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諸侯爭霸時代齊國歷任君王

齊國是周代諸侯國,是中國歷史上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被周天子封為侯爵,分為姜姓呂氏齊國和田齊兩個時代。始封君為周武王國師、軍師太公望呂尚。齊國是周代重要的封國,自太公望呂尚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傳至齊醒公時,已經是疆域瀕臨大海的大國,齊桓公也依靠海上資源,迅速成為春秋五霸之首,齊國被當時人稱為海王之國。姜齊傳至齊康公時,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臨海的海島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田齊太公。後來,田和被周安王列為諸侯。於是,姜姓呂氏齊國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稱侯,仍沿用齊國名號、世稱「田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在戰國中晚期一度稱帝。公元前221年,齊王建向秦王嬴政稱臣,秦國統一六國,齊國滅亡。齊國國都為臨淄(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胡公時曾遷都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田氏代齊後,仍以臨淄為都城。

呂尚,號飛熊,史稱太公望,小說俗稱他為姜太公、姜子牙,又稱齊太公,東海上人。中國諸侯爭霸時代齊國第一任君王。他是炎帝神農氏54世孫,伯夷36世孫。為周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代太師,齊王,妻名申姜,共有13子(丁、壬、年、奇、枋、紹、駱、銘、青、易、尚、其、佐),女邑姜封周武王妃、皇后。其先祖曾輔佐禹治水有功,擔任四岳之職,並封於呂,故以呂為氏。周王在文王興周、武王伐紂的過程中,太公受到了重用,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盟津之會,太公左杖黃鉞,右把白旄以飾師,武王斬紂的次日,祭社告神,太公牽牲,史佚策祝。周初新政,太公多所參與。殷滅後,太公受封於齊,建國於營丘(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北),後遷至臨淄(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疆域最初只在今山東北部,東與紀、萊,西南與魯,北與燕、衛為臨。

齊太公三十二年(丙寅,公元前1015年),在位32年的齊太公卒於周首都鎬京,歲壽139歲。其子呂伋繼承王位,是為齊丁公。

考古發現:位於呂梁山區的石樓曾出土了很多關於姜子牙的文物。出土的姜子牙銅立像高1.43米,胸圍1.10米,頭戴王冠,冠飾正中有『王』字,兩邊是『日、月』字樣,還出土了其夫人桃花女的銅像。在石樓縣桃花者村姜子牙岳父墓中發現了姜子牙的家中奇寶『龍形觥』,此為國家特級文物。1956年8月,在今石樓縣義牒出土商青銅兵器『姜太公助武王斷斬兵器玄鉞』。1997年7月,在呂梁封夫子山的古廟廢墟中,出土了一塊周朝《姜太公滅商興周圖》石雕刻。這些實物證據把姜子牙的原籍之考引到了石樓。古典中也明確記載了姜子牙的祖籍:明萬曆三十七年的《汾州府志》中記載:「呂梁山,古西河地。」《史記齊太公世家》中記載:「太公望呂尚者,東海上人。其先祖嘗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際封於呂,或封於申,姓姜氏。夏商之時,申、呂或封枝庶子孫,或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本姓姜氏,從其封姓,故曰呂尚。」這就是說,姜太公先祖為句龍,其封地申國就在今陝北米脂吉鎮、山西呂梁山地區。食邑封地梁山,賜姓呂氏。從此梁山易名為呂梁山。姜太公是其後裔,從其封姓,故稱呂尚。王大有的《三皇五帝時代》也提到『句龍在石樓。』據郭沫若《中國史稿》一書所述,石樓就是我國古代鬼方國所在地,句龍部也就是鬼方。據《前漢書.郊祀志》記載:漢武帝於元狩元年為祭祀句龍『使治廟汾陰南臨河』,也就是石樓的后土廟。於是『上使治廟汾陰南臨河,欲祠出周鼎』。據《隋書.地理志》中記載:汾州、臨河、隰州、分陰都為今石樓縣義牒一帶。石樓縣義牒發掘《宋御碑》記載:大中祥符三年七月二十三日,詔封后土皇地只。其年,駕幸汾陰親祀之。塑后土聖母之像,宗立之。故曰:臨良,因知是諸神之領袖。而《列仙全傳》卷一中也記載:呂尚,冀州人。《中國神仙傳》記載:商朝末年冀州人。然而,根據《爾雅》、《禹貢》、《周禮.職方》中的記述,當時的冀州中心就是石樓。

據此證據考證,姜太公是冀州隰州臨河人氏。即今山西省石樓縣義牒鎮人氏。

2005年11月,姜太公的墓葬被發現。然而令人痛心的事是,發現此墓的卻是一夥盜墓賊,因其中一人嫌分到贓款少,而向公安局報案。後經考古專家鑒定,此墓的主人就是齊太公呂尚。經過審訊,盜墓者招供稱:墓葬位於石樓縣義牒鎮,墓穴內遍地鋪有硃砂,墓中有53件商周青銅器,其中編鐘一套13件、大鼎7個以及零散青銅器33件。但編鐘和零散的青銅器已流失,不知下落。

呂伋,又為齊丁公,齊國第二任君王。其父是齊國第一任王齊太公呂尚。

齊太公三十二年(丙寅,公元前1015年),在位32年的齊太公薨,其子呂伋繼承王位,是為齊丁公。而齊丁公在周成王、周康王時期,也為周王室的重臣。《左傳·昭公十二年》中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與呂伋、王孫牟、燮父、禽父並事康王。四國皆有分,我獨無有。今吾使人於周,求鼎以為分,王其與我乎?」對曰:「與君王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唯是桃弧棘矢以共御王事。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是以無分,而彼皆有。今周與四國,服事君王,唯命是從,豈其愛鼎。」《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喉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以上述這兩則史料告訴我們,呂伋雖非姬姓,但因有『王舅』的身份,所以是和有著『王母弟』身份的衛、晉、魯三國國君,得到成、康兩朝的特別器重。

  《晏子春秋·內篇諫下第三》中記載:景公樹竹,令吏謹守之。公出,過之,有斬竹者焉,公以車逐,得而拘之,將加罪焉。晏子入見,曰:「君亦聞吾先君丁公乎?」公曰:「何如?」晏子曰:「丁公伐曲沃,勝之,止其財,出其民。公日自蒞之,有輿死人以出者,公怪之,令吏視之,則其中金與玉焉。吏請殺其人,收其金玉。公曰:『以兵降城,以眾圖財,不仁。且吾聞之,人君者,寬惠慈眾,不身傳誅。』令舍之。」公曰:「善!」晏子退,公令出斬竹之囚。

  故事中的那個砍竹者,是有心或是無意,險些被齊景公砍了腦袋,我們且不去說他,重點要關注的應是『丁公伐曲沃,勝之』的這件事。因為根據近年來的考古成果可知,今天的山西曲沃正是當初周公滅唐、成王『桐葉封弟』於唐叔虞的地望,而太原則是晉國後來的遷居之都。這項史料的重要價值在於,它明白而具體地告訴我們,《史記·晉世家》所說的『及至周公滅唐』,周公不過是發號施令者,真正的滅唐統帥乃是丁公呂伋。

  齊丁公三十九年(乙巳,公元前976年),在位39年的齊丁公薨,其嫡子季子本該即位,但他卻讓位於其弟呂得,自己則食采於崔邑(今山東章丘西北)。根據《左傳》等記載,齊國的世族崔氏,源於丁公之子。因其後世子孫發展為兩支:其一因他的食邑為崔姓,謚為丁姓。就這樣,齊丁公便成為了崔、丁二氏的共同始祖。齊丁公死後,其嫡子季子本該即位,但他卻讓位於其弟呂得,是為齊乙公。

呂得,又為齊乙公,齊國第三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一任王齊太公呂尚,其父是齊國第二任王齊丁公呂伋。

齊乙公四十四年(己丑,公元前932年),在位44年的齊乙公呂得薨,其子呂慈母繼承王位,是為齊癸公。

呂慈母,又為齊癸公,齊國第四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任王齊丁公呂伋,其父是齊國第三任王齊乙公呂得。

齊癸公五十二年(辛巳,公元前880年),在位52年的齊癸公薨,其子呂不辰繼承王位,是為齊哀公。

呂不辰,又為齊哀公,齊國第五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三任王呂得,其父是齊國第四任王呂慈母。後來,紀國的國君因向周夷王進讒言,說了不少齊哀公的壞話。

齊哀公十二年(癸巳,公元前868年),在位12年的齊哀公被周夷王烹殺,其異母弟呂靜繼承王位,是為齊胡公。

呂靜,又為齊胡公,齊國第六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三任王呂得,其父是齊國第四任王呂慈母,其兄是齊國第五任王呂不辰。

齊胡公二年(乙未,公元前866年),因齊哀公含冤而死,使得齊胡公十分害怕會遭到紀國的暗算,於是從營丘(臨淄)遷都薄姑(臨淄西北五十里,據考古資料約在高青縣境內)。此舉對齊人震動很大,人們怨聲載道。

齊胡公八年(辛丑,公元前860年),在位八年的齊胡公被齊哀公同母弟、也就是自己的異母弟弟呂山與私黨率營丘人殺死,其兒子也被驅逐出境。呂山繼承王位後,是為齊獻公,他又把首都從薄姑遷回臨淄。

呂山,又為齊獻公,齊國第七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三任王呂得,其父是齊國第四任王呂慈母,其兄是齊國第五任王呂不辰、第六任王呂靜。

齊胡公二年(乙未,公元前866年),剛即位不久的齊胡公因害怕遭到同哥哥齊哀公一樣的命運,遂將都城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遷至薄姑(臨淄西北五十公里處)。然而,此舉引起國人的不滿。

齊胡公八年(辛丑,公元前860年),失去民心的齊胡公被齊哀公的同母弟弟、自己的異母弟弟呂山殺死。呂山繼承王位後,是為齊獻公,他又把首都從薄姑遷回營丘。因新城濱臨淄水,故易名為『臨淄』。

齊獻公九年(庚戍,公元前851年),在位九年的齊獻公呂山薨,其子呂壽繼承王位,是為齊武公。

呂壽,又為齊武公,齊國第八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任四王呂慈母,其父是齊國第七任王呂山。

齊武公二十六年(丙子,公元前825年),在位26年的齊武公薨,其子呂無忌繼承王位,是為齊厲公。

呂無忌,又為齊厲公,齊國第九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七任王呂山,其父是齊國第八任王呂壽。然而,呂無忌為人昏憒暴虐,齊人十分痛恨他執政。

齊厲公九年(乙酉,公元前816年),在位九年的齊厲公被齊胡公呂靜之子殺死。因齊胡公的兒子們皆在此戰中遇難,齊人只好擁立齊厲公之子呂赤繼承王位,是為齊文公。齊文公即位後,就把參與殺死父親的七十人全部處死。

呂赤,又為齊文公,齊國第十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八任王呂壽,其父是齊國第九任王呂無忌。

  齊文公十二年(丁酉,公元前804年),在位12年的齊文公薨,其子呂脫(一作說)繼承王位,是為齊成公。

呂脫,一說名為說,又為齊成公,齊國第十一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九任王呂無忌,其父是齊國第十任王呂赤。

齊成公九年(丙午,公元前795年),在位九年的齊成公薨,其子呂購繼位,是為齊莊公。

呂購,又為齊莊公,齊國第十二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任王呂赤,其父是齊國第十一任王呂脫。齊莊公繼位之前,齊國內廷動蕩不安,曾兩度遷都(薄姑、臨淄),使得齊國元氣大傷。齊莊公時期,齊國開始進入休養生息,不安的局面才得以改觀。

齊莊公六十四年(庚戍,公元前731年),在位64年的齊莊公薨,其子呂祿甫繼承王位,是為齊僖公。

呂祿甫,又為齊僖公、齊釐公,齊國第十三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一任王呂脫,其父是齊國第十二任王呂購。

  齊僖公十一年(辛酉,公元前720年)冬,齊僖公與鄭莊公結盟於石門,始為諸侯間互相結盟的開始。

齊僖公十四年(甲子,公元前717年)夏,齊僖公又與魯隱公結盟於艾。其後十數年間,齊僖公先後主持過多國會盟。平宋、衛之爭,與鄭國、魯國以宋殤公不向周天子朝覲而伐宋;以郕不聽從周天子之命令不而伐郕。平定許使許庄公出走,立其弟呂鄭為許君是為許叔。平宋華督之亂,與鄭敗狄戎,伐魯及伐鄭,成為一個小霸之局面。相傳,齊僖公生有兩女,皆長得絕色傾城,其長女嫁於衛,即衛宣姜,次女文姜因與其兄齊襄公有染,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淫婦。

  齊僖公三十三年(癸未,公元前698年),在位33年的齊僖公薨,其子呂諸兒繼承王位,是為齊襄公。

呂諸兒,又為齊襄公,齊國第十四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二任王呂購,其父是齊國第十三任王呂祿甫。齊襄公因與自己的親妹妹文姜有私情,其父齊僖公發覺後,將文姜遠嫁魯桓公。

齊襄公三年(丙戍,公元前695年),齊襄公向周莊王求婚,周莊王答允將自己的妹妹周王姬嫁給他。按照周禮,齊襄公邀請和周天子同姓的魯國國君桓公來代為主持婚禮。此時已嫁給魯桓公十五年的文姜聞訊後,便要求和丈夫一起回齊國,魯桓公不顧大臣們的反對,答應了她的請求。文姜一回到齊國,齊襄公便與她舊情復燃。魯桓公為此大為惱火,斥責了妻子。齊襄公聽了文姜的訴苦後十分氣惱,為和妹妹長相廝守,他起了殺心。他特意設宴款待魯桓公,同時交待公子彭生在送魯桓公回驛館的路上將其殺死。一國國君為情謀殺另一國國君,在中國歷史上恐怕是空前絕後的事件。後來,魯國使者對此國君之死不依不饒,一定要齊襄公給個說法,最後,齊襄公只好殺彭生,算是對魯國有了個交代。彭生臨刑之前,曾大罵襄公並許下刻毒的詛咒,發誓要變成厲鬼前來報復。魯桓公死後,齊襄公與文姜便頻頻來往於齊、魯之間。

齊襄公四年(丁亥,公元前694年),鄭國大臣高渠彌叛亂,殺死了曾拒絕迎娶妹妹文姜的鄭昭公忽,另立其弟子亹為君。齊襄公還假意示好,邀請子亹和高渠彌入齊,而高渠彌也自以為能夠得到強大齊國的支持。不料一到齊國,齊襄公就令手下殺子亹,並將叛臣高渠彌五馬分屍,幫助平定了鄭國內亂。

齊襄公五年(戊子,公元前693年),齊師伐紀,攻取紀國三邑。

齊襄公八年(辛卯,公元前690年),齊國滅紀國,今臨朐、青州、壽光、昌樂等地遂大部歸齊。

齊襄公九年(壬辰,公元前689年),衛國內亂,齊襄公的姐姐宣姜之子衛惠公被衛國左右公子趕出國境而求救於齊襄公。齊襄公遂聯合宋、魯、陳、蔡四國共同伐衛誅殺衛國左右公子,衛惠公得以復辟。

齊襄公十一年(甲午,公元前687年),齊襄公命連、管二人率兵守葵丘(今沂源璞丘,舊屬臨朐),允諾甜瓜再熟時換防,時間到期卻仍不換防。連稱、管至父再三要求換防,齊襄公就是不準。連稱有妹為襄公妾,因襄公只鍾情於文姜而未曾受寵,於是懷恨在心,私通公孫無知等密謀叛亂。公孫無知許諾若他能當上國君就讓連妹做自己的夫人。同年十二月隆冬之際,齊襄公出遊姑棼,到沛丘狩獵。說當天齊襄公打獵的時候,發現一頭野豬。左右的人不知是眼花了,還是故意刺激齊襄公,都指著那豬說:「這不是彭生么!」襄公又驚又怒,張弓便射,不料那野豬衝到車前,朝著襄公嚎叫,聲如哀泣。齊襄公嚇得大叫一聲,墜落車下。左右上前趕走野豬,而齊襄公的腳因從車上摔下受了傷。

  齊襄公十二年(乙未,公元前686年),受傷回宮後的齊襄公發現自己丟了一隻鞋,於是不分青紅皂白地把替他看鞋的侍從鞭打了一通。這個侍從出宮後,正碰見公孫無知與連稱等人率兵前來。他們聽說齊襄公受了傷,於是來襲擊行宮。這個侍從對他們說:「你們先不要進去驚動昏君,一旦驚動了他就不容易殺進去了。」公孫無知等人不信,於是侍從讓他們看了自己身上的傷,他們這才相信。於是他們派這個侍從先進去,侍從進去後,就把齊襄公藏了起來。這個侍從則帶著宮內的其他侍從與叛軍打了起來,結果因寡不敵眾,全部被殺死。公子無知、連稱、管至父又率領亂兵衝進行宮,四處找尋齊襄公。齊襄公因為腳傷而不及逃走,被亂刀砍死。還有一種說法是:齊襄公那天從車上摔下後,少了一隻鞋子;而那天夜裡亂兵原本是找不到齊襄公的,卻在他藏身附近發現了一隻鞋子,順著鞋子搜索,才找出齊襄公。那麼,這應該算彭生冥冥之中來報仇吧!就這樣,在位12年的齊襄公被反叛公孫無知殺死。於是,公孫無知自立為齊君,史稱齊前廢公。

呂無知,又稱公孫無知,齊國第十五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二任王呂購,其父是齊國第十三任王呂祿甫的弟弟夷仲年。

  

齊僖公三十三年(癸未,公元前698年),齊僖公薨,其子呂諸兒繼承王位,是為齊襄公。然而,違背人倫的齊襄公居然與自己親妹妹文姜有私情。

齊襄公三年(丙戍,公元前695年),齊襄公與出嫁多年的妹妹文姜重逢後舊情復燃,因而冷落了其他夫人。(圖為公孫無知印章)

齊襄公十一年(甲午,公元前687年),齊襄公命大臣連稱率兵守葵丘(今沂源璞丘,舊屬臨朐),並允諾甜瓜再熟時換防。後來,時間到期卻仍不換防,連稱再三要求,齊襄公還是沒批准。連稱有一堂妹為齊襄公的姬妾,因襄公鍾情文姜而陪受冷落,懷恨於心的她遂與呂無知私通,並密謀叛亂,公孫無知也許諾,他若當上國君,就讓連稱堂妹連氏做自己的夫人。

齊襄公十二年(乙未,公元前686年),呂無知、連稱起兵反叛,帶兵入宮將齊襄公殺死,呂無知遂自立為君,是為齊前廢公。不久,齊前廢公被雍廩人殺死,於是齊國陷入一片混亂。此時,在魯國、莒國的公子糾和公子小白得知信息後連夜趕回。因公子小白早一步回到齊國,大夫高傒遂立他為國君,是為齊桓公。

呂小白,又為齊桓公,齊國第十六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二任王呂購,其父是齊國第十三任王呂祿甫,其兄是齊國第十四任王呂諸兒,其母是衛國人。

齊桓公元年(丙申,公元前685年),雍林人殺呂無知,於是齊國陷入一片混亂。得到本國發生叛亂的公子小白連夜兼程往齊國趕,其兄公子糾在魯國也得到消息,也馬不停蹄的在回國路上。齊國大夫管仲因是公子糾的老師,於是他帶兵堵截公子小白,並一箭射中小白的帶鉤。機智的小白假裝倒地而死,管仲遂派人給公子糾報信。公子糾聽到小白已死的消息後,覺得王位己非他莫屬,於是放慢了行程。然而,假死的公子小白卻火速趕回齊國,在齊國貴族國高傒的幫助下成為國君,是為齊桓公。晚回國六天的公子糾見此,只好重返魯國。不久,齊桓公發兵迎擊魯國干時(位於今桓台),魯軍敗走後,齊國大夫鮑叔牙給魯侯寫了一封信,信中說:「公子糾是齊君的兄弟,不忍殺他,請魯國自己殺他。公子糾的老師召忽、管仲是仇人,請魯國把他們送來,剁成肉泥。如不從命,將要出兵討伐魯國。」魯人害怕,遂將公子糾殺死,其老師召忽自殺,管仲則被囚禁回齊國。當時,齊桓公要殺管仲,鮑叔牙卻勸說道:「臣幸運地跟從了君上,君上現己是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齊桓公聽從其建議,封管仲為大夫,並委以政事。果然,一時間齊國大治,其國力大為增強,齊桓公開始走上稱霸的道路。

齊桓公五年(庚子,公元前681年)春,齊桓公在甄召集宋、陳、蔡、邾四國諸侯會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後因宋國違背盟約,齊桓公遂以周天子的名義,親率幾國諸侯討伐宋國,迫使宋求和。另外,齊桓公還滅了郯、遂等小國。

  齊桓公二十九年(甲子,公元前657年),齊桓公和愛妾蔡姬在水中遊玩,蔡姬晃船,桓公因心中害怕而阻止蔡姬。蔡姬不聽,還是晃個不停,齊桓公出船後大發雷霆,一氣之下把蔡姬送還蔡國。蔡國見他如此小氣,就為這麼一點小事大動干戈,遂賭氣將蔡姬改給了楚成王,發怒的齊桓公於是興兵討伐。

齊桓公三十年(乙丑,公元前656年)春,齊桓公帶領魯、宋、陳、衛、鄭、許、曹七國諸侯伐蔡,蔡國臣民反叛;後又討伐楚國,楚成王起兵迎戰時問道:「為什麼來到我國?」管仲回答:「從前召康公對我國先君太公說:你要討伐諸侯輔助周室,遂給我們先君東到大海,西到黃河,南到穆陵,北到無棣的土地。楚國沒有進貢包茅,使得周王祭祀時沒有用來縮酒的東西;後來周昭王南征,在你們轄內的漢水而亡,我們就是因為這些前來責問。」楚王答道:「沒有進貢實有此事,這是寡人的過錯;而周昭王南征沒回去是溺水而亡,此事請你去問漢水。」齊國於是派兵攻打楚國的陘。同年夏,楚王派屈完帶兵抵禦,齊軍遂退回召陵。屈完對齊桓公說:「你講道理就算了,如果不,那麼楚用方城山作為城牆,長江漢水作為護城河,跟你們拼了。」齊桓公見此,畢竟是為了一個女人大動干戈,傳出去不好聽,於是與屈完盟誓退兵。

  齊桓公三十五年(庚午,公元前651年)夏,齊桓公大會諸侯於葵丘,周襄王遂派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即諸侯朝服之車),並不要齊桓公下拜受賜。當時,齊桓公也想不拜,但管仲卻說:「不可。」於是,齊桓公還是下拜收賜。由此可見,齊桓公越來越自大。

  齊桓公四十一年(丙子,公元前645年),管仲重病,齊桓公問他:「你死後,群臣之中誰可做相國?」管仲答:「知臣莫如君。」齊桓公又問:「易牙如何?」《管子·小稱》中記載了易牙獻嬰的故事。有次齊桓公說:「只有蒸嬰兒肉還沒嘗過。」於是,易牙將自己的長子蒸獻給齊桓公吃。管仲於是答:「殺掉孩子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不可以。」桓公說:「開方如何?」管仲又答:「背棄親人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近。」桓公又問:「豎刁如何?」管仲回答:「自己閹割來討好君主,不合人情,難以親愛。」然而,管仲死後,齊桓公並沒聽從他的話,反而重用這三人,致使三人專權。

齊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公元前643年),齊桓公重病,易牙、豎刁、衛開方三人將他禁錮於室,並築高牆不準任何人接近。於是,齊桓公的五個兒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同年冬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時,五公子正在為奪王位打鬥,因此齊國一片混亂,致使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停放六十七天無人過問,屍蟲都從窗子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其子公子無虧總算打敗幾個兄弟被立為國君,這才把父親收殮。齊桓公雖然死得如此凄慘,但其陵寢卻非常豪華,隨葬品也極多。

呂無詭,又稱公子無詭,齊國第十七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三任王呂祿甫,其父是齊國第十六任王呂小白,其母是衛國人。

齊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公元前643年),齊桓公病重,權臣易牙、豎刁、衛開方等人將他禁錮於室,並築高牆不準任何人接近他。而他的五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同年冬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公子無詭被易牙等權臣擁立為國君,是為齊中廢公,他這才將早已腐爛的父親齊桓公下葬。然而,呂無詭在位僅三月,其的異母弟弟呂昭求助於宋襄公並率兵攻打齊國。齊人因恨易牙、豎刁,於是里外應合,大軍勢如破竹攻入城內。齊國大夫高子、國子將呂無詭處以絞刑,其弟呂昭自立,是為齊孝公。

呂昭,又為齊孝公,齊國第十八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三任王呂祿甫,其父親是齊國第十六任王呂小白,其兄是第十七任王呂無詭,其母是鄭國人。

齊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公元前643年),在位43年的齊桓公病重,他之前因聽從大夫管仲之話立呂昭為太子,並囑託宋襄公予以照應。然而,權臣易牙、豎刁、衛開方等乘他病重之機,將他禁錮於室,並築高牆不準任何人接近。而齊桓公的另外四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同年冬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公子無詭被易牙等權臣擁立為國君,他才將早已腐爛的齊桓公下葬。呂昭只好逃奔往宋國。

齊孝公元年(己卯,公元前642年)春,宋襄公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以助呂昭回國爭位。同年三月,齊國迫於諸侯軍隊的壓力,齊國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公子無詭,迎立太子呂昭。但是其餘三公子的追隨者卻興兵攻打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呂昭再度逃回宋國。五月,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眾公子於甗(今山東濟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即位,為齊孝公。此次動亂之後,齊國國力衰落,齊桓公霸業告終。

齊孝公九年(丁亥,公元前634年)夏,魯國大飢,齊孝公趁機攻魯。魯大夫展喜日夜兼程,在齊、魯邊界上遭遇孝公,並以牛羊、酒食犒勞齊國軍隊。《古文觀止》一篇文章,描述兩人的對白:齊侯曰:「魯人恐乎?」對曰:「小人恐矣,君子則否。」齊侯曰:「室如縣罄,野無青草,何恃而不恐?」對曰:「恃先王之命。昔周公、大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成王勞之而賜之盟,曰:『世世子孫,無相害也。』載在盟府,大師職之。」桓公是以糾合諸侯,而謀其不協,彌縫其闕,而匡救其災,昭舊職也。及君即位,諸侯之望曰:「其率桓之功。」我敝邑用不敢保聚,曰:「豈其嗣世九年而棄命廢職?其若先君何?君必不然。」齊孝公無言以對,班師回朝。這就是『有恃無恐』典故的來歷。

  齊孝公十年(戊子,公元前633年),在位10年的齊孝公死,其異母弟弟呂潘殺太子嗣位,是為齊昭公。

呂潘,又為齊昭公,齊國第十九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三任王呂祿甫,其父是齊國第十六任王呂小白,其兄是第十七任王呂無詭、第十八任王呂昭,其母叫葛贏。

齊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公元前643年),在位43年的齊桓公病重,權臣易牙、豎刁、衛開方等人,乘他病重將他禁錮於室,並築高牆不準任何人接近他。太子呂昭為避免受到迫害,逃往宋國。齊桓公的另外四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同年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時,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導致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公子無詭被易牙等權臣擁立為國君,他才將早已腐爛的齊桓公下葬。

齊孝公元年(己卯,公元前642年)春,太子呂昭在宋襄公的幫助下,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同年三月,齊國迫於諸侯軍隊的壓力,齊國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公子無詭,迎立太子呂昭。然而,其餘三公子的追隨者卻興兵攻打已入齊境的太子昭,迫使呂昭再度逃回宋國。同年五月,宋襄公再度發兵,擊敗齊眾公子於甗(今山東濟南附近),太子昭遂得以入齊都臨淄(今山東淄博臨淄)即位,是為齊孝公。

  齊孝公十年(戊子,公元前633年),在位10年的齊孝公薨,其異母弟弟呂潘殺太子嗣位,是為齊昭公。即位後的他與晉文公聯師戰楚於城濮,晉文公會齊,宋、魯,蔡、鄭、衛,莒八國之君盟於踐土,結為同盟。

齊昭公二十年(戊申,公元613年),在位20年的齊昭公薨,其子呂舍繼承王位,是為齊廢后公。同年,齊昭公的異母弟弟呂商人殺呂舍自立為君,是為齊懿公。

呂舍,又為齊廢后公,齊國第二十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六任王呂小白,其父是齊國第十八任王呂昭,其母名叫子叔姬。

齊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公元前643年),在位43年的齊桓公病重,權臣易牙、豎刁、衛開方等人,乘他病重將他禁錮於室,並築高牆不準任何人接近他。太子呂昭為避免受到迫害,逃往宋國。齊桓公的另外四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同年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同年十二月十四日,公子無詭被易牙等權臣擁立為國君,他才將早已腐爛的齊桓公下葬。

齊孝公元年(己卯,公元前642年)春,太子呂昭在宋襄公的幫助下,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齊國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公子無詭,迎立太子呂昭為君,是為齊孝公。

  齊孝公十年(戊子,公元前633年),在位10年的齊孝公薨,其異母弟弟呂潘殺太子嗣位,是為齊昭公。

齊昭公二十年(戊申,公元前613年),在位20年的齊昭公薨,其子呂舍繼承王位,是為齊廢后公。齊桓公的兒子、齊昭公的異母弟弟公子商人,因為在齊桓公死後的爭立活動中沒有成功,所以多次向國人施捨,廣結士人,把家產都用光了,還向主管公室財物的官員借貸來繼續他的施捨。同年七月乙卯日晚上,公子商人弒殺呂舍後自立為君,是為齊懿公。

呂商人,又為齊懿公,齊國第二十一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三任王呂祿甫,其父是齊國第十六任王呂小白,其兄是第十七任王呂無詭、第十八任王呂昭,其母叫密姬。

齊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公元前643年),在位43年的齊桓公病重,權臣易牙、豎刁、衛開方等人,乘他病重將他禁錮於室,並築高牆不準任何人接近他。太子呂昭為避免受到迫害,逃往宋國。齊桓公的另外四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同年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公子無詭被易牙等權臣擁立為國君,他才將早已腐爛的齊桓公下葬。

齊孝公元年(己卯,公元前642年)春,太子呂昭在宋襄公的幫助下,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齊國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公子無詭,迎立太子呂昭。為齊孝公。

  齊孝公十年(戊子,公元前633年),在位10年的齊孝公薨,其異母弟弟呂潘殺太子嗣位,是為齊昭公。

齊昭公二十年(戊申,公元613年),在位20年的齊昭公薨,其子呂舍繼承王位,是為齊廢后公。齊桓公的兒子、齊昭公的異母弟弟公子商人,因在齊桓公死後的爭立活動中沒有成功,所以多次向國人施捨,廣結士人,把家產都用光了,還向主管公室財物的官員借貸來繼續他的施捨。同年七月乙卯日晚上,公子商人弒殺了呂舍。為了避人耳目,公子商人讓他的異母哥哥公子元當國君。然而,公子元是個聰明人,他明知商人想做國君已久,如果做了這個國君,豈不讓人產生怨恨嗎?於是,他自稱自己心甘情願為臣下。就這樣,公子商人即位,是為齊懿公。當年,齊桓公在世時,呂商人曾與大夫邴原因爭田邑之界,管仲以商人理屈,將田斷歸給了邴氏,商人遂懷恨於心。即位後的他,因恨當年管仲斷田之仇,於是盡奪邴氏之田,並掘邴原屍而刖之,又削去管仲的封邑。後來,十分好色的齊懿公,因聽說大夫閻職之妻美貌異常,遂下令讓所有大夫的內人到宮中拜見自己的夫人。就這樣,齊懿公見閻妻果然漂亮,就不許她回家,並告訴閻職說,夫人想讓你妻子作伴,你另當別娶吧!明知就裡的閻職,敢怒而不敢言。

齊懿公四年(壬子,公元前609年)五月,因為天氣炎熱,齊懿公想到申池避暑乘涼,就叫邴歜駕車、閻職陪乘。有人進諫說:「您刖人父、奪人妻,朝中又不是再沒人了,怎麼可以讓這兩個人陪王伴駕呢?」然而,齊懿公不加理會,還是帶著這二人同往。在申池,喝的酩酊大醉的齊懿公到竹林深處酣睡,而邴歜、閻職二人則在申池中泡澡。邴歜雖早對齊懿公恨的牙痒痒,只是沒機會下手。現在想動手,可又不知道閻職心中怎麼想,於是就用竹枝敲閻職的頭。閻職發火道:「你幹嘛欺負我?」邴歜嘻笑著說:「奪了你妻子你都不生氣,我敲你一下又怎麼了?」閻職聽了這話也不甘示弱的說:「你爸爸還被刖了足呢!自己忍氣吞聲,幹嘛笑話我?」邴歜一聽此話,便靠近閻職悄悄對他說:「如今仇人就在眼前,從游者只我二人,此時不報,更待何時?」於是,合計好的兩人跳出池子,徑直走到竹林中把熟睡的齊懿公殺死。齊人因恨齊懿公驕恣,於是廢其子而迎公子呂元繼承王位,是為齊惠公。

呂元,又為齊惠公,齊國第二十二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三任王呂祿甫,其父是齊國第十六任王呂小白,其兄是第十七任王呂無詭、第十八任王呂昭、第十九任王呂潘,其弟是第二十一任王呂商人。

齊桓公四十三年(戊寅,公元前643年),在位43年的齊桓公病重,權臣易牙、豎刁、衛開方等人,乘他病重將他禁錮於室,並築高牆不準任何人接近他。太子呂昭為避免受到迫害,逃往宋國。齊桓公的另外四個兒子公子無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同年十月七日,齊桓公餓死。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的屍體在床上停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十二月十四日,公子無詭被易牙等權臣擁立為國君,他才將早已腐爛的齊桓公下葬。

齊孝公元年(己卯,公元前642年)春,太子呂昭在宋襄公的幫助下,聯合曹國、衛國、邾國領兵攻齊。齊國眾大夫在國氏、高氏兩家的率領下誘殺豎刁、公子無詭,迎立太子呂昭,是為齊孝公。

  齊孝公十年(戊子,公元前633年),在位10年的齊孝公薨,其異母弟弟呂潘殺太子嗣位,是為齊昭公。

齊昭公二十年(戊申,公元613年),在位20年的齊昭公薨,其子呂舍繼承王位,是為齊廢后公。齊桓公之子、齊昭公的異母弟弟公子商人,因為在齊桓公死後的爭立活動中沒有成功,所以多次向國人施捨,廣結士人,把家產都用光了,還向主管公室財物的官員借貸來繼續他的施捨。同年七月乙卯日晚上,公子商人弒殺了呂舍。為了避人耳目,公子商人讓他的異母哥哥公子元當國君。但公子元是個聰明人,他明知商人想做國君已經很久,如果做了這個國君,豈不是讓人產生怨恨嗎?於是,他自稱自己心甘情願為臣下。就這樣,公子商人即位,是為齊懿公。

齊懿公四年(壬子,公元前609年)五月,因天氣炎熱,齊懿公叫邴歜駕車,閻職陪乘一同前往申池避暑。早前,齊懿公因原來就與邴歜的父親有點過節,即位後便將其父的雙腳給斬斷;後又見閻職的妻子美貌,遂霸為己有。於是有人進諫說:「您刖了邴歜的父親,奪了閻職的妻子,怎麼可以讓這兩人陪王伴駕呢?」然而,齊懿公不加理會。果然,酒醉的齊懿公在申池被邴歜、閻職二人殺死。齊人因恨懿公驕恣,於是廢其子而迎當初在諸公子爭鬥中失敗,逃往衛國的公子元回國即位,這就是齊桓公兒子中第五個成為國君的齊惠公。

齊惠公十年(壬戍,公元前599年),在位10年的齊惠公薨,其子呂無野繼承王位,是為齊頃公。

呂無野,又為齊頃公,齊國第二十三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十六任王呂小白,其父是齊國第二十二任王呂元,其母是蕭國國君的女兒。

齊惠公十年(壬戍,公元前599年),齊惠公呂元薨,其子呂無野繼承王位,是為齊頃公。邲之戰後,晉國霸業衰落,晉景公認真總結經驗教訓,想爭取與楚國通好的齊國結盟。然而,齊頃公見晉國打不過楚國,自己又是個大國,對晉國派來的使臣十分不禮貌。當時,晉大夫郤克、魯大夫季孫行父、衛大夫孫良夫和曹公子首四人一同出使齊國。湊巧的是,郤克的一隻眼睛瞎了,季孫行父是個禿子,孫良夫是個瘸子,公子曹是個駝背,四位使者都帶有殘疾,齊頃公看了不由暗暗發笑。齊頃公是個孝子,經常把在外面聽到的笑話說給母親聽,以引發母親的笑顏。當他看到四國使者的不同殘疾後,覺得很有趣,便將此事當作笑話告訴給了母親。其母也感覺新鮮,答應次日親自看看。第二天,齊頃公舉行家宴,邀請四位使者赴宴。齊頃公讓與使者有同樣殘疾的僕人分別給他們御馬,其母在閣樓上看到此情景,發聲大笑,旁邊的女僕們也跟著大笑。使者們知道真相後,大為惱怒,心想:「一國之君,怎麼拿他人的殘疾加以羞辱?」於是,四人憤然離去並一致約定『聯合攻打齊國。』這四位使者都是各國的寵臣,回國後分別唆使國君出兵攻打齊國。這四人中,晉國的郤克自尊心尤為重,回國後的他,無時無刻不在思索一雪前恥。不久,晉國任中軍元帥的士會告老,郤克得以執政,開始了其報復齊國的復仇計劃。

齊頃公八年(庚午,公元前591年),晉、衛聯合攻齊,迫齊與晉盟。齊、魯因邊界糾紛結成世仇。

齊頃公十年(壬申,公元前589年),齊背叛晉國,並聯合楚國進攻與晉結盟的魯國,打敗了助魯的衛國軍隊。晉國見聯齊不成,遂應魯、衛之請,派己是中軍元帥的郤克協同上軍佐士燮、下軍將欒書率兵車800乘及戎人步兵攻打齊國。齊頃公聞訊東撤,晉、魯、衛聯軍尾追至糜笄山下。同年六月十七日,兩軍列陣於馬鞍山(今濟南西北),求勝心切的齊頃公自恃齊軍勇猛而蔑視晉軍,居然馬不披甲,領兵沖向晉軍。激戰中,晉軍主帥郤克中箭力不能支,欲退回營。駕車的馭者解張雖也負傷,仍堅持一手駕車一手代郤克擊鼓指揮,並與車右鄭丘緩協同,鼓舞晉軍奮勇拼殺,終於大敗齊軍。齊頃公被晉軍追逼著『三周華不注』(就是繞著華不注山跑了三圈),差點被俘,幸得大臣逢丑父相救,二人互換衣服,佯命齊頃公到山腳華泉取水才得以逃走。宋代曾鞏《登華山》的詩中曾寫道:「丑父遺忠無處問,空餘一掬野泉甘。」後來,齊國國勢開始衰落,齊頃公變得低調內斂,時常周濟窮人、照顧鰥寡,因此頗得民心。

齊頃公十七年(己卯,公元前582年),在位17年的齊頃公薨,其子呂環繼承王位,是為齊靈公。

呂環,又為齊靈公,齊國第二十四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十二任王呂元,其父是齊國第二十三任王呂無野。

齊頃公十七年(己卯,公元前582年),齊頃公薨,其子呂環繼承王位,是為齊靈公。他在位期間有名相晏弱、晏嬰父子相繼輔政,所以國事清明。

齊靈公二十六年(乙巳,公元前556年),晏弱病卒,其子晏嬰繼任為上大夫。齊靈公有一個特別的嗜好,就是喜歡看後宮女子女扮男裝,因此後宮婦女常身穿男子服飾,於是這種裝束很快流行到宮外,使得全國女子都竟相效仿,紛紛穿上男裝步行在大街小巷,並一發不可收拾。齊靈公得知此情形後,非常驚訝,遂擔心此風盛行不止,立刻派遣官吏監督,並明令禁止:「凡是女子穿著男子服飾,撕破其衣,折斷其腰帶。」然而,官吏們每日到街上視察,衣服被撕破之人不少。但人人在街上互相對望,個個明知禁令,女子穿著男裝的風氣卻屢禁不止。為此,齊靈公大傷腦筋,便向晏嬰請教:「寡人己派官員嚴禁婦女身穿男裝,倘若如此裝扮,就會撕破其衣服、折斷其腰帶。如今被撕破衣服、折斷腰帶的為數不少,可風氣竟不能停止,到底是何原由呢?」晏嬰回答:「君上在宮內任憑女子作男子打扮而不加制止,對外卻禁止百姓如此裝束,這猶如懸掛牛首於國門口,卻賣馬肉於宮內啊!君上何不先禁止宮內婦女不得著男裝,宮外自然就不敢如此了。」齊靈公聽後恍然大悟,遂下令宮內女子不得再著男服。果然,不出一月,國內就再沒女扮男裝的現象了。

齊靈公很早之前就娶魯女顏姬為夫人,卻一直沒有子嗣,反倒是夫人陪嫁的侄女聲姬生有公子光,早年立為太子。此時,太子光已成年,並頗得國內權臣的擁戴,還曾多次代表齊國參加聯盟會議,在諸侯中間也有了一定的人脈和聲望。然而,齊靈公因寵愛姬妾戎姬,所以改立戎姬之姐仲子所生之子呂牙為太子,任命大夫高厚為其大師傅、鬮人夙沙衛為二師傅,並將原太子呂光流放至齊國東部邊境。

齊靈公二十八年(丁未,公元前554年),齊靈公患病。齊國大夫崔杼與高厚爭權,偷偷接回呂光復立為太子,並趁齊靈公卧病在床不能親政之機,將當年提議廢太子的戎姬一劍劈作兩段。齊靈公聞變,又悔又恨又急,導致氣血逆行,吐血數升而薨。崔杼遂擁立呂光為君,是為齊莊公。就這樣,即位後的齊莊公第一件事就是把呂牙流放至窮鄉僻壤;第二件就是清洗輔佐呂牙的高厚、夙沙衛等黨羽。不久,還覺不解氣的他,乾脆派刺客將呂牙殺死。

呂光,又為齊莊公,齊國第二十五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十三任王呂無野,其父是齊國第二十四任王呂環,其母是魯國公族之女聲姬。

齊靈公十年(己丑,公元前572年),晉國討伐齊國,呂光以齊國太子的身份到晉國作人質。

  齊靈公十九年(戊戍,公元前563年),太子光在大夫高厚的陪同下在鍾離與諸侯會面,後還參加了諸侯伐逼陽、伐鄭的戰爭。

齊靈公二十年(己亥,公元前562年),太子光再次參與伐鄭,圍鄭東門。

  齊靈公二十七年(丙午,公元前555年),晉國伐齊。齊國大敗,齊靈公準備逃往郵棠。太子光與郭榮攔住車馬勸阻說:「諸侯的軍隊行動快速,這是在掠取物資、將要退走,您還害怕什麼?而且一國之君是不能逃走的,逃走就會失去民眾。您一定要等待時機到來!」然而,齊靈公仍打算衝出去逃走,太子光遂抽出劍來砍斷馬韁,齊靈公這才停了下來。後來,齊靈公又娶仲姬、戎姬姐妹。因他獨愛戎姬,還將仲姬所生之子呂牙交由戎姬撫養。於是,戎姬請求立呂牙為太子,齊靈公居然一口答應,倒是呂牙的生母仲姬從中勸說:「這樣不好,呂光立為太子,已向諸侯宣布。今日無故廢之,君必悔之。」然而,固執的齊靈公卻說:「有我在,沒事!」不久,廢去太子位的呂光被貶至東部邊境。

  齊靈公二十八年(丁巳,公元前554年),齊靈公病危,齊國大夫崔杼藉機迎故太子呂光為齊國國君,是為齊莊公。這樣看來,齊國有兩位齊莊公,一位是齊國第十二任王呂購,也稱之為齊莊公;而我們這位則是齊國第二十五任王。即位後的齊莊王,因忌恨戎姬當年令自己被廢,遂將其殺死,並將其屍體擺在朝堂之上。同年五月,齊莊公囚呂牙於句竇之丘,後又殺之。崔杼雖助齊莊公即位,但齊莊公並沒因此而感謝他,並還私下與崔杼的夫人勾搭成奸。

關於齊莊公的故事,最為有名的有兩件:第一件是,齊莊公出遊時,看到螳螂而不認識,便問車夫,車夫告訴他這個螳螂很自不量力,只知前進而不知後退。齊莊公想了想說:「如果是人的話,一定是勇士,我們要尊重它。」遂吩咐車夫繞開那隻螳螂。後來,天下英雄聞知此事,紛紛前來投奔,所以齊莊公時代,齊國比較強大。第二件是,齊莊公在攻打莒國時,手下有個大夫名叫杞梁,論本事大概可交給他幾十輛戰車指揮,因庄公不察其勇,只讓他和華舟合用一輛戰車。於是,杞梁就有些慪氣,打仗時一味拼殺,只想顯示自己的豪情勇氣,最終戰死。從以下齊莊公的所作所為,可見其是個性情中人。他將杞梁的屍體運了回來,杞梁的老婆孟姜在路邊哀哭。於心不忍的齊莊公準備下車祭拜,可孟姜不領情。她認為自己的丈夫如果無功就不勞君王下車,如果有功那麼就應該正式祭奠而不是在路邊草草了事。抹不開面子的齊莊公,只得跟著孟姜去她家,正式設靈堂祭拜。  齊莊公六年(癸丑,公元前548年)夏,莒國國君來齊朝見,崔杼稱病沒去參會。於是,齊莊公借口探望,卻想趁機與其夫人棠姜調情。但是,他怎麼也沒想到,情人棠姜與丈夫崔杼設了個圈套,要將他致於死地。這一日,興緻勃勃前來的齊莊公,一點也不知道死神在一步一步地向他走進,他還高興地拍著柱子唱著歌。其侍臣賈舉因被崔杼買通,於是擋住了齊莊公的隨從,不讓他們走進崔家。當齊莊公一進崔家,門就被關嚴,而埋伏在四周的人遂衝出將齊莊公殺死。當日,齊莊公遇害的過程充滿離奇,如按一般情節,就是刀斧手一齊湧上來把齊莊公剁成肉泥就算交差。可不知道是齊莊公武藝不錯,還是因他跑的較快,竟讓他跑出了屋子,還跑到一座高台之上,於是殺手們便將高台包圍。齊莊公向他們求饒,要求找崔杼來對話。在這些條件均被拒絕後,絕望的齊莊公於是說:「我自殺可以吧?」沒想到自殺也不行,有職業操守的殺手們說:「崔杼大人病得厲害,我們只聽從他的命令,他讓我們奉命捉拿姦夫。」齊莊公見說服不了他們,遂繼續逃跑。在他幾乎成功之際,大約在翻越最後一道牆時,被追兵射中大腿從牆頭掉下,士兵們一擁而上將其殺死,而他手下的十位死黨也盡數被誅。上大夫晏嬰聽說此事後,第一時間來到崔杼家門口,其隨從問道:「咱們是來殉死的嗎?」晏嬰答:「又不是我一人的國君,幹嘛要死?」隨從又問:「咱們要逃走嗎?」晏嬰說:「我有啥罪過,要逃走?」隨從不解的又問:「那咱回去?」晏嬰說:「作為一個臣子我的義務還沒有盡完,怎能回去?」說著,晏嬰走進崔杼家,枕著齊莊公的屍體大哭起來,後三拜而出。當時,崔杼手下勸他殺死晏嬰,崔杼搖頭說:「殺了這樣的人會失去民心。」齊莊公死後,崔杼遂立齊靈公的小兒子,也就是齊莊公的異母弟弟呂杵臼繼承王位,是為齊景公。

呂杵臼,又為齊景公,齊國第二十六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十三任王呂無野,其父是齊國第二十四任王呂環,其兄是齊國第二十五任王呂光,其母是魯國大夫叔孫宣伯的女兒。

  齊莊公六年(癸丑,公元前548年)夏,在位6年的齊莊公因與大夫崔杼之妻棠姜有私情,而被崔杼設計殺死,身為齊靈公的小兒子,也就是齊莊公的異母弟弟呂杵臼繼承王位,是為齊景公。此時,齊景公還在幼年,他雖幸運的繼承了其兄的君位,卻沒有能力掌控大局。他是齊國姜氏君王中,最後一個實際控制齊國政權的君王。齊景公是個玩世不恭的人,正因為他不是個暴君,正好形成了一種無為而治的狀態,使得齊國在連年變亂之中得以喘息。另外還有一點,那就是齊景公擁有一名能臣,這就是晏嬰。崔杼弒君後大權在握,與慶封共同執政,齊景公形同傀儡。

  齊景公二年(乙卯,公元前546年),崔氏家族內部發生火拚,慶封趁機離間崔杼兩個兒子崔成、崔疆。崔杼因對兒子下不了手,誠心誠意邀請慶封出兵協助。然而,狼子野心的慶封遂借平叛之名,派親信盧蒲嫳起兵將崔杼的妻兒老小以及宗族親屬斬盡殺絕,並燒了他的房屋住宅,還回報崔杼說:「我已把他們殺死了。」一瞬間,無家可歸的崔杼心灰意冷,遂選擇了自殺。於是,慶封得以獨自掌控朝政。不久,慶封因不願處理朝務,遂將國政託付於兒子慶舍。此時,一股呂氏公族勢力卻在悄無聲息的醞釀著反撲。

  齊景公三年(丙辰,公元前545年),慶封一次外出,公孫灶與公孫蠆協同陳無宇(媯姓田氏,田齊之祖)攻殺慶舍。慶封聽到消息後匆匆趕回,但為時已晚,只好逃奔吳國。至此,慶氏退出齊國政壇。

  齊景公九年(壬戍,公元前539年),公孫灶與公孫蠆相繼死去,公孫灶的兒子欒施與公孫蠆的兒子高強共同執政。田恆子陳無宇窺視自己家族,卻始終不能躋身最高層,於是便對欒施、高強二人進行挑撥離間。然而,這二人因是世交,所以陳無宇的奸計並未得逞。

  齊景公十六年(己巳,公元前532年),陳無宇乘欒施、高強醉酒之時,聯合鮑牽發動襲擊,欒施、高強情急之下,便想挾持齊景公。後陰謀敗露,欒氏、高氏逃亡,田邑被田氏、鮑氏瓜分。這時,晏嬰規勸陳無宇將獲得的財產、田邑全上繳給了齊景公。既然是晏大夫的意思,齊景公自然笑納了。自此,呂氏公族勢力稍有增強,齊景公的親政掌權也有了物質保障,齊國的內亂終於也暫時告一段落,後在晏嬰等忠貞之臣的輔佐下,齊景公終於走出大臣專權的陰霾,開始親理朝政。

齊景公十八年(辛未,公元前530年),齊景公親到晉國向剛剛即位的晉昭公祝賀。宴會中,晉、齊兩位國君玩投壺遊戲。齊景公讓晉昭公先投,晉國中行吳替晉昭公祝願說:「我們有酒像淮河水一樣多,我們有肉像水中高地一樣豐富,我們晉君投中了,晉國可以做統帥。」晉昭公居然一下子投中,晉國臣子們遂一片歡呼。這投壺本是遊戲,晉國卻用它作為爭霸的籌碼,想以此來壓制齊國。於是,齊景公也拿過投箭祝願道:「我有酒像澠水一樣多,我有肉像山嶺一樣豐富,我投中了這支箭,代替晉君而強盛。」說完,齊景公一下投去,也投中了。齊景公在這次宴會中象徵性的較量,表示他也不甘心屈於晉國。俗話說『弱國無外交』,齊景公之所以敢這麼明目張胆的向晉昭公挑釁,背後便是日益強大的齊國。

  齊景公十九年(壬申,公元前529年),楚靈王被殺,楚平王即位。此時的楚國還在修復靈王時代留下的創傷,所以無力北顧,而晉昭公則認為這是晉國再次樹立霸主權威的最好時機。同年,晉昭公親率六正當中的五卿(韓宣子韓起、趙景子趙成、魏獻子魏舒、范獻子士鞅、智文子荀躒),並率各家軍隊共四千乘兵車進駐衛國,告訴各諸侯再次會盟。晉昭公派叔向去見周景王,在取得天子支持後,並以天子之命號令諸侯。於是,晉昭公派叔向去見齊景公,並依禮對齊景公說明了這次會盟的規定和意義,明確表示齊國必須參加這次盟會。此時,齊景公也認為齊國尚不可以直接與晉國對抗,便對叔向說:「我不過是想提醒一下貴國,隨便說說罷了;是否需要會盟,還是你們大國說了算。現在既已決定,我齊國怎敢抗命不遵呢?到時我一定恭敬地去參加。」通過這次會盟,齊景公深深感到晉國還沒有頹廢到脆弱不堪的地步,齊國與晉國至少在軍事上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若在錯誤的時機逼迫晉國人太緊,反而促使六卿一致對外。因此,在平丘之會上,齊景公還是暫時保持著低調的姿態。 

齊景公二十二年(乙亥,公元前526年),齊景公精心謀劃後,選中徐國作為進攻目標,藉以炫耀一下自己的力量。這次進攻的結果,使齊景公大喜過望。齊國大軍剛至蒲隧(今安徽泗縣)還未進入徐國境內,徐國就遣使求和;而距離徐國較近的郜、莒二國,因怕徐國已服,齊兵會轉而攻打自己,也趕緊派使者前來表示臣服。於是,齊、徐、郯、莒四國首腦在蒲隧結盟。對這次蒲隧之盟,晉國方面沒有任何反應。這一年,晉昭公薨,晉頃公立,晉國六卿的向心力進一步減弱。自此後,齊景公愈加放心大膽地干預起別國事務,真正行使起盟主才能行使的權力,真正干起盟主才能幹的事情來了。

齊景公二十五年(戊寅,公元前523年),齊景公再派軍隊討伐莒國,迫使莒共公兩度逃潰。

  齊景公二十六年(己卯,公元前522年),衛國發生內亂,衛靈公逃至國都郊外。此前,齊景公已派出公孫青去衛國訪問,還未到衛國,便聽到衛靈公出亡國都的消息,拿不定主意的公孫青只得趕緊派人向齊景公請示。齊景公回答說:「只要衛靈公還在本國之內,他就是衛國國君,我們就應當按國君的禮節對待他。」公孫青接受命令後,按原定禮節訪問衛靈公,致使衛靈公非常感動。齊景公在衛靈公最困難之時,仍以禮相待,雖是外交手段,卻在諸侯中造成良好的影晌,由此大大地提高了齊國與晉、楚對抗的力量。緊接著,就在此事的第二年,南方的吳國出兵侵犯中原宋國。齊景公得到消息後,認為這又是一次擴大影晌、擴充勢力的好機會,遂出兵幫助宋國。齊、宋聯軍很快打敗吳軍,其結果是宋國對齊景公感激不盡。

  齊景公三十一年(甲申,公元前517年)9月,魯昭公因不能忍受三桓的專制,與藏昭伯、郈昭伯一同向季孫氏發難,三桓中的孟孫氏、叔孫氏出兵協助季孫氏共度難關,三桓兵合一處,打敗了魯侯的親兵,攻殺了郈昭伯,魯昭公兵敗逃亡齊國。齊景公聞訊後,親自帶兵慰問,併當場答應送魯昭公兩萬五千戶人口和土地作為奉養之用。齊景公認為:魯國既然未立新君,魯昭公仍然是魯國國君,齊國與他來往就是與魯國來往。如果出兵侵伐魯國,就是代魯君伐逆。就這樣,齊景公利用安置魯昭公而大獲其利,因此贏得諸侯們的讚譽和信賴,增重了齊國爭霸的砝碼。

齊景公四十二年(乙未,公元前506年)春,晉國正卿范獻子士鞅發動諸侯,要為蔡昭侯伸張正義,號召天下諸侯會集昭陵。士鞅與齊國夏、魯、宋、蔡、衛、陳、鄭、許、曹、苔、邾、頓、胡、滕、薛、杞、小邾國君,共有18路諸侯同聚昭陵,商討伐楚大計。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也是晉國昔日輝煌霸業的最後反照。

齊景公四十五年(戊戍,公元前503年),齊景公與鄭獻公正式結盟。不久,衛靈公因在皋鼬之盟對士鞅不滿,逐漸與齊國靠攏。衛國的投懷送抱,使得齊景公信心飽滿。同年秋,齊景公命令國夏率齊軍討伐晉國的鐵杆盟友----魯國。魯定公不甘示弱,與齊國開始對攻。

齊景公四十六年(己亥,公元前502年)秋,齊景公認為連個魯國都搞不定太不像話,便令兩個上卿高張、國夏一同出征。堅持不下去的魯定公,遂向晉國求救。晉國中軍元帥士鞅與上軍將趙鞅、上軍佐荀寅共同援助魯國,因魯國是晉國外交的底線,一旦魯國叛離晉國,那麼晉國真是威嚴喪盡。齊國這一狠招激起晉國君臣的強烈反對,以至於范氏、趙氏、中行氏三家聯手一致對外。齊景公很快察覺到自己的做法有些冒險,認為與晉國決戰還不是對手,如果施予晉國人太強的外部壓力,反而促使六卿的團結。於是,知趣的齊景公退兵。衛靈公本是一意孤行的靠近齊國,現在看到齊國不給自己挑擔子,無奈之下與趙鞅結盟,結果趙氏家臣涉佗、成何在會盟中不禮於衛侯,致使衛國徹底被逼上梁山。也就在這一年,中軍元帥士鞅壽終正寢,原中軍佐智文子荀躒高升為正卿,其餘四卿依次升遷,士鞅之子范昭子士吉射繼之為下軍佐。由於國家高層換人,齊景公認為挑釁晉國霸權的最好時機己到。於是,幾十年來每每躍躍欲試卻沒膽干到底的齊景公決定豁出去,在臨淄集結部隊,號召將佐浩浩蕩蕩殺奔晉國東部的戰略要地--夷儀(今山東聊城)。夷儀城雖不大,卻是晉國安置在黃河以東的戰略堡壘,震懾齊國與衛國的軍事基地,自然也是齊、衛同盟的眼中釘。齊軍的力量積蓄太久,在這一戰中完全爆發。沒多久,齊軍便攻佔了夷儀。與此同時,衛靈公按照之前的部署,也向晉國的寒氏(今河北邯鄲西)發起進攻。這次進攻因為晉軍的反抗,沒有取得較大的戰果,但是齊景公還是比較滿意,畢竟自前550年欒氏叛亂以來,齊國很久沒有像這樣揚眉吐氣了。

  齊景公四十八年(辛丑,公元前500年)夏,齊國終於與魯國站在了統一戰線上。此時,齊、魯、衛、鄭正式同盟,形成對晉國東方戰線的包圍之勢。也在這一年,齊國的能臣晏嬰去世。

  齊景公五十一年(甲辰,公元前497年),齊景公聯合衛國,親率大軍攻擊晉國的河內,然而這次作戰沒有具體記載。我們僅知道,晉國人的反應較往常要遲鈍得多,一場大火即將燒毀整個晉國。同年,趙簡子欲將邯鄲的500戶人口遷往晉陽,邯鄲大夫趙午反對趙簡子的此次移民,趙簡子利用宗主身份,招趙午至晉陽殺之。於是,趙午之子趙稷據邯鄲發動叛亂,范昭子士吉射與中行文子荀寅為趙稷出力,將趙簡子驅除出國都,趙鞅退守晉陽,二卿隨即又向趙氏封邑發動進攻,並兵圍晉陽。荀躒、韓不信、魏侈向晉定公請命,言范氏、中行氏為亂。晉定公命智氏、韓氏、魏氏攻打范氏與中行氏,解晉陽之圍,救趙氏於倒懸。中行氏與范氏撤回自己的封邑,晉定公委任趙簡子全權負責平定叛亂。范氏、中行氏要向整個晉國挑戰,其難度太大,遂向齊國等周邊諸侯求援。就這樣,以齊國為首的反晉聯盟開始蠢蠢欲動。

  齊景公五十二年(乙巳,公元前496年),范氏、中行氏率領部署逃奔衛國朝歌,齊、魯、衛皆出兵助范氏、中行氏二卿。趙鞅於潞擊敗荀寅、范吉射,又在百泉擊敗前來救援的鄭國軍隊。

  齊景公五十四年(丁未,公元前494年),齊景公趁趙鞅備戰之機,率領著齊、魯、衛三國軍隊向晉國發起第二輪攻勢剌蒲。不久,趙鞅兵圍朝歌,二卿被困,求救於齊景公。齊景公命人送軍糧千乘晉國,結果被趙氏截獲。致使千乘糧食打了水漂……

  齊景公五十五年(戊申,公元前493年),士吉射與中行寅欲與趙氏拼個魚死網破。趙鞅帶領晉軍與二卿及東方反晉聯軍在鐵(今河南濮陽)決戰,因趙鞅運籌帷幄,晉軍士氣大振,重創聯軍精銳,反晉盟軍之勢陷入低谷。

  齊景公五十七年(庚戍,公元前491年)七月,齊景公命大臣陳乞、弦施會合衛國大夫寧跪攻打晉國的五路,減輕邯鄲守軍的壓力。同年九月,趙簡子親自督軍圍攻邯鄲,雙方大戰兩個多月,邯鄲城終於支撐不住。十一月,邯鄲城告破,荀寅逃奔中山國,趙稷則逃往臨(今河北臨城縣西南)。十二月,弦施率齊軍與趙稷會合。邯鄲城支撐了五年,至此重歸於趙氏。趙簡子在內戰中佔據上風,齊景公有些坐不住了,決定加大對二卿的軍事援助以扭轉頹勢。

  齊景公五十八年(辛亥,公元前490年),齊景公見二卿已兵敗如山倒,與其資助他們,不如直接為齊國撈些實惠,遂授命國夏直接攻擊晉國本土,僅幾個月就攻佔了邢(今河北邢台市)、欒(今河北欒城縣)、鄗(今河北高邑縣)、任(今河北任縣東南)、陰人(今山西靈石西南)、盂(今山西黎城)壺口(今山西長治東南)。執政趙簡子只能隱忍,堅持攘外必先安內,面對著國土的大片淪喪齊國之手,趙簡子始終將目光集中在二卿身上。趙鞅向荀寅與士吉射的巢穴柏人發起總攻。荀寅、士吉射從柏人突圍逃亡齊國。經過趙簡子長達八年的艱苦征伐,晉國內戰基本結束。而齊景公暮年將最後的精力如同賭注般全部投入到這場戰爭,最終他的計劃徹底破產。戰爭的失敗,令已年入黃昏的齊景公心灰意冷,也加速了他的死亡。也就在這年的夏天,在位58歲之久的齊景公自覺不久於人世,終於開始考慮他遲遲不願提起的立嗣問題,最終決定立一個寵妾鬻姒所生的公子荼為君,並將上卿國惠子國夏與高昭子高張招到自己榻前,親手將幼子呂荼託付給了兩位重臣。9月24日,齊景公咽下了最後一口氣,與世長辭,其子呂荼繼承王位,是為齊晏孺子。

呂荼,又為齊晏孺子,齊國第二十七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十四任王呂環,其父是齊國第二十六任王呂杵臼。

  齊景公五十八年(辛亥,公元前490年),在位58歲之久的齊景公自覺不久於人世,開始考慮他遲遲不願提起的立嗣問題,最終他決定立一個寵妾芮姬所生的公子荼,並將上卿國惠子國夏與高昭子高張招到了自己的榻前,把幼子呂荼託付給了兩位重臣。同年9月24日,齊景公薨,其子呂荼繼承王位,是為齊晏孺子。就在齊景公屍骨未寒之時,一場足以顛覆呂氏政權的陰謀正在醞釀,這個幕後主使就是田乞(亦稱陳乞)。田乞者,媯姓,為陳厲公之後,陳厲公的太子陳完奔齊,齊桓公納之,遂入齊為大夫,繼媯姓之祀,以下五世而至田乞。齊之政不論如何發展,始終由姜姓之族來把持,如呂氏、高氏、國氏、欒氏(與晉國欒氏並非同宗)、盧氏、崔氏、慶氏……作為一個媯姓的外來戶,田氏在齊國的發展之路頗不平坦。但是,田氏似乎百年如一日的醞釀著一個陰謀,矢志不移,他們唯恐天下不亂,甚至不惜傾家蕩產來使民心歸附,以此孤立呂氏。齊景公在位時,因國家政權穩定,田乞沒有任何機遇。然而,在齊景公薨後,一直不得志的田氏,終於開始行動。

  齊晏孺子元年(壬子,公元前489年),田乞聯合鮑牧(鮑氏為姒姓)及諸大夫發動政變,率領甲士攻打公宮。高張聽到消息後,遂與國夏驅車救援齊侯,並與諸大夫在庄街相遇,開始進行巷戰。此時,田氏曾收買人心的種種手段發揮效益,齊國人都倒向陳、鮑及諸大夫一邊,因此高、國寡不敵眾而戰敗。國夏奔莒,高張、晏圉(晏嬰之子)、弦施則奔魯避難。接著,田乞以詐術脅迫鮑牧,立齊景公另一兒子呂陽生為君,是為齊悼公,並派人將即位僅十個月的呂荼殺死。從此,齊國大權落入田氏之手,世代輔佐齊侯,政由田氏,祭則呂氏。

呂陽生,又為齊悼公,齊國第二十八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十四任王呂環,其父是齊國第二十六任王呂杵臼,其弟弟是齊國第二十七任王呂荼。

  齊景公五十八年(辛亥,公元前490年),在位58歲之久的齊景公自覺不久於人世,終於開始考慮他遲遲不願提起的立嗣問題,最終他決定立一個寵妾芮姬所生的公子荼,並將上卿國惠子國夏與高昭子高張招到了自己的榻前,把幼子呂荼託付給了兩位重臣。同年9月24日,齊景公薨,其子呂荼繼承王位,是為齊晏孺子。

  齊晏孺子元年(壬子,公元前489年),田乞聯合鮑牧(鮑氏為姒姓)及諸大夫發動政變,將即位僅十個月的呂荼殺死,迎立公子陽生為君,是為齊悼公。自此,齊國大權遂落入田氏之手,而田乞立齊悼公,開了齊國田氏貴族專政的先河。

齊悼公四年(丙辰,公元前485年),吳、魯兩國攻打齊國南方時,齊大夫鮑牧與齊悼公有矛盾,乘機殺死齊悼公,立其兒子呂壬為君,是為齊簡公。

呂壬,又為齊簡公,齊國第二十九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十六任王呂杵臼,其父是齊國第二十八任王呂陽生。

齊悼公四年(丙辰,公元前485年),吳、魯兩國攻打齊國南方時,齊大夫鮑牧與齊悼公有矛盾,乘機殺死齊悼公,立其兒子呂壬為君,是為齊簡公。即位後的他,分別任用田恆(陳恆)和闞止為左、右相。闞止得寵於齊簡公,田恆嫉之。大夫鞅見狀,遂建議齊簡公擇用一人,藉此除掉田恆。

齊簡公四年(庚申,公元前481年)春,闞止在上朝途中遇田氏族人田逆殺人,遂將其拘捕,後被田氏營救。在齊簡公支持下,闞止準備驅逐田氏,結果此事被其家僕陳豹得知後告知田恆。同年五月,田恆先發制人,率車入公宮,劫持齊簡公。闞止率軍反攻,被田氏擊敗,只得倉慌出逃。田氏窮追不捨,情急下闞止迷路,失道於弇中,誤入田氏之邑豐丘,在郭門被田氏殺死。六月,齊簡公與夫人在倉皇逃往俆州(今山東省東平縣)的路上,被田恆追兵殺死。宰予因支持田恆,在政變中也被殺。事後,田恆自稱太宰,改立齊簡公之弟呂驁為君,是為齊平公。此事引起孔子極大的憤怒,唯名與器不可假人,他如臨大典,沐浴、更衣、整冠,入宮朝見魯哀公,央請魯哀公發兵伐齊,但是沒有得到魯哀公與季康子的支持。

呂驁,又為齊平公,齊國第三十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十六任王呂杵臼,其父是齊國第二十八任王呂陽生,其兄是齊國第二十九任王呂壬。

齊簡公四年(庚申,公元前481年)六月,田恆率族人反叛,齊簡公在倉皇逃往俆州(今山東省東平縣)的路上,被田恆追兵殺死。事後,田恆自任為太宰,改立齊簡公之弟呂驁為君,是為齊平公。從此,田氏家族專權於齊國平公、宣公、康公三代。當時,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後,氣得渾身顫抖,他請見魯哀公及三桓(即魯國卿大夫孟氏、叔孫氏和季氏),請求魯國出兵討伐田桓,但沒有得到支持。早在這年的春天,魯哀公狩獵獲麟,孔子十分恐慌的說:「吾道窮矣!」於是,《春秋》絕筆。

齊平公二十五年(乙酉,公元前456年),在位25年的齊平公薨,其子呂積繼承王位,是為齊宣公。

呂積,又為齊宣公,齊國第三十一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二十八任王呂陽生,其父是齊國第三十任王呂驁。齊宣公時期,以田莊子(田白)為相,這時春秋時期已接近尾聲。

齊宣公三年(戊子,公元前453年),晉國趙、魏、韓三家消滅智家,平分其地。

齊宣公十五年(庚子,公元前441年),田莊子卒,其子太公田和繼立。

齊宣公四十三年(戊辰,公元前413年),齊出兵伐晉,毀黃城(今山東冠縣以南),圍陽狐(今河北大名縣東北)。

齊宣公四十五年(庚午,公元前411年),齊伐魯、葛、安陵。

齊宣公四十六年(辛未,公元前410年),齊又攻取魯國一座城池。

齊宣公四十八年(癸酉,公元前408年),齊取魯之郕邑(山東泗水縣西北五十里)。

齊宣公五十一年(丙子,公元前405年),在位51年的齊宣公薨,其子呂貸繼承王位,是為齊康公。

呂貸,又為齊康公,齊國第三十二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三十任王呂驁,其父是齊國第三十一任王呂積。

齊宣公元年(丙戌,公元前455年),呂貸出生在齊國都城營丘(今山東昌樂東南)。

齊宣公五十一年(丙子,公元前405年),在位51年的齊宣公薨,其子51歲的呂貸繼承王位,是為齊康公。他在位時期,正是春秋向戰國轉折時代,各路諸侯相繼自立為王,他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姜氏政權體系中最後一名國君,即『姜齊』時代的最後一個齊國國君。

齊康公十四年(庚寅,公元前391年),沉溺於酒色、不理政事的齊康公被田成子的曾孫田和廢為庶人。

齊康公十九年(乙未,公元前386年),田和放逐齊康公于海濱,只給一座城做為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同年,田和自立為國君,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是為齊太公。

齊侯剡五年(壬寅,公元前379年),享年七十六歲的齊康公卒,姜氏齊國的歷史就此結束,田氏完全取代姜氏政權,不過仍保留『齊』作為國號,史稱『田齊』。據《史記》記載,齊國田和篡奪姜姓王位,齊康公被放逐於芝罘島附近。其死後,子孫將他葬於夾河下游的公雞島,後又遷葬芝罘山頂(今芝罘島老爺山頂),俗稱康王墓,至今尚存。有關康公與其拗擰兒鬥氣的故事在張店炒米一帶家喻戶曉,久傳不衰。還有一段名謠流傳至今:『康公的後代拗擰種,讓他往西他往東,叫他攆雞他撞鐘,終生聽爹一句話,將爹葬在高山頂』的坊間俚語。

  傳說,康公只有一個兒子,但這個兒子行為怪僻。康公有生之年,他叫兒子往西走,兒子必定往東去。父子之間總是南轅北轍、背道而馳。齊康公被田和廢為庶民後,居住在現炒米山風景區桃花山附近。為了重新燃起『姜齊』東山再起的希望之夢,康公生前周遊列國,遍請各路風水大師為自己選擇百年之後的陵寢。最終選中『秀麗之山數扇錦屏遮陽主,幽陽淄水一條玉帶束梁王』聞名的之太平嶺(即現在的圍子山)陽坡之下一處寶地(今齊孝陵),作為百年之後的福地。為了百年之後能夠安葬在自己選擇的理想皇陵,康公挖空了心思,想方設法把拗擰兒子帶到自己所選的陵園前,煞有介事地指著北面的太平嶺山巔峰對兒子說:「我死後你就把我葬在那山頂上吧!讓我與這高山永世共存!」齊康公指山為葬的本意,是企盼兒子依然如故地反其道而行之,能把自己葬在太平嶺向陽的山坡之下。然而世事難料,人算不如天算,康公去世後,那位拗擰兒子居然良心發現,覺得自己一輩子沒聽過老子的話,現在老子不在了,就聽他一次吧!便一反常態地遵從老子所謂的臨終遺囑,真的把齊康公葬在了山頂,最終成為流傳千年的笑談。後來,太平嶺因此也改名為康王山,當地百姓因齊康公之子在康公後事安排上聽從了老子的話,故將康王山改名為齊孝陵。

田和,媯姓,齊國第三十三任君王。田氏原出自陳氏,為陳國公族,其先祖為五帝之一的帝舜。商末時,舜的後裔虞閼父投奔周文王,被立為工正。虞閼父之子滿娶周武王之女。周武王滅商後,封滿於陳以續舜嗣,是為陳胡公。春秋末年齊桓公時,陳國公族發生內亂,太子禦寇被殺,公子完為了避禍逃奔至齊國。齊桓公很歡迎他,遂想任命他為卿,但他卻只接受了工正一職。由此,陳氏立足於齊國。古時『陳』與『田』同音相通,因此陳氏又稱為田氏。田完去世後,其子田稚立;田稚去世後,其子田湣立;田湣去世後,其子田須無立。田須無時,因事齊莊公被封為大夫;田須無去世後,其子田無宇立。田無宇事齊莊公時,甚得庄公寵信,田氏始大;田無宇去世後,其子田開立;田開去世後,其子田乞立。田開、田乞俱事齊景公。田乞去世後,田氏庶族田穰苴為齊將,大破燕軍被封為大司馬,田氏在齊國地位日益尊崇,因此引起鮑氏、高氏、國氏的害怕,譖於齊景公,田穰苴被罷官。於是,田乞深恨高、國、鮑三家,發誓要報復。他用大斗出小斗進之法在齊國招攬民心。當時,齊國大夫晏嬰從諫於齊景公,但沒引起重視,晏嬰遂嘆道:「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矣!」

齊景公五十八年(辛亥,公元前490年),齊景公薨,其子呂荼繼承王位,是為齊晏孺子。就在齊景公屍骨未寒之際,田乞殺齊晏孺子,改立公子陽生為齊君,是為齊悼公。自此,田乞為相,專執齊政。後來,田乞去世,其子田桓立,是為田成子。

齊悼公四年(丙辰,公元前485年),齊大夫鮑牧因與齊悼公有矛盾,殺齊悼公後,立其子呂壬為君,是為齊簡公。田成子遂趁機與闞氏殺鮑牧,後與闞氏同被齊簡公封為左右相。於是,田氏與闞氏相爭,結果田氏獲勝,弒齊簡公後改立齊平公,田氏一人專齊政。田氏因高、國曾譖司馬穰苴於齊景公,致使其挹郁而終,於是盡滅高、國兩族。自此之後,田氏完全把持齊國,齊國諸邑大夫皆為田氏族人。至田桓的曾孫田和時,相齊宣公。

齊宣公五十一年(丙子,公元前405年),至田桓的曾孫田和時,被齊宣公封為相。

齊康公元年(丁丑,公元前404年),三晉伐齊,攻入齊長城。齊長城:西起防門(今山東肥城西北),東至琅邪入海,是利用堤防連結山脈逐步擴建而成。田和相齊宣公時,宣公猶如傀儡。齊宣公薨後,其子呂貸繼承王位,是為齊康公。

齊康公十四年(庚寅,公元前391年),沉溺於酒色、不理政事的齊康公被田和廢為庶人。

齊康公十九年(乙未,公元前386年),田和又放逐齊康公于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同年,田和自立為國君,是為齊太公,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

齊康公二十一年(丁酉,公元前384年),齊太公田和薨,其子田剡繼承王位,是為齊侯剡。

齊侯剡五年(壬寅,公元前379年),享年76歲的齊康公卒,齊國姜氏為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

田剡,齊國第三十四任君王。他是春秋時期齊國權臣齊太公田和之子。

齊康公元年(丁丑,公元前404年),三晉伐齊,攻入齊長城。齊長城:西起防門(今山東肥城西北),東至琅邪入海,是利用堤防連結山脈逐步擴建而成。田和相齊宣公,宣公猶如傀儡。齊宣公薨後,其子呂貸繼承王位,是為齊康公。

齊康公十四年(庚寅,公元前391年),沉溺於酒色的齊康公被田剡的父親田和廢為庶人。

齊康公十九年(乙未,公元前386年),田和又放逐齊康公于海濱,只給一座城做食邑,以便供給對其祖先的祭祀。田和自立為國君。同年,周天子周安王正式冊命田和為齊侯,是為齊太公。

齊康公二十一年(丁酉,公元前384年),齊太公田和薨,其子田剡繼承王位,是為齊侯剡,又稱之為齊廢公。

齊侯剡五年(壬寅,公元前379年),享年76歲的齊康公卒,齊國姜氏為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史記》中並未記載齊侯剡的事迹,倒是《竹書紀年》中記載:「齊康公五年,田侯午生。二十二年,田侯剡立。後十年,齊田午弒其君及孺子喜而為公。」我們從這段話中可得知,田剡被田午所弒。田氏立國時,已進入戰國中期。

齊侯剡九年(丙午,公元前375年),在位9年的齊侯剡被其弟田午殺死,田午自立為王,是為田齊桓公。

田午,齊國第三十五任君王。其父是田齊時代的首任王齊太公田和,其兄是田齊時代的二任王齊廢公田剡。

齊侯剡五年(壬寅,公元前379年),享年76歲的齊康公卒,齊國姜氏為田氏取代,史稱『田氏代齊』。

齊侯剡九年(丙午,公元前375年),田午弒其兄田剡及其孺子喜自立為君,是為田齊桓公。此次宮廷政變導致國內政局混亂和諸侯列國的武裝干涉,出現了燕、魏、魯、衛、趙紛紛伐掠齊地的局面。面對內憂外患,齊桓公田午奮力抗爭。

齊桓公五年(辛亥,公元前370年),秦、魏攻韓,韓遂求救於齊,藉此之機,齊國襲擊燕國並奪取桑丘,逐漸改變被動挨打的局面。齊桓公田午在位期間,最顯著的歷史功績是為了招攬天下賢才名士,集天下智慧應對天下諸侯,具有創見性的在齊都臨淄稷門附近設立了中國第一所官辦大學堂『稷下學宮』。齊桓公的名字與稷下學宮融為一體,足以萬古流芳。

  齊桓公十八年(甲子,公元前357年),相傳,名醫扁鵲曾為齊桓公看病,在起病由輕到重衍變時連續規勸了三次,田午因為諱疾忌醫而不聽;後來扁鵲再來時,其已病入膏肓而無法醫療,只得轉身而退,連夜逃往秦國。不久,田午病發而薨。《韓非子·喻老》中有『扁鵲見蔡桓公』的記載,因齊桓公田午曾遷都上蔡(今河南上蔡),所以按當時的習慣又稱齊國為蔡國(蔡國原為姬姓封國,當時已滅亡),所以齊桓公又稱蔡桓公。魏惠王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時也稱之為『梁惠王』,韓哀侯滅鄭國後遷都於鄭(今河南新鄭),因而韓國又稱鄭國,這些都是同樣的例子。在位18年的齊桓公薨後,其子田因齊繼承王位,是為齊威王。

田因齊,又為齊威王,齊國第三十六任君王。其祖父是田齊時代的首任王田和,其父是齊國第三十五任王田午。

  齊桓公十八年(甲子,公元前357年),在位18年的齊桓公田午病薨,其子田因齊繼承王位,是為齊威王。田因齊在位37年,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田因齊初立時,見吳、越兩國俱稱王,不甘居下的他遂自稱為『齊王』。

  齊威王元年(乙丑,公元前356年),《史記·滑稽列傳》記載:齊威王即位之初,『好為淫樂長夜之飲,沉湎不治,委政於卿大夫。百官荒亂,諸侯並侵,國且危亡,在於旦暮。』其意思是說:齊威王剛即位時,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韓、魏、魯、趙等國都來入侵,出現了『諸侯並伐,國人不治』的局面。但他能夠虛心納諫,立即振作起來,下定『不飛則已,一飛衝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決心。他首先從治吏入手,並向左右了解地方管吏的政績情況。當時,左右之人皆說阿城(今山東陽谷縣東北)大夫最好,而即墨(今山東省平度市東南)大夫最壞。齊威王親自深入各地明察暗訪,得到的結果卻與左右之說截然相反。事實是即墨大夫管理的即墨地區『田野辟,民人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而阿大夫管理的阿地卻是『田野不辟,民貧苦。』原來,即墨大夫為人正直,一心為民辦事,不善於結納朝廷左右近臣,所以大官們都說他不好;反之阿大夫善於賄賂買動人情,巴結朝廷左右大臣,因此大官們都說阿大夫好。齊威王掌握實情後,就把各地官吏召集起來,對確有政績的即墨大夫『封之萬家』;對阿大夫以及那些受賄賂隱瞞實情的大臣『皆並烹之。』此後,齊威王還下令全國:不論朝廷大臣、地方官吏或老百姓,能當面提出君主過失的得上賞;用書面指出君主過失的得中賞;在廣眾中議論君王過失的得下賞。由於廣開言路,不一年便弊除政清。決心王霸天下的齊威王鑄鼎聲稱:「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謨克誠。其唯因齊,揚皇考昭統,高祖黃帝,邇嗣桓文,朝問諸侯,合揚厥德。」

  齊威王十五年(己卯,公元前342年),魏伐韓,韓求救於齊。齊以田忌、田嬰為將,孫臏為師,率兵直趨大梁,圍魏救韓。

齊威王十六年(庚辰,公元前341年),齊國在馬陵大敗魏軍,史稱『齊人伐魏,殺其太子,覆其十萬大軍。魏王大恐,跣行按兵於國,而東次於齊。』齊威王打垮魏國後,又對其他侵齊者個個擊破。魏國屈服後,韓、趙、燕、宋、魯、衛等國也都對齊畏敬順從。

齊威王二十三年(丁亥,公元前334年),魏惠王為討好齊國,在徐州尊齊侯為王,齊國遂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是為『徐州相王』,此為齊國君主稱王之始。此後,秦、韓、趙、燕等相繼稱王。

齊威王二十四年(戊子,公元前333年),齊威王、魏惠王在效野約會狩獵。魏惠王問:「齊國也有什麼寶貝嗎?」齊威王說:「沒有。」魏惠王於是說:「我的國家雖小,尚有十顆直徑一寸以上、可以照亮十二乘車子的大珍珠。以齊國之大,難道能沒有寶貝?」齊威王說:「我對寶貝的看法和你可不一樣。我的大臣中有位檀子,派他鎮守南城,楚國不敢來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國都來朝賀;我的大臣中還有位盼子,使他守高唐,趙國人怕得不敢向東到黃河邊來打漁;我的官吏中有位黔夫,令他守徐州,燕國人在北門、趙國人在西門望空禮拜求福,相隨來投奔的多達七千餘家;我的大臣中有位種首,讓他防備盜賊,便出現路不拾遺的太平景象。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豈止是十二乘車子呢!」魏惠王聽後,面色十分慚愧。

齊威王二十五年(己丑,公元前332年),齊威王乘燕文公之喪,奪取燕國十城。其他國家如宋、魯、衛等也都一戰即潰,紛紛『還齊侵地』。韓君稱王的次年,就和魏惠王一起,會齊威王於平阿,求其認可。另外,趙君也到齊邑平陵朝會齊君。

齊威王三十六年(庚子,公元前321年),齊威王邀燕、趙、楚的相國來會,各國都有前往。齊國代替魏國的地位,稱雄關東。此時,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開始日益強大,曾多次打敗韓魏後把勢力伸向東方,成為齊國的強大敵手。有一次,秦國借道韓魏而進攻齊國。齊軍大敗秦軍,使秦王稱臣謝罪,從而進一步提高了齊國雄霸的地位和聲望。

齊威王三十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在位37年的齊威王薨,其遺體葬於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田齊王陵景區,其子田辟疆繼承王位,是為齊宣王。田辟疆,又為齊宣王,齊國第三十七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三十五任王田午,其父是齊國第三十六任王田因齊。

齊威王三十七年(辛丑,公元前320年),在位37年的齊威王薨,其子田辟疆繼承王位,是為齊宣王。齊威王、齊宣王是兩位比較賢明的國君,因此這個時期稱為齊之鼎盛時期。時值,楚國已先後滅魯國以及魯南諸國,對齊國形成直接威脅。隨著形勢的發展,齊威王時接原有西段長城繼續向東展修,齊宣王續之,一直修至濱海,作為對楚的防線。齊宣王在位時,見西方秦國招攬賢士,得人而治,越來越強大,便也著意文化的發展,不惜耗費巨資招致天下各派文人學士來齊國『稷下學宮』,使稷下學宮進入鼎盛。稷下學宮集中了儒、墨、道、法、兵、刑、陰陽、農、雜各學派的學人,著書立說,開展學術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家爭鳴,創造了我國燦爛的『先秦文化』。

齊宣王三年(甲辰,公元前317年),因魏相公孫衍發起合縱時沒推舉齊宣王為合縱長,齊宣王由此怒及魏國,遂聯合宋攻伐魏,於是魏國也邀請趙國共同抗擊齊軍。雙方軍隊遭遇觀澤(今河南清豐),結果魏、趙聯軍被打得大敗。

齊宣王六年(丁未,公元前314年),齊宣王利用燕國上層矛盾,支持燕太子平把名為禪位實則篡位的相國子之趕下台。燕國發生內戰的同時,秦聯合魏進攻韓國,韓遂向齊求救。齊宣王正準備派兵救援時,齊國大臣田臣思卻要齊宣王乘諸侯相互攻伐之機吞併燕國。齊宣王認為這個得議有道理,便打消救韓念頭。於是,齊假稱救援韓國,將韓國使者打發走。韓以為有齊作後盾,與秦國奮力相拼。趙、楚果像田臣思預料的那樣,前來救助韓國。秦、韓、趙、楚、魏都捲入戰爭之中,便給齊提供了伐燕的良機。齊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並依靠齊國北部的兵民大舉討伐燕國。燕國士兵厭戰不抵抗,也不關城門,齊軍遂長驅直入,進入燕國國都。子之失敗,被齊軍抓到後剁成肉醬,燕王噲也被齊軍所殺。齊軍僅用50天佔領燕國都城薊(今北京市),幾乎滅亡燕國。

齊宣王十九年(庚申,公元前301年),在位19年的齊宣王薨,其子田地繼承王位,是為齊湣王。

田地,又為齊湣王,齊國第三十八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三十六任王田因齊,其父是齊國第三十七任王田辟疆。

齊宣王十九年(庚申,公元前301年),在位19年的齊宣王薨,其子田地繼承王位,是為齊湣王,又稱齊閔王。此時,戰國七雄爭霸兼并的戰爭已日趨激烈。從總體上看,齊、秦依然是攻伐征戰的主角,其他國家主要是圍繞著這兩國參與爭雄兼并大戰。合縱連橫的鬥爭策略,在這一時期更為紛繁複雜。稷下學宮發展到齊湣王時,威、宣時代的那種盛況並未減弱,各國名士雲集稷下,一時學士達到千餘人。然而,好大喜功的齊湣王,並無納諫用士的雅量,許多稷下先生對他曾極力勸諫,但他卻固執的一再拒絕他們的良言善策。無奈之下,稷下先生們帶著失望和憤懣,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令他們引以為豪的稷下學宮。稷下學宮由此出現了自建立以來從未有過的冷清蕭條。從齊湣王前期學宮的興盛到後期的衰亡,註定了他喪國亡命的歷史悲劇。

齊湣王元年(辛酉,公元前300年),韓太子卒,齊國派兵驅逐公子幾瑟,並夥同魏國一起強立公子咎為韓太子。垂沙之役後,田文(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孟嘗君)又一手策划了伐秦之戰。

齊湣王三年-五年(癸亥-乙丑,公元前298-前296年),齊將匡章率齊、魏、韓聯軍圍困秦國,最終攻破函谷關,迫使秦割地求和。燕遂趁齊空虛之機朝廷偷襲,齊軍班師回朝,大破燕國。齊湣王欲藉此機會滅燕,燕派出間諜蘇秦欺騙齊湣王,勸齊轉而伐宋。

齊湣王六年(丙寅,公元前295年),燕派兵助齊攻宋,由於列強的阻撓,齊國只能在割取數城之後停止了攻宋。

  齊湣王(丁卯,公元前294年),齊國發生了『田甲劫王』的嚴重政治事件,長期把持齊國政權的田嬰、田文一派受到打擊,田文被迫出走,這位齊國宗室的後半生遂在對付自己祖國中度過。然而,田文的下台給蘇秦進一步施展外交欺騙創造了巨大空間。由於騙取到齊湣王的信任,蘇秦一度被任命為齊、趙、燕三國的相邦,他利用這一切有利條件極力挑撥齊、趙關係,而蘇秦的籌碼正是富裕強盛的宋國。齊湣王想用宋國的膏腴之地籠絡新興的趙國,蘇秦則百般阻撓。不僅如此,蘇秦為了使齊國徹底孤立,還鼓動齊湣王攻打昔日的盟國。

齊湣王十三年(癸酉,公元前288年),秦昭王欲自立為帝,又恐齊國反對,於是便尊齊湣王為東帝,自立為西帝,並約定五國伐趙,瓜分趙國。燕昭王恐趙國滅亡後齊國愈強、燕國愈弱,遂讓蘇秦阻止了這次軍事行動。

齊湣王十四年(甲戍,公元前287年),蘇秦又組織齊、楚、三晉合縱攻秦。在對付秦同時,齊、趙、魏也在激烈地爭奪宋國。秦昭王去帝請服後,各國失去了共同的敵人,於是矛盾公開化。齊和趙、魏為奪取宋國的控制權而公然大戰。

齊湣王十五年(乙亥,公元前286年),不甘失敗的趙國又一次向齊挑戰。挫敗趙國後,齊湣王緊接著第三次伐宋,這次孤立無援的宋終於被吞併,而齊也徹底失去了楚、三晉等的支持。

齊湣王十六年(丙子,公元前285年),秦軍越過魏、韓兩國攻齊,打敗了已成強弩之末的齊軍,奪取了位於宋地北界的河東九城。不久,趙國也攻陷齊國在黃河以西的據點靈丘,作為將來進軍的基地。

齊湣王十七年(丁丑,公元前284年),秦、燕、三晉五國聯軍大舉進攻齊。齊湣王命伐宋的功臣觸子為將。觸子欲圖利用濟水天險與聯軍對峙,然後等待聯軍出現破綻再予打擊。然而,急於求勝的齊湣王卻用惡言逼迫觸子出戰,致使觸子不得不與聯軍交鋒。臨陣時,觸子心生猶豫企圖退兵,結果被五國聯軍趁勢大敗,觸子從此不知其所。齊湣王又命達子率齊軍余部迎戰,由於齊湣王賞罰不明,士氣低落的齊軍再次遭到痛擊。此時,齊湣王才發現蘇秦的間諜身份,遂將其車裂於臨淄市中。齊湣王輾轉逃亡至五都之一的莒,楚以助齊之名佔領了淮北等大片土地,楚將淖齒甚至深入至莒,被齊湣王拜為相邦。不久,齊湣王被淖齒弒殺,其子田法章繼承王位,是為齊襄王。

田法章,又為齊襄王,齊國第三十九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三十七任王田辟疆,其父是齊國第三十八任王田地。

齊湣王(丁丑,公元前284年),秦、燕、三晉五國聯軍大舉進攻齊國。齊湣王命伐宋功臣觸子為將。觸子欲利用濟水天險和聯軍對峙,然後等待聯軍出現破綻再予打擊。急於求勝的齊湣王卻用惡言逼迫觸子出戰,觸子只得與聯軍交鋒。臨陣時,心生猶豫的觸子企圖退兵,結果被五國聯軍趁勢大敗,觸子從此不知其所。齊湣王又命達子率齊軍余部迎戰,由於齊湣王賞罰不明,士氣低落的齊軍再次被痛擊。此時,齊湣王才發現蘇秦的間諜身份,遂將其車裂於臨淄市中。齊湣王輾轉逃亡至五都之一的莒。楚以助齊之名佔領了淮北等大片土地,楚將淖齒甚至深入至莒,被齊湣王拜為相邦。不久,齊湣王被淖齒弒殺。田法章見發生變故,遂脫去太子服,扮成一個普通百姓,隱藏在莒城太史敫家中,做了一名澆花的傭工。太史的女兒對田法章的言談舉止十分好奇,看出他不是一般人家的子弟,就對他十分友好,常常偷偷拿一些衣服和食物送給他,以至發展到兩人時常幽會並私定了終身。田法章得知殺死其父的仇人被王孫賈帶領市人殺死後,仍不敢暴露身份,害怕重蹈父王被殺的覆轍。

齊襄王元年(戊寅,公元前283年),田法章在太史敫的女兒說服下,到莒城史官那說明了自己的身世。於是,臣民共同推立田法章為王,是為齊襄王,並布告四方說:「齊襄王已在莒城即位啦!」即位後的齊襄王,很感激太史敫的女兒,於是派人到莒城太史敫家中接來太史之女,立為夫人,是為君王后。然而,太史敫對女兒與齊襄王私定終身之事無法釋懷,守舊的他覺得:「我女兒沒有煤妁之言而出嫁,是玷污了我的家世,已不再是我的女兒。」自此,太史敫再也沒有見女兒。君王后雖然不因父親不願見自己而忘記盡孝心,但她卻也不是個安分的女子。她鼓勵齊襄王堅守莒城,並做好光復齊國的準備。齊襄王雖個人能力平庸,但接受父親齊湣王的教訓,與諸侯修好,復建稷下學宮,使齊國國力有所恢復,但始終無法強盛如昔。後來,為人偏狹齊襄王嫉妒能臣田單。田單是齊國田氏一族的遠房本家,齊湣王時,田單只在臨淄擔任管理市場的小官,所以沒有名氣。燕軍攻齊時,齊軍節節敗退,齊國百姓在混亂中爭相逃命。田單遂讓族人把露在車輪外端的車軸鋸短,再包上鐵皮。因為車軸短又有鐵皮保護,田單族人的車子保持完好並順利逃到即墨,而其他人乘坐的車子因車軸太長,以致於互相衝撞,軸斷車毀,成為燕軍的俘虜。鑒於此,即墨城中人認為田單有計謀,便讓他領導他們抗擊燕軍,保衛即墨城。齊襄王也派人告訴田單,授予他軍政全權,讓他全力抗燕復齊。

齊襄王五年(壬午,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後燕惠王繼位。田單聽說燕惠王曾與樂毅有矛盾,便派人去燕散布謠言:「齊王早就死了,齊城沒有攻克的僅剩下兩個,樂毅怕回燕國被燕王殺害,就以伐齊為幌子,實際上是想在齊稱王。樂毅稱王齊人並不怕,害怕的是燕國改派別的將領來攻打即墨,如果是那樣,即墨城肯定會被攻陷。」果然中計的燕惠王,派騎劫代替樂毅為將。樂毅害回國遭不測,投奔趙國而去,燕國軍民都為樂毅憤憤不平。此後,田單用計麻痹騎劫,騎劫連連中計上當。田單又設計激發即墨城中軍民的鬥志,並在一天晚上用火牛陣把燕軍打得潰不成軍,燕將騎劫被殺。田單率領齊軍乘勝追擊敗逃的燕軍,一直把燕軍趕出齊國國境。田單趕走燕軍,收復齊國失地後,到莒城迎接齊襄王入齊都臨淄主持朝政。齊襄王在即位五年後方入主臨淄。因田單光復國家有功,齊襄王封田單為安平君。

齊襄王十三年(庚寅,公元前271年),齊襄王寵信的九個大臣,因十分嫉妒田單功高位尊,於是相約著一塊去見齊襄王,誣告田單有心謀反。是非不辨的齊襄王,聽到這麼多大臣都對田單不放心,便對田單失去了往日的熱情。有一天,齊襄王對身邊大臣說:「召相國田單來。」田單察覺到襄王的不友善,遂摘去帽子、光著腳、赤著上身進見,並請求死罪。他的這一舉動,反倒使齊襄王不知如何是好,趕忙讓他退下。過了五天,齊襄王又召來田單,不冷不熱地對他說:「你並沒有得罪我,今後你只要盡到你的臣子之禮,我盡到我的君王之禮就可以了。」此後,齊襄王雖然仍以田單為相,但對他卻不如從前器重,處處表現出一種傲慢的態度。於是,田單也開始得過且過,不再過問朝政要事。

齊襄王十九年(丙申,公元前265年),趙孝成王初立,太后執政,秦國乘機進攻趙國,轉眼間就攻取了趙國兩個城,抵擋不住的趙國遂就向齊求援。齊襄王考慮到秦國戰勝趙國對齊國沒多大好處,出兵救趙能與之建立友好關係共同抗秦,因而答應出兵救援趙國,但必須要趙以長安君為質,才肯出兵相救。趙送長安君到齊為質,齊遂出兵擊秦。在齊、趙聯軍的密切配合下,秦軍被打敗。就在這一年,齊襄王薨,其子田建繼承王位,是為齊王建。

田建,又為齊王建,齊國第四十任君王。其祖父是齊國第三十八任王田地,其父是齊國第三十九任王田法章,其母親為君王后。

齊襄王四年(辛巳,公元前280年),田建出生。

齊襄王十九年(丙申,公元前265年),齊襄王薨,其子田建繼承王位,是為齊王建。他是戰國時代田齊的亡國之君。其雖然在位44年,但有長達41年的時間,其母君王后一直以扶持他,才使得齊國得以安定。君王后逝世後,王后的族弟後勝執政。後勝是個貪官,在秦國不斷賄賂之下,齊國一直對其餘五國的存亡持袖手旁觀態度,終於在五國滅亡後,田齊亦為秦國所滅。

齊王建四十四年(甲辰,公元前221年),秦兵攻打齊國。齊王建聽取宰相後勝的計策,不抵抗而率師投降。秦遂俘虜齊王建,將他遷貶至共邑(今河南輝縣市),因此又稱他為『齊共王』。自此,齊國滅亡,其國則被改為秦國的郡縣。不久,齊王建死於流放之地。

齊王建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田升,後因罵秦而死,其後代以田為姓;二兒子田桓避難中以王為姓,意思為『我是王室之後』;三兒子田珍遷至潁川,恢復陳姓,至陳寔形成望族。由此可見,齊王建便成了田、王、陳三姓的分姓。而漢朝的皇帝王莽,則是齊王建的長子田升的後人。


推薦閱讀:

輪迴之旅跨越時代與民族
霜降遇雙降,負利率時代該如何投資?
少女時代將解散? 成員俞利:無法永遠當偶像
在浮躁的綜藝節目泛濫的時代,請為這股時代的「清流」點贊!

TAG: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