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會拿好人卡(四) 共謀、涉入度、壓力最小的路
我上篇提到:很多男人認為女人是「追」來的,不斷地以「服務」或「奉獻」為導向,希望得到對方青睞。 但實際上採取這策略者往往事倍功半。很可能累得半死追到後,可是女朋友卻陰晴不定,並不以平等的關係來對待自己。
我當時沒有詳細解釋這段陳述,那是因為我想先把整個靜摩擦力的模型講完。 但今天這篇就可以暢所欲言的談談這狀況啦!
-------
一段好的關係到底該有甚麼要素?
有人以為是承諾、有人以為是誓言、也可能有人覺得是有肌膚之親。 但以我而言,我覺得唯一的關鍵點在於「彼此對於這段關係投入的力道是否接近」。 以朋友關係為例,你之所以知道你最好的朋友會挺你、可以信任、可以守密,並非因為他曾經說過:「我願意當你的好朋友」。 而是因為你們之前有足夠長的時間歷練,有一起經驗過一些事情,並因為這些經驗,兩人構築了信任感以及親密度。 你有這感覺,他也有這感覺,以至於兩人會變成換帖兄弟。
男女關係也是一樣,一段能走的長且遠的關係,必須兩人在能量上是接近的;男女兩方應該要「勢均力敵」。 若以網球來比擬,需要的不是一方很強、能一直殺球,而是兩個人能力相同,能把對方發過來的球穩定的擊回(雖然沒輸贏,但才能打最久)。
試想,誰喜歡一直被殺球? 就算很喜歡對方,但要委曲求全一直撿球的關係又能忍耐多久? 同樣的,誰也不會喜歡你的對手怎麼老接不到球? 就算對他/她有好感願意給予耐心,時間長了,不免還是會想看看場外有沒有別人可戰。 所以兩造若差距太大,最後很難有甚麼好結果。
既然彼此投入的能量至關重大,怎麼去「確認」以及去「拉升」彼此的能量,即是我認為在「自在階段」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因為你必須在這個階段累積你與女生的親密感、信任度、記憶、安全感等要素。 若能藉此逐步加溫,這段感情才會走得踏實。
可是加溫也不是亂加溫。 以下圖為例,好的加溫曲線應該要如那條紅線。 這條紅線不但是你的投入度,也必須讓對方的投入度以類似的線形逐漸長高。
大部分男生會犯的錯誤,在於太急的想要讓對方「答應交往」。 比方說,告白背後就是想快速取得「口頭契約」。 就算沒立刻告白,很多男生也會想透過一些方法快速的取得好感(或是感動)。 比方說送個名牌包,認為進展的速度很可能比約會十次來的更多。 每天管接管送,感覺好像能快速建立依賴度。 天天買早餐送到她的辦公室,似乎也能產生一些輿論壓力。 讓別人都以為自己是她男朋友,應該可以阻擋些蒼蠅吧? 想靠這類方式宣告主權。
可惜,這些並不是贏取戰役的好策略。
我並不是說這些方法沒效,就戰術上而言或許是有效的。 事實上也真的很多人透過這些方法,讓對方在物質上依賴你,或透過「感動」的元素,確實讓女生點頭交往(不少人還因此步入婚姻了)。 可是,這些方法有其本質上的問題→ 會把你暴露在一個高風險的處境不說,更會讓你失去很多決策上的觀察指標。
此外,感動絕對不是讓一段感情長久的關鍵,那東西消失得很快。 除非基礎穩固,感動才能錦上添花,否則請盡量排除那方式。 因為一段關係若靠的僅是感動、奉獻、物質、依賴、或是任何短線手法,最終唯一的答案,就是會產生一個不對等的關係。
下圖是男生透過短線手法(如告白、依賴或感動)急速縮短了女性自在階段的示意圖。 紅色曲線代表男生的投入力道,而藍線則代表女生的投入力道。
這模式在女方缺乏交往經驗下最容易發生,她以為所謂談戀愛就是先答應跟對方交往,然後試著習慣。 可是之後往往會苦惱怎麼始終都無法感受戀愛的喜悅。 女生一開始會以為所謂交往應該都是這樣淡淡的感覺,或覺得可能是自己有問題,但之後若出現一個能「真正打動」她的男人,前段關係會瞬間崩盤。 她分手會立刻且迅速(無論前一段感情有多久)。 這也是為何我在前幾篇一直提到,若你採取錯誤的策略,你的感情有可能異常的脆弱。 沒失去,只是剛好沒人來搶罷了。
「好人卡這系列」想要教大家的,是如何成功經營一段感情,而不是把妹。 送禮、物質、讓對方依賴你、或奉獻式的追法,或許有很好的短期效用,但就長線而言,你只會玩壞這段關係。
但我知道,很多人可能還是看不懂,為何這方法會玩壞一段關係? 所以我接下來要花些篇幅跟大家說明一個概念,叫做「阻力最小的路」。
所謂阻力最小的路,談的是人因應環境變動調整應對策略的一個過程。 就像老鼠走迷宮一樣,一條路走不通,會換另一條路嘗試。 人若遭遇阻礙時,也會嘗試使用不同的策略,直到最後找出一個「最簡單能達成目標的方法」。
比方說一個部門裏最忙的人,常常是性格最好的那個人。 因為大家每次有難處理的事,可能都跑去拜託他。 但請注意,一開始彼此都不認識時,通常不是這樣。 大家需要人幫忙,是隨機的問任何一個辦公室的人。 性格壞的,大家慢慢不敢去麻煩。 會拒絕人的,大家慢慢也不想去碰釘子。 至於個性好,不知道怎麼拒絕別人的,最後就變成大家優先想要拜託的對象。 除非哪天他也硬起來拒絕自己,別人才會去嘗試其他的解決方案。
阻力最小的路這概念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當一個方法被反覆驗證都能成功下,我們就會「不斷採取那方法,並放棄嘗試別的方法」。 這概念應該也不難,畢竟當人們已經找到一個有效的模式,幹嘛還要去做新的嘗試? 我們已經知道去拜託那個好講話的人一定會幫我,幹嘛還要去拜託別人?
也因此,在任何「習慣」成形之前(尤其是別人的習慣),我們就得考慮到遙遠的未來。 這未來有可能不是接下來的一兩天,而可能是接下來的一輩子。
比方說,我們常常會看到有媽媽帶小朋友路過玩具店,小朋友看到一個想買的玩具並跟媽媽要求。 媽媽不答應,小朋友就坐在地上哭。 又哭又邊踢腳,踢腳沒用,手也上下甩動。 最後整個人就賴在地上不起來了。
假設這時候媽媽可以做兩種截然不同的抉擇。
- 抉擇A是,媽媽完全不理會小孩的哭鬧,甚至當街打他兩個耳光後抱起他就走。 當然,這時候可能他會哭著更大聲,被抱住還手腳亂舞拚命掙扎。 但只要媽媽狠下心來,總是有辦法拖走的。
- 抉擇B是,媽媽好說歹說小孩還是不理會,最後覺得這樣一直鬧下去不是辦法(或覺得很丟臉),就進去玩具店買了東西再哄著他離開。 (註:當然,實務上還有更多做法,但就這命題而言,我只打算談這兩個極端的狀況。)
抉擇B確實處理了短期的問題。 但是長期而言,將會產生一個非常負面的互動模式。
怎麼說呢?
因為當小孩下次又要玩具,這時候會記得上次的狀況。 心裡想說,「記得上次我在地上大哭大鬧,媽媽就答應我的要求」。 小孩未必是有意識的選擇這策略,他採取行動,純粹只是發現這是個「能有效達成目的的方法」。 就像嬰兒餓了冷了會哭一樣。 一開始是不舒服造成的本能反應,而當大人因此投入注意力後,他對這方法的信心會增強,就會不斷地以這方式來取得大人的注意力。
至於「在地上撒賴不走大哭」的方法,既然有效,小孩就會繼續嘗試使用。
而若媽媽又屈服了,小孩會因為重複的成功經驗,了解這方法確實可行。 這方式就會是接下來他在面對這情境時的「主要策略」。 所謂主要策略的意思是,下次媽媽若狠下心不屈服,他不會立刻放棄這方法,而會試圖「強化」這方法的強度。 比方說哭更大聲、哭到喘起來、在地上打滾、甚至出言恐嚇媽媽,媽媽最後可能還是於心不忍,就又屈服了。
幾次之後,小孩的行為模式就開始定型。
小孩日後所有跟媽媽的互動就會根據這方式來做周邊的發展。 因為對他而言,透過哭鬧與威脅就是跟媽媽要東西時,「阻力最小的一條路」。 日後想要甚麼東西,小孩就以這方法跟媽媽討。
隨著時間推演,也隨著這策略定型,媽媽轉變策略的成本越來越高,因為小孩用這方法的強度會越來越強,每次撒賴起來會越來越難對付。 對媽媽而言,屈服也逐漸變成她那一邊「阻力最小的路」。 所以,這場賽局中,「納許均衡」就此確定。 可是,這個納許均衡在長線上,只會造成雙輸。
更重要的是,既然這方法最簡單,小孩也就缺乏學其他方法(如考試好得到獎賞)的誘因。 總有一天,媽媽會開始覺得這種互動模式不太對勁,可是這時候已經太晚了。 追本溯源,這是第一次遭遇這類關係試探時,媽媽選錯應對方式的緣故。 一開始媽媽太急著追求短期成效,以至於長期而言會養出個可怕的小孩。
有些媽媽會想說:「他現在還小,還不懂事。 等哪天長大了,懂事了就會變乖啦。」 但這是很難發生的,因為小孩發現原來哭鬧是最簡單取得想要東西的方法,他為何要去學更花心力的事情(比方說考第一名來換獎品這類事情)。 最後時機過去,兩人互動模式定型,你就不可能扭轉了。
我在大陸那邊的網站上找到下面這麼幾張圖
3月8日早11時,網友在某廣場人群中看到一孩子拉著母親的手在哭鬧。兒子哭鬧著讓母親買玩具,母親認為家裏已有許多玩具,再買玩具沒什麼意義。此時兒子打了母親一巴掌。母親想要拉走兒子,但是任性又力氣大的兒子竟開始抓母親的頭髮。母親央求道:「快放手,好痛。」母子倆糾結起來。一個20來歲的女孩前來解圍,稱帶男孩去買,但被他一聲「你滾」喝退。男孩更加張狂,開始伸手掐住母親的喉嚨。母親憋得滿臉通紅,有氣無力,最終只好向兒子屈服並走向玩具攤。
這幾張照片或許不能讓我們做出該如何教養小孩的定論,但最少我們可以看出小孩會變成這樣,必然是過程中「這方法不斷被強化」的結果。 換言之,如果一開始沒有好好控制住小孩的行為模式,最終是有可能養出怪物小孩的。
我在此之所以舉小孩與媽媽的例子,在於小孩一開始選擇採取哪個行動,完全是無意識、甚至可能是隨機的。 如果媽媽在第一次遭遇小孩在玩具店前哭鬧耍賴時,就清楚地讓他知道,這方法是不會成功的,雖然那天小孩可能要哭大半天,可是下次他就知道這方法沒用。 哭得自己累死也要不到東西,就會開始發展別的方法。 比方說撒嬌、比方說爭取獎勵、比方說幫忙家事、比方說幫父母按摩、比方說自己想點子賺錢,他最後還是會找到另一個方法。 比方說用功讀書就能拿獎品,或是幫忙家事可以拿獎品,或是像很多美國小孩在門口擺攤子賣檸檬水。
找到別的方法下,哭鬧這條路就會被放棄了。 選了某另一條不同的路後,比方說用功念書拿獎品,有可能因為功課好老拿第一名,拿獎品越來越容易,他也會樂於維持這選擇。 新選擇就變成新的阻力最小的路,長期關係也將越來越導入正循環。 只是要走到這一步,一開始,媽媽可是不能被那些短期效應的手法所吸引(不能覺得先買了讓他別哭,其他以後再說)。 若受到短期效應吸引,你就犧牲了長期關係啦。
套在男女關係也是一樣的。 女生對你開始感到自在時,其實就是必須開始界定互動模式的時間。 就算沒有人刻意在引導,彼此還是會透過「相互探索」來找出此賽局的「納許均衡」。 若在這時段行事錯誤,你們構築的關係就可能非常脆弱。 雖然最後可能也「看似」交往了,但能量不對等下,最後遲早會崩壞。
下面這句話請劃紅線:你在跨入女性的「自在階段」後,最需要關注的,不是女性有沒有答應跟你交往,而是想辦法拉高女性對這段感情的「涉入度」。 涉入度是個行銷相關的用語,指的是「個人被特殊情境或刺激所激發的驅力或關心程度」。
好的關係應該要讓彼此的參與等距離的提升。 意思是說,你是引導的那個人,但你不能過分心急,你需要花些時間等待她(或誘發她)增長好感度(以及涉入度),並跟上你的步調。
以上圖為例,紅色的桿子是你可以奉獻出來的能量。 可是你要先克制,只先以力道合適的方式跟她相處。 她一開始可能會稍微冷淡,這是正常的,因為她不了解你,也還不覺得為何要為你這人花心思。
當你感受她有開始對這份關係增加力道後,才再拉升你的投入。 執行正確下,你增加的投入會被她視為爭取到的「成就感」。 成就感會讓她渴望更多,也會更加深力道來回報。 正向循環即會展開。
換言之,你在這階段「唯一重要」的事情,就是得讓對方有一種:我得對這關係投入力量的心情。 這心情很重要,因為這是所謂「共謀」關係的成形。 共謀關係成立後,她看事情才會有「我們」這字眼的意識。
這就類似打鐵一樣,透過加溫→淬鍊,加溫→淬鍊的過程,會把整個關係的底部墊高(好吧,真抱歉,抽象觀念很難簡單說明,所以股市用語也出現了)。
事實上,追求過程中,對方的情緒反應必須要像一個多頭的線形。
有發現嗎,這線看起來跟一開始那張圖有點不太一樣。 這是因為當我們把過程放大來看後,投入的力道其實不是一次急拉向上。 過程其實必須包含「上升」,以及「冷卻」的過程。 上升讓她感受更多來自於你的價值,冷卻的過程則讓她沉澱,確認她享受這些價值,讓她在心底強化她「想要這些價值」的動機,最後才會促使她下定決心的跟上來。
這是為何我會一直強調,你得在女方的「自在階段」待一段夠長時間,但又不至於長到變成朋友。 因為這段時間,是我們能有效墊高底部,把女方的涉入度從「情境涉入」改變成「持久涉入」的過程(意思是說,她不是因為感動或是環境造成的假象,而是真的下定決心跟上來)。 唯有這樣才能讓關係長期變成平等、互動和諧、且產生穩定並成熟的戀情。(這概念很重要,請要反覆看懂!)
試想想,若你一出場就宣示你願意「奉獻一切」來討好她,那她就會把重心放在「享受這段呵護」,而非呵護一段她覺得有價值關係。 對她而言,她考慮的就僅僅是「我」(她自己),而不是「我們」。
這為何會對你不利,其實也就顯而易見了。
一來,就算她答應跟你交往,她到底是因為喜歡你這個人?還是你做的那些事情?你將無法辨別(換言之,你很難確認她情感的能量強度)。 二來,你若沒能在相處初期(也就是「自在階段」),讓她感覺「自己也需要對這分關係的進展投入努力」。 之後你將無能為力,她的投入度很可能永遠也拉不起來。
因為反正你所有的東西都拿出來了(甚至笨到把[不能沒有你]這種底牌都亮出了),她就毫無投入更多的誘因。 就像那些大排長龍的店,通常服務不會很好,也絲毫不打算做任何改善,因為反正客人就是會乖乖來吃。 男女關係也一樣,一開始力道不對的關係,就算最後實際交往甚至結婚,她對這段感情的涉入度也不會很高。 把兩人的投入心力畫成曲線,就是下面這張圖啦:
當兩人力道差距這麼大,就算交往或是結婚,最後也常常是場悲劇。 因為日後這段感情若碰到問題(試想,哪段感情不會碰到?),她想努力解決的企圖心不會太高。 若碰到其他競爭者,你保有這段感情的競爭力其實也很低。 但若你一開始策略正確,她的投入力道其實是可以拉升到比上圖位置高很多之處。 我的觀察是,這世界上很少冷感的女人,女人反應冷淡通常問題都在男人身上。
策略正確的另一個好處是,你因為在過程中慢慢拉抬,若到了任何位置她不願意再跟上來,你立刻就會察覺到。 屆時要停損或是改變策略都方便得多,雖然可能還是會有傷心與失望,但最少你不會損失太多時間,沉沒成本也不會高到讓人難以停損(換言之,也可以連帶降低每次失戀的痛苦時間)。
更重要的是,奉獻式的追求,就如同不斷買玩具的母親一樣,你只是把自己平庸化了。 寵壞的孩子不會感激母親,女人也不會感激那些試圖靠物質力量收買她的男人。 尤其若你追的女孩子條件很好,採取奉獻式追求的男人已經多如牛毛,你將只是one of them(除非你真是非常有錢,有錢到另一個層次那才又另當別論)。 另外,女人還有一個特性,他們其實不會重視那些「只能」不斷討好她的人。 她們會認真愛的,是她們覺得尊重、覺得比她厲害、覺得有價值的男人。 這些男人,通常都是她想抬頭仰望的對象(也就是能讓她想要付出的男人)。 所以你若採取的是奉獻、是追求、是癡心,女人或許會因為感動而首肯,或許會因為依賴而委身,但那不是愛。 只要這段關係沒讓她有「想不斷為你多做些甚麼的心情」,女人在本心上就不會認為那是愛。 也因為不是愛,你就得長期背負著高風險。
此外,千萬別以為換了身分(如女朋友,或老婆)事情會有甚麼改變。 這是不切實際的,相處模式只要成形後,阻力最小的模式會延續下去。 女生只會覺得奇怪,明明之前你都會買很貴的禮物給我(雖然你是每天吃泡麵才買得起),怎麼現在交往(或結婚)後你就變了? 反而開始懷疑你的真心。 可是追本溯源,這不都是因為一開始方法不對的原因嗎?
以上,大概是這概念的解釋…
----
我猜,接下來讀者會問的問題是:「Joe,我大概理解為何要在自在關係稍作停留。 也可以理解為何你說能量控制的重要性。」
「但該怎麼做呢? 理論雖然聽起來很完美,但我真的完全沒頭緒到底該怎麼執行耶!? 天底下真的有甚麼方法是可以讓我待在自在階段夠久,不用告白,不用奉獻、又能拉高對方的涉入度嗎?」
方法當然是存在的。
不過一下子要把完整的流程說清楚是有些複雜,若只是先簡單地用兩個字來描述的話,那就是「調情」。 從我的觀點而言,女人不是用追的,也不該告白,而是該透過「力道正確」的持續調情,在「自然且不被察覺」的狀態下鞏固關係。
至於詳細的內容,我們就下次見吧~
(待續)
覺得這篇文章好嗎? 請分享給您的朋友
58 Tweet 0inShare Share on plurkShare on baiduShare on sinaweiboShare on pocket
推薦閱讀:
※影片《三峽好人》獲威尼斯金獅獎
※不怕真敵人,就怕假好人
※一個能測試出你是「好人」還是「壞人」的笑話
※怎樣在壞人堆里當一個好人 | 薦書:鬼節從鬼故事裡學習生存法則
※我不是什麼好人,但我不是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