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思大師思想研究:慧思在大蘇山的十四年(袁宗光),內明,綜論
慧思大師思想研究:慧思在大蘇山的十四年(袁宗光)
慧思在大蘇山的十四年
河南省光山縣大蘇山凈居寺研究會 袁宗光
在中國乃至世界浩瀚宏璉的佛教史冊中,慧思無疑是一位出類拔萃,功勛卓著的大師,在第一個中國化佛教天台宗的學脈承傳上,慧思大師被推為三祖,而後世則普遍認為:「慧思才是天台宗的開創者。」在國外,不少專家、學者還認為:「南嶽慧思實際上相當於始祖。」
一、開山弘法聚四方
「慧思15歲出家,誦法華等諸經30餘卷,數年之間千遍。修習法華,證悟三昧,由此,聲名遠近,學徒日增。40歲入光山,次年率徒結庵光山大蘇山。
慧思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便放開手腳,立即展開弘法活動。慧思兼學南北,對佛教各種經典都有研究,然縱觀其一生,則尤重《法華經》和《般若經》。他出家的最初十年,專心於攻讀《法華經》,為證得法華,他付出千辛萬苦;為說摩訶衍義,他歷經三載不休息,在傳布摩訶中,多次遭害痴心不改。在大蘇山14年中慧思主要播布的佛教經典仍是法華和般若。由於他對此「二經」造詣甚深,「講經說法,辯才無礙」, 「隨文造盡,莫非幽頤」。很快便聲名大振,以至「數年之間歸從如市」。十幾年間前來大蘇山投歸、隨從慧思的人多得就像熱鬧的集市一樣。平時,相互隨行、跨越陳齊邊境的兵刃危險,從四面八方涌聚到大蘇山聆聽慧思講法華、般若的信眾,每天把山林都填滿了。慧思不單以自己巨大吸引力招得信徒走進大蘇山聽法,還多次走出大蘇山講法。
為表現自己對「二經」的崇仰,張顯「二經」對修成佛道、救度眾生的重要,慧思在至年四十四,即南朝陳永定二年(558)「還於大蘇山光州境內,」用僧俗所施錢物,製造金字《摩訶般若波羅密經》二十七卷,金字《妙法蓮華經》,用玻璃珍寶做成函蓋,莊嚴炫耀,功德奇異,大大啟發了眾人修習「二經」的信念。同時判五時,開八教,把對佛法的弘布不斷規範化,條理化。
二、著書立說奠天台
慧思一生著作頗豐,史料記載不一。現以由南嶽佛教協會編輯,嶽麓書社出版發行的2011年2月版《慧思大師文集》(第216-217頁)抄錄如下:《大乘止觀法門》二卷、《四十二字門觀》二卷、《安樂行義》一卷、《立誓願文》》一卷、《諸法無諍三昧法門》二卷、《三智觀門》一卷、《次第禪要》一卷、《釋論玄》一卷、《受菩薩戒文》一卷。(「文」字當系「儀」字誤)、《大乘入道章》二卷、《隨自意三味》一卷,共計十一部、十五卷。現存者有1、3、4、5、9、11,六部八卷,餘五部七卷或佚散,或尚未發現。品讀這「六部八卷」,不難看出,字裡行間無不蘊蓄著後來被稱之為第一個中國化佛教——天台宗的教義、教理、教規及修行實踐等等。換言之,這「這六部八卷」就是天台宗的早期思想。而細考「六部八卷」,其大多是慧思在大蘇山十四年中「口授成章」或直接撰寫的。
(一)《立誓願文》(現存題為《南嶽思大禪師立誓願文》)。是慧思的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這部書是南嶽四十四歲時在大蘇山寫的。」全書長達7300餘字,有三個突出思想:
1、立足末法,心懷憂患思想,2、與世奮爭與自度度他思想,3、對中國以道教為代表的方術的信仰思想。?誰來實現佛法與「未來佛」彌勒出世後的佛法續接?慧思認為非他莫屬。《立誓願文》雖以個人口氣、以誓願形式面世,卻反映了我國南北朝時期佛教界的現實,堪稱為其時佛門的一部「思想動態錄」,對後世研究同期整個社會經濟、文化、世俗等狀況很有價值。
(二)《法華經安樂行義》。是慧思在大蘇山的又一部著作。中心闡述如何把《法華經》付諸實踐,開篇聲稱「《法華經》者,大乘頓覺,無師自悟,疾成佛道,一切世間,難信法門」。勸勉人們修習「法華安樂行」。後來的天台宗始終把《法華經》奉為至高經典,作為立宗之本,足見天台的信徒們對慧思此教的崇信與遵循。
(三)《諸法無諍三昧法門》。這部書重在介紹各種禪法。以大乘佛教般若思想為主,宣揚世界萬有(萬物)和眾生皆虛幻無實,明敘了慧思最基本的禪觀:「夫欲學一切禪法,先持戒勤禪定。」 「如是無量佛法功德,一切皆從禪生。」極力推崇「禪定」在修行中的作用,認為以一切種智指導禪觀,可同時普見上至佛、菩薩,下至六道(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的一切眾生。「一念心中一時行,無前無後無中間。」比對後來天台的以實相論和性具說為基礎的止觀學說可知,其當是從慧思該書中定慧學說而來; 其「一念三千」理論,亦由此中直接繼承。
同《法華經安樂行義》、《無諍法門》,還有《隨自意三昧》,「這三部著作都可以說是闡述南嶽的實踐觀——即禪定的哲理和方軌的。」另有《大乘止觀法門》,「內容是論述修習大乘止觀的理論與方法。『止』就是『定』、『禪定』;『觀』,也稱為『慧』,實際是觀想,指在禪定中觀悟佛教義理。」《無凈法門》、《隨自意三味》和《大乘止觀法門》,目前雖無可靠依據證明為筆者撰於何時何地,或許「由其口傳,到他的弟子,甚至是再傳弟子之時始被寫成。」但三部書中闡述的禪定於定慧雙開、如來藏觀與般若空觀(此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已闡述)、止觀與定慧等思想,慧思在大蘇山時期皆已親身實踐且授之於智顗並諸弟子,確是不爭的事實。
慧思的著作奠定了天台宗的思想理論和修行制度的基礎。
傾心培育出高足
慧思在大蘇山14年,眾多弟子中最得慧思精心培養,也最為成功者,則無蓋於智顗者。
釋智顗(538-597),於陳天嘉元年(560),不遠萬里,冒著時光州乃陳齊邊境,兵刃所沖之險,來到光州大蘇山拜慧思為師。從此,智顗嚴循慧思教導在大蘇山修習「法華三昧」。
為讓智顗多得鍛煉,慧思又派其前往熙州白沙山講法。智顗對佛經每有疑難處就彷彿看到慧思在身邊作解。這實際上是智顗受到慧思鼓動、激勵顯現出的心理潛能。慧思還主動退居二線,每讓智顗代為講經,自己則在座觀聽,且手執如意,認真記錄。聽至妙處,還不時讚歎說「可謂法付法臣,法王無事者也。」在慧思歷時七載苦口婆心教導下,智顗終於功成名就。慧思再放慧眼,遣智顗往「必利益」的江南去發展。智顗不負大蘇歲月,八年後在浙江天台山高舉起天台宗大旗,在佛教諸派諸宗紛立紛爭之下,把天台宗打造成中國南方最具勢力,最具影響的一大佛教宗派,自身亦理所當然的成為南國佛教界的領袖人物。
四、農禪結合興寺院
慧思的性情喜樂苦修,把堅持農事作為自己必做的事,用勞動果實供養僧眾。慧思住入大蘇山,這一優良作風不變,下車伊始,即率徒建造寺廟(結庵)。繼之,「掘地墾土,拓荒垡耕,壁池種蓮,劈山種茶,培植林木竹篁,創立寺院經濟。」
綜上可知,慧思在光山大蘇山已創建了自己獨特的佛教理論體系和修行制度,建立了獨立的寺院經濟和勢力範圍,又有了以《法華經》為正宗的至高經典和拜師收徒的承傳,實際上已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佛教宗派。
推薦閱讀:
※印光大師:因緣不具足,可佛前自誓受三皈依!(附自受三皈五戒儀軌)
※大師沈從文的婚姻敗筆
※宏海法師:印光大師文鈔
※永嘉大師的天台禪法(四)
※星雲大師《燒頭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