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的奧秘
06-08
因果的奧秘(與時俱進的勸善文) 諸君可曾仔細的想一想:在這世界上,為什麼有的人出生在富貴的家庭,而有的人卻出生貧賤?有的嬰兒生下來就很可愛,而有些嬰兒卻長得很醜呢?為什麼有的人一出生就胖嘟嘟的,而有的人卻瘦弱多病?.......這是為什麼呢? 俗語說:『龍生龍,鳳生鳳。』』假如遺傳就可以解釋這些問題,為什麼有些平庸的父母卻生了聰明可愛的寶寶,而有些知識份子卻反而生了白痴兒女呢? 假如營養就可以解決健康的問題,為什麼仍有許多富人家骨瘦如柴,一生多病?難道他們沒吃過營養品? 假如努力工作就一定能致富,那為什麼有些人辛苦工作了一輩子,卻仍然貧無立錐之地,而且還向人家租房子?可是那些出生在富貴家庭的孩子,卻生來就養尊處優,終生財物享用不盡......... 如果我們深入地探討上面幾個問題,我們不難發現:有一種神秘而不可思議的因素存在。例如:為什麼不能自由地選擇誕生地點、家庭和父母兄弟呢?這種不可抗拒的因素和力量,一般人稱之為『命運』』。佛家稱之為『過去的業力』』—意即我們過去世在身體、語言和心念中的造作行為所產生的影響力。 孔子曾經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這個『命』』字其實指的就是『因果』』或『業力』』。因為不知道三世因果,就無法了解命運的由來,就不能改變或創造命運。 不了解命運的由來就會怨天尤人,不能隨過而安 不能改造命運,那再多的學問和知識又有什麼用處呢. 有人打開報紙,看到意外喪生的新聞,亦會在嘆息之餘,喃喃自問:「為什麼他會遭到上天如此不幸的安排呢?」諸如此類的問題,一般相命學家都會用陰陽五行來解釋:「這是出生的八字命理某某運,某某部位的不好所致。」 如果再深入地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有人生出來就會八字好,有人生出來就八字壞?命運的主宰真的這樣不公平嗎?」 我們要想深入徹底地探討這種「宿命』的根本淵源,就必須了解佛教中的三世因果。現在很多知識分子理解問題非常膚淺,如關於人出生的差異,很多人認為那不過是個概率問題,其實有些現象看起來似乎是發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們的背後,卻還有產生它們的原因。對於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個層面上,把它當成最終因素,就可能不深刻,也難以把問題說透,現在很多科學家分析問題 ,解釋不清楚某現象產生的原因,就喜歡用另外的現象來解釋現象,這就跟沒解釋一樣,有人問非洲為什麼貧窮,我解釋說這是概率問題,地球那麼大,肯定有地區貧窮,病人問我為什麼得病,你跟病人說你就應該得病,全國十二億人肯定有人得病,有人被你誤診醫死了,你就解釋說全國每天死亡幾百萬人,病人死亡是正常現象,就應該去死,這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迴避問題,很多知識分子無力解決人生最關鍵的問題,無法找到影響命運最深刻的原因,就索性歸結為概率問題,我們活在世界上對我們生命影響最深刻的就是這個概率問題,世間任何人任何事都逃脫不了這個概率問題現在的科學認為:宇宙中每一件現象有它的原因的。心理學也強調:人類的任何行為都是有原因的。英國數學家、哲學家羅說素:「所有各派的一切哲學家都以為因果律是科學的基本公理之一科學界對因果的解釋是 在自然界和社會中,各種現象之間是普遍聯繫的,因果聯繫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聯繫,沒有一個現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發的;而當原因和一切必要條件都存在時,結果就必然產生。。所謂原因,指的是產生某一現象並先於某一現象的現象;所謂結果,指的是原因發生作用的後果原因有時是多層的,有些現象看起來似乎是發生作用的原因,但在它們的背後,卻還有產生它們的原因。對於多重原因的事物,如果只停留在其中的某個層面上,把它當成最終因素,就可能不深刻,也難以把問題說透,這樣的因果論證,其說服力是有限的。遇到這種情況,應當一層一層地追究下去,不可輕易罷休,要一直到提示出最終極的原因為止。一般來說,越是表層的原因,越是為大家所熟知的,其論證力也就越有限;越深層的原因,就越能說明問題的實質,就越有說服力,事物的發生、發展都有它內在的因果關係。提示出這種因果的必然關係也就闡述了道理,明辨了是與非,因果並非是某家宗派文化的獨創,而是自古以來諸聖賢的共同認可,我國傳統文化中儒家和道家也是以因果為根本,如論語中「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易經講道「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道家《太上感應篇》的「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報應,如影隨形」等;形成了特有的感應說、承負說和陰鷙說,基本上都是些樸素的善惡報應思想雖然是共同的認可,但是卻存在著認識和層次上的差異性。所以,每種宗教固然都有自己的一套因果或類似因果理論,但是,其包攬性、容納性卻也明顯存在著不同。自古以來,無論是宗教界、思想界或學術界,對於因果關係,各有不同的論點。一般而言,可分為下列四類: 1、神創因果;如古印度的婆羅門教,現在的基督教、伊斯蘭教; 2、無因有果:主張現存的現象世界為果,由於此果的「因」難以探究,所以否定此果的起因。 3、有因無果:主張現存的現象世界為因,由於此因而結成的「果」難以探究,所以否定此因的結果。 4、無因無果:否定因果二者的存在,如某黨的「無神論」。 在某些方面來講,無因有果和有因無果在唯物主義中被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他們只承認聯繫,不承認深刻的聯繫,如承認自然領域中的因果關係。但是在社會領域唯物主義卻不願去承認或面對這種聯繫(因果)。由於他們過分強調唯物,反而陷入了虛無。唯物論在歷史上也反覆出現過,但是從來都沒有佔領過主流的思想陣地,唯物主義者主張『一世論』』認為人不過是父母和合而生的血肉之軀,思想和感覺不外是大腦和神經的運動現象。一死什麼都沒有了。他們處處都為這一生的物質享受和自己的利益打算。他們的生活充滿著短視、殘酷和功利的私慾,甚至為了個人的目標可以不擇手段。我們可以發現『一世論』』和『無神論』』、『唯物論』』、『自私的功利主義』』、『以物質為中心的實用主義』』是相關連的。近代由於科學的崛起,人們過分崇拜外部物質世界表面的輝煌成就,由於唯物至上的偏執,障礙了對內心世界奧秘的認知。以往以因果觀念為核心、隨善惡標準取捨行為的方式,被隨心所欲、顛倒善惡的盲目行動所取代,因果的觀念正在逐漸泯滅。人們對於遍及一切時空、一切行為的業果相,茫然不知,反而認為三世因果是禁錮人性的宗教思想,清規戒律是壓抑人性、使人性不能自由伸展的枷鎖,只有把因果報應的學說徹底推翻,才能解除精神上的禁錮,獲得自由和幸福。由於對苦樂因果的愚昧不知,現代人的行為隨意放縱,道德淪喪、人心日下 有些宗教進而主張二世因果,他們認為:好人死了上天堂,壞人死了下地獄。善人死了為神,惡人死了變鬼。 這種思想當然比無神論或唯物論好多了,至少它可以鼓舞人心向上,阻止人們犯罪,對於安定社會實在功不可 沒。可是這種理論並不圓融,並同時也不完美。 第一、它不能合理地解釋:人是從何而來?為什麼人一出生在體重和智力上就有種種差異?再者,難道一個人 今生做了一點惡,來世就永遠變鬼或者下地獄,而永不能翻身。萬一他當鬼或在地獄時,改過向上,就沒機會 再轉生到比較好的世界?.........這種理論當然顯得十分死板。 只有三世因果的理論才是圓滿的,它不但可以解釋宇宙間的種種現象,而且可以使一個人不致埋怨命運而怨天尤人 甚至還可以鼓勵人們努力奮發向上,積極造福社會。 培根曾說過:『人們之所以成為無神論者,是因為對哲學沒有深入的了解。如果一個人能研究精深的哲學,那就不得不歸依宗教了。』(見培根論文集) 幾乎所有的中國人對因果報應大都知道一二。但是社會中認識的因果和佛法卻並不一樣。普通人沒有學習過佛法經典,因果的概念都是通過書籍的轉述,他人的灌輸這種途徑得來。但這些見解鮮有真正依據佛法經典而來的。都是大家認為因果是怎麼回事,是大家的依靠自己的認知來推測出的。這就造成了很多的誤解。 普通人對於因果的概念多數就是殺人償命、欠債還錢,如果相信來世的則會認為這個結果可以到下一世才出現。大多數人都是這麼認為的是不是?其實佛法講的因緣果報、因果定律並非如此,佛法講的因果,並不是簡單的欠債還錢、殺人償命那樣。佛法講的因果,是指出我們自身所遇到的一切事情是怎麼運行的,都是因為有因、有種種緣的配合,最後形成的果報。 所謂「因果」其實是「因緣果報」的簡稱意思,而這四字其實又具有相對獨立性。是佛教的基礎,佛教其實就是佛陀的教育。 一代高僧大德印光大師說:「因果者,聖人治天下,佛度眾生之大權也。約佛法論,從凡夫地,乃至佛果,所有諸法,皆不出因果之外。」古話說:「人惡人怕天不怕,人善人欺天不欺」,在因果法則面前,人人平等 1,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因果業力的作用是如同種子在適合的條件下逐步成長,最後結出果實一樣。 因就是種子。我們從前說過的話、做過的事情、想過的內容都會成為種子,業因。 比如我今天想了,我想賺點錢、或者我要去某個地方玩。這都是因。我們說的話、做的每件事情,都會成為種子。 一顆種子,要有適合的土壤、陽光、水分才會成長、結果。在各種條件的配合下,種子逐步成長最後結出果實,這個過程就彷彿我們造作的業因,聚集各種助緣,最後得到結果。 什麼是緣呢?同樣是我們的身語意三業,做得事、說的話、思想的內容。這些不僅僅是種子,同時還是其它種子的緣、助力。 比如一個人想去某地遊玩,這是個想法,正好他有錢、有福報、有時間、天氣、環境都合適,這些是緣,於是就去了。沒想到他從前欠了別人的賭債,結果在玩地方遇到債主了。被打了一頓。於是去遊玩這件事情,雖然是他當初想法的果,這個果是各種條件聚集而形成,同時又成了他被打的緣,另一個果報的一個助力。 因果是貫穿一切事理的,例如,現在是過去的「果」,同時又是未來的「因」。業因既隨時變遷,果報自然也能隨時轉變;人們所常說的「命運」,實際就是業因果報。 人一生的命運,看風水的說是受祖墳和住宅的影響,算命的說是受生辰八字的影響,看相的說是受面相手相的影響,普通人則說是性格和機遇造成的。其實最根本的因素是什麼呢?是本人所造的善惡之業力。很多看風水的人因福報有限,卻不能給自己找到一塊風水寶地,即使找到也不一定能得到,即使得到也不一定有什麼好處。 而如果心態改變了,則外境也會改變。所以很多修行的人,他的面相會朝好的方向轉變,他的命運常常算不準,有的住在風水惡劣的地方,後來風水也跟著改變。如虛雲和尚住在廣東南華寺,寺廟前的河水在門口形成很不好的「反弓水」,後來竟然天降大雨,河流在一夜之間改道。 《三命通會》有一個故事,宋代有個人叫尹洙,頂骨凹陷,眼睛無神,牙垠露出,山根塌陷,按理應該貧賤短命。後聽一個名叫蔡襄的相士勸告,多積陰德,還周濟了很多災民。忽然一天晚上渾身發抖,之後頂骨凸起,雙目有神,牙根掩藏,山根隆起。後來不僅長壽,並且高官厚祿。 這些術數,只對一般凡夫有用。大善之人和極惡之人,這些術數都不管用。 明朝有一位袁了凡,碰到一位高人把他一生的情況都詳細地推算了出來,前後都應驗了,連細節都非常地準確。直到有一天,一位禪師教他積德改命的方法。從此他努力地改過積德。此後,命運就發生了變化。本來沒有兒子結果生了兩個兒子,並且都成了才;科舉考試算來只考第三,卻考第一;本來考不上進士,結果考上;本來作官只能做到知縣,結果卻上升到兵部;本來壽命53歲,卻活到74歲。所以我們應該從心態入手,從根本入手,根本改變了,枝節就會隨著改變。 弄清因果的道理,才能明白「命」、「相」之所以然。從十二因緣的道理解釋,我們的身體就是由果報所生的,也是來受善惡業報的;所以叫做「報身」。一個人相貌的好壞、壽命的長短、命運的窮通,屬於正報;家庭環境的好壞、親屬子女的優劣、生活享用的厚薄,屬於依報。正報有福,依報自然也豐富滿足;正報無福,依報也就困窘惡劣。我們今生所受用的正報和依報,都是過去種的「因」、現世結的「果」,並不是從外來,全是自作自受。一個人的「命」和「相」正是這些業因果報的體現。佛法從根本上揭示了「命」和「相」約原因及由來,卻不教人去算命、看相、求籤、問卜。因為這是捨本逐末,徒勞無益的。「命」和「相」算也是這樣,不算也是這樣;只有從根本上改變現在的「因」,才能轉變未來的「果」。 佛在《佛說福力太子因緣經》講: 假使經百劫不壞諸業因 因緣和合時有情隨受果 就是說我們造作的業因,種種因,哪怕是過了很久很久的世間,依然不會損壞,無論我們做得是善因、還是惡因。都會成為一顆種子,一旦和其配合的條件具備,那麼就會有果報出現。 為什麼許多好人沒得好報? 印光大師說:作惡而得善報的,好比富家子弟,吃喝嫖賭,揮金如土,但不會馬上凍死餓死,因為他的財產豐厚;行善而遇到災殃的,是往世惡業成熟,比如犯罪的人雖然立了一些小功,但罪行不能完全消除,但可以改重為輕。 世人往往只看到表面現象,不知因果之理非常深奧。 人們常對現實中的一些事情憤慨,有人說,某官撈的錢,幾代人都花不完,貪污受賄總該是惡行,他的官反而還升了。子女儘管學習不好,卻用撈的錢出國留學,回來後定到工資高、福利好的工作單位,仍是出人頭地,處處佔盡了便宜,也沒有見到他有什麼惡報應。其實因果是貫通前生後世的,不能在一世一事上下結論。就是從現代來講,也要有長遠的眼光,要用十年甚至於二十年的時間來驗證,不要看到眼前一、二年時間內發生的事情就下結論。我們也確實看到有的人貪污很多錢,用錢買官升職,撈的更多了。但另一方面,他的兒子吸毒,已經開始敗家。還有的人錢沒有少得,孩子卻連大專都沒有考上,為培養後代,花錢出國,幾十萬元進去了,連畢業證都沒有拿到。這就是因果報應。同時,世上純善純惡的人太少了。有的殺人犯,臨死前天良發現,捐獻人體器官。有的強盜扶養孤兒,大惡之人也有善的一面。反過來。有的人扶弱濟貧,但公款照樣貪污。有的官員制定了一系列利民富民政策,卻對與自己政見不合的人進行種種迫害打擊。有的人表面行善,實在做惡。所以,不要只看眼前就下結論,更不要只看表面就下結論,要知道因果報應是微細而複雜的,是一絲一毫都不會錯的。因果報應並不因為你不相信而不存在。就如一個人存了億萬元的錢,我們看到他不工作,卻花錢如流水,還會因為造惡被罰款。但是他存的錢還有許多在銀行里,不會立即就貧窮。所以,有的人造惡不但沒有遭殃,反而還提升了官職,或者憑藉生意的作大,成了社會名流。這是因為他們是過去生積的福報很大的緣故。 印光大師文鈔全集引述了一件唐朝玄奘法師記錄下來的事:唐朝時西域天竺國有位戒賢法師,德高望重,名震四天竺國。某一年身患惡病,痛苦極為慘烈,無法忍受,正想自殺以求解脫時,忽見文殊、普賢、觀世音三位菩薩降臨,指示他:「你在久遠劫前,作過多次國王,做了許多迫害惱亂百姓的惡行,本應墮落惡道〔地獄、餓鬼、畜生稱為惡道〕,長久受大苦報,由於你宏揚佛法的緣故,得以免除將來的地獄大苦報,將它轉變成目前的人間小病苦,你要忍受。再過三年,有位大唐國僧人名玄奘,會到此拜你為師,求受佛法。」戒賢法師於是強忍病苦,力行懺悔,經過很久,終於康復。過了三年,玄奘法師果然來拜師求法。戒賢法師叫弟子述說病苦的情形,徒弟邊說邊哭,可見病苦的慘狀。若非菩薩指明往世因果,或許有人會說,如此大有修行的得道高僧,尚且得到這樣的慘病,佛法有什麼靈感和利益呢?其實這全是往世業因,以及轉「後報重報」成為「現報輕報」的緣故 《清涼山志》記載,隋朝代州有豪富之家,姓趙,有兩個兒子,哥哥叫盈,弟弟叫孟。父親死後,哥哥把弟弟的家產全都霸佔了。哥哥死後生到弟弟家為子,名叫環。弟弟死後生到哥哥家為孫,名叫先。一次他們來到五台山,走到偏僻處,環因為先的祖父霸佔自己家的財產,想殺先。結果一個跑一個追,來到一個茅篷前。一個老僧人制止了他們,並給他們喝了一杯茶,於是兩人都記起了前世的事情,大哭起來。後來都在山中出家修行。世人不明白其中的因緣,只看到表面上哥哥家強霸而代代不衰,弟弟家受欺而代代窮困,於是斷言沒有因果,而不知道實際上是環自己的前世霸佔了自己家的家產。 《華嚴經》講:於一業分別知無量諸業種種緣造。如一業。一切諸業亦復如是。 就是說,從單單一個業力來認識,就可以知道我們大家的無量業報、果報,都是由種種緣的聚合而成。就和這一個業力一樣。我們自身的一切業力、果報都是如此的。 業的活動就是我們生死輪迴的相續,我們日復日年復年的生活著,這就是業的活動。我們在受業報的過程中,又再造新的業因。比如說,我們有這樣的身體,腦袋和思想,那是過去的業形成的;但是今生的我們仍然利用現世的身心繼續造業,以總的六道而言,因業因的善惡差別,所感的果報有苦樂之別。比如:天人是以善業轉生天趣感受樂報,地獄眾生是以惡業墮入地獄而感受無量痛苦。其次,以同一道眾生而言,雖然共業相同,但以個業的善惡差別,而須別別感受不同的苦樂。比如:一般的餓鬼每日都被飢火逼惱,而有些大力惡鬼卻能享受天人般的妙欲。至於人道,如中國這樣的泱泱大國,人口有十幾億之多,卻無法找到兩個命運完全相同的人。人類紛繁複雜的苦樂萬象,唯一是由業的善惡差別所致。再次,即便是同一個眾生,由於所造業的善惡繁雜,他的人生境遇也是有苦有樂。 如果非要用比喻來講:每個人的因果都如同一片沒有盡頭的森林,無數的種子、無數的發芽、開花成長、無數的果實。而果實則繼續變成種子。不同的植物之間又相互纏繞、相互依存、相互影響。 如《百業經》說:「眾生諸苦樂,佛說由業生,諸業亦種種,造種種眾生,漂泊於輪迴,業網乃極大。」也可以比喻成一張沒有邊際的大網、上面縱橫交錯著種種因、種種緣、而這些條件聚集在一起就是一個交匯點:果報,無數的果報又繼續和其它的因緣相交匯,層層疊疊無有窮盡。 因果就是如此運行,每個因都在適合的條件下發展,同時又對其它的因的發展起著作用,相互纏繞、相互影響。非常複雜。複雜到我們普通人是難以想像的。 《入中論》說:「有情世間器世間,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眾生由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 《俱舍論》也說:「形形色色世間界,皆由眾生業所生。」 眾生無量的痛苦與安樂,佛說唯一由業產生,善惡業也有無量種類,以種種不同業造就種種不同眾生,各有各的性格、相貌、苦樂、遭遇。這張「業網」無處不在、無時不在,遍及一切情器世界。不但是有情本身,乃至有情所依的器世間也是如此:下至風輪,上到色究竟天的天宮,這一切差別相,都是由眾生業力產生 比如鐵柱地獄裡的眾生眼裡看到燒得通紅的鐵柱,是一個美女,等他去抱的時候,卻被燒得冒煙。要知道根本沒有人逼迫,那些刑罰都是罪人自己的業力所顯現。不光地獄是業力的顯現,人間同樣也是,六道輪迴都是。 如果能信解以黑白二業決定苦樂,以業差別決定苦樂差別,再以這條道理觀照世界,便會發現萬法本是那麼井然有序,絲毫不亂,而貫穿其中的規律便是因果律 前面說了因果的運行。那麼按照這個因果運行的模式,我們還需要了解因果的幾個特點: 1因果是自作自受的 因果的作用永遠是自作自受,絕沒有你造作的業果,導致別人承受的。或者別人造作什麼業力,而你得到果報的。 <般泥洹經>講:『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獲福,惡自受殃。』 哪怕是父子至親,其造作的業因也不會因為親緣關係而有一絲一毫的改變。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父親造作了什麼罪過,結果牽連到一家人都受到打擊。於是很多人就誤以為業力是可以傳遞的。甚至於發展出世俗中自己造福兒孫享用的觀念。這是非常錯誤的想法。 一個人犯罪,全家受到牽連,依然是因為每個人都曾經有這樣的因,故此會有果報。而不是因為某個人的所作所為,其它人得到果報 我們也同樣看到,一樣有很好的父親卻生出一個不幸的兒子,一個作惡多端的人,他的親屬竟然很好。用業力可以傳遞、可以代受的理論是解釋不通的。 一個國王的兒子成為王子,並不是因為國王的原因,而是因為這個兒子一定造作了與此有關的業力。國王不過是助緣之一。 佛陀在世時,波斯匿王有個公主,聰明美麗,宮裡上下都很喜愛她。父王對她說:「因為我的緣故,人們都喜愛你。」她說:「是因為我的業力,不是因為父王。」這樣問三遍,她都這樣回答。國王很生氣,就把她嫁給一個窮人,說:「我看看你有什麼業力。」後來公主跟著丈夫回到老家,意外地從地下挖出很多金銀財寶。國王聽說後,請問佛陀其中的因緣。佛說:過去迦葉佛時,有個女人想供養如來,他的丈夫阻止她。女人說:我已經發了願,不要阻止我。她丈夫就同意了。現在的夫妻倆就是過去的夫妻倆,她丈夫因為阻止她供養,所以總是很窮困,又因為同意她供養,所以總是因為女人而致富。 2因果各業不同 《大莊嚴論經》講: 複次我昔曾聞。有一國中王嗣欲絕。時有王種先入山林學道求仙。即強將來立以為王。從敷卧具人索於衣服及以飲食。時敷卧具人而白王言。各有所典。王於今者不應事事盡隨我索。我唯知敷卧具事。洗浴衣食。悉更有人。非我所當。以此喻可知一切諸業。如王敷卧具人各有所典。業亦如是。各各不同色無病者財物可愛。智等諸業各各別異。有業得無病。有業能得端正色力。如彼仙人從敷卧具人索種種物終不可得。若生上族不必財富。諸業受報各各差別。不以一業。得種種報。若作端正業。則得端正色力。財富應從餘業索。是故智者應當修習種種凈業得種種報。 這裡說曾經有一個國王,沒有兒子,於是入山學道求仙,希望將來有個繼承人。於是向跟隨他的負責卧具的僕人要衣服和飲食。這個僕人就說,大家各有分工。大王不該什麼事情都和我來要,我只知道卧具的相關事情。而衣服飲食則有其他人。不是我來負責的。 這個故事比喻的是一切諸業,如同僕人各有分工一樣。各個不同。健康、財富、容貌、智慧這些業力都各個不同。 有的業因可以得到無病的果報,有的則得到容貌端正。如同那個國王一樣向負責卧具的人索要其它的東西是得不到的。如果生為皇族或許便無須財富,各種業力的受報是不同的。不會因為一種業因得到各種果報。 就如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種什麼因,就感什麼果。殺生,感多病、短命、地獄等報;邪淫是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極損功名、地位、名聲,同時感配偶不貞潔、不守本份,多病、子孫不良、畜生、地獄等報;偷盜感貧窮、餓鬼等報。以安忍業感召相貌莊嚴,又以布施業感受豐富的物質生活 有人說:學生成績好的就容易考上好的學校,這不是全靠自己嗎?要知道,在一般情況下,有福報的學生成績自然好,但也有不少成績好的考不上好學校,而成績差的卻考上好學校。 另外,有人機關算盡、鑽營投機,當上一個小官,比如局長,以為是自己努力的結果。殊不知,可能他正是因為心機太深,有損福報,才從縣長降到局長。要知道,世間有能力的人多的是,很多人沒有福報都當不了官,而當官的是因為他有這個福報,往世種了當官的因。如果出身、經歷、機遇相同的話,並不見得他的能力比其他人強多少。 有人以為「風水輪流轉」,人家發財當官是運氣好,說不定下輩子我也會。要知道如果沒有種福報,下輩子也是不可能的,甚至比這輩子更不如。佛經里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還有人說:我又沒有損人偷盜,怎麼還是沒福報?須知不偷盜和種福報是兩種因,我們現在有飯吃、有水喝,本身就是往世積了福的緣故。「有飯吃、有水喝」並不是每個眾生最低的基本「權益」。那些因為沒有種福報而千百萬年沒飯吃、沒水喝的眾生太多了! 有人覺得錢財是我的,自私自利是天經地義的,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要知道,只有「舍」,才能「得」 很多人認為大富靠天,小富靠勤。事實上我們所有的財富,無論小至粒米,大至全世界,都是從我們的福業而來,在過去世中,如造作了很多福業,那麼現在就有富有的享受。反之,便只有小小的福報,甚至窮困到無以為生。過去世的福業,決定了我們現在的財富與享受,施捨財物是富貴的正因,拚命工作不過是導致富貴一種助緣罷了。假如過去(世)沒有布施,今天不管你怎麼努力賺錢,也是賺不到錢或無法積聚錢財的。我親眼見過許多做多做生意很賣力的商人,甚至還節儉到捨不得住在旅館而睡在自己的轎車裡;也有做生意勤奮到數天才洗一次澡,可是最後還是負債纍纍,貧無立足之地,處處向人租借房子。這不是時也、運也,命也,而是因為前世沒有布施,沒有種財富的正因。所以今生雖然拚命工作,到頭來還是窮困度日。有人不懂因果道理,他們會感嘆地說:「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也許有人認為賺不到錢是找錯了職業,運氣不佳、人緣不好,方法不對等等因素造成的。事實上,這些因素都只是致富的助緣,而非真正的原因,布施才是將來致富的根本原因。 3一業多果,多業一果. 在佛法中講述的因果業報都提到過,一種因會得到不同的果報。但這些果報都是與此業因屬於同類的。 比如不邪淫的果報,經中講:邪淫有十惡事。何等十。常為其夫伺捕楚毒。室家不和善法消竭。不善法增。危敗軀身。不檢其妻。不守財賄。常為人疑。宗親不信。種業如是。門不貞潔。身壞命終生地獄中。設得為女非獨一主。設得為男馳騁邪淫。自失其妻。是十惡事。 所以種下一因,得到的可能是多種果報,這和我們自然界的種子發芽,成長、開花結果一樣,果實總是比種子大,而且還不止一個果實。 再比如說殺生得到的果報,決不僅僅是被人殺這麼簡單。一命抵一命的說法在因果理論中是不現實的。 不要認為因果就是欠債還錢、殺人償命那麼簡單。問題其實非常多。 在《鬼問目連經》就敘述了非常多的業力果報的例子,例如: 一鬼問言。我一生以來。恆患頭痛。何罪所致。目連答言。汝為人時。好以杖打眾生頭。今受花報果入地獄。 一鬼問言。我一生已來。頑無所知。何罪所致。目連答言。汝為人時。強勸人酒。令其顛倒。今受花報果入地獄。 這裡說的花報,就如同種子開花一樣剛剛顯示出樣子來,真正的果實還沒來到。 這些鬼問目連尊者(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他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痛苦,目連就告訴他們從前他們做過什麼業因導致的,而這個業因並未完全成熟,剛剛才顯現出效果。將來的果報是在地獄。 這裡的鬼的痛苦之處,也並非是什麼怨親債主跟著它、陷害它、它已經是鬼了。而是果報如此。 從這裡我們了解我們遇到的事情,有的未必是真正的果報,真正的問題恐怕在現世還未到來。 那麼什麼是多業一果呢? 這個很好理解了。那就是最終的果報是多種業力的集合。比如上面《鬼問目連》中說的一樣,這個鬼為什麼經常頭痛呢?因為曾經喜歡用棍棒打別人的腦袋。它肯定打了不是一次,這些業力集合在一起導致了地獄的果報。如果它僅僅偶爾打過一次別人,果報則肯定不是這麼嚴重。 如果你造作的同類業力特別多,結果也一定很大。就是這個道理。善惡業辨析佛教分析惡業,從我們人的身、口、意的三種動作上,列出十種惡法,叫做「十惡業」。 第一身有三種惡業,即是殺生、偷盜、邪淫。殺生,便沒有仁愛,偷盜,便不夠義氣,邪淫,便不合禮儀。沒有仁愛,沒有義氣,沒有禮儀,所以成了惡業。 第二口有四種惡業,即是妄言、綺語、兩舌、惡口。妄言,是虛妄而不誠實的騙話。有些人,專說騙話。欺誑他人。如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聞言不聞,不聞言聞;有事說無,無事說有之類。綺語,是說些「巧言令色」的漂亮話,或無益無義的污穢話,和「午夜責緣」的諂媚話。為了討好他人,以遂己利,不惜污衊自己的靈魂,出賣自己的人格。兩舌,即是「兩邊嘴」,俗話叫做「兩頭蛇」。同是一個人,而能說出兩種不同的話,好像有兩條口舌一樣。如對張三說李四不好,對李四又說張三不對,意在離間他們的感情,弄到他們結冤成仇,不能相和。這種人是最要不得的,在廣大的人群中,可說是「害群之馬」,因了他的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往往會搞到朋友不和,家庭不和,乃至社會國家的不和。惡口,就是破口罵人,或出以惡意,咒詛他人,希望他人早點死了,他心裡才安樂。佛曾告訴他的弟子們,這四種話都不是學佛的人所應該講的,要是講了,便要犯了口業的過失,所以再三再四地勸人,要人很謹慎地戒絕了它。所謂:「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佛是早巳注意到這點,所以能苦口婆心,誨人不倦。 第三意有三種惡業,即是心裡對於外境,起貪,起嗔,起痴。看見人家的好東西,動了覬覦的念頭想佔有它,榨取它,據為已有,以填欲壑,這叫做貪;如果貪求不得,妄想不成,惱羞成怒,大動肝火,妒恨他人,這叫做嗔:我們研究一個人的心理,到底他怎麼會起貪起嗔呢?原因是在於愚痴。愚痴的別名是「無明」,便是不夠智慧,對於事物的真理,沒有看得清楚和透徹,不知宇宙諸法都是緣起性空,無常無我的,所以才會生起無理的貪求,無理的嗔怒,而造諸惡業了。諸惡業中,尤以貪、嗔、痴三種根本煩惱,為造殺、盜、淫等惡業,引起生死流轉的主要原因,被稱為「三毒」——三種能害眾生慧命的毒藥。《法華經·方便品》:「諸苦所因,貪慾為本。」《圓覺經》云:「當知輪迴,愛為根本。」為什麼佛說由欲生苦呢,因為痛苦的根源是愛欲,這點很難被人們發現,比如說我愛的人離開了我就會痛苦,我討厭的人離開了,我就不會痛苦,在輪迴中種下多少貪愛就必將收穫多少痛苦,而貪愛的根源又為愚痴,因不懂因緣生萬法的奧義(見後文)而貪著美色,美色從根本上講是人們被五蘊(眼耳鼻舌身)劫持產生的幻覺。在愛河內漂流的眾生,也沒有時間仔細觀察思惟,所以會不斷造業增添煩惱,貪愛,被佛學強調為導致眾生輪迴六道的直接原因。三毒中的貪與嗔,往往緊密相連,有如陰陽,嗔恨終因貪愛而起,因為愛某種東西,才會恨取得所愛的障礙。如因貪愛某位異性,必然嫉恨情敵;因貪圖權位,必然嫉恨政敵。如偷盜是為了滿足貪慾而損人利己,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殺生是因嗔心推動而不把對方當生命來看待,一心只想置之死地而後快。因愚痴而認為某些眾生生來就是供我摧殘的,所以該殺。當我們被貪嗔痴障蔽時,內心就會變得極為狹窄,理智喪失,體會不到有情的痛苦,在這些煩惱狀態中造業。所以說惡業的根源是三毒煩惱。真正能毒化身心的,就是貪嗔痴,沒有其它勝過它的毒,所以叫作三毒。一切惡業不是以其它方式驅動的,唯一是以煩惱驅動,因此煩惱是造業的根源。當心中有貪嗔痴時,身口意的造作會不自在地趣向邪惡。唯一能對治貪嗔痴的方法就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指修行人通過長期持戒內心穩定,能進入一種超越時空的狀態,這種狀態被成為定,在定中能堪破世間萬事萬物,從而生起大智慧,擁有大智慧的佛陀總結出與貪嗔痴三毒相反的四無量心,那就是慈悲喜舍,能令有情離苦得樂,普緣無量眾生,引無量之福故名無量。慈是希望一切眾生幸福快樂。主動去關愛或憐憫所有的人使他們獲得快樂。即使與我們完全無緣的人也不例外。如遇見有人幾天沒吃飯,給他飯吃是慈;遇見老人過街怕被車撞,牽他們過街是慈;在公共汽車上給老弱病殘讓座是慈。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幫助別人,愛護小動物等。悲,是在看到他人遭受痛苦時自己心裡也難受,所以希望拔除他們的痛苦,是與冷酷的行為相反的,如兒女生病父母見了會心疼,看見弱小被欺凌,我亦感到心痛這就是悲;佛經講見道菩薩得了無分別智,具有深廣的智慧,他們看眾生,個個都具有如來藏,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這時,就真正能像愛惜自己一樣地去愛惜普天下的有情,喜,是歡喜、隨喜、恭敬、讚歎,就是隨喜他人的成就與福德,是恭喜別人,可以幫助我們去除對他人的嫉妒與不滿。如看見別人做善事,我們隨喜讚歎;不但使做善事的人心生歡喜,自己也獲隨喜功德的利益。舍,是無私奉獻,為了他人的安樂可以捨棄自身的一切,也有於諸眾生遠離貪嗔痴,心住平等舍的意思。如那些為救人溺水身亡的義士,那些為了讓兒女過的更好自己辛勤勞動父母,那些無私捐款奉獻愛心的人。一,唯物主義的動搖 二十世紀愛因斯坦發明的相對論開始揭示出了物質的實體觀的謬誤。首先,相對論證明質量與速度有關,同一個物體,相對於不同的參考系,其質量就有不同的值。 想像一個人在推一輛沒有任何阻力的小板車,只要持續推它,速度就會越來越快,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質量也越來越大,起初像車上堆滿了木柴,然後好像是裝著鋼鐵,最後好像是裝著一個地球……當小板車達到光速時,整個宇宙好像都裝在了它上面——它的質量達到無窮大。這時,無論施加多大力,它也不能運動得再快一些。 當物體運動接近光速時,不斷地對物體施加能量,可物體速度的增加越來越難,那施加的能量去哪兒了呢?其實能量並沒有消失,而是轉化為了質量。愛因斯坦在說明物體的質量與能量之間的相互轉化關係時,提出了著名的質能方程:能量等於質量乘以光速的平方。不久後科學家們發現了核裂變和鏈式反應,把部分質量變成巨大能量釋放出來。現在知道原子彈的人,都相信質量可以轉化成能量。 既然質量不再是不變的屬性,那種認為質量是物質多少的量度的概念就失去了意義。既然物質與能量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能量並非「實體」,物質也就不能再被看作是實體。 與此同時,科學家對物質結構的認識也迅速深入發展。在本世紀30年代以前,經典物理學一直認為: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組成物質的最小「磚塊」。1932年,科學家經過研究證實:原子是由電子、中子和質子組成的。以後,科學家們把比原子核次一級的小粒子,如質子、中子等看作是物質微觀結構的第三個層次,統稱為基本粒子。1964年,美國物理學家馬雷?蓋爾曼大膽地提出新理論:質子和中子並非是最基本的顆粒,它們是由一種更微小的東西——夸克構成的。為了尋找夸克,全世界優秀的物理學家奮鬥了20年,雖然一些實驗現象證實了夸克的存在,然而單個的夸克至今未找到,人們始終不識廬山真面目。對此,粒子學家們的解釋是:夸克是極不穩定的、壽命極短的粒子,它只能在束縛態內穩定存在,而不能單個存在。 不僅如此,迄今人們所知道的300多種基本粒子中,除少數壽命特別長的穩定粒子(如光子、中微子、電子和質子)外,其它都是瞬息即逝的,也就是說,它們往往在誕生的瞬間就已夭折。例如,通過弱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有20餘種。其中,π±介子的壽命大致為2.6×10-8秒,即π±介子經過一億分之一秒就衰變成了其它粒子。通過電磁相互作用衰變的粒子共兩種,它們的壽命就要短得多了。π0介子的壽命是0.84×10-16秒,η介子的壽命是3×10-19秒。比起π±介子來,它們的壽命竟分別要短8~11個數量級。壽命最短的,則要算通過強相互作用衰變的「共振態粒子」(如Δ粒子、∑粒子等)。它們的夥伴特別多,占基本粒子家族成員的一半以上,共200多種。它們的壽命之短達到了驚人的地步,以致於人們很難用確切的形容詞來描述它們的衰變過程;粒子物理學家即使利用最優的實驗手段也已無法直接測量它們,而只能用間接的方法推算出它們的壽命。它們只能生活一千萬億億分之一秒左右,即壽命大致是10-28秒。 為什麼絕大多數基本粒子都如此短命?如何理解我們的物質世界就是建立在這些瞬息即逝的「磚塊」上? 有人會想,天啊!物質都不是客觀實在了,那麼世界上還有什麼東西是實在的嗎?回答是,有的。事物之間的關係就是實在的。我們根據二十世紀自然科學的進展,可以用關係實在來取代絕對的物質實體,即主張事物不是孤立的、由固有質構成的實體,而是多種潛在因素緣起、顯現的結果。每一存有者都以他物為根據,是一系列潛在因素結合生成的。「現象、實在和存有被限定在一組本質上不可分離的關係結構中」 哲學家們在論述「關係實在」時使用的哲學辭彙對你可能生澀難懂,我們還是用例子來解說。 我們看見一束紅光,這是一個事件,是一個「果」。這個果是由多種因緣聚合而產生的。首先是光的波長值,借用哲學家們熟悉的語言,這是「第一類性質」,這類性質還有如物體的廣延性等,是物體自身內在所固有,它既不依賴於觀察者,也不依賴它物,也就是說,它是無對而自行確立的。我們把這些第一性質又稱為「因」。其次,我們還需要具備一些其它條作,如眼睛正好睜開,沒有色盲,往正確方向看,以及眼與光源之間無障礙物,等等。我們把這些條件稱為「關係參量」,又稱為「緣」。這些因緣聚合產生了紅光這個果。「紅色」這類顏色性質是「第二類性質」,其存在至少部分地依賴於觀察者。「關係實在論」就是說,關係參量是不可消除的,沒有它們,就不會有「看見紅光」這個果,因而是實在的。 再舉一個更清楚的例子。要得到一顆蘋果樹,首先要有一粒蘋果的種子,這是「因」。但是單靠這粒種子也不會長成一顆蘋果樹,比如把種子放在倉庫里,無論放多久也不會長出樹來,所以單有因是結不出果的。一定要將種子放在土壤中, 並且要有適當的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的配合,種子才會發芽長大,最後長成一顆蘋果樹,結出蘋果來。這裡的土壤、水分、陽光、溫度、肥料等等,就是「緣」。所以「因」一定要配合適當的「緣」,在因緣和合之下,才能生出果來。緣是許多的配合條件。緣有好緣,也有不好的(「惡」)緣。因此即使是同樣的種子,結出的果也就很不相同了。比如,把種子放進貧瘠的泥土裡,或者施肥不夠,蘋果樹必然長得不大,結出的蘋果也不會好吃。假如把種子放在肥沃的土壤中,加上細心照料,結出的果實就會香甜好吃。由此可見,同樣的因遇到不同的緣,結出的果便會很不相同。同時,由於緣是由很多條件配合而成的,所以緣會不停地變化著。既 然緣會影響果,而緣又在那麼多條件配合下產生作用,假如某個條件改變了,甚至消失了,那麼果便可能不再存在。在蘋果的例子中,如果天旱缺水,蘋果樹便會因之枯萎。所以當因緣散盡之時,果就會滅。換句話說:「因緣和合而生,因緣散盡而滅。」 「緣起論」是佛教的基本原理,是佛教和其它一切宗教、學說的根本區別所在。它揭示了世間一切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係而存在的。 「緣起」的極至,叫做「性起」,就是指諸佛在自受用境界中絕對自由,完全無礙。 由「緣起論」可以演繹出許多義理規律,如「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生,是說世間萬有的生滅變異都是各種因緣和合而成,本質都是空。因是事物發生的原因,而緣則是輔助條件。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被夫持刀復仇的前世因果--普陀山真人異聞錄
※孚佑帝君純陽祖師三世因果說
※第四十二品因果經
※因果是真是假,為何我父母老老實實一輩子卻早早雙亡?
※佛心·因果 每日禪話 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