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學書法,用筆與結體,孰上?

學書法,用筆與結體,孰上?

問題的實質在於筆法筆畫是否單獨研習。回答這一問題拿出兩大當代書法大師的成果即可比較。這兩種書體對中國書法文化的貢獻算得上近200年中最偉大的發明。

工筆書法重筆法,代表為田體。

行書重結體:代表啟體。

啟功書法案例:美美的啟體幾乎不用注重筆法的精到。

他們就是「啟體功「與"田體」。二者有相同一面,那就是將書體創作工藝化。

田英章田體例子:一筆一畫精雕細刻

啟體重視結構,「啟式黃金率」開啟了中國書法數字化工藝化的創作先河。豐富了中華文字結構布局的模式。

啟式黃金率結字,亦庄亦趣

而田體則將筆法數碼化,每一筆畫都做到"精雕細刻「,與北京"景泰藍「工藝別無二致。所以,工筆書法的田式歐楷,不練習筆法,不會有田體造詣成就。田楷敀基本結楊主要繼承了傳統布局模式。

啟功大師的啟體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顆新星,雖未顛覆書法藝術,但是的確開啟了中華書法的一個新方向。初習啟功先生的啟體,可以不追求筆法的精工細緻,而將精力用於書體構架的分析,形成一種啟體構架素質。但通過長期練習,你的筆法與布局意識形成一種習慣。

田體的精工模式來源於其苛刻的筆法,一套成熟筆法練習體系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入筆運筆結筆的工藝標準,因此田體反成為一種速成工楷方法體系。

田體因此成為以筆法為重的新書體與練筆方法。

十歲兒童的作品

啟功認為,「形似」與「神似」之別,究其根源還在於漢字的結構上。如果字的結構不好,用筆再妙也無濟於事。所謂「胸有成竹」,就是寫字時,心中應先有這個字的「骨架結構」,下筆心中有底,筆下也就有神了。

這種觀點,在其書法上(尤其小楷)表現的淋漓盡致:

而在七百多年前,即公元1310年9月,趙孟頫應召赴京,途中將獨孤僧所贈《定武本蘭亭》反覆賞玩,先後寫了十三條跋文,即流傳後世著名的「蘭亭十三跋」。其中寫到: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

此後,關於「結構」和「用筆」誰為上,陸續的出現了一些小爭論。啟功「結構為上」的觀點,也受到一些「詬病」。於是筆者常常看到一種論調:啟功的書法,結字嚴謹俊秀,但筆法上的趣味不夠豐富,是其書法的局限所在。

筆者對此暫不做評論,我們先回過頭來看看趙孟頫的書法:

在他的書法里,幾乎沒有任何敗筆、亂筆,幾乎在任何作品中,他的用筆,每一筆,都力求盡善盡美。無論是行書、小楷、大楷,他的作品的完美,都是由細微到每一筆上的完美所驅動的。而在中國古代,很少有像他這樣對用筆追求到極致的。

由此可見,趙孟頫提出「用筆為上」是建立在自己的書法風格和追求之上的,對於他來說,是對的!

反觀啟功書法,其書法重結構,結體精嚴, 清朗挺拔,布勢輕重相宜,主賓相濟,風神俊秀,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給人自然、端莊、秀潤、挺拔 、勁健、舒展之美感。還一反傳統套路,棄「米字格」、「九宮格」的將字等分,創「五三五」不等分,即「啟功體」,無不體現出其對「結字」的重視程度。

因此,啟功提出「結構為上」,也恰恰是建立在自己的書法風格和追求之上的。之於他,也是對的!

如果把「趙體」的用筆,搭配在「啟體」的結字上或者其他人的「體」上,我想,對於雙方來說,都是不倫不類的。反之,亦然。如果您非要這麼做的話,那一定得需要一個連接這兩者的橋樑,使其能夠相互融合。否則,難以共存。

「用筆為上」也好,「結構為上」也罷,終是要結合在一起的。當您通過自己的方式,讓「用筆」和「結構」完美的融為一體了,不管哪個為上,您就是對的!

然後,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每句話都是有前提的,很多時候,我們會只停留在話語本身,而忽略了隱藏在其後的一些涵義。

譬如,趙孟頫的「用筆為上」。其前提一定是建立在,有與之相匹配的結字功底之上。對字的「結構」瞭然於胸,才能在書寫時,更加遊刃有餘的去駕馭「筆法」。

王世懋稱:「文敏書多從二王(羲之、獻之)中來,其體勢緊密,則得之右軍;姿態朗逸,則得之大令;至書碑則酷仿李北海《嶽麓》、《娑羅》體。」此外,他還臨撫過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於篆書,他學石鼓文、詛楚文;隸書學梁鵠、鍾繇;行草書學羲獻,能在繼承傳統上下苦功夫。

他自己也認為:「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

再譬如啟功,六歲入家塾,最早學的是先祖自臨的歐陽詢《九成官醴泉銘》,蒙著帖照著寫。後來十一歲見到顏真卿的《多寶塔碑》,略識其筆趣,但那時對筆法理解還很膚淺,談不上學書。二十多歲時得到趙孟頫的《膽巴碑》,因喜歡,學了一段時間。又學董其昌,得寫字行氣,但骨力不行。後來得到羅振玉藏《宋拓九成宮碑》精印本,逐字以蠟紙勾拓而影摹之,為以後學書打下堅實基礎。以後雜臨碑帖以及歷代名家墨跡,其中又以臨習智永《千字文》墨跡時間最久,下功夫最深,學得也最苦。為了增強字的骨力,又臨《玄秘塔碑》若干通。

另外,啟功曾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苦練用筆,一筆一筆地琢磨,臨帖臨得分毫無差。但寫出來的字,平看還可以,一掛起來就沒神了。經過再三揣摩,他才發現問題在字的「結構」上。此後,便在結字上大下功夫,這才有了如今的「啟體」。

由此可見,任何的理論,都是有一定的基礎做支撐的。一句「用筆為上」,彰顯出了其對於「結構」的瞭然於胸;一句「結構為上」,也顯現出了其對於「筆法」的遊刃有餘!

前面書法愛好者已經分析很到位了,俺就不多重複了,就你這個問題,俺想從題意上來分析。首先,你問此問題的前提條件是學書法,既然是學書法,個人認為結體優先為上,因為結體架構是書法最基礎、最根本的東西,試想一下,如果結體架構散了,這書法還能支撐多久?因此,學書法首先要打基礎,只有基本功紮實了,才能繼續前行。其次,如果說從專業的書法欣賞角度,個人認為是用筆為上,因為書法最終講究的章法布局、運筆用墨,如果要評判書法作品,最後的比拼就是運筆用墨上。俺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結體就像造房子,你想造幾層樓,全靠你打的基礎,基礎不紮實,樓房就造不高;用筆就像內部裝潢,如果土建工程幹得不咋地,你還有興趣去化功夫去裝修?第三,關於用筆與結體孰上孰下的問題,個人認為不能太絕對地割裂開來,因為,學書法與書法創作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學書法首先是結體為上,運筆用墨是慢慢體會出來的,是沒有標準統一格式的,在你打基礎的時候慢慢的,你也會慢慢體會到的,然後學到一定時候,也就是說基礎打好了,到了書寫創作階段,再琢磨如何運筆用墨,如何精益求精,這樣才能功到自然成!


推薦閱讀:

誰是中國書法之源?
我的書法選—畫出極好的畫,才能寫出極好的字(025)
[轉載]現當代100位書法名家作品都在這裡[排名不分先後]
Yuliangjun 老師 的書法《百家姓》
李斯書法作品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