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聞思修
今天在法界講堂,給山上山下的道友們,針對現在大家的學修狀況,我再次做一個重要的開示,就是關於聞思修行做一些補充說明。 值得隨喜的進步 今年已經過去半年多了,經過半年多的學習正法,大家的煩惱和我執又減少了一點,聞思修和弘揚佛法的福慧資糧又積累了不少,這是真正讓人值得隨喜的事情。比如在這次山下道次第班級「共下士道」的考試中,可以看出很多居士從剛開始連基本的法相都不知道,到現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並運用了佛法,這個過程中的進步非常大,我聽了他們的講考後心裡由衷地歡喜。同樣,山上學院里出家僧人們每天聚集在一起學習正法,產生的共修力量也是不可思議的,單單大家每天念誦的《普賢行願品》,所匯聚起來的功德也都是很殊勝的。出家僧人和居士在修學佛法上的這些進步,不但對於自己的今生來世會產生很多的利益,而且對於自己家人、寺院,以及對於社會的和諧、護持正法等,也都會產生很正面的積極作用。 算算聞思修行的時間有多少 從暇滿難得的角度來看,半年過去了,說明大家又都老了半歲了。大家不知道想過沒有,接下來的人生還能剩下多少個這樣的半年可以度過呢? 務必要知道並且一定要記在心裡的是——時間花在聞思修行上是最有意義的,但是大家能夠用來聞思修行的時間並不一定很多。像山下很多在家的道友,每周能夠抽出一到兩天的時間學習,已經是很難得的事情了,其他時間,都要忙於工作和照顧家庭。山上的道友們在一年的六大法會期間是不上課的,這樣加起來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年底放假又有將近兩個月的時間,這樣合起來四個月就去掉了,再加上每個月的四個星期天,和夏天耍壩子的時間,這樣全部加起來,不上課的時間就佔了將近半年。在這樣的情況下,更需要珍惜暇滿,節約時間,並且專學專修,才能學出成績來。否則有可能在三五年之後,新的人都已經變成老人了,但是在聞思修上卻不一定能獲得多大的進步。 為什麼要來聽法學佛 要能利用好時間,取得更大的進步,首先請大家來思考一個問題,今天大家早早起床,來到經堂或道場,是做什麼來了?大家不妨靜下心來思考一下。 這個大家都會回答說,當然是聽法學佛來了。那麼,你為什麼要來聽法學佛? 大家現在要好好地思考一下。因為這是一個很根本的問題,這個問題和大家的學佛是否有進步是密切相關的。 我知道很多人會給出這樣的答案:學佛是為了自己和眾生獲得解脫,或者是為了成佛,為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說,是為了救度眾生,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等等。 這些答案都很標準,非常符合佛菩薩經論里的含義。但是我們要進一步再認真地問自己一下:那為什麼要解脫,為什麼要成佛,為什麼要往生極樂世界呢?又為什麼要救度眾生,怎樣才能對眾生提供真正的幫助?對這些問題同樣需要進行認真的思考,這樣才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學佛。 要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對你的一生一世有一個觀察,你想想看,你對自己現在的狀態是否滿意?如果你是出家僧人,現在阿彌陀佛說會賜給你一個活佛或者堪布的名號,觀世音菩薩會讓你做一個寺院的大方丈;如果你是在家的居士,地藏王菩薩說會加持給你一幢別墅,藥師佛賜給你健康長壽的身體,這樣你會有什麼反應?如果對這些世間的名利等沒有希求,那麼前面給出的這些答案就有可能是真實的,這表明你的學佛已經走上了正軌。如果心裡暗暗歡喜,那麼前面的發心就還不是真實的。 前面這些如果想要去追求的話,那麼都屬於有漏五欲的享受,即使都能得到,然而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及五取蘊這八個苦,還是一個都逃不掉的,都要經歷的,你看看你自己的生活,看看周圍親人、同事、道友的生活,是不是就是這樣的。 從大乘般若空性的角度來說,一切的顯現都是沒有實質內容,都空無自性,和晚上睡覺時做的夢沒有任何的差別,因此根本不值得追求,即使要追求也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是追求不到什麼的。從共中士道的法義來說,眾生所執著出來的這些生活,用眾生粗大的分別心品嘗起來,又無非是苦苦、壞苦和行苦。 那麼本來空無自性的萬法,在凡夫面前,為什麼又呈現出各種各樣的自性,而且產生出了讓眾生痛苦不堪的各種破壞作用呢?原因不在於這些萬法本身,因為它們本來就沒有出現過,本來就沒有存在過,只是因為眾生自己的我執和法執這兩種執著,無中生有地增益出了這樣的迷亂輪迴世界,然後就在自己幻變出來的輪迴中,再以我執和法執不斷地起煩惱、造業、投生,再起煩惱、造業、投生…… 這樣看來,凡夫的最大怨敵,就是我執和法執。如果不對治掉我執,輪迴就不會停止,如果不對治掉法執,自性涅槃的成佛境界就不可能呈現出來。同樣,要真正幫助到眾生,也只有幫助他消滅掉他的我執和法執,才能對他起到真正的利益,否則解決生死大事都不會起很大的作用。 我執讓眾生沉溺於生死輪迴苦海中,所以危害性更大,要先進行對治。我執比較粗大的表現是自私自利,以及以自我為中心。所以,佛弟子無論做什麼事,不管是聞思修,還是幫助別人,都要從對治我執出發,要檢查自己有沒有自私自利以及以自我為中心等,這樣就能真正產生出佛法的殊勝出世功德。 具體來說,不同根機條件的人,修學的側重有所不同。所以下面從老年人、小孩和年輕人的角度分別來談談。 老年人應主修凈土法門 老年人所剩的時間已經非常有限,因為身體狀況、精力的限制,很多的妄想已經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相對年輕人來說,產生煩惱和業障的外緣要少很多了。因此應該理所當然地以凈土法門為主,每天不斷地修持印光大師制定的《凈土朝暮功課》,在信願的前提下多念阿彌陀佛的名號,力爭能自在、有把握地往生到極樂世界。說起往生極樂世界,有些教理不明,對現實執著又很深重的人總是會覺得這是讓人早點去死,因此內心裡有點排斥。這樣的道友,希望能多學學凈土的經論,多聽聽往生的聖賢的傳記。凡夫的死是註定了的,但如果死後能往生到極樂世界,那你就大賺特賺了,因為你這輩子所沒有實現的世間願望,都可以在極樂世界得到實現,極樂世界的宮殿和交通工具比現在的別墅、汽車,要更加高級和奢侈,而且你還不需要工作。這還是從最小的利益上來說的。從大一點來說,在極樂世界裡提供了最完美的學法環境,不會像娑婆世界那樣有增長我執和法執的惡劣之境,而且周圍有很多善知識在講解佛法,這輩子在娑婆世界裡碰到的學不懂、修不起來等各種困難,在極樂世界都不會遇到,你將日夜沉浸在法喜之中,我執和法執會處處得到直接的對治,學佛將獲得穩定持續的進步,永遠不會退轉,在一生中必然會證得無生法忍而成佛。 在學習凈土法門的過程中,最重要的還是增上信心和往生的願望。信願難生的最大根源還是因為我執,因為每個人受心裡的自我中心等影響,而特別執著現世、沒有看破、放下,產生了很多與經論相違背的邪見和執著,導致信願不容易增上。但是有一個很好的對治方法,那就是將阿彌陀佛作為自己的慈父,對慈父的一切教誨,都完全遵從,說一不二地執行,老年的道友們如果能這樣做的話,我保證在你這輩子剩下的不長時間裡,信願行三者每天都能得到提高,並且臨終時絕對能夠有把握往生。 小孩應多背經論 對於小孩來說,興趣廣泛,記憶力強,正是背誦的好時機。最好將從古至今高僧大德所作的文章多多地背誦下來。像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法王上師的金剛道歌等的論著,不但意義深刻,發人深省,而且文字優美,背誦下來後,對提高文化修養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而且一個小孩如果背誦了很多這樣的殊勝論著,等他長大之後,心相續自然會受到這些論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他道德觀念和佛法正見的樹立,以及煩惱、我執的對治等,都會打下一個非常紮實的基礎。 年輕人要著重對治我執和煩惱 那麼,對於年輕人來說,情況就比較複雜一點。年輕人自身有著不同於老年人和小孩的特點。年輕人的我執和煩惱雖然不會比老年人多出來很多,但是年輕人身體好,有活動的能力,很多沒有經歷過的事情,都想去嘗試一下,因此無論是貪慾心,還是傲慢心等,就比老年人更難以控制,有更多的發作的機會。這是年輕人的缺點。但是年輕人也有理解、抉擇能力強的優點。 要能控制住我執和煩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佛法里提供了最有系統、最有效、能徹底拔根的對治方便,因此年輕人非常有必要深入法藏。 深入法藏,最好的辦法就是聞思修行。關於聞思修的次第和意義,在之前的《談談聞思修》、《如何學修佛法》、《般若品釋隨堂開示》、《關於聞思修般若法門的開示》等等講解中都作過系統的闡述。今天則側重於大家學習中反映出來的問題,再來作一些補充說明。 第一、要認識到如法聽聞正法的重要性 現在有的人對聽聞佛法的重要性還認識不足,認為修行更重要,所以希望直接進入修行。這樣在教理上似懂非懂,就想修高深的法,這是違背了聞思修前因後果的規律,這樣的好高騖遠,是不可能有功德產生的。 關於聽聞佛法的重要性,《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中有明確的說明: 「譬如暗室中,雖有種種物,無燈暗所隱,有目不能見。 如是雖有智,不從他聞法,是人終不能,分別善惡義。 譬如有目者,因燈見眾色,有智依多聞,能別善惡義。 多聞能知法,多聞離不善,多聞舍無義,多聞得涅槃。」 就是說,沒有聽聞佛法,再聰明的人,也終歸不能憑自力來分別什麼是應遵從的善,什麼是應捨棄的惡,這樣道理不明,就根本無法展開如理的修行。而聽聞很多佛法之後,就能夠知道很多法義,遠離不善業,捨棄無義的事,並最終獲得涅槃而脫離輪迴苦海。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說:「貪恚、愚痴、寡聞、破戒而行布施,非凈施也。」即缺少聽聞,就缺少對佛法的了解,這樣各種煩惱習氣都沒有得到對治,這樣的布施,就像在貪嗔痴煩惱攝持下以及和破戒的情況下進行的布施一樣,都屬於不清凈的布施。 山下的居士們,聽聞正法的機會很少,因此不管是上師、法師、輔導員在講法和進行研討的時候,以及通過看光碟、聽錄音來學習的時候,都應該珍惜這些難得的機會,按照斷除法器之三過,和依六種想等的聽聞軌理,進行如理的聽聞。聽聞也不僅僅指用耳根聽,還包括多看經論法本。對於居士來說,在學法條件不具足的情況下,應該多閱讀導師佛陀和高僧大德們的傳記,像《白蓮花傳》(即釋迦佛廣傳)、《法王上師傳》、《阿底峽尊者傳》、《宗喀巴大師傳》、《密勒日巴尊者傳》、《憨山大師年譜》、《虛雲老和尚年譜》、《影塵回憶錄》等等。通過閱讀這些傳記,可以直接感受導師佛陀和歷代高僧大德們的嘉言懿行,這樣會啟發和增上對三寶的皈依,也可以在高僧大德崇高的行持中,學到對因果規律的尊重和遵循因果的具體做法。 第二、要認識到如理深入思維的重要性 凡夫從無始以來串習穩固了的習氣一下子很難打破,只有按照作用理、觀待理、證成理、法爾理等等的道理,如理地深入思維才能將其削弱。有的人教理學了很多,但是不去如理思維,或者思維得不夠深入,這樣就不能形成真實的定解,也就無法進行真正的修行。 山上的出家僧人有能多聞的福德因緣,從早上到晚上都一直有聽聞佛法的機會,但是如理思維這個步驟則仍然比較欠缺。雖然經論都是佛菩薩傳下來的,但是單單聞法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凡夫的根機沒有那麼高,可以通過如理聽聞能直接理解並落實了法義。如果不用比聽聞多花兩三倍的時間去深入思維,法義是不可能在心中明顯呈現出來的,這樣心裡很多的未知、邪知、疑惑就不會被消除,而且以自力抉擇判斷的能力就不會形成,這樣的結果,就不用說對治微細的我執及煩惱了,就連粗大的煩惱和自私自利的心也沒有能力壓制或斷除。 對於如理思維的重要性,《阿含經》中有非常直接的開示:「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偉大的佛陀在《中阿含經》中說:「複次,雨勢!比丘廣學多聞,守持不忘,積聚博聞,所謂法者,初妙、中妙、竟亦妙,有義有文,具足清凈,顯現梵行,如是諸法廣學,多聞誦習至千,意所推觀,明見深遠。」導師佛陀在這裡讚歎了多聞,並且在多聞以及誦習牢記之後,要「意所推觀,明見深遠」,即要通過深入思維,認識到法義的深遠含義。 《瑜伽師地論》中說:「云何名為具足多聞?謂若有法宣說開示,初、中、後善,文義巧妙,獨一圓滿清白梵行,於如是類眾多妙法,能善受持,言善通利,意善尋思,見善通達,如是名為具足多聞。」這裡對多聞的體性作了明確的闡述,即不僅僅是耳朵多聽聞而已,而且對法義還要能熟記,在語言上要通曉,在心中要尋思,在見上要獲得通達。 第三、要認識到聞思的目的是為了斷除煩惱而修行 現在很多人學佛只是在研究佛法,在文字上下功夫,好一點的,在理論上思維、總結一下,以為道理通了就什麼都已經搞定了,已經沒有什麼可以學的了。其實佛法最大的價值,是在修行的時候,能夠直接有效地對治眾生相續中的我執和煩惱,因此聞思是為修行服務的,是在為修行打基礎。修行這個階段才是真正展現出佛法的強大力量的時候。 對廣大的初學者來說,修行的內容,主要就應該圍繞在斷除對自他危害最大的自私自利和自我為中心的念頭,以及斷除貪慾心等種種粗大的煩惱上。 因為凡夫一直以為有一個像在做老闆一樣的我,認為我是一切起心動念的動力或根源,因此一切的起心動念,和一切身口行為,都是在以自我為中心的我執基礎上進行的。還有,我執中的我所執表現得也很明顯,比如有些人會產生我的家庭、我的親朋好友、我的同事、我的學生、我的民族、我的上師、我的佛法、我的弟子等等的執著,只要眾生認為是屬於我的東西,會不顧是非曲直地去偏袒和維護,對於認為那些不屬於我的,則會表現得很冷漠,甚至會有排斥。 尤其是在追名逐利的時候,大家知道這很明顯是因為我執而引起的,即使是聞思修行、行持善法這些看起來和名利無關的事情,其實對一般的凡夫來說,也都是為了滿足內心深處的我執,只是那樣的我執比較微細,隱藏得比較深,一般人發現不了。 大家可以和色界的大梵天來進行比較,一般的人對於他人的慈悲,很難超過大梵天,大梵天對欲界諸眾生為什麼會有那樣比較大的慈悲呢?因為碰巧的原因,大梵天誤以為這些欲界的所有眾生都是他所創造出來的,因此他把欲界的一切眾生執著為自己的子女了,所以就對他們產生了極大的慈悲。現在正在行持善法,利益他人的道友,也可以反觀一下,你們心中有沒有大梵天那樣對他人的善良、耐心、包容等等的慈悲,即使已經生起了這樣真切的慈悲,如果沒有經過佛法的引導,那它其實還是從內心裡非常頑固的我執和我所執所引起的,這和出世的解脫並沒有關係。 因此如果不樹立起出離心和世俗菩提心加以對治,或者不以般若空性慧或者勝義菩提心進行對治,那麼所有善行就像被毒藥染污了一樣,實際上都是在為我執在做服務,並不能形成三乘菩提的殊勝資糧。 但是這個「我」到底有沒有呢?其實是根本不存在實質的東西,連凡夫最執著的俱生我,就是沒有認識到五蘊皆空的真相,而憑空根據五蘊而增益出來的一種幻覺。聽到這樣無我的法義,很多人會很奇怪,沒有了我,那麼是誰在造惡行善,誰在感受苦和樂,現在又是誰在聽法,誰在積累資糧,誰在證悟成佛呢? 其實從無始到現在,一切眾生的一切業都是五蘊中的各個蘊聚在做的,其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行蘊和識蘊。比如造惡的主要是行蘊中的煩惱心所,造善的主要是行蘊中的善心所,感受苦和樂的是受蘊心所,在聽法和積累資糧、修行等的主要是行蘊中的心所和識蘊的心王,所有這一切,都根本沒有一個是我所做的。 這樣看來,我執的危害性很大,如果沒有對治,那麼它會將一切善行都染污掉。另外我執又完全可以被對治掉,因為它所執著的所謂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覺。所以現在在學佛的人,都應該將我執,以及它所表現出來的自私自利、自我為中心,以及各種煩惱等粗大的相作為修行對治的目標,爭取早日以無我正見的攝持下修解脫道,以如幻如夢正見的攝持下集資凈障,以般若的三輪體空正見的攝持下行菩薩道,來形成清凈的弘法利生的殊勝事業。 在許許多多佛經中,都強調了聞思必須落實到修行上的重要性。《楞嚴經》中阿難稟告佛說:「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阿難尊者雖然廣聞博學,但是沒有修行,因此險些被摩登伽女迷惑,事後阿難尊者在佛前痛加懺悔,並說出了「若不修行,與不聞等」的深刻教訓,確實值得大家反思。 《集一切福德三昧經》中說:「若有菩薩發菩提心,菩提所攝,言欲作佛,於多聞中而不勤修,諸眾生中最為無智。」有菩提心志向的人,更應該會對治自己的我執、煩惱,才能夠早日直接利益很多眾生。但如果只是聽聞對治的方法,而不去修行而落實,經中就說這是最沒有智慧的人了。 《華嚴經》中也以四個形象的比喻開示了,只是聽聞不進行修持的過失: 「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積多聞,能入如來法。 譬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不能如說行,多聞亦如是。 譬人大惠施,種種諸餚膳,不食自餓死,多聞亦如是。 譬如有良醫,具知諸方葯,自疾不能救,多聞亦如是。 譬如貧窮人,日夜數他寶,自無半錢分,多聞亦如是。」 只是多聞,但不以聞思的智慧來修行,就像一個人在河中漂流,因為害怕溺水身亡,而不敢喝水,導致渴死;也像一個人給別人做了種種的美食,但是自己不知道吃,而導致餓死;也像一位良醫,精通各種醫術,但是不會醫治自己的疾病;還像一個貧窮的人,日日夜夜為他人數錢,但自己卻一貧如洗。《華嚴經》通過這些形象的比喻,揭示了只是聽聞、思維法義,不去真實修行,是沒有智慧而愚痴的事情。 《大寶積經》中佛給富樓那尊者開示了四種學法的方法,經中說:「佛告富樓那:菩薩有四法,則能修築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常能修築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何等四?菩薩求法,……求已誦讀,誦讀已正憶念,正憶念已,如所說行。富樓那!菩薩有此初法,則能修築多聞,猶如大海不可竭盡,常能修築多聞寶藏,能於諸法得決定義,於諸語言善了章句。」這四種方法是:一、勤求佛法;二、求已讀誦,即將佛法熟讀牢記;三、讀誦已正憶念,就是不斷憶念思維,力爭通達法義;四、通曉之後,如所說行,即安住於佛法的所詮義中進行修持。 聞思經論的根本目的,就是修行而對治我執和煩惱。不管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僧人,不管是學哪一個法門,不管是參加了般若、或道次第、凈土、修心等哪個班級,只要是以殊勝的因緣現在遇到了佛菩薩的經論,一定要調整好心態,要以對治我執和煩惱。今天這樣和大家說這些,不是說我自己已經斷除了我執,像聖者一樣沒有人我執著,沒有傲慢心,沒有貪嗔痴的煩惱,在那麼高的修行境界里和大家講。的確我也是一個凡夫,但是我聞思以後得到的一個心得,就是不能上我執的當,被我執騙了,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否則一切的所作所行全都變成了非法行,全都和解脫背道而馳。這個三十六種不凈物組成的身體,和心相續里充滿了煩惱、業障、苦,和自私自利,這樣的身心上哪裡有值得恭敬、讚歎,值得自豪的地方呢,但是這樣的身心運用到聞思修行上面,間接來護持佛法、利益眾生,就會產生巨大的價值。修行越好的人,越不會去求世間名利,他們沒有以自我為中心,沒有自私自利心,是以徹徹底底看破放下的智慧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導師佛陀宣說八萬四千法門,全都是為了讓眾生用來修行,調伏自己的心,對治我執,斷除煩惱,除此之外沒有任何其他的目的。眾生修行了這樣的甘露妙法後,能夠徹徹底底地推翻所有輪迴雜染的境界,凡夫天翻地覆一般地變成聖者,一切的我執、一切的自私自利,一切的自我為中心而引起的煩惱和業障,全部被清除得乾乾淨淨,在這樣的智慧中弘法利生。我雖然沒有修行成就,也並不是高僧大德,但是從聞思上來講,依止了上師法王如意寶二十多年後,聞思了極其殊勝的佛法,現在回顧來看,確實沒有用聞思來搞世間法,沒有將佛法用來增上自私自利和我執,可以說沒有學壞。而且特別嚮往修行,一心清凈地對三寶作聞思修行的法供養,有時候做的夢也是和聞思修行相關的,我想這一點是導師佛陀和大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成功培養而形成的。 第四、學與修的三種層次 針對聖者見道之前的修行者來說,學與修可以各分出上中下三個層次。 首先學法有三種層次。下等的學,是能夠對所學法的能詮文逐字逐句地進行正確地消文;中等的學,是能夠將能詮文和所詮的實際意義聯繫起來,在心中能初步顯現出文句所對應的所詮義的總相;上等的學,是進一步理清經論的科判結構,或者找出上下文的內在聯繫,以四種道理等的思維方法,多問幾個為什麼,將法義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從而在心中對所詮義產生沒有任何疑惑的定解。其中中等的學,已經產生了聞慧,上等的學,已經產生了思慧。 修行也分為上中下三種。下等的修,是不離上等的學所產生的定解,進行如實的觀察修;中等的修,是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過程,即通過觀察修已經能夠產生短暫時間的安住修,但在煩惱習氣等的作用下,不久又退失,退失後再度在定解的攝持下進行如實的觀察,並進入到安住修;上等的修,是在經過較長時間的中等修後,能夠自在地以定解的力量安住在所緣之境中,並最終產生出修慧來。 如果只有下等的學的水平,這時如果去修持,是不可能修起來的,因為沒有正見,心中都是無明、邪見、疑惑,怎麼能修出佛法的功德呢?就像蒸沙子不可能變成米飯一樣。如果已經產生了中等的學,則已經可以開始修行,但是因為理路不清,思慧還沒有完全形成,因此修行會很慢,效果也不會理想,因此應該加強深入思維,融會貫通。如果已經產生了上等的學,具有了清晰無誤的定解,這時就應該安排專門的時間進行修持,先從下等的觀察修開始,慢慢串習成熟後,就能順利進入到上等的修行。 有的人喜歡聞思,修行的意樂和習氣都不夠,在產生了上等的學後並不進行修行,這樣時間一長,他心中的思慧就會被忘記了。 大家應該檢驗一下自己目前處在學與修的哪一個水平之中。 比如說學修皈依。下等的學是將皈依的原因、目的、重要性、利益、對境、生起的種種方便、體性、類別、學處等內容逐字逐句理解清楚;中等的學是聯繫自身和眾生等等的實際,在心中顯現出這些皈依的能詮句的所詮義;上等的學是將皈依的各項內容如理進行深入的分析、思維,最終獲得皈依的定解。 下等的修,是在打坐以及日常的生活中,對自己或者其他眾生,運用所獲得的皈依的定解,一一進行如實的觀察;中等的修,是已經能夠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中,但是還不穩定,容易失去,因此再次在定解的攝持下,針對自己以及諸眾生進行具體如實的觀察,這樣進行交替的觀察修和安住修;上等的修,是在數數的交替串習後,能夠自在地安住在皈依的定解之中,長時間進行這樣的安住修後,最終生起永不退轉、非常穩固的真正皈依心。 又比如學修念死無常。下等的學是弄懂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決斷門的字面意思;中等的學是找到三種根本、九種因相所對應的實際含義;上等的學是再結合這些實際的含義,思維為什麼要用這三種根本來揭示死無常,每種根本又為什麼要用三種因相來說明,是否能找到除此之外的更有力的死無常根據。三決斷門為什麼能被稱為是決斷,除了三種根本、九種因相、三決斷門外,還是否能找到證明死無常的根據。這些如實深入思維,就能幫助自己完完全全信受死無常的道理,對死無常產生確定無誤的定解。 死無常下等的修,是運用這樣的定解,無論在座上,還是在座下,對自己或相應的眾生之壽命進行如實的觀察修,可以專門運用某一種根本的某一種因相進行觀察修,比如專門針對自己,串習「死主決定會來,而且無緣能令其退卻」,或者串習「壽無可添,無間有減」,等串習熟練之後,再將三種根本連貫起來進行觀察修;中等的修是在這樣的如實觀察修比較熟練之後,已經漸漸能夠安住而修,一旦不能直接安住,再次地運用三種根本九種因相的定解重新對自他一切有情之壽命進行觀察,以這樣的方式交替修行;上等的修是對所有的根本與因相能夠穩定地安住而修,並以這樣安住修的力量,最終分別產生出「必須修習正法、現在就修習正法,以及唯一以修正法為依怙」這三種決斷門,以及對今世產生強烈、永不退轉的厭離心。 下面再來看看世俗菩提心的學修。下等的學,是字面上完全理解菩提心的體性、行相、殊勝的利益、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的具體內容,比如慈與悲的所緣、行相、利益、種類、生起之量等等,能正確地對這些文句進行消文;中等的學,是將這些能詮句與實際的所詮義進行對應,比如就知母來說,不是籠統地知道每個眾生都是母親這樣模模糊糊的概念,而是要認識到能詮句所說的意思,是指周圍的道友,同事,乃至路上遇到的陌生人,這一個個都是自己曾經的母親;上等的學,是結合這些所詮義,找出七重因果和自他相換各自的合理性、必要性、內在聯繫等等,這樣就會對世俗菩提心獲得確鑿無疑的定解。 關於世俗菩提心下等的修,是將自己、周圍的人、旁生,乃至肉眼見不到的地獄、天人等等的眾生作為觀察的對象,以世俗菩提心的定解攝持,漸次地進行平等舍、知母等等的步驟的修持,每次可以只專註於某一個或者某一類的眾生,對他們進行知母等的某一個環節的修持,慢慢可以增加眾生的數量和修持的內容,最後能在一座之中,對於一切眾生,完整地修完所有的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內容;中等的修,是在前面的如實觀察修達到熟練,能夠漸漸安住的時候,兩者交替進行的過程;上等的修是完全能夠安住於七重因果或者自他相換的定解之中,並且在長期這樣的安住修行之後,心中真正產生出無偽、沒有摻雜自私自利之心如純金一般的世俗菩提心。 最後來看看般若空性的學與修。下等的學,是將般若空性的體性、類別、中觀共同的五大因、應成派不共的四大因等等的內容在字面上弄懂;中等的學,是理解出這些能詮句所對應的實際所詮義,比如說自性、無自性、世俗諦、勝義諦等等的這些法相,需要在實際生活中的桌子、房子、城市、親人、朋友、道友、上師、工作、家庭、寺廟等等事物上,找到它們相應的所詮義來,在心中一一顯現出它們所詮義的總相,而不能只是在文字上滑來滑去,但是在聞思般若空性這樣相對高深的法門時,這個步驟往往容易被忽略,導致學法者在思維和研討的內容,其實是與實際所詮義沒有聯繫的一些籠統的概念;上等的學,是在結合所詮義的基礎上,深入、如理地思維這些法相和理論,遣除對於般若空性的未知、邪知、和疑惑,在心中產生般若空性的清晰定解。 下等的修,是根據般若空性的定解,在桌子、房子、人等的萬法上進行如實的觀察,也可以專門運用一個方法,比如說離一多因等,對具體的法進行觀察;中等的修,就是在般若空性定解的攝持下,觀察修和安住修交替的過程;上等的修,同樣是在定解的攝持下,能穩定地進行安住而修,並且在經過長時間的安住修之後,最終證悟到般若空性。 這以上是針對初學者如何產生聞思修三慧的角度而講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對三乘教法的每個法門,都應該按這樣的步驟,踏踏實實、按部就班地進行學與修,這樣就可以把甘露一樣的尊貴法寶真正地學到手,加持到自己的身心相續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在光明大圓滿、禪宗等最為了義的法門中,正行的修行才是以無分別、無念的方式無修而修,在其他的法門裡,無論是觀察修和安住修,都需要運用善妙的分別心,在定解的攝持之下進行修持。那這和聞思時的思維有什麼差別呢?它們的差別是:思維是遣除對法義的未知、邪知,和疑惑,是對法義的學習和掌握,最後產生出的是定解;而觀察修和安住修,是運用定解,在相應的境上進行如實的深入思維和數數串習,對治掉心中與此相違的種種見解和增益,這是對法義運用的過程,最後產生出的是修慧。 第五、聞思若不以修行為目的容易滋生傲慢等煩惱 從無始以來一直在串習的我執,在一般人身上就表現為以自我為中心、追求享受、處處喜歡出頭露面,以散亂度日子。學佛的首要目標就是要對治掉這個會產生無窮後患的我執,放下求名利、求財產、求享受的心,不再以自我為中心。現在很多初學者還沒有樹立起這樣的目標,還沒有把佛法當作斷除過失、增長功德的修行教授,沒有以信心來依教奉行,因此就很難嘗到佛法的清涼味道,這樣學的時間長一點後,就比較容易生起傲慢等的煩惱。 比如他會用所聽聞到的佛法去觀察別人的過失,比如說不恭敬其他的宗派,認為其他宗派都是不了義的,不定的,不是善說,或者說高僧大德講的也一般,不是最高、最深的,或者說別的人思路不清晰,表達得一般,沒有智慧,對他人相續中產生的深信因果等等的各種功德不會產生隨喜心等。相反他會認為自己有聞思的智慧,自己的智慧非常殊勝。因為他沒有按導師佛陀的斷除我執和煩惱的要求去做,這表明他對導師佛陀並不在乎,他也沒想過運用佛法來對治自己的傲慢等的毛病,因此對法寶也不尊重等,對於僧寶,認為現在的出家人學的還不如自己,不會有什麼功德,因此也不尊重,這樣連皈依心都會失去。如果他得到一些三藏法師等的名聲的話,那就更加增上傲慢,更加害了自己等等。 雖然要發弘法利生的大願,但不能在沒有能力的時候首先就去直接做弘法利生的事,那樣反而會適得其反。就像自己本身是一個奄奄一息的病人,在病情沒有減輕之前,怎麼可能去醫治別人的病呢?真正有志於弘法利生的人,首先就應該讓佛法在自己身上產生出功德,成為榜樣,這樣別人就會自動來你這裡求法。 在自己學好之前,不要著急想著去改變別人,不要有教育別人的心理。有些人因為我慢心的驅使,無論學什麼法義,都想著用這些法義去教育別人,在輔導、研討佛法的時候,習慣性地用嚴厲的口氣去教訓別人,比如口氣里明顯會流露出我知道得比你們多,你們這條法義沒有落實起來,那條法義也沒有做到,言下之意只有他自己達到了要求。這樣雖然看起來在交流佛法,但交流的方式已經明顯被我慢等的煩惱染污了,這是和清凈慈悲清涼的佛法體性相違背的。有的反省能力強一點的道友,發現了這個問題,因此在講解佛法的時候會經常用發露自己的過失作為對治,這點很值得隨喜,但是有的時候,沒有無我空性的正見,沒有對治我慢,這樣不去注意的話,即使是在發露自己的過失,說出來的口氣依然還是在教訓別人,這就是被狡猾的我執、我慢給騙了。 我執確實非常狡猾,你如果不加註意,它甚至會把本來是對治我執的無上佛法甘露,改變成增長我執、我慢等的助緣。但是我執和煩惱再強大,再狡猾,也抵擋不住佛法的對治法的力量。可以說,我執和煩惱,在佛法面前,它們都變得很脆弱,只要眾生學好了佛法,再去運用佛法,它們就會自動減弱。如果分別心和煩惱、我執減少了,那麼內心中的魔障就減少了,功德就增加了;如果分別心、煩惱、我執、我慢、自私自利的心增加了,那麼內心中的魔障就已經增加了,功德就減少了。 除了聞思修行之外,其他像慈善等的善業,也只有得到了佛法的加持,才會變成功德無量,否則在沒有對治我執和煩惱習氣的聞思修功德之前,就去做很多所謂幫助眾生的事情,結果呢,眾生沒有真正幫助到,倒很有可能的是把自己也給犧牲掉了。外在的做法是次要的,提高內在的水平,樹立起深信因果等的正見,增上慈悲心等是非常重要的。 因此真正的三寶弟子,首先應在自己身上將佛法落實起來,對治掉自己的自私自利和煩惱,在自己的身心相續上展現出佛法的功德、聞思修智慧力量的加持。如果大家都這樣去對治煩惱,幾年之後,一大批煩惱輕、我執少、懂法義、有修持的弘法人才就培養出來了,他們所匯聚起來的弘揚佛法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 這樣大家在進一步了知了聞思修的關係之後,按照這樣的方式去落實,就會讓學修佛法越來越順利,就能越來越感受到佛法的加持,同時也成就了護持正法的殊勝利益。 2012-8-4
推薦閱讀:
※佛教天籟梵音修行版精選之七(佛經每日聞思修系列)
※在現階段,最重要的還是聞思修
※佛教天籟梵音修行版二十二(佛經每日聞思修系列)
TAG:聞思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