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脫之道――四聖諦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各位大德,我們又有這樣的因緣共聚一堂來研究佛法。今天的講題是「解脫之道。」時間過得很快,記得大約十年前,台北的居士來找我,希望我能給他們上課。當時我說,要我上課是可以的,出家人本來就應該弘法嘛,只要你們有二十個人我就去上。他們找到一家幼兒園,那個老闆也很發心,我們就在小孩子的教室里上課,大家坐在小朋友坐的小凳子上,六七十人擠在那小小的空間里,擠得滿滿的。一轉眼十年過去了。

當時只有一種想法:到底要上什麼課?我們所學的佛法都是講大乘的,大乘佛法很深奧,有很多的宗派和理論。可以看到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居士們對於真正的法義即佛法的特質都不太了解,儘管都很虔誠、發心,對於法義的探究卻很生疏,雖然虔誠信仰的心很足,但是煩惱還是不容易減少,更談不上真正的解脫涅槃了。因此我有一種看法:對居士的引導,最好能建立一些佛法的基礎觀念,只有建立了正確的佛法知見後,才有方向和正確的方法。這樣才能真正發揮佛法的作用,每一個人聽佛法,每一個人當生就能受用:淺顯的受用是在生活中能改善我們的身心。因為現在社會壓力很重,大家的精神負擔也越來越重,如果我們能建立起佛法的知見,至少能調和自己的身心,消解很多的煩惱壓力,人際關係才能圓滿,家庭才能和諧;深一點的受用則能解決我們的生死大事。對於死亡,我們是那麼的無知和恐懼,如何來解決這個最根本的問題?這才是最終目的。但在我們還沒有明白最基礎的東西即佛法的特質之前,那只是盲目的信仰,暫時得到一種安慰寄託而已,要達到真正的受用是不容易的。有感於此,我就從導師的論著中擷取了一些佛法的基礎知識,有次第的介紹給大家。希望給大家建立一些基礎的知見。當時我只是簡單的準備了一點講義,錄音設備也只是一台普通的錄音機而已。沒想到,那個帶子有些人不但自己喜歡,還送給別人聽,所以,這十年一路下來,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人要。這才真切的感受到:我們雖然是無心,卻料想不到對那些想學佛打基礎的人竟然有那麼好的反應!

後來,這些居士很發心、很用功,於是我們就隨著進度,幾年來慢慢的越來越深入的研究下去了。但是外面的反應還是希望我們重講「解脫之道」,這雖然是最基礎的東西,卻是最重要的。就像我們建大樓一樣,如果地基沒有打好,要建高樓大廈是很危險的,而且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雖然看起來是基礎的東西,其實最重要,基礎打得好,也就是我們的身心護持得好,與解脫就是相關的,也就是說解脫就有份了!

我沒有出家以前也是居士,在家學大乘佛法二十多年,那是很用功的在學,幾乎把生命投入進去的!但要想受用卻仍然不容易。原因在於我們都有一個觀念:我們是學大乘佛法的,當然要學那個最高、最圓滿、最理想的,說到《阿含經》,我們就會漠視:「那個小乘的,我們要研究它幹什麼?」也就因為這樣,我們都往高處看,偏偏基礎就沒有打好。後來研究印順導師的論著,才了解到:內心那一分不能解脫的不安,就是因為基礎沒有打好。導師把這些基礎的東西講得很清楚,這樣才解決了我心中最後的疑惑。通過這樣的親身經驗,我深深感受到:基礎是最重要的東西!所以今天上這個課是講一些最基礎、最淺顯的佛法理論,希望大家重視基礎理論的建立。如果學大乘的不重視佛法的基礎,那是很危險的。

記得十年前,在開課時曾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我們在傳統佛法里已輸入了一些思惟模式,那些觀念已經被固定了。如果聽到與傳統不一樣的理念,覺得不合乎自己的需要,就會排斥而不想聽。今天講的很多佛法的基礎理論,與傳統的觀念確實是有差距的。所以我就鼓勵大家,要來上課先要修忍辱,忍辱是大乘六波羅密之一。當聽到與你原來所學不一樣,甚至與你本來的觀念有矛盾時,不要馬上產生反抗或討厭的心,請忍耐一下,繼續聽下去,把這個課聽完後再來下決定。但是今天的因緣與十年前相比就有了很大的轉變。十年來,我們不斷的在與這些學員研究探討,大家體會得越深,對法義也就越明白。現在這些學員上課不僅不用修忍辱,而且還很歡喜。今天來上課的人中有很多新學員,希望你們也這樣,如果聽了和原來所學、所聽的有所不同,請忍耐一下繼續聽下去,把這個課程聽完了,我相信你們會感到很歡喜的,因為已經建立了佛法的根本知見。今天談的這些法雖然不是高深虛玄的,是很平實的、最基礎的、最簡單的,但卻是最有用的。在這裡把過去的因緣向大家介紹一下.老學員一定會發現題目與過去不太一樣了。以前題目是「解脫之道――四聖諦與緣起之開展,」現在的新講義後面為什麼加上了「與大乘不共慧?」過去的講解是為了要打基礎,介紹了一些基礎的東西,但這個帶子流通出去後,就有些人誤解我是在弘揚小乘。其實,佛法本來沒有大小之分,只是由於角度和深淺不同而有所分別罷了。新添的大乘不共慧,這是在根本處再加上大乘深觀的部分,是引申根本而來貫穿大小乘,以免有些人誤解我們只是在講小乘佛法。佛法的基礎那是大小乘都可以共享的,沒有什麼差別。大家看到這個大乘不共慧一定覺得奇怪,其實這就是我的用意。現在看講義:「前言 『佛法』, 為佛與法的結合詞。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其義為覺者。法是梵語達磨的義譯,精確的定義是軌持,即不變的軌律。佛與法的綴合語,應解說為佛的法。」「佛陀」是梵語Buddha的音譯,意思是覺悟宇宙真理法則的人,所以叫覺者。「法」是梵語達磨的義譯,精確的定義是軌持(即不變的軌律)。某種因必然會產生某種後果,中間都有一個不變的軌律,它是必然如此的即必然理則。譬如說人和萬物產生後,一定會壞、會滅掉,這是必然的。不管過去、現在、未來,這個必然的理則是不會變的,所以叫軌持或軌則。「本來法是『非佛作亦非餘人作』的;本來如此而被稱為『法性法爾』的 ;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而被稱為『法性、法住、法界』的。」佛陀說,這個法(即宇宙的真理法則)不是佛或其他什麼人來創造的,它本來就這樣,所以稱為『法性法爾』,「法爾」就是本來如此的意思。宇宙的真理法則不是誰的專利,也不是誰的發明,它是本來就這樣的。佛陀就是在這個普遍的法則中發覺到了它的真相,了解到原來宇宙中有著這樣一個不變的軌則在運作。他知道這個法則本來就是這樣的,是必然如此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明白了這個真理法則以後,佛陀對萬法的真相就不再疑惑了。 「法性」,即真理法則有其本然性;「法住」,即有不變的安住性;「法界」,即普遍存在於一切處。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活著的當下所面對的身心和萬法,都在遷流變化中,它普遍存在著一個必然的理則,不管是過去、現在、未來及世界的任何地區,法的運作都是一樣的,這才叫法。「這常遍的軌律,何以要稱為佛法?因為這是由於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創見,而後才流行人間的;『佛為法本,法由佛出』,所以稱之為佛法。」既是普遍存在的,那就不是誰的,為什麼要說是佛的法呢?因為這個真理法則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個明白、了解、體悟的(即創覺)。然後,由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引導開演,人間才開始流行。如果沒有佛陀的覺悟體會,就無法開演這樣的法。佛是第一個創覺(非創造)者,又從他的語言身行而展現、開演出來,佛陀的聖弟子們將其發揚光大流傳開來,指導後人的修行。所以佛陀是法的本教,「佛為法本,法由佛出,」才稱為佛法。宇宙的真理法則是普遍存在的、必然如此的。但是我們不了解真相,所以無法順應著必然的理則而已。佛陀是第一個發覺真相即悟道的人。悟到什麼?就是悟到所謂的真理法則。由此而知,佛法不離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和一切現象,只是我們沒有了解而已。「依『佛的法』而引申其意義,又得兩個解說: 一、『諸佛常法』:法是本來如此的;佛是創覺世間實相者的尊稱,誰能創覺此常遍的軌律,誰就是佛。不論是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佛,始終是佛佛道同;釋迦佛的法,與一切佛的法平等平等。」 不管過去現在未來的任何時空,只要覺悟到這樣的宇宙真理的人,都稱為佛。佛陀體證的法是普遍的軌律,所以任何一尊佛所體會的一定是同樣的真理。只要是佛所徹底覺悟的,一定是平等的,因為法法都一樣。如果我們體會的與佛所體會的不一樣,就不能稱為佛法。「二、『入佛法相名為佛法』:法是常遍的,因佛的創見而稱之為佛法。佛弟子依佛覺證而流出的教法去修行,同樣的覺證佛所覺證的,傳布佛所傳布的,在佛法的流行中,解說、抉擇、闡發了佛的法,使佛法的甚深廣大,能充分的表達出來。這佛弟子所覺所說的,當然也就是佛法。這兩點,是佛法應有的解說。但我們所知的諸佛常法,到底是創始於釋迦牟尼佛,依釋尊的本教為根源的。佛弟子所弘布的是否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釋尊根本教法的特質。所以應嚴格的貫徹這一見地,抉擇流行中的諸佛常法與弟子的論述。」有些人認為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法才叫佛法;不是佛陀親口說的就不是佛法(非佛說)。但佛陀曾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未曾說法如大地土。」真理法則是普遍存在的,佛陀所能表達的只是整個世界的少部分而已,就像爪上的微塵,而未宣說表達出來的如大地之土。難道佛陀所說的那部分才是佛法,而其它沒有說過的就不是佛法了嗎?當你真正明白佛法所表達的宇宙真理法則的本然性時,你也許會用不同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只要內容與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法則是一致的,這也是佛法,就叫入佛法相。佛陀是無師自悟的,而他的聖弟子們是聽佛陀的開示,照著他的方法去實驗體證的。覺悟體會到後,同樣可以宣講,所講之法,只要與佛陀所體會的真理法則是一致的,表達的語言也許不同,但還是佛法,所以叫入佛法相(法性)。這兩點是佛法應有的解說。大乘佛法談到十方諸佛,而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能考證確實存在的人物。我們也不能隨便怎麼說都是佛法。佛法畢竟還是從釋迦牟尼佛體證後流傳出來的,現在最根本的依據還是釋尊的本教。『所以佛弟子所弘布的是否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釋尊根本教法的特質。』現在佛法中有很多宗派、流派,而這些宗派的方法有很多是矛盾甚至對立的,這就使我們猶豫:如果佛法是一味的,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的宗派,並且每一宗派的理論都不一樣?芸芸眾生又如何抉擇?每一個人都說自己講的是究竟了義,其它人是不究竟的方便說。在我們還沒有學到法及覺證前,用什麼來批判和抉擇?尤其居士們就很辛苦了!很難認定、抉擇真正的佛法。所以導師就點出這個重點:一位法師、佛弟子在宣揚佛法時,要看其所講的法有沒有把握住釋迦牟尼佛所傳之根本教法的特質?所謂「特質」就是與世間一般法以及外道的法不一樣的,那是佛法才有而其它外道和宗教所沒有的不共法。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建立起這個觀念:了解佛陀當時到底體悟到了什麼?釋迦牟尼佛時代印度時空背景的社會思想、宗教形態的理論基礎是什麼?佛陀與外道哪裡不一樣?一定要先抉擇出這個特質,我們才有能力在佛教眾多法門中,看清楚與佛法特質相應的,而肯定其與佛法的相應性;如果與佛法的特質不相應甚至與外道一樣,那就要注意了!這就是要抉擇的地方。佛弟子所講的法並不絕對代表佛陀的法。佛法經過二、三千年的流傳,現在難以保持原來的味道。經過那麼多善知識的抉擇,總會加進一些民俗文化的東西,再有種種其他因緣關係,佛法逐漸在變質,與原來有所不同,其真味淡了。所以我們在沒有建立起佛法正知見前,就沒有抉擇的能力,現在修學難就難在這裡!一般來講,我們從小就被傳統的民俗信仰所熏習――拜拜,拜什麼不知道,只是跟著大人拜。小時候,台灣每個地區一年幾個節,輪流來拜神、媽祖、菩薩。無形中已經熏習了普遍民俗信仰的一些觀念。但我們並不知真實義和內容,認為只要虔誠拜拜就會得庇佑;心裡有恐懼,拜一拜比較安心;不平安,拜一拜可能會平安一點,就這樣建立了我們的理念。如果沒有抉擇佛法的特質與一般拜拜之間的區別,就會認為只要做好人、不要犯罪就行,但這還只是屬於信仰。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我們對法的抉擇很難了解。這樣就變成靠運氣:你拜的是道教,就接近了道教的思想,被道教的思想所同化;你接觸的是基督教,就被基督教同化,那就很難學到佛法。即使你很幸運地親近到佛法,但接近的法師如何也是要靠運氣的:你親近的善知識所學何宗派法門,你聽後就會先留下一個印象,這樣無形中都變成碰運氣:這個法師有沒有覺悟?德行好不好?對法深入到什麼程度?學哪一宗派的理論?這些都說不定。如果這一位師父是學凈土的,那你對凈土就比較深入;學禪宗的,你對禪就比較有興趣;學密宗的,你對密宗就有親近感。無形中是否在靠運氣呢?此外還有我們的感情:「那是我的師父,我當然聽我師父的。」師父對不對呢?師父講得夠不夠透呢?我們無法抉擇,這就產生了先入為主的傾向。所以學法要學到真正的正見,要把佛法的法義都了解得很清楚,實在不容易!對此,我深有感慨。我發現普遍社會中,尤其是居士們的那種虔誠、護持、發心,使我非常的感動。但是能把法的知見、佛法的不共特質建立得非常清楚而真正具備擇法眼的,坦白講只有少數。學佛的人普遍都很辛苦。而且有一個現象,不管學哪一宗派的人,初學時都很發心,五年後慢慢的會發現問題;十年後慢慢會自我檢視,發現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二十年後會覺得:糟糕了!老病死快來了,煩惱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對生死的恐懼依然,那時手忙腳亂,很多人甚至對佛法失去了信心。所以要注意,我們所學的法有沒有具足正見?有沒有把握佛法的特質?是否明白佛法與世俗、外道的不共?我們有否打牢佛法的基礎,在生活中去驗證,在身心與人事物的接觸中體會法的內涵?如果真正建立了正知見,在我們生命的每個當下,都會有開悟契入解脫的機會。我們有沒有真正把握這一點?所以導師先點出這個重點。如何把握住釋迦牟尼佛根本教法的特質,然後再來抉擇自己所學、所聽之法是否相應?等你們上完這個課程後,明白了這些基礎,往後才有擇法眼。所以我常講,上這個課不一定馬上能讓你解脫,馬上成八地菩薩、阿羅漢。但一定可以使大家建立一個非常穩固的佛法正知見基礎,這樣就可以選擇我們所要修的法門,就知道如何下手解決內在的問題?而且是在這一生解決,不是等死後。所以建立佛法正知見的基礎有多重要!我們這些老學員,十年來從不間斷熏習,因為他們都得到了某部分的受用,所以對佛法堅信不疑,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上。有了擇法眼,知道佛法的不共特質,就有能力抉擇流行中的諸佛常法與弟子的論述,知道什麼樣的法是可以解脫受用的正見,什麼樣的法只是方便帶我們進入門的。「﹝佛法從有情說起﹞ 凡宗教和哲學,都有其根本的立場;認識了這個立場,即不難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研究法,有的探求宇宙第一因;有的從整個社會形態來談;再有從我們的身心來研究的,像唯物論就只重視物質;唯心論只重視心靈精神,這些都沒有把握重點。如果廣泛的探討宇宙的第一因,那是永遠不可得的。譬如要探討我們上一輩子,如果能看到上一輩子,那前面還有上上輩子,往前引申就永無止盡了,找不到第一因,那又如何能解決問題?科學也是一樣,直至今日還是找不到第一因。從物質上要素上已經發現了夸克,但還不是最微細的,夸克還是由於六個條件的組合而成的。所以如果從宇宙的第一因去探討,那是永遠不可得的,最後的結果就是想像有一個創造萬物的第一因――上帝,但那是幻想的產物。導師點出了重點:研究佛法一定要從有情本身開始。從佛陀的出家悟道弘法到涅槃,就可以看出佛陀要解決的就是眾生生命的苦迫。每一個人一生都很苦,尤其是佛陀時代,每個人都很苦:物質條件不好、政治動亂、大國吃小國,特別是印度種姓階級的那種生活,每一個人真的都非常苦。人們想解脫,其實是要解決我們生命中的苦迫。生命的苦迫很廣泛,除了身心當下的種種痛苦煩惱以外,最大的恐懼就是面對死亡的問題,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了又變成什麼,面對死亡,沒有一個不恐懼、不害怕的!這是無限的大苦啊!佛法一定要回到我們有情即人類的本位來解決問題,回到主題來,回到根本立場來。佛法要解決的是我們的當務之急:有地位有錢的人有煩惱,生活環境不好的人有煩惱,身體好與不好的人,感情好與不好的人,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憂悲惱苦,但共同的痛苦煩惱就是面對死亡問題時何去何從。所以一定要回到一個根本來,要解決就是我們當下身心的問題,要面對苦迫的問題,先從有情說起。如果不回到這個立場來,去探討宇宙的第一因有意義嗎?能解決我們什麼問題?如果認為上帝是第一因,信仰上帝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煩惱了嗎?這都不是根本問題。導師點出了重點:學佛不是廣泛地探討宇宙的真理,查出第一因。就像現在有人問宇宙飛船上到底有幾顆螺絲釘?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有沒有生物?請問,研究這個有意義嗎?多少顆螺絲釘與解除你的痛苦煩惱一點關係都沒有!有沒有生物能解決我們的痛苦煩惱嗎?注意聽,我們不是在探討那些問題,不是從社會學識去探討第一因,而是要從我們的身心去探討,回到一個根本來,人生的苦迫,生活的苦迫,精神的壓力,面對死亡的壓迫,這些如何解決?連身心當下的問題都不能解決,怎麼能解決我們死後的問題?所以雖然是從有情說起,並不是說只是關心我們當下的身心而已,是說從這裡下手去探討,從能明白、觀察、體會的近處去下手,最後比較深入證入時,也能解決生死的問題,所以從有情說起,這一點是主要的。「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世界的宗教,各種各樣的,含義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點,即人類苦於外來──自然、社會以及自己身心的層層壓制,又不能不依賴他、愛好他;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他、制用他。有情在這樣的活動中,從依賴感與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為理想的歸依者。宗教於人生,從過去到現在,都是很重要的。不過一般的宗教,無論是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都偏於依賴感。自己意向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為幻想的統一,成為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說,宗教是必然有神的。他們每以為人有從神分出的質素,這即是我們的自我、心或靈魂。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中國也說:天命之謂性。藉此一點性靈,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回溯歷史可看到人類的發展,剛開始知識還沒有很開,受制於大自然很多無形的力量,如氣候變化包括地震等天災,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所受的壓力很大,所以就產生了無奈感,感覺人類很渺小,個人很渺小,好象外在有一種力量在控制而無法抗拒。慢慢的,就以為外在一定有一個大力者,所以就先降服了,而產生祭拜等信仰崇拜。但人類的思想會逐漸演變,開始是依賴感,後來發覺我們的力量也許可以超越控制外在的力量。拜拜就是祈他庇佑,那是一種依賴感。以後變成持咒,就是應用咒語的力量要控制、超越那個無形的所謂大力者。人類的意向就隨著這樣的因緣在變化,慢慢地就有理想化的東西了――理想的歸依者。一般的宗教都偏於依賴感。從比較大的基督教或回教來看,他們都認為有一個造物主――上帝,你只要相信歸依他,依賴降服於他,好好侍奉他,死了就能到天堂得永生,在上帝的國度里就永恆不滅了,這就是依賴感。這種依賴感是『自己意向的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為幻想的統一,成為外在的神。』人類感到自然界的這些大力不是我們能抗衡的,內心自覺很渺小,覺得外面總有一個實在的大力的有主宰控制權的一位神――上帝。其實這是自己意向的客觀化,也就是內心的需求和理想化。由於自己的內心不能安住,所以想像成外在有這樣一個大力神的存在。這一種意向的客觀化,其實是依賴者和自己幻想的統一,而產生了所謂外在的神。如果說外面有神、上帝、大主宰者,其實那是我們心靈意向的幻相而產生的,是從自己意向的理想化而影射出來的。有人認為,我們的自我、心或是靈魂上有神(主宰者),而我們這個人就是從神那裡分出來的一些質料原素或某一種靈而變成的。因此產生一個想像,我們是從神那裡來的,現在叫做「自我」,在裡面有一個叫「我」的東西,它是從神那裡來的。以本體論的理論是:我們是從本體分出某一點原素到這裡來的,死後就回到本來那個地方去,這個觀念就叫「我、心、靈魂、自性」。比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裡來的,中國人也說天命之謂性,就是藉這麼一點靈性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如果是婆羅門教,他們認為是從大梵天來,死後就回大梵天去。注意啊,有些修行人的理念就與大梵天的合一理論很相似。「他們又說:人的缺陷罪惡,是無法補救的,惟有依賴神,以虔誠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賜,才有希望。」注意聽!佛法與這個觀念根本不同!神教者的觀念認為一切都是由神來控制主宰的,我們自己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唯有罪惡,那是無法補救的,只有依靠神的力量來恩賜,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神的救度。基督教說我們是羔羊,上帝就像牧羊人。所有神教的觀念就是只有依賴神,自己毫無辦法,因為我們是罪惡的,內在是空虛的,只有靠神的救度,這是唯一的辦法,所以我們要侍奉神。注意聽!這就是神教者的觀念。為什麼要先談這些?後面講到佛法的法義時,你才知道原來不是這樣,這個神教的觀念害得我們像哈巴狗一樣,除了永遠的臣服外,沒有一個人能自主覺醒,因為你只是一個依賴者、被創造者、降服者,你無法真正的解脫自在。我們要先清楚其它宗教和神道者的觀念,再講到佛法特質時,你才了解:原來佛法的特質和這個是不一樣的,這樣就不會落入神教者的想像中。更重要的是,在佛教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觀念,如果不糾正,就會與神教觀念混淆不清:我們業力深重,不可能靠自己解脫,只有靠佛菩薩的加被護持,死後就到哪裡去,其它沒有辦法,這樣豈非與神教者一樣?注意哦!佛教與一般宗教的不同之處,這個重點後面還會詳加研究。「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為自己的歸依處,想依賴他而得超脫現實的苦迫。這樣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無神論。」也許有人會驚疑:「為什麼佛教是無神論,而不是崇拜一個外在的神?」佛教講的是開發智能,人人都有解脫成佛的可能,而不是要依賴上帝。而且佛教講無常無我,否定常而不變的主宰(上帝)。佛教講的是實際,也就是在我們當下的生命身心中,在生活的經驗中都可以體會到它的真相。在一個明白人的指導下,每一個人同樣可以體證真相而解脫,這不需依賴,不需他力加持。佛法的無神論是否認主宰的意思,不是否認六道中的天界和鬼神。佛教承認的六道,其中的鬼神和我們一樣是眾生,他不是大力者、操縱者、主宰者。這就是佛教的無神論思想。「佛說: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為而決定。」佛陀說,眾生思想觀念的錯誤導致了行為的錯誤,因而帶來痛苦煩惱。由於觀念的無知,對真相的不了解,於是對一切萬法產生貪愛執著。當你明白真相時,觀念正確了,行為也就能導正,痛苦煩惱自然止息。所有問題都出自於錯誤思想而導致行為的造作,因此必須探討法的真相,不再迷惑,不再有錯誤的知見,導正了觀念,行為就會正確,那就不會再帶來後面的痛苦煩惱。從這裡也可以了解業力:我們的身體行為(包括言語)會產生後面的作用,那就是業力。我們之所以會痛苦煩惱,是處理事情的行為不當而致,往前追溯是思想觀念有問題,佛陀主要點醒我們這一點。眾生的痛苦煩惱生死輪迴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誰來主宰審判,而是自己的行為造作帶來業力使然。要調整自己,只有先建立正確的觀念,觀念正確後,行為必然會正確,隨之而有的作用就不再是痛苦煩惱了。生死輪迴也是自己造作的業力使然,只有轉化行為,凈化心靈,才能不造後業,不再隨著業力而流轉,也就不會被生死輪迴所束縛。這一點與信仰神和主宰,依賴他力的造化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明白佛法的這個根本,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如果我們的思想確實很好,心靈很柔和慈悲,對人都是非常善良愛護,回報的怎麼會是痛苦煩惱呢!之所以會痛苦煩惱,那都是自己的所作所為造成與別人的矛盾和鬥爭,因而帶來很多的壓迫。但我們往往認識不到這點,當痛苦煩惱時都會怪外面的環境:「都是某某人不好,這件事是人家對我不好,我對她(他)沒有什麼不對之處啊!」這樣的結果使我很苦,我們都在怪別人,而不知道會產生這樣相對的結局,完全是自己內心所造作。為何佛陀說法是從有情身心說起?他就是要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不是在誰來控制主宰你,即使你的際遇很不如意,也要反省自己,看清楚它的原因條件,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有因有緣世間集」么,而那些因緣還都是你自己造作的!「佛教的歸依向上、向究竟,即憑有情自己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凈化自己,圓成自己。所以歸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為依歸。」佛教講的向上超越究竟解脫,就是要憑自己合理合法的思想和行為來做決定的。這句話明顯點出佛教與外道神教觀念不同之處。因果之間有著必然理則,你造了很多不善的因,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果,因果間有一個必然性。此因定會產生彼果,這就是因果事理的必然性,要深一步去了解它,找到真正的原因,了解因果的必然性,就會去符合其必然性而不再違背了。找出我們痛苦煩惱墮落生死的原因,才能夠轉化改變它,這一切都操之在我,而不是靠外力、靠他力主宰和加被。這個精神就是佛法的特色,絕對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歸依佛與歸依僧,佛與僧即人類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覺者;歸依即對於覺者的景仰,並非依賴外在的神。」我們皈依的佛,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大覺者;皈依的僧,是清凈和合僧團的證果的聖弟子。什麼叫歸依?歸依不是依靠,是心嚮往之、學習之。我們讚歎景仰佛陀及證果的清凈僧,他們契合真理完成了自己的超越。我們只有皈依了佛和僧,才有機會像佛陀與聖弟子們一樣,抉擇到正確的法,並依之而行,也才有覺悟解脫的機會。歸依其實是歸向正法,歸向真理。這樣的歸依並非依賴崇拜外在的神,而是對於覺者的景仰與學習,這個歸依的意念與外在的崇拜是不一樣的。「佛法是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能、行為中,達到人生的圓成。」我們要有信心,佛是怎樣覺悟的,我們跟著他的腳步,學他的方法,也可以和他一樣受用解脫。開發對法體認的智能,凈化我們的身心和人格,行為自然向上超越凈化,最後也與佛菩薩一樣達到圓滿覺悟的境界。「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凈化,這所以非從有情自己說起不可。」明白了這個根本,首先就要先認識「這裡」,才能凈化或超越。我們每天都講「我、我、我,我是誰,我怎麼樣……」『我』到底是什麼?你真的認識自己嗎?你知道自己每天是怎麼運作的嗎?你發現自己的痛苦煩惱是怎麼來的嗎?你明白自己是如何產生執著貪染的嗎?一個被火燙過的人,看見火絕對不會再伸進火中。同樣,明白了正確的因,就不會再去犯同樣的過錯。每一個人都不喜歡痛苦煩惱,都想清凈、自在、解脫,但為什麼每天還是在痛苦煩惱里?因為不了解自己是如何造成煩惱、執著、痛苦的,所以每天由於無知一直在重犯不已。痛苦煩惱是我們觀念的無明而導致行為錯誤所造成的。要解決這事,第一步得先回到生命身心中來,回到生活中來了解它,才能轉化它。找到痛苦煩惱的因,才能解決痛苦煩惱。不探討根本處,每天只是向外追尋、尋找依靠,什麼時候能改變自己的身心?如果佛菩薩有大力可以加持你,可以改變你的業力,那我敢肯定說:所有的佛菩薩包括上帝都不慈悲。如果他們是慈悲的,加持一下轉轉我們的業,大家不都解脫了嗎?為什麼我們還在受苦?有歷史以來,人類沒有離開過痛苦煩惱,難道是佛不慈悲嗎?是上帝不慈悲嗎?其實上帝根本改變不了你,佛也不能改變你,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佛告訴我們,他是怎樣覺悟體證真理的,他是在哪裡超越的。我們要解脫,必須和他一樣用這種方法。佛陀是一位王子,名利恩愛感情等都是現成的。而我們每天為了名利和生活拼呀苦啊,然而不管你企業做得多大,或做民意代表、官員,都無法像王子那樣一輩子具足一切,我們一生刻意去拼打造作,也不可能達到那樣的條件。但是佛陀為什麼放棄了王子的身份?如果恩愛名利感情能解決生死的問題,佛陀何必放棄,而要過那種苦行的日子?最後悟道了,悟道後四十幾年,也沒有回到世俗的貪慾中去,還是過著日中一食的托缽生活,直至涅槃前一天,還在為眾生說法,這一切所為何事?佛陀慈悲的展現為的是眾生,他自己超越了苦,不但不會又回到苦的因緣中去,還要把他的經驗貢獻給所有的人類,希望我們同樣解脫自在,這就是身行的部分(不只是語言)。如果我們在崇拜依賴里,什麼時候能像佛陀一樣解脫?佛陀崇拜依賴誰?他也跟當時印度宗教界的宗教師學過,但是所有的外道思想都不能幫助他解脫,所以都放棄了。最後於菩提樹下,在深禪定和思惟中體證到:原來外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只有破除我們內在的迷惘無明,才能發現真理法則的真相。從內心的變化中知道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主宰者,所以他宣示――只有自覺。當你打破了那個神話,打破了依賴,打破了我見我執時,才有真正解脫的機會。為什麼會輪迴生死?它的因緣條件是什麼?佛陀闡述了十二緣起,前面的條件產生後面的作用和後果,這些都是環環相扣的。生死輪迴的條件就是這樣不停的在相續循環。只要發覺真相,截斷其中的任何一環,後面就不再相續了。解脫並不難,只是不了解真相和原理而已。如果沒有得到佛法的正見和真正的原理,只是傾向於像外道神教的那種觀念,那就永遠不可能截斷生死輪迴的循環,無法超越這個束縛力。佛陀以身作則,告訴我們他體驗、超越而成佛的內容,我們只要依著他的方法觀察,跟著他的足跡走,同樣可以體證得到。人類有情的身心結構五蘊六處的作用都一樣,他能在那裡發覺它的作用,可以看出它的無常無我,我們同樣可以達到這樣的體證。所以人人平等有機會,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真正的佛法否定外在神的主宰,重視的是自力,是了解真相後的凈化。我們平常都在信仰中,信仰外在虛無縹緲的神,就像在外層空間神遊一樣。明白上述的佛法重點後,下手處就是回到生命中來。學佛法先從外層空間回到人間來,從人間回到生命中來,在自己的身心中觀察體驗,明白自己、改善自己,從而提升凈化,那就能和佛一樣覺悟而大受用,這是一個根本的理念,所以佛法一定要從有情說起。「世間的一切學術──教育、經濟、政治、法律,及科學的聲光電化,無一不與有情相關,無一不為有情而出現人間,無一不是對有情的存在。如離開有情,一切就無從說起。所以世間問題雖多,根本為有情自身。也就因此,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為了改善生活、減輕苦迫,社會上發明了很多便利的物質,如現在煮飯的電器,出入的交通工具等,以及政治、法律、經濟科學也是為人類而有、而不斷的變化。如果不是有人類(有情),就不需要這些發明創造了。這些改變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卻沒有改善我們心靈的苦迫及對生死的疑惑和恐懼。所以針對有情生命中的苦迫,我們只有從生命中去觀察它。佛陀就是這樣去觀察自己的生命身心,才揭開了我們生命人生的奧秘,這就是重點。所以我們也必須回到有情的身心上來,從自己的身心說起,從生命來觀察、了解它,找出它痛苦煩惱、生死相續不斷的原因。「佛說的法門,雖然隨機說法,無量無邊,但歸結起來,所說的解脫道,不外乎『四諦』與『緣起』法門,離了這些,就沒有出世的佛法了。」佛陀觀察生命的奧秘,從而解決了生死問題,由此而來開示佛法,引導我們也能邁向解脫。他開示的法門是應機而說的,由於眾生的根性很多,心性不同則根性不同,佛陀就運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來引導說法。然而,不管他說多少法,把它歸納起來,最主要的就是兩個觀念――四聖諦和緣起法,這兩大主題歸納了佛法所有的方便巧說。下面就依循四諦這個主題作為次第,順便把緣起法也介紹出來。只要明白四諦和緣起的理論,我們就能很快地找到真正的正見和觀察的方法,知道如何超越、解脫。現在開始依據四諦的次第,介紹佛陀所開示的法的重點。「※四諦總說※ 佛從四諦的苦、集、滅、道,來正確的開示:人生世間的特性( 苦 );世間苦迫的原因( 集 );說明超越世間,消除一切苦迫的境地( 滅 );以及消除苦惱的方法( 道 )。佛法是信智相成的,決不說只要信就可得救。我們必須認清人生的苦迫性,及找出苦的原因,才能在消苦的過程中,去體驗真理,而得解脫。」這和醫生看病一樣,如果不了解病人的真正病因,亂投藥就沒用。去醫院看病時,醫生一定先進行望聞問切的檢查,找出正確病因,直接就病因而治療。我們每天都在痛苦煩惱中,到最後又面臨生死的大恐怖,這一切如何解決?當然,也得像看醫生一樣,先找出苦的原因。苦是人間的事實,每一個人都能體會到的,不管什麼身分,沒有一個不苦的。即使人間的際遇很圓滿,也不是不苦,而是還沒有面對真正的大苦而已。尤其是醫生在醫院裡更能感受到病人的痛苦,我們也能看到那些長輩和親戚朋友的病苦。現在我們還沒老,還沒有到面對病得要死的狀態,感覺都很自在。但是人哪能不經歷那個時候呢?難道真的不苦不怕嗎?現在很多人都很自在:「死就死,有什麼!」甚至還有人說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真的嗎?沒有面對以前都很自在,真正碰上就不然了。在電視上可以看到那些搶劫犯,要拉出去執行死刑時褲子都濕了,腿都癱軟了,搶劫時的那股子所謂「英雄豪氣」哪裡去了?此刻還會說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么?為什麼這時候嚇得腳都軟癱無法走路,還得人架著?記得我們一位法師在她祖母要過世時回去看她。老人家已經八十多歲了,平常也很自在,躺在病床上,似乎沒什麼煩惱。但看到出家的孫女來時,竟然緊抓住她的手:「救我!」她從來不向家人表達什麼的,但當她面臨著死亡,看到孫女是出家人時,就會抓著她的手――救我!你們知道那種內心的感觸嗎?不要以為我們沒事,不要以為我們都有辦法,那是你還沒有面對而已。有智能的人就知道死亡是我們的必經之地,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就像人世間的事情一樣未雨綢繆,面對死亡時,就不會大恐懼了。能真正自在超越生死的人為何那麼多?他們下功夫的啊,才不會手忙腳亂哪!你這一生也許是大官或大企業家,也許是事業上有很大成就的知名人物,但請問:當面對死亡時,看到一生所有成就、一切都得放棄了,一切都帶不走時,你真的那麼自在嗎?眼睜睜看著一生心血都要化為烏有的你,真的能那麼清凈自在嗎?要明白啊,學法不是迷信崇拜,是要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不但活著時能滅苦,能超越生活而圓滿自在,而且面對死亡時沒有恐懼,因為知道生死的真相而不再為它所困擾了,這是學佛的終極目標。苦是人間的事實,不要以為現在生活很好,家庭很好,身體也很健康,感受不到苦,只是你還沒有真正面臨大苦而已。真正的苦是生死的不能停止。你以為死後就一了百了嗎?如果人死就一了百了,那我們何必擔心呢!好也是幾十年,壞也是幾十年,早也死,晚也死,那何必在乎呢?如果是這樣,那也就不需要佛法,不需要信仰宗教。歷史以來的人類研究,所有的信仰中,共同之處是不反對輪迴的存在。它是一個事實真相,如果死了就沒事那倒好,偏偏死了還有事,業力造作,身不由己啊!生死的不能止息是無盡的大苦,這一生死了,後面還要相續,這才是真正的苦。你過去也許種下了善因,這一生過得很得意,但是你知道未來嗎?福報盡了會變成怎樣呢?其實最苦的就是生死不斷的輪迴,那才是大苦。學佛不是只為了當前身心快樂一點,際遇好一點,感情好一點,孩子乖一點,經濟如意一點,這些再如意還是很快就會過去的。你知道下一輩子會落入哪一道?難保不會扮演那些被吃、被污辱壓迫的角色。哪能永遠像這一生一樣幸福自在?從現實世界的每一個國家來看,還有很多人是很苦的,他們掙扎在飢餓的邊緣。看看非洲那些快要餓死的人,同樣是人,為什麼有不同的際遇?這些慘況什麼時候會輪到我們呢?再看今生為人的我們,人類是所有萬物的主宰,好像老大一樣,要吃鮮活有生命的,請問:被殺的是誰?人就生生世世永遠那麼自在嗎?那些被宰殺的生命那樣的身不由己,下面該由誰來還報扮演?一切萬物真的是上帝創造的嗎?生命的苦不是只有這一生所面對的身心感受而已。真正的大苦是生死不停的輪轉,我們無法止息,身不由己,今生扮演這個型態,來生是什麼難以預知。學佛不是去拜佛求菩薩,用布施的功德來改善我們的生活,那只是眼前的近利。要解決的其實是永恆不斷的生死輪迴之流,令其止息不生,這才是最重要的問題。但對於輪迴的問題,由於我們沒有宿命通,看不到過去未來的生死輪迴。過去很多聖者修行到某一種程度時會有神通,展現出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他會說出過去現在未來的境況,這都是事實。但我們現在沒有那樣的體驗就無法了解,所以都注重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長遠的生死輪迴之苦。其實這個苦不是只有講現在而已,而是輪迴不斷的生死大苦!這是從大期的生滅來談苦集滅道。滅苦還可以從當下的身心來談,即改善當下的身心。能體悟真理而提升超越的人,身苦心不苦,也就是肉體能知覺感受到痛和苦,而內心卻不會產生痛苦煩惱的執著。即使證到阿羅漢,還會有身體的病痛,佛陀涅槃前身體還有病,這都是不能避免的身苦。然而心靈卻能超越它,不再執著痛苦了,這就是現實身心的改善。不管我們的身分以及現在的因緣條件是什麼,都能安住而不起痛苦煩惱,能達到人間這樣的受用。而最大的受用是解除、止息生死不斷輪迴的大痛苦。學佛有兩個大受用:一是人間性的,開發了佛法的智能,就能在你的生命中產生作用,活著時在任何因緣條件下都能自在而不痛苦煩惱,還懂得如何經營事業,圓滿和諧家庭和人際關係,這是必然的。但這還僅僅是人間小小的利益。另一最大的利益是徹底止息生命的輪迴,體證到真理法則破除我法二執時,就可以截斷生死之流,這就是大受用了。如果連第一步的人間受用都沒有,還奢談什麼解脫輪迴的大受用!當我們不再迷信而體證真理了,就會反思如何凈化、提升我們的生命,生命的展現自然就會與眾不同,很快就會得到人間的受用。學佛不是像一般人想像的,一定要出家到深山去,避開一切人間萬事萬法才叫清凈佛法。其實不管身心在什麼環境和身份都可以修行。只要你建立了正見,就懂得如何在生活中,在生命與萬法的根塵觸過程中,去了解真相,去體會而超越。這裡沒有厭世和逃避,只有面對及了解自我而凈化。很多人不了解,把學佛誤解為迷信。真正的佛法恰恰是破除迷信崇拜和破除他力依賴的心靈智能之學。只有開展了我們的智能,才能了解真相,凈化提升自己的人格,這裡哪有一點點的崇拜迷信呢?可惜的是,佛法流傳至今幾千年,難免有所變化,現在社會普遍看到的是形式的佛教,難以了解佛教的真正本質,所以批評佛教中很多詬病,其實那只是佛法的外殼。我們今天所談所學的就是佛法的真精神、真內容,那就完全不一樣了。從我們的生命能感受體會及觸摸到的體驗是多麼的如實!這與神話及他力崇拜一點都沒關係。很多人把宗教當作信仰,而佛法不是只有信仰,重要的是具足智能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問題。這裡講的苦集滅道就是我們生命中的事:苦就是我們身心的苦迫和對死亡的恐懼無知;針對這種大苦,去找它的原因――集,集就是集起的原因;滅就是生死之苦的止息;滅一定要有方法,那就是道,即止息痛苦煩惱解脫的方法。苦集滅道四個字,一般人聽來覺得沒有什麼,卻已涵蓋了佛法所有的內涵,這是非常科學而理性的。當醫生的人尤其明白,要治好病,必須首先找到正確的原因(集),除此而外,葯要下對(滅苦的方法即道)。「「緣起」並非與四諦有別。主要是從人生現實的苦迫中找出苦惱的根源而發覺「苦因」與「苦果」間相生相引的必然軌律。」 四諦和緣起聽起來好象是兩個不同的理念,其實緣起的十二支就是四諦的內容,也可以說四諦就展現在緣起的內容中。大家都有痛苦煩惱,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先找出它的原因。再進一步了解這個因為什麼一定會產生那個果。我製造了某一個因緣,產生是痛苦煩惱,但這個因所產生的為什麼一定是痛苦煩惱?因果之間為何有這個必然性(即必然理則)?如果找不出這個必然性,又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比如說修行能解脫,為什麼會解脫?因為中間有一個必然性,叫作必然理則。如果因不正,果就不會正;因不對,果就不能成。明白了這個必然性,就是我們能解脫的地方。這是進一步從緣起了解因與果之間的必然性。「如無明緣行,行緣識等十二支緣起,即是「苦」與「集」的說明。所以,緣起是在說明:苦、集都是依緣 (關係、條件、原因) ,才能發生或存在的。相反的只要從因緣條件的改變中,就可使一切苦惱消解而解脫,這就是「滅」與「道」二諦。」 緣起的十二支即是苦與集的說明: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直至純大苦聚集。為什麼無明的條件會產生行?觸的因緣會產生受?為什麼會以這樣的順序下來呢?這環環相扣的必然性都有它一定的道理,通過一支支的了解,就知道痛苦煩惱是由於什麼因緣而產生的。把這些因緣化掉就能止息痛苦煩惱。比如吃東西時塞住牙縫而致牙痛,如果不了解是這個原因導致的,怎麼吃藥還是會痛。知道原因後,只要把牙縫的東西剔掉就好了。緣起與四諦是相依相緣的,緣起的十二支就是在說明苦集滅道的內容:苦(世間果)與集(世間因)都是依緣即關係條件才能發生或存在――緣起流轉的純大苦聚集;相反的,只要從因緣條件去改變它,就可消解一切苦惱而解脫,這就是滅(出世果)與道(出世因)――緣起還滅的純大苦聚滅。緣起十二支的相生和還滅合起來就是苦集滅道的全部內容。所以,緣起與四諦是完全一致的,不是兩個東西。苦 集滅道是總相,緣起是把它內在的因緣條件一一釐清出來,所以它們是相依相緣的。透過緣起的流轉才能找到苦集的真相,透過緣起的還滅也才能找到滅和道的內容,因此,緣起與四諦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一般人以為「四諦」與「緣起」是小乘法,其實大乘的甚深諸佛法,也都是由它顯示出來的,只是各有偏重──小乘法著重於「苦」、「集」的說明;大乘法著重於「滅」、「道」,特別是「滅」的說明。」一般人(尤其是學大乘法的)聽到四諦與緣起,馬上會有這樣的觀念:「哦,那是小乘的」,而去忽視漠視它。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念?原來我們中國的大乘佛法,天台和賢首宗的判教起著主導地位:天台宗把講四諦緣起的《阿含經》判為「藏通別圓」的藏教,而賢首也把《阿含經》判為「小始終頓圓的」小教,都認為是小乘的不了義。受這個傳統觀念的影響,現在學大乘的人聽到阿含經所說的四諦緣起,都直覺的認為那是小乘的,而不去注意它。大乘講的是圓融頓超,都在講最高深最圓滿最虛玄的,而認為緣起與四諦是小教不了義的小乘法,不重視它。其實這都是誤解,這樣的判教耽誤了很多人。導師點出了這個重點:大乘的甚深諸佛法,其實都是由四諦緣起的原理而引生的,只是各有偏重。小乘法著重於苦與集的說明,而大乘法著重於滅與道,主要是從「滅」下手――直接契入涅槃寂滅。「就大乘中觀的空性與唯識的緣起而言,也都沒有離開四諦與緣起的法則。佛法不出四諦與緣起法門,只是證悟的偏圓,教說的淺深而已。」龍樹菩薩的時代是大乘初期,他的論著《中觀論》展現的就是空義,初期大乘的中觀和唯識,講的就是緣起。難道這些大乘佛法是天上掉下來的嗎?是沒有原因而有的嗎?龍樹菩薩造中觀論,其中最著名的八不緣起偈,就是從阿含經中的緣起而引生出來的。中觀與唯識是大乘佛法的兩大系,過去印度尊重的就是這兩大系而已。現在的西藏密宗藏傳的佛教也只承認中觀和唯識,其它的就不承認是佛法了(漢地佛教承認有三系――中觀、唯識及如來藏思想的真常系)。所以不要把緣起與四諦當作小乘法,其實大乘佛教的中觀及唯識的思想還是根源於四諦和緣起的理論,這是大乘的法源。所以歸納起來,不管是大乘還是小乘,只要是佛法都不出四諦與緣起的法門,如果說有差別,那也只是證悟的偏圓、教說的淺深而已。對緣起和四諦法,你證悟得越深,表達得就越深刻;如果你體會得很淺,表達得也只能很淺。同樣的,你在說法,體會得深的,就說得非常的深;體會淺的,講得就很淺。四諦、緣起法是隨著你體悟的深淺,說教就有深淺,各各有所不同的偏差而已,而不是四諦與緣起法在大小乘之間有差別,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是人的體驗有差別,而不是法有不同的深淺。四諦和緣起是佛法的根本基礎要義。下面就照苦集滅道四諦的次第來談緣起的內容,這樣就可以一步一步建立起正知見,學佛就不會盲目了,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該如何修行,怎樣過日子,怎樣用功,不再神秘迷信。活著時就能改善身心,打開智能而解脫,這不是亂說,一一真是那麼實在。「※苦 諦※ 有情──人生是充滿種種苦迫缺陷的。為了離苦得樂,發為種種活動,種種文化,解除他或改善他。苦事很多,佛法把他歸納為七苦;如從所對的環境說,可以分為三類: 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對於身心的苦 愛別離苦、怨憎會苦──── 對於社會的苦 所求不得苦──────── 對於自然的苦生、老、病、死,是有情對於身心演變而發生的痛苦。」眾生的苦迫是生命中的事實,最現實的就是必然會面對生老病死。不管你的環境好壞,身心健康與否,生下來早晚都會老病死,從古到今沒有一個例外的。生老病死是有情對於身心演變而發生的痛苦。為了避免病和死,希望身體健康,我們注意飲食,加強運動,講究環境衛生,然而,任你在人間事相上如何進行改善,還是逃不了生老病死!一般生活上的改善只是暫時的部分的,而不是真正究竟改變其苦迫性。生死輪迴的因不斷,這一生滅了,下一生還是苦迫。即使現在改善環境條件,那也只是暫時多活幾十年,面對的還是老病死。生滅(生死)有幾種:「一期生死」――從出生到死;「大期生死」――生死不斷,直至解脫不再來才叫滅。沒有解脫開悟證道前,你不能斷除生死的根源,永遠在生死之中不停地輪迴,不管生還是死,都在生裡面(死了還會生)。從大期生死來說,如果只有這一生身心環境暫時好一點,多活幾年,那又如何?未來還不是照樣生死苦迫不停!所以,這裡所說的生老病死不是只有這一生而已。注意啊,如果現在有某一種宗教信仰或團體告訴你:相信並加入,你會身體健康,家庭運氣變好,孩子圓滿,夫妻感情和諧,還可以活到一百歲,我想人人都會要去的。如果我們告訴你:你來這裡學法,是要斷除你的煩惱,去掉你的習性,破除我執我見,能超越生死輪迴,你想哪一邊的生意會比較好?百分之九十大概會選擇第一個,因為現在馬上可以滿足我,會改善經濟,孩子乖,生意順利,夫妻感情好,大部分都是要這個。而到我們這裡來聽課是在星期天,一個禮拜才休息一天,還要來上課,本來星期天可以睡到十點十二點的,為了聽課六七點就要起來趕車上課,一上就是幾個月甚至一兩年。而且聽法還要去實踐,要剷除慾望破除我執,要遵守戒律又不自由,你說誰要?但是注意呀,學這個法解決的不僅僅是現在的狀況而已。迷信中的崇拜是暫時給你精神的安慰。你們來聽這個法,雖然要辛苦地付出,還要去掉自己很多習性和貪愛貪慾。但說真的,即使你要改善這一生的狀況也還要這緣起正見的修行才能達到,不是只有信仰拜拜就能解決的。更何況這樣的修行真正解決的不是只有這一生,當你真正解脫時,未來的生死也止息了,那才真正永遠超越了(不只是這一生)生老病死之苦。所以佛法談三世――大期生滅,一期生滅,一念生滅,要清楚從什麼角度去看,知道背後的原因,還要怎樣去體證。眾生都在貪慾裡面,滿足貪慾的就認為是好的;違背你的貪慾就說不好。所以,神教者的宗教標榜信他就得救,滿足了眾生的貪慾,結果就有那麼多人信;而真正能解脫的佛法,信仰的人卻是那麼的少。佛法是實在的,無法讓你一信就得救,它讓我們發覺真相,去掉執著愛染和壞習性,然而誰願受所謂的束縛不自由?故而全世界真正信仰佛法的人少,佛法生意比較差,而神教的生意卻那麼好。即使在佛法中還有很多的方便法門,那也是為了這些貪慾的眾生,跟他說破我執究竟解脫,沒有幾個人要的:「別的什麼都可以沒有,『我』怎麼可以沒有?」這是最大的問題。佛法為了引導這些我執深重的眾生,也不得不開展一些方便法門:這裡也有「我」,那就是人人都有佛性,本來清凈,只要恢複本來就好了。相信我能幫你,那麼將來你死時,就會帶你去一個非常美好滿足的地方。其實這都是佛法的善巧不得已,因眾生都在貪慾里,一下子對他說無我破我執、去貪愛,那是違背「我」所需要的,誰願意接受?全世界人口現約六十億,信仰佛法的少之又少,大概只有三億多人,三億中抉擇正見不落方便法門的大概十分之一,算下來只有三千萬人,真能身體力行去實踐的,而在其中真能證果的,那就更加少之又少了。佛法變化為何越來越大?佛法在印度流傳了一千六七百年,最後滅了。注意聽,這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佛教徒都說我們佛法是最究竟最偉大的,能使眾生究竟解脫,而其它外道不能解脫。然而如此偉大的佛法竟然在印度本土滅了!這是何等嚴肅的問題!為什麼會滅?為適應滿足大家而行的方便,使得佛法的正見不見了!現在社會上看起來佛法也蠻興盛的,但是如實去觀察,佛教到底在宣揚什麼?大家體證的是什麼?真的聽到正見,找到解脫的方法嗎?還是同樣只是在崇拜信仰、依賴等待救度里?要明白啊!生老病死不是只有這一生的問題,很多人只見眼前利益,解決的只是目前的困難,而無法看到生死根源的長遠苦迫。所以談到生老病死,不僅是談身心當下的生老病死的苦迫,還要更遠一點,不要很淺地落在眼前得少為足的利益上,要看到大期生滅,那是長遠不停的生死輪迴的循環之真正大苦啊!「愛別離、怨憎會,是有情對於有情(人對社會)離合所生的。如情感親好的眷屬朋友,要分別或死亡,即不免愛別離苦。如仇敵相見,怨惡共住,即發生怨憎會苦。這都是世間事實。」 所謂愛別離就是喜愛的都會失去,如我們喜歡的親人、財產、地位(引申大一點到國家社會)等,有的必會消散,生的必會死,這是必然真理。對漠不相識的陌路人,我們一般不會特別去關愛。但面對親人的生離死別,感情越好越恩愛的,彼此間更苦不堪言!佛陀曾問一位比丘:你在森林禪坐時,衣服被樹枝勾破了,會有什麼感覺?比丘回答:會難過,是因為「我的」衣服被勾破了。佛陀又問:當你看到樹葉從樹上掉下來時有什麼感覺?比丘回答:沒有感覺,樹葉跟我不相干,衣服是我穿的,鉤破了跟我有關係。我們在人間也是一樣。全世界人口以六十億去計算,每天約三十萬人死亡,我們卻從來沒有注意到每天居然有這麼多人死亡,我們絲毫沒有感到苦。然而當自己親人死亡時,尤其關係越深愛的,就越感到痛苦,也就是說染愛越深,死別時更苦。如果夫妻感情不好,也許會說死了算了,再換一個。但感情很深的人要生離死別時,是不是非常苦?愛別離就是越親愛的要分開時越苦。問題就是沒有永遠不分開的,恩愛夫妻希望同年同月同日死,然而有歷史以來有幾對夫婦是同年同月同日死的?除非兩個同時死於災難。所以每一個人必然會愛別離的。什麼是怨憎會?不喜歡的、討厭的人偏偏生活在一起,這很糟糕。很難看到家庭、公司、團體之間沒有紛爭,能圓滿幸福一團和氣的;社會國家也是團體,到處政治紛爭;商業上競爭亦復如此。這樣紛爭下的人們能和樂嗎?能不怨憎會嗎?人類為什麼有鬥爭?有歷史以來據說只有二百多天沒有打仗。父母子女、夫妻兄弟應該最親,但是有很多公案,有錢的大富翁死了,他的子女就開始爭財產,告到法院去,要等到他們的官司完結後,父母的屍體才能落葬,還不知要到何年何月?什麼地方不在鬥爭?所以《阿含經》就講王與王爭,國與國爭,子與母爭,兄與弟爭,人與人爭。觀念不同也會諍――見諍,全世界找不到兩個觀念完全一樣的人,那又如何不爭?你最討厭最不喜歡的人,偏偏每天都要跟他見面;我們不喜歡活在某種狀態中,偏偏每天身臨其境;每一個人都希望活在極樂世界,偏偏生活在娑婆(堪忍)世界。所以怨憎會也是現實中人人無法避免的問題,與愛別離一樣都是苦。「所求不得苦,從有情對於物慾的得失而發生。《義品》說:『趣求諸欲人,常起於希望,所欲若不遂,惱壞如箭中』,這是求不得苦的解說。」人生的慾望永遠不能滿足,希望是一直相續不停的,很多人想:我現在環境不好,如果我有一百萬就滿足了。可是當他有一百萬,他會想:如果我有一千萬就好了。等有一千萬,他又說:如果我有一億就滿足了,人就是這樣的慾壑難填。年輕時找對象,女的想找一個理想的白馬王子,男的想找一個理想的白雪公主,就會過上幸福圓滿的生活了。可是現在世界上離婚率已高達百分之四十!還沒有離婚的不見得就不離婚,因為危機重重。由於我們慾望的一直膨脹不能停止,所以永遠不能滿足。這裡的「所求不得」不是說所有希欲都不能滿足,而是說因為慾望越大就越不能滿足,好了還要再好,得到了還要再得。第一個慾望完成時,第二個慾望又出來;第二個慾望滿足了,第三個慾望又出來,它是永無止息的。人生最大的慾望是什麼?也許會以為是富貴和長壽,其實真正的慾望是希望永遠不死――永恆的存在。知道人活著非死不可,但是這種無奈並沒有打消永恆長存的慾望。於是我們把慾望投射到外面去――有一個天國或是特別的長生不滅的地方,都在求到那裡去,這就是最大的慾望!從那個慾望就可以看出,人生即使在社會上名利恩愛都有了,也很健康,問題是即便活到一百歲還是要面對死亡。福祿壽都有了,但一切滿足的都會失去,在這一生所獲得的最後都不能把握,這也是所求不得。而這是必然會面對的,誰都逃不了。修行者的「知足常樂」,就是止息那種永遠無法滿足的慾望,才能止息痛苦。所以我最讚歎的只有佛陀,他把一切的慾望都放下了。他生為王子,可以當國王,有誰比他的權力大?他呼風喚雨,要什麼有什麼,美女、兒子、權力都有,但他為什麼都放下了而去修行?這就是與我們不同的地方,所以我們叫凡夫眾生,他叫覺者佛陀。他之所以止息了一切的痛苦煩惱生死,就是因為他放棄了一切的佔有。我們為什麼會有這些慾望?因為認為裡面有一個長恆不變的「我」,這就是慾望生起的原因條件。現在學的緣起法,就是要告訴我們造成惡性循環的因緣條件。這裡所談的苦集滅道的苦是人生現實的根本問題,它不是一個理論,而是我們生命身心當下的事。所以我們在聽法,不是在聽理論,而是明白佛陀開示的原來就是我們自己生命的問題。在聽法時,能隨時認識到原來是在講自己現在切身的問題,能回歸生命,那你們當下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如果你認為,佛法只是在談理論,與你的生命不相干,那麼這個理論對你來說就不會有作用。我們在希欲里求滿足,在慾望的過程中你會覺得有一種安慰,但是那個希欲的希求並不會停止,因為你達不到,所以在信仰里造成的就是這樣的結果。如果在聽法的過程中,我們能明白原來是在講自己身心的當下,因而能如實地回歸到生命來,體會到當下,那時就可以感受到:原來真是這樣!所談的每一句話都沒有離開現實――生命的作用。這樣的學法,從第一課一直到最後一課過程中,你們都可以感受到內在的問題。這裡不但指出你的問題,還會告訴你解決的方法,這個課上完,也許就有人受用了。因為他講的就是當下生命中的問題,不是虛無縹緲的玄妙道理,而是生命中自己當下的問題。希望大家在聽法的過程中,能時時回歸生命的當下體驗,馬上感受認知當下,這個很重要!如果只是來聽一聽,回去就忘了,那跟你一點都不相干,這樣學法怎麼能受用呢?所以講苦不是在理論上轉,而是在講我們生命中的問題,這個觀念也要明白。「為了解決這些,世間提倡增加生產,革新經濟制度等。但世間的一切學理、制度,技術,雖能解除少分,而終究是不能徹底的。如世界能得合理的和平,關於資生的物資,可部分解決。但有情的個性不同,體格、興趣、知識等不同,愛別、怨會等苦是難於解免的。至於生死等苦,更談不上解決。」 我們的生活有壓力,可以增加生產;病苦大,可以發明醫學;改造經濟和醫學衛生,這些可以改善我們的生命,但不能解決生命中的終極苦迫,所以這是不徹底的。兩個不同觀念的人一定會有諍斗,你說好的,我說不好,就無法避免怨憎會和諍斗,那就是苦。再怎樣改善經濟和衛生醫療,最後還是免不了老病死和愛別離。我們的身體、個性、知識觀念都在重重製造一些因緣,所以如果只是在人間物質和衛生上的改善,那只是部分的,並不能解決我們生死等根本的苦。「如從根本論究起來,釋尊總結七苦為:『略說五蘊熾盛苦』。此即是說:有情的發生眾苦,問題在於有情(五蘊為有情的蘊素)本身。有此五蘊,而五蘊又熾然如火,這所以苦海無邊。要解除痛苦,必須對此五蘊和合的有情,給予合理的解脫才行。」七苦是從哪裡發生的?是從五蘊熾盛而來。色受想行識是組成身心的五個條件――五蘊,五蘊的造作像火在熾盛燃燒,前面的七苦其實就是由於五蘊熾盛而引起,所以加上這個總共就是八苦。五蘊為有情的蘊素,我們的熾熱煩惱都離不開自己五蘊身心的造作,這就是重點。之所以會痛苦煩惱,其實就是這個身心在造作,有此熾然如火的五蘊,所以苦海無邊。要解除痛苦,必須對此五蘊和合的有情給予合理的解脫才可以。我們在這裡受苦,在這裡製造苦的因緣,就要了解五蘊的功能性,真正超越熾然大苦而解脫,在這裡跌倒的,就在這裡爬起來。我們在這裡造作,在這裡產生苦迫痛苦煩惱生死,也要從這裡解決,五蘊就是我們要明白而解決的根本地方。「有情為物質與精神的和合,所以佛法不偏於物質,也不應偏於精神;不從形而上學或認識論出發,而應以現實經驗的有情為本。」這與上面幾個重點是相呼應的,五蘊就是物質和精神――色心二法(色蘊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的組合。佛法不會偏於一邊,既不偏於物質的色,也不偏於精神的心靈部分,更不會形而上學去找一個本體(第一因),也不會由於認識產生的差別,而誤以為只是心靈的作用。佛法講的是中道,不偏於任何一邊。有情本身就是色心和合的,所以不能偏於色,也不能偏於心。沒有心靈的作用,色就敗壞了;沒有物質,心靈也不能起作用。有情是色心和合相依相緣的存在,不能偏於一邊,所以必須以現實經驗(色心和合)的有情為本。「佛法以為一切是為有情而存在,應首先對於有情為徹底的體認,觀察他來自何處,去向何方?有情到底是什麼?他的特性與活動的形態又如何?不但體認有情是什麼,還要從體認中知道應該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但根本而徹底的解脫,非著重於對有情自身的反省、體察不可。」 這些都是重點,我們必須先認識這個有情(自己),徹底的體認觀察它,從何而來,去向哪裡?這個和合的五蘊身心到底是什麼?他的特性功能是什麼?在怎樣造作運作?必須深刻地去了解它。不但要體證有情是什麼,還要從體證中知道該如何建立正確的人生觀。體認是過程,要了解真相,既然五蘊身心是物質和心靈的組合,那麼心法(受想行識)有什麼功能?它們是怎麼運作的?色與心的關係怎樣?它們的作用和功能是什麼?這些都能明白了解,才能建立我們正確的人生觀,不會胡裡胡塗過日子。講一句比較實在的話,我們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自己的,如果了解自己,你就解脫了。講一句比較嚴肅的,我們都在胡裡胡塗中過日子,有哪一天是你清楚的在過?又有哪一天你能自在的要怎樣就怎樣?我們是真的能作主,還是在胡裡胡塗中過日子?回想昨天以前的事情,哪一天是你還能明白記得的?哪一天是你自己能刻意創造的?現在活著的當下,我們真的能作主嗎?我們知道生命是怎麼一回事嗎?這個真的叫「我」嗎?沒有人了解,只是隨著生物的功能每天過日子而已。哪一個知道真正的生命內涵?所以這就叫無明――不了解真相,在不了解真相之下,只能靠著慣性和知識,靠著自以為認同的在過日子。能分清對錯與好壞嗎?明白怎麼來去、如何生死嗎?幾個人能真正明白生命的終極意義?如果人類沒有理性,沒有探討生命的終極意義,那與一頭豬一條狗又有何不同?豬狗沒有人類的種種煩惱,它也是過一生,也會繁殖後代。如果人類只是在慾望所求中胡裡胡塗地過一生,與豬狗又有何區別!人類自稱為萬物之靈,真的嗎?哪一個人能真正知道生命的終極意義?誰能規劃自己盡未來際的慧命?我們真的是在無明中過日子。如果不是佛陀真正體會到真理來指導我們,哪一個人能有路可走?了不起就是在崇拜和他力依賴中,也是胡裡胡塗地來,胡裡胡塗地走。你說你上天堂了,誰知道你是怎麼上天堂的?有沒有死人回來真正告訴你他去了那裡?誰能證明?坦白講,我們都是在無知煩惱和無奈中一天天胡裡胡塗地過日子!不管你現在是何身分,到你死的那一剎那,你會忽然想起一個問題:我這一生在搞什麼?到底得到了什麼?面對死亡時,你真的認為這一生活得有價值嗎?往後就沒有問題了嗎?只有見道解脫者才能坦然,其它任何人都無法說這一生活得真正有價值,往後再也沒有問題了。如何觀察我們這個色身五蘊(包括六處)的功能和運作?裡面有一個叫「我」的靈魂嗎?真的是它在主宰生死嗎?是由它來規範一切的嗎?誰來主宰規範你的生死輪迴?什麼叫業力?我們真的明白嗎?這裡就點出重點:必須面對我們現實經驗的身心,從身心中去體證認識觀察,只有透過徹底地觀察,明白它的內涵,我們才知道真相,才能找到真正的因。請問:你們所知道的任何宗教派系有這樣真正在探討真相的嗎?還不是在依賴拜拜求平安中!以為這樣就可以避開一切災難,死後必定可以往生到哪一個永生不滅的地方,是否在這個幻相里?其實真正的佛法不是這樣的,佛法是很清楚明白平實的:就在我們的五蘊生命中去了解它。所以第一步你必須先觀察自己這個五蘊身心,看清楚它的和合性、功能性以及相依相緣的必然性,否則如何去解決?但根本而徹底的解脫,非著重於對有情自身的反省體察。觀察以後,找到了原因,還要懂得反思,知道問題出在哪裡,這樣才有下手處,最後從法的體證中真正超越出來。過去我們雖然胡塗,現在學到了佛法的正見,找到了真正的下手處,看出了痛苦煩惱生死的真正因緣,就可以解決它。不然只看到問題,又不能解決有什麼用?佛法講的是苦集滅道,找到苦的真正原因,就有方法消滅它。我們可以從佛陀時代的情況看出佛法的奧妙,那時親近佛陀的人比現在的人幸福多了!佛陀是一個覺者,能信任聽從他的話,當下依照他的方法體證反省,馬上就可以受用。那時親近佛陀的人,甚至只有第一次見面向佛陀問法的,佛陀給他一點小小的指導,就得了法眼凈(證初果),跟隨著他出家修行的大部分都證了阿羅漢。現在為什麼不能?流傳了二三千年的佛教如今變成只有信仰,還告訴我們:我們的業力深重,靠自己是沒有辦法的,只有等佛來救度,等往生到哪裡去,以後再解脫。佛法為何變成這樣?如果不找到佛法真正的根源,照佛陀的方式去理解的話,那我們就只能生活在佛法流變的方式中,還談什麼解脫!從這裡就知道,正見何其重要!為什麼佛陀時代的弟子們一聽法就得法眼凈證初果,修行沒多久就證了四果?現在不要說證四果了,想要見法都比登天還難!為什麼?都沒有注意自己身心的問題啊!沒有談如何去發覺問題,如何超越而遠離顛倒夢想,如何真正的離貪慾而解脫。現在都在談滿足慾望:信者可得加持;布施者可得福報;信仰者就可得救。請問:不去探討真正的原因,如何解除你的問題?前面也提及,佛法是信智相成的,不是一個信字就能解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是慧――般若,是了解諸法實相的般若智能。上課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各位的正知見。我們的痛苦煩惱從哪裡來?是由我們的行為造作而來。行為造作從哪裡來?由我們的觀念而來。如果觀念正確,怎會帶來痛苦煩惱生死相續?很簡單,就是我們的思惟模式、自以為是的認知有問題。如果懂得反省,就能找出問題,才有修正和解脫的機會。我常譬喻,我們的觀念就像計算機的軟體,那一套軟體的操作產生計算機的一切功能作用。我們裡面也有一套軟體,它是隨著我們各人的經驗知識、環境背景等種種綜錯複雜的因緣條件來完成的,只是我們不了解而已。所以我們每一個人的軟體各有差別,展現出來的行為也千差萬別,它所帶來的痛苦煩惱就是這個身體所造作的,那束縛這個身體有用嗎?你硬性叫它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它會聽話嗎?把一個罪大惡極的犯人關他三十年,出獄後他的問題能解決嗎?他能變成聖者解脫者嗎?你束縛他的身心,壓制他的行為,但他裡面的軟體並沒有改變,他出獄後的行為還是根據那一套思維模式在運作。修行也是如此,信仰或戒律的壓制束縛能否改變我們的程序?很多人學法很虔誠敬愛精進,為何還是不能解脫?因為你依據的那個軟體程序是有問題的,怎麼能解脫?所以各位要明白:今天我們學法為什麼重上課,而不是重那種信仰苦行?就是要修正我們錯誤的軟體,然後輸進去正確的軟體。軟體真的正確了,觀念就會正確;觀念正確了,行為就會正確,這是必然的。這樣你們就知道修行從哪裡修了,不是單純的信仰或控制自己的習性而已。習性如何控制?所以不是控制而是轉化,從我們的程序即思惟模式去轉化,因此上課何等重要!理解了法的真實義,才知道我們過去思惟模式錯在哪裡;接受了正確的訊息,就修正了錯誤軟體;隨著對真相的明了體證,思惟模式就照著正確的因緣在運行。那時不用刻意去修正我們的行為,就好比計算機的運作根據的是軟體程序,只要修正了計算機的軟體,出來的功能絕對是正確的。很多人問師父:「你講的我都懂,可就是為什麼我做不到?」如果作為聽過耳邊的觀念知識,那是一下子就過去的,因為沒有生命的體證和震撼,沒有很深刻地去體證了解,那一種「懂」是不深刻的,所以知識與體證之間還有距離。真正的修行,是在理論的聽聞後,從生命中去實踐而感受明白,這與觀念上稍微聽一聽的明白,差距是相當大的。譬如聽聞到法師的開示,知道眾生有我執自私,所以就要破我執,要舍。但是你真的能舍嗎?不是我聽到後就已經舍了,而是真的能關懷眾生,盡我的能力去幫助別人,你真的這樣去做了,那一種舍的體驗才是如實的,才能體會無我,才能破我執。有些人說:師父你講的我都知道。問題是你從來不做,從來不去實證,那怎麼能體會舍的真實義呢?又如何破除我執呢?所以要切實的修正軟體的程序,但還要透過實踐。理論明白了,軟體的修正只是一個指引方向,只是原理方法,必須透過實證,才能明白理論的正確性,體會到確實如此,被我們的意識深深地吸收了,才真正變成你的思想。那時就不用刻意改變自己,因為你的行為是根據那個思想程序在運作。這個道理有很多人不了解,所以修行都在壓抑控制。真正的修行必須從心靈觀念中去轉化,唯有了解我們錯在哪裡,才能建立正確的信息,真正瞭然於胸,才能奉行,然後自然轉化一切的行為,這是修行的重點。 所以,要根本而徹底地解脫,非著重於有情自身的反省跟體察。我們聽了法,如何真正體證到法確然如此?如何真正轉化我們的意識?意識接收了法義,真正吸收後出來的程序絕對是根據這個,怎麼還會犯錯呢?自然不會顛倒執著,不會去造作痛苦的因了。也許我們都被火燙過,如果你經驗過手被火燙的那種感覺,即便是一次,以後看到火,自然不會再把手伸進火中,因為了解到火會燙人,很痛苦的,就是這麼簡單。因為那個體證的感覺太真實了,是生命中的體證。現在大家都感到了苦,那就不要再跳進痛苦煩惱中了哦!就像不把手伸進火中一樣。但奇怪的是,我們的身心明明在痛苦中,為何仍然在製造痛苦,要深思啊!當你透過反省體察深入了解身心痛苦的真相時,就全然不一樣了。所以要反省觀察自己,了解自己身心的運作模式。如果對自己的內在身心沒有一分了解,就不知道我們痛苦煩惱的因從何而來,更沒有下手解決的地方,下面談的三處觀就是對於我們自己身心的分析觀察。

推薦閱讀:

攝大乘論釋略疏 (5卷)(大正藏2269部)
直解卷下-大乘起信論直解-憨山大師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四集)  2001/2/24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14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講記(第四十六頁)
從人而佛的修證之道--大乘菩薩行

TAG: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