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七品 四無量心

全知無垢光尊者著 上師索達吉堪布譯

大圓滿心性休息  加入時間:2007-11-29 16:35:25  點擊:834大圓滿心性休息頌全知無垢光尊者著上師索達吉堪布譯第七品 四無量心如是已具皈依者,慈心大地開悲花,喜心涼蔭舍凈水,為利眾生修自心。若與解脫道脫離,則四梵住三有因,滅道所攝此四者,越過有海四無量。所緣眾生為有緣,周遍法性為無緣。不清凈之所緣境,有緣之故梵天因。此為無緣入解脫,具悲心者當修學。不具快樂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憐者,幸福貪親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對境。許相得樂離痛苦,不離歡喜心堪能。修法次第雖不定,初學補特伽羅者,首先觀修舍無量,親疏平等修餘三。彼所緣境諸眾生,心中如是當觀察,貪今父母友嗔敵,汝之此心極惡劣。無始無終漂泊時,此敵亦成父母友,饒益於我具恩德,豈能恩將仇報耶?此友亦成敵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回報利益豈應理?中者亦成親非親,利益損害不一定,貪戀嗔恨不應理。初當於諸親友方,觀成中者斷貪戀,後將怨敵觀中者,斷除嗔恨無親疏。於諸中等者之心,亦為應斷愚痴故,如是觀修離三有,同遣有情煩惱心。眾欲離苦得安樂,然不知此行苦因。願可憐兮煩惱眾,息諸習氣心平等。願猛貪嗔所惱眾,無有親疏離貪嗔。觀眾從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間眾。舍無量心之修量,自他親怨皆平等,後得無緣舍對境,諸眾唯心心如空,勝義不生空性中,自心離戲中安住。如是舍心之修量,證悟甚深寂滅法。果無親疏垢染心,任運自成實相義。若於眾人皆平等,如願自母得安樂,當於一切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維。祈願慈心所緣境,所有一切諸眾生,暫時獲得人天樂,究竟獲得菩提樂,從一乃至無邊數,一切眾生而觀修。生起周遍之慈心,勝過慈愛獨子母。修習有緣慈心後,諸法等性中入定,無緣廣大之慈心,慈空雙運為驗相。修習慈無量心果,令人見而心愉悅。慈心周遍眾生後,如心不忍父母苦,思維一切眾生苦,生起強烈大悲心。我之大恩諸父母,為我而造諸罪業,遭受寒熱與饑渴,殘害役使所逼迫,溺於生老病死河,受多種苦真悲慘!無欲解脫寂滅心,無有示道善知識,漂於輪迴誠可悲,現見此等豈忍舍?故當誠心而思維,願以吾身及受用,三世善根令諸眾,瞬間遠離一切苦。修習悲心之證相,無法堪忍眾生苦。無緣悲心後入定,空悲雙運為驗相。果離損惱心堪能,成就本來清凈性。於諸悲潤之有情,各得其樂修喜心。所緣具樂之眾生,奇哉此等諸有情,不需我令獲安樂,各享其樂極善妙,從今乃至菩提果,願彼永不離此樂,如是觀修喜無量,當從一至一切眾。喜無量心之驗相,無有嫉妒生歡喜。修習有緣喜心後,當修無緣喜心定。通過如是而觀修,則依喜心之實相,會令身語意三門,任運自成寂滅樂。修習喜無量之果,境地穩固心歡喜。如是修後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執。修慈若貪眾如親,修悲除苦因果執。悲心微弱若有緣,以無緣喜除憂患。修喜心若極散亂,以修大舍離親怨。舍心若成無記法,當如前慈次第修,以此容易至修量,獲得穩固之驗相。修持極穩瑜伽士,順逆輪番頓超修。依此證悟新境界,較極穩固更穩固。如是修持異熟果,獲得增上決定勝,轉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與安樂。同行等流恆修彼,感受得樂離違品。轉生悅意喜樂境,眾生和合財富裕。四無量心更增上,任運而成自他利。修持慈無量心者,無嗔受用皆圓滿,獲得大圓鏡智慧,相好嚴飾報身相。悲心無貪得法身,現前妙觀察智慧,一切法身之功德,力等十八不共法。喜心無有嫉妒心,獲得報身成作智,幻化種種不定相,任運自成諸事業。修習舍心無慢痴,現前平等性智慧,以及法界性智慧,離戲法性本性身。慈等功德無邊際,無等人天導師贊。皈依余師為劣道,持四無量此正道,趨向解脫無垢染,三世諸佛前後跡。因乘承認如種芽,方便智慧生二身,果乘承認身二障,遣除依緣悲方便,實一空性大悲藏,因果二乘同實修。經說無始善種子,未作本來即存在,密許本來具三身,遣除客障顯密同,總之經續諸道一,諸成就者說內外,是故佛子後學者,當勤修持四無量。如是寂性之善說,遣除眾生心污垢,令入歧途劣道者,疲勞心性今休息。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第七品四無量心終大圓滿心性休息大 車 疏全知無垢光尊者著上師索達吉堪布譯梵語:瑪哈善德紫大布占達哲德瑪哈塔那瑪藏語:竹巴欽波思涅昂素追瓦向達欽波漢意: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第七品 四無量心第七四無量心品分十:一、宣說承接文與修四梵住;二、宣說差別;三、宣說所緣境之差別;四、不清凈所緣境之過患;五、宣說真實所緣境;六、宣說意相;七、宣說修持方法;八、宣說其它修法;九、宣說修行之果;十、迴向本品善根。甲一、宣說承接文與修四梵住:如是已具皈依者,慈心大地開悲花,喜心涼蔭舍凈水,為利眾生修自心。此處以極為舒心悅意的林間比喻來加以說明。在眾生喜愛的休息處綠草蔭蔭的慈心大地上,到處盛開著形態各異的悲心鮮花,並有喜心的涼蔭遮 陽,還有許許多多鳥類野獸生存著,湖泊、池塘中流淌著、瀑布飛瀉著舍心的凈水。三有中疲憊的眾生在這裡得到安慰,自心也得到休息。這以上即是以形象化修飾 法4來說明四無量心。《中般若經》中云:「須菩提,大菩薩當修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心也。」甲二、宣說差別:若與解脫道脫離,則四梵住三有因,滅道所攝此四者,越過有海四無量。《勝藏經》中云:「舍利子,未真實發心或未隨真實發心之慈悲喜舍四者即是四梵住,現行於三有中;若是真實發心或已隨真實發心之慈悲喜舍則是四無量,行於涅槃道之故。」甲三、宣說所緣境之差別:所緣眾生為有緣,周遍法性為無緣。四無量心的所緣境若是一切眾生則生起有緣四無量心,如果所緣境是諸法之真如法性,則生起無緣四無量心。《瑜伽師地論》5云:「依於眾生與法性分別生起有緣與無緣四無量心。」甲四(不清凈所緣境之過患)分二:一、宣說不凈所緣境之過患;二、教誨修學解脫之四無量心。乙一、宣說不凈所緣境之過患:不清凈之所緣境,有緣之故梵天因。四梵住之所緣境為一兩個等有限的眾生,則生起有相慈心等四無量心,未被解脫之心所攝持,如母女二人同過恆河時,相互生起了慈心,因此死後轉生於梵天中,這樣的四無量心只能成為三有之因。如《入行論》云:「生一明定心,亦得梵天果。」乙二、教誨修學解脫之四無量心:先了知差別後再修四無量心:此為無緣入解脫,具悲心者當修學。欲求解脫者唯一應當修學真實所緣境與四無量心。甲五、宣說真實所緣境:宣說四無量心之所緣境;不具快樂之有情,痛苦所逼可憐者,幸福貪親嗔疏者,慈悲喜舍之對境。緣於眾生之四無量心的所緣境:不具安樂者、痛苦可憐者、快樂富裕者、貪親嗔疏者分別是慈、悲、喜、舍之對境。《經觀莊嚴論》云:「尋求安樂者,痛苦可憐者,安樂具惑者……」甲六、宣說意相:許相得樂離痛苦,不離歡喜心堪能。願慈心對境的眾生無有痛苦、悲心對境的眾生具足安樂、喜心對境的眾生不離歡喜、舍心對境的眾生捨棄貪嗔後一視同仁。《經觀莊嚴論》云: 「慈愛諸眾生,不離樂心者,不離喜心者,頂禮利樂尊。」四無量心之本體即遠離各自之違品。彼論又云:「舍梵天違品,具無分別智,趨入三所緣,成熟諸眾 生。」捨棄各自之違品即是指《經觀莊嚴論釋》中所云:「不分別他境,緣快樂者、痛苦者、中等者三對境而利益眾生。」如何趨入所緣境呢?不具苦樂之中等對境,痛苦可憐或具有貪嗔苦因苦果之痛苦對境,幸福快樂之安樂對境,心趨入此三種對境。緣法之四無量心是通過聽聞論典而生起的。緣法性之四無量心是指證悟了彼等無生之自性。或者,與未證悟無我、證悟一個半無我以及證悟二無 我者相續聯繫的四無量心分別是緣眾生、緣法、緣法性之四無量心。《菩薩地論》云:「緣眾生與諸外道相同;緣法與諸聲緣相同;無緣與彼等皆不同。」也就是 說,有依靠眾生、依靠正法、依靠無緣三者而生起的四無量心,也有依四種對境而生的四無量心以及現見六度之六種違品而生的四無量心。《經觀莊嚴論》云:「慈 飢慈蠻者,慈惑放逸者,慈為他轉者,慈生邪見者。」還有說由十境而生的四無量心。如《經觀莊嚴論》云:「為煩惱敵轉,痛苦逼迫障,入於難行道,真具大束 縛,貪雜劇毒食,棄捨正道者,力微入歧途,所慈之眾生。」此中宣說了初學菩薩修學四無量心的十種對境:煩惱如烈火般熾燃者,雖已入道卻被魔作障者,三惡趣 眾生,不知業因果者,入於顛倒途者,為煩惱結緊緊束縛者,享受禪定樂味者以及入聲緣道者。四無量由四種緣產生,自性存在的佛性或佛界稱為因緣;宣說四無量教言之善知識稱為增上緣;各自現前的對境稱為所緣緣;了知修四無量之利 益以及不修之過患,修前前之因稱為等無間緣。《經觀莊嚴論》云:「菩薩之慈心,從苦樂中生,智者之悲心,由師佛性生。」《俱舍論》云:「四生心心所,三生 二滅定,他法二者生。」意思是說,一切心及心所是由增上緣等四緣而生,因緣、增上緣、等無間緣三者產生二滅定;一切無情法是由因緣及水肥等增上緣所生。甲七(宣說修持方法)分四:一、修舍無量心;二、修慈無量心;三、修悲無量心;四、修喜無量心。乙一(修舍無量心)分十三:一、修舍無量心之必要;二、修舍無量心之對境;三、憶念眾生之恩德;四、修舍無量心對境不定;五、修等性舍 無量心;六、為利眾生修舍無量心;七、離得同時修舍無量心;八、舍無量心之真實對境;九、舍心對境逐漸增加;十、舍無量心之修量;十一、修舍無量心之後 得;十二、修舍無量心之利益;十三、修舍無量心之果。丙一、修舍無量心之必要:修法次第雖不定,初學補特伽羅者,首先觀修舍無量,親疏平等修餘三。從相續中容易生起的舍心開始修。若未對一切眾生平等,則難以生起其餘三種無量心,因此首先修舍無量心。阿闍黎智藏在《中觀莊嚴論》中 云:「舍心遼闊大地上,遍開慈心之鮮花,嚴飾悲心之涼蔭,喜心凈水無混濁。」此外,《二觀察續》中所說「初當修慈心,其次修悲心,爾後修喜心,最終修舍 心」的次第,是從結合內在本尊之真如而宣說的,若按照此次第修持,則首先容易生起慈心等三者,(之後生起舍無量心)。丙二、修舍無量心之對境:彼所緣境諸眾生,心中如是當觀察,貪今父母友嗔敵,汝之此心極惡劣。每一位眾生無有未成為親人與怨敵的,所以對他們不應有貪嗔之心。丙三、憶念眾生之恩德:無始無終漂泊時,此敵亦成父母友,饒益於我具恩德,豈能恩將仇報耶?對於往昔曾經饒益過自己的眾生,以損害回報實在不應理。《毗奈耶經》云:「於饒益者當報恩,不應加害或漠然。」丙四、修舍無量心對境不定:此友亦成敵加害,如今亦感彼痛苦,回報利益豈應理?中者亦成親非親,利益損害不一定,貪戀嗔恨不應理。如果因為受到怨敵加害而不行饒益,那麼親友也曾於前世加害過自己並且現在也令自己感受痛苦,僅以此對他們生起貪嗔有何利益呢?中等者從 前、以後對自己有利有害不一定,所以不應當有貪嗔之心,要對所有的人都無貪無嗔,生起親、疏平等之心。《般若二萬頌》中云:「須菩提,汝當於一切眾生有平 等之心。」丙五、修等性舍無量心:初當於諸親友方,觀成中者斷貪戀,後將怨敵觀中者,斷除嗔恨無親疏。如是將親怨二者平等觀成不親不怨之人而修舍無量心。丙六、為利眾生修舍無量心:於諸中等者之心,亦為應斷愚痴故,如是觀修離三有,同遣有情煩惱心。將任何眾生皆觀為不親不怨者之心也屬於痴心,所以願息滅親怨為主一切眾生的煩惱,永遠不再生貪嗔之心,願一切眾生彼此之間心皆調順。丙七、離得同時修舍無量心:眾欲離苦得安樂,然不知此行苦因。如同自己實在不想受苦一樣,一切眾生也是如此,怎能對他們懷有加害之心呢?雖然他們想得到安樂,卻因愚昧而行痛苦之因——十不善業,自己應當竭力制止他們行不善業。丙八、舍無量心之真實對境:願可憐兮煩惱眾,息諸習氣心平等,願猛貪嗔所惱眾,無有親疏離貪嗔。願眾生息滅一切煩惱,尤其息滅貪嗔之烈火,從而無有貪嗔,自心堪能。丙九、舍心對境逐漸增加:觀眾從一至二三,一域一洲至四洲,一千二千三千界,直至一切世間眾。初學者觀修舍無量心時,先從自己的親友怨敵開始,達到修量之前一直觀修。爾後從一個眾生、兩個、三個等、自己的城鎮直至區域、南贍部洲之間。再後,從東勝身洲到一千世界、二千世界、三千世界,直至所有世間界的眾生。最初觀修人類,之後同等觀想旁生等一切眾生。丙十、舍無量心之修量:舍無量心之修量,自他親怨皆平等。達到對自他親怨皆平等之心境,並且對誰也不生嫉妒、嗔恨,一視同仁。丙十一、修舍無量心之後得:如是有緣修舍無量之座間,後得無緣舍對境,諸眾唯心心如空,勝義不生空性中,自心離戲中安住。觀修的對境——所現之此等眾生也如影像般無而顯現,自性不生。於如是憶念中安住。我們雖然對所取境與蘊聚有我與我所的貪執,實際上,此 二者都是虛妄的自性,如同將鏡中的影像以分別念稱為這是我的面容一般,其實它是無有自性的,只是依靠身體顯現而已。《寶鬘論》云:「譬如依明鏡,雖現自貌 影,此影真實性,少分亦非有。如是依諸蘊,雖能起我執,亦如自貌影,全無真實性。如未依明鏡,不現自貌影,若不依諸蘊,我執亦如是。」若將諸蘊自性執為 我,則有業,業中有生,從而有病老死。如果無有蘊執,也就避免這一切了。《寶鬘論》云:「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由我執有業,由業而有生。三道生死輪, 無初中後轉,猶如旋火輪,彼此互為因。彼自他及俱,三世不見故,即能盡我執,業及生亦爾。如是見因果,生盡證實性,即不思世間,實有及斷無。」因此,我們應當了知諸法如影像般無有我與我所之對境。丙十二、修舍無量心之利益:如是舍心之修量,證悟甚深寂滅法。舍無量心的修量,即相續中生起諸法自性本來不生之等性證悟。《普作續》云:「無二住於無所思,法性菩提中生智。」丙十三、修舍無量心之果:果無親疏垢染心,任運自成實相義。從世俗諦來說,達到無有自他親疏之境界;就勝義諦而言,證悟無二法性。如是精進修習舍無量心後當觀修慈無量心。乙二(修慈無量心)分五:一、增上慈心;二、慈心之所緣境;三、慈心之證相;四、無緣之慈心;五、修慈心之果。丙一、增上慈心:若於眾人皆平等,如願自母得安樂,當於一切諸有情,亦皆如是而思維。若已對一切眾生有平等之心,則當如敬愛父母般對一切眾生作父母想而觀修慈無量心。《般若八萬頌》云:「當修不為聲聞、緣覺所動之慈心。」丙二、慈心之所緣境:祈願慈心所緣境,所有一切諸眾生,暫時獲得人天樂,究竟獲得菩提樂,從一乃至無邊數,一切眾生而觀修。若見到不具安樂的有情,則願彼等暫時獲得人天之安樂,究竟獲得佛陀之安樂。當從一個眾生直至等同虛空界的一切眾生觀修。《中般若經》云:「見不具安樂之眾生時當如是而修,願此等眾生獲得天境諸天人之圓滿安樂。」丙三、慈心之證相:生起周遍之慈心,勝過慈愛獨子母。無論見到任何眾生,皆以滿心喜悅、無限憐愛之情想利益他們。丙四、無緣之慈心:修習有緣慈心後,諸法等性中入定,無緣廣大之慈心,慈空雙運為驗相。修慈心對境的眾生也是地水火風空識六界集聚而產生的。若觀察,則粗大的物質可分為微塵,無分微塵與意識也如虛空般不存在。應當如是而觀 修。《寶鬘論》云:「士夫非地水,非火風及空,非識非一切,何者是士夫?士夫六界合,是故非實有,如是一一界,合故亦非實。蘊非我非他,非彼非非彼。」又 云:「有尚不可得,無有豈可得?色何唯名故,虛空亦唯名,無大何有色,故唯名亦無。亦應當思維,受想行及識,如大種及我,故六界無我。」為何說我與眾生皆沒有呢?對於眾生顯現時身體之界,無論如何觀察都不存在,意識的能依所依也見不到。所以說不緣我與我所,因為詳細觀察 此等時本體皆為空性。《寶鬘論》云:「如剝芭蕉樹,支分盡無實,士夫析六界,無實亦同彼。一切法無我,是諸佛所說。」我們所見所聞的諸法,僅僅顯現也是非 真非假,因為真實虛幻都是心安立的法。彼論云:「佛說見聞等,非實亦非虛。」又云:「世間離實妄。」如是諸法超離真實與虛妄,如同芭蕉樹一樣。《三摩地王 經》云:「如人剝開濕芭蕉,欲從中得實有果,然而內外皆無實,當知諸法亦如是。」慈無量心之證相:自己生起慈無量心的同時,就證悟了眾生如芭蕉樹般無有自性、無我本體之境界。丙五、修慈心之果:修習慈無量心果,令人見而心愉悅。如是修習慈心,將令一切眾生見而悅意,自己見到眾生時也是心情舒暢,無有貪嗔等垢染。《般若八千頌》云:「多修慈心並得穩固者令眾生見 而愉悅,無有嗔恨。」修慈心可獲得無量福德。如《十方廣大解脫經》云:「誰於諸世界,乃至一劫間,護持清凈戒,不如一剎那,修持慈心勝,誰於此世間,身語 意造罪,縱定墮惡趣,以慈令速凈。」乙三(修悲無量心)分七:一、思維眾生痛苦;二、宣說悲無量心之修法;三、真實宣說悲無量心;四、修悲無量心之原因;五、修悲無量心之證相;六、修悲無量心之入定與出定;七、修悲無量心之果。丙一、思維眾生痛苦:慈心周遍眾生後,如心不忍父母苦,思維一切眾生苦,生起強烈大悲心。觀想曾作過自己深恩父母的此等一切眾生為了我們而造罪業,如今正在遭受三惡趣等痛苦的逼迫,他們實在太可憐了,我應當竭盡全力拯救這些苦難的眾生。《中般若經》中云:「若見苦難眾生,願彼等遠離痛苦之心即是悲心。」丙二、宣說悲無量心之修法:我之大恩諸父母,為我而造諸罪業,遭受寒熱與饑渴,殘害役使所逼迫,溺於生老病死河,受多種苦真悲慘!一切老母有情為了我們而造罪,尤其如今仍舊在感受各自的痛苦,真是可憐!丙三、真實宣說悲無量心:無欲解脫寂滅心,無有示道善知識,漂於輪迴誠可悲,現見此等豈忍舍?應當思維:輪迴中的眾生雖然受苦,卻不知道從中解脫的方法,而且善知識也是僅僅攝受少數人,而並沒有為所有的眾生指引解脫道。如今仍然 在輪迴中受苦的這些眾生,往昔無不成為過自己的父母或親友,捨棄這無依無怙的苦難眾生實不應理。《致弟子書》云:「父母若得空閑而住時,滿懷慈愛抱子於懷 中,除非極為下劣愚痴者,誰願捨棄無依苦惱眾?」丙四、修悲無量心之原因:故當誠心而思維,願以吾身及受用,三世善根令諸眾,瞬間遠離一切苦。深深思維:願我的一切安樂與善根成熟到眾生身上從而使他們遠離痛苦,恆時享受無量安樂。《般若八萬頌》云:「當修不同於一切聲緣廣大無量之悲心。」丙五、修悲無量心之證相:修習悲心之證相,無法堪忍眾生苦。從一眾生到一切眾生修悲無量心達到究竟時,對於受苦的他眾,自然而然會生起難忍之心。丙六、修悲無量心之入定與出定:修有緣悲心後,修無緣悲心。無緣悲心後入定,空悲雙運為驗相。若詳細觀察悲心對境的眾生,如同無水陽焰顯現為水一般無而顯現。《三摩地王經》云:「猶如春季正午時,乾渴之人向前行,見到陽焰誤認 水,當知諸法亦復然。」《寶鬘論》云:「陽焰現似水,其實並非水,如是蘊似我,非我非實有。計陽焰為水,是故往彼處,執水後變無,此是愚痴者。如是如陽 焰,無世計為有,此執即痴暗,有痴不解脫。」又云:「由世間涅槃,無實去來住,故彼二真理,何當有差別。」「是故諸佛說,不死離有無,甚深之佛法。」通過 如是修習而了達諸法之自性,才是行持空性大悲雙運之勝道。大悲與空性二者其中一者不具備也是歧途。《多哈道歌》中云:「何者離悲修空性,彼人未得殊勝道, 相反僅僅修悲心,亦住輪迴不解脫,何人二者能雙運,輪迴涅槃皆不住。」丙七、修悲無量心之果:果離損惱心堪能,成就本來清凈性。如是修悲無量心之果:獲得無有損害之心,內心堪能,成就佛果。《勝藏經》云:「修習大悲令心堪能,無有損害,獲得為喜心所嚴飾之妙果。」乙四(修喜無量心)分六:一、修喜無量心之必要;二、修喜無量心之所緣境;三、修喜無量心之證相;四、宣說喜無量心之本體;五、修喜無量心之功德;六、修喜無量心之果。丙一、修喜無量心之必要:於諸悲潤之有情,各得其樂修喜心。若見到安樂之眾生,則觀修喜心。《般若二萬頌》云:「若見眾生各享其樂,則當思維:願彼等不離此樂,願其具足超勝人天之遍知佛陀安樂。」丙二、修喜無量心之所緣境:所緣具樂之眾生,奇哉此等諸有情,不需我令獲安樂,各享其樂極善妙,從今乃至菩提果,願彼永不離此樂,如是觀修喜無量,當從一至一切眾。修喜無量時,觀想方式即從一位安樂的眾生到一切眾生。丙三、修喜無量心之證相:喜無量心之驗相,無有嫉妒生歡喜。對於他人的圓滿無有嫉妒,生起歡喜之心即是修喜無量心的驗相。丙四、宣說喜無量心之本體:修習有緣喜心後,當修無緣喜心定。觀修喜心對境的一切眾生也是無而如幻顯現。《三摩地王經》云:「如是大庭廣眾中,諸魔術師幻化相,各種馬象及馬車,如是顯現實皆無,當 知諸法亦復然。」《寶鬘論》云:「於異生秘密,即彼甚深法,世間如幻化,是佛教甘露。猶如幻化象,雖現似生滅,然於事實上,無生亦無滅。如是幻世間,雖現 似生滅,然於勝義上,生滅皆非有。譬如幻化象,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痴爾,實則無所住。如是幻世間,無來亦無去,唯心愚痴爾,實則無所住。超越三世體,唯名 言安立,諸法有或無,世間非實有。」丙五、修喜無量心之功德:通過如是而觀修,則依喜心之實相,會令身語意三門,任運自成寂滅樂。通過修習,以實相之喜心使身語意趨入究竟寂樂。丙六、修喜無量心之果:修習喜無量之果,境地穩固心歡喜。《般若八千頌》云:「若獲得廣大喜無量心,則不為一切聲聞、緣覺所奪,以此能獲得無上圓滿之決定勝。」甲八(宣說其它修法)分七:一、反覆觀修;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六、輪番修法;七、如是修四無量心之功德。乙一、反覆觀修:如是修後先修慈,以此依次除四執。如果恆時依前次第而修,則有人會執著修法次第實有,所以以反覆觀修來對治。乙二、以悲心遣慈心之障:修慈若貪眾如親,修悲除苦因果執。有些人修到最後,若對其他眾生如父母般貪執,則可依靠修二種悲心對治此貪執。乙三、以喜心遣悲心之障:悲心微弱若有緣,以無緣喜除憂患。修悲心時,如果有自相貪執,則以如幻之無緣喜心能遣除一切憂愁與貪執。乙四、以舍心遣喜心之障:修喜心若極散亂,以修大舍離親怨。若對他人安樂生起歡喜而產生貪戀,則修厭離心或無緣舍心,以此可遣除貪戀。乙五、以慈心遣舍心之障:舍心若成無記法,當如前慈次第修,以此容易至修量,獲得穩固之驗相。若對一切都是無記狀態,則再從慈心開始修,這些是總的對治法。對於各自有緣障礙應當通過修各自無緣法對治。如是觀修,可使自相續中的四無量心達到究竟,並且能迅速得到穩固。乙六、輪番修法:修持極穩瑜伽士,順逆輪番頓超修。四無量心得穩固的瑜伽士為了提高修行境界,而從慈心次第而修的,也有從舍心逆行而修,又有慈心、喜心、悲心、舍心輪番而修的。修舍心後 修悲心與慈心為小修;修慈心後反過來修喜心為中修;修舍心後修慈心為大修,即中間擱置,上下跳躍頓超而修。《中般若經》云:「須菩提,如是修慈心、修喜 心、入悲心定,修舍心。」乙七、如是修四無量心之功德:如是修持有何必要呢?依此證悟新境界,較極穩固更穩固。通過修持四無量心,獲得四無量心的新境界,以此使不穩固得穩固,使穩固者更加穩固。甲九(宣說修行之果)分十二:一、成就增上生決定勝之理;二、等流果之利益;三、增上果之利益;四、士用果之利益;五、修慈心之利益; 六、修悲心之利益;七、修喜心之利益;八、修舍心之利益;九、讚頌功德;十、四無量心為諸佛之遺迹;十一、宣說二獲得之理;十二、如是修持之攝義。乙一、成就增上生決定勝之理:宣說修四無量心所得之果。如是修持異熟果,獲得增上決定勝,轉生欲界人天身,能得利益與安樂。修持四無量心,可獲得增上生人天之身,圓滿二資糧,饒益眾生,不離四無量,縱然是放逸睡眠之時也具有功德,不為猛烈損害所奪。《經觀庄 嚴論》云:「行梵住智者,恆時生欲界,圓滿二資糧,亦成熟眾生,不離四梵住,遠離其違品,放逸亦不成,難忍之違緣。」最後會成就菩提果。《經觀莊嚴論》 云:「斷害菩提種,利他苦行因,本性成熟者,不久獲菩提。」意思是說,斷除損害為離果;播下解脫種子為增上果;為令他眾安樂自己忍受苦行為士用果;今生修 持四無量心他世成熟也修持四無量心為等流果。於諸佛子的相續中生起此等四無量心,也有幾種方式,即自然而生,或由修習中生,由見外境生,由摧毀違品中生。 《經觀莊嚴論》云:「大悲主仁慈,自然或觀察,具昔修習力,摧違品獲得。」乙二、等流果之利益:同行等流恆修彼,感受得樂離違品。同行等流果:恆時修持四無量心;感受等流果:無有害心,無有損惱,無有不喜,無有貪嗔。乙三、增上果之利益:轉生悅意喜樂境,眾生和合財富裕。修慈心之生處悅意;修悲心之生處安樂;修喜心之生處葯花豐富;修舍心之生處眾生和睦,無有損害。乙四、士用果之利益:四無量心更增上,任運而成自他利。依靠修四無量心更加增上之福德,能夠成就一切善妙、安樂。乙五、修慈心之利益:修持慈無量心者,無嗔受用皆圓滿,獲得大圓鏡智慧,相好嚴飾報身相。通過修慈心使嗔心轉依,現前大圓鏡智,獲得報身。《蓮花頂經》云:「慈令嗔心清凈為,大圓鏡智得報身。」乙六、修悲心之利益:悲心無貪得法身,現前妙觀察智慧,一切法身之功德,力等十八不共法。修悲心使貪心清凈為妙觀察智並獲得法身。《蓮花頂經》云:「悲令貪心清凈為,妙觀察智得法身。」乙七、修喜心之利益:喜心無有嫉妒心,獲得報身成作智,幻化種種不定相,任運自成諸事業。修喜無量心,可獲得事業圓滿之成所作智,清凈嫉妒、現前化身。《蓮花頂經》云:「喜令嫉妒清凈為,成所作智得報身,任運自成諸事業。」乙八、修舍心之利益:修習舍心無慢痴,現前平等性智慧,以及法界性智慧,離戲法性本性身。修持舍心使慢心、痴心清凈為平等性智與法界性智。因本性身不變而現前金剛身與現證菩提身。《蓮花頂經》云:「以舍及與大舍心,令我慢痴清凈為,法界性智等性智,獲得菩提金剛身。」四無量心的作用也有四種:(一)修四無量心者不貪世間:《經觀莊嚴論》云:「慈悲諸尊主,尚不住寂滅,豈貪世間樂,以及自生命。」 (二)修四無量心者不求自樂:《經觀莊嚴論》云:「大悲見苦者,未樂何有樂,是故慈悲者,令他樂方樂。」(三)修四無量心者壓服世樂:《經觀莊嚴論》云: 「由慈所生苦,壓服世諸樂,所作皆具慈,豈有更稀奇?」《致弟子書》云:「佛說可憐眾生受劇苦,為利他眾受苦乃安樂,無有等同於彼之歡喜,精勤利樂他眾所 生喜,環境受用之樂不可比,王位資具之樂不可比,妻子天非天樂不可比。」(四)修四無量心者不厭煩輪迴:《經觀莊嚴論》云:「大悲智者知,輪迴假立苦,我 我所皆無,無厭罪不害。」具有如此殊勝無量心之勝士超越世間,無有過患。又云:「諸貪者無過,非為超世間,智者之慈悲,無過超世間。」父母慈愛子孫是有貪 執的,菩薩慈愛眾生並非是有貪執的,因為菩薩能救度彼等脫離輪迴。此慈悲心是無有過患的,因為依靠此心可以救度苦難眾生脫離輪迴。《經觀莊嚴論》云:「以 方便引導,感受劇烈苦,依愚暗世眾,豈能有罪過。」這種慈悲是超越世間的,因為菩薩具有聲聞緣覺無有之慈心等。彼論又云:「世菩提緣覺,羅漢亦無慈,何況 說他眾,豈不超世間。」如果未修四無量心,則有許多過失。《經觀莊嚴論》云:「菩薩皆不喜,害心損惱心,欲界之貪心,具有諸多罪。」生於欲界中稱為欲貪,生於 上二界(色界、無色界)中稱為有貪。《俱舍論》云:「二界生有貪。」增上煩惱之無量過患:《致弟子書》云:「諸惑毀己毀戒毀眾生,具失得微仙人導師呵,惡 語相諍他世轉無暇,失毀已得未得受劇苦。」失毀已得是指今生安樂,未得是指來世安樂。修四無量之利益:修四無量心者無有上述之過患,並且為利益眾生住於三有中,但不是具有煩惱而流轉的眾生,因此無有痛苦。《經觀莊嚴論》云:「具有慈心等,不生此等過,非為煩惱者,利眾住輪迴。」乙九、讚頌功德:慈等功德無邊際,無等人天導師贊。《吉祥鬘經》云:「誰修四無量,得善逝垂念,功德無有量,超過虛空界。」乙十、四無量心為諸佛之遺迹:皈依余師為劣道,持四無量此正道,趨向解脫無垢染,三世諸佛前後跡。《瑜伽師地論前釋》中云:「此四無量心是趨向解脫之道,其餘為顛倒之邪道。」乙十一、宣說二獲得之理:因乘承認如種芽,方便智慧生二身,果乘承認身二障,遣除依緣悲方便,實一空性大悲藏,因果二乘同實修。因乘中多數承認二資是獲得二身之因。《六十正理論》云:「此善願諸眾,積累福慧資,福德智慧中,獲得二妙身。」密宗承認遣除身體之二障,需依實修甚深方便與智慧二資。顯宗與密宗共同承認修四無量心是得果之助緣,因為皆需修持空性大悲藏。乙十二、如是修持之攝義:經說無始善種子,未作本來即存在,密許本來具三身,遣除客障顯密同,總之經續諸道一,諸成就者說內外,是故佛子後學者,當勤修持四無量。末轉*輪承認,眾生本來具足自性清凈之佛性功德,通過修道方可生起此功德。密宗承認的眾生普遍存在自性壇城這一觀點將於下文中廣說。這 兩種說法實際上無有差別,都承認一個本基、方便智慧二資之道以及三身五智之果。因此,大阿闍黎蓮花生大士等大德說顯宗為外乘,密宗為內乘。所以我們應當精 勤修持四無量心。甲十、迴向本品善根:如是寂性之善說,遣除眾生心污垢,令入歧途劣道者,疲勞心性今休息。以此法理善說所散發出如秋月般的光芒力,將入聲聞緣覺道、外道、不圓滿道、三有道者疲倦之心的煩惱污垢黑暗悉皆遣除,令彼等在功德池、絢麗鮮花襯托的稀有美妙解脫的園林中得到休息。猶如秋季滿月飾天空,此法完美無缺明月光,啟開百倍信心之睡蓮,願以此光照耀諸眾生。凈心山王利樂海環繞,四周四無量心四洲飾,美妙世界善聚鐵圍山,願成有情生存之根本。三地游舞寂靜雲朵中,閃電降下稀有善聚雨,發出悅耳四無量蒼鳴,祈願利樂無邊後代眾。大圓滿心性休息中第七品四無量心釋終上一條:已經沒有了下一條: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六品 皈 依·大圓滿心性自解脫論本頌·大圓滿心性休息頌·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頌詞 ·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一品 暇滿難得·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二品 壽命無常·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三品 輪迴痛苦·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四品 業因果·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五品 依止善知識·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 第六品 皈 依·大圓滿心性休息頌 第八品 發菩提心
推薦閱讀:

高質量的睡眠
2018放假安排,感覺如何?
跑步訓練後,休息多久時間最佳?
你有多長時間不睡覺?大腦是什麼感覺?
【知力計劃】為什麼你總是感到疲勞?腦科學+冥想=最有效的休息方法

TAG:休息 | 大圓滿 |