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壽知識大全

長壽要訣  一、忘掉年齡,保持旺盛活力。人的生理年齡是客觀的,但心理年齡則不同,它反映了人的精神狀態。有人剛過花甲之年,就不斷暗示自己老了。這種消極的心理是健康長壽的大敵。人說:「人不思老,老將不至」是有道理的。   二、忘掉怨恨,寬容對事對人。一個人種下怨恨的種子,就想報復,甚至千方百計琢磨報復的方法、時機,使人一生不得安寧。忘掉怨恨就心平氣和,對長壽大有裨益。   三、忘掉悲痛,從傷心中解脫出來。如親人遇到天災人禍或死亡,常使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時間過長即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因而遇到此類事時應想開一些,從中解脫出來。  四、忘掉氣憤,想得開忘得快。人一想到急事,容易急躁,氣血堵塞,血壓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因氣憤而死亡。其實因一時之氣而病死又有何益呢?   五、忘掉憂愁,減少病痛纏身,多愁善感難免疾病抬頭,現代醫學認為憂愁是抑鬱症的主要根源。一生多愁善感會導致多種疾病纏身,最終讓病魔奪去生命。   六、忘掉悔恨,過去的已過去。凡是使人後悔的事都隨著歲月流逝而成歷史,應該提得起,放得下,總去想追悔莫及的事情,日久,只能傷心傷神,不利於健康長壽。   七、忘掉疾病,減輕精神壓力。人得了病多數被疾病困擾,總想身上的病,甚至擔心日子不多,毫無益處。因為精神專註於病,會使免疫力下降,反而使疾病加重。得了病,泰然處之,從精神上戰勝疾病。  八、忘掉名利,活得更加瀟洒。名利是人們一生都追逐的,必須正確對待。尤其是老人,只有忘掉名利,知足常樂,做個樂天派,才使人健康長壽。 養腦護腦腦健延年 強健的大腦不僅可提高晚年的生活質量,而且還是延年益壽的重要保證。大腦如何才能健康呢?一靠「養」,二靠「護」,具體不妨從以下途徑著手:  躺卧思考  你思考問題時喜歡採用什麼姿勢?是坐還是站?若從護腦角度講,筆者建議你仿效前英國首相丘吉爾的方式———躺卧位。奧妙在於大腦是全身耗氧最多的器官,其重量雖只佔體重的1/40,但耗氧量卻佔全身的1/4,腦細胞1.5分鐘得不到氧氣就會失去知覺,5—6分鐘得不到氧氣就會死亡。當你思考時腦的耗氧量還要大,此時採取躺卧位,就不會使大腦因缺血缺氧而遭受損害。  沉思冥想  大腦疲倦了怎麼辦?最佳藥方是沉思冥想。方法是選擇一處空氣清新之地靜坐,腦子進入冥想狀態,持續20—30分鐘,有助於大腦功能的調整,恢復活力。   還有一個好辦法是去運動場上跑15分鐘,這是加拿大學者萊斯教授觀察了8000人後得出的結論。而一般人通常採用的吸煙、喝咖啡或打針吃藥並非上策。  為打盹正名  緊張的腦力勞動常有睡意襲來,此乃人體生物鐘節律的表現,被稱為a節律。慕尼黑的睡眠專家認為,一個人完全處於清新狀態只能維持3-4小時,一旦超過即進入抑制狀態,因此人在白天需要幾次短暫小睡。由此看來,曾被視為不雅的打盹應予以重新評價,其實是順應大腦生物鐘的科學之舉,可有效地保護腦功能。  與音樂為伴  音樂有養腦之功,這是美國專家一份調查資料披露的。以節奏舒緩、旋律優美的樂曲為佳,如馬赫的《G弦上的詠嘆調》,享有智力音樂之稱。其重要特點是節奏與人的心跳節律相近,人在欣賞過程中,心率、腦電波趨於同步,每分鐘60拍的節奏最有利於頤養腦功能。我國的諸多古典樂曲如《二泉映月》等,也有此種效果。  讓環境芳香  花草以及人工香料的芳香氣息也有利於腦的養護,因為芳香能給人一種良性刺激,使人的心情鬆弛、舒暢、情緒高漲,思維的靈敏度增加。故中老年人在室內擺放一兩種有益的盆景,業餘種花養草,衣袋裡裝一隻香袋,經常與芳香打交道,腦將受益匪淺。  多做思考性遊戲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人員曾對2000名成人做過調查,發現那些到晚年仍愛思考的人頭腦始終較為靈活,而生活枯燥的人一到中年思維就遲鈍了。故人退休後大腦不可隨之「退休」,宜多做些思考性遊戲、如對弈、填字、猜謎、電腦遊戲等。  合理營養  日本專家發現8種營養素與大腦有關,名列榜首的正是人們抱有戒心的脂肪,被腦營養學家稱為「第一重要」,勝過蛋白質一籌(蛋白質稱為「第二重要」)。其餘有:鈣能保證大腦頑強地工作,維生素C可使腦功能敏銳,糖為腦活動提供能源,維生素B防止精神障礙,維生素A促進腦細胞發育,維生素E保持腦的持續活力。美國科學家布林格則強調兩種氨基酸(色氨酸和谷氨酸)以及礦物元素鐵、維生素C在智力發育中的重要地位。  新近,英國專家又發現一種叫做DHA(22碳6烯酸)的不飽和脂肪酸,具有特殊的養腦功效。哪些食物富含上述養分呢?日本營養學家推薦牛奶、魚、豆類、柑橘、菠菜五種,被稱為五大養腦食品,可供中老年人配餐時參考。 少鹽益壽  鹽是「百味之王」,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調味品,但食鹽過多也會對人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研究表明:吃鹽過多,可引起高血壓。以日本人和愛斯基摩人做比較,吃鹽少的愛斯基摩人,高血壓患病率就很低,而每天食鹽量高達20克的日本北部居民,高血壓患病率則很高。同時,食鹽過多可引起水腫,對老年人和患心臟病、腎臟病、肝硬化或伴有腹水的病人極為不利。   因生活習慣、環境、工作內容不同,每個人的的需鹽量也不同,通常每天的食鹽攝入量應低於10克,重體力勞動者可適量增加。老年人為健康長壽,可根據個人情況,控制食鹽攝入量,每天攝鹽量保持在5克以下;患有心、肝、腎等疾病的患者,可採用少鹽或無鹽飲食,每日食鹽控制在3克以下,同時可限制食用某些含鈉多的食物,如蝦皮、醬、油炸食品等。   遠在上古時代,人類就懂得食鹽過多對身體有害。《內經》上就有「多食咸,則凝經而變色」的記載。唐代名醫孫思邈也有「咸多促(短)人壽」的說法。所以強調日常飲食「味適中而不過咸」,特別是湯羹之味,更需淡美。   相信通過上面的介紹,您已了解了攝鹽過多對人體的危害,就請您在日常生活中控制鹽的攝入量,讓健康與你長伴。 長壽始於腳   《五言真經》有云:「竹從葉上枯,人從腳上老,天天千步走,藥鋪不用找。」說明人之健康長壽始於腳。為此,應注意如下幾方面的鍛煉。  一、步行是法寶健身抗衰老   步行是唯一能堅持一生的有效鍛煉方法,是一種最安全、最柔和的鍛煉方式。步行鍛煉有利於精神放鬆,減少焦慮、壓抑情緒,提高身體兔疫力。步行鍛煉能使人心血管系統保持最大的功能,比久坐少動者肺活量大。有益於預防或減輕肥胖。步行促進新陳代謝,增加食慾,有利睡眠。步行鍛煉還有利於防治關節炎。   二、若想人不老天天按摩腳   《八股雜錦歌》講:「摩熱腳心能健步」。中醫經絡學指出,腳心是腎經湧泉穴的部位,手心是心包絡經勞宮穴的部位,經常用手掌摩熱擦腳心,有健腎、理氣、益智的功效。   按摩方法:晚上,熱水浴腳後,用左手握住左腳趾,用右手心搓左腳心,來回搓100次,然後再換右腳搓之。   三、長壽始於腳常做下肢操   下肢操的準備姿勢是:身體直立,兩腳分開比肩稍寬,兩手叉腰,兩眼平視正前方。動作是:   1.旋腳運動右腳向前抬起,腳尖由里向外(順時針)旋轉16圈,再由外向里(逆時針)旋轉16圈;然後再換腳做同樣動作。   2.轉膝運動上體前屈,兩手扶膝,兩膝彎屈,先兩膝同時按順時針方向旋轉16次,再按逆時針方向旋轉16次;兩膝分別同時由外向里轉16次,再分別由里向外轉16次。   3.踢蹬運動兩腳交替向前踢腳各16次,踢時腳趾下摳;兩腳交替向前蹬腳各16次,蹬時腳跟突出。   4.踢腿運動兩腿交替向前高踢腿各16次;兩腿後踢,後腳跟踢至臀部,各踢16次。   5.下蹲運動兩腳跟離地,松腰屈膝下蹲,蹲時上下顫動8次,慢慢起立,腳跟落地。如此,反覆做5次。   6.壓腿運動右腿屈膝成騎馬式,手扶同側膝,虎口向下,上體向右前方前俯深屈,臀部向左擺出,眼看左足尖,左手用力按壓左膝4次。然後臀部向右擺出,眼看右足尖,右手用力按壓右膝4次。左右交替各做4次。  7.跳躍運動原地上下跳躍,共跳16次。跳動時,上肢可隨之上下擺動,上至頭高,下至小腹,手指併攏呈單掌。 「夕陽」與「長壽五豆」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老年人就好比是夕陽,至於「夕陽」的長短受很多因素的影響,其中飲食營養是留住夕陽的物質基礎,而作為生命的物質基礎的蛋白質的合理攝取就更為重要。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各種生理機能大都有所衰退,消化功能減弱,肝腎功能減退,過多的蛋白質則能加重身體的負擔。蛋白質的攝入應量少而質優,易於消化吸收。因此在日常飲食中應適當控制蛋、奶、肉等動物蛋白的攝取,增加大豆蛋白等植物蛋白的攝入量。用「長壽五豆(黃豆、黑豆、豌豆、青豆、花生米)」做出的豆漿,富含優質的植物蛋白及鈣、磷、鐵、鋅等微量元素,20多種氨基酸,B族維生素以及異黃酮、異鷹爪豆鹼等,這些物質不僅能防治高血壓、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等,還能平補肝腎、防老抗癌、強化大腦、增強免疫功能,使老年人保持充沛的生命力,從而使「夕陽」永放「光芒」。用九陽豆漿機製作「長壽五豆」豆漿,各種營養素更加充分地溶於水中,易於人體消化吸收,更適合老年人飲用。 長壽的相關因素 婚姻 日本的一項研究資料表明,離婚者與夫妻恩愛者相比,前者的壽命男性平均縮短12歲,女性縮短5歲;在20-40歲間,已婚者的死亡率比獨身低50%。瑞典的醫學科研人員對989名50-60歲的人追蹤觀察9年,發現離婚者或鰥夫有22%死亡,而白頭偕老者去世的只有14%;離婚婦女患子宮癌的死亡率比未離婚者高2倍;獨身者肝硬化的發病率比非獨身者高3倍。  生育  有人統計90-111歲的227名長壽者的父母,均未發現近親結婚的;晚婚少育者與子孫滿堂者相比,他們的晚年生活,前者能外出活動、生活能自理的佔71.4%,後者只佔38.1%。   睡眠   美國癌症協會的一項調查表明,平均每晚睡7-8小時的人,壽命最長;每晚平均睡10小時以上的人,比每晚睡8小時者的死亡數高2倍。  資料還表明,有良好午睡習慣的中老年人的免疫功能要比不午睡者強,並且不容易誘發老年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等。合理的午睡時間應在午飯後的半小時,上床休息30-60分鐘。   情緒   健康長壽多與開朗樂觀為伴,憂鬱煩惱總同病夫相隨。美國耶魯大學門診部對所有求診病人做病因分析,結果發現因情緒不好而致病的佔76%。另有人調查250名癔症病人,發現患病前精神受創傷者達63%。美國某醫院對45名醫科大學畢業生觀察30年發現,凡喜怒無常、沉湎在個人情感中的人,有77.3%患癌症、高血壓、心臟病和情感失調等症。前蘇聯的別依林博士調查則證實,80歲以上的老年長壽者中有96%是笑口常開的。  性格   上海華東醫院曾做過一系列性格調查,結果表明性格悠閑不好強、溫和平靜、從容不迫、深思熟慮、不慕虛名的老人,長壽者佔83%;性格急躁易怒、缺乏耐心、節奏快、有過分的競爭心理的老人,長壽者只佔14%。   身高   我國遺傳學家對廣西、湖南等地的90歲以上長壽老人做調查,發現長壽者的身高都在1.26-1.58米,體重為40公斤左右。美國學者杜絲?馬勞斯假設以1.73米為美國男性高矮的界限,調查750名已故者的身高與壽命的關係,結果發現矮個子壽命比高個子平均多9年;歷屆美國總統中矮者平均壽命80.2歲,高者平均壽命66.6歲;身高在2.30米以上的9個超級巨人,平均壽命只有39.8歲。  社交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伯克曼教授在加州隨機對7060名成人做了一次9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現社交廣泛者壽命較長,因為廣泛的社交,會對一個人一生中的不幸遭遇起有益的緩衝作用。如中老年人長期在高樓中獨自生活,就會變得性情孤僻、精神萎靡,食慾減退,進而對生活失去信心,由此導致健康狀況每況愈下而縮短壽命。長壽之道在於心身健康  科學家通過測算,認為人的自然壽命應為120歲左右,可是為什麼絕大多數人並沒有活到這個歲數呢?  因為人的壽命受許許多多因素的干擾和制約,諸如飲食營養、生活方式、居住環境、遺傳以及有害物質和病菌對人體的侵犯等等。而促使人發育成長的社會和心理條件都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人體的健康和壽命。心理的健康反過來可促進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健康,並且進一步促進身體各器官的健康。人的正常心理活動與軀體內臟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共同維持著人的身體健康,當任何一方面發生障礙都會引起疾病。發病後心理因素與軀體因素互相影響,促使原發病加重或複雜化,形成惡性循環。  早在公元前,我國古代醫學家就提出「形神合一」論,形盛則神旺,形衰則神憊的學說不無道理。然而,過去很長一個時期卻誤認為,沒有疾病則為健康。經過近百年的反覆論證後,世界衛生組織在憲章中才提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還要求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狀態以及正常的社會適應的健康標準。過去臨床醫生,不僅對精神病、心因性疾病、功能性疾病感到茫然和處於窘境之中,就連對病因和病理都比較明確的軀體疾病,特別是有些慢性病,也感到困難和棘手。一些病人經過高精尖儀器檢查「無異常發現」,而病人又確實感到「異常痛苦」時,醫生往往冠以「神經官能症」的診斷,這是由於過去長期軀體醫學勝利和精神醫學危機所造成的惡果,無疑嚴重影響到對疾病的治療和延長其壽命。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社會劇烈競爭和人際關係複雜,生活節奏日益加快和社會心理應激增強,疾病譜和死亡順位發生了改變,導致心身疾病異軍突起,幾乎占人類疾病總數的50~80%,為力求解決臨床醫學的窘境,現代心身醫學才受到重視。  心身疾病是一組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並伴有病理生理和病理形態學變化的疾病。它不同於生物、物理、化學因素引起的軀體疾病,例如肺炎、骨折、燒傷等,也不同於心理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如神經衰弱、焦慮症等。心身醫學是針對過去難以診斷的疾病能進一步明確診斷,對過去難以治療的疾病能得以綜合治療,從而使臨床醫學擺脫「山重水複疑無路」的舊窘境,因而延長了人的自然壽命。  屬於心身疾病範疇的病約200餘種,常見的有心血管系統的原發性高血壓的發病及預後與忿怒、嚴重的焦慮緊張等情緒及過分好動、好鬥、易激動等性格特點有關。冠心病、心肌梗塞其發病雖與多種因素有關,但其中社會心理應激、緊張、受挫都具有臨床意義。消化系統的消化性潰瘍與精神緊張有關已早為人知,生理試驗也得到證實。又如內分泌系統的肥胖症、神經性厭食、糖尿病;泌尿生殖系統的陽萎、早泄;神經系統的偏頭痛;皮膚科的蕁麻疹、神經性皮炎等均屬心身疾病,皆不可忽視社會心理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可見當疾病發生時,除了積極接受軀體治療外,人們還應調整、平衡其心理社會功能和行為對疾病的影響,以增強個體適應能力,方能防患於未然。  心身疾病的患者,應配合醫生的疏導、解釋和接受心理治療。調整生活習慣,解除焦慮或緊張或憤怒的情緒,以心理干預進行心理治療。「心病還需心來醫」,當患者處於精神上、身體上以及社會上完好狀態,方能促進健康恢復,對預防心身疾病的發生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首先應了解心理健康的標誌,即是對自然和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對精神刺激的耐受能力,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注意力是否能集中,心理創傷後的康復能力。為了健康長壽必須保證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應該從小培養,並且從青、中年起就要講究養生之道,這樣進入老年後,在遇到離退休、生病、親人亡故、家庭矛盾等重大生活事情,仍能較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情感,較快的從打擊中恢復過來,保持心理平衡。平時應樂觀開朗,堅持參加各種有益的腦力和體力活動,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使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同步,人才能健康長壽。 長壽靠「十伴」  一靠德伴。助人為樂,忠厚仁慈,得理讓人,萬事通達,樂善好施,心胸寬廣,由此必然心理平衡,神經和內分泌系統調節功能也會處於最佳狀態,從而身體健康,命長壽高。  二靠動伴。常言道:「生命在於運動,動則不衰,用則不退」。老年人經常從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和運動,可以利關節、豐肌肉、通血脈、強筋骨、實臟器、抗衰老。  三靠眾伴。物以累聚,人以眾壯。能與周圍的人融洽相處,遠離孤獨,生活充實,交流豐富,相互幫助,充滿信任,有安全感必健身延壽。  四靠愛伴。愛老愛小,愛家庭愛社會,有愛恨則少,有愛心更寬,不僅被他人愛,而且自己也付出愛,對人間充滿愛,那麼心境會更好,心態更正常,從而童心不泯抗衰延年。  五靠藝伴。無論你有沒有「藝術細胞」,也應培養自己的藝術愛好。琴棋書畫和游魚花鳥沾戀上幾樣,豐富生活,增添情趣,養性怡情,調節生理和心理,也使大腦和心情更加活躍。   六靠說伴。有道是:「樹老根多,人老話多。」想到就說,實話實說,否則也會憋出病來的。說也是一種通氣化淤的良藥,無論高興事還是煩惱事,也無論是喜事還是苦事,一吐為快。   七靠樂伴。俗話說:「笑一笑,十年少;樂一樂,疾病消。」笑是美好心情的自然流露,能解除心理上的疲憊和痛苦,樂觀豁達體更健,心境坦蕩宜長壽。  八靠書伴。書報雜誌是精神食糧,一本好書能有益終身,經常讀報能知天下事,天天用腦,精神不老。博覽群書,益智益腦,看書讀報,眼明心高。   九靠遊伴。青山綠水大自然壯美,置身其中,感覺甚好。遊山玩水,走低登高,返樸歸真,清新振神。常到綠色的自然環境中去遊覽,空氣新鮮,視野開闊,實乃長壽秘訣之一。  十靠素伴。衣著樸素,三餐多食素,特別是常吃含葉綠素多的蔬菜。居室簡樸,性慾有度。人老了更要清潔簡樸,丟棄那些不需要的瓶瓶罐罐,方便起居。瓜果蔬菜,豆谷牛奶,宜粗易素。  養生延年,「十伴」有神效,讀者諸君,不妨研討賜教。 有益於長壽的弱鹼性食物 誰都知道,土壤有酸鹼之分,即有pH值的不同。水雖然以中性為多,但由於它存在於不同的土層、岩石之中,或從不同的金屬管道中流出,最後也有偏酸或偏鹼之分。  動物食品和植物食品也有酸鹼之分,前者多呈弱酸性,而後者多呈弱鹼性。這樣一來,人體也就自然而然地分成了偏酸或偏鹼的不同,因為他們所攝入的飲食的酸鹼度各有不同。  科學家發現,高加索地區的許多聞名於世的長壽村中,不少人能活到130歲甚至140歲,那裡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與前蘇聯其他地區並無區別,也沒有什麼特別好的食物或補藥供人享用,惟一不同的就是他們的飲水呈微鹼性,pH值為7.2~7.4,與人的血液pH值幾乎相同。正是這微鹼性的水,使這些長壽者的血管保持著柔軟和無硬化,使他們的血壓偏低,脈搏正常。 與此相反,凡是經常飲用不含鈣大量無機鹽的軟水的地區,心臟病發病率就高; 凡是多食肉類的地區,由於肉食是酸性食物,會引起動脈硬化,使血液不能充分通過,無法把養分和氧氣供給身體的各個部分,以致於產生新陳代謝下降甚至發生障礙,心臟病、中風和癌症的發病率也就高。  由此可見,弱鹼性食物有益於長壽。  那麼,哪些食物呈弱鹼性呢?  經測定,這些食物有:豆腐、豌豆、大豆、綠豆、油菜、芹菜、番薯、蓮藕、洋蔥、茄子,南瓜、黃瓜、蘑菇、蘿蔔、牛奶等。  而呈鹼性的食物有:  菠菜、白菜、捲心菜、生菜、胡蘿蔔、竹筍、馬鈴薯、海帶、柑橘類、西瓜、葡萄、香蕉、草莓、板栗、柿子、咖啡、葡萄酒等。  還有一些食物因吃起來酸,人們就錯誤地把它們當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楂、西紅柿、醋等,其實這些東西正是典型的鹼性食物。  飲食中除了各類畜禽肉屬於酸性食物或偏弱酸性食物外,常見的酸性食物還有蛋黃、魚籽、牡蠣、白米、麵條、麵包、鰻魚、章魚等等。 健康長壽十種人  健康長壽成為人類追求的生活目標,科學家們經研究認為以下10種人有望健康長壽:  身材矮者美國科學家認為,人類存在著一個適宜的高度,以便讓身體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這個高度是:男子165—168厘米,女子159—162厘米。  稍胖(重)者美國科學家在調查600萬人的體重與壽命關係時發現,稍胖的人從體能、抗病力到抗癌力,均比瘦人優,因而壽命高。  禿頂者男子禿頂多精力充沛,白髮晚生,平均壽命80歲以上。原來,禿頂多因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所致,而雄性激素恰是男子的護身符。  耳長者耳朵長的人多享高壽,可能與其體內腎氣旺盛有關。  腰細者「褲帶越長,壽命越短」。腰細者活過70歲以上的約佔95%,且很少患心血管疾病。   頭胎者我國調查資料表明,一、二胎者壽命最長。在90歲高齡組中第一、二胎出生的佔60.6%,100歲年齡組則佔77.3%。  居綠者在物質生活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常年忙碌於綠葉紅花叢中的花匠,比長居於花木稀少、空氣污濁鬧市的人平均多活7年。  多夢者日本山梨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人腦中存在一種影響睡眠的物質———催眠肽。一種人有夢催眠肽,另一種人無夢催眠肽。  血壓略高者芬蘭醫學家發現,80歲以上的壽星,血壓大多保持在160/90毫米汞柱左右,其存活率遠比血壓只有120/70毫米汞柱的老人高。   B型血者B型血者性格表現為溫和平靜,從容大度,不過分爭強好勝,隨遇而安。研究人員發現,長壽人群中B型血的人佔83%。 長壽之道  每天吃300毫克維生素C,可以增壽5.5年。   研究表明,一個35歲的人每天吃300毫克或更多的維生素C比每天吃少於50毫克的人,可多活5.5年。   膽固醇保持在200以下,可以增壽4年。   每天多消耗300卡的熱量,可以增壽2-3年。每周跟親朋好友聚會一次,可以增壽4.5年。要活得長並且又幸福,你就需要朋友。一項研究表明,廣泛開展社交活動,可以多活10年。很少進行社交活動的人比社交活動多的少活4.5年。  每周跑步4次,每次跑兩英里,可以增壽8.7年。  研究發現,一直進行體育運動的人可以比很少運動的人多活8.7年。專家建議,為了達到身體最佳狀態,最好每周跑步4次,每次跑兩英里。  處理好胃潰瘍,可以增壽2-3年。  如你感到胃痛,檢查一下沒有壞處。據一項研究表明,治癒你的胃潰瘍,可增壽2-3年。  把你的血壓低壓保持在90以下,可以增壽5年。  每周吃肉,最多不超過3次,可以延長壽命9年。  盡量用黃豆或其他豆類食物取代肉食,每周吃2-3次肉食。  性生活也可以增壽。  實踐表明,性生活可以減少發生心臟病的可能性。  不吸煙,可以延長壽命5年。  假定你從35歲起就不再吸煙,你就可以延長壽命5年。要是你不願戒煙,最好不要躺著或坐著抽煙,這樣也可以延長壽命1年。  不要對自己過於苛刻,可以增壽2年。  研究人員發現,那些把個人的挫折看成是災難的人比一般人死亡風險高25%,比起能積極對待挫折的人,這種人要早死2年。  控制你的體重,至少可延壽1.7年。  喝適量的酒可延壽2-3年。  研究人員指出,每周喝酒6次,可以比不喝酒死亡風險減少21%-28%。 人生百歲不是夢  人類的自然壽命究竟有多長?   眾說紛紜,科學家蒲豐的假定是,有機體的生長期愈長,則其壽命也愈長。據生物學家觀察,犬的生長期為2年,壽命10—15年;馬、牛生長期為5年,其壽命為20—30年;象的生長期為25年,其壽命便長達150年。生物學家認為,哺乳動物的平均壽命為生長期的5—7倍。人的生長期25年,因此說,人的自然壽命應該是175年,甚至更長。事實上百歲以上老人的實例是不難找到的,而且其中不少老人還能保持相當健壯的勞動能力和智力上的特別才能。可是,目前人類平均壽命比自然壽命短得多,能健壯地活到百歲以上的老人還是為數甚少,超過200歲的人尚未有過。而且,習慣上劃分年齡都以40歲為前半生與後半生的臨界線,60歲以上即認為進入衰老期。  造成早衰與死亡的原因是極其複雜的,一方面,現代科學還未能徹底掌握生命、衰老、死亡的規律,未能找到健康長壽更有效的辦法;另方面,與個人攝生無方,過多地耗損了個體的體質有著密切關係。據統計,1994年上海地區科技人員的平均死亡年齡只有67歲,較一般職業人群早死3.26歲,更為令人痛心的是:有15.6%的科技人員死於35—54歲的早死年齡段。35—54歲是人生的黃金時期,精力最旺盛,經驗最豐富,可是有相當一部分科技人員英年早逝了。又據最近一項調查,中國科學院系統在職科學家平均死亡年齡僅僅只有52.23歲。為什麼學富五車、滿腹經綸的科技人員會發生英年早逝呢?分析其原因是複雜的,其中與生活節奏不規律、營養不到位、運動不得當和心理不健康等有著密切關係。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產和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威脅人類健康的已不只是生物因素導致的傳染病,還有與社會、心理因素、生活方式的人類自身行為有著密切關係的疾病。80年代,我國醫學工作者曾對心臟病、腦血管病、惡性腫瘤、意外死亡等佔據死因前八位的8種疾病作過調查,發現引起心臟病的諸多病因中,有47.6%的病因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在腦血管病中,有43.2%的病因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在惡性腫瘤中,有45.2%的病因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心臟病、腦血管病和惡性腫瘤這三類疾病佔據全死因的50%以上。也就是說半數以上的人死於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的疾病。隨著21世紀高科技發展,將大大提高促進醫療技術的進步,而生活、工作環境的改變,將會使疾病譜繼續發生變化。世界衛生組織前總幹事中島宏博士告誡人們:大約在2015年,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死亡原因大致相同,而生活方式疾病將成為頭號殺手。  據報告,我國醫務工作者曾對高血壓、心臟病的高危人群進行生活與行為指導,使心腦血管病發病率分別下降20%和18%。美國有兩位學者對7000名45歲以上成年人進行隨訪發現:(1)每晚睡7—8小時。(2)一日三餐不吃零食。(3)每天吃早飯。(4)控制體重,保持正常狀態。(5)適量運動。(6)不吸煙。(7)適量飲酒。經常能做到6—7項的人,比只能做到3項或不到3項的人,平均壽命延長11歲。充分說明依靠自己主觀努力,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善待生命,善於控制生命,不讓人生在最可貴的時刻衰亡,完全有可能實現人類美好的願望——人生百歲。  那麼,怎樣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呢?作者學習現代醫學,博採百歲老人長壽經驗,歸納成以下六個方面,供大家參考。  想得開  想得開,就是指保持心理健康。現代醫學證明,持續的心理緊張和心理衝突會造成精神疲勞,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發生疾病。精神損傷、精神刺激常可引起人體許多生理變化,如持續波動可使心跳顯著增快,血壓急劇上升,紅細胞激增,血粘度增高。有的中老年人在盛怒或高度興奮下腦血管突然破裂而死。保持心理健康這對一個人健康來講具有十分重要意義。怎樣保持心理健康?歸納起來有三條:一、 增強健康心理人的一生難免會有喜怒哀樂,生離死別,有歡樂也有悲傷,要學會正確對待已經發生的種種心理衝突,並採取有效方法,從複雜的心理憂鬱中走出來,例如悲痛煩惱時去公園走走,聽聽音樂,做些體力活動,有助減輕心靈創傷;或者投身於工作之中,以沖淡不快情緒和悲傷心情,或者讓不快情緒發泄出來,向親友或可信朋友訴說,不讓怒氣積壓在心中等等。二、 培養樂觀情緒要樹立「知足常樂」、「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的三樂精神,這是人生最難得,也是最重要的一條。因為對自己充滿信心,才能自我感覺健康,才有歡樂。一個人具有「知足常樂」、「助人為樂」的人生觀,才能「自得其樂」充滿勃勃生機。現代醫學證實,精神心理狀態對健康長壽的影響是顯著的,精神情緒對人體健康和衰老起著關鍵性作用。保持心理健康是中老年人常葆青春、延年益壽的精神營養。古人曰:「憂則傷身,樂則長壽」。要學會自我珍重,努力培養安定而樂觀的情緒,不要因為一些瑣碎小事而引起情緒波動。多體諒別人,多看別人優點,不要苛求別人,要心胸開闊,心境平靜,歡樂的情緒不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推遲衰老。三、 尋找歡樂情緒良好情緒靠自己主動去尋求。現在60歲以上的老人,經歷了不同時代,回憶往昔,都能感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國家不強,哪有老人的幸福。老年人言教、身教,以老有所為責任感,教育後代,把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看成是一項社會責任,這樣,就會感到晚年生活豐富而充滿樂趣,不至於產生失落感。老年人患病是常事,要用唯物主義觀點戰而勝之。只要順應自然,相信科學,正確對待生老病死,必然處之泰然。  睡得著  睡得著,就是指充足睡眠不熬夜,生活要有規律。當今社會是信息萬變、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處在劇烈的競爭中,工作和生活節奏明顯加快,接踵而來的是疲勞也就容易發生。有專家指出,疲勞,特別是腦力疲勞,是現在和未來一個世紀危害人體健康的主要因素。科技人員英年早逝的原因是複雜的,其中重要的一條是科技人員的勞動方式與工人、農民不同,科技人員往往是不分上班和下班,不分白天和黑夜,持續不間斷的工作著,生活節奏很不規律,尤其是事業心強的一些科技人員甚至連做夢也在思索著問題,極易產生疲勞。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比較重視體力疲勞,而忽視腦力疲勞。體力疲勞、腦力疲勞都是人體一種保護性反應,它提醒人們疲勞了應當休息,使體力和精力得以恢復。如若無視腦力疲勞,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同樣會導致過勞而危及生命。因此,預防和消除腦力疲勞,對中老年人,特別是科技人員來說顯得更為重要。  那麼,如何預防、消除腦力疲勞呢?重要的一條是生活節奏要有規律。怎樣生活才算是有規律呢?一般講,除了飲食起居外,還要注意目標定位要確切,不管工作多忙,任務多重,無論如何要給自己留出一定「喘息」時間,學會交替使用人體各部分,充分發揮各部分功能,培養一項業餘愛好,連續一周的緊張工作、學習,周末娛樂半天,尤為重要的是充足睡眠不熬夜,要牢記「健康的體魄來自睡眠」,沒有睡眠就沒有健康。  吃得下  吃得下,就是指全面均衡適量營養。人是鐵,飯是鋼。營養是保證人體健康長壽的物質基礎。人體器官的功能和組織的正常代謝,依賴著必需營養。營養對疾病防治以及衰老過程有著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對晚年的健康狀況更為密切,營養良好的人能有效地延緩衰老,有些人60歲就表現出虛弱,行動不穩,容易疲勞,感覺遲鈍;而有些人,年過八旬仍像「年輕人」,因此,可以這麼說,決定生命後期生理性或機能衰老程度,在某種意義上講取決於營養狀況,也就是說吃得下才長壽。目前,上海人的營養狀況怎樣呢?據調查,有相當一部分人,把主要精力放在事業上,對營養很不講究,吃飽就算。還有一部分人,特別是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讀了一點醫學科普文章,視膽固醇如虎,盲目地節制飲食,肉不吃、蛋不吃、無鱗的魚也不吃。殊不知,過分強調降低膽固醇水平,更容易誘發疾病,於健康不利。另外一部分人怕胖,片面地節制飲食,其實太瘦對人體危害不比胖人少多少。科學的態度是:全面均衡適量營養。也就是說,樣樣都吃,不挑食,不偏食。任何一種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合理膳食必須由多種食物組成,才能達到平衡膳食的目的。   營養學家提醒大家注意,適當地增加動物性食物,以提高膳食蛋白質的數量和質量,但要防止過剩;改變以豬肉為主的動物性食物結構,增加雞和鴨等禽類、水產品、乳類的攝食量,防止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過剩。增加大豆製品的攝入量,改變膳食蛋白質的數量和質量;穩定糧食的攝入量,保持我國「五穀為養」的優良傳統;保證蔬菜總量在每天500克左右,食用菌應納入膳食結構,香菇等食用菌不僅含蛋白質高,必需氨基酸比例合適,還含有多種微量元素,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起到強身作用。特別要提醒大家,要限制過多甜食,尤其要限制蔗糖的攝入量,可採用市售的紐特健康糖代替蔗糖,這樣既能保持蔗糖的甜味,又克服了蔗糖所帶來的對人體的不良影響。調整膳食結構,防止營養不足和過多,避免重蹈西方國家之復轍,防止和控制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冠心病等富裕型疾病的發生和流行。   全面均衡適量營養,具體地說就是能夠做到以下10句話:  1、淡些,淡些,再淡些。  2、讓紐特健康糖走進尋常百姓家。  3、每人每天最好有一瓶牛奶。  4、每人每天吃一隻雞蛋。  5、每周餐桌上至少有一頓海魚。  6、雞肉、鴨肉代替豬肉。  7、增加豆及豆製品的攝入量。  8、每人每天最好吃500克蔬菜。  9、菌菇類食品要納入膳食結構。  10、飯要吃飽。  走得動  走得動,是指運動。「生命在於運動」是法國伏爾泰的一句名言,一言道出了生命活動的一條規律。保持腦力和體力協調的適宜運動,是預防、消除疲勞,健康長壽的另一個要素。體育鍛煉對中老年人來講尤為重要,中老年人好靜不好動,傾向安靜生活,是導致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和骨質疏鬆發生的危險因素。所以,中老年人體育鍛煉與營養具有同等重要意義。  體育鍛煉貴在堅持,重在適度。對待體育鍛煉有兩種情況應當注意:一種是工作忙,鍛煉顧不上,常常是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有空做做,忙了不做。想到參加,想不到不參加;另一種要麼不做,一做就是滿頭大汗、氣喘、心跳。這兩種情況都是對健康不利,甚至有害。有氧代謝運動之父肯尼思?庫珀博士指出:如果步行,每周應走3次,每次走3200米,時間為20分鐘內。如果達不到這個速度,3200米40分鐘走完也可以,但需每周走5次。堅持10年,就可使心肌梗死減少50%。這是因為長期堅持鍛煉,可改變心臟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加心搏出量,使心臟冠狀動脈管腔舒展,增加心肌供血,又能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低密度脂蛋白相對減少,甘油三脂明顯降低,體脂減少,腰圍縮小。經常鍛煉血液總容量可增加10%,或更多,遇到緊張時血壓不至於因此升高,降低冠心病、腦卒中危險性。此外,體育鍛煉還能增強免疫力,減少感染性疾病發生。正確的態度是把體育鍛煉作為一日生活必修課,雷打不動。至於體育鍛煉的項目不必強求,可因人而異,廣播操、練功十八法、太極拳、健身跑、登樓、球類等不必硬性規定,但有一條必須牢記,這就是運動量要適度,一般以鍛煉完畢,冬天自覺全身暖和,夏日微微出汗,但不覺得心跳為度。進入老年期後,日常生活的重心不是去做劇烈的體育鍛煉,而是適當體育運動,保持機體安寧,減慢新陳代謝,使生命之樹常青,生活之水常流。  適當進補  進補,是指人體缺什麼補什麼,是祖國醫學一大特色。對體質虛弱者尤其必要,是項有益的健康投資。進補的內容繁多,各人情況不一,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但就大多數人情況而言,有兩種物質必須加以重視,認真做好進補工作。  一是抗體。也就是平時大家說的抵抗力。從嬰幼兒起就要給孩子按時接種預防針,以預防乙肝、脊髓灰質炎、腦炎等。  二是補鈣。鈣是人體生命活動調節劑,沒有鈣,生命活動就終止;缺鈣,就會發生疾病。中老年缺鈣會發生面色萎黃、精神不振、腰腿酸痛、小腿痙攣、牙齒鬆動以及骨質疏鬆症。此外,有文獻報告,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結腸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也可能與缺鈣有關。   牛奶是富鈣食品,為了健康,要努力改變牛奶是孩子吃的觀念,人人養成喝牛奶的習慣,儘可能做到每天早餐後,最為理想的是晚上臨睡前1小時補充一瓶鮮牛奶。至於缺乏乳糖酶不能喝牛奶的人可改喝酸奶,同時還要注意增加豆及豆製品、海帶、紫菜、蝦米、海魚等富鈣食品的攝入,以滿足人體對鈣的需要。對絕經期婦女和老年人來講,僅僅從食物中獲取鈣,還是滿足不了需要。還要額外補充優質鈣製劑和維生素A、B1、B2、C和維生素D,更年期婦女要在醫生指導下補充雌激素以滿足人體生命活動需要。  煩惱向異性傾訴  當人們心中有了煩惱時,常常希望能夠傾訴出來,好友的勸告與撫慰,有助於使煩惱煙消雲散。此時,傾訴也許並非期望尋求什麼辦法,解決什麼問題,而主要是為了滿足情感表達的需求,滿足心靈慰藉的需求。所以,此時傾訴者往往不是尋求一個好參謀,而是想找一個好聽眾。  那麼,這時同性與異性相比誰是更好的聽眾呢?當然是異性。  首先,兩性性心理有「異性相吸」作用。為什麼要男女相伴走過一生?  這除了繁衍生息的需要外,也是個體發展的需要,其中很大程度是心理發展的需要。異性朋友之間的交往當然不同於夫妻或情人之間的性交往,但由於對方是異性,當事人便比較容易緩解內心因苦惱造成的緊張和焦慮。這也是人際交往中異性朋友的功能之一。  第二,兩性性格有「互補」作用。心理學發現,在人際交往中有一個「互補性」原則,男女雙方的個性存在相反的差異時,往往相互吸引。一般說來,男人的剛毅和女人的溫柔正好可以互補,給苦惱中的異性朋友以慰藉。  第三,兩性交往有「異類群體」作用。人們常常願意在自己同類群體之外的交往對象那裡打開自己的心扉。比如,人們往往對外單位的人、外地人甚至陌生的人更容易袒露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是情感交往的特點所致,異類群體中的人相對來說安全係數比較高一些。兩性各自分屬不同的性別群體,因而也就比向同性袒露心跡更為安全些。  按說夫妻也是異性,也可以滿足上述條件,可為什麼人們有煩惱時仍願意向配偶之外的異性朋友傾訴呢?  首先,異性朋友比夫妻有更大的相似性。雖說人們常用「心心相印」來形容夫妻關係,可是,現實的婚姻中由於家庭、教育、職業、閱歷等諸多原因,常會導致夫妻在興趣愛好、個性特徵、文化素養、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而朋友則不同,異性朋友之間的相似性使他們在各方面更容易相互溝通。  第二,異性朋友與配偶相比有較大的新異性。求新求異是人的天性。夫妻之間長時間共同生活在一起,容易磨滅彼此之間的新鮮感,削弱了新異性。而朋友之間,無論交往多密切,相互之間也有一種「外人」的意識,這使朋友之間能保持心靈感應的敏銳度和彼此的熱情,也會對異性訴說的苦惱給予更多的關注。  第三,異性朋友可以滿足兩性感情的彌散性需求。婚姻要求夫妻感情的專一性,可兩性感情有其彌散性的一面。人,既有自然屬性,又有社會屬性,人的活動必須受社會規範的制約。婚外情通常是社會輿論所不容的,而異性朋友之間的感情體驗,既沒有違反社會道德,也可以滿足人們對兩情感情彌散性的需求。  這樣看來,異性朋友更是好聽眾的人際現象就是正常而自然的了。
推薦閱讀:

健康長壽的秘笈大全
老人養生 要寬心才能長壽
命中注定長壽麵相
真相:中國所有的「長壽之鄉」都是偽造的。
老人要健康長壽需要注意的十個不貪

TAG:健康 | 知識 | 長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