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德味」的誘惑--【康泰時】銘鏡

毒性的特徵:1、鏡筒手感冰涼、絲滑、沉重、結實,鏡片晶瑩透剔,鍍膜斑斕魔幻; 藏家一類如數家珍,玩家一類測試搗騰,如癡如醉;一圈純銅夾幾片玻璃,讓世間多少豪傑設壇魔拜,盡折腰!2、對焦完全靠手,構圖基本靠走,廢片時常都有; 貼圖變成放毒,品圖變為品毒; 傳奇與傳說,在百年曆史中縱橫穿越、升華傳承;3、攝影回歸本真、浮華逐漸沉靜、指尖旋動純粹、眼眸見證清澈、創作賦予靈性; 一旦擁有,則遁入鏡界修煉的如來空門,水鏡而鑒,火映而朗,禪鏡一心。【蔡司的歷史就是contax的歷史】 蔡司,這個創造了無數傳說的光學巨人,在製作了一大批具有極高水準的高端產品的同時,對其低端產品仍然保持一絲不苟的態度。有蔡司以後,享受超高成像質量不再是富人俱樂部的專利。一支P50/1.7足以讓你一窺攝影的精彩世界,僅僅千餘元的P45/2足以和價格幾倍於它的鏡頭抗衡!作為一個以盈利為目的生產廠商,一分錢一分貨本無可厚非,但是蔡司做到了一分錢三分貨。以下是蔡司系列產品中歷史最輝煌的傳奇系列——康泰時最經典的鏡頭感言:【Y/C經典】Distagon T* 25mm F2.8Distagon 取名於Distance(距離),和Gonio(角度)。由於SLR的特有的反光鏡結構,所以不得不增加法蘭距離,由Erhard Glatzel博士(同時也是Hologon的設計者)設計。在Distagon的家族裡有D16,D15,D18,D21, D25, D28和D35等。這支Distagon 25/2.8 被稱為「素人好きなレンJn7;」,行家裡手的最愛!那誰誰,大師寇德卡不就是就是用D25嗎!D25/2.8,早在Contarex時代就存在的老設計,80度的視角,僅僅比26mm稍微大一點點。奇了怪了,視角和D28mmF2.8相近,光圈也一般大,相比之下D28mm還要銳利一些,可偏偏就要貴出近一倍的價錢?如果評論一張作品僅僅限於銳度的話,那麼就說明你還處於初級階段:一幅油畫,湊到跟前看,僅僅是一筆一筆的油彩而已,後退幾步以後它才是藝術。D25在光圈全開時畫面中央超過220pl/m的解像度,由中心至周邊解像度漸次下降。利用這個特性可以創造出它特有的立體感,適合人文題材的拍攝。實際上蔡司的D18,D25,D28都存在[像場面彎曲]的情況,但是在蔡司的神來之筆下,卻創造出它獨特的魅力,不得不佩服這位光學巨人才華! D25的光圈收到F8的時候,周邊的解像度和反差大幅度改善,又是拍風景的好頭。此頭暗部層次豐富,不死白不死黑,動態範圍大,用於黑白攝影時,隨著光圈大小不同,成像的立體感迥異,令 人玩味。攝影家築地仁在談到D25/2.8的時候曾經說過,如果蔡司只讓他選三支的話,那麼這支D25/2.8一定是三套馬車中的一套!Distagon T* 28mm F2這是一支很老的鏡頭,拿在手上你有可能會誤認為它是一支中長焦。最短攝影距離24cm,和Distagon 35/1.4一樣,有專門為近攝校正用的浮動鏡片。被攝影家折戸收入他的專著《蔡司神話的傳說》中。有著歐洲油畫般的色彩,在蔡司的三支28mm鏡頭(Biogon 28/2.8,Distagon 28/2.8)裡面它的色彩應該是首屈一指!與此同時它的動態範圍也是最廣的,具有超高的細節成像。黎明前的天空,昏暗的街角都是展示它功力的絕好戰場。論實力說不定還在Distagon 35/1.4之上。 如果說 Planar是溫文爾雅的妙齡女子的話,那麼Distagon 28/2就應該是力猛刀沉的征西大將軍!Distagon T* 28mm F2.8人們常說28mm是廣角的起點,又是終點。比如21mm, 16mm等輕而易舉地就能表現出超廣角的衝擊力。而28mm就不一樣,更加接近人眼的視角,玩它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技巧。D28/2.8成像比較接近它的同門兄弟Biogon 28mmF2.8,在像場中央的解像度甚至還要略高一些,另外25cm的最短對焦距離也是B28/2.8無法比擬的。在折戸的《zeiss神話的繼承》里有幾幅D28/2.8的樣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在京都清水寺拍的夜景。從價格上來講絕對算不上頂級的D28/2.8,卻能把黑暗中木紋刻畫的清清楚楚!不得不令人讚歎:zeiss無弱旅!Zeiss頭經常產產停停,但是對 D28/2復出的聲音卻並不是那麼響亮,或許是D28/2.8的表現過於出色吧。Distagon T* 35mm F1.4D35/1.4是文武全才的完美主義者!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非球面鏡片,為當時對非球面鏡片效果還疑神疑鬼的工業設計界打了一劑強心針。1.4 的光圈,1:5的放大倍率,Distagon在焦內和焦外做到完美平衡。在F1.4既是實用光圈,微光下既有超高表現,人常說放大出來的作品有中幅的風格。一鏡走天涯幾乎就是用來專門形容這支頭的。F1.4拍出來的散景讓你彷彿是中焦所為,收小光圈又能獲得超廣角的效果。用一句定性的話來講,它是一支具有空間切取功能的廣角。明明是廣角,拍出來的成像卻有Planar的柔風,對於喜愛35mm視角的朋友來講這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銘鏡,對於還不太適應35mm 視角的朋友來講,我說這是一支超越35mm的怪物。在攝影愛好者當中專門為這支35mm而更換門庭的大有人在。PC Distagon T* 35mm F2.8Contax 唯一的一支移軸鏡頭,一直都由德國生產,定價也高達40萬日元!這支鏡頭的MTF和Distagon 35/1.4極為相似,但是由於要保證移軸以後的成像質量,像場卻要大很多!一般鏡頭的MTF範圍只到22.5mm,而PC Distagon卻大到30mm以上!在18mm處D35/1.4的MTF即表現出下降的趨勢,而PC-D35/2.8卻仍然保持平直,表現在畫質上的話,就是邊邊角角都無比銳利!充分滿足了建築攝影的需要!PC-D35提供了365度,各方向可移軸1cm。加上相應的機位移動的話,還可以玩有趣的拼接,以35mm鏡頭的超高加工精度,在加上拼接以後的畫幅,一舉超過中畫幅相機的成像,滿足巨幅放大的要求!Planar T* 50mm F1.7蔡司鏡中最廉價的一支,成像的風格和P55mmF1.2有些相似,是蔡司鏡中的優等生之一。和他的兄長P50/1.4相比,除了在光圈小半檔,最短對焦距離略長以外,幾乎找不出任何缺點(做工可能塑料一些)。但是他絕對不是為了填補產品線而生產的「狗頭」。因為對焦比P50/1.4容易而被廣泛的好評。在色彩方面比他的兄長略微素雅一些。對於才中毒影友來講是最值得推薦的。Planar T* 50mm F1.41896 年,由天才數學家Paul Rudolph設計, 雙高斯結構,取名Planar,為平坦之意,是現在所有標準鏡頭的鼻祖。而這支Planar 50mm F1.4,是蔡司鏡頭裡水最深的一支,Planar的代表作,被稱為「標準鏡頭的帝王」,超過人的眼睛,「黑中有黑,白中有白」......無數的讚美之辭,但是玩好他需要足夠的技量——畢竟是帝王,不是任何人都能夠駕馭的。說到水深,是因為它的成像隨批次號的不同,變化實在太多。正式成品裡面就有6個版本,再加上以57*****開頭的試製版(光圈葉片有8枚,比現在的MMJ的葉片形狀還要好看),令人眼花繚亂。總的來講,58*****,59*****,60*****這幾個批次中的一部分(傳說鏡片都是由德國運到日本的,而且是非環保玻璃,含有大量的過渡金屬)在成像上焦內銳利,焦外柔美和新的MM鏡相比對背景的「溶解度」是不一樣的。這種迷人的「溶解度」對喜歡玩散景的人可是說是無法抗拒的。於是就有了買了又賣,賣了又買這樣反反覆復的過程。從成像表現上來講582****到583****之間的鏡頭表現尤其突出。最近一段時間日本yahoo auction上這個批次的鏡頭價格持續走高,應該和這個不無關係。但是也有不法之徒老瓶灌新酒,用老的鏡身套上新的鏡頭出售,所以這支鏡頭是最難玩的。另外想玩好這個鏡頭還有一個瓶頸,那就是對焦。contax的機身對焦屏做得出色的只有RTSII,其他的(包括RTSIII)都很難發揮蔡司大光圈頭的實力。但是RTSII的配件已經全部告罄,無法做維護,現在下手RTSII風險相當大。目前的最佳選擇是為RTSIII另配talberg對焦。S-Planar T* 60mm F2.8S 代表的是Special Purpose,也就是特殊用途的意思。S-planar一共有兩隻,一支是S-Planar 100mm F4,只能接皮腔使用;另外一支就是S-planar 60mm F2.8。S-planar 自90年代開始改名為Makro-planar ,放大倍率均為1:1,之後還演化出「c」版,鏡頭結構不變,放大倍率變為1:2,鏡頭縮小一圈,便於攜帶。S-planar 60mm F2.8於1978-1989年之間生產,其間又細分為3代。第一代的鏡桶結構里有一個消光作用的金屬桶,在後期的S-planar裡面這一結構都被省略掉了。S-planar 60/2.8曾被作為工業用鏡頭使用,在玩家的眼裡,他被譽為2米內的王者,在這個範圍內沒有哪支鏡頭可以與之爭鋒。他的表現尤以F11的時候為佳,解像度最高,變形幾乎為零。其實S-planar 60/2.8在無限遠的表現仍然可圈可點。在無忌上曾經轉載過用這支頭拍攝的星空圖案,對彗星收差的補正近乎完美,在所有Y/C口蔡司鏡頭裡完全可以算到4個手指裡面!他的成像銳利、細密且帶暖調,超越人的視覺,是鏡頭中的魔鬼。Planar T* 85mm F1.4蔡司的銘鏡,最前端的鏡片幾乎佔據了整個鏡桶,感覺能一下子把人給吸進去!單就她的外表就足以激起你購買的慾望。但同時她又是一匹難以馴服的烈馬,有不少色友被她玩的團團轉。於是買進了又賣出,市場保有量相當大。整體來講相同光圈下planar的景深要比sumilux來得淺,造成的結果就是在F1.4 時對焦超級不準。再加上Contax機身的對焦屏做的不盡人意,於是對付這匹烈馬成了幾乎不可能的任務。但是她的F1.4光圈是如此的迷人,於是乎好多人都想斗膽一試。由於Planar 85/1.4在光圈全開時光滲現象嚴重(1-2m範圍比較突出),導致主體就像蒙上了一層薄紗一般。個人認為,這時接一個外閃,增加一些反差,看起來會比較銳利一些。P85mmF1.4收到F2.8後,風格突變(其實也是景深在作怪),成像犀利且極富立體感(注意散景的二線性)。P85mmF1.4是典型的一鏡兩用,臉部有小缺陷的可以用大光圈,省了一片柔光景;皮膚完美的,可以收小光圈,保證皮膚的質感一等一的好。再加上P85mmF1.4的暖色調,保證MM的皮膚健康水嫩。由於變形極小,她又是拍攝建築題材的一把好手。P85/1.4的成像和P50/1.4一樣,講究序列號。P85/1.4也有光圈全開時就非常銳利的個體,能不能尋覓得到就要看下的工夫如何了。比如580****的鏡頭,成像堪比P85/1.2的50周年紀念版......Planar T* 100mm F2如果說P85/1.4是當紅偶像的話,那麼P100/2就是具有超凡實力的實幹家。P100/2一度處於非常尷尬的地位,上有 MP100/2.8打壓,下有P85/1.4的圍堵,顯得默默無聞,以至於一度被迫停產。如果你覺得P85/1.4很難駕馭的話,那麼這支P100/2就是為你設計的。這支P100/2,深紫色的鍍膜,比P135/2的顏色還要令人陶醉,握在手裡沉甸甸的。實際拍攝來看,F2的時候就非常銳利,一掃 P85/1.4那樣軟嗒嗒的感覺,色彩也比P85要清麗透明一些。在《蔡司神話的傳說》中把P100和法國神鏡Kinoptik Apo100F2做了一番比較,結果兩者銳度相當,而且P100/2在焦外上沒有令人頭暈目眩的漩渦散景,更容易創造出主體突出且富於立體感的作品。相對於Kinoptik Apo 100的3萬人民幣的售價,P100/2僅有其1/3的價格,不得不再次為蔡司而歡呼。P100/2比較容易吃光,利用這個特點,在逆光下,再稍加控制又可以拍出銳中有柔的作品,也算一頭兩用的一例。Makro Planar T* 100mm F2.8上文已經講到P100/2之所以被打壓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這支MP100/2.8! 這是一支以微距攝影為主要目的的鏡頭,微距攝影的本行就不用多表了,一般認為不太適合人像領域,居然能夠把人像鏡頭的優等生打的滿地找牙,足以證明這支鏡頭的實力。論實力這支頭似乎還在S-planar 60/2.8之上,從微距到人物再到風光,拍什麼都一級棒!生硬不是他的本色,柔中帶銳才是他的真顏。柔中的透明感,柔中的立體感,柔中的空氣感,柔軟中的緻密描寫,就是對這支頭的評價。經常會有人把MP100和徠卡的APO Elmarit100/2.8一同相提並論。其實MP100和Apo Elmarit 100的風格迥異,MP100給人的感覺是寫意,而Apo Elmarit 100的感覺是紀實。後出的Apo Elmarit100似乎是以MP100為假想敵而專門設計的,單純比較數據而言,較為早期的MP100要稍微吃一些虧。這支鏡頭也有德日之分,而且鍍膜的色彩也相差甚多。本以為他們兩者的成像會如D35mmF1.4德日之差的一樣,可是比較的結果兩者卻非常的接近。MP100/2.8光圈全開的時候就有足夠的銳度,但是要想領略微距的小宇宙,收小光圈還是基本中的基本。Planar T* 135mm F2碩大的鏡身,比Planar 100mmF2又要大出一號,而且口徑達到72mm,同時也是焦距最長的Planar,蔡司的鏡頭群里屬於比較另類的。加上5號金屬遮光罩並與 RTSIII相配的話,剛勇威猛無比,足以吸引MM的眼球,在車展等場合下相信能夠贏得麻豆們更多的青睞。但是兩者相加近兩公斤的重量,在享受攝影樂趣的同時,亦可練成鐵臂膀的獨門功夫(蔡司的設計者有沒有站在使用者的立場上考慮過?!)。談到他的成像特點,堪稱Planar中的Planar。和Planar 85/1.4相似,但是最大光圈比P85/1.4要容易掌握的多,由於焦距較長,背景的整理更加容易一些。雖然隨著光圈的增加解像度不斷增高,但是成像依然柔美,絕無生硬之感(F5.6以後稍有些偏硬的嫌疑)。另外由於鏡片數量少而帶來的通透感無與倫比,弱光下既有超高的表現,獨特討好的色調更是他獨門武器。對紅,蘭,綠等原色就不用多講了,這支頭對淺色的再現簡直就是絕品!在《蔡司神話的傳說》里,中焦入圍的僅有P85mm F1.2和這支P135mm F2。蔡司的設計能力太強,僅僅用5枚鏡片就造就了P135/2!鏡片越少對裝配的精度要求也就越高,5枚鏡片的結構,不僅表明了蔡司設計上的大膽,也顯示出蔡司對鏡片的裝配精度極大的自信。反觀佳能在他的 EF135L里鏡片的數量就 多出一倍,僅這一點就令人嘆為觀止。同Distagon 28/2一樣Planar 135/2過早的從Contax的產品線上消失,實在令人扼腕。不過作為Contax的60周年紀念再版也足見蔡司對這支頭的青睞。要充分發揮 P135/2的特性一支較好的遮光罩是必不可少的。Mirotar T* 500mm F8要想獲得500mm以上的焦距要麼VS100-300(或TT300mm)+Mutar*2,要麼就是Mirotar 500/8。要講究小巧輕盈的話就數M500/8了。在contax的歷史上還出現過3隻Mirotar型的鏡頭。分別為M500/4.5,M1000/5.6和N-Mirotar 200。M500,M1000都是巨無霸,光重量就十幾公斤,集蔡司望遠鏡技術之大成,超超高的成像質量和超超高的價格令人望而生畏,不敢問津。N- Mirotar 更是特殊用途,內含光電倍增管放大,在月光下400度的底片快門速度達1/500秒,相當於0.03的光圈!M500/8在減少進光量的同時廋身成功,造價也來了一個大跳水。配合高速底片手持即可拍攝,這是折返鏡頭最大的魅力。由於是折返鏡頭,從結構上來講完全地無色差,這是它的優點;無法安裝光圈調節光量和donut形的散景是它的缺點也是特色。如果能夠包容這兩項不足的話,那麼M500/8一定是蔡司用家超長焦的不二之選!contax 的Mutar也就是一般所講的增距鏡,一共有3種。Mutar I是萬能帖,兩倍增距,任何一支Y/C口鏡頭上都可以使用。MutarII和MutarIII專門為長焦優化,只能使用在長焦上。從結構上可以看得出,優化以後的 Mutar比萬能帖要少兩個空氣接觸面,由此可以猜測成像應該會提高不少。MutarII為兩倍增距,MutarIII為1.4倍,把MutarII接在Mirotar 500/8上,變成1000mm F16的超長焦,焦距到了1000mm以後對三角架的要求非常嚴格,只要人在腳架附近走動或微風吹過都能從取景器里感到絲絲地抖動,在三腳架的基礎上再添一支獨腳架,對鏡頭和機身作兩點支撐後,穩定度就提高不少。【變焦鏡頭】相比日本廠家,Contax YC口的變焦鏡頭並不算多,這並不是說Zeiss公司不擅於設計變焦鏡頭,恰恰相反,由於蔡斯對於變焦鏡頭的設計是非常嚴謹的,因而使得其變焦鏡頭幾乎每支都是獨霸一方的角色,而且,它們都有一個非常統一的名字——Vario-Sonnar。這其中的Vario,就是變化的意思,意味著這支鏡頭是變焦鏡頭,這種人性化的命名方式,更是為蔡司使用者津津樂道。Contax前後一共生產過8支變焦鏡頭,它們分別是:Vario-Sonnar T* 28-85/3.3-4Vario-Sonnar T* 28-70/3.5-4.5Vario-Sonnar T* 35-70/3.4Vario-Sonnar T* 35-135/3.3-4.5Vario-Sonnar T* 40-80/3.5Vario-Sonnar T* 80-200/4Vario-Sonnar T* 100-300mm F4.5-5.6Vario-Sonnar T* 70-210mm F3.5這裡只重點品位三支頂級變焦Vario-Sonnar T* 70-210mm F3.5擁有這支VS變焦的人可謂鳳毛麟角,此頭生產於1979-1989間,鏡組12群15枚,重量為1145g。口徑67mm。和VS40-80mm F3.5同時推出,在高光和暗部的表現上都可圈可點。焦內焦外成像風格接近定焦,以著名的"3D effect"而著稱!其秉承老蔡頭的特點,成像醇厚,結實飽滿,極富立體感,當時主要針對專業及高級發燒友市場。此鏡推拉式變焦,與一般有所不同的是,向外推焦距變短,往回拉焦距變長。而且拽住鏡身的兩個小耳朵往回拉到微距模式既可實現70-210mm全程微距(1:2)。20年以上的老頭,現在已經是芳蹤難覓,品相好的更是少得可憐。記得廠家好像推薦3號遮光罩,可是老鏡比較容易吃光,用5號遮光罩表現更好。Vario-Sonnar T* 100-300mm F4.5-5.6這是一支設計比較新的望遠變焦,內含3枚高折射鏡片來改善色差,在以設計取勝的蔡司鏡頭群裡面算是比較少見。同Distagon 21/2.8一樣蔡司很吝惜地沒有給他戴上Apo的頭銜。這支頭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濃郁且銳利,從F4.5開始就引擎全開,尤以100mm端更為突出!這支頭非常討人喜歡,只要曝光準確,沒有失焦或抖動,那麼就是一幅好作品,要好過不少定焦。雖然焦距達到300mm,但是鏡長比VS70-210要短不少,放在小包里也綽綽有餘。 900多克的重量比 VS70-210的1100多克來得親切的多,對焦和變焦都比VS70-210要輕快一些,且保持著絲一般的柔順。放大倍率1:4,不算太差,接上 extension tube後有超過1:1的放大功力。因為工作距離長,簡直比MP100還要好用(一來不容易打草驚蛇,二來布光也要容易的多)。有人抱怨沒有配三角架接環,但是我寧願把三角架架在機身上,因為更容易抑制快門的震動。Vario-Sonnar T* 35-135/3.3-4.5YC口變焦鏡頭中有一支傳奇的VS35-135,這支鏡頭是康泰時唯一的一支大變焦比鏡頭,集大,重,猛,貴於一身。蔡友們對此鏡頭往往用到了最高級別的褒揚,比如超乎想像的微細節,蔡司味很重,全焦段接近或達到甚至超過定焦水準等等,有傳言說:這是蔡司工程師們最自豪的傑作,都認為這是他們製造的最好的變焦鏡頭。此鏡雖然最近對焦距離頗遠,但是在35段可以進入微距模式,增強了功能上的靈活性。 35-135是康泰時的極品鏡頭,成像明銳度高,暗部表現非凡。色彩濃艷、通透、油潤,繼承了蔡司的典型風格!其重量860g,口徑82mm,鏡片結構15群16枚(其中採用了高折射重金屬玻璃 ),35mm至135mm的最近對焦距離是1.3米(zeiss為了維持所有焦段一貫的高解析而犧牲最近攝影距離,這種設計上的堅持是zeiss的特色,不會為了帳面上的數字好看而作出妥協)。然而,可圈可點的是在35mm端加入了1:4的微距,使用微距時把第二對焦環推開卡住,露出紅圈,此時就是微距檔了,微距時最近對焦距離26cm,不用微距時再推回去就回到變焦鏡頭了。 該鏡頭於1986年設計生產,當時出廠價定在40w日元。它的價格比28-85那支貴不少,而且比傳說中的35/1.4還貴3000多。全焦段中光圈在F3.3-F5.6的成像都非常出色;其中,於F4光圈、50—100mm焦段的MTF中心值最高,竟然超越了同品牌D35/2.8,P50 1.4,S85/2.8,S135/2.8的幾隻定焦甚至部分牛頭。另外,在35端變形矯正也相當優異,不論空氣感、立體感以及明暗部層次的表現都相當優秀;唯逆光拍攝時會有少許光斑出現。這是一隻風光旅遊攝影的好鏡,適合一鏡走天涯!【旁軸上的經典】Sonnar T* 90mm F2.8Sonnar 命名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取名於蔡司依康在德國南部的生產地,又說取名於德語太陽的發音(Sonne),具體是哪一個不得而知。最早的Sonnar由 Ludwig Bertere設計於1930年代,以鮮銳的成像而風靡一世。Sonnar 90mm F2.8是一支G頭,「G頭無弱旅」這句話在這支鏡頭上又一次得到了體驗!美國的P.P.攝影雜誌把這支頭評為135里的最佳中焦。感覺這支頭介於 SLR 鏡頭Planar和Sonnar之間,兼顧兩者的特色與長處,在色彩,銳度,立體感上都無可挑剔。好多人抱怨S90/2.8不好用,其實都是錯怪了它,問題都在機身上。G2雖比G1的對焦快,准了不少,但根本性的缺點是沒有辦法確認對焦點的位置。廣角好辦,用景深覆蓋就可以了,但是長焦就不好辦了,因為實在是不知道焦點到底是在眼睛上還是在鼻子上。因為S90的成像實在太好,有不少玩家把它改成L39口,再接回M42的單反機身。因為S90的像場大,甚至更有人把它接到contax 645上當微距!Planar T* 45mm F2這是一支G系列的標頭。由於從法蘭距的束縛解脫出來,這支廉價(定價倒數第二)的標頭一躍成為蔡司的頂級。典型的一分錢三分貨!被人稱為「在野的天才」。在野,是因為它雖然是Planar的直系但是卻非SLR鏡頭,說它是天才,是因為它不凡的成像,即便是萊卡的招牌鏡頭蘇米克隆50mmF2,除了在變形控制方面它略顯不足外,其它方面均不謙讓。所有的讚美之詞,空氣感,立體感等等都可以用來描述這支鏡頭。光圈收到F4,即便是100年紀念鏡 P55mmF1.2也會自愧不如!據日本「朝日相機」的MTF測試,在40pl/m的時候仍然有超過0.8的超高解像力。在135的鏡頭裡,macroswiter,kinoptik等超高價的電影鏡頭除外,還有能有更好的嗎?它的成像和contax 645的P80mmF2的風格極其相近。說到遺憾,因該說最大光圈才到F2,在散景能力方面有些欠缺。Biogon T* 28mm F2.8還有比他更好的28mm嗎?小小的Biogon 28/2.8足以和價錢高於他2—3倍鏡頭一比高下的實力,四兩撥千斤一舉跨入頂級28mm的行列,有著超越135的性能。從C/P的角度來講它和 P45mmF2在contax鏡頭群中都屬最高的。鏡頭本身的畸變幾乎被完美的矯正,在蔡司的28mm鏡頭群裡面沒有人能夠望其項背,像場的平整度也是首屈一指!它的成像風格明快且鋒利。風景,建築,人文物所不能,無所不精。snap攝影有它和P45/2兩顆足矣!試想一下,把它裝在G1上,手動對焦調到1.5米,接上快門線,快門線的另一端揣在口袋裡用手捏著。這樣的no-finder盲拍,簡直是殺人於無形!Biogon 28/2.8本身即可獨當一面,同時又是Biogon 21/2.8的最佳替代品。B28/2.8在老蔡手上是不幸的,因為那個B21/2.8總是賴在G2上不走,搞得英雄無用武之地!Biogon T* 21mm F2.8Biogon取名於Bio(生命)和Gonio(角度)的合成語。把Biogon解釋為「生命之鏡」應該更為貼切一些。Biogon以光圈為中心,前後對稱,也就是廣角版的Planar。由於法蘭距離短,不能被用到SLR系統上。由於Contax的停產,當時大名鼎鼎的Distagon21mmF2.8的價格也象坐火箭一般直線上升,二手從停產前8-9萬日元一直飆升到近30萬日元!然而, contax的G系裡還有一顆Biogon 21mm F2.8,同樣是鼎鼎大名,二手價格才6萬日元出頭,加G2機身也才Distagon 21/2.8的1/3價格。由於旁軸鏡頭不受反光鏡的限制,在設計上有很大的空間, Biogon 21/2.8在變形控制方面就比有Apo構造的Distagon 21/2.8還要優秀,實際拍攝中如果不用直尺來測量的0.5%話,根本覺察不出來。Biogon 21/2.8的前身為為contarex設計的Biogon 21/4.5。G口的B21/2.8和前任相比,了不起的地方在於口徑大了2倍,但是在其他方面並沒有做任何妥協。在描寫能力方面,無論是解像度還是反差等方面都堪稱完美。從光圈全開就開始Top gear ! 另外,在抗逆光方面也比Distagon 21/2.8要高出一籌。Hologon T* 16/8 神之眼!看著這輕盈小巧,散發著藍色幽光的半球體,產生的第一聯想就是「眼睛」,帶有德國純正血統的眼睛!她晶瑩透亮,好似弱不禁風,但是她卻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只因為她是神的眼睛。106度的超超廣角,幾乎為零的畸變,這個世界上除了Hologon,再也沒有任何一支鏡頭配得上這樣驚世駭俗的參數。攝影家折戸是這樣描述Hologon的:——用Hologon拍出來的照片,其它鏡頭都無法完成!——它除了個性還是個性——如果在Hologon拍攝的照片上發現直線彎曲了,那麼一定是被攝體原來就是彎的!——但凡被Hologon的瞳孔捕獲的人,要想再逃出它的誘惑勢比登天!——或許它不是神的眼睛,而是惡魔的眼睛!Hologon 鏡頭,5枚3組,與空氣的接觸面只有6面,從而決定了它超強的抗逆光性。用它拍出來的照片,色彩通透且濃郁。好像世上的萬物都用清油刷過一遍。通常所說的 「油潤」,在這個神之眼的作品裡可以找到最佳答案!固定光圈F8,看上去好像不利於暗光下手持拍攝。但是結果卻非常令人吃驚。即便是在1/4,1/8這樣的速度下,Hologon仍然能保持非常高的銳度。不知道還有Hologon存在的人是幸福的,認識到Hologon以後便如惡魔附體一般念念不忘,因為 Hologon並不是輕易就能到手的。小的不能再小的一枚鏡頭官方定價28萬(G口),萊卡口的Hologo 15/8要到100萬日元,還有價無市!Hologon hologon holo gon, gon gon on……P.S. 最早的Hologon由3枚高精度研削鏡頭構成,並且和機身一體化,價格非常的昂貴!80年代這支神鏡從蔡司的產品線上消失。96年隨著G1的推出,菜司同時復活了這支Hologon.鏡頭的構成也由原來的3枚改成現在的5枚,並且有兩處膠合。改進的結果就是在不損失畫質的情況下,極大地降低了生產成本,舊時王榭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當然也不便宜)。【康泰時的便攜PS相機】Sonnar T* 38mm F2.8 (Contax T2)1990 年作為高檔AF傻瓜機的鼻祖橫空出世,定價12萬日元,在 其發布的十年間曾經創下了20萬台的佳績。再往前追溯到1984年 Contax T,那更是由保時捷的工程師為其良身定做,即便是現在仍然人氣依舊!兩者都共用同一隻S38/2.8鏡頭,不同的是T1手動對焦,T2改進為AF。T2的巨大成功,在日本市場上掀起了一股高檔PS機的狂潮。之後日本的各大廠家推出的各自PS機,比如美能達的TC-1,理光的GR系列等這些機型都以T2 為假想目標,在外觀上也或多或少與T2有些相似之處。T2除了一般的鈦版以外還有黑鈦,鍍金,60周年紀念,白金等變化版本。隨著T3的推出那麼T2是不是就退出歷史舞台了呢?好像並不是這樣。T2鏡頭的濃郁的色彩,反差,把玩性都和T3差別巨大。T3不是T2的升級版,它們代表蔡司兩個時代的產物,代表著不同的設計理念,二者是不可替代的。Sonnar T* 35mm F2.8 (Contax T3)2001 年,T3是作為高檔AF傻瓜相機T2的後續改良機登場。改良的第一點,由原來的Sonnar 38mmF2.8換成現在的Sonnar 35mm F2.8;第二,最短攝影距離由原來的70cm到現在的35cm;第三,最高快門速度由原來的1/500到1/1200。T3於T2相比,除了體積明顯減小更加便於攜帶以外,是拍攝的自由度增加不少,戰時能出,出即能勝。在鏡頭的成像方面,加入了3塊超低分散鏡片,在F2.8的時候的成像即相當於T2在F5.6的效果。與T2的濃郁與厚重相比,T3呈現更加通透和明亮的現代色彩。T3在設計上考慮更多的是負片的使用,因此有略微過曝的傾向,因此在裝入反轉片的時候都預先減曝0.3以上。T3常常作為備用機別在腰帶上,其實有獨當一面的功力。雖然,T3身軀嬌小,在人群中不引人注目,但在一般的攝影圈內足以令大型SLR咂舌。【Contax歷史】Saale河仍然流過德國工業城鎮耶拿(Jena),這是Carl Zeiss基金會的故鄉,耶拿就像那河流一樣,儘管時光流逝,容顏未改。1846年,Zeiss先生在這裡創建了他的工作室,為耶拿大學製造高質量的放大鏡片,就從這寒酸的陋室開始,Carl Zeiss作坊逐漸成長為世界上最大和最為領先的光學公司。Carl Zeiss於1816年9月11日出生在圖林根州(Thuringia States)的魏瑪市(Weimar)。他父親是魏瑪王朝時代一個車削車間的工廠管理人員。卡爾在魏瑪高級中學就讀,並完成了六級課程。畢業後不久,他自願給Frederick Koerner博士做學徒,Koerner博士當時正在研究用於望遠鏡目鏡的玻璃。在學徒期滿後,卡爾被耶拿大學短期聘用,並作為大學的旁聽生。從此,Zeiss開始了鏡片製造的理論研究。在隨後的幾年裡,Zeiss訪問了斯圖加特(Stuttgart)、達木斯塔特(Darmstadt)、韋恩(Wein)和柏林(Berlin)等城市裡玻璃和鏡片製造商,做了大量的筆記,內容涉及玻璃熔煉、材料、燒制溫度和任何與玻璃製造、顯微鏡和其他光學儀器有關的題材。他回到曾經在那裡學習化學和數學的耶拿大學後,1846年,Zeiss剛滿30歲,他開始在耶拿建立了工作室,有20個僱員,早期產品是放大鏡片和簡單的顯微鏡。1858年開始生產複合型顯微鏡。Carl Zeiss贏得了高質量產品的聲譽,並於1861年在圖林根州的展覽會上獲得了金牌。Carl Zeiss所有的工作都是憑經驗,既試錯法來完成的。顯然這種生產方法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浪費大量的材料。Zeiss相信會有種科學的方法,能夠更精確、可預見和更經濟地生產鏡片。Zeiss對此進行了五年的努力,最終無功而返。於是在1866年,他訪問了耶拿大學,在那裡遇到了當時在大學作講師的Ernst Abbe.Ernst Karl Abbe生於1840年元月23日,出生在Eisenach。Abbe在21歲時就畢業於Goettengen大學,1863年到耶拿大學工作,於1870年成為物理和數學教授。1878年成為天文和氣象台的主管。1866年Abbe就以研究導師的身份加入了Zeiss的工作室,兩人開始研究生產光學產品的科學基礎結構。經過六年對新型光學玻璃的研究,終於在1872年製造出無與倫比的複合顯微鏡。這台儀器是今天所有現代複合顯微鏡的鼻祖。在開始生產Carl Zeiss複合顯微鏡的第二年,1873年,Abbe發表了一篇科學論文,對如何設計完美的複合式顯微鏡的數學方法作了詳細的描述,第一次詳細地敘述了光學設計中的像差、衍射、慧型像差等內容。Abbe對光學過程描述得如此詳細,以至於這篇論文成為了現代光學的基礎。作為其發明的獎勵,Carl Zeiss於1876年邀請Abbe作為合作者。1879年,Abbe邀請了第三個合作夥伴Freidrick Otto Schott加入其陣營,共同致力於改進顯微鏡。當時Freidrick Otto Schott正在研究將鋰加入到一種新型的光學玻璃,並致函給Abbe,說明其進展。Abbe博士立刻對這種新型玻璃產生了興趣,隨即對玻璃進行了測試,並高度地讚揚了Schott的研究結果。他們兩人很快見了面,並形成了維繫他們後半生的協議。Schott專門生產用於新型Carl Zeiss顯微鏡的玻璃,1884年建立了一個全面的工廠,其所有權歸屬於Carl Zeiss、Ernst Abbe和Freidrick Otto Schott,稱為Jena Schott & Genossen光學工廠。Schott研製出100多種不同類型的光學玻璃,還有多種用於裝飾及功能性玻璃。從此耶拿玻璃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玻璃。Ernst Abbe博士興趣廣泛,興趣之一是社會改善事業。1888年,Carl Zeiss去世,根據遺囑將其在Carl Zeiss的股權轉移給兒子Roderick。年輕的Zeiss又將股權出售給Ernst Abbe,一年後即1889年,Ernst Abbe成立了Carl Zeiss基金會。該基金會又成立了一個新的集團,作為Carl Zeiss公司的所有者。絕大部分資產都立契轉移到耶拿大學,大學的股權由教育系來管理。在花了兩年研究社會學和法律後,Abbe制定了一系列條例。財產的結餘部分則贈予給Carl Zeiss的僱員。這種對待員工的仁慈做法在19世紀末的確是不同尋常的。Abbe規定了僱員享受如下的福利:帶薪假期、公費醫療、每日工作八小時、工人本人及家庭享受傷殘撫恤金和老年退休金、放棄種族、宗教信仰、政見及生活方式等歧視。Ernst Abbe博士無疑是一個天才,他在許多領域裡都有很深的造詣,感謝上天,他將一生中最多的時間花費在光學上,對光學系統和實用產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現代攝影和顯微鏡設計做出了很大的貢獻。Abbe博士推導出了當鏡頭光圈收小時清晰度會隨之降低的原因,這就是我們現在稱之為衍射效應的現象。他還利用特殊配方光學玻璃用幾何光學方法計算出如何設計一個沒有球差的鏡頭,還解釋了慧形像差現象,現在校正慧形像差就是使用Abbe的正弦條件。而且,Abbe還將螢石引進鏡頭設計中,以消除色散。在消除色散研究中,Abbe研製出了復消色散鏡頭,使其研究達到了頂點。Abbe發明的顯微鏡輔台聚光鏡照明系統,至今仍在應用。還有與Armand Fizeau合作發明了晶體折射計,Abbe自己發明了光學膨脹計,用來測量固體的熱膨脹。這些成就足以表明Abbe是個天才,但他還做得更多。Abbe研製出一套至今仍在沿用的數值光圈系統,用來表述顯微鏡目鏡的分辨能力和集光能力。該系統能夠對目鏡進行比較,以確定它們最適合使用的場合。Abbe還發明了顯微鏡用的浸沒透鏡,將水或甘油滴在顯微鏡載片,讓目鏡前端的光學元件浸沒在水或甘油,就可以使用數值光圈更大的目鏡了。1890年,Carl Zeiss基金會開始研製和生產照相機攝影鏡頭。光學數學家Paul Rudolph博士開發了Carl Zeiss的第一支攝影鏡頭Protar。Protar的特點是視場隨著光圈而變化,在大光圈時視場是正常的,光圈越小,視場越寬。1896年,Rudolph博士研製出傳奇性的Planar,以現代的標準,這支攝影鏡頭光學性能仍然是很優秀的。Planar現在廣泛應用在Contax單反機、Contax G系列旁軸取景照相機和Hasselblad中幅照相機系統中。通過採用對稱光學結構,完美地解決了球面像差和像散問題。在進入20世紀之初,Schott工廠研製出了許多稀有材料玻璃,如鑭系氧化物,具有非常高的折射指數和低色散特性,都在Carl Zeiss里得到廣泛的應用。1901年,由Carl Zeiss基金會的M. Von. Rohr博士研製出世界上第一支非球面鏡頭。請注意,一些其他製造商在廣告中的強調之詞實際上是Carl Zeiss在本20世紀初的成果的廣泛應用。1902年,Rudolph通過計算設計了Carl Zeiss Tessar鏡頭,由於它的高解像力和優秀的反差,在面向市場不久就獲得了「鷹之眼」的美譽。Tessar鏡頭結構為相對簡單的四片三組形式,實際上全球幾乎所有的鏡頭製造商都仿製過這支鏡頭。Tessar鏡頭今天仍在使用的理由還是同過去一樣:設計簡單、高解像力、高反差和畸變很小。在公司成長為工業巨人後,Ernst Abbe於1905年去世。1919年,Frederick Otto Schott將其名下的Schott & Genossen玻璃工廠的全部股份捐獻給Carl Zeiss基金會。至此,全部運作的所有權均在基金會的控制之下。1912年,Carl Zeiss成立了眼鏡部和科學儀器部,以完善其生產線,而眼鏡部則是整個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1925年,Leitz公司創造了35mm照相機,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轟動,這是一種新穎的小型照相機,很快得到了普及。Carl Zeiss基金會在1926年對Leica的成功作了回應,通過收購Ica、Contessa-Nettel、Ernemann和Goerz等四家小型照相機商,組建了Zeiss Ikon AG公司。Zeiss Ikon在這段時期內製造了許多類型的照相機,但都未能開發出能夠與Leica相抗衡的機種。最終於1932年,Zeiss Ikon推出了Contax,這是Zeiss Ikon全線產品中最為優美的機種。它與製造Leica 照相機的Leitz公司的策略不同,Leica照相機中有簡單和複雜的,但Contax代表著Zeiss Ikon的最頂級機。1932年的Contax的功能與當今的頂級旁軸取景器照相機都差不多,還有黑機身,它具有最長的測距基線(100mm)。第一台Contax的快門是縱走式焦平面快門,由11片金屬片組成,靠轉盤可以設定快門速度,最高達1/1000s。採用了特殊的鏡頭卡口,可以更換鏡頭,可使用最大光圈達f/1.5的鏡頭。Contax的後背還可以拆卸。Contax I的生產時期為1932~1938年間,到1934年,已經有了從28mm開始到500mm共12支鏡頭。如前面所說,鏡頭鍍膜技術(TCOATING)是由Carl Zeiss公司首開先例於1935年發明的,並於1943年開始應用於旁軸鏡頭上,降低鏡片的反射率而提高透光效率。鍍膜技術一直是德國秘而不宣的秘密,直到在二戰前有一船鍍膜鏡頭運到瑞典,才揭開了這個秘密,這也是二戰前唯一的一次鍍膜鏡頭出口到德國外。1936年ZEISS,發展出鏡頭鍍膜,Contax II於1936年開始生產,並加入了世界上第一個測距取景器,快門速度最高達1/1250s。Contax II有自拍機和鍍鉻機身,一直生產到1945年。Contax III於1936~1945年間生產,在機身頂部有內置測光表,包含了Contax II的所有功能。大約在1936或1937年間,Carl Zeiss的工程師開始研製一種新型的基於35mm反光取景的照相機。這種照相機是在Contax II的基礎上加反光鏡的。這種設計的取景非常暗,後來加上一塊視場透鏡,影象還是很暗。照相機上有個五稜鏡,用來校正左右和上下顛倒的影象,後來又加入了一片菲涅爾透鏡到五稜鏡中。到了1937年,由於戰爭緣故,要優先生產槍炮瞄準器和轟炸瞄準器,民用產品的生產減緩乃至停止。據說工程師們利用午餐和休息時間仍在繼續研製Contax單反機。不幸的是,在戰爭中所有Contax單反機的樣機都丟失了。1945年2月14日晚上,德累斯頓照相機工廠被盟軍炸毀,這次轟炸開創了Carl Zeiss基金會歷史上的另一個時代。在二戰將近結束時,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佔領了耶拿以及它的驕傲:Carl Zeiss工廠,本來打算讓工廠重新開工,由於Yalta條約規定美軍的位置必須後退向西移,耶拿和德累斯頓全部都由蘇軍佔領,幾乎整個Carl Zeiss基金會的財產都在蘇軍佔領區內。美軍在撤退時意識到Carl Zeiss的技術重要性,因此協助將關鍵的管理人員和技師,將Carl Zeiss的僱員,包括整個董事會,都安排在西德製造工廠里。蔡司公司在光學,顯微鏡和相機製造業方面的聲望和地位,美國人是再也清楚不過的,因此,在撤離耶拿時,和公司董事會商量後,將整個董事會和在科研、生產關鍵崗位上的光學、機械、工藝製作、玻璃材料的專家,以及生產經驗豐富的技師和企業管理人員等126名精英從後來成為東德的地區轉移出來,用車運至德國西部的斯圖加特奧伯科亨(Stuttgart)的康蒂薩(Contessa)工廠,在那裡建起了新的生產基地,即後來的西德蔡司公司(Zeisslkon)。西德蔡司公司被歐美西方國家視為蔡司的正宗,Zeiss基金會也完完全全是一個西德公司了。同時在東德,蘇軍以拆除剩下94%的Carl Zeiss加工廠和製造廠作為戰爭賠償。據說將拆除設備運送回蘇聯本土的火車連綿數英里,來回運了幾個月。這些設備重新裝配起來成為了基輔(Kiev)照相機製造廠,在以後的歲月里主要生產Contax和其他Zeiss Ikon的低質量仿製品。儘管在德雷斯頓/耶拿的工廠遭到了蘇軍的掠奪,Carl Zeiss戰後重新運作的第一部分是在耶拿原來的工廠,也稱為Carl Zeiss,推出了標記著「Carl Zeiss Jena」的一系列照相機,這些照相機都是用原來的部件裝配的,但都被蘇聯沒收作為戰爭賠償了。兩個Carl Zeiss公司的長期策略不同在於:東Carl Zeiss致力於生產過去未完成的單反機,而西Carl Zeiss則使其原來的Contax旁軸取景照相機更為現代化。在1949年的Leipzig春季展覽會上,東德Carl Zeiss Dresden展示了世界上第一架帶內置五稜鏡取景器的35mm單反機Contax S,S源於Spiegelflex,即鏡面反光之意,但在照相機上並沒有刻著S。Contax S與戰前的樣機有許多相似之處,機頂有五稜鏡,42mm螺口可交換鏡頭卡口;與原來的樣機不同的是Contax S採用橫走式布簾快門,以減小照相機的整個體積。1952年,還是在Leipzig春季展覽會上,東德Carl Zeiss 推出了S型的繼任者Contax D,這次D是刻在機身上了,D是用來強調德累斯頓,以區別西德Carl Zeiss的照相機。D型與S型的唯一區別是將閃光燈同步插孔移到了機身頂部,同時也降低的噪音。漸漸地,東德蔡司公司生產的康泰斯相機改名為潘泰康(Pentacon),即Pentaprism Contax,意思是帶五稜鏡的康泰時相機,而西德蔡司公司則一直沿用康泰時的名稱。 由於有了西德蔡司(Zeiss ikon)和東德蔡司(Carl Zeiss Jena)之分,自然會引起商標擁有和使用權的爭議。經過雙方協商,達成一項協議,即西德蔡司公司在對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家貿易中,不得使用過去蔡司的商標而改用歐波同(Opton)。雖然如此,無論是東德還是西德蔡司公司在相機產品的發展上均受到一定的制約。戰後,西德Carl Zeiss花了一年的時間才生產出戰後的第一個產品Contax IIa。這台照相機出現在1950年的第一屆Photokina上。直到1951年才開始生產用於戰後Contax旁軸取景照相機的鏡頭,隨後陸續為IIa配置了16支鍍膜可交換鏡頭:Biogon 21mm f4.5、Topogon 25mm f4.0、Biogon 35mm f2.8、Biometar 35mm f2.8、Planar 35mm f3.5、Sonnar 50mm fl.5、Sonnar 50mm f2.0、Tessar 50mm f3.5、Biotar 75mm fl.5、Sonnar 85mm f2.0、Triotar 85mm f4.0、Tessar 115mm f3.5*、Sonnar 135mm f4.0、Sonnar 180mm f2.8**、Sonnar 300mm f4.0**、500mm f8.0**。* 需要Panflex 單反箱來單反取景;** 需要Flektoscopeor Flektometer單反箱來單反取景。1951年,西德Carl Zeiss推出了Contax III,在機身頂部內置了測光表;IIIa的改動很小,只是測光表更靈敏和測光範圍擴大了。Contax IIa和IIIa都於1961年停產,表示著旁軸取景Contax照相機的時代結束了。第一台由西德Carl Zeiss生產的單反機Contaflex於1953年推出,Contaflex是葉片快門,也是第一台裝備鏡後測光表的單反機。1958年,西德Carl Zeiss開始生產康泰力斯(Contarex)。遺憾的是,作為高質量綜合型專業型單反機,它的模樣醜陋,由於在五稜鏡前面有個硒測光元件,很快就獲得了「獨眼龍」的稱號,但這是世界上第一台測光表耦合的焦平面快門照相機。配上50mm f2.0 Carl Zeiss Planar鏡頭後,Contarex的重量達整整3磅,以今天的標準來看是很重的了。Contarex具有令人羨慕的可換後背功能,一台機身可以同時使用多種膠捲。具有瞬回式反光板和映入眼帘的追針式測光。不過這部製作精良的照相機並不成功,其原因是在同一時期受到日本新穎的和價格更便宜的照相機的衝擊,如著名的Nikon F。從二戰結束至1960年,蔡司公司在德國分為東西兩家公司,各自進入戰後恢復時期,雖然兩家公司生產的康泰時相機無論是光學設計還是機械性能仍保持一流的水平,但它們已覺察到日本相機企業追趕的步伐,對日本相機的質量,特別是它的便宜價格,蔡司公司對這種日益明顯的「日本勢力」給以密切的注視,但是昂貴的優質原材料,熟練工人的高工資,這些自身問題都讓蔡司公司,特別是西德蔡司公司感到頭疼和不好辦。在設計思想上,是發展旁軸取景還是單反相機,蔡司公司舉棋不定。到了1961年西德蔡司公司生產的康泰時Ⅱa和Ⅲa135旁軸取景相機宣布停產。1960年西德蔡司公司又推出康泰力斯Special型相機,它是一台五稜鏡可以自由拆卸,沒有測光裝置,保留可更換後背,操作性能和康泰力斯幾乎完全一樣的135單反相機。這種型號相機似乎也沒能打開市場不理想的局面。從1960年至1972年,實際上無論是西德還是東德蔡司公司的相機工業在本土上都出現了衰退。西德蔡司曾力圖在生產高精尖的康泰時相機上做文章,但產品的市場擁有率還是逐年下降,最終不得不將技術遷移到國外去發展,東德蔡司則依附於東歐市場得以維持,繼續生產潘泰康相機。德國Contax照相機代表著最精細的工藝和設計創新,可以正確地說,Contax鋪平了現代單反機的大道。康泰時與海外合作二十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相機工業的崛起加速了整個德國相機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能力的下降,康泰時和徠卡相機也不例外。西德蔡司公司當然覺察到來自日本的壓力,當時日本尼康相機公司推出著名的F型135單反相機,設計新穎,價格便宜,頗受消費者歡迎。昂貴的原材料和勞務生產成本,使得西德蔡司公司在發展康泰時相機的問題上處於進退維谷的境地。1972年之前,蔡司公司仍然維持康泰時相機的生產,不管怎麼說,康泰時相機無論在設計還是製作工藝上依然是世界一流的,也可以那麼說,康泰時單反相機的推出,為現代的單反相機的發展指出一條寬闊的道路。1966年康泰力斯Professional型相機亮相,這種型號相機無明顯的設計和製作特點,市場反映平淡,看來康泰時相機究竟如何創新,創新才能佔有市場,這給設計師出了一道頗值得思考的題目。1967年,裝有鏡後測光表的康泰力斯Super型相機作為試探氣球進入市場,消費者認為相機是好,但價格太貴。二十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相機信心十足地湧入市場,價格便宜是它的主要特點,相機質量和性能也不錯,不肖消費者由原來使用康泰時相機而轉用日本相機,這一點,蔡司公司董事會從相機銷售完成計劃中清楚地了解到這一極其生要的訊息,於是決定將生產重心作了適當的調整,1972年宣布停止自產相機,在這過程中,西德蔡司通過縝密的調查研究,計劃與日本雅西卡公司(後來被京磁公司收購)合作生產著名的康泰時相機。另外,西德蔡司公司停止自產康泰斯相機,東德蔡司的日子也不輕鬆,雖然它一直是東歐各國相機的供應商,作為主要照相器材消費市場的歐美各國始終沒有對東德的潘泰康相機給予足夠的重視。Yashica是一個具備大量生產能力的電子照相機製造廠家,在與Carl Zeiss簽約前就生產了旁軸取景帶光圈優先的35GSN自動照相機,也就是它的製造經驗和巨大的生產能力才吸引了Carl Zeiss,在Yashica董事會裡只開了一次會議,協議就定下來了,「130絕密計劃」啟動了。1974年,日本雅西卡公司在西德公司向全世界宣布:雅西卡公司與西德蔡司公司(Zeiss lkon)經過充分協商討論,達成共識並簽定協議,雙方全面合作生產高質量的光學產品,力爭康泰時相機再度躋身於世界135精品相機的行列。實際上,早在宣布之前,這兩家公司合作已有一段日子,只是雙方都嚴格保密。西德蔡司公司與日本雅西卡公司合作生產康泰時135相機,世界輿論褒貶不一。特別是歐洲一些攝影人士強烈批評蔡司這一舉動會喪失蔡司精神,辜負蔡司用戶對德國本土生產康泰時相機的信任和渴望之情。不過國際上部分有名望的攝影家、攝影記者對國際化的康泰時產品還是抱以支持和樂觀的態度。在與雅西卡的合作中,蔡司公司定下的一條不可逾越的原則,就是鏡頭設計一定要在德國本土的實驗室里進行。那麼鏡頭生產呢?蔡司也十分謹慎,在全面深入考察日本相機光學工業後,接受雅西卡的建議,選擇了富岡光學公司作為康泰時相機的鏡頭生產基地。在合作生產康泰時相機過程中,除了少數超廣角鏡頭仍在德國本土產外,其它的鏡頭是富岡工程人員嚴格按照德國圖紙並改用蔡司提供的生產線生產的,而且使用的是來自德國肖特公司的玻璃原胚來加工(蔡司和肖特實際是一家人)。蔡司有兩名員工常駐工廠,負責對每一支生產出來的蔡司鏡頭進行MTF曲線的實際測試,大家可以在每一支蔡司鏡頭上看到他們的簽名。測試MTF曲線對於一般的光學廠家來講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不過,因為蔡司自己就生產K8的MTF測試儀,所以幾分鐘就可以測試出一支鏡頭來。聽起來依然不是很快,但對於光線廠家來講,這已經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速度了。實際上,這也是日本廠家生產135系統鏡頭中唯一一家這樣做的。雅西卡公司在生產康泰時相機機身上更是傾盡全力,機身的質量讓合作者也很難挑出毛病。知情行家說,日本代工做得不比德國人差。德日合作獲得巨大成功,康泰時相機的風采得以再現。照相機設計隊伍中的第三個合作者是世界著名汽車製造商德國保時捷集團(F. Alexander Porsche),他們在人類工程學(或稱人體工程)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這些在當時對大多數消費者來說是陌生的。1974年秋,在德國科隆召開的世界攝影器材博覽會上,蔡司、雅西卡和保時捷集團的合作結晶——康泰時RTS型相機(Real Time System)閃亮登場。這台相機大大超過合作時蔡司所提出的要求,RTS樣在博覽會上光彩奪目,出盡風頭。看到RTS樣機後,過去一些批評蔡司不該和雅西卡合作的人也悄悄收回批評,有的還參加到喝採的行列。康泰時RTS型相機是世界上第一台裝有無級電子焦平快門和大口徑鏡頭的相機,最高快門速度達1/2000秒.採用SPD測光元件,同時第一次在相機內裝上「曝光補償」功能,並配有外接馬達卷片器。因此,無論是性能還是工藝製造方面RTS型康泰時相機均超過以往任何一款蔡司生產的單反相機的水平,相機的綜合性能也是一流的。攝影行家認為正確和全面理解「RTS」的真正涵義應該不僅僅只是停留在快門時滯問題的解決,它的核心是在各種光線條件下能抓拍到美好的瞬間。Yashica於1979年推出了更為小巧的Contax 139Q,Q表示採用了Quartz(石英)晶體來對快門控制。139Q還有TTL閃光燈測光。為配合139Q,還特別推出了45mm f2.8 Tessar,從而139Q是當時最小的高質量的單反機。1980年,由Yashica推出的帶有Contax標籤的第三台照相機是137MD,是世界上最小的和第一次有內置馬達的照相機,所有的控制都是由微型電機控制。Contax 137MD有光圈優先自動曝光方式,並與AE鎖定相連接。於1982年又推出了Contax 137MA,變化不多,加入了手動曝光方式,馬達卷片速度提高到3fps。1982年推出了Contax RTS II,它保留了原來RTS的傳統外型,但內部都重新設計了,採用了前面幾個機種的技術,加入TTL閃光燈控制,石英定時快門和電子自拍器,另外增加了取景目鏡檔板和鈦金屬葉片快門。1985年推出的Contax 159MM是Contax 139Q的「升級」版,最高快門速度達1/4000s和X同步速度達1/125s。159MM有三種程序方式:高速、低速和正常,還有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方式,TTL閃光燈控制方式也是標準的。為配合159MM的程序曝光方式,Carl Zeiss推出了新型的光圈耦合MM卡口,MM口鏡頭在159MM及後續機種上能實現程序曝光。MM口鏡頭與原來鏡頭的區別是最小光圈的數值是印刷成綠色的,技術上的區別是MM鏡頭有一個凸出的小塊,機身可以檢測。而真正的是MM鏡頭採用了輕型的光圈葉片組件,能夠允許在程序或快門優先曝光方式下由照相機來設定鏡頭上的f值。具有多種曝光方式的機身只有配合MM鏡頭才能具有程序或快門速度優先曝光方式,而任何機身用任何鏡頭對光圈優先和手動曝光方式都沒有影響,這是由於鏡頭上的光圈由使用者來設定。1987年推出Contax 167MT,這是內置有3fps卷片馬達的多曝光方式的單反機,167MT首次採用了自動包圍曝光(A.B.C)系統,還配置了可選擇的點測光或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方式。1990年推出的RTS III是專業攝影師長久等待的產品,它首次採用了實時真空後背也陶瓷壓板,徹底解決了膠捲的平直問題,也第一次將Carl Zeiss的全部特性徹底地展示在膠片上。另外的一個首次是RTS III內置有閃光預閃點測光表,對任何閃光設備都可以提供鏡後測光讀數。內置有5fps的卷片馬達、視度調節、ABC控制和多重曝光,快門速度達1/8000s,X同步速度達1/250s。1992年,為紀念Contax照相機誕生60周年,推出了Contax S2,正如從名稱來看,Contax S是世界上第一台成功的35mm單反機,所以Contax S2是一台深思熟慮的照相機,除了有與點測光相結合的測光表外,沒有任何自動功能。這只是一台帶機械快門的照相機,最高速度達1/4000s和X同步速度達1/250s。隨後接著推出了S2b,機身是黑色的,與S2是姐妹機,唯一的區別是S2b採用了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方式,而不是點測光方式。在推出S2的同時,還推出了ST,它是167MT的加重版,被稱為RTS III的小兄弟。ST的過片速度是3fps,有陶瓷壓板、1/200sX同步速度、ABC、內置視度調節和在低亮度場合下所有信息顯示的輔助照明。1933年,雅西卡公司生產的康泰時RX投向市場。這是一台有內置馬達卷片器的相機,在取景器里有數碼對焦輔助系統,可以顯示對焦是否準確。RX還設計有用戶自選功能。正當世界許多相機生產公司熱衷生產135單反相機的時候,康泰時旁軸取景相機也開始復甦。1984年雅西卡推出的康泰時T型摺疊式相機受到人們注意,為了保證光學質量,蔡司將鏡頭設計成整組調焦方式,相機尺寸為98×66×32毫米,重量為270.這種鏡頭設計在相機行業內是不多見的。1990年設置內藏閃光燈的康泰時T2型相機問世,這是一台造型簡潔的高素質傻瓜相機,它的素納38毫米f/2.8優質鏡頭在關機時可以自動縮藏進機身內,並有機藏式鏡頭罩加以保護,開機時自動進入工作狀態,十分方便。因此,它獲得了1991-1992年度歐洲小型相機大門獎。上世紀90年代初,日本生產的135單鏡頭反光相機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特別是自動對焦設計日新月異,自動對焦吸引了大批攝影人,大多數攝影記者手中持握的是自動對焦相機,這種先進功能給拍攝者帶來非常大的方便。可是當年生產頂級135相機的徠卡和蔡司公司對自動對焦相機和鏡頭推出的態度驚人地一致-----冷淡和觀望。蔡司拒絕設計和採用自動聚焦鏡頭的理由是自動聚焦鏡頭難免要採用塑料之類的輕型材料,鏡頭的品質要大大降低,這不僅損害消費者的利益,同時也是損蔡司名牌鏡頭的形象。雅西卡公司的態度是希望它在自動對焦技術的步伐上不說是帶頭,也要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在徵得蔡司的同意下,曾在1992年的國際攝影器材博覽會上展示過一台自動對焦相機,機身基於康泰斯137MD型,有內藏自動馬達卷片裝置,配有一隻卡爾?蔡司50毫米f/1.4鏡頭。由於消費者注意力集中在日本生產的AF相機,這台康泰時相機沒有引起太多注意。康泰時第一台專業型自動對焦AF旁軸取景相機----G11994年雅西卡公司向世人宣布,康泰時第一台自動對焦(AF)能更換鏡頭的135旁軸取景相機G1面世。消息發布後,攝影圈內人士又紛紛將視覺焦點鎖定在康泰時G1上。專業級旁軸相機能採用自動對焦技術,這不能不說蔡司是作了一次冒險的嘗試,因為這衝破了傳統設計的觀念,有人說蔡司同意雅西卡將自動對焦技術應用到康泰斯旁軸相機上是非常明智的,有人還說:「早就應該如此!」。康泰時Ⅱa和Ⅲa型相機都於1961年停止生產,專業級旁軸取景的康泰時相機時代曾告一段落。G1與消費者見面,使已讓人淡忘的旁軸康泰時又開始活躍在攝影器材的舞台上,而且攝影人反應非常熱烈。G1的外形繼承了康泰時相機典雅的傳統,鈦金屬的機身,在28-90毫米鏡頭焦距段內能自動調整取景範圍和視差補償。G1是電子調控縱走式金屬葉片焦平快門,光圈優先模式時速度由16秒到1/6000秒,手動曝光模式時由4秒至1/4000秒,設有B門,閃光同步為1/200秒,有TTL閃光自動調控,DX編碼由ISO25-5000,手動ISO輸入由6-6400,並設有三級自動包圍法曝光程序,膠捲過片有單張和連續每秒2張模式。隨康泰時G1相機推出的還有多款不同焦距的配套鏡頭:Hologon T* 16毫米f/8.0 Biogon T* 28毫米f/2.8 Planar T* 45毫米f/2.8 Sonnar T* 90毫米f/2.8康泰時G2型相機康泰時G1採用了自動對焦技術,使康泰時的聲望又提高了一大步,在這之前,徠卡的「M」系列一直是35毫米專業旁軸相機的惟一選擇。蔡司和雅西卡力求G型相機爭得更大的市場,在G1出台的兩年後,在1996年又推出G2型相機,G2是G1型相機的改進型,它最大的改進是自動對焦功能對焦相比,G1的自動對焦速度和準確性還有明顯的差距,在微弱的光線和低反差的情況下,往往是非常被動甚至無能為力。但G2改進了G1在自動對焦技術方面的缺陷,它的自動對焦速度和準確性,以及在弱光低反差條件下都有良好的表現。G2是一台以鋁合金為機身,鈦合金作頂底部保護層,且結實典雅的135旁軸相機。相機的最高速度提升到1/6000秒,連續輸片可達4張/每秒。其出色的設計和製造水平獲得專業人士和發燒友型相機設計了35-70毫米f/3.5-5.6的變焦鏡頭,Planer T*35毫米f/2和Biogon T*21毫米f/2.8廣角鏡頭。第一台康泰時AX自動對焦單反相機蔡司公司對康泰時單鏡頭反光相機是否要引進自動對焦技術,引進何種設計一直猶豫不決。雅西卡具備設計和組裝先進的自動對焦技術的技術力量和條件。兩家董事會經過深入的討論協商終於達成共識,同意生產自動對焦單鏡頭反光相機,命名為康泰時AX型,1996年,AX型相機終於出現在市場。康泰時AX型相機自動對焦「ABF」設計特點的別於「機身馬達傳動式」和「鏡頭馬達驅動式」的自動對焦設計。「ABF」亦稱為「相機後背自動對焦」操作系統,也就是在相機背部右側頂端,設計了一個AF對付變操作鈕,而相對的正面位置就設有自動對焦輔助燈。AX自動對焦的方式是,利用移動鏡頭後的一組部件,連帶稜鏡、快門帘、壓片板等將鏡頭的影像聚焦到膠片上,上述的組合被雅西卡稱為「可移動的機身」,它的前後移動距離為10毫米,而AX的自動對焦區域在對焦屏上裂像線上下2毫米。當對焦成功,取景器內有「准焦」小圓點和左右各有一個三角符號明顯顯示。AX相機的電動馬達採用超聲波設計,對焦時的操作十分寧靜。這一自動對焦設計,博得專家一致好評。康泰時AX型相機的縱走式焦點平面快門最高速度為1/6000秒,1/200秒閃光同步。相機測光分TTL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和重點測光。曝光控制分光圈優先、快門優先、程序自動、手動、TTL閃光調控和手動閃光。並有±2EV曝光補償。在用專用閃光燈時可以選用第二快門帘同步同光。稜鏡眼平取景器,視場為95%,還具備多項個人自選功能。AX型相機可配用任何能連結得上的康泰時定焦或變焦鏡頭,從而獲得自動對付變效果,同時又享受蔡司鏡頭所帶來的優異的拍攝效果。第一台康泰時645AF單反相機在康泰時135相機精品迭出的日子裡,蔡司和雅西卡早就在琢磨開發康泰時645相機,他們了解到消費市場上喜愛大畫幅底片的人大有人在,只要相機設計得科學,操作靈便,鏡頭質量好,是不愁買主的。1998年,雅西卡和蔡司向攝影人推出康泰時645相機,它是一台擁有6×4.5的自動對焦的120單反相機,其特點有可更換後背,每秒過片2.5張的電動馬達,拍攝操作具有光圈優先,快門優先和手動調控三種模式,最高快門為1/4000秒,閃光最高同步為1/125秒並設有TTL閃光調控功能等。配套鏡頭有:Distagon T*35毫米,Distagon T*45毫米f/2.8,Distagon T*55毫米f/3.5,Distagon T*80毫米f/2.0,Sonar T*140毫米f/2.8,Sonar T*210毫米f/4.0,Planar T*Apo-Makro planar 120毫米f/4.0。康泰時N系列數碼相機登場正當數碼攝影風靡全球時,蔡司和雅西卡決定推出完整的康泰時N系列專業數碼相機,以求在這一領域獲得必要的市場份額。康泰時N型數碼相機其像素可達600萬,與柯達DCS600屬同級產品,價格與尼康專業數碼相機D1相差無幾,這種頂級性能和趨於合理的價格使康泰時具有一定的競爭力。N型數碼相機可使用CF CypeⅡ存儲卡,並且同時可以插入兩張,為專業攝影記者拍攝提供更大方便。連續多年,蔡司和雅西卡聯手推出康泰時RTS、RTSⅢ、AX、G1、G2和N型等一系列優質相機,向世界表明其開發和製造相機的實力,無論是旁軸或是單反,無論是手動或自動調焦的相機都能做得那麼精緻實用,而且鏡頭齊全,使一度沉寂的康泰時又活躍在國際攝影圈裡。從市場情況看,相機銷售情況是穩步上升,歐洲用戶較喜歡旁軸取景相機,特別是G2,美洲用戶則偏好RTSⅢ和AX。 但德國攝影者卻認為這種混血還是少了一些德味。【所謂德味大致分為六種,最後本博試著逐個解毒】1、色彩有種說法叫"蔡司的色彩,徠卡的味道",不過亦有種說法是「徠卡是色彩的皇帝"。壇子另一派認為膠片決定因素要大過鏡頭,不知從哪裏開始流傳一種說法,Fujichrome和CZ的鏡頭的親合性最好,Kodakchrome和徠卡鏡頭的親和性最好,實際使用中也可以感到,Fujichrome的確可以對CZ鏡頭的某些特性做不少強化而不失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色彩。同樣Kodakchrome對徠卡鏡頭的色彩強化也極大,以至於徠卡鏡頭可以表現出華麗的色彩表現,由於徠卡有更加細膩的頂級的金色表現,徠卡顯得更有皇家的氣派。如果用各自親合的膠片去拍鳥語山林,飛瀑流水等自然景色,蔡司會更加出色,但如果表現故宮,歐洲皇家,也許徠卡更為貼切。不過CZ的色彩的確不凡,所以,蔡味毒倒了幾代粉絲,而且仍在延續......2、空氣感對CZ的空氣感一說,依然歸功於CZ的色彩表現,T*的鍍膜因素很大,對比早期的Rollei雙眼用的CZ鏡頭,雖然也有所謂空氣感,可那和現在T*的感受不一樣,後來HFT的CZ和135的施耐德包括徠卡都少有明顯的空氣感。這是因為T*的CZ鏡頭對色彩的表現超常敏感,對於陰影處它會強化一種藍調(其實這是電影中的老手法,在視覺上感覺很好),CZ的藍色在它的"鏡頭特效"中幾乎無所不在。3、透明感CZ證明它的鏡頭有透明感的傳統做法就是拍攝天空,或是以天空為背景,最好的方法就是選個空氣清冽的清晨或是晴朗天氣的落日時間拍攝,如此這般,連空氣感也進去了。其實還是個藍色,對CZ的特效感覺就只有藍。4、立體感這個不如徠卡,另外這個東西95%取決於光圈和構圖,估計也有焦外柔和的因素。5、層次這個問題固然和鏡頭自身有關,不過曝光對"視覺上層次"的影響也的確巨大,較早期的Contax機身都有比較明顯的曝光不足傾向,後期好一點,但基本也都偏不足,對比較好的鏡頭來說,反轉片曝光不足可以出很濃鬱的德味片子。要想德味足,一般要畫面中排斥過多的高光,傾向中低光為主,高光部分要不很少,要不幹脆模糊掉,做背景。另外很多早期的德頭由於眩光的原因,降低了反差也顯得層次豐富。6、油潤色彩一但被吸入鏡頭後就被融化掉,這是CZ毒中最毒的,無藥可解。此外還有逆光的表現,這個就不說了,最好不要讓光線直接衝到鏡頭裏,CZ也不例外。總結:蔡司的神奇在於它的光學結構和鍍膜技術,每一隻蔡司都是上個世紀科學家的結晶,被一直效仿,卻無法超越;蔡司的神奇在於幾片普通玻璃+神奇的結構及鍍膜+精湛的裝配=普通價格的神奇鏡頭,區別於其他品牌的特殊玻璃+複雜的鏡組+普通的裝配=普通價格的普通鏡頭,也區別於某些經典品牌的特殊玻璃+神奇的結構+精湛的裝配=昂貴的奢侈鏡頭;可以說,蔡司是看得到、摸得著、買得起的神奇。
推薦閱讀:

誘惑造就的迷惘
對男人有致命誘惑的3種女人(7)
男人最無法拒絕的誘惑招數
蕾絲,你本該如此誘惑!
什麼樣的女人經不起性誘惑?

TAG:誘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