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鑒 | 價值連城,故宮博物院都眼饞的41幅國畫(二)

圖文/藝周刊全媒體組 綜合

台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

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儘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去台北,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實際上,台北故宮元以前繪畫和書法分別為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和155件,被清宮歸為宋畫的作品中有相當部分屬後世作品。故宮博物院(北京)則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繪畫,310件元以前的書法。

今天,呈現台北故宮博物院眾多珍藏中的41幅之21幅,加上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和郎世寧的百駿圖,共23幅。關注《藝周刊》,回顧欣賞昨天刊發的20幅:

元 公元1279-1368 倪瓚 容膝齋圖

軸 紙本 水墨畫 縱:74.7公分 橫:35.5公分

倪瓚(1301-1374)字元鎮,號雲林、迂翁,江蘇無錫人,家富饒,築清閟閣蓄古書畫,善山水,為元四大家之一。然其畫作惜墨如金,蕭疏空曠,與王蒙的繁密形成鮮明對比。

此幅成於洪武壬子(1372),七十二歲所作,屬於晚年精品。此幀先寫贈其友檗軒,檗軒藏之三年,又寄贈醫師仲仁,請雲林補詩,容膝齋即仲仁居處,是先有畫而後有題者也。此幅筆墨極為淡雅,畫樹墨色層次較多,中鋒多於側筆,近坡皴多染少,皴筆亦特覺清勁。

元 公元1279-1368 唐棣 霜浦歸漁圖

軸 絹本 淺設色畫 縱:144公分 橫:89.7公分

唐棣(約1287~1355年),字子華,晚號遁齋。吳興(浙江湖州)人。幼聰穎,年方弱冠,詩畫均為鄉人推重。初畫山水學趙孟俯,得其華潤森郁之趣。繼窺郭熙,晚縱筆入韋偃,而其中對郭熙用力最深。

本幅畫松樹二株,挺峙幾達於頂端,枯樹三株左右偃仰橫斜,秋樹四株穿錯雜於其中。漁夫三人,背著網罟,負荷漁具,徐行談笑。中段為嵐霧橫隔,虛淡杳遠。石頭用雲頭皴,坡則略帶披麻,干筆為多,運筆雖微用側勢,然大皆出以中鋒,輪廓線條均勻,故覺圓厚。巨石下緣近水處不施勾皴,上豐下銳,並狀水氣空濛,此乃法郭熙「早春圖」。背景用淡層層托染,墨色豐郁,使主景更顯突出。

明 公元1368-1644 不詳 明人畫出警圖(局部)

絹本 設色畫縱:92.1公分 橫:2601.3公分

這支盛大的皇家謁陵隊伍,由北京城得勝門出發,直至皇帝謁陵的目的地,離京城四十五公里外的天壽山,這裡是明朝歷代皇帝的陵寢區。

「出警圖」與「入蹕圖」雖是各自分開的二幅長卷,但是所繪的卻同是掃墓、巡視的過程,因而通常被合稱為「出警入蹕圖」。

畫家將皇室謁陵的整個時空歷程出發→抵達→返回,濃縮於二幅長卷之中。傳統觀賞「出警圖」是由右往左;「入蹕圖」則由左往右。「出警圖」繪皇帝騎馬,由陸路出京,「入蹕圖」畫皇帝坐船,走水路還宮。這兩幅圖卷不但是國立故宮博物院所收藏手卷畫作中最長的兩幅(「出警圖」的橫長有26公尺,「入蹕圖」更是超過30公尺),人物眾多,場面宏偉,更是歷代繪畫作品中少見的超級巨作。

這二幅作品,均未署名作者姓名。但可以確定的是,得出動許多宮廷畫師的合力創作,才能完成這二幅布局精采生動的巨作。

元 公元1279-1368 劉貫道 畫元世祖出獵圖

軸 絹本 縱:182.9公分 橫:104.1公分

劉貫道(約活動於十三世紀後半),字仲賢,中山(今河北定縣)人,善畫。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補御衣局使。畫史之其。所畫道釋、人物,宗法晉、唐。畫山水宗李成、郭熙,佳處逼真。花竹鳥獸,亦能集合諸家之長,是當時畫壇的高手。

此畫作於元世祖至正十七年(1280),屬於大幅作品,畫北方沙漠地帶,一片黃沙坡地,景色單調。沙丘之後,正有一列駱駝馱隊橫越。近處人騎聚集,或張弓射雁;或手架獵鷹;或繩攜獵豹,皆為馬上行獵之狀。其中騎乘黑馬、身穿白裘者,應為元世祖,與世祖並駕的婦女,似為皇后,其餘八人,應是侍從,其中尚有黑奴一名。

圖中人物、馬騎無論衣著、裝備皆刻畫精細,表情神態自然生動,而世祖的面容,更與本院所藏<元歷代帝後像>冊中的元世祖半身像相似,足證兩圖的寫實。雖然劉貫道的畫作傳世甚少,但由此軸中人物的傳神,可明劉氏善畫的美名,非憑空得來。

明 公元1368-1644 不詳 明人畫入蹕圖(局部)

絹本 設色畫 縱:92.1公分 橫:3003.6公分

明 公元1368-1644 沈周 廬山高

軸 紙本 設色畫 縱:193.8公分 橫:98.1公分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自稱石田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山水少承家法,四十歲前師王蒙,中年後以黃公望為宗,晚乃醉心吳鎮,期間又兼參南宋夏圭筆意,然皆能出入變化。用筆勁捷有力,布墨含蓄蘊藉,融揉參雜,而具自家風貌。其畫以水墨山水為主,另其寫意花卉鳥獸亦甚佳,影響後人既深又遠,無愧稱明四大畫家之首。

此幅畫於成化丁亥(1467),為先生41歲作,畫祝乃師陳寬(號醒庵)70歲壽慶,故精力專註,特為傑出。畫中山石林木筆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覺渾樸雄健。山石几無空處,皆用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層層皴染,再施以濃墨逐層醒破。筆法穩健細謹,不恣意逞任,用墨濃淡相間,於滿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覺實中有虛。而畫懸泉百丈直瀉衝下,澗水輕柔,雲光山色極為精采。

明 公元1368-1644 唐寅 陶谷贈詞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68.8公分 橫:102.1公分

唐寅(1470-1532),吳縣人。字子畏、伯虎。號六如,自稱江南第一風流才子。擅詩文書畫,尤以畫藝見長;初師周臣,繼而研學李唐、馬遠、夏圭,山水獨具一格。

此作繪歷史故事一則。北宋初年,陶谷(903-970)出使南唐,時南唐國力弱小,而陶谷態度傲慢,在南唐後主面前出言不遜。南唐臣僚忿而設下圈套,派宮妓秦蒻蘭扮做驛吏之女以誘之。原本盛氣凌人的陶谷,見到溫婉美麗的秦蒻蘭之後,不禁為之邪念萌動,曲意奉迎並贈詞討好,變得庸俗不堪,遂敗慎獨之戒。不日,後主設宴招待陶谷,陶氏再次擺出正人君子派頭,後主舉起酒杯令蒻蘭出來勸酒唱歌,歌詞即是陶谷所贈,頓時弄得陶谷面紅耳赤,狼狽至極。

畫中人物刻畫,工謹微妙,陶谷拈鬚倚坐榻上,旁置筆墨紙硯,前面燃著紅燭。秦蒻蘭束髮高髻綉襦羅巾,坐彈琵琶,情態生動逼真,正是贈詞前後的情景。背景之樹石、竹蕉、盆花,乃至坐榻、畫屏也都精心刻畫,不獨布局得體,設色秀妍,而且理趣兼優,形神俱佳。右上有唐寅題詩:「一宿姻緣逆旅中,短詞聊以識泥鴻。當時我作陶承旨,何必尊前面發紅。」詩情畫意,寓意殊深。(撰稿/陳階晉)

明 公元1368-1644 文徵明 古木寒泉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94.1公分 橫:59.3公分

文徵明(1470-1559),江蘇長洲人,初名壁,字征明,後以字行,更字征仲,號停雲生、衡山。畫師沈周,書畫雙絕,為明四大家之一。因其享年甚高,且畫藝、德行皆為時人所重,受其影響者甚多並有所成就,如其子文彭、文嘉,侄兒文伯仁,學生陳淳、陸治、錢榖等人,都是吳派之中堅人物。

一松一柏,相旁而生。柏樹老乾分披,杈枒四齣;其後松樹兩干並伸,參雲直上。背景石壁與松柏緊貼,塞地漫天,幾無餘地,忽於絕高處界出飛泉一道,數折而下,遂使通幅於緊迫繁複之中,遽爾空靈疏朗,確為神來之筆。

此幀作於嘉靖己酉(1549)冬日,為文氏八十高齡所繪,而精力充沛,神氣十足,筆墨縱逸,深雄險峻,是文徵明粗筆畫作中極精之品。

明 公元1368-1644 仇英 漢宮春曉

卷 絹本 設色畫 縱:30.6公分 橫:574.1公分

仇英(約1494-1552),字實父,號十洲。原籍江蘇太倉,後移居蘇州。少時嘗為漆工、畫磁匠,後學畫於周臣,特工臨摹,頗能奪真,精麗艷逸,無慚古人。山水、人物、樓台界畫,靡不精細入神。為明四大家之一。

此卷蓋描繪宮中嬪妃生活。畫中園庭殿宇極其繁盛,台閣、欄杆、門牆皆用界筆畫成,精細入神。而人物勾勒筆法秀勁,設色青綠重彩,穠麗典雅,其畫雖仿宋人,然有超越之處。

漢劉歆撰《西京雜記》載,西漢元帝後宮佳麗甚多,不得常見,遂遣畫工毛延壽圖形,再按圖召幸。諸宮人皆賄畫工,獨王嬙(昭君)不肯,遂不得見。幅中有畫工為嬪妃寫照者或即毛延壽其人情事。

明 公元1368-1644 徐渭 花竹

軸 紙本 水墨畫 縱:337.6公分 橫:103.5公分

徐渭(1521-1593),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字文清,後改字為文長,號天池,晚年亦號青藤道人。個性好奇,曾將名字拆解為「田水月」作為落款。他曾擔任閩督胡宗憲的幕僚,名重一時。但也受其連累,中年生活有巨大的波動,自殺數次未成,又因多疑殺妻而入獄,晚年則以寫書賣畫為生。他可能是中國藝術史上行跡最為狂怪的藝術家之一。

徐渭兼長詩文書畫,也是重要的戲曲作家。但他對自己的評價是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其畫風自成一家,山水、人物、花蟲、竹石皆佳,尤其以花卉聞名。

本幅以水墨圖繪竹石與花卉,根據他自己的題款,應該有十六種花,請大家清點一下是否正確。畫中以微細多樣的墨色變化,大筆刷出石面,雙鉤白描畫竹,畫花的筆法則快速恣肆,時見暈染與水墨流動,但墨調層次變化很多,畫面活潑熱鬧而有生意。對畫家而言,筆情墨趣的表現顯然比精細描繪景物更為重要。

明 公元1368-1644 呂紀 荷渚睡鳧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74.5公分 橫:104.2公分

呂紀(活動於公元1439-1505年間),浙江寧波人。字廷振,號樂愚,亦作樂漁。呂紀為明代中葉著名的宮廷花鳥畫家,孝宗弘治(公元1488-1505年)間值仁智殿,官至錦衣衛指揮。花鳥初學邊文進(活動於1403-1428),後摹仿唐宋諸名家,結合工筆、寫意法,呈現出多種面貌,頗具個人特色。

月夜時分,嵐霧凄迷,蘆葦、荷葉隱現其間,洲渚上棲息大雁四隻。構圖上只有近、中景,遠景則多省略不繪。本幅雖有呂紀名款,然有存疑之處,且通幅之筆力較為薄弱,當非呂氏之原跡。但其景物布置與氣氛營造與另一張本院收藏呂紀「秋渚水禽」頗為接近,故此應為一相當忠實於呂氏風格之仿作,可從此畫中一窺呂紀寫意風格的面貌。

明 公元1368-1644 董其昌 夏木垂陰

軸 本 水墨畫 縱:321.9公分 橫:102.3公分

董其昌(1555-1636),江蘇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萬曆十六年(1588)進士,官至禮部尚書。他是晚明江南文化界的領袖,理論與創作兼長,收藏豐富而精於鑒賞,歷代書畫作品若經過他品題,則身價馬上高漲。善書,尤其擅於行草。因為飽覽古畫,所繪山水得以集宋元各家之所長,主要從董源、巨然的傳統而來,但自成一家。筆墨秀潤蒼鬱,爽朗瀟洒,書法性甚強,而構圖亦深受書法理論中「勢」的概念所影響。著有《畫禪室隨筆》、《容台集》等書,他所提出的南北宗傳統之說,與其書畫風格皆對當時及之後三百年藝壇影響甚巨。

明 公元1368-1644 周臣 畫閑看兒童捉柳花句意

絹本 設色畫 縱:116.6公分 橫:63.5公分

周臣(約公元1460至1535年後),字舜卿,別號東村,鵝場散人。吳郡人(今江蘇蘇州)。畫山水師陳暹(1405-1496),得宋人法;擅摹李成(919-967)、郭熙(約1001-1090)、馬遠(活動於1189-1225)、夏圭(活動於1180-1124),用筆精熟。又兼工人物,無論古貌奇姿,或綿密蕭散,均能各極意態。唐寅(1470-1523)、仇英(約1494-1552)二家,為其最傑出的弟子。

白居易〈別柳枝〉:「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與楊萬里的〈閑居初夏午睡起〉:「日常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畫幅構圖采邊角式,雖與浙派同樣傳承自馬、夏傳統,但卻了無浙派剛勁的筆調,處處洋溢著南宋院體繪畫抒情的風致。周臣弟子仇英的工筆人物畫,殆種源於此。

明 公元1368-1644 戴進 春遊晚歸

軸 絹本 縱:167.9公分 橫:83.1公分

戴進(公元1388-1462年),字文進,號靜庵,又號玉泉山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據說他早年隨著當地畫家學畫,以擅畫山水、人物而知名。宣德年間,推薦入宮廷供職,由於畫藝超群,享譽王公貴卿之間。不過,後來受到同僚的嫉妒與排擠,不得重用,悵然南歸。放歸後,在杭州仍然繼續作畫,從學者甚眾,對當時畫壇影響甚巨,後世稱其為浙派之祖。

右下角的前景,畫一座庭院,伸出牆外的樹枝、路邊紅色的桃花,都透露出「春天」的氣息。一名士人正在敲門,庭院中有個僕人提著燈籠前來應門,顯示著春遊主人「晚歸」的詩意。中景的田野小徑上,兩個農人扛著鋤頭回家,遠處農舍的空地上,有個農婦正在餵食家禽,人物雖小,顯示出畫家對細節的用心描寫。

這幅畫的筆墨多取法自南宋時代的馬遠、夏圭一派,構圖上雖仍舊沿襲著南宋院畫體系風格,保留了大部分空虛的地方,但是畫面比較平板,近景和遠山幾乎是在同一平面上,較缺乏景緻空間的深度。畫上並沒有作者的落款和印章,但是從畫風,再比照其它畫作來看,似可推斷是戴進在北京時期的作品。繪畫技法功力深厚,筆墨靈活而變化多端,可稱代表戴進風格的典型作品之一。

明 公元1368-1644 杜堇 玩古圖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26.1公分 橫:187公分

杜菫(約活動於1465—1505),本姓陸,後改姓杜。丹徒(江蘇鎮江)人,寓居南京。字懼南,號檉居、古狂,又自署青霞亭長。成化初,舉進士不第,遂絕意功名,專心於詩文、書畫。

「玩古圖」為雙拼巨幅,原畫可能曾被裱裝成立屏。主題除了鑒賞古器,也在描寫琴棋書畫等文人的遊藝活動。畫風秀雅古樸,饒有南宋院體餘韻。杜菫此型工筆人物畫,對唐寅中期風格,深具影響。

明 公元1368-1644 陳洪綬 梅花山鳥

軸 絹本 設色畫 縱:124.3公分 橫:49.6公分

陳洪綬(1599-1652),浙江諸暨人。字章侯,自號老蓮。明亡後,又號悔遲、勿遲、雲門僧。擅長書畫。在繪畫方面,他專工人物,旁及花鳥、草蟲、山水,無所不能。他所畫的人物,軀幹偉岸,衣紋細勁,兼有李公麟(1049-1106)和趙孟俯(1254-1322)之妙,不過他喜歡用誇張手法來作畫,是晚明變形主義畫風的大家。此外,他又參與版畫的製作,對晚明版畫藝術的提升貢獻匪淺。

巨大的太湖石後,有一棵樹榦盤曲的老梅,枝椏上滿布著含苞待放和盛開的梅花。一隻山鳥佇立枝上,側頭而望。這隻山鳥的鳥喙平伸,表情極富趣味性。陳洪綬以古籀法寫梅干,筆力雄健。花以鉤勒填彩法畫成,輪廓線條細如遊絲,遒勁穩定。花瓣和花蕊都用白粉點染,瓣瓣豐厚,朵朵圓實。石的皴紋扭動,筆墨圓潤而含蓄。

清 公元1644-1911 王時敏 仿王維江山雪霽

軸 紙本 設色畫 縱:133.7公分 橫:60公分

王時敏(1592-1680),江蘇省太倉人。字遜之, 號煙客、西廬老人, 晚號西田主人、歸村老農。祖王錫爵萬曆時官至相國, 父王衡為翰林編修。錫爵喜與名士結交, 曾邀請董其昌(1555-1636)、陳繼儒(1558-1639)至支硎山與王衡一起讀書, 時敏也濡染文風, 研習書畫, 從小奠下良好基礎。萬曆四十二年(1614)時敏入京拜官, 以蔭為尚寶丞, 累官太常寺少卿, 故人尊稱之「王奉常」。 四十九歲出使閩南, 因過度勞碌辛苦, 至南京發瘧病倒, 因而辭官隱居於太倉郊外之西田(原為明代皇家祿賜給時敏祖父王錫爵之地), 此段時期優遊於筆墨之中, 作詞、書畫創作了大量的作品。

時敏家中本富名跡收藏, 酷愛搜羅鑒別古書畫, 天啟四年(1624)升尚寶卿, 長年寓居京城, 曾借觀鄰舍程季白所藏王維<江山雪霽圖>, 大約崇禎五年(1632) 董其昌收藏王維<雪溪圖>亦歸其所有。「四王」每作畫輒題仿某家筆法, 概想與其神合, 得其生趣。此圖系依其所見及自家收藏名跡, 再自由運用宋、元各家的構圖、筆墨、設色方法, 來重建唐人王維古雅清秀的氣韻。

<仿王維江山雪霽圖>作於戊申(1668)畫家時年七十七歲。圖上山岩有著傾斜的走向, 構成奇特宏偉的山形, 充滿動勢。全畫多勾染少皴紋, 畫樹以細筆勾勒, 設色以石綠、赭石、白粉為主, 正是畫雪景之古法表現。此幅畫筆墨清潤, 設色皴擦秀雅, 有追法唐代青綠沒骨山水畫的抒情特質。

清 公元1644-1911 王翚 桃花漁艇

冊 紙本 設色畫 縱:28.5公分 橫:43公分

王翚(1632-1717),江蘇常熟人。字石谷,號耕煙散人、耕煙外史、烏目山中人、劍門樵客。 少即善畫,繼得王鑒(1598-1677)、王時敏(1592-1680)指授,並隨之閱覽各地珍藏,藉機臨摹名跡,因能筆參古今,貌含南北。畫技之精熟為清代第一。

此幅畫溪岸夾桃,落英繽紛,一漁舟沿溪行來,山巒層迭,綠樹蒼翠,白雲湧起,水際空靈。作者自題臨元代趙孟俯<桃花漁艇圖>,全圖以青綠設色,布墨施綠,古雅妍麗。用筆精工,構景得疏密動靜之妙,畫面明凈雅逸,如繪陶潛《桃花源記》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之景。自然界色彩之妙,全出於筆下。

清 公元1644-1911 吳歷 雲白山青(局部)

卷 絹本 設色 縱:25.9公分 橫:117.2公分

吳歷(1632-1718),江蘇常熟人,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擅長繪畫,與王翚同受業於王鑒、王時敏,畫法近王鑒,後追摹宋元諸家,尤醉心於王蒙、吳鎮,筆法細潤,墨色濃重,為清初六家之一。惟因壯年後,信奉天主教虔誠,熱心傳教工作,疏於繪畫,作品傳世甚少。

此幅山水為其三十七歲(1668)之作,畫層巒迭嶂,山谷間白雲繚繞,山麓綠樹叢生,蒼翠欲滴,平湖開闊連天。村舍、寺廟、昏鴉點綴其間,展現飄渺幽深、雄偉壯麗之自然美景。畫法繼承唐宋以來青綠山水畫傳統,臨摹古畫功力極深,於青綠著色者尤有獨到之處,氣息頗近似宋元人作品,通卷皆用青綠紅白重色,同時又以淡赭染水天,於鮮艷賦色中別具清雅之致。

清 公元1644-1911 惲壽平 牡丹

冊 紙本 設色畫 縱:28.5公分 橫:43公分

惲壽平(1633-1690),江蘇武進人。初名格,字壽平,號南田。後以字行。惲壽平小時候就跟隨伯父惲向(1586-1656)學畫,惲向以元朝畫家黃公望為學習的對象,畫風沉雄。見到王翚的山水畫後,即對王翚說:「此道讓兄獨步,格恥為天下第二手。」於是專心致力於花卉畫上的研究,以沒骨花卉聞名,不鉤花葉、枝幹的輪廓線,直接用顏色或墨畫出花朵葉形,創出獨特風格。

此幅畫紫、紅、白牡丹三枝,或正或側,俯仰掩映,曲盡其態。利用賦色的濃淡、明暗表現花瓣豐富的層次變化,而花葉之翻轉向背、枝節細微部份都仔細交待,毫無鬆散之處。全圖設色明麗鮮艷,於光輝燦爛中,別有一種清澄明朗、高雅脫俗之神韻。

清 公元1644-1911 王原祁 仿王蒙夏日山居圖 軸 紙本 設色畫 縱:96.5公分 橫:49公分

王原祁(1624-1715)字茂京,號麓台,江蘇太倉人, 清四王之首王時敏(1592-1680)孫。天資秉賦及努力,二十八歲鄉試中舉人,翌年中進士,八叔王炎的引薦而步入仕途。康熙三十九年(1700)補右春坊右中允,奉命鑒定內府書畫。後入直南書房,擔任御前染翰,專為皇帝作畫,又贈以「畫圖留與人看」句,原祁將此句刻成印章,經常在其畫上使用。康熙四十四年(1705)奉旨纂輯《佩文齋書畫譜》,而其畫論著作《麓台題畫稿》、《麓台題畫稿》、《雨窗漫筆》文中有關如何經營位置、筆墨、設色,是清代畫論的精髓所在。

<仿王蒙夏日山居圖>畫風近似元代王蒙(1308-1385)深秀細密,布局繁複緊湊。全圖以塊石累積作大山,筆墨交融而層層入深,先以淡墨著輪廓,再逐次渲染,又以干筆皴擦,後以焦墨提醒。畫面僅有上方天空留白,其餘皆為深林重嶂所布滿,表現出林木蒼鬱之景象。本院王蒙<丹台春曉>曾屬於王時敏所有,<丹台春曉>畫中強烈明暗虛實對比在此圖也可見到,「墨須用淡,要求淡里之濃」此乃麓台題畫語。原祁畫上經常充滿著堆積、交迭平面塊體,其前後排列次序不同於宋元畫中的垂直延伸方式。山石景物來回跳躍連接,畫面因空間互換而形成一股動勢。此圖成於畫家五十三歲之時,為其仿王蒙系列中極精之品。

清 公元1644-1911 陳枚 孫祜 金昆 戴洪 程志道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局部)

卷 絹本 設色畫 縱:35.6公分 橫:1152.8公分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960-1126)相當流行的題材,其中以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最為有名,他以清明時節作為引子,展開對汴京的精描細繪,是寫實風俗畫的傑作,受到歷代喜愛,因而有許多仿本的出現,其中最有名的是清院本清明上河圖。

清院本清明上河圖,由清宮畫院的五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在乾隆元年(1736年)合作畫成,可以說是按照各朝的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等娛樂活動,因此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如戲劇、猴戲、特技、擂台等等,畫的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缺的材料。同時,由於西洋畫風的影響,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並有西式建築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緻,界畫橋樑、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極精之作。

清 公元1644-1911 郎世寧 百駿圖(局部)

卷 絹本 設色畫 縱:94.5公分 橫:776.2公分

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中國名郎世寧。義大利米蘭人。耶穌會教士,二十七歲來華傳教,後以繪事供奉朝廷,歷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兼擅人物、花卉、鳥獸;動物中,以馬畫最多,亦最傳神。

本幅畫姿態各異之駿馬百匹,放牧游息於草原的場面。馬匹們或卧或立、或嬉戲、或覓食,自由舒閑,聚散不一;在具體的表現手法上,郎世寧發揮了西洋畫法中常應用的前重後輕、前實後虛、前大後小等寫景方法,使畫面產生空曠深遠的景界,草木、山水、人物無不寫實精緻。全幅色彩濃麗,構圖繁複,形象逼肖,郎氏擅以中國傳統繪畫技法加入西洋光影透視法及西畫顏料,以顯示中西趣味兼容並蓄的畫面。如畫中馬匹、人物、樹木、土坡皆應用了光的原理,使物象極富立體感;而如松針、樹皮、草葉等的墨線勾勒,石塊土坡的皴擦等仍含有中國傳統手法,即使是馬匹及樹榦上的陰影表現,亦是以中國傳統的渲染方法來完成。此圖繪於雍正六年(1728),堪稱郎氏早期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推薦閱讀:

台北故宮博物院珍寶,難得一見的王寵草書傳世精品
沒有圍牆的古村博物館 金溪養在深閨人未知的古村群
現代仿良渚古玉辨偽 中華博物 鑒藏講座
河內越南軍事博物館
【人在美途】舊金山灣區博物館免費日集錦(上)

TAG:價值 | 國畫 | 故宮 | 博物 | 品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