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智者管仲》之二 輔助霸業
06-08
《歷史上的智者管仲》之二輔助霸業今波:講不完的故事,說不盡的歷史,各位好,這裡是《文化中國》我是今波。有一次管仲派了許多商人,到楚國去買鹿,當時鹿這種動物在其它地方,是比較稀少的,只有楚國才有,但是在當地人們只把鹿當做一般的肉食,二枚銅幣就可以買一頭了,管仲派去的商人在楚國到處揚言,我們國君喜歡鹿,不惜重金前來收購,楚國商人一看,這不是有利可圖嗎,趕快到各處採購,紛紛進貨,然後再賣給齊國的商人,鹿的價錢迅速飛漲,起初三枚幣頭,過了十幾天已經漲到五枚銅幣一頭,快翻一番了。這個時候管仲覺得(這個價格)還是有點便宜,咱們把這鹿價再提高一點,提高到四十枚銅幣一頭,管仲為什麼要加價購鹿呢?他又是如何通過這招,輔佐齊桓公成就霸王的呢?那麼今天我們依然請到的是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的周聖偉教授,教授您好。周聖偉:你好。旁白:周聖偉,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常務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詞學》編委。今波:您說管仲為什麼,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提高購鹿的價格?周聖偉:這是(管仲)他的一個計謀,這樣一來的話,楚國的國君楚成王,和大臣都很開心。今波:那當然。周聖偉:為什麼呢?就在此之前,衛國有個國君叫衛懿公,就是司馬懿的那個「懿」,好鶴,喜歡鶴,鶴立雞群的那個「鶴」。結果把衛國給亡掉了。所以他們認為齊桓公這樣好鹿,是步衛懿公的後塵,所以他們非常開心。今波:可能認為齊桓公要倒霉。周聖偉:他是玩物喪志,他認為齊桓公是玩物喪志。所以他們很得意,就想坐觀其變,坐享其成。那麼這一招對楚國的一些人來講,刺激非常大。你看看,我要是弄一頭鹿的話,能賺那麼多錢,於是農民不種田了,放下手中的農具,換成獵具去獵鹿去了,甚至一些士兵也放下武器,也去偷偷地去獵鹿。今波:農民變獵人了,士兵也變獵人了,全民皆獵。那這樣地不就荒了嗎?仗也沒人打了,那搶頭都生鏽了。周聖偉:這也就是管仲這個計謀的意圖所在,所以一年以後,楚國土地荒蕪,銅幣堆積如山,但是你銅幣再多也沒用,為什麼,買不到糧食。這個時候管仲封鎖,楚國的糧食進出口通道,他利用齊桓公是諸侯霸王的身份,向各國發出命令,不準跟楚國通商,買賣糧食。這樣的話,楚國糧食奇缺,就(使得)部隊沒糧食吃,人是鐵,飯是鋼。戰鬥力就大打折扣,這個時候管仲看時機成熟,組織諸侯聯軍,找了一個理由,討伐楚國。楚成王一看沒辦法,弱勢,求和,答應了幾個條件,不在侵略周邊的小國家,聽齊桓公的號令,這樣管仲不動一刀一搶,就是《孫子兵法》上講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就是打了一個漂亮的勝仗。今波:管仲為相以後,盡心竭力地輔佐齊桓公,富國強兵,不久以後,就使得齊國迅速崛起,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強國了。我們看到他當時採用的一些政策當中有這麼兩點,一個是叫做「尊王攮夷」,另外一個好解釋,叫「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兩個政策,如何配套使用。「尊王攮夷」的具體含義,又是什麼?周聖偉:這個要從周王朝的衰弱開始說起,就是周朝是文王立國的,周文王,後來就是武王,後來是周公,但到周幽王的時候,開始走下坡路了。周幽王這個人比較昏聵,他寵信一個女人叫褒姒,為了博這一個女人笑一笑,他點烽火,烽火台。我們以前,有仗打起來了就點烽火,然後人家以為有仗打,奔過來,沒有,結果褒姒是笑了,大臣們火了。今波:這個典故就是「烽火戲諸侯」。昏啊。周聖偉:到他手裡就開始走下坡路了,後來到周平王的時候,不行了,就是公元前770年。我們現在把周朝分成兩截,一個叫西周,一個叫東周,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就是西周跟東周的分水嶺。也就把這一年作為是春秋的開始,春秋時代的開始。那麼到這個時候周天子,雖然還是名以上的皇帝,實際上他已經無力管制天下。好多諸侯國都不聽他號令,原來周文王立國的時候,封了100多個諸侯,到這個時候諸侯國還有幾十個,吞併掉一點,滅亡掉一點,還有幾十個。比較大的有齊國、晉國、楚國、燕國、衛國、中山、陳國、蔡國,好多,吳、越,好多,那麼各個國家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弱肉強食,互相兼并,好多諸侯國憑藉自己的實力,不聽周天子號令,所以所謂的尊王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提出來的。今波:尊王這個「王」指的是?周聖偉:周天子,因為周朝再衰弱,他畢竟還是中央政府,周天子再無能,他還是天子。今波:身份、名義在那兒擺著呢。周聖偉:對對,所以尊王就是要尊重周天子,尊重周天子的名分跟權力,尊重周王朝的名分。這樣有什麼好處,這實際上是管仲的一個策略,因為你齊國再強大,你畢竟還是諸侯之一,就是您剛才說的第二句話,叫「挾天子以令諸候」,打著尊王的旗幟,來發號施令,挾制諸侯。今波:但是尊王之後,令了諸侯以後,「攮夷」又是怎麼個用意?周聖偉:「攮」的本意是排除、排斥,「夷」就是指的我們今天這樣說,(就是)非華夏地區。過去我們講「中國」,中國這個概念實際就是中原,我們今天講的中原,它的區劃大致包括了,今天的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還有安徽、湖北這些,在長江北岸的部分,此外的其他地區泛稱叫「夷」。還有具體說法,北面的叫「狄」,就是反犬旁,一個「火」,東面的是「夷」,就是徐州以東,過去叫「彭城」,江蘇徐州以東。南面叫「蠻」,我們上海人被人家叫「南蠻子」。南面叫「蠻」,西面是「戎」。叫東夷,西戎,北狄,南蠻,總稱為「夷」。有時叫「戎夷」,合稱為「戎夷」。今波:您說的對當年的上海,屬於蠻夷之地。周聖偉:所謂「攮夷」,一個這些周朝周邊的一些國家和少數民族部落,他們好多是游牧民族,利用他們兵強馬壯,習慣打仗,經常來侵略中原,要抵抗他們。還有一個有文明方面的意圖,就是非華夏的文明要排斥。所以「攮夷」,主要就是包含了這兩方面的內容。今波:現在明白了,既然不是華夏文明,我都把它排除掉,但是他的這個用意呢,你為什麼不團結呢?周聖偉:這不一樣,當時華夏文明是最先進的文明,所謂「夷」,他就包含了這種落後、蒙昧、野蠻的含義在裡面,這個「攮夷」,還有就是維護正統,維護文明,有這種自命神聖的成分在裡面的,有這個意圖在裡面。而且它作為一種口號,容易銀鈴團結其他諸侯國。今波:管仲想的真的是深謀遠慮,而且具有相當的戰略意義。周聖偉:具體說他是以政治目的為先導,以軍事實力為後盾,以外交活動為中樞,從而幫助齊桓公,爭取各個諸侯國的支持與服從,奠定了齊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今波:所以後來你看,在實際的操作過程當中,管仲是拚命地督促齊桓公,要多參與整個的國際事務,在公元前661年的時候,北方的狄,他們就攻打邢國,次年狄又消滅了衛國,齊桓公當時想,關我什麼事,又沒危及到我,所以不願意出兵救援,而且沒事就吃喝玩樂,不聽朝政。然後管仲就批評他說了,齊國周邊的戰事不斷,兵戈四起,其實已經威脅到我們了,您井然不紊不問,這是悲哀。齊桓公一聽,馬上振作起精神,毀掉了他自己吃和完樂的那些東西以後,決定以武力對外進行干預,之後就真的收到了效果。周聖偉:公元前651年,周蕙王去世了,齊桓公就作主,擁立了太子鄭即位,所以以後太子鄭很感激他,也就是周囊王,很感激他,送了祭肉給他,派人送祭肉給他表示感謝,表示獎賞。齊桓公抓住這個事情,大作文章、張揚,他搞了一個儀式,一方面顯示自己擁立周天子的功勞,同時又(顯示)周天子對他的倚重,所以這是一箭雙鵰,正所謂「挾天子以令諸候」,大肆張揚其實,搞了一個盟會,好多諸侯國都來參加了,盟會當中定了一些條款,誅不孝,誰不孝順長輩的話要殺,不能更易太子,哪個諸侯立了太子的話,不能輕易動,不允許以妾為妻,就是正妻亡室了,(妾)不能提升(為妻)。這些東西都有一個,維護周朝的宗法制度跟宗法觀念。今波:所以他(齊桓公)那個時候,真的是堪稱霸王。「霸王」這個詞,其實在春秋時期,這好象似乎是一個特定的詞,十幾個大國,都是在那兒爭來爭去的。最後先後出現了五個霸主,就是我們史稱的「春秋五霸」,不過這個「春秋五霸」,好象有兩種不特同德說,一種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宋囊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另外一種說法,前三個差不多,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然後後面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這兩個說法您認為哪個更準確?周聖偉:很難說哪一個說法更確切,因為拿第一種說法的五個人,齊桓公咱們不說了,晉文公很有名的,公子重耳,晉國的公子,他在外面也是因為國內的權力鬥爭,被迫逃亡。後來在秦穆公的兵力支持下,回到晉國奪取了王位。他在位只有9年,秦穆公表面上還是他的老丈夫,實際上年齡比他小,他死得比秦穆公早。今波:因為他們是姻親,所謂有「秦晉之好」。周聖偉:翁婿關係。還有一個宋襄公這個人,我不大讚同,一個,宋國本來地盤比較小,軍事實力也不強,這個還在其次,關鍵是宋襄公這個人很迂,他跟楚國打過一仗「泓水之戰」,楚國的部隊在渡河,好時機,「半渡而擊」,或者(說是)「半濟而擊」,那是一個絕佳的戰機,他部下向他建議。今波:對,就是你渡河到一半的時候,是最好的進攻機會。周聖偉:我攻擊你啊。今波:他否定。周聖偉:他說君子「不鼓不成列」,什麼意思,就是我不攻擊還沒有準備好的敵人,你要等敵人準備好再攻擊,你說他迂不迂。這還是其次,還有,他又提出一個,叫「君子不重傷」「不擒二毛」。今波:您給解釋一下。周聖偉:什麼叫「不重傷」呢,就是你已經受傷了,我就不再傷害你了。今波:就是不要再窮追猛打了。周聖偉:重傷是第二次再攻擊你。今波:傷上加傷,不要了。周聖偉:「不擒二毛」就是不抓我這種年紀的人,「二毛」就是既有黑頭髮,又有白頭髮了。所以人道是人道的,但是迂是迂到了家,毛澤東批評過他(宋襄公)。今波:毛澤東在《論持久戰》當中,就批評這叫「蠢豬式」的仁義道德,窩囊廢吧。周聖偉:你說他算「春秋五霸」,我感覺不合適,這樣的話,如果把他算進去那麼齊桓公,晉文公吃虧了。楚莊王可以的,他其一度把他的軍隊開進中原,就開到天子腳下,派人文,代表天子權力的九個鼎,我們有句話叫「一言九鼎」的「鼎」,到底有多重。今波:這個典故就應該是,那樣成語叫「問鼎中原」。周聖偉:後來我們把準備奪取全國權力,經常叫做「問鼎中原」,典故就出在他(楚莊王)身上。你說他是霸主,沒問題。旁白:華東師範大學周聖偉教授和《文化中國》講述人今波,正在為您講述歷史上的智者管仲。今波:那麼你現在的話還剩下什麼呢?周聖偉:四霸是成立的,一霸不太成立。今波:那麼第二種說法當中,出現了吳王和越王。周聖偉:前面三個人咱們不用說了,一樣的。就是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我認為一個是(因為)吳越在歷史上曾經強大過,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也算得上是人物,尤其是勾踐,卧薪嘗膽十年,這是很了不起的。我甚至認為,他就是基督山伯爵的原形,金庸小說里的「任我行」這都是跟勾踐學的。但是吳國跟越國的勢力,沒有到達過中原,當時你要會盟諸侯,控制中原,要能挾天子以令諸候,所以把他們算成是霸主的話,也不是很合適,他們至多是我們今天叫區域性強國或者地區去強國。今波:看起來這兩種說法,都有欠妥之處,那麼不管是哪種說法,我覺得就有一點沒爭議,齊桓公列在首位,這一點沒有任何問題。周聖偉:沒有任何異議,齊桓公沒有異議。今波:而且後來的幾位好象都在問他(齊桓公)看齊,向他學,包括很多具體的做法,政策等等這些。飲水思源,這好象還得歸功於管仲吧。周聖偉:是,實際上一開始的時候,齊桓公對管仲也不是很信任,管仲剛剛做宰相,齊桓公就想去打魯國,管仲勸,他不聽,硬打,輸了,就是中學裡面學的那個,十年春,齊師伐我《曹劌論戰》,就是指的齊魯「長勺之戰」,結果是齊國被打敗,魯國打贏了。不聽管仲言,吃虧在眼前。今波:所以你說自古以來,文人要做帝王師,都推管仲為楷模了。周聖偉:比較早的(帝王師)。今波:你看人家管仲確實是有一套。周聖偉:這點做得非常好。他就是齊桓公政治上的老師。今波:好的,關於管仲和齊桓公之間,更為具體的一些磨合合作,咱們明天再說。周聖偉:好。今波:今天非常地感謝您,謝謝。這:不客氣。今波:春秋時期,各國諸侯爾虞我詐,爭權奪利、弱肉強食、競相兼并,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公認的霸主。管仲為齊桓公成就霸業,立下了不巧的功勛,也留下了傳世的智慧和謀略。關於管仲的人才觀念,咱們明天再說,再見。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古代飲料大測評,黃牛也不放過的飲料究竟是怎樣的?
※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下:在歷史的拐角處
※15歲與皇帝定婚,18歲因家族病差點退婚,21歲成皇后取個漢字名!
※京劇貓中白糖是什麼身世?
※《奧特曼大電影銀河傳說》中的貝利亞是怎麼樣的一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