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文孝經直解—搜狗百科
06-08
今文孝經直解 (明 無名氏/著李福唐/校錄)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忠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1 這章開說孝經的宗本發明孝順的義理仲尼是孔夫子的表德,居是閑居時節 曾子是孔夫子弟子 侍在夫子傍邊 夫子說道:古先聖王有那至極的德行 切要的道理將來順著天下的人心教化他 天下的人都和順親睦 在上的人在下的人都不相怨恨 這個道理你知道么 曾子離避了坐席起來稱自的名說道 我不聰明何足以知得這個道理 夫子說道這個孝道是德行的根本 教化人的道理都從這孝道裡面生將出來 夫子教曾子你再坐地我說與你 人的一身四體頭髮皮膚都是父母生下來做兒子的合當保護這個身己不敢毀辱了傷損了 這是行孝道起頭的事 卓立自家的身己 行著好勾當傳揚好名兒 後世人都知道 以光顯那父母也有個好名兒 這是行孝道臨了的事 說這個孝道起初在家裡時孝順奉侍父母 中間為官時盡忠服事君王忠孝兩全直到了做個好人 這便是立身的道理 引毛詩大雅>里說道 常常想著你的祖宗 要行好勾當 這便是為人子的孝道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2 這章說天子行的孝道夫子說道:天子愛自家的父母 見別個愛父母的人也不敢嫌惡他 天子敬自家的父母 見別個敬父母的人也不敢輕慢他 愛與敬這兩般兒奉事父母都盡了 這德行教化卻才加在百姓每身上 著四海的人都將來做法度 這便是天子行的孝道 引<>呂刑>篇說道 天子一個人行得好呵 天下的百姓托賴著君王 依著君王做法則 都行得好了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之孝也。《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3 這章說諸侯行的孝道 諸侯是公侯伯子男諸侯在眾人之上若不驕縱 雖在高位也不危險 能制財用之節 謹出入之度 雖是滿盈也不泛溢 雖在高位也不危險卻才能勾常常守得那爵祿在 雖是滿盈不至泛溢卻才能勾常常守得那財物在 諸侯能常守得那一身的貴 能常守得那一國的富 富與貴兩般兒不離著身己 方才能勾保守得一國的社稷 和順得一國的百姓 這便是諸侯行的孝道 社是土神稷是穀神諸侯祭祀一國的社稷 引<毛詩>說道做諸侯的長戰戰的恐懼兢兢的戒謹恰似在深水邊頭立 生怕跌下去 恰似在薄冰兒上行 生怕陷下去 說諸侯必要似這般謹慎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4 這章說卿大夫行的孝道卿和大夫是兩等官說卿大夫的衣服言語德行都人依著在上的人 不是帝王制下合法度的衣服不敢做來穿 不是帝王說過合法度的言語不敢將來說 不是帝王行過的好德行不敢將來行 因這般上頭不合法度的言語不說 不合道理的勾當不行 口裡說的無可簡擇都是好言語 身己行的無可簡擇都是好德行 說的好言語傳滿在天下也無有差了的 行的好德行傳滿在天下也沒有怨惡他 穿的衣服說的言語行的德行這三件兒都完備了 恰纔能勾守得祖宗家廟祭祀在 這便是卿和大夫行的孝道 引<毛詩>來說道早起晚息常常小心不要怠慢了好生服事君王一個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云:「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5 這章說為士所行的孝道記曰 士者任事之稱也將這奉事父親的心奉事母親 其間親愛的心一般 將這奉事父親的心奉事君王其間恭敬的心一般 因此上奉事母親取能親愛的心 服事君王取能恭敬的心 只有父親根前愛與敬兩件都兼了 事母親不是不敬 只是愛的心多事君王不是不愛 只是敬的心多移那孝順的心服事君王 便是忠的道理 移那恭敬的心服事長上 便是順的道理 忠於君順於長這兩般兒都不失了 以此服事在上的人 卻才能勾保得那俸祿爵位 又能勾守得那祖宗祭祀 這便是為士所行的孝道 引<毛詩>說道早朝起來夜裡睡去思量行好勾當 成就做個好人 休教羞辱了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6 這章說庶人行的孝道庶人是眾百姓百姓每做莊家順著春生夏長秋斂冬藏的氣候 這是用天之道 依著地土高下布種桑麻稻麥 這是分地之利 謹慎保守身己 撙節使用錢財 養得父母快活不教心裡煩惱 這便是百姓每行的孝道 說道自從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至庶人這五等人 若貧賤時行孝 富貴時不行孝 今日行孝 明日不行孝 這般有頭沒後的人 災患不到他的身上不曾有來 這一段總結前五章的意思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詩》云:『赫赫師尹,民具爾瞻。』」7 三才是天地人這章說聖人因天地順人心教人行孝因此喚作三才曾子見孔夫子說前面五等人行的孝道因嘆息說道這個孝順的道理好生廣大 夫子答曾子說道這個孝經在天是經常的道理在地是人宜的道理在人是百行中為頭一件事 天上運轉日月星辰地上發生草木萬物 不曾停住 人將天地做法則行的孝道也不長停住了 又說聖人準則天上日月的光明因地上發生的財利 將來順著百姓自然的孝心因這般上頭施的教化不待整肅自然成就行的政令不待嚴切自然賓士古先聖王見將這孝道可以教化百姓因這般自家先行廣愛眾人百姓便自然不遺棄了父母 陳說著德行仁義百姓便自然都興起來行好勾當 又先行恭敬謙讓百姓便自然不相爭鬥 將禮與樂來開導著人心百姓便自然都和順親睦 聖王好的是善惡的是惡 將這個教百姓知道百姓 便自然不犯著禁令都為善不為惡了這幾件兒只說自古聖王要教著人必自己先行得好 百姓便依著都行得好了孔夫子引<毛詩>來說道周朝的太師尹氏百姓都瞻望著他 這個正說在上面的人百姓都看著不可不先行孝道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云:『有覺德行,四國順之。』」8 這章說聖人將孝道去治天下孔夫子說道:古來聖明的君王將孝道去治天下 不敢遺棄了小國的臣子 何況那公侯伯子男五等有國的諸侯 更是不敢遺棄了他 因這般上頭 得那萬國的人都歡喜了 足可以奉事著先王 又說道諸侯治那一國雖是鰥夫寡婦也不敢欺侮他何況那士大夫與好百姓更是不敢欺侮他 因這般上頭得那一國的百姓都歡喜了 足可以奉事著先君 又說道卿大夫治那一家雖是家臣婢妾也不敢欺侮他何況那妻與兒子更是不敢欺侮他 因這般上頭得那一家的人都歡喜了足可以奉事著他的父母 這一段總結上面三節的意思說道天子 諸侯卿大夫都得人的歡心 因這般上頭父母在生時受他的奉養 心裡也安 父母亡歿了時他的鬼神好生享他的祭祀 因此上天下和順平安 水旱饑荒這等災害也不生軍馬盜賊這等禍亂也不作 災害是天降的禍亂是人做的 天道和便災害不生 人心順便禍亂不作 聖明的君王將孝道去治天下他的效驗是這般的孔夫子又引<毛詩>來說道 若是在上的人有這大德行 四方國土裡人都順從著君王行好勾當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云:『淑人君子,其儀不忒。』」9 這章說聖人治天下的道理曾子見孔夫子說那孝道可以治天下 又問道 古聖人行的德行更無有大如孝順的道理么 孔夫子說道:天地的性生下萬物只有人最貴 人的百行無有大似孝道的 於孝道中又無有大似尊嚴父親的 尊嚴父親無有大似祭天時節將父親配天享祭的 古人有個周公 便是尊嚴父親的人 孔夫子說道:在先周公制禮冬至日在南郊外祭天 尊著始祖后稷來配那上天九月里在明堂里祭上帝 又尊著父親文王來配享那上帝 這是尊嚴父親的道理 因此上四方的諸侯各各修著他的職事來助周家的祭祀 似這般看來 聖人的德行更無有大如孝道的 然則配天一節 本只說君王行的孝道 不說那常人 若常人僭想時顛倒陷入大不孝了 又說大凡人的兒子幼小時節 在父母的膝下便有那親愛的心 尚未知有嚴敬的心 及到長成時 知道奉養父母方才逐日生將嚴敬的心出來 聖人因人子元有那嚴敬的心 教他去行恭敬 因人子元有那親愛的心 教他去行親愛 聖人教人行孝 只順著人的天性 不是去勉強他 聖人行的教化不待整肅自然成就行的政令不待嚴切自然賓士 如何能勾這般 只因這個孝道是那政教的根本來父慈子孝這個道理是天生下自然的性子 在父子便喚做親 在君臣便喚做義 這君臣之義都從父子之親上面生將出來 說大凡人父母生將他的身己所以接續祖宗 好生大焉 君王與父親都臨著在上頭 恩義之厚好生重焉 愛與敬兩件 人子本合在父母根前盡了方才推及他人 若是不愛自家的父母 卻去愛別個人 這便是於德上悖了 不敬自家的父母 卻去敬別個人 這便是於禮上悖了 順是愛敬其親以及人的親 逆是不愛敬其親而愛敬人的親 順便是善 逆便是凶 善是好勾當 凶是不好勾當聖人教人行孝 本是順的勾當 今自家逆了 教百姓如何做法則 既是人的所為合行好勾當 卻行不好的勾當 似這等人便能勾得富貴 則是僥倖 君子人也不貴重他 說君子所為的勾當卻不是這般 說的言語想著可以教人傳道 行的勾當想著可以教人歡樂 道德仁義可以教人恭敬 所為的事可以做人的準則 容貌舉止可以教人觀瞻進退動靜可以做人的法度君子行的這六件好處 在上面臨著下面的百姓 百姓每都畏懼他 親愛他 法則仿象他 因此上自然成得他的德行教化 行得他的政事號令 孔夫子引<毛詩>來說道 大凡善人君子 他的威儀動靜不曾有差錯了的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也。」 10 這章紀錄為人子行孝的勾當孔夫子說道: 孝順的兒子奉養父母的道理 父母平常無事時則要小心奉承盡那恭敬 養父母時則要衣食飽暖盡那歡樂 父母有病患時則要調護醫治盡那憂戚 父母亡歿了時則要思想哭泣盡那哀痛 時節祭祀時則要齋戒沐浴盡那嚴謹 上面說敬樂憂哀嚴五者 人子事親始終都在裡頭 這五件兒都行得完備了 方才是能服事父母有一件兒不全便是不能了 這五件里人只是敬字最重 能行恭敬其他便都能了 又說服事父母的人在眾人上面休要依勢驕傲 在眾人的下頭休要犯上作亂在一般眾人中休要與人爭鬥 在上的人若行驕傲必致壞了國家 在下的人若去作亂必致犯著刑法 在眾人裡頭若與人爭鬥必致有兵戈之患 驕亂爭這三件兒若不除去時 雖是每日間將牛羊豬三牲去養父母也只是不孝 這記孝行一章孔夫子說的孝道從帝王到小百姓都行得 前面說敬樂憂哀嚴五件兒教人儘力行著 後面說驕亂爭三件兒教人休行著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11 五刑是墨劓剕宮大辟五等的刑法孔夫子說:五等刑法有三千條目 其間不孝的罪過最大 為臣的合當盡忠國家 若是將私己的勾當要求國家便是不敬上的人 聖人制立下法度教人 若是誨謗聖人 便是無法度的人 孝順父母是為子合做的勾當 若誨謗孝順的人 他便是無父母的人 說無上無法無親這三件兒 都是逆天悖理大亂的勾當 孔夫子前面幾章都是教人行孝 這一章警戒人休要不孝。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12 這章推廣第一章里所說要道兩字的意思孔夫子說道:要教百姓盡那親愛的心 無有好似孝於親的道理 人能孝於親自然無有不親愛處 要教百姓盡那禮順的心 無有好似悌於兄的道理 人能悌於兄自然無有不禮順處 要移易百姓不好的風俗做好的風俗 無過於那音樂可以化人 要奠安在上的人整治在下的人 無過於那禮節可以教人 禮的一個字只是一個恭敬 所以人能自家敬其父親則凡為人子的心都歡喜 能自家敬其兄長則凡為人弟的心都歡喜 能自家敬其君王則凡為人臣的心都歡喜 敬其父敬其兄敬其君本只是敬一個人 凡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千萬個人都喜歡了 所敬的人甚少 所喜歡的人甚多 這便是切要的道理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13 這章推廣第一章里所說至德兩個字的意思孔夫子說道:聖人教百姓行孝不是家家行到日日廝見 與他說只是自家行孝 百姓都化了 聖人教人行孝只是自家先敬父母 化得天下做兒子的都敬父母了 教人行悌只是自家先敬兄長 化得天下做下小的都敬長上了 教人為臣只是自家先敬君王 化得天下做臣宰的都敬君王了 孔夫子引<毛詩>來說 君子將和樂平易的道理化百姓 百姓都將做父母一般敬愛他 孔夫子又解說引詩的意思 若不是聖人有至好的德行 誰能勾化得天下百姓這般廣大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14 這章推廣第一章里所說揚名於後世的意思孔夫子說道:有德行的君子事父母盡孝了 移將這個心去服事君王便是盡忠 不曾有不孝父母卻能忠於君王的 事哥哥盡弟了 移將這個心去服事長上便是和順 不曾有不敬哥哥卻能順長上的 在家裡整治得端正了 卻移將這個道理去做官管百姓 便都賓士 不曾有家不治卻能治國 因這般上頭 事親孝、事兄悌、居家理這三件德行 自家身上都成就了 聲名自然傳流到後世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 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15 這章說父母有行的差了為子的合當去諫諍曾子聞孔夫子說許多行孝的事了又問道 這慈愛父母恭敬長上安父母的心揚後世的名 這幾般兒前面已聽夫子教訓了再問道父母有要行的事為子的便依著行 可以喚做孝么 夫子答曾子道 這是甚的言語這是甚的言語 再三道曾子說的不是 古時帝王有七個諫爭的朝臣 便行的無道也得他救正 不致差了事務 諸侯有五個諫爭的陪臣 便行的無道也得他救正不致失了一國 大夫有三個諫爭的家臣便行的無道也得他救正不致失了一家 士無臣因此上教朋友諫爭 說為士的有諫爭朋友 方能勾身己上不失了好名兒 為父的有諫爭兒子方能勾不陷了身己做歹的勾當 因這般上頭 父親有行不合宜的事 為子的不可不諫 君王有不合義的事 為臣的不可不諫 因此上有不合宜的事為子的必須諫爭若順著父親的言語 怎生喚做孝?這一章說天子諸侯卿大夫士與凡做父母的都要人諫諍 若為臣的不諫君便是不忠 若為子的不諫父便是不孝 這是孔夫子好生戒曾子的意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16 這章說帝王行孝能感應天地的意思孔夫子說道:古時聖明的君王能孝父親 便省得奉事天的道理 能孝母親便省得奉事地的道理 蓋因君王將天做父地做母 將宗廟裡享父母的誠心去郊天祭地則是一般 君王能敬長上慈愛幼小 這家道和順了便正得君臣上下的分限國事也都賓士 君王能明曉了事天地的道理 至誠感動得神明自然彰顯了 說君王雖是最大 又有大似君王的人 蓋因君王必有父也 君王雖是最貴 又有先似君王的人 蓋因君王必有兄也 說君王的父母雖是亡歿了 四時去太廟裡祭祀 必盡恭敬的心 不敢忘了 又修整身己謹慎行好勾當 恐怕廢壞了國家 羞辱了祖宗 若是君王在宗廟裡能盡誠敬的心 祖宗的魂魄便都來享他的祭祀 前面說敬宗廟便是孝的道理 順長幼便是悌的道理 若是這兩件兒行的盡了 既可以感格於神明又可以光顯於四海無有不通達處 孔夫子又引<毛詩>來說 東西南北的人無有不思想來從服的 這是正說無所不通的意思 這一章說一個孝 字可以上通天地下化人民 君王行孝到這般分際 方是盡了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17 這章說為臣服事君王的道理 孔夫子說道:君子人服事君王的道理 進在朝廷時則思竭盡忠正的心 退在家裡時則思補益君王的過失 君王有美好的勾當即便依從著行 君王有過惡的勾當即便救正著休行 這四件事都能行了 因此上為臣的既能盡忠為君的又肯從諫 上下同心 自然相親相愛 孔夫子又引將<毛詩>來說 為臣的心裡常愛君王 雖是身己離了左右 心裡不曾道遠便不思想君王 常常藏著愛君的心 那個日頭忘得 說臣子愛君的心是這般 這一章是為子的出去服事君王 移孝為忠的道理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18這章說父母亡歿了為子居喪的道理 孔夫子說道:孝順的兒子在父母喪服中 哭泣時不要作長聲 行禮時不要修容貌 言語時不要說文談 穿美衣則身上不安 聞音樂則心裡不喜 吃美食則口裡不甜 這六件兒都是孝子哀痛的真心發見處 父母才歿 三日不吃飲食 三日後方許吃稀粥 聖人教人不因為死的又傷了活的 為人子的雖是悲哀毀壞形貌 卻不要滅了性命 這是聖人行的政令 若居喪過哀毀壞身己 顛倒虧了孝也 行喪服不過三個周年長 教百姓知孝子的心無窮而法制有限 想兒子小時三歲方離父母懷抱 因此上立為中制定做三年的喪禮 說父母初歿時 做棺槨衣服被子收斂了 陳設器皿悲哀祭奠了至出殯時又擗踴哭泣以盡送終之禮 出殯了時 揀好墳穴安葬 立神主在家廟裡 用鬼神之道以供養之 到那春秋祭祀隨時生起思想的心 不忘了 父母在生時似前幾章里說的這般親愛恭敬 父母歿了時又似這一章里說的這般哀痛憂戚 孝子都行了著 父母是生身的根本 養生送死的道理都完備了 雖有那孝心 更無可用力處 只盡那終身思慕父母的心 更無以加於此矣 (此經河東金舜臣於正德甲戌重刊 不知解者名氏) (今文《孝經》無第十九章。《古文孝經·閨門章第十九》:「子曰: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親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