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城慶電子特刊】名城傳奇? | 唐代詩人為何紛紛下揚州

 

 一個城市的美譽度與詩歌如此密切關聯,這在中國,乃至在全世界,大約非揚州莫屬。以中國之大,中華文明之悠久,為何獨揚州受到詩人的青睞?

溯源隋唐是揚州的歷史轉折點

如果李白與杜牧生在三國時代,他們的筆下寫的就不會是揚州了。整個三國時期,廣陵(今揚州)為魏、吳兩國的邊境,彼此爭戰中,所設郡縣已若有若無。

揚州(廣陵)的歷史轉機,始於隋朝(公元581年一公元618年)。

首先是城市名稱的確定。自東晉以降,南北朝期間,廣陵多次被易名改治,劉宋改南兗州,北齊改北廣州,北周改吳州,隋文帝開皇九年(589),改吳州為揚州,置總管府。直到此時,那個曾是天下九州之一的「揚州」,治所曾分設於建業和壽春兩地、與廣陵沒有絲毫關係的兩個不同的「揚州」,這才與自「古邗」、「廣陵國」傳承至今的揚州,正式掛上鉤。這也等於給歷史划了一條分界線:隋唐之前的揚州與隋唐以後的揚州不是同一個揚州,而歷史上揚州的最鼎盛時期,將在隋唐時期一步步走近。

再看揚州的復興與繁榮。如果沒有隋煬帝和他「輕用民力」開鑿的大運河,歷史會怎樣發展?這不好說。但是,沒有這樣的前提,就沒有揚州作為盛唐富甲天下的國中第一大城市,是確鑿無疑的。

二分無賴是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唐詩名家半數以上到過揚州

今天的人常用國際化大都市來形容城市的規模,唐朝的揚州就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

揚州的最大幸運是在它的興盛時期,遇上中國詩歌的鼎盛時期。而中國詩歌鼎盛時期的最優秀的詩人群,與揚州的邂逅,是一個難以想像的契機。

  據史料記載,有詩為證到過揚州的唐代詩人,知名者有駱賓王、張若虛、孟浩然、祖詠、王昌齡、李頎、李白、高適、劉長卿、韋應物、丁仙芝、李端、孟郊、盧仝、張籍、王播、權德輿、陳羽、劉禹錫、白居易、李紳、徐凝、李德裕、張祜、杜牧、許渾、趙嘏、溫庭筠、皮日休、姚合、方干、鄭谷、韋莊等,幾乎佔了唐詩名家的半數以上。

杜甫的「商胡離別下揚州」引起他「憶上西陵故驛樓」,似乎說他漫遊吳越時經過揚州,因為沒有文字記載,也沒有留下詩篇,故把他列在這個名單之外。

詩人緣何紛紛下揚州

如果說詩人趕趟去的是京城西安,人們就不會奇怪了。西安是當時的首都,是皇城。在以詩賦取士的唐朝,那些飽讀詩書的文人誰不想仕途進取?

為何揚州得天獨厚,為眾多詩人所青睞?

煙花三月下揚州故人西辭黃鶴樓李白

長江之濱,黃鵠磯上,李白寫下著名的絕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裡,詩藝且不說,單說這情緒,綿綿不盡的悵然與落寞,似乎遠大於送友時的失落。這時的李白,也許聯想起布衣孟浩然的仕途坎坷。

李白也許還這麼想,孟浩然的詩寫這麼好,怎麼就不能讓他去做點「兼濟天下」的大事呢?在以詩賦取士的年代裡,李白這麼想大約也沒想錯。李白可能還聯想到自己的懷才不遇。從這層意義上,李白的《蜀道難》寫的豈止是蜀道,「難於上青天」的路,通向的也許是帝王家,是他神往的仕途……

一邊是以詩賦取士的價值取向,一邊是眾多仕途無望的詩人,他們不得不離開令他們傷心的京師,尋找一個地方安置他們疲憊的身心。這時,揚州這個溫柔富貴之鄉,大約是一個很容易想到的去處吧。

李白曾先後數次來揚州,他後來說「曩昔東遊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餘萬,有落魄公子,悉皆濟之,此則是白之輕財好施也。」這固然反映李白的豪爽俠義,也說明揚州是一個典型的消費城市,還有一點,揚州這地方,落魄的公子委實不少。

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舟側畔千帆過劉禹錫

遭貶達23年之久的劉禹錫,從和州被征還京,在揚州與白居易相遇,《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他們之間的唱和,詩中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失意的心境展現無遺。

卷上珠簾總不如春風十里揚州路杜牧

杜牧曾在揚州擔任淮南節度府掌書記之職,據唐人小說,「供職之外,唯以宴遊為事」。

杜牧的「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和「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也是所有寫揚州的詩中傳播甚廣的句子。

杜牧兩年後離開揚州在《贈別》一詩中寫道:「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流連之情溢於言表。

鮑照

南朝宋文學家

如果說這些仕途失意的詩人,樂於纏綿於溫柔富貴之鄉,似乎也不足以說明全部問題。畢竟像蘇州、杭州、南京這樣一些大城市很多。那麼唐朝的詩人趕趟一樣來揚州,還有沒有其他歷史文化方面的因由呢?我覺得,鮑照的《蕪城賦》所產生的影響,不可小覷。

鮑照筆下,揚州的昔日之盛:「車掛轊,人架肩,廛閈撲地,歌吹沸天。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他曾作為臨川王劉義慶的佐吏,在揚州生活過4年。15年後(459)他再來揚州,劉宋孝武帝屠城的血跡尚在,到處廢墟,此時的揚州在不到十年時間裡,兩遭兵禍,成了一座空城:「澤葵依井,荒葛罥塗。壇羅虺蜮,階斗麏鼯。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風嗥雨嘯,昏見晨趨……」

鮑照所處的年代距離隋唐不是很遠,一個城市在不長的時間內,從極繁華到極破敗,再從極破敗到極繁華,與一些太平城市相比,揚州城的盛衰劇變,包含諸多時運的無奈與人世的滄桑,此乃文人墨客「抒懷舊之蓄念,發思古之幽情」的永恆母題,眾多詩家來此歌詠、憑弔、追懷,原是很好理解的。

隋煬帝吸引詩家一因由↑三下揚州、最後死於揚州的隋煬帝,應當也是吸引眾詩家的一個文化因由。

登基前的楊廣(隋煬帝)作為父王隋文帝的兵馬大元帥,駐守江都(揚州的避諱之稱)十年之久,滅掉陳後主,完成了中國的統—大業,結束了上百年來中國分裂的局面。也結束了中國三四百年的戰亂時代。登基之後,隋煬帝安定西疆、暢通絲路、開創科舉、修通運河、營建東都。

隋煬帝在揚州築的離宮、迷樓,傳說迷樓互相連屬,迴環四合,進入迷樓可能幾天都繞不出來。還有那些傳說中的靡費奢侈的宮廷生活。

隋煬帝與揚州的不解之緣,他的三下揚州,以及在此國滅身亡,每每會讓人去想:這揚州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一個國君如此痴迷?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一個地方出了一個有名的詩人,很容易就吸引一批詩人過來,像高郵出了個秦觀,就有蘇軾、黃庭堅等一批當時的文豪到高郵來聚會。揚州的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會不會也是唐朝詩人來揚州尋訪的一個文化方面的因由?

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是一個歷史的謎。張若虛(660—720),揚州本土人。生平不詳,唯知曾任兗州兵曹。與賀知章、張旭、包融齊名,號稱「吳中四士」。他比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年齡小10到20歲不等,卻比李白年長40歲,比杜甫年長51歲,就是說,當李白還是弱冠少年,杜甫還是垂髫小兒的時候,張若虛已經寫下「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

如果把初唐四傑視作初唐詩人的標誌,把李杜視作盛唐詩人的標誌,從年齡角度看張若虛剛好是中間的一代。雖然初唐名詩人的前排沒有他,盛唐名詩人的前排也沒有他,當歷史從浩如煙海的文本中淘洗出《春江花月夜》「孤篇壓全唐」的評價,算是對張若虛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的蓋棺論定。

當然,最重要的,還有一個從眾心理在起作用。一個城市,既然來過許多名家,它就一定會吸引更多名家,這心理大家都能明白。如果我是李白,一些我喜歡的同輩詩人,都先後到揚州去玩,都寫了關於揚州的詩歌,我自然就會去,就會寫,這裡其實也沒有什麼「因為……所以」。

  從以上幾個方面仔細想一想,唐代的詩人們滾雪球一樣,涌到揚州來,其實也不難理解。唐朝以降,宋元明清,直到今日,揚州不僅是文人墨客雅集的名城,也是世界範圍的旅遊勝地,這裡,唐詩所搭建的詩文化背景及其對揚州的歷史人文的烘托,無疑是一個重要淵源。 文字:子川

揚州城慶2500周年揚州日報梅嶺周刊揚州日報全媒體部聯合出品


推薦閱讀:

全國各地 詩人 《中秋詠月》詩詞專輯(二)
詩人划船不靠漿,靠酒
《全唐詩》四萬三千餘首唐詩、兩千五百唐詩詩人【上卷001
大雪天,想起了元代詩人黃庚及其詩作
詩集|詩神與死神

TAG:電子 | 揚州 | 詩人 | 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