高血壓,血壓的高低,由肝臟堆積垃圾多少而定,堆積得越多,血壓就會越高。使用泡澡、灸療,大量的體內垃圾被排出,降低血壓的可能性不是沒有。 7、糖尿病:普通人知道糖尿病「三多一少」——喝水多、食量多、小便多、體重減輕在中醫看來,喝水多是消渴症,。食量多:是胃熱消食,所食食物無法消化吸收,而是隨大便排出。小便多,是因為腎氣不足,無法舉升水液輸布全身,而是隨小便排出,造成口渴。體重減輕,是脾臟的問題,因為「脾管肌肉」,「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無法消化吸收營養,造成肌肉萎縮。糖尿病是由於胰腺釋放胰島素不足,導致無法分解食物中的糖,使之糖份從尿液中排出,如果能將胰腺中存在的「垃圾」,胰腺就能正常的發揮作用。 8、心臟病:中醫認為「腎陰養心陰」,心臟病的早期是腎氣供給不足,產生不開心、胸悶、氣短、心累等癥狀,使得心臟長時間處於「缺氧」狀態,導致功能不足,在老年的時候,心臟內聚集了大量的「六邪」,曾經得知一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她的心臟是正常人的三倍,這樣的心臟不可能繼續生存下去,不久就由於心力衰竭而去世。 9、肥胖:肥胖是身體迅速下降的一種表現,通常在40歲前後,會出現皮下脂肪增厚,肚腹上廷,俗稱「發福」、 「將軍肚」等等。肥胖追究起來是虛胖,首先是脾胃消化吸收出現問題,二是肝臟疏瀉功能不好,從現代醫學看,應該是人體的胰腺出現問題(中醫沒有胰腺的概念),是脂肪無法被完全分解吸收後成為營養物質,而成為了「垃圾」堆積在皮下,時間長了,脂肪細胞會浸透到內臟、血液中。同時,肥胖人體力十分低下、心累的狀況,更加反映出肥胖人體素質不好。我理解肥胖是虛胖,就更加要用補的方法。 10、垃圾論:現代人們普遍認為人體內堆積了「垃圾」,叫做「垃圾論」,實不知,中醫致病的「六邪」——風、寒、暑、濕、燥、火。才是真正論述了體內的「垃圾」狀況,且都是以物質的形式存在,在調理過程中能夠明顯的感覺到。1、便秘偏方:取少許的紅花油滴在手指上,塗抹到肛門內側,3——5天一次,直到痊癒塗抹時,最好使用一個安全套套在手指上,以便乾淨衛生。2、關節炎小偏方:抓幾個蜜蜂,用蜜蜂的針來蜇刺痛處, 每次取三隻,7至10天一次,效果很好,可以堅持作到關節炎痊癒,不管什麼季節,銷售葡萄的小販那裡就有蜜蜂,有關節炎的網友不妨試一下,此法為綠色療法,不會有任何的副作用的。這個方法對肩周炎、腰疼、骨質增生,腰椎間盤突出都有效果。3、靜脈曲張:找一小飯勺,鋼、木質都可以,用紅花油做介質,在患處刮痧,力度已能夠刮出紫痧為度,如果用力,可見黑色包塊,此為最佳。7-10天一次。4、腰疼:熱水袋5、 皮膚病:皮膚問題,都是肺臟出問題。皮膚病就是體內的垃圾在往體外排出,排出了皮膚病就好了。上面說的是局部的皮膚病,如果出現周身瘙癢,周身刮痧的辦法會有好的效果。6、牙疼:牙疼有胃火牙疼和腎虛牙疼。在牙齒的縫隙之間,用針將牙齦扎破,將裡面的血水放出來(中醫叫做刺血),很快就會好的。如果牙齦腫痛,無法刺血,就患處以外面頰部(腮幫子)用針把皮膚扎破,擠出血水,第二天就會好的。7、胸悶氣短:找一胡豆,放在腳下走路(最好是半圓型的橡膠球,厚度以能夠正常走路,而腳下感覺每走一步就感覺到疼),女同志不要穿高跟鞋,每天有意識的以散步的形式走一圈,強度以疼痛能夠忍受為度,每天堅持,很快就會有好轉。胸悶氣短的癥狀,在中醫上講:「腎陰養心陰」,出現胸悶,就是腎氣共給心臟不足而產生,刺激腎臟可以加強腎臟功能,使心臟得到應需的營養,胸悶氣短就能夠得到初步的緩解。如果是年輕人,就要引起相當的主意。是要經過相當的健康調理才會徹底改變此種現象就是心臟病的早期癥狀,如果不加調理,或者沒有有效的方法,上了年紀,就是心臟病的結果。8、青春痘:青春痘不能泄,只能補,把虛火補出來,或者在痘痘上扎一針,把裡面的血擠壓出來,會好的。9、美容:中醫講「心華在面」。面部血色好,氣色就好,是心臟好的具體表現,如果人到30歲或者到了中年,許多人臉上會出現斑和皺紋,是臉部堆積了許多垃圾,嚴重的會出現眼圈發黑,嘴唇發青,給本人帶來了許多的壓力。每周泡澡。這樣,大量的出汗,把體內的「垃圾」通過汗液排泄出一部分,熱水能溫煦筋經百骸,促進血液的循環,調整五臟六腑的功能。補氣補血。人到中年,隨著年齡的增大,臟腑功能的減退,氣血逐漸的顯示不足,中醫有「百病治氣血」的說法,氣血充足,不僅不會得病,而且會讓人年輕漂亮。如「烏雞白鳳丸」 、「桂附地黃丸」、「 歸脾丸」、「 人蔘粉」、「 天麻粉」等。熱療的方法增強面部的血液循環,如使用能夠噴出蒸汽的家電或者儀器,將蒸汽噴洒在面部,這個需要每天定時來做,最好是形成習慣。花費不是很大,就是要有足夠的耐心來堅持。不能放縱和熬夜。熬夜對人體的傷害很大,如果我們因為消遣和玩樂經常熬夜,就會得不償失。10、腳氣:俗稱「香港腳」,是人體產生的濕,大陸南方由於氣候潮濕,中醫有「北方多火,南方多濕」的說法。人體產生濕氣是必然的,有腳氣的現象說明身體能夠將它從腳上排出,乃為好的現象,人體有濕氣,不能排出,反而不好。這些「垃圾」將隨著天長日久而堆積越多,造成後期不好醫治。燙腳能夠緩解。11、春天手掌脫皮:春天氣溫升高,人體血液活動加強,隨將體內的「濕氣」排出,在手掌上形成小的水泡,平時不注意觀察,待「水泡」破裂,就形成以「水泡」為中心向外脫皮。12、灰指甲:中醫認為,灰指甲乃為臟器之「濕氣」尋經絡下行,阻塞了經絡,指甲特別是腳趾甲無氣血供應而產生,很難治癒,這也表示手上、腳上相對經絡的臟腑存在問題。13、白癜風:中醫認為「肺主皮毛」,人體的皮膚、汗毛出現問題,就是肺臟的緣故,人體白髮、少白頭與此有關。白癜風可以用刺血和補肺氣的方法醫治。14、亞健康不思飲食,口苦,口氣,喝濃茶,頭暈,過食辛辣,多夢或者是噩夢,小便赤黃,口渴,經常拉稀。消化不良,冬天怕冷,面色恍白,四肢冰涼,夏天手心腳心發燙。眼圈發黑,嘴唇發烏,體力不支,無作勞累,肌肉酸疼,牙齒色黃,牙齒鬆動,牙齦出血、萎縮,無法消化牛奶,舌苔厚、黃、白等等。這些都是由於身體素質下降,導致的明顯的癥狀,這些都是潛在的疾病,需要我們加以注意並且認真調理,如果不去理會,毛病會越積越多,麻煩不斷。15、飲酒冬季要飲「熱酒」,老人說「喝涼酒、花髒錢,早晚都是病」,因此「熱酒」對人體具有養生保健作用最好加上人蔘、鹿茸,適量飲用會有養生保健功效。夏季飲用冰啤酒的人,是明顯的「陰虛內熱」之癥狀。
1、領養孩子與養父母長相想像和夫妻多年相像;這就是中醫所說的「氣」在起作用。父子、夫妻常年生活在一起,人體的「氣」相互傳導,向著相像的方向發展。2、廁所內尿矸石現象:人體產生垃圾,年輕時,在氣血充足,可以隨著尿液被排出體外,但是到了中年或者老年,身體素質下降,自身所產生的垃圾無能力排出體外,長時間堆積就形成了「膽結石、膽管結石、尿道結石、腎結石等」。中醫認為,膽結石原因是由於膽熱熏蒸膽汁,使得膽汁濃度加大,達到一定程度就可結合為膽結石。3、牙石、口氣:產生於胃熱,治療胃熱才能取得好的效果。4、不要長期佩戴手錶、手鐲等,佩戴手錶,會吸收消耗手腕處體熱,造成腕部虛弱,外部寒、濕入侵造成。1、做菜:多用生薑、八角、花椒等。生薑有暖胃、通氣之功效;八角就是中藥肉桂的種子;花椒能除濕散寒。2、秋冬季節多吃羊肉,狗肉。羊肉、狗肉都屬熱性,能溫胃散寒,夏季食用狗肉,還能夠排出稀便。3、 煮啤酒:冬季飲品,煮啤酒時,要加醪糟、大棗、枸杞、生薑片,冬季經常飲用,有活血散寒之功效。4、注意水的硬度:在水硬度大的地區,燒飯、做菜一定要使用沉澱後的開水,目的是除去水中的「水垢」。如果用生水直接煮飯做菜,會導致這些「水垢」隨食物食用,時間長會滯留在體內形成「垃圾」而無法排出。5、煮肉的第一道水一定要倒掉:豬肉、雞肉等食物,在煮或者燉時,第一道水中會泛黑沫子浮在水面上,進行打撈過濾,這些是動物體內形成的垃圾,打撈不能完全除去,把緊肉水倒掉才能徹底。6、病人護理:家有病人住院,無論老少,都要特別注意在輸液時,取一熱水袋,灌上開水將輸液管壓住,理由是大量的環境溫度的液體(特別是在冬天)輸入體內後,會消耗相當的體內熱量,年老體寒者,輸入冷水會造成痙攣,這個小節不可忽視,熱水袋的目的是增加液體的溫度,能達到病人早日康復的效果。
(一) 人蔘的作用與養生人蔘,性甘、微苦,微溫而不燥,性稟中和,陽氣、陰津均可補益,其效甚佳。大補元氣,挽救虛脫,尤為擅長。無能出其上者。補益肺脾之氣(古方)。常用為要葯。生津止渴亦有著效,知非存陽之濟。在安神益智增強智力活動方面頗有特殊的功效,其扶正祛邪的作用也較強。野山參較園參作用強、療效好;紅參的溫補作用較生曬參更明顯。1、用於氣脫及血脫、亡陽、亡陰等虛脫危重的病證。大病、久病或大出血後,氣虛欲或氣隨血脫,症見神疲少氣、脈微欲絕等,重用本品既有效驗,如《景岳全書》獨參湯。若氣脫兼見陽氣衰微,汗出肢冷著,常與附子配伍,如《世醫得效力》參附湯。若血脫、亡陰而有氣脫的表現者,可以阿膠、熟地黃等配伍。2、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食欲不振,便溏腹瀉。常與白朮,茯苓配伍,如《和濟局方》四君子湯。中氣下陷,久瀉、脫肛、子宮脫垂者,可與黃芪、白朮、生麻等配伍。如《脾胃論》補中益氣湯氣血兩虧著,又常與熟地配伍,如《景岳全書》兩儀膏。3、 用於肺氣不足,短氣喘促等證。常與蛤蚧、胡桃仁、五味子、阿膠等配伍;4、用於熱傷氣陰及消渴證。熱傷氣陰,短氣神疲、口渴多汗脈虛細微者,常與麥門冬、五味子配伍,如《內外傷辨惑論》生脈散。用於消渴證,口渴多尿、常與熟地黃、天花粉、黃芪等配伍。5、 用於心脾兩虛,驚悸失眠、精神恍惚者,可與茯苓、遠志、棗仁等配伍。(二) 天麻的作用與養生天麻性能甘,平。歸肝經。息風,平肝,止痛。息風止痙,祛風止痛,化痰散結。因能化痰,故以風動痰壅者最為適宜。用以驅散外風,利咽喉、清頭目、止頭痛、除瘙癢。軟堅散結。1、用於驚風、破傷風、癲癇等痙攣抽搐之證,治小兒急驚或溫熱病之抽搐,可與羚羊角、鉤藤、全蠍等配伍;治小兒慢驚,常與江參、人蔘、白朮等配伍,如《古今醫統》醒脾散;治破傷風,常與蠶蛻、全蠍、天南星、白附子等配伍。2、用於肝陽上亢、風痰上擾所致之頭痛、目玄等證,前者,常與鉤藤、石決明、黃芩等配伍,如《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後者,常與半夏、白朮、茯苓等配伍,如《醫學心悟》半夏白朮天麻湯。3、用於風濕痹痛、頭風痛等證。治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常與杜仲、牛膝、附子等配伍,如《十便良方》天麻酒;治頭風頭痛,如與川芎配伍,即為《普濟方》。 [用量]3——9克,研末吞服,每次1——1.5克為平肝的要葯,中醫認為,肝臟比較嬌氣,肝陰易虧,肝陽易亢,用天麻平肝,不可缺少。我的理解,無論孩童還是中年人、老年人,身上都可以捕捉到肝陰虧、肝陽亢的具體表現。孩子多動、性格張揚,中年人的頭疼、急躁,老年人的激動發火,慪氣、「鑽牛角尖」、憂鬱症等,都是肝陰虧、肝陽亢的具體表現。天麻可以補虧抑亢。
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未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味為陰;火為陽,水為陰等。運用到人體,主要就是:五臟為陰(心、肝、脾、肺、腎);六腑為陽(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血為陰,氣為陽。五行,: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腎陰養心陰,腎陽養脾胃」,胃病是由於腎陽虛弱,胃病調理腎陽非常有效。胸悶、氣短是由於腎陰不足,調理腎陰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心臟病則是腎陰不足多年導致的。五臟,即:心、脾、肺、腎、肝等臟,在中醫理論當中,臟既是陰,如果病變到達五臟,就說明問題有些嚴重了。1心臟:心主神志,是人體活動的主宰,在臟腑中居於首要地位;神志的含義包括精神狀態,意識思維等,中醫學的心臟包括了中樞神經的部分功能。心臟還主血脈。心臟開竅於舌,在體為脈,心華在面。心與小腸相表裡。2肝臟:肝主疏泄,性喜舒暢條達。肝臟的疏泄正常,則脾胃健強,故能助脾胃生化氣血。肝臟藏血,開竅於目,在體為筋,其華在爪(指甲)。肝與膽相表裡3脾臟:脾氣主升,喜燥惡濕。脾主消化吸收食物當中營養,產生血液和津液,輸送於其他臟腑、器官,以供給營養之用,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臟統領周身的血液,使之能正常運行而不溢於血管之外。脾開竅於口,主四肢、肌肉。脾的健康情況可以在嘴唇上反映出來。脾和胃相表裡。4肺臟:肺主氣,司呼吸,為吸收轉換氧氣的唯一器官。肺主治節,能輔助心臟進行血液循環。肺能通條水道,使水液下輸膀胱。肺開竅於鼻,與氣管、喉、鼻等連成呼吸道系統,中醫學稱為肺系。肺主皮毛,與聲音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肺於大腸相表裡。5腎臟:腎主水,是人體水液代謝最重要的器官。腎主納氣,是人體元氣之根。腎藏精,主骨(齒為骨之餘),生髓(腦為髓海)。腎在上開竅於耳,在下開竅於二陰。腎華在發。腎為先天之本。腎和膀胱相表裡。1、心與肝的關係:心主血液循環,肝主藏血。心血充足,循環旺盛,肝臟才能發揮其藏血和條達的功能;肝臟的藏血和條達功能正常,又有助於心血的正常運行。心血旺盛,肝血也儲藏充盈,即可營養筋脈,促進人體和四肢屈伸的正常運動,若心血不足,導致肝血虧虛,血不養筋,就會出現筋骨酸痛、手足痙攣等症;血虛生風,肝風內動,就會出現視物昏花、頭暈耳鳴等症。此外,肝喜條達,而惡抑鬱,肝氣鬱而化火,可上犯心神;反之心火亢盛,也可導致肝血受損,出現心煩易怒、狂躁不眠等癥狀。2、心與脾的關係:脾的運化功能,有賴於心血的濡養和心陽的推動。而心血的生成,又需要脾運化水谷精微的供給。而這不僅相互資生,而且相互為用。心血足則脾得其所統,脾氣健強,統血正常,則心血的運行源源不斷。若脾運不健,心血的化源不足,即可出現心悸、健忘、失眠多夢等症。3、心與肺的關係:心主血,肺主氣。心肺之間主要是氣血相互為用的關係。血的運行,雖為心主,但必須依賴肺氣推動;肺氣輸布,又必須通過心脈的運行才能布達於全身。因此,在病變上,氣滯可導致血瘀,血瘀也可導致氣滯,二者往往是兼見的。此外,心肺虛損病變也可相互累及,如肺氣虛可導致心氣虛,而出現呼吸氣短、心累心跳等。反之,因心氣虛的心累、心跳,也可導致呼吸氣短等肺虛癥候。4、心與腎的關係:心腎之間,具有升降相因,水火相濟的關係。心火之降,有賴於腎水之升;腎水之升,又有賴於心火之降。這種升降相因,水火相濟的關係,稱為水火相交。如果腎陰不足,心火過盛,兩者失去協調,稱為心腎不交,則出現健忘、虛煩失眠、心悸、遺精等症心陽與腎陽也是相互促進,互相為用的。腎陽虛可導致心陽不足,心陽不足也可傷及腎陽。5、肝與脾的關係:脾主運化,肝主疏泄。脾得肝之疏泄則運化健旺,肝得脾所傳輸之飲食精微的滋養,則肝氣條暢。由於肝脾的關係密切,所以肝脾不調的現象是多見的。脾氣不調,可導致肝脾不和,出現肋痛、腹脹、厭食吞酸等症。如肝氣橫逆,肝氣犯脾,可出現腹痛。腹瀉等症,所以有「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識脾」的說法。6、肝與肺的關係:肝以升發為順,肺以肅降為常。脾氣升,肺氣降,則人體的氣機通達暢行。若肝氣鬱結,氣鬱化火,肝火犯肺,導致陰虛肺燥,則可出現痰中帶血,甚則硌LUO血等癥狀,通常稱為肝火犯肺。肝陽上亢,肺失肅降,也可出現眩暈頭暈、胸膈漲悶等不舒的癥狀。7、肝與腎的關係: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可以相互資生,精可轉化為血,血可轉化為精。肝得腎精的滋養,則功能正常。如腎陰不足,肝失滋養,就會引起肝陰不足,肝陽上亢,或肝風內動的癥候,常採用滋腎養肝的方法。又如眼部疾病、生殖功能方面的疾病、溫熱病熱入下焦等,也多實肝腎同治。8、脾與肺的關係:肺主全身之氣,須賴脾傳輸水谷精氣的充養,才能呼吸正常,氣血暢行;脾傳輸水谷精氣,又須肺的布散才能運行於全身。因此,脾與肺對人體元氣的化生和維持密切有關。一般所說的氣虛,如少氣懶言、咳嗽痰多、食少便溏、疲乏無力等,為肺脾兩虛,常用補脾益肺的方法調理。脾主運化水濕,肺主通調水道,在水液代謝上,二者也是相互促進,協同完成其其化過程的。9、脾與腎的關係:脾的運化作用須得腎陽的溫助,而腎精、腎氣雖稟受於父母,但須脾輸送水谷精微的充養,才能源源不斷地發揮其生長、發育和生殖的能力。如腎陽不足,則可使脾陽虛弱,運化失職,出現腹脹、消化不良、大便溏泄或浮腫等症,常用溫補腎陽為主的方法調理;反之,脾虛水泛,會出現腰膝酸冷、水腫等腎虛癥狀,常用健脾補腎的方法。10、肺與腎的關係:從水液代謝方面來說,腎合膀胱,在水液代謝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通過腎主水的功能,以及通過肺通調水道、脾運化水濕的作用,才能完成水液代謝的過程。因此,肺、脾、腎的功能失常,都會使水液停留而發生水腫等症。 從氣的關係來說,肺主呼吸,但要靠腎的納氣作用。人體氣機的出入升降與肺腎密切相關,所以有「肺為氣之王」、「腎為氣之根」的說法。若腎氣虛衰,納氣功能失常,可出現呼吸困難、動則氣喘的癥狀。另外,肺能輸布津液,為水之上源。若肺陰不足,常導致腎陰亦虛,可出現潮熱盜汗、夢遺、咽干口燥等症。
(一) 氣1、氣的含義:一是指人體流動著的富有營養的精微物質,古人說:「上焦發宣五穀味,熏膚沖身澤帽,若霧露之溉,是謂氣」;另一是指臟腑機能活動,如說:「飲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條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其中的脾氣就是機能活動的氣。物質的氣發生的作用,便是活動的氣;沒有前者,就沒有後者。2、氣的來源:氣最初稟賦於父母的遺傳,來源於精,而後有賴於營養物質為其資源。例如,精卵結合,胚胎形成之時,新的生命開始(元氣)已經產生並開始了活動,故精為元氣之根。一是天空的氧氣,由肺的呼吸而來。另一是水谷之氣,由飲食通過脾胃消化吸收而來。古人說:「人受氣於水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以上兩種氣的來源,一是氧氣,一是水谷之氣,都是具有營養物質的氣。空氣與水谷之氣相結合,藏之於腎,充沛與全身,稱為真氣,是溫養全身組織,推動臟腑功能活動和維持人體生命的原動力。3、 氣的作用:可分別為物質的氣與機能活動的氣兩個方面來敘述。物質的氣,概括起來有溫煦、保衛、生化、固攝及動力等作用。由於氣的活動範圍及作用不同,它有著不同的名稱。例如,循行與脈外,具有剛悍性質的稱為衛氣,它活動於機體內部有溫煦作用;運行與皮膚有體表防禦外邪的作用。循行於脈中,具有柔和性質的稱為營氣,它具有生化血液營養周身的作用。活動於胸中的叫宗氣,有幫助肺臟維持呼吸的正常進行和協助心臟推動血液循環的作用。機能活動的氣的作用,因臟腑功能不同而名稱各異。各臟腑的功能活動,名為臟腑之氣,如心氣、肝氣、脾氣、肺氣、胃氣等等,其主要功能在臟腑一節中有敘述。脾氣和胃氣綜合稱為中氣,有固攝臟腑組織,增強消化、吸收和傳輸營養物質的作用。經絡之氣,主要在人體內產生聯絡和傳導作用。扎針時所產生的感覺,稱為「得氣」,既經絡之氣。(二)精1、精的含義:一是指構成人體身形的生殖之精。古人曰:「故生之來,為之精。」、「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生身,是謂精。」,另一是指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水谷之精(食物消化、吸收轉化成為的營養物質),水谷之精分布於全身,在五臟者稱為五臟之精。兩者關係密切,沒有水谷之精,就無所謂生殖之精。2、精的來源:最初稟受於父母之精(精卵結合),而後有賴於營養物質為其資源。人體經過胚胎髮育離開母體之後,新的個體生命便開始了從自然界當中攝取水谷之精,經過氣化作用,在營養身體,維持生命活動的同時,又不斷的轉化、儲備為五臟之精,為人體生長發育的物質基礎。而五臟之中,腎又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腎中所藏之精更為重要,稱為「元陰」,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元氣的物質基礎。3、精的作用:是營養全身臟腑組織,為人體臟腑功能活動的資源,是促進身體發育成長的物質基礎,關係著人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的整個過程;能潛納陽氣,使陽氣不致亢旺,保持「陰平陽秘」,增加機體適應外界環境和抵抗病邪的能力。古人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精可轉化為氣,為人體元氣之根,故精為氣母。精虛則氣乏,精絕則無氣而死;精氣充盛,可以產生具有生殖能力的精,為構成新的形體和生命的基本物質,從而延續個體生命,使種族得以繁衍昌盛。中醫特別重視保持腎精,不能使其過度消耗,是保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內經》指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好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除房室勞倦可致腎精虧損而外,其他外感(風寒、病毒等)、內傷種種致病因素,皆可影響人體精氣,發生不足現象。這是由精的來源所決定了的。而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都必然直接或間接地耗損精氣,影響它的滋生和補充,最終必然影響腎精的儲備。所以,有「五臟之傷,窮必及腎」的病理過程。精氣的充足與否,可以從形體的表現而得知。古人說:「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精之巢為眼」,精氣不足則瞳孔散大,視物不明,又「精脫者耳聾」,所以遺精病人,常常出現耳鳴、眼花、頭暈、目眩等癥狀。(三)血血是在人體內流動著的具有營養作用的紅色液體物質。古人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就是說由脾胃消化吸收了食品物中的精微(營養),再經心、肺一系列的氣化作用而成為紅色的物質,成為血。可見血的來源,是由飲食物的精氣所化生的。血液流動與脈管裡面,在心氣的推動下,循環於全身,其作用主要有下列兩個方面。1、營養作用:血在體內流注,濡養五臟六腑,臟腑得以發揮其正常的生理功能。血液這種濡養臟腑的功能,是在臟腑的支配下進行的,例如,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並以脈管為道,才能使它發揮作用。血在外潤澤形體組織,如兩眼之所以能視,兩手之所以能握,兩足之所以能走,皮膚之所以潤澤,都是受到血液灌溉營養的緣故。2、運載作用:「氣行則血行」,血由於氣的推動,才能正常循行,但氣又必須依靠血來運載,這就是「血以載氣」的運載作用。人體自外環境中攝取的天空之氣和水谷之氣,都是靠血的運載作用而後才能雜體內發揮作用變化的,這也是「血為氣海」的道理之一。血與氣的關係密切,二者保持著相互對立、相互依存的對立統一關係,它們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因此,在生理上血具有同等於氣的重要地位。血與氣正常時在人體內相互協調,保持相對的平衡,即「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一旦氣血失調,不相依隨,就要出現或虛或實的偏向,而發生疾病。氣 血屬陽 屬陰無形 有形在外(為陰之使) 在內(為陽之守)主動 主靜為血帥(氣以運血) 為氣母(血以載氣)主溫煦 主濡潤可以化氣 可以生氣肺主氣,腎納氣,脾生氣 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註:由於營氣與血都在經脈中運行不能分離,營是血液中具有營養價值部分,運用中不能把營和血分開,故往往和稱為營血。血的病理變化,大體上可分為血虛、血瘀和血熱三種類型。1、血虛:主要是指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所引起的面色蒼白,舌淡,頭暈眼花等病理現象。2、血瘀:主要是指血流不暢或局部有淤血停滯引起的局部腫脹,痛如針刺,痛處不移,唇舌及皮膚青紫等病理現象。血的病變,還可表現為氣不攝血,血熱妄行等所引起的各種不同部位的出血。血與氣的關係已如上述,血與津液的關係也是密切的,所謂「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說明津血是同源的。臨床上根據氣血相依,津血同源的道理,在血的治療上,應從兩個方面來考慮,即直接治血和間接治血。直接治血,例如輸血、補血、養血、活血祛瘀、止血以及針灸學中的針刺放血等都是直接治血的方法。間接治血,一是從氣的方面治血,例如固氣、益氣、行氣等調氣方法,這是氣為血帥的道理;一是從津液的方面治血,例如補陰、增液等法,由於津液是生成血的原料;補充津液,有助於血的資生,這是津血同源的道理。(四)津液津液是人體內一切水液的總稱,它分布於全身,有清、稠之別。性質清稀的,屬陽,滲透、浸潤於肌膚之間,以滋養肌肉,充養皮膚,保持肌肉的正常活動;性質粘稠的,屬陰,叫做液,流行、浸潤於關節、腦髓之間,已濡潤空竅。從整體上看,津與液,兩者又同屬一體的,它們不僅都是水谷精微的液體部分,而且在環流周身的過程中,是互相影響、互相轉化的,所以在臨床上,常常是津液並提。由於出汗太多或利尿太過,都可以損傷人體津液。津液來源於水谷,它是由胃的消化吸收,脾的運化,小腸的分清、泌濁,三焦(上焦、中焦、小焦)的氣化等共同作用形成的。津液的作用:概括地說,主要有下列兩個方面:1、營養和潤澤組織器官。皮膚的潤澤,肌肉的豐潤,肢體與關節的運動自如,都是津液的潤養作用。從津液化生出來的涕淚、唾液等,可以潤澤及保養鼻眼、口腔;而腦髓、骨髓也靠津液的滋潤而獲得營養。2、調節機體陰陽的相對平衡。津液常隨著體內的生理情況和外界氣候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起到一定的調節作用,從而使陰陽獲得了相對的平衡。天熱或活動量大時,汗多而小便少;天冷或活動量少時,汗少而小便多,就是明顯的例子。津液是人體內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臟腑組織賴以營養和潤澤。它循行於經脈內的部分,是血液的組成部分;分布於五臟,流注於腎的,為腎精化生的物質原料之一。津液與精(此精為水谷之精)和合而為膏,以填補骨空之中,則為腦、為髓。此即,古人云:「五穀之津液,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的意思。津液在機體內完成了全身的營養作用後,又經氣化作用而轉化為機體不需要的汗、尿等廢水而排出體外,從而起到調節陰陽平衡的作用。由此可見,津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又是人體生命活動的代謝產物。因此,在病理上可出現兩方面的病變;一是津液缺乏;一是水液過盛。津液缺乏者,諸如高溫汗出過多,溫熱病的熱邪煎熬津液,消渴病的小便過多,以致人體喪失津液,導致津液缺乏,從而產生一系列複雜的病理變化,臨床上的亡津、傷液、脫液、傷津等,都是津液缺乏的病理名稱。《內經》指出:「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理、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大汗、色夭、耳鳴、屈伸不利等,都是津液缺乏的癥狀表現。如果大汗不止或高熱持續,亡津,脫液,就有生命危險。水液過盛者,是脾的運化失職,不能為胃行其津液;肺氣不降不能通條水道下輸膀胱;腎者主水,開闔失職,三焦水道閉塞等,皆可影響水液的正常氣化與運行,停滯於體內,泛濫於全身,則變生水、濕、痰、飲等病理產物,而導致多種內傷雜病。痰飲之病,多表現咳喘、氣短、心悸、嘔吐涎沫、目眩等症,甚至伴有浮腫。病因涉及肺、脾、腎三臟,而主要在於脾陽不運和腎陽不化兩個方面,所以,張仲景指出「病痰飲者,當以溫葯和之」,是治療痰飲病的大法;水濕泛濫積聚於全身,則產生水腫病,治療方法可根據具體病情,分別採用發汗、攻下、利小便的治法,目的都是消除積留於人體內的過多水液。
一、六因(一)風風,具有範圍廣與變化多的特點:發病較急,變化較快;癥狀常表現遊走不定;風邪傷及皮肉可以發癢;多有怕風的癥狀。具體可分為外風和內風。外風:由外界流動的風侵襲人體,使人體受涼而引起。主要癥狀是惡風、發熱、出汗,脈浮等。單純由風邪引起的,稱為傷風;如果與寒、濕等因素一起發病,則發生風寒、風濕等病,統稱為外風。1、傷風:惡風、發熱、出汗、頭痛、閉塞、流涕、噴嚏、喉癢、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緩。治療益用接表法驅風。2、風寒:惡風、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者汗出不多、舌苔薄白、脈浮緊。治療益用疏風散寒。(以上兩種一般屬於感冒,用刮痧療法比較有效)3、風濕:由風、寒、濕三氣侵入人體引起。中醫又稱為痹症,主要癥狀為關節疼痛。內風:主要癥狀為眩暈、四肢麻木、抽搐。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內風泛指中樞神經系統的一些病變。由於表現的癥狀變化較大,與風相似,故稱為風。還可細分為:虛風:多是由肝血虛,或肝腎陰虛引起,主要癥狀為頭暈、眼花、耳鳴、肢體麻木。治療益滋陰養血,鎮肝息風。熱極生風:由高燒感染等因素引起抽搐、角弓反張,在小兒稱為驚風,在成人稱為抽風。多見於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乙型腦炎、小兒上呼吸道感染等。中風:突然昏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從現代醫學觀點看,屬於腦血管意外(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血管痙攣等)。(二)寒寒:1、寒性收引、凝滯,故易出現筋脈痙攣和氣滯血瘀而疼痛;2、寒邪易於傷人陽氣;3、寒邪由表入里,易於化熱;4、多有惡寒或畏寒癥狀。寒邪致病分為外寒和內寒癥狀。外寒:由於外界氣溫降低,人體受寒而引起。單純由寒引起的外感病,中醫稱為傷寒。癥狀表現為惡寒、發熱、無汗、肢體疼痛,或背項強急、舌苔白潤、脈浮緊。內寒:多位人體內部機能衰退所引起的寒象。表現為畏寒、四肢不溫暖、精神睏乏、食慾減退。大便清稀、小便清長,可有胸腹疼痛、不渴、舌苔白潤、脈沉微。(三) 署署:1、署為熱邪,熱症的表現。身熱、口渴、心煩、多汗;2、署邪易耗氣傷津,身倦、四肢無力、口燥、唇乾;3、夏季多濕,故署多挾濕。胸悶、倦怠、飲食減退、腹脹、腹瀉。署只有外署而無內署,署分為:傷署:由於氣候炎熱,人體感受署邪而引起。主要癥狀是身熱、煩渴、多汗、身倦、脈虛數等。因此,夏季炎熱之候,宜清解暑熱。如傷氣傷津較重,則有汗出不止、口渴、氣喘、脈散大等癥狀。署濕兼表症:多由暑天乘涼不慎而得感冒所致。癥狀表現為頭重、痛、惡寒、發熱、口渴、身重、有汗或者無汗、胸悶、舌苔膩、脈浮濡。治宜解表(刮痧解表)清暑除濕。如兼有噁心、嘔吐、腹瀉,是挾里濕,治宜解表和中。中署:多在烈日或高溫下工作,受高溫影響,體溫調節不適應而引起。突然昏倒、神志不清、發熱、多汗、手足冷、面紅、尿赤、脈沉浮癥狀。治宜人中穴、少商穴急救後,清熱解毒。(四)濕濕:1、起病緩慢,濕性粘膩停滯,故病後常纏綿留著,不易除去;2、濕性重著,故常感身體沉重,四肢酸沉,頭重如裹等;3、濕性穢濁,故白帶、白濁、濕疹、瘡瘍流水等,均屬濕症;4、濕邪重著凝膩,能阻礙人體氣機流暢,常出現胸悶、脘腹脹滿等氣滯症;5、大便糖稀,小便少;6、舌苔白膩,脈濡。外濕:多見於夏秋,因感受外界濕邪而發病。單純由濕邪所致的,稱為傷濕;與寒邪聯合侵犯脾胃所致的腹瀉,稱為寒濕腹瀉;與風、寒聯合侵犯而發病的,稱為風濕;濕與熱相合侵襲人體引起疾病的,稱為濕熱。1、傷濕:癥狀表現為鼻塞、頭脹重、胸悶、全身沉重倦怠、四肢關節疼痛,或有低熱、舌苔薄白膩、脈浮濡等癥狀。2、寒濕腹瀉:寒濕侵犯脾胃引起腹瀉,大便清稀、身體睏倦、胃納不佳、腹痛一般不劇、不渴、舌苔白膩、脈濡緩。3、濕熱:濕與熱戀和侵襲人體引起是熱。濕熱鬱積於肝膽脾胃,即可出現黃疸濕熱在腸胃儲結,則產生熱痢,里急後重濕熱在膀胱停留,則有尿頻、尿痛、尿澀、尿混濁。瘡、癤、濕疹皮膚化膿滲出性炎症,多數亦可歸入濕熱範疇。內濕:主要癥狀是食欲不振、腹瀉、腹脹、浮腫、面黃、消瘦,這是由於脾陽虛弱,運化功能失常引起的。健脾化濕。(五)燥外燥:由於氣候乾燥引起,常發生在秋季。主要癥狀是唇乾、口燥、咽喉干痛、乾咳、少痰、大便乾燥。一般又分為涼燥和溫燥。1、 涼燥:頭痛、發熱、惡寒、無汗、鼻塞、胸痛和前述乾燥癥狀,舌苔薄白而干,脈浮弦。治宜宣肺解表。2、 溫燥:頭痛、發熱、惡寒不明顯、口渴、舌苔薄白而干、脈數大,其餘癥狀與涼燥相似。涼燥容易化解,化熱後的癥狀如溫燥,治療亦相同。內燥:是全身某些器官的乾燥現象。主要原因是津液不足,其次是血虛。津液不足,多由於急性病的高熱、多汗、腹瀉,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所造成。因高熱多汗引起的;因嘔吐、腹瀉失水所至,甚至出現衰竭癥狀的,治宜益氣養陰。由乾燥氣候及感染性因素引起的乾咳無痰,或痰帶血絲,稱為廢燥。治宜清肺潤燥。由津液不足引起的大便乾燥,稱為腸燥。治宜潤腸通便。(六)火火和熱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熱之極便是火。人體火病的產生,有直接感受溫熱之邪而生火,也有因感受風、寒、濕、燥之邪入里而化火。此外,臟腑機能失調,精神活動異常,如暴怒等,也可化火(內生之火)。火邪致病的特點:1、火為熱極,傷人會出現火熱之症,如面紅、目赤、紅腫、怕熱、喜冷、尿赤、舌苔黃、舌紅等;2、發病較快,變化較多;3、火邪易傷津液,故有口乾、舌燥、喜飲、大便乾結、小便短少;4、火邪易使血液加速,迫血妄行,或灼傷脈絡,因而出現脈數、出血等癥狀。外因引起的火症,多為實火。火在運用上分為:外火:由外感燥熱之氣,或由風、寒、署、濕、燥等症轉化而來。例如濕熱後期化火,可出現唇焦舌燥、神魂譫語癥狀;傷寒化熱後出現發熱、心煩、咽痛、舌深紅、不眠等癥狀,就是寒邪化火。外火可以理解為感染性疾病熱盛期出現的癥狀。內火:以內因(如體內臟腑功能改變、情緒和精神因素等)為基礎,加上外因(如氣候條件、病原微生物等)的作用,則火從內而生,如心火、肝火、腎火等。1、 心火:心煩、失眠、口渴、面赤、尿黃、胸內熱悶、吐血、衄血。2、 肝火: 目赤腫痛、口苦、口乾、頭脹、面熱、煩躁易怒、夜卧不安等癥狀。治宜寒涼瀉火。3、 腎火:潮熱、遺精夢泄、咽喉干痛、或腰膝酸軟等癥狀。治宜滋陰降火。七情,即指的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緒。在正常的情況下,七情是人體精神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是對外界各種精神刺激因素的反映。如果精神刺激程度較重或持續時間較長,造成情志的過渡興奮或者抑制,就可以引起人體的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經絡阻塞,五臟六腑的功能紊亂而發病。一般地說,情志失常所引起的疾病,多具有以下兩個特點:1、表現為神志方面的改變,如心煩、易怒、頭暈目眩、胸悶肋痛、健忘、失眠、喜怒無常,甚則顛狂不識人等癥狀。心主神志活動,肝主情志調解,故精神刺激引起的疾病,中醫認為多與心、肝兩臟有關。[依據此理論,我們可以推斷,女性的更年期當中的一種癥狀——多疑,就可以通過中醫補心血、疏肝氣的方法進行調理。]2、肝脾功能失常。精神刺激,憂鬱過度,肝氣鬱結,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出現胃納獃滯、食後腹脹、胸脘痞悶、大便不調等脾病癥狀。
1、勞倦:正常的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不會致病。但長期的過度疲勞,可耗傷元氣,出現精神不振、四肢睏倦、動則氣喘、低熱自汗、心悸不安等虛熱癥狀。勞倦的另一種含義,就是房勞過度。房勞過渡則腎精受損,可以引起腎虛的癥狀。過度疲勞可以致病,與此相反,不積極勞動,也會產生氣血不運、食欲不振、肌肉萎箬等癥狀。過度的房事,是中醫講的「陰虛陽亢」,會導致過份的消耗體能,出現「半百而衰」的現象。2、飲食不節:飲食過度、暴飲暴食,超過胃納正常容量,影響了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就會產生食不甘味、胸脘痞悶、腹痛、噯腐吞酸、或大便泄瀉等癥狀。特別是小兒食無節制,如吃零食,故容易患傷食或食滯的腸胃病症。小兒積食,可將手掌搓熱。輕輕按摩半個小時以上,或者用熱水袋的方法就很有效。過食辛辣油膩厚味,可能生熱、生濕、生痰,產生噯腐吞酸,痰多胸悶或發生風痰、眩暈等癥狀。過食生冷(如瓜果、冷飲),或食腐敗不潔之物,脾胃陽氣受損,往往發生腹痛、嘔吐等癥狀。小兒一定不要吃冰糕,它可大量的消耗胃熱,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產生營養不良。飲酒過渡,易生濕熱 。飲食不足(如母乳不足),營養不良,可出現脾虛的癥狀。飲食中某些物質的缺乏,也可以引起疾病,如佝僂病、癭瘤等。
痰是肺、脾、腎三個臟器功能失調、水谷津微不能生化津液,或津液不能正常敷布凝集而成。痰可隨氣升降而達到全身各處,蓄積則可致病。中醫認為它是臟腑功能活動失調的病理產物,同時也是導致疾病發生的條件。狹義的痰,是指咳吐痰液、喉中痰鳴等有形可征的痰;廣義的痰,除了有形的痰之外,還包括一些並無咳吐痰液、喉中痰鳴等癥狀,而用化痰藥物治療有效的疾病,如某些眩暈、癲狂等,中醫也認為由痰所致。此外,肌體上的某些腫塊,如:瘰癧(淋巴結核)、癭瘤(單純性甲狀腺腫)等,中醫也認為由痰所致。1、寒痰:痰稀色白,兼有寒象2、熱痰:痰稠或黃,兼有熱象; 3、燥痰:痰稠而粘,不易咳出;4、濕痰:痰稀白,量多,容易咳出。眼屎、白帶、鼻涕、膿腫等,都應該是痰的表現,痰的生成是津液與濕氣的結合物,應該視為亞健康狀況,不可小視。女子白帶為正常,在中醫看來就不很正常了,最好能得到調理。紅色:主熱症。紅色為火之色,亦為血的顏色,由於熱盛於內,迫血充盈於面,故面現紅色,但有虛實的分別,如面色紅赤、發燒、口渴、汗多、脈洪大或大便秘結,則為實熱,常見於熱性病和某些急性傳染性疾病。又如午後低燒,兩顴發紅,則為陰虛火旺,這是屬於虛弱症,每見於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肺結核等。青色:主風,主(寒)病,主肝病。小兒急驚風,在面部多發生青紫色,這是青紫色主熱的一個方面,但是青色還有主寒的一面。如體內陽衰陰寒獨盛,阻格不通時,可產生疼痛,在面部口唇處出現青色。此外,在肝病過程中,由於肝腎陰虛,虛火內熏,或肝血淤滯時,患者亦可出現青而晦滯的顏色。黃色、白睛及全身發黃,屬於黃疸。黃疸黃赤明亮的為陽黃,多時濕熱,黃疸暗晦的為陰黃,多是寒濕。面色淡黃、枯萎,多屬脾虛、血虛。白色:主虛症。面色白為氣血虛弱,正氣不足的表現;或因急性失血,則常呈現皮膚及粘膜蒼白;面上有血點、白斑,每見於腸寄生蟲病患者。黑色:主寒,主水,主痛。黑色每由於寒邪凝聚,腎氣虛衰所致。多見於腹中疼痛,或久病腎虛、痰飲、水腫、婦女帶下等症。此外,某些患者的皮膚,還可出現斑疹、白痞。斑形如錦紋,點達成片,摸之不礙手。疹形如小米,高出皮膚之上,但也有夾斑帶疹的。在運用上熱性病出現斑疹,多屬營血鬱熱,透達肌表,一般以紅潤鮮明為佳,紫赤屬熱毒較重,色澤暗晦則屬病情嚴重。如慢性虛弱病,皮膚出現紫斑,斑色青色暗淡的,屬於虛斑。白痞,是一種白色小皰疹,多見於熱性病挾濕的患者。痞色亦以明亮滋潤者為佳,如顏色晦暗無光澤,屬津液枯竭的重症。
(1)頭與發:小兒注意觀察囟門,囟門下陷,多屬虛證,囟門高起,多屬熱證,無論成人、小兒,頭項無力抬起者,多屬病情較重;頭髮稀疏或落髮,多屬肝腎虛弱,精血不足。(2)眼:眼紅、腫、痛,多屬肺經風熱,或肝火上升;白睛發黃,多為黃疸;目眥淡白,屬血虛;眼瞼及目眥生瘡腫痛,多屬濕熱;眼胞浮腫,多為水腫;眼窩下限,多為脫水的表現;黑睛瞳孔內呈青綠、淡白或銀白色的,多為內障,眼突項腫,屬於癭瘤;目睛不靈活,上視、直視,或不自主地轉動,多屬肝風重證;瞳孔散大,多屬腎陰不足。(3)鼻:鼻流清涕,多屬外感風寒;流濁涕,多屬外感風熱;長期流涕而有腥臭味的,多是鼻淵;鼻翼煽動,在熱性病,伴有咳嗽等癥狀時,屬肺熱較重;在慢性病,鼻煽,喘息,自汗者,屬於肺氣虛。(4)唇口:唇色淡白,多屬血虛;唇青紫,為淤血凝滯;唇深紅而干,(5)牙齒:牙齒乾燥,多見於高熱,津液不足;齒痛,齒齦紅腫,或兼出血的,是胃火;齒只痛而不紅腫,或齒齦出血,牙齒鬆動而不痛,(或微痛)的,多屬腎虛有熱。(6)咽喉:咽喉紅腫疼痛,多屬肺胃有熱。咽喉部有白膜很快擴大,不易剝去者,應注意是否是白喉。如有白腐物刮之既去,並不出血,下見紅赤色著,多屬肺胃鬱熱上沖。
推薦閱讀:
※人蠢道理多,道理懂得越多,人越淺薄
※十星雜談
※中國古文化雜談-雜談二(3):《詩經》、《麟經》之由來
※【雜談】男人再帥 ,扛不起責任 ,照樣是廢物!
※陽宅風水雜談之如何看凶房,殺人傷人的房子是怎樣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