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運河古渡

運河古渡(2009-06-25 15:10:18)

轉載

標籤: 旅遊 雜談

滸墅關開發分區東枕運河達十里之長,運河西岸北至興賢橋,南至十里亭為其轄區。古老的運河緩緩流淌自北而南,給開發區水運帶來了極大的交通便利。

運河的挖鑿通航,一般認為完成於隋朝,這已成史家之定論,流傳在江南一帶的關於隋煬帝為去揚州看瓊花而開挖運河的傳說家喻戶曉,佐證了運河成於隋朝的結論。但蘇州段運河的開鑿其實遠遠早於隋朝,伍子胥曾奉吳王闔閭之命挖胥溪,即今橫塘至太湖胥口段,據宋朱長文《吳郡圖經續記》載:「運河,出震澤,《傳》稱『吳城邗溝,通江淮』,《國語》亦云『夫差起師北征,闕為深溝,通於商魯之間』。蓋由此河以通江北也。」夫差為起師北征而挖的河就是今天的滸墅關段運河,《滸墅關志》上曾有語述之。這樣看來,滸墅關運河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從滸墅關至楓橋鐵嶺關這一段運河兩岸,歷史上稱為「董公堤」。志載:董公堤自滸墅關至楓橋長二十里,南北往來孔道也。

董公堤建於明代,因原來的運河兩岸年久失修,日益圮壞,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榷關主事董子策「貲營築堤」,使之成為「濱旅涉纖者」的「孔道」,大大方便了過往行人、縴夫、船家。昔日縴夫身體前傾奮力拉縴之形象,曾成為運河一景而為行人駐足凝目。

過了五十三年,即萬曆二十四年(1596),主事董漢儒重修此堤,加固堤基,填缺補凹,使堤岸更堅實耐用。為紀念這兩位為民造福又恰好同姓的董氏關官,老百姓便稱堤岸為董公堤。萬曆四十四年,主事張銓又一次重修董公堤,百姓因感激而把堤地起點崇福橋稱為張公橋(即今張家橋或莊家橋)。

清代凌壽祺作的《董公堤》詩給我們描述了當年堤岸車水馬龍花映柳波的美麗景象:

虎疁南畔郡城西,遙亘晴空萬丈霓。

同姓人俱傳直隸,異時巧合在長堤。

六橋花柳穿明鏡,七里楊台映碧溪。

何以河干資利涉,往來絡繹度輪蹄。

董公堤上,有兩處古涼亭,一為三里亭,一為十里亭。

三里亭是俗稱,意思是從滸墅關榷關署往南至此全長恰好三里,所以當地鄉民均稱此名。它的正式名字為「於止亭」,亭建於乾隆年間,創建人叫陳玉林,建亭目的是「憩行道及遲舟」,即為方便行人小憩及晚舟在此停歇。後又作為渡口,以利隔河兩岸行人借舟楫通行。同治六年(1867)由當地鄉人聚資重建。

亭於1997年4月23日瞬間倒塌,系遭烈煙焚熏花崗石柱脆化所致,後重建於原址。

亭闊3.2米,進深3.25米,方形柱礎,單檐歇山造,均為花崗石質,整個建築樸實簡潔,大方而又不失渾厚莊重。臨河兩柱鐫陽文正楷楹聯,聯語為:

樹愛棠甘人思召伯 橋垂柳蔭名繼蘇公

兩柱間枋額刻「於止亭」三字(清代曾改額「三里亭」)。

聯語及題額含義頗為意味深長。

上聯中的「棠甘」指梨樹,「召伯」指「布德政之人」。下聯之「蘇公」指蘇東坡。上下聯大意是:樹中最愛的是可產甜味可口之梨的梨樹,人最思念的是布施德政的召伯,橋邊垂下柳蔭一片,築堤的兩位董姓關官可謂名接東坡。聯語頌揚了為民謀福的地方官員。

「於止亭」,取孔子「於止,知其所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之義命名。意思是說,為人處世,都要有準則,各行其道,適可而止,不可逾越犯規。

十里亭在射瀆口董公堤關帝廟左,因其地距滸墅關十里而名,始建於明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農曆六月十四日風雨大作,致亭塌圮。乾隆五十一年,由當地紳士朱侖發、朱高浚、徐秉均、吳宗華等召集並告知滸墅關榷署總書王子燦、如金、子震等人,共出白銀300餘兩重新修建。

十里亭座西向東,單檐歇山造型,花崗石質。亭闊3.5米,進深3.82米,四亭柱呈正方形,邊長44厘米。亭中原立《滸墅關修堤記》之碑,底座呈圓首龜形,二龍蟠螭於碑左右兩側,自碑底至碑額,高達三米,堪為巨碑。碑文由蘇州狀元、官至吏部尚書、首輔的申時行撰寫,江西巡撫楊成書毫,翰林院侍讀學士韓世熊篆額。可見十里亭當時為人所重,非一般尋常涼亭可比,可惜此碑已毀於文革。

十里亭從明代開始又作渡口使用的功能一直延續到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當時地處十里亭一帶的村民往蘇州虎丘都須在此擺渡。其實十里亭渡口的歷史可追溯到秦始皇時代。十里亭旁有射瀆渡口,相傳秦始皇在此向陽山主峰拉弓放箭,山被射出一缺口,就是有名的「箭闕」,射中之峰也隨之而稱「箭闕峰」。射瀆渡口原有古橋一座,橋名為「射瀆」,建於明萬曆九年(1581),橋南北向,橋下河流為運河支流,通陽山諸徑。站立橋頭,西望陽山正對箭闕峰,可引發行人思古之幽情。

古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重建,仍名為「射瀆」橋,「射瀆」之名的由來向世人證實了滸墅關段運河歷史的悠遠流長。

分享

0


推薦閱讀:

大運河:楊廣為何熱衷大規模的工程建設
人權組織再叫囂:中企尼加拉瓜運河項目必須叫停
讓大運河像「長城」那樣 成為文化標誌性品牌!
中國將修建尼加拉瓜運河

TAG:運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